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6 2022-01

    “土疙瘩”变成“金疙瘩”

    中共正阳第一届县委旧址参观群众络绎不绝;食用菌温室大棚内村民忙着采摘香菇;种植户正在清沟除杂、重新施肥,为来年丰收做准备……腊月二十三正值小年,走进正阳县新阮店乡,“农闲”变“农忙”的景象在田间地头孕育着希望。 “实现乡村振兴,结合新阮店的实际,首先是依托红色资源,为乡亲们打造一条红色致富路,再结合本地产业资源,把我们的‘土疙瘩’变成‘金疙瘩’。”这是正阳县副县长、新阮店乡党委书记翟剑毅的想法。 村民腰包鼓起来,精神也要富起来。新阮店乡中心庙村是中共正阳第一届县委旧址所在地,当地人引以为豪。该乡协调各方资金,投入50余万元对县委旧址进行修缮提升,建成县委旧址纪念馆。 同时,新阮店乡积极探索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发展食用菌、红薯等农产品,采取由合作社供种、技术指导,农户种植,合作社回收加工销售的模式。 算着收入账,中心庙村村民鲁新爱喜笑颜开:“以前我们种的香菇,很多都用来沤肥,现在有企业上门收购,经济效益提高了数倍,成了致富的‘金疙瘩’。” 目前,新阮店乡已经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30万袋,红薯粉条深加工5000余吨,形成产业链,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更多详情]
  • 26 2022-01

    伊川“大衣哥”返乡搞丹参种植 一年挣200万元

    25日上午,在洛阳市伊川县高山镇王中洼村,山上的积雪未完全融化,而在一片仓储房内,工人忙着对刚收获的丹参进行分拣、烘干,呈现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80后”返乡创业青年黄延甫,流转近400亩土地种植丹参,如今喜获丰收,带动当地群众就业。 “你看我们的丹参,条形好、品相好。”25日上午,身披军大衣的黄延甫喜不胜收。从外表看起来他一身农民扮相,实际上是货真价实的高才生。他踏实肯干、头脑灵活,从2018年起在村委会任职,目前是村委会副主任。 黄延甫1989年生,2012年毕业于辽宁科技学院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大学毕业后,他曾到沈阳、深圳等城市闯荡。2014年,他在家人召唤下,回到家乡发展。他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家乡充满感情。在农村大有可为,这也是促使他返乡的原因之一。 刚起步,黄延甫涉足的是养殖业,养驴、养牛和肉兔。当时,他的父母已经种植了十来年的丹参,丹参主要取其根系,具有活血祛瘀、清心止痛等功效,是比较常用的中药材,但他们家种植规模小,最多时不过十几亩。由于品种退化,产量低,品相不好,卖不上价钱。 “传统的丹参种植方式是先育苗、后移栽,从种到收需要2年。”黄延甫说,2018年,他决定往种植领域发展。家乡属于丘陵地带,土壤和气候适合丹参种植,因此,他也决定搞丹参种植。与父辈不同的是,他要更换成优良的丹参品种,为此到山东、河北等丹参种植基地考察学习,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品种。 2019年,经大学同学介绍,黄延甫又到安徽亳州考察,当地的丹参种植方式颠覆了他的认知,当地人采用根段种植,即用根系育苗,一年一收,产量高、品质好。他带回来十几根丹参根段试种,效果很好。2020年冬季,他流转近400亩土地,花20余万元从亳州采购丹参根段,大规模种植。 “保证丹参的出苗率很重要。”黄延甫说,丹参根段种下后,持续干旱,急得他晚上睡不着,购买来水泵、水管浇水,到了过年连亲戚都顾不得走。等到幼苗破土而出,他悬着的心才放下。 去年冬天,黄延甫种植的丹参迎来丰收,挖出来的丹参根系粗大发达、颜色鲜红。“颜色越红说明丹参酮含量越高,品质越好。”黄延甫解释,他除了卖鲜货,还对丹参进行分拣、烘干,当干货销售,附加值更高。他大致算了一下,今年利润可达200万元,中药材市场前景好,根本不愁卖。他发展丹参种植产业,也带动周边群众就业,仅工资支出一项就有50万元。 今年,黄延甫雄心勃勃,准备扩大丹参种植面积至600亩以上,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做丹参切片加工销售。周边村民也纷纷要跟着他搞丹参种植。丹参“味苦、微寒”,却成为黄延甫和乡亲们的“甜蜜事业”。

    [更多详情]
  • 26 2022-01

    郑州农产品供应充足 春节“菜篮子”丰盛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昨日一早,记者来到位于惠济区刘砦农贸市场的郑州市政府储备投放点,物美价廉的鸡蛋、蔬菜等令市民交口称赞。 走进刘砦农贸市场,入口处一条写有“郑州市政府储备投放点”的横幅十分醒目。随着人群往里走,新鲜的水果、蔬菜,充盈的肉蛋等一应俱全。 “大家自觉排好队,蔬菜还有很多,大家都能买到……”离得老远记者就听到一位摊主的声音,转弯靠近后,只见他的摊位前已经排起了“长龙”。 记者注意到,洋葱、圆白菜、大白菜、白萝卜都是0.98元/斤,土豆1.38元/斤,西红柿5.08元/斤,黄瓜4.98元/斤……市民餐桌上的家常菜,在政府供应点都能看到,而且价格更实惠。 据刘砦农贸市场总经理吴春阳介绍,虽然这两天郑州下了大雪,但这里市场供应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政府投放的菜品,更大程度稳定了零售价格。 “我们与各大批发市场建有微信群,随时关注菜价的变化,以保证我们商户进货供应稳定,提前做好准备。此外市场还设有监督员,对每天的菜价进行监督,对于趁机涨价、哄抬物价的商户市场会严格处罚。”吴春阳说。 刘砦农贸市场是惠济区为应对雨雪极端天气和春节前农副产品供应,积极参与市政府储备投放工作的3家辖区农贸市场之一。 郑州市市场发展中心惠济市场分中心主任助理、规划科长杨涵告诉记者,除了刘砦农贸市场,惠济区常青农贸市场、新城路农贸市场也积极参与此次市政府储备投放工作。 “这三家市场门口和售卖摊位都张贴有‘郑州市政府储备投放点’标语,从24日到28日,将连续5天向市民不限量投放猪肉、鸡蛋和蔬菜等。”杨涵说,按照惠济区市场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方案,他们还将做好农产品价格实时监测,统筹调配全区市场物资供应,加强市场各类农副产品物资储备等相关工作要求,全力保障辖区居民物资供应。

    [更多详情]
  • 26 2022-01

    持续降雪 河南采取多种措施加强蔬菜种植管理

    目前,大棚蔬菜生产正处于冬季管理、早春备播的关键时期。为避免雨雪天气的不利影响,河南郑州市农业部门指导农户,通过采取覆盖保温、室内加温和控制肥水等措施,保障蔬菜生产平稳有序。 20日起,河南郑州迎来持续降雪,在中牟县官渡镇大段庄村,记者看到,农户正在加紧对大棚进行除雪作业。 据了解,此次降雪天气周期长,预计会一直持续到本月的28日,为尽可能避免给设施农业、畜牧养殖业等带来不利影响,郑州市农委采取密闭棚室、覆盖保温、室内加温等措施,防止发生低温冻害,保障设施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 与此同时,当地农业专家、技术人员进入田间地头,指导帮助农户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 河南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 李胜利:采取一些类似辅助加温的措施,然后是补光的措施,降低这个湿度,给植株进行减负,综合采取这样一些措施,来保证设施蔬菜的安全生产。

    [更多详情]
  • 25 2022-01

    叶县张银垒:新农人“托”起丰产增收新希望

    “前几天一直下雪,今天趁着雪停,我想着来地里看看。”1月23日上午,在叶县仙台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麦田内,张银垒正带领着机械质保人员查看小麦生长情况。 今年29岁的张银垒是天硕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该公司主要从事叶县及周边县市的土地托管、农资套餐及农产品销售等业务。谈起创业初衷,他打开了话匣子。 “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张银垒说,大学毕业回到家乡,他先后做过养殖场技术员、秸秆经纪人等工作,始终奔走在农业生产一线。 “做秸秆经纪人的两年间走南闯北,发现智慧农业发展前景很好。”张银垒坦言,乡村要强农业必须强,乡村要富农民必须富,他就想把在各地学到的好经验好做法带回来,为家乡农业发展尽一份力。 经过不断考察,2019年5月,张银垒与国内首家农业服务平台——山东金丰公社合作,成立了叶县金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并于2020年5月注册了河南天硕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大力推广土地托管服务。 “地是农户的,粮食也归农户,活儿都由我们来干。”张银垒告诉笔者,公司提供从种子供应、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到最终收获、销售等环节的全程托管。 “‘一条龙’托管的优势,关键在于集中采购、科学化管理和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利用规模经营优势,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该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兰世庆说,土地托管模式,整合了农业项目资源,可以实现科学种田、保质保量,有效破解了“小生产”困局,降低农户生产成本,让小农户成为适度规模经营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我们不仅确保农户‘零风险’,还要年年获得稳定的高收益。”张银垒说,托管的地块全部上了农业保险,还与农户签订收购订单,不管年景如何、粮食价格如何、产量如何,都以同样标准保底。此外,农户还可以与公司“二次牵手”,参与田间管理,再增加一份收入。 “有了土地托管,农户不仅成了‘甩手掌柜’,挣的还比以前多了。”仙台镇大李庄村支部书记徐中明说,村集体流转的700亩地全交给公司托管,一年能给村里带来超过20万元的收入。 截至目前,天硕农业共聘用专业技术人员130人,专业服务团队4个,无人飞防植保机50架,自走式植保机、联合收割机、秸秆回收打捆机、自走式花生捡拾机等大型农业机具200余台(套)。被托管农户能获得每亩高于普通种植户200元以上的利润,增收效果显著。 “我们还与县里的食品加工企业合作,用好粮做优质产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张银垒介绍道,打造的绿色富硒小麦、绿色富硒面粉、绿色富硒挂面等“三绿产品”上市后深受消费者欢迎。 就在今年,张银垒所在公司还与邓李乡魏王村集体经济合作,创办花生加工厂,目前项目正在施工中,预计建成后年消耗花生4500吨,可带动附近村民25人就业。同时,该公司还计划与县平台公司、省管企业合作,成立现代农业管理有限公司,助推该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土地托管业务,计划2023年在全县推进集约化经营土地面积达到30万亩,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带动农民富裕富足,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张银垒说。

    [更多详情]
  • 25 2022-01

    鲁山县:做大香菇产业 拓宽增收“门路”

    “租了4个大棚种香菇投资了50万元,公司为我担保贷了20万元,种出来的香菇由公司回收,不愁卖,一年能赚二三十万元。”1月19日,在鲁山县菇香情菌业公司的香菇种植基地,正在采摘香菇的观音寺乡下孤山村村民辛留占说。 辛留占原本在外地打工,近年来,看到周边村民纷纷发展起了食用菌产业,靠种植香菇实现了增收致富,他受到了很大触动,于是也开始尝试种植香菇。 近年来,观音寺乡围绕“党建引领、引凤还巢、联村共建、强村富民”的工作思路,在全乡480余座食用菌大棚的生产上做文章,采取“一对一”帮扶措施,精准施策,解决菇农在生产中遇到的难点和堵点,让菇农生产有“策略”,增收有“门路”。 该乡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发力,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通过香菇种植带领群众走出了一条增收致富路。“我们引进1.2亿元资金,建设了一家香菇深加工出口企业,目前已经完成了规划设计和选址工作,今年下半年即可投产。”观音寺乡党委书记李歌说。

    [更多详情]
  • 25 2022-01

    水利部部署冬季农村供水保障工作

    近日,水利部召开冬季农村供水保障工作视频会议,通报农村供水工作情况,分析当前农村供水形势,部署做好冬季和春节期间农村供水保障工作。水利部相关负责人强调,各级水利部门要坚持问题导向,分区分类施策,全力做好冬季、春节、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农村供水工作。 一是针对节假期大量外出务工和探亲人口返乡,用水需求激增,要全面开展排查,加强监测,压实责任,强化管护,保障正常供水。 二是针对珠江流域等地遭遇严重旱情,要立足抗大旱、长期抗旱的准备,完善抗旱保供水预案,增加可供地表水源,挖掘地下水源,优先保障生活饮用水,必要时采取拉水送水等方式,守住农村供水安全底线。 三是针对北方和高海拔地区出现严寒天气,要瞄准当地常见冬季供水问题,制定详细应对方案,全面排查隐患,因地制宜完善填埋、包裹、排空、保温等防冻保暖措施,确保农村群众生活饮用水需求。 四是针对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供水保障需求,北京市和河北省各级水利部门要进一步提升供水质量和服务水平,及时消除化解风险隐患,确保不发生农村供水安全问题。 五是针对青海、云南等地发生地震,部分农村供水工程受到震损,要组织对农村供水工程震损情况进行全面摸排,边查边修,及时恢复通水,保障群众都有水喝。 水利部相关负责人指出,各地要进一步压实农村供水管理“三个责任”,在春节前要逐级组织一次全覆盖排查,从源头到龙头,做到不漏一村,不落一户。排查结果要建立清单台账,及时妥善处理。地方水利部门和供水单位在春节期间要强化值班值守,畅通举报通道,把问题发现在基层,解决在基层。水利部将加强农村供水监管,确保广大农村居民过上一个吃水放心、用水舒心的祥和节日。

    [更多详情]
  • 25 2022-01

    夏邑县:稳粮兴产业 振兴后劲足

    1月19日,走进夏邑县北岭镇2000多亩的豫丰园,园区负责人刘红立忙得不可开交,他一边安排员工收获蔬菜,一边组织人搭建种植吊蔓西瓜的温室大棚。 刘红立曾在外地做生意,近年来,随着发展乡村产业诸多优惠政策的实施,让他下定决心返乡创业。 稳粮兴产业是该镇乡村振兴的主基调。该镇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土地流转形式,建设了4.2万亩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重点打造以朱厂村、于各村和谭楼村、任楼村为主的2000亩以上的高标准农田示范点,确保粮食高产高质。 该镇通过发展大棚西瓜、蔬菜等特色产业,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已建成了一批高标准温室大棚,目前,高效产业园区面积已近万亩,主导产业发展后劲十足,产业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正在有力推进。 该镇以党建为引领,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无论是农业园区建设、支柱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还是社会综合治理,乡村党员干部总是冲在一线,出钱出力。 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该镇采取“党支部+公司(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融合发展模式,建立配套运营机制,合理分配利益,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实施乡村振兴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我们采取争取项目资金、吸纳社会资金、申请银行信用资金等渠道,解决了实施乡村振兴资金投入难题。相信,以后我们的乡村会变得越来越美,产业越来越兴旺,群众也越来越幸福。”该镇党委书记邵明启说。

    [更多详情]
  • 25 2022-01

    河南:“米袋子”满 “菜篮子”足

    1月24日,记者从省财政厅获悉,为让全省人民过上一个祥和、幸福的春节,确保市场供应充足,全省财政部门认真落实“米袋子”和“菜篮子”责任制,2022年以来已安排2亿元补贴资金,会同商务等部门储备在库(栏)猪肉13071吨,确定56个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应急商品集散地、1543个应急投放网点,特别是郑州、洛阳等地储备蔬菜2万多吨、蛋类1000余吨、成品粮油10万余吨,确保春节和疫情期间重要民生商品供给充裕、价格基本稳定。

    [更多详情]
  • 24 2022-01

    商丘市下发《2022年全市春季麦田管理技术意见》

    今年我市小麦播期普遍推迟,播期拉长,晚播弱苗占比偏高,苗情类型极为复杂。受“拉尼娜”影响,春季天气不确定性大,麦田春管难度增加。如何做好我市春季麦田管理工作?近日,市农业农村局印发《2022年全市春季麦田管理技术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各地结合实际,提前谋划,及早准备,切实抓好春季麦田管理各项工作。 《指导意见》指出,今年我市春季麦田管理应以“促弱稳壮保群体,促苗转化保穗数,促穗发育增粒数,养根护叶增粒重”为目标,以生育进程为主线,以苗情墒情为依据,以晚播弱苗“增温促根促早发、防旱防冻控病虫”为重点,立足早安排、早动员、早管理,提早做好春季管理;促早发、促升级、促转化,促进弱苗转化升级;分区域精准把控、分类型精准施策、分阶段压茬跟进,做好防灾减灾和病虫害防控,增加春季分蘖、弥补冬前不足,促进分蘖成穗和穗分化,攻穗数、保粒数、增粒重,搭好丰产架子,努力夺取夏粮丰收。 返青至起身期早管细管,促苗转化升级。返青期是晚播弱苗促弱转壮的关键时期,也是各类麦田奠定穗数的关键时期。今年麦田杂草相对偏多,导致春季除草工作量加大。因此,返青起身期要根据苗情、墒情、草情、病虫情,分区分类施策,早管细管精管,促进苗情转化升级。 拔节期是小麦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换期,也是水肥需求的高峰期。要运筹肥水,保苗稳健生长。抓好水肥运筹对巩固分蘖多成穗、促进小穗分化长大穗极为关键。田间管理重点是因地因苗制宜,科学肥水管理,保苗稳健生长,培育壮秆大穗,搭好丰产架子,预防“倒春寒”等灾害。 抽穗扬花期是减少小穗退化、增加穗粒数的重要时期,也是病虫防控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田间管理的重点是保穗大粒多,要加强监测,防控重大病虫。要抓住关键时期,及时足量用药,科学精准防控。重点做好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麦蚜、麦蜘蛛、吸浆虫等病虫害综合防治。抽穗扬花期重点预防小麦赤霉病,要坚持主动出击,见花打药不放松,抽穗扬花期如有连阴雨或连续结露、多雾等适宜病害流行天气,立即组织施药预防,降低病害流行风险。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