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1 2022-02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挂图作战推进科技壮苗

    2月7日,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召开春季田管技术会商会,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和陕西5省27个综合试验站和17位岗位专家研讨春节后田间技术指导安排和建议。5省的省小麦体系首席科学家分别介绍当前苗期和促弱转壮面临的任务和对策,研讨肥、水、病、虫、草的管理措施及机械设备等。会议提出要因苗、因时、因地,采取有力措施,科技助力壮苗保丰收。要及时开展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麦情动态数据;及时做好隐性灾害预判,提早落实科技解决方案,防灾于未然。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刘录祥介绍,今年苗情整体向好,对比越冬前,山东省小麦冬季普遍增加1片叶,山西三类苗减少5%,河南信阳和漯河两地三类苗减少4.8%,陕西省冻害和锈病轻于往年。 今年1月,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启动了冬小麦“科技壮苗”专项行动,为冀晋鲁豫陕5省晚播冬小麦促弱转壮提供科技支撑。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及时制定了“科技壮苗”专项行动总体安排,采取挂图作战策略,详细列示月度计划和每周计划。20个综合试验站站长带领团队成员及示范县技术人员深入各县区开展苗情调研和指导工作。体系专家采取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开展小麦促弱转壮技术培训活动,举办栽培、冬季麦田管理等技术培训活动,有效提升了农户和基层农技推广的技术水平。信阳站在春节期间也不曾停歇,2月2日至6日陆续到淮滨、罗山、息县等示范县6个乡镇11个村开展“科技壮苗”专项行动及苗情调研;周口站于2月6日在商水县开展春季麦田管理技术培训。 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指出,未来需要预防早春冻害以及气温波动较大给苗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专家建议,各地区要抓紧做好农业灾害隐患排查,重点防范持续雨雪天气及冰冻对弱苗小麦的影响,麦田低洼易积水的应及时排涝和除湿。

    [更多详情]
  • 11 2022-02

    鹤壁市淇滨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让脱贫成果成色更足

    舵稳当奋楫,风劲好扬帆。 为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2022年鹤壁市淇滨区乡村振兴局将认真落实上级精神,按照推动“两个高质量”建设和“四个不摘”要求,谋划了“1335”总体工作思路——明确一个目标,抓好责任、政策、工作三个落实,促进收入增幅、社会参与、群众满意度三项工作再提升,强化组织、机制、能力、督查、考核五项保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 咬定目标抓落实 走出发展新路子 动态监测、发现整改、核查评估……淇滨区乡村振兴局坚持“守底线、提标准、争先进”工作目标,对全区脱贫享受政策户及“三类户”增加帮扶措施,确保每户帮扶措施达到4个以上,守住6372元收入底线,防止返贫致贫风险发生。 为切实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淇滨区乡村振兴局率先垂范,压实责任,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落实区乡村组“四级”网格化管理制度,实现“网格全覆盖、管理无盲区、服务零距离”。 同时,该局对全区脱贫享受政策户及“三类户”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彻底消除政策落实漏点、帮扶措施薄弱点、返贫致贫风险点,做到问题早发现、帮扶早到位、风险早化解。 “为把底线兜牢,政策落实到位,今年我们在延续教育、健康、医保等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和排查力度,对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堵点,及时跟踪问效。”淇滨区乡村振兴局副主任科员廉玉魁介绍。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产业无疑是关键。 淇滨区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以龙岗郊野公园旅游带、金山淇河文化旅游带、古长城文化公园旅游带为发展布局,大力发展农文旅特色旅游,持续走好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探索“政府引导、资金撬动、社会参与、企业投资”的产业发展模式,以“乡村旅游”促“乡村振兴”。 同时,全区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在西部山区广泛种植猕猴桃、草莓、葡萄、羊肚菌;利用荒山、山沟、狭长地带等闲置土地,发展“沟域经济”,广泛种植绿豆、黄豆、高钙小米等。以东部龙岗乡村振兴示范带为引领,种植脱毒红薯、油葵等作物。同时,在大河涧乡、上峪乡养殖梅花鹿、肉牛、黑猪等特色牲畜,不断提升畜牧养殖标准化、产业化、信息化水平。 “今年,我们将持续在动态监测、产业发展、工作机制等方面总结经验,紧盯各项指标任务,做到以月保季、以季保年。”淇滨区乡村振兴局副局长王伟伟说。 稳固保障强弱项 精准施策促提升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首先要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 淇滨区乡村振兴局在抓好扶贫资产管理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落实以工代赈,探索“党建+合作社+产业”模式,科学设置务工岗位,实现脱贫群众稳岗就业,持续巩固和提升脱贫群众收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确保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加持久,淇滨区乡村振兴局不断强化组织保障、机制保障,坚持“三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机制,持续用好脱贫攻坚工作中建立的周通报、月研判、季调度等各项常态化工作推进机制,以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有效载体,改进和完善乡村治理,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条件。 补短板、强弱项,一直都是淇滨区乡村振兴局提升帮扶能力所遵从的重要原则。今年,全区将通过视频培训、专题培训、集中培训等方式,重点培训“两不愁三保障”及安全饮水、防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帮扶、项目实施等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方面的内容,不断提高巩固拓展脱贫成果领域干部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同时,淇滨区乡村振兴局采取“四不两直”和“五位一体”的督查巡查方式,持续深入开展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当场交办、立行立改,确保问题不出村、不隔夜。另外,发挥“后评估”指挥棒作用,严格运用考核结果,不断激励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系统乡村振兴干部担当作为,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提标提质。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今年,我们将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作为中心工作来抓,明确重点任务,合理把握调整工作节奏、力度、时限,不断完善各项帮扶政策,真正做到放下架子、沉下身子、选准路子、干出样子,为推动全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开新局贡献智慧力量。”淇滨区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哲说。

    [更多详情]
  • 11 2022-02

    人勤春来早 苗木销售旺

    人勤春来早,植绿正当时。2月10日,记者在驿城区胡庙乡集市上看到,前来选购苗木的市民络绎不绝。 在苗木交易市场,桃、李、杏、葡萄、海棠、松柏、无絮杨等树苗摆放整齐,吸引了众多群众前来咨询购买。村民胡明昌当天买了50多株无絮杨树苗。他对记者说,今年他打算把自家荒地种上果树和无絮杨。“种树既可美化环境,又可增加收入,两全其美。”胡明昌说。 销售苗木的张林松一直忙个不停。他告诉记者,这段时间是苗木销售最好的时节,现在农村条件好了,买花卉苗木的人越来越多了。说起今年的苗木生意,张林松心里乐开了花。他说,今年苗木价格较往年略有济收入十分可观。 苗木种植户、胡庙乡西小胡庄的胡国峰告诉记者,他去年培育了七八亩无絮杨树苗,今年全部可上市销售。每亩按2600~3000株苗木、每株按3~4元算,除去人工和投资成本,每亩可收入六七千元。 该乡村民闫女士说:“现在正是种树的好季节,今天特意过来买点儿桃树苗和杏树苗回家种。以后在院子里就能闻到花香,那种感觉特别好。” 每年春季植树造林已成为全市人民群众的共识。一些林农告诉记者,通过政府的宣传,现在广大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树定根、人定心,在自己的山场内多栽树、栽好树,为城乡添绿,既达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又能为建设绿色生态驻马店出力。

    [更多详情]
  • 11 2022-02

    抗白粉病与高产兼得

    白粉病是危害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重病田减产可达40%以上。我国科学家持续开展科研攻关,阐明了小麦新型mlo突变体既抗白粉病又高产的分子机制,并通过多重基因组编辑,使主栽小麦品种快速获得广谱抗白粉病的优异性状。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高彩霞团队、邱金龙团队和肖军团队合作完成,相关成果2月10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 中国工程院院士康振生评价说:“这项研究是小麦抗白粉病育种的重要进展,也为培育抗病高产作物品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路线,同时也充分展现出基因组编辑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巨大的应用前景。”

    [更多详情]
  • 10 2022-02

    创新苗木产业 共同致富振兴

    近日,在位于张村镇三化沟村产业园的温室大棚里,数万株火焰南天竹枝繁叶茂,花丛间穿梭着劳作的园林工人。近年来,火红的火焰南天竹成了该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了村民增收的“致富果”。“90后”女大学生袁春霞携手姐妹创办产业园致富的故事在当地家喻户晓。 袁春霞上大学时学的是园林园艺专业,毕业后在山西的一个苗圃基地做红豆杉苗木技术管理工作。2019年,心系家乡的她毅然放弃优越的工作,选择回乡创业。她和姐姐们共同出资,建成一栋2400平方米的智能连栋温室大棚。 “公司+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生产模式,是三姐妹立足本村实际创立的生产管理模式。在她们的影响下,带动了该村2户农户加入种植行业。公司逐步形成了育苗、二次移苗栽培生产、线上交易销售的特色,既解决了周边闲散劳动力就业问题,又使该村农民有了脱贫致富增收的机会。 日前,到产业园考察订货的客人络绎不绝。江苏邳州的客商张先生对产业园的苗木长势赞不绝口。他表示,袁氏姐妹在创业致富的同时,盘活了村集体产业,让更多的人脱贫致富,让人敬佩。 在园区门口,一批批苗木陆续装车发货。袁春霞表示,公司栽培的明星产品火焰南天竹,现有6万余株,2022年预计年产量将突破100万株。种苗年生产分3个批次,每两个月卖一批。目前市场前景不错,种苗及大苗供不应求,苗木销往山东、江苏、湖北、浙江等地。

    [更多详情]
  • 10 2022-02

    大棚西红柿上市 丰富市场供应

    “俺村400多亩温室大棚西红柿在春节前上市,不仅满足了周边市场供应,丰富了市民节日菜篮子,也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2月6日,城关镇真武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顺波说。 城关镇真武庙村脱贫户王井香正在温室大棚来回穿梭,采摘红彤彤的西红柿。近年,在党的好政策和当地政府的有力帮扶下,王井香一家依托温室大棚种植过上了好日子。王井香说:“今年西红柿行情好,俺种的西红柿是沙瓤,入口酸甜,品质好,不发愁卖。这一栋大棚西红柿估计能收入10万块钱。” 近年,真武庙村依托瓜菜种植优势,积极鼓励群众发展大棚种植,种植规模不断增加,种植效益也持续攀升,成了远近闻名的瓜菜种植专业村。目前,当地党委、政府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持续加大帮扶力度,让群众管理有技术、销售有市场、增收有渠道。 李顺波说:“我们成立了两个党员技术服务小组,在指导大家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持续加强田间技术指导和销售服务,让种植户增产又丰收。按现在的市场行情,这400多亩大棚西红柿能给大家带来1000多万元的经济收入。”

    [更多详情]
  • 10 2022-02

    暖意融融的蔬菜大棚

    春节期间的中原大地,寒气袭人。在河南省鹿邑县马铺镇段庄村脱贫监测户完香果的蔬菜大棚里,却暖意融融。“咯咯咯……”大棚里传来阵阵笑声,循声而去,完香果正在大棚里察看蔬菜长势,孩子们在旁边玩闹,一家人有说有笑,沉浸在春节的喜悦当中。 “别看香果身体瘦弱,还带着三个孩子,但她非常能干,家里和大棚都打理得井井有条。”提及完香果,段庄村党支部书记段红旗赞不绝口。 完香果的丈夫三年前因胃癌去世,撇下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家里的顶梁柱倒了,一时间完香果陷入迷茫,眼看着大女儿即将上高中,家里却拿不出学费,只能四处借钱维持生活。村“两委”了解到她的家庭情况后,依照程序将完香果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落实了相关优惠政策,完香果家的生活逐渐有了起色。 有了党委政府“撑腰”,要强倔强的完香果干劲更大了。她把四亩责任田全部用来种植大棚蔬菜,从育苗、施肥、管理、采收到运往县城售卖,全部由她一人完成。钱赚得多一点,但身体也因此累得不轻。 记者问完香果:“为啥不雇几个人帮你干?”她不好意思地答道:“雇人需要花钱,钱都投到大棚和孩子身上了,能省一点是一点吧。政府提供的小额信贷没敢用,政府帮了我们不少了,不想再给国家添麻烦。” “这贷款不要利息,你用这钱再增加俩大棚,雇个帮手,钱照样赚,你还轻松点。这是政府给脱贫监测户的优惠政策,咋能说给国家添麻烦呢?”段红旗耐心地解释道。 听完段红旗的一番解释和动员,完香果面露喜色地说:“说实在的,这两年种大棚,收成确实不错。我种的黄瓜、番茄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现在孩子学费不用发愁,打算来年再种点其他蔬菜。有了这笔无息贷款,以后的日子就越来越有盼头了。” “段庄村是远近知名的种植大棚蔬菜的大村,种植的优质黄瓜销到了大城市的商场超市。像完香果一样通过种植大棚蔬菜脱贫致富的群众有6户,并且每年都会新增一茬种大棚的新农户。”段红旗告诉记者,“现在规模虽然大了,但大多数是散户自己经营,我们要和几个种植大户商量一下,也搞个产业化。” 夜幕降临,完香果送别记者后,又回到大棚里和村干部商量办理贷款手续和扩大种植规模的事,阵阵笑声从大棚里传出。在点点繁星下,显得格外清脆。

    [更多详情]
  • 10 2022-02

    河南灵宝: 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木栅栏、木门楼、观光围栏,宽阔的机耕路、灰色的水泥柱、排列有序的苹果树……春节期间,河南省灵宝市焦村镇南上村的碧波农业田园综合体项目基地,一派繁忙景象。 “灵宝市是全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有着100年的灵宝苹果品牌和种植实践经验,我们来这里投资有信心,更放心。”碧波农业田园综合体项目负责人说。 该市围绕苹果全产业链中心,坚持特色、高质、高端、高效现代农业发展定位,从种好优质苹果、保存好加工好灵宝苹果、发展“苹果+”产业、讲好苹果故事、卖好灵宝苹果入手,全产业链谋划,打造特色农业强市。 该市依靠灵宝苹果品牌,积极实施“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群众参与”的生产经营模式,建成运营寺河山苹果小镇,成功创建国家级灵宝苹果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采摘游、研学游、康养游、休闲游,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带动加工、运输、储藏、包装、电商等相关产业发展,拉长了产业链条。 以苹果产业为标杆,灵宝市持续发展壮大食用菌、中药材、烟叶、养殖等特色产业。利用修剪下来的果树枝条,发展以袋料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形成了总规模超1.2亿袋、年产鲜品12万吨、总产值15亿元、出口创汇6000万美元以上的产业集群。 该市持续发展壮大蔬菜产业,大力发展高山蔬菜、有机蔬菜、订单蔬菜,以及芦笋、黄花菜等特色蔬菜,加强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种植蔬菜8万余亩。苏村乡依靠地处深山区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高山蔬菜种植,全乡蔬菜种植1万多亩,年收入6000多万元,已成为群众增收的重要渠道。 目前,灵宝市发展种植以连翘、生地为重点的中药材11万亩,优质烟叶5万亩,形成了苹果、食用菌、中药材、烟叶、养殖等五大主导产业以及核桃、蔬菜等特色产业,获得了灵宝核桃、灵宝杜仲等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特色产业成为富民强村、推动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更多详情]
  • 10 2022-02

    河南驻马店市驿城区:小花菇丰收成为农民致富大产业

    近年来,老河乡引导当地农民发挥其丘陵山区多、森林覆盖率高、适应香菇生长等优势,瞄准乡村振兴香菇产业链,因户施策,从菌种、技术、资金、市场等全方位给予群众帮助,利用香菇种植产业扶贫使贫困群众的腰包鼓起来,带动贫困群众走上了“输血”又“造血”致富之路。 目前,老河乡的花菇种植规模逐渐增大,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全乡有花菇种植户800多户,种植规模2万多棚1600余万袋,占地面积2000多亩,年创净产值1亿元。如今,“老河花菇”已成为知名品牌,正在打造“花菇甲天下,种植基地在老河”的招牌。

    [更多详情]
  • 09 2022-02

    “一臂之力”,让烟农种烟更“收放自如”

    立春过后,春季烟叶生产工作开始。宜阳一处千亩烟田示范片区内,孕育着无限生机,这里是当地烟农赖以致富的“聚宝盆”。 尽管天气寒冷、地里潮湿,但马上该起垄了,55岁的盐镇乡席沟村村民席留勤最近总要去自家烟田里转一转。老席种烟30余年,早些年,因为土坯炕房排湿不好不利于烤烟,加上烟叶品种不行,自己又没啥技术,一年下来,一亩烟田只能收入一两千元。聊起以前的光景,老席忍不住叹气道:“那时候想的是有利没利常在行,看天吃饭,挣点儿算点儿。” 好在老席踏实肯干,愿意不断学习提高技术,这些年靠着种烟,日子也慢慢好起来。“2020年,种烟60亩,纯收入快20万元;去年,种烟29亩,纯收入11万多元。除了种烟叶,我还种了30亩红薯、辣椒、花生,收入2万元。”聊起近两年的收入情况,老席越说越开心。 日子好不容易红火起来,为啥要减少种烟面积?老席说:“种少点儿,收入少点儿不要紧,红薯能帮大忙。” 原来,连年种烟叶,老席的烟田因此有点儿吃不消——根茎类病害一出现,就顽固得很。烟田普施有机肥、高碳基肥,极大改良了土壤,更适合红薯生长。而红薯和烟叶一样,不宜常年连作,对土壤的需求也是低氮、高钾。因此烟薯轮作有利于两种作物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烟农可以通过烟叶“前促后控”、红薯“前控后促”的生产操作,既为烟叶隔断病害,又为红薯生长提供保障。就这样,老席在烟站技术人员的劝说下种红薯调茬,给土地休养生息的时间…… 老席如今对种烟的“收放自如”,源自当地烟草部门因地制宜突破烟叶产业发展瓶颈而采取的措施。以张村烟站为例,该站管辖着好几个村子的烟叶种植,覆盖烟田面积五六千亩。长期以来,用工难、缺技术、品种差、管理松等问题一直困扰着烟农们。因此,该烟站近年除了全力推广轮作制,还着力解决用工难问题,大力发展机械化。今年,该烟站计划和乡政府沟通协商,由政府和烟草部门出面,招募并组成相对稳定的烟叶产业工人队伍供给烟农,力求破解用工难问题。 张村烟站除了推广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还把课堂搬进烟田,逐村反复授课,以改变烟农的种植习惯。他们发动烟农购买移动水罐、在田边挖水坑,扩大水浇地面积,缓解春夏之际遇到的干旱问题;提高羊粪有机肥覆盖率,把差地变成好地;从伊川县引进起垄施肥一体机,在移栽期推广使用打穴机,让烟农省工又省力,还推荐农民外出学习农机驾驶操作技术,回来带动更多人,力争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种植机械化;督促烟农加强后期管理,指导烟农科学高效采收烟叶…… “眼下,全力搞好施肥起垄是大事,这‘一臂之力’还得接着助。”张村烟站站长牛向阳说。 “烟还得接着种,话还得多听烟站的。”席留勤说,今年他准备把自家烟叶种植面积扩大到50亩,让日子更上一层楼。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