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8 2022-01

    舞钢王鑫鑫:“云上卖菜”鼓起“钱袋子”

    1月25日,临近年关,河南省舞钢市矿建街道赵案庄村幸南组村民王鑫鑫格外忙碌,“年前这段时间生意很好,不仅要备足货源,还给线上下订单的顾客发送短信、打包商品,引导他们错时取菜。 ”王鑫鑫说。 今年34岁的王鑫鑫因孩子年幼无法出去工作,就在自己家里开了个便民店。2020年春节,疫情发生后,赵案庄村根据上级要求开展了疫情防控,群众买菜由村里安排专人统一去附近的集市购买,随后,线上购物、线下电商模式延伸到了乡村,王鑫鑫从中觅到了商机:如果在自己家的便民店设个自提点,群众买菜购物不是更方便了?自己也能多一份收入。 万事开头难。线上买来的菜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如何?具体怎么操作?诸多困难摆在眼前,王鑫鑫决定先从“自己下手”。那一段时间里,她整天在多个“云购物”平台上下单,总结发现买来的菜品价格不比菜市场贵,“甚至还实惠,质量也不错,最重要的是,不用跑腿浪费时间,在附近自提点就可以提货,确实方便快捷,高效便民。” 就这样,王鑫鑫分别在多个“云购物”平台申请认证了自提点并当上了村民的“买菜代购团团长”。 年终岁尾,疫情再次来袭,群众的防控意识更强了,都尽可能自觉减少了外出购物的机会,并且都自发学起了线上买菜“新技能”,王鑫鑫的“云上卖菜”自提点发挥了大作用。 为将这一便民利己的好事做好,王鑫鑫始终坚持价格公道和质量保证,还时不时搞一些满减、秒杀等促销优惠活动,最大限度让利群众。对于有线上买菜需求的老年人,她手把手耐心教会他们如何下单。今年60多岁的王建亭见年轻人在网上买菜省时又省劲,也“跟风”学习并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并说“手机买菜就是好,除了买菜,生鲜、调料、粮油、纸张等,想买啥就有啥,我再也不用蹬着三轮车去街上跑了”。 据王鑫鑫介绍,赵案庄村幸南组常住人口有100多户,平时线上买菜日均10单左右,“现在临近年关又加上疫情防控,群众都居家买菜,年货以及一日三餐都在线上买,当天下单、次日取货,目前日均订单量翻了4倍。”此外,王鑫鑫每天坚持给店里店外消毒,让群众取菜放心、用菜安心,既保证了群众的“菜篮子”,也鼓起了自己的“钱袋子”。

    [更多详情]
  • 28 2022-01

    严把蚕种质量关

    1月27日,赵村柞蚕原种场工作人员在育种室查看温度、湿度。 为确保春季蚕种质量,鲁山县蚕业发展服务中心按照要求,严把蚕种质量关,节日期间排班值守,确保春上把高质量蚕种发放到蚕农手中。

    [更多详情]
  • 28 2022-01

    驿城区:特色农业带动红火好日子

    1月21日,在驻马店市驿城区水屯镇田庄村的蔬菜大棚内,红彤彤的西红柿宛如一盏盏小灯笼,渲染着丰收喜庆的气息。村民正忙着采摘、装箱、过磅丰收的西红柿。 种植大户杨发荣家中的温棚引种了新品种——“东盛T01”西红柿,从育苗、栽培、搭架、结果、浇水全靠科学技术管理,施农家肥,结出的西红柿皮薄、肉厚、汁多、口感好,平均亩产1万公斤以上,每亩可收入5万多元。因为疫情原因,今年该村很多村民没有外出打工,但在家门口就有活干、有钱赚,收入稳定还能照顾家,大家的心里很踏实,日子越过越红火。 近年来,水屯镇把发展高效农业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高质量建设。目前,该镇农作物优良品种繁育(订单)基地已发展1.8万多亩,各类蔬菜大棚1000余座,露地蔬菜5000多亩,食用菌栽培达200万袋,涵盖了蔬菜种植、林果栽培、食用菌种植、良种繁育、中药材种植、畜牧养殖、观光生态农业、商贸流通以及农副产品批发等十大产业项目,形成了具有水屯特色的“蔬、果、林、草、菌”产业体系。

    [更多详情]
  • 28 2022-01

    周口市畜禽肉产量再创历史新高

    畜牧业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周口市各级各部门克服疫情和洪涝灾害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毫不松懈抓紧抓实畜禽生产,全市畜禽生产总体保持稳中有进发展态势,生猪生产迅速恢复,肉蛋奶市场供应充足,有力保障居民“菜篮子”消费需求。 生猪存出栏喜获新高 市场猪肉供应宽松 2021年,周口生猪出栏713.82万头,比上年增加184.78万头,增长34.93%;猪肉产量51.83万吨,增加12.63万吨,增长32.22%。2021年末,周口生猪存栏549.90万头,同比增长11.45%。 草畜生产潜力大 牛奶产量较快增长 2021年,周口牛出栏16.34万头,比上年减少0.17万头,下降1%;牛肉产量2.50万吨,减少0.03万吨,下降1.37%。牛奶产量3.85万吨,增加0.20万吨,增长5.61%,牛奶产量创近6年新高。羊出栏354.00万只,增加3.67万吨,增长1.05%;羊肉产量4.15万吨,增加0.03万吨,增长0.79%;2021年末羊存栏311.97万只,同比增长5.36%。 家禽生产基本稳定 禽蛋产量有所增加 家禽存出栏、禽蛋产量均位于历史同时期偏高水平。2021年,周口家禽出栏1.55亿只,禽肉产量18.71万吨,禽蛋产量50.18万吨,同比增长0.4%。2021年末周口家禽存栏9097万只,同比增长6.16%; 相关负责人分析说,2021年,全市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77.20万吨,比上年增加12.07万吨,增长18.53%,肉类总产创历史新高,呈现出猪肉产量大幅增长,牛羊禽肉小幅波动,蛋奶稳定增长,供给充足的特点。

    [更多详情]
  • 27 2022-01

    河南宝丰:小小娃娃菜 丰收惹人爱

    1月24日,在宝丰县肖旗乡解庄村的娃娃菜菜地里,农户陈海庆种植的20多亩娃娃菜迎来了采收销售高峰,现场人潮涌动、热闹非凡,一颗颗娃娃菜翠绿欲滴、长势喜人,给群众带来了冬天的喜悦。 “今年的娃娃菜是2021年11月19日左右种上的,一茬四五十天就成熟了,每亩地预计产值在4000斤左右。现在每天直接到地里购买的人络绎不绝,昨天就直接卖了8000多斤!”陈海庆一边称重,一边向记者介绍。 作为解庄村庆海合作社的“能人”,陈海庆已有5年的辣椒种植经验,在一步步做大辣椒生产、加工产业的同时,他不断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好土地,达到土里生金。2020年,在该县农技专家的技术支持下,他和合作社的农户们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周期,摸索尝试“洋甘菊+辣椒+娃娃菜”的复种模式,利用好农作物种植时间“空档”,实现土地一年四季不间断种植,逐步带动合作社其他农户们搭上了农业高质高效的发展快车。 “去年春季种植的洋甘菊每亩纯收入3000多元,秋冬季辣椒采收后复种了娃娃菜,娃娃菜生长周期短、经济价值高,每斤能卖1元钱,除去成本2000元左右,亩均纯收入将近3000元。”陈海庆算了笔帐,脸上抑制不住的喜悦。“收入大大提高了,明年我们要扩大种植面积,甩开膀子大干一场。”陈海庆坚定地说。 一年三收的种植模式,亩产值可达一万多元,不仅给种植户带来了好的经济效益,也给附近群众提供了四季可在家门口挣钱的增收渠道。“冬天在家闲着也没事儿,每天不用出远门在田里帮着铲菜、包装,能赚钱还不耽误照顾家人,真的非常开心。”解庄村村民陈俊芳说。 近年来,肖旗乡采取政策扶持、典型带动、技术跟踪服务等有效措施,鼓励引导产业致富带头人、种植大户调整种植结构,引导广大群众走上农业高质高效发展之路,不断促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更多详情]
  • 27 2022-01

    尉氏县:特殊的“蔬菜推销员”

    近期,气温骤降,雨雪来临,加之疫情影响,尉氏县李四种植专业合作社菜农的脸上,写满了“愁”。 “新的菜种到了,老菜却无人收割,没有销路。”看着地里一片绿油油、水灵灵的蔬菜,菜农心里犯了难。全部翻了种新菜吧?但那可都是心血啊。谁都不舍得。可如果不种的话吧,又影响下一季的收成。这可怎么办啊? 恰逢河南省尉氏县南曹乡文化站正在统计农耕文化,文化站长吴倩倩知道了这一情况,第一时间发了朋友圈、微信群、县直单位群,帮助菜农运送、销售蔬菜,并在自己家楼下支起了菜摊。 为彻底帮助菜农们解决防控疫情时期蔬菜的销售问题,吴倩倩又在文化志愿群招募志愿者,消息在群里一经发出,马上得到了众人的积极响应。次日,他们不顾恶劣的天气和湿滑的道路,顶风冒雪,驾车来到了李四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挖菜、称斤、打包、装车、配送等一系列的工作。 不仅如此,吴倩倩还提着一袋袋蔬菜,到社区和小吃店卖菜,凡是看到开门的饭店,她就变身“蔬菜推销员”。针对固定客户,她就开着自己的车送菜上门。 每天挖菜、拉菜、送菜、接送志愿者,一干就是好多天,当有人问她:“你这样舍身帮助菜农卖菜,亏不亏啊?”她笑着说道:“我是党员,也是南曹乡的职工,更是一名文化志愿者,你们来到我们南曹帮忙了,管接管送是我该做的事。今年合作社先后遭受汛情疫情的双重冲击,比较困难,再说了,他们蔬菜长势那么好,浪费了着实让人心疼,我就尽自己的心,为他们做一点贡献。” 朴实的话语,温柔的心,吴倩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更多详情]
  • 27 2022-01

    佳节到 多肉俏

    1月26日,睢阳区闫集镇夏庄村多肉种植基地内,基地负责人崔金锋在整理多肉小盆景。随着春节临近,多肉植物热销,一个个小巧可爱的多肉小盆景将通过快递发往全国各地。

    [更多详情]
  • 27 2022-01

    2022年小麦促弱转壮夺夏粮丰收培训月启动

    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精神,日前,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会同全国农技中心召开2022年小麦促弱转壮夺夏粮丰收培训月行动启动会。同时,举办全国小麦春季田管技术培训班,落实落细晚播小麦促弱转壮春季管理措施,掀起冬季大培训大讲座热潮。 据悉,2021年小麦播期拉长,苗情形势复杂,弱苗比例偏高,冬前分蘖明显不足。当前,小麦田间管理面临弱苗转化有难度、病虫草害防控压力大、干旱“倒春寒”发生风险高等威胁,春管和农业防灾减灾任务繁重。本次小麦促弱转壮夺夏粮丰收培训月行动将组织种植业推广体系和相关专家深入生产一线,扎实开展春季田管生产服务和技术指导,打好夏粮丰收基础。 会议提出,要提高思想认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和防灾减损理念,以小麦促返青快早发、促分蘖增穗数、攻大穗增粒重、稳单产保总产为目标,狠抓政策落实、强化指导服务,突出重点区域、紧盯关键农时,坚持因苗施策、实行分类管理,环环紧扣推进稳产增产关键技术措施落实,提高春季田管的科技含量,力争适期播种小麦多增产、晚播10天以内小麦能增产、晚播10至20天小麦保稳产、晚播20天以上小麦少减产,确保夏粮总产量保持稳定、气象灾害损失率控制在5%左右、重大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支撑全年粮食和农业生产开局良好。 会上还强调,要以小麦生育进程为主线,以苗情墒情为依据,以晚播弱苗为重点,技术培训内容坚持一个“早”字,抓好一个“促”字,强化一个“防”字,扎实做好春季管理。 聚焦重点区域,强化分类管理。尤其是秋涝严重的晚播麦田,围绕黄淮海北部、黄淮海南部和西北麦区特点,分区分类、因地因苗,开展精细管理。 聚焦重点季节,提早部署安排。抓住春季是小麦促弱转壮、构建合理群体的关键时期,坚持促控结合、以促为主,提早部署、落实落细春耕春管及夏粮生产农技行动。 聚焦重点环节,弥补冬前不足。细化落实轻压保墒促返青、划锄增温促生长、增施磷肥促长根、肥水运筹促转化“四促”,及防“倒春寒”、防春旱、防倒伏、防病虫“四防”关键技术,搭好丰产架子。 聚焦重点主体,细化指导服务。培训重点向种植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示范带动小农户提高科学管理技术水平。 此次培训采用网络视频方式,邀请中国农业气象中心主任毛留喜、河南农业大学研究员王晨阳、扬州大学教授朱新开等专家分析冬春农业气象条件,培训小麦促弱转壮春管措施。有关省(自治区)种植业处和农技推广部门负责人,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专家和气象专家,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全国农技中心有关负责人、县级农业农村部门和种植大户参加了培训,网络直播点击量突破130万人次。

    [更多详情]
  • 27 2022-01

    农业农村部编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指南

    日前,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会同全国农技中心和四川农业大学,组织编发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指南,包括《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全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模式图》和短视频等系列,指导各地高标准高质量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技术模式,盯紧盯牢关键环节,抓住抓好关键区域,落实落细关键技术。 据介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改单一作物种植为高低作物搭配间作、改等行种植为大小垄种植,充分发挥边行优势,实现玉米产量基本不减、增收一季大豆,是传统间套种技术的创新发展。该模式集成了品种搭配、扩行缩株、营养调控、减量施肥、绿色防控、封闭除草、机播机收等关键技术,集高效轮作、绿色增收、提质增效三位一体,实现了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机具)和示范推广的有机结合,为扩大大豆种植、提高大豆产能开辟了新的技术路径。今年农业农村部将在全国16个省份推广该模式1500万亩以上。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该模式的理论基础、关键技术、操作方法和主要成效,共编印10万册,已印发到16个省份。《全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模式图》分为西南地区套作模式、西南地区间作模式、西北地区间作模式、黄淮海地区间作模式等4册,图文并茂介绍了品种搭配、播种施肥、病虫草害防控、机械收获等环节技术要点,编印20万套,近期将全面发放到承担任务的实施主体。短视频共分15集,通过专家讲解的方式,指导农民落实关键措施,目前正在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集中推送,全面提高技术覆盖面和到位率。

    [更多详情]
  • 26 2022-01

    独具“犟”心的“牛博士”

    “张教授,雪天咋给牛棚保温啊?”“俺家的羊不好好吃饲料是咋回事?”“我们这儿好几个养鸭场的鸭子大批生病,请专家给支支招吧!”……这波雨雪天气以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教授张卫宪的微信上,每天都能收到不少来自养殖户和企业的咨询。 眼下疫情还没完全过去,省内多地降雪交通不便,1月中旬以来,张卫宪索性通过微信帮大家“会诊”。视频连线,语音指导,手机一天得充好几回电。 指导绝大多数都挺有效,但他觉得这样还不够。周口的养鸭场老板发愁鸭子采食量下降,焦作的奶牛养殖户担心小牛犊腹泻率偏高,一个个小视频发过来,大家的急切牵动着张卫宪的心。 “不如编个小册子,让更多人看到。”他白天照常工作,晚上连熬两个大夜,熬出一篇4000多字《雨雪冰冻天气对养殖业的影响及相关应对措施》。 雨雪天,猪、牛、羊等不同畜禽如何调整饲养方式,饲养场如何加强保温和消毒,如何预防大雪压垮饲养棚、压死畜禽……数千字细细写来,既实用又好懂。 有人马上发来一长串赞,有人细细研读后衷心感谢:“及时雨啊,正发愁呢。”“饲料里拌的东西有讲究,我转给其他养殖户看看。”“张教授写得这么细,不愧是咱的‘牛博士’!”…… 好好的张教授,咋成了“牛博士”? 这个绰号有些年头了。1995年从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动物营养学博士毕业后,张卫宪一直致力于秸秆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养牛技术的研究推广,取得多项技术突破。他曾经担任过联合国粮农组织技术顾问,研究成果被誉为“张氏肉牛生长曲线”,获得世界自然科学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会养牛,技术牛,张卫宪“牛博士”的名号渐渐被叫响。 张卫宪的另一重身份,是河南省畜牧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团长。三年来,他带着数十名擅长不同领域的团员在全省各地跑,还在西华等地建起畜牧服务示范基地,先后走访养殖企业与农户千余次。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下乡进行科技特派服务受到一些限制。“牛博士”又犯了“牛脾气”,硬是带着一帮年轻博士研究起视频直播,在学校开设“牧云大讲堂”,每周为养殖户们进行一次“云上”技术指导。 疫情稳定时,他就又到处跑着去调研。每到一地先走访,不论大中型养殖企业,还是家里只有几十头猪的小养殖户,他都能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与需求,快速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做科技特派服务久了,张卫宪又有了新想法。“应该多发挥牧业企业在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中的主体作用,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地方技术人员,又能及时对当地群众进行技术服务。”在他的推动下,目前全省已通过“服务团+企业、企业+合作社、合作社+养殖户”的形式,培养技术骨干200多人。 在张卫宪看来,搞农牧业没有股子“犟”劲不行。拿养牛来说,母牛怀孕时间近10个月,生下的小牛犊长成又得两年,一头牛养下来就得三年。周期这么长,技术不到位肯定不行。 雪花又飘了起来,这位“牛博士”的微信里,新消息提示音依然不断。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