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1 2023-09

    灿若繁星

        新,是看得见、摸得着、能感知的竞争力。     创新“十联户、百联户”农村党建1+1“双联”乡村治理工作法;创新收益分成型、资源盘活型、合作共赢型、产业赋能型、金融助力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开展具有浚县特色的“132343”乡村振兴工作法……浚县积极探索,敢于创新,在创建“五星”支部工作中,改善乡村治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组织领导“高规格”、精准谋划“高起点”、狠抓落实“高质量”,浚县的争“星”、创“星”热潮如火如荼,一幅“解难题、促发展、创五星”的新图景不断绘就。     “五星”之光凝聚起强大的组织动员力,“星”耀黎阳。     “十联户、百联户”     农村党建1+1乡村治理活力足     6月14日,浚县召开创建“五星”支部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推进会,鹤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浚县县委书记王海涛再次提出明确要求,11个镇(街道)党(工)委书记签订创建目标责任书。     2023年,全县计划创建10个“五星”支部、48个“四星”支部、153个“三星”支部。     干部包“星”、部门护“星”、镇村创“星”、群众争“星”,高规格“五星”支部创建向纵深发展。     怎么创?浚县实行党员联系“十联户”代表、支部成员联系“百联户”代表的“双联”乡村治理模式。     目的是:创成“产业兴旺星”“生态宜居星”“平安法治星”“文明幸福星”“支部过硬星”。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浚州街道甘草庄村党支部要提升村庄“颜值”,对于处理生活污水方式,群众看法不同。     意见怎么统一?甘草庄村的办法是:利用农村党建1+1“双联”工作法,推选出“十联户”代表25人、“百联户”代表4人,代表们协助村干部挨家挨户做调研。     “修路、绿化,村庄规划群众说了算。”甘草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士留说,根据民意,村“两委”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和志愿者每周召开人居环境整治会,提出问题及时调整。     群众自觉主动干了,困难就溜走了。全村自愿拆除残垣断壁6处,拆除庙宇1座;建设文化宣传墙260余平方米,绿化植树800棵……“生态宜居星”就这样创成了。     “群众住的村还得叫群众满意才行。”李士留得出一条经验。     创建“五星”支部离不开乡村治理。新镇镇马行村是“五星”支部村。白天老人看街,晚上民兵巡夜,今年以来,排查村庄苗头问题、提前化解矛盾纠纷20起,实现长周期“三零”目标。     建村室、文化广场,铺污水管网、修村镇公路,提升文化墙,村庄环境美如画;建设标准化幼儿园、小学、集中供养中心,马行村实现了幼有所托、少有所学、老有所养。     什么是“十联户”“百联户”?     每户选出1名“当家人”为户代表,每10户代表推选产生1名“十联户”代表,每10名“十联户”代表推选1名“百联户”代表,这种联结机制,保证了民意直通。     群众有需求,基层干部有建议,浚县县委有决策。“从群众中找问题,在群众中解决问题,调动群众积极性。”浚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于新乐说,这就是“双联”模式的初衷。     目前,农村党建1+1“双联”工作法已在全县438个村全部施行。     “三变改革、产业赋能”     村集体经济发展潜力大     2019年7月2日,白寺镇白寺村五大股份合作社成立并揭牌,7025名村民的身份由农民变为股东。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2023年,鹤壁市首个“吃螃蟹”的白寺村完美嬗变,之前四年累计分红1670万元,今年村集体收入将突破300万元。     “不进则退!”白寺村党支部书记靳光国说,为创“五星”支部,该村转型升级,盘活闲置资源、资产、资金,高标准打造了集党性教育、研学交流、会务接待、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省级示范性乡镇基层党校,每年为村集体创收10万元。     白寺村的实践证明,“三变”改革是助推乡村振兴的新途径,方法是正确的。     “每天满脑子都是要如何稳定发展,如何发挥党支部的作用强村富民。”马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马彦辉笑着挠头。     乡村振兴,马行村敢于破。     破除旧的单一发展思路,在产业链上深挖细耕。党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三驾马车”并驾齐驱,马行村建成年出栏1万头生猪的标准化生态化养殖产业园;利用集体128亩土地和5000平方米库房,成功与4家企业签约;联合新农邦集团成立益农服务社发展数字经济,为村民提供电子商务、金融等服务;去年,马行村村集体收入达到48万元。     文化也同样表现了产业张力。     浚县有个非遗叫“泥咕咕”,有个非遗村叫西杨玘屯村。     注册、宣传、制作、包装、销售,280多户泥塑作坊抱团发展,共创共闯,都由西杨玘屯村党支部牵头成立的“泥咕咕文创旅游合作社”统一品牌,统一销售。     “上至百岁老人,下至3岁娃娃,捏‘泥咕咕’都是玩。”谈起文化产业,西杨玘屯村党支部书记宋楷全很是自豪。     文化带动旅游。     “中国泥塑第一村”这个金字招牌,让村庄变成拥有18套大师工坊,泥塑产品展示馆、生态停车场、特色小吃一条街的艺术区。每年有8万余名来自全国各大美术院校和中小学师生前来学习和开展研学体验。     西杨玘屯村泥塑加工产业年产值达21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7万余元。     在浚县创建“产业兴旺星”被总结为五种类型,分别具有典型代表:资源盘活型的白寺村,合作共赢型的马行村,产业赋能型的西杨玘屯村,依托物流园区等实现多方受益的收益分成型和创新“党建+金融”模式的金融助力型。     “132343乡村振兴工作法”     幸福生活踏歌来喜看乡村新变化     两架青山一溪水,十里城池半入山。     浚县的乡村变化,迎来群众的幸福生活。     在乡村振兴的新赛道上,浚县所有的慧心巧思被概括为通俗易懂的乡村振兴“132343”工作法。     坚定乡村振兴一个目标,集体资产运用“三清”,生态宜居遵循两个“凡是”;化解矛盾坚持“三解”;克服困难坚持“四千”工作法,乡村振兴坚持“三个判断”。     所有的干不快都是努力不够,所有的干不好都是务实不够,所有的工作拿不下都是沟通不够。这是浚县乡村振兴坚持“三个判断”中党员干部的共识。     后毛村村民张朝霞和一群家庭妇女有个愿望,想找个家门口既能多挣钱,又能照顾老人和孩子的工作。     后毛村“两委”干部敢想敢干,招商引资杰美斯网球厂,450余人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就业。     “村民的愿望实现了,收入也增加了!”后毛村党支部书记毛明斌如释重负。     2022年后毛村被鹤壁市评为市级文明村、2022年荣获鹤壁市“党建36计助力‘五星’创建和乡村振兴”入选村、2022年被浚县评为产业兴旺明星村。     “争先有光,落后丢人。”这是常挂在白寺镇前岗村党支部书记刘海燕嘴边的话。     2022年7月上任的刘海燕,发挥自己龙头企业的带动,带领乡里乡亲致富。可实践中,刘海燕发现,要想当好村支书不仅要重视发展,更要重视解决矛盾。     村庄怎么建,道路怎么修?     “凡是农户合法的宅基地以外的土地统归集体所有,凡是农户合法的耕地以外的土地统归集体所有。”生态宜居,刘海燕坚持遵循两个“凡是”,一视同仁。     真刀真枪的“清资源、清人心、清矛盾”成为她乡村治理的第一把金钥匙。     荒地开垦久了,村民不要赔偿,也不愿意退回。“三清”开始后,土地被迅速收回,以集体资产入股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全体村民参与分红。     “三清”算清了糊涂乱账、治理了乡村乱象、解开了干群矛盾、理清了发展思路,结果是集体资产增加了,党支部权威树起来了,村民也有了话语权。     “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千山万水,千方百计总算解释好、解答好、解决好了群众问题,咱也值了。”刘海燕将乡村振兴“132343”工作法运用得游刃有余。     上下同心,其利断金;埋头苦干,乡村巨变。     “大胆闯、大胆试、大胆干。”王海涛说,“五星”支部创建对照乡村五大振兴,核心是富民,是“书记”工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和人民生活品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更多详情]
  • 21 2023-09

    及时排涝散墒抢收晾晒

        9月20日,记者从省气象局了解到,9月17日夜至9月20日早晨,我省普降大到暴雨,信阳、驻马店、南阳、周口、漯河、平顶山、安阳等地出现大暴雨。     此轮降水已致全省近八成测站土壤含水量接近饱和,豫南地区部分农田出现积水,易诱发涝渍灾害,影响后期灌浆和机收作业。对此,农业农村部玉米专家组成员、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刘天学建议豫南降水较大的地区及时排涝散墒,为机收作业创造有利条件;已收获地区要及时晾晒烘干,确保秋粮品质。     省气象台预计,9月下旬我省仍多阴雨天气。目前我省秋粮从南到北将陆续成熟收获,连阴雨过程会对秋收进程产生一定影响。刘天学建议各地对于已经成熟的地块,尤其是玉米果穗苞叶顶端已散开的地块,要在降雨间歇期,能进地收穗的尽量收获,以免雨水灌入果穗引起籽粒发芽发霉。尚未成熟的地块,只要不出现大面积倒伏,应等到雨后天晴完全成熟后收获,收获果穗要及时晾晒,收获的籽粒要及时烘干入仓。

    [更多详情]
  • 20 2023-09

    蔬菜安全高效生产技术培训会在濮阳市召开

         如何进一步提升种植者管理水平,推动瓜菜产业提质增效?9月15日,在濮阳市召开的优质蔬菜安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培训会给出了答案。     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王怀松研究员,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赵卫星副研究员、蔬菜研究所董晓宇助理研究员,分别围绕设施甜瓜生产全程轻简化技术、西甜瓜易混淆病害的识别与绿色防控、麦套朝天椒栽培管理技术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讲述。来自周边农业园区、种植合作社的技术负责人和种植大户与专家进行了交流互动。     培训会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蔬菜研究所和濮阳市农林科学院、濮阳县农业农村局联合主办。开封市农林科学院、新乡市农业科学院等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承担单位,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郑州综合试验站、国家特色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郑州综合试验站,濮阳市各乡镇农技推广站的技术负责人参会。

    [更多详情]
  • 20 2023-09

    修通振兴路生活有奔头

          武陟县谢旗营镇和杨村有加工粉条和从事养殖的传统。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申士江千方百计将村东的养殖小区道路修建成水泥路,将村内主干道改造成柏油路,使进出加工厂和养殖场的车辆可以直达309省道。村民们说:“这几条路修到了我们的心口,同时也把致富路修到了家门口。”

    [更多详情]
  • 20 2023-09

    “套餐式”帮扶筑牢防返贫防线

           武陟县西陶镇“精准把脉”,根据脱贫户家庭成员情况及当地特色产业实行“套餐式”帮扶。该镇将脱贫户、监测户分为稳定脱贫户、脱贫户、重点监测户、兜底保障户4类,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由驻村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根据监测对象的风险类别、发展需求等开展帮扶,确保帮扶措施落实到位。

    [更多详情]
  • 20 2023-09

    立足文化建设打造和美乡村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战略部署,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和美乡村,既要狠抓物质文明建设,更要涵养农村精神文明,特别是把乡村文化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乡村振兴既要彰显产业生态等物质文化成果,也要焕发看不见的非物质文化成果。要振兴乡村文化,其中的核心是传承优秀文化、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文化产业等,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也为和美乡村战略的开展提供保障。     一是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伴随着工业现代化的推进,乡村发展的相对滞后性逐渐突显,相较于城市,传统文化更加鲜明、深刻地在乡村留存下来。站在城市文化的立场上,乡村文化中虽存在着封建礼教、迷信守旧等腐朽落后的内容,但其却在凝聚人心、民力上发挥了独特作用。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在于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厘清其精神价值和精神内涵。在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之间划出一条线,旗帜鲜明地把移风易俗、抵制封建迷信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倡导科学的生活方式。在传承乡村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并鼓励和支持乡村居民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二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是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关键要素,繁荣乡村文化离不开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外部输入,例如推进乡镇图书馆建设,发挥乡镇公共文化机构的辐射作用,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市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另一方面是内部引导,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鼓励乡村自办文化活动。鼓励举办群众文化广场艺术节、广场舞比赛等系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总之,要将外部输入和内部引导结合起来,这对提升农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感,提升农民素质,移风易俗,改变乡村文明风貌等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是转化文化资源。进行乡村文化建设,不仅要提升和美乡村的文化资源软实力,还要增加和美乡村的文化产业硬实力,通过转化文化资源,为乡村创造可观的物质效益与精神效益。就物质文化而言,文物古迹、古村落、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等历史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既要对其进行必要的保护,又要对其进行合理适度的开发,使其成为重要的乡村文化产业资源。就非物质文化而言,传统乡村文化不仅是无形的精神力量与情感寄托,还可以是有形的物质财富,如民间工艺、民间戏剧、曲艺、剪纸、童谣等,它们不仅以传统艺术作品的形式传递真善美,同时转化为具有显著效益、经济价值的传统艺术产品。     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停留于文字、图片上的记录,更是历经岁月变迁后生动鲜活的文明传递,饱含时代赋予的生命力与创造力。通过激活乡村保护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搭建乡村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创新乡村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模式,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迈上快速、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和美乡村建设中释放出巨大力量。

    [更多详情]
  • 20 2023-09

    擘画沿黄乡村振兴新画卷

        一眼望不到边的特色水果大棚,串串如同绿色宝石的葡萄晶莹剔透,无边的荷叶泛动着翠绿的波浪,一朵朵油葵竞相绽放……金秋时节,在灵宝市沿黄生态廊道上,一条蜿蜒的绿色飘带串联起6个万亩基地,宛若一幅美不胜收的生态画卷。     为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今年年初,灵宝市坚持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制订出台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工作方案,成立工作专班,明确区域范围、总体思路、目标任务、主要职责、考核标准等,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该市围绕“中国灵宝—黄河农业公园”主题,擦亮“黄河驿道”“百里画廊”2张名片,建设沿黄休闲农业、文化旅游、乡村振兴3个长廊,聚力打造农业科普、中小学学农劳动实践、黄河文化展示、党建教育4个基地,聚焦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谋划万亩古枣林、万亩特色水果、万亩优质蔬菜、万亩油菜(油葵)、万亩荷塘、万亩彩色小麦6个万亩基地,重点培育沿黄乡村振兴示范村15个,为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提供有力产业支撑。     在沿黄万亩特色水果基地“葡醉田园”里,果农正在对即将上市的阳光玫瑰葡萄加强管理。“今年,我种植了5亩葡萄,按目前市场行情,预计产值在15万元左右。”西阎乡西稠桑村果农王泽刚满脸喜悦。     有项目、有产业、有效益,在这座“葡醉田园”里,该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全力打造田园集市、观光采摘、亲子互动、农耕研学、电商直播等多种业态功能,主题大门、绿色防控长廊、小广场、景观亭等休闲配套设施正在有序建设,促使农业田园景观园林化,赋予农业更深层次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内涵。     沿黄乡村振兴示范村函谷镇东寨村,是观黄河、看落日的最佳网红打卡地。近年来,该村依托黄河观景台,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相继建成了游乐园、观景台、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完善各种设施功能,通过旅游观光、大棚采摘、农家乐等配套项目,带动乡村产业发展,让群众增收致富,乡村环境变美变靓。     “每到周末,来东寨村观光的游客可达四五千人,非常热闹,刺激了消费,带动了集体经济增收。”东寨村党支部委员张展展说。     结合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灵宝市依托函谷关历史文化功能区龙头优势,将沿线重点景区、美丽乡村串珠成链,全力打造“函谷论道”城市形象品牌,推动文旅文创产业发展持续向好、深度融合。同时,积极探索夜间经济发展模式,丰富“夜”态,启动夜游项目,用现代光影科技、沉浸式演出等多种表现方式,打造“一步一景,文化联动”的视听盛宴。据了解,大型实景演出《问道函谷》自7月推出以来,反响热烈,已吸引游客10万余人。     有历史、有文化、有生态、有资源、有产业……灵宝市正在以实施重大项目、重点工程为战略抓手,抓好大保护、推动大治理、推进大发展,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描绘沿黄乡村振兴新画卷。

    [更多详情]
  • 20 2023-09

    红色文化资源带动产业发展

        革命老区洛宁县底张乡中高村,是河南省十大烈士之一李翔梧的故乡。2011年省委党史办把“李翔梧纪念馆”命名为“河南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每天都有慕名前来参观、学习的青年学生和干部群众,这也更加激发了老区群众的内生动力,学习继承先烈不畏艰难、努力拼搏的创业精神。     近年来,底张乡党委和中高村党支部认真谋划老区的振兴与发展。“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老区提出的‘两个更好’的实质,针对老区每个农户的特点,找准适合他们发展的项目,把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该乡党委书记贠帮柱说。中高村“两委”班子在反复思考比较后,制定了详细的中高村产业发展措施:按照每户的特点规划了养殖、种植、外出务工、特色经营等多措并举的产业振兴发展新途径。     资料显示,2022年全村总产值达1960余万元,去掉投资成本419.65万元,全村年收入1540.35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35万元,比2020年脱贫时人均可支配收入8848元增加4652元。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23.6万元,实现了集体、居民收入双增长。

    [更多详情]
  • 20 2023-09

    红色蚕乡织锦绣

       仲秋时节,在革命老区方城县四里店镇,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道道河流绕山间,一个个桑园山腰缠,一片片柞林绿满山,一只只蚕儿织锦卷。在绿水青山之间,伫立着“红二十五军英雄群像”“军民情深堆粮路”等红色雕塑。红色精神传承和绿色生态发展在这里展现出一幅生动画卷,呈现出红绿交相辉映的老区壮美景象。     四里店镇位于方城县西北部、伏牛山东麓,是红二十五军长征途经地。1934年11月28日,红二十五军长征途经四里店镇,留下了打开地主粮仓分粮食给穷苦人民的“堆粮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两桌酒席”等动人故事,充分彰显了红军为劳苦大众打天下的根本宗旨和对群众秋毫无犯的严明纪律。     今年春,四里店镇党委、镇政府为缅怀红军将士英雄业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当年的长征路上建造了反映红二十五军将士一往无前革命精神和军民鱼水情雕像,激励全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长征精神代代相传,红色土地绿色发展。近年来,四里店镇党委、镇政府大力实施“生态立镇、产业富民”的战略,挖掘发挥传统养蚕业优势,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培育七彩柞蚕品种,拉长蚕产业链条,形成集桑苗种植、柞林保护、桑蚕和柞蚕养殖、文化体验、研学旅游等于一体的蚕业发展新格局。     截至目前,全镇已建成5000余亩桑园基地、3万余亩柞蚕养殖基地,建设标准化蚕棚186座,蚕茧年产量30余万公斤,年产值达3000余万元。     建强基地,树立品牌。该镇实施乡村振兴专项债一体化产业园项目,依托县里柞蚕原种一场,在余庄村建起蚕桑融合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园、万亩柞桑养殖基地,栽种桑苗120万株,新建小型拦水坝6座,建设标准化养蚕大棚50座;引进宛黄、豫大、胶蓝、胶绿、鲁红、杏黄、白一化等品种,培育出深蓝色、浅蓝色、绿色、浅绿色、红黄色、杏黄色、白色等色彩斑斓的“七彩柞蚕”,已成为柞蚕研发新品种和旅游观光新亮点。余庄蚕桑千亩示范方被命名为“2022年度省级农业农村领域30个标准化示范项目”之一,方城县柞蚕原种一场被确定为“国家蚕桑技术体系郑州综合实验站示范基地”。     严格标准,拉长链条。该镇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强与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按照“三品一标”的标准,打造绿色有机标准养殖体系,稳固提升蚕茧产量和经济效益。与方城县柞蚕原种一场、山东临朐洁美毯丝厂合作,镇里组织养殖户成立了方城县高峰养蚕专业合作社、南阳丝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加工生产出蚕丝被、丝绸丝巾、桑叶茶、桑叶面、蛹虫草、果桑酒等系列产品,销往河南、山东、浙江、辽宁、吉林等地。     传承文化,扩大平台。该镇建成“蚕桑文化馆”,全方位展示四里店镇种桑养蚕历史,宣传弘扬蚕文化,推介蚕产品。配套蚕宝宝科普馆、蚕丝科普馆、小蚕培育室、现代规模化大蚕饲养坊、活动教室、桑葚和桑叶采摘园等,打造以学习蚕桑文化和体验生命、生态、自然科学为主旨的中小学生“柞桑蚕文化研学基地”。建立电商运营中心,购置直播设备,开展直播带货,集中展示、宣传和销售蚕系列产品,成为助农增收致富新阵地。

    [更多详情]
  • 20 2023-09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3月,随着灵宝市朱阳镇下河红色纪念馆的成功开馆,促进了灵宝市朱阳镇南部山区33公里红军长征红色旅游线路,成功抵达卢氏县木桐乡豫鄂陕第四分区革命纪念馆,并与卢氏县红色旅游线路全线贯通,这足以证明了灵宝、卢氏红色旅游,已经成为现实。     朱阳镇是灵宝市唯一一个革命老区乡镇,红色资源丰富厚重,辖区内共有革命遗址53处,其中红军革命遗址13处、新四军革命遗址36处、抗战遗址4处。近年来,在三门峡市老促会、灵宝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该镇以坚持“两个更好”为方向,积极利用三门峡市、灵宝市、朱阳镇三级老促会专项资金1000余万元,建成红色纪念馆2处、纪念亭3处、红色广场1处、红色遗址修缮3处,开发南部红军长征红色旅游线路33公里,如此,以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打造提升,形成了“以红色文化引领山水休闲康养”为内容的全域红色旅游,成为助推老区乡村振兴一道壮美的风景线。     以建好红色场馆鼓舞人。红色文化资源是革命老区极其珍贵的财富,是老区精神的灵魂所系,红色场馆建设,更是体现了老区人民多年的期盼,是对老区红色文化的整体性提升,促进了朱阳老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已建成朱阳革命历史纪念馆、下河红色纪念馆2个,建成豫鄂陕纪念碑、犁牛河革命烈士纪念亭、石坡湾革命烈士纪念亭、麻林红色纪念亭等红色纪念设施4处,这些红色场馆以图文、革命实物等形式,充分展现了红军、中原解放军、陈谢兵团在朱阳革命老区的革命历程,每年接待参观社团200余个,人数1万余人。这些红色场馆的建成发挥了红色基因主阵地宣传作用,丰富了党员党性教育内涵,提高了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水平,强化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拓宽了红色教育和红色旅游主渠道。     以修缮好红色遗址教育人。红色革命遗址也是革命老区重要的红色资源,传承和保护是老区工作者的首要责任。灵宝市革命老区成立老区遗址遗迹普查和修缮专班,邀请专业人员进行规划设计,对一些重点革命遗址进行抢救性恢复性修缮和保护。近年来,该镇争取老区资金,先后对大村红军养伤洞遗址、烟火崖红军宿营地遗址、秦池中原解放军会师地遗址等进行修缮,并对黑山中原解放军战地医院等6个重点遗址进行规划设计。这些红色遗址建成投入使用,让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少年在此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弘扬老区精神,唱红歌,重走“红军路”,进行沉浸式红色教育体验,较好地发挥了红色遗址的育人功效。     以红色旅游吸引人。朱阳镇素有“灵宝后花园”之美称,旅游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坚持“以红色旅游引领山水旅游”作为全域红色旅游发展思路,开发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推进红色场馆建设,整合自然山水资源,加大冠云山周边区域、南弘农涧河沿岸、西河走廊的自然山水资源开发力度,大力实施乡村休闲农庄、美丽乡村、传统古村落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了“三山、二河、两塬”的大旅游格局,每年接待红色旅游团队、家庭自驾游、山水康养游50余万人,带动了老区农家乐、特色农产品消费和销售,增加了老区群众的收入,增强了红色旅游的吸引力,为打造朱阳红色小镇品牌,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在巍巍的冠云山脚下,在奔腾的弘农涧河旁,红旗飘飘,红歌阵阵,来自各地红色体验的游客和中小学生红色研学团队络绎不绝,宛如一道道高扬的红飘带,飘荡于朱阳镇革命老区青山绿水之间,激励着广大中华儿女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高唱“强国有我”!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