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6 2021-12

    孟津区:“小菜篮”里的大民生

    “这几年发展现代农业真是让俺尝到了甜头,生活也有了奔头!”。大雪节气刚过不久,洛阳市孟津区送庄镇梁凹村李小伟的蔬菜大棚里温暖如春,鲜红的西红柿像“灯笼”一般点缀在绿叶间,青翠欲滴的迷你小黄瓜错落有致挂在藤蔓上。 近年来,孟津区依靠城郊区位优势,瞄准市民绿色消费趋势,始终把无公害瓜果、蔬菜作为一项富民产业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积极构建现代蔬菜产业体系,促进蔬菜产业转型升级。按照“市场拉动、政府推动、龙头带动”和“三链同构、三产融合”发展方向,坚持招引龙头企业和培育本土企业并驾齐驱,助推瓜果蔬菜产业发展加速驶入“快车道” 孟津区先后出台多项优惠政策,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会盟、送庄、白鹤、平乐等四大瓜果蔬菜基地镇,种植面积达8万多亩。新建、扩建瓜果蔬菜示范园区(基地)30多个,引进和推广瓜果蔬菜优良品种30多个,引导菜农由“经验型”向“技术型”、由“传统型”向“智慧型”转变,使瓜果蔬菜生产向标准化提升、向规模化靠拢、向品牌化集中,实现了“订单式生产,品牌化销售”。同时,发展“合同农业”和“订单农业”,把全区数万名群众链接在蔬菜产业链上,通过基地务工、土地入股分红、独立发展蔬菜大棚等形式,鼓起了群众“钱袋子”。 会盟镇洛阳新农村蔬菜食品有限公司,拥有34条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全自动生产流水线,豆芽日产能达200吨。送庄镇依托地处邙山腹地,昼夜温差大的优势,引导和鼓励农民发展设施瓜果蔬菜种植,发展袖珍西瓜、无公害蔬菜、猕猴桃等10300余亩,培育出“一村一品”瓜果蔬菜专业村10多个,成为孟津品种最多、面积最大的“菜篮子”基地。 目前,该区已初步形成送庄镇大棚蔬菜、草莓、袖珍小西瓜;会盟镇优质莲藕、红富士苹果、黄河鲤鱼;白鹤镇铁棍山药、蛋鸡养殖;平乐镇奶牛养殖、食用菌生产;常袋镇软籽石榴、大粒樱桃等瓜、果、菜生产基地,日光温室7375亩,塑料大棚7080亩,中小拱棚5600亩;全区蔬菜面积达13.8万亩,年产商品蔬菜36.5万吨,产值7.8亿元。

    [更多详情]
  • 16 2021-12

    嵩县“闫庄大葱”引领乡村振兴

    12月5日,嵩县闫庄镇,冬日暖阳,农民正在大葱基地里忙碌……“葱苗刚移栽下田,就被批发商以保底每亩5000元的价格预订啦!”嵩县政协主席杨武装说,“‘闫庄大葱’是嵩县重要的地理标志特色农产品,反季节种植大葱是嵩县闫庄镇的一次尝试和创新,这在洛阳市也是第一家,我隔三岔五就要来地里看一看。” “闫庄大葱”有历史有故事 闫庄镇古名“凤凰台”“銮驾镇”。相传,唐朝女皇武则天到思源山观光,路过阎庄街,在此小憩,得名銮驾镇。 武则天出行至现在的闫庄镇时,见路边大葱长势喜人,便下车查看。当她看到地里大葱的长势,就像千军万马跪地行礼的景象时,便赐名为“行礼葱”。自此,闫庄“行礼葱”名扬千里。 在洛阳,有“洛阳大葱看嵩县,嵩县大葱在闫庄”的说法。有据可查,大葱种植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 “这里的大葱口感爽脆,辛辣醇厚,特别‘冲’人,冲烫不沉底显‘葱花’,是汤馆里的理想食材。”闫庄镇党委副书记李晓磊介绍说,传说虽有美好寓意,但“闫庄大葱”货真价实,特有的富含硒、钾元素的红壤土质,种出的大葱葱白肥美,个头大,享誉盛名。 李晓磊说,“闫庄大葱”最高能长到1.3米,亩产7000斤左右,虽然没有山东的大葱产量高,但以辛辣取胜,价格比山东同时期大葱每斤高出五六毛钱,总体收益不相上下。大葱销售“洛阳本地占大头”,焦作、新乡、三门峡等地市也有客商光顾,嵩县目前的106家牛、羊、驴肉汤馆是“闫庄大葱”的固定“客户”。 偏方“大葱治感冒”,也为纯朴的闫庄人提供了一个向武汉人献爱心的机会。2020年2月4日,疫情最吃紧时,闫庄镇竹园沟村“300名党员群众三天拔葱10万斤送武汉”的事迹感染了很多人,2月8日,因央视新闻主持人把“嵩县”错念成了“hao”县,将嵩县推上“热搜”,“闫庄大葱”也因此声名远扬。 政府主导凸显品牌力量 嵩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曾是河南省四个深度贫困县之一。闫庄镇21个行政村中有7个贫困村,其中两个为深度贫困村。 在脱贫攻坚战中,闫庄镇发挥农业乡镇传统优势,培育脱贫产业,夯实脱贫基础,培育烟叶、大葱、奶山羊“黄、绿、白”三大特色产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了坚实基础。 “重塑‘闫庄大葱’产业,县政协主席杨武装功不可没!”闫庄镇党委书记史章栓说。 杨武装是土生土长的闫庄镇人,也是闫庄镇的包镇领导。在“闫庄大葱”刚刚起步时,杨武装便和闫庄镇党委、镇政府的干部深入田间地头,走访农民,到山东等地,深入市场调研,对接科研专家……为的是重塑“闫庄大葱”产业,让千年“闫庄大葱”焕发新的生机。 2018年闫庄镇在窑湾村、龙脖村各发展100亩规模化种植试验田,以“大白”和“铁根”两个品种为主进行大葱规模化种植探索和尝试。 2019年,闫庄镇建设大葱育苗基地500亩,采用“育苗基地+合作社”和“育苗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发展大葱5000亩,亩均收益在4000元以上。 2020年,闫庄镇几乎家家都种植大葱,少则三五亩,多则几十亩上百亩,其中连片种植超过300亩以上的有8个村,全镇种植面积超过7000亩。 为支持大葱产业发展,镇政府鼓励村民成立合作社,为村办合作社免费发放40余台大葱开沟培土机。同时,为连片百亩以上的大葱基地免费提供深翻、开沟、培土等农机服务,每亩补助400元。 2021年,闫庄镇以乡贤返乡创业为抓手发展乡村产业,深入开展“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系列活动,吸引了17名乡贤人才参与大葱种植,累计带回资金500万元,扩大大葱种植面积1500亩,“闫庄大葱”种植面积达8000亩。 2020年10月,“闫庄大葱”通过国家“有机认证”,同年12月入选嵩县区域性品牌“嵩上好礼”农产品名录。 目前,“闫庄大葱”正在申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反季节种植拓宽增收渠道 “闫庄大葱”的正常种植时间为每年的5月至6月间,上市时间在11月至春节前。 反季节种植大葱能错开大葱上市时间,效益也是显著的,但嵩县闫庄镇适合种植吗?为此,闫庄镇党委组织种植大户到山东考察,还请来了洛阳农林科学院的专家前来指导。 11月25日,闫庄镇反季节大葱种植正式移苗到大田,这也是洛阳市第一次大葱反季节种植的案例。 “不错不错,已经扎根!再过一周‘围土’,只等开春了!”12月2日,在闫庄镇闫庄村反季节大葱种植基地,“葱老板”胡振亚满脸兴奋。 作为乡贤的胡振亚,早年在外地从事通信装备维护工作,2019年回到闫庄村,流转土地100亩种植大葱,去年他又流转了170亩。反季节大葱,胡振亚种了86亩。 “闫庄大葱”的这一变化也引起了开封大葱批发商李海江的注意,由于闫庄镇今年培育的反季节大葱幼苗不足,李海江从外地调运葱苗免费分发给种植大户种植,并签订了保护价“最低每亩5000元”的“包圆协议”,成功签约130亩大葱。 竹园沟村的高锋强也是一名大葱种植户,共种植100亩大葱,他的种植基地在“岭上”,全是不集中的“片片”旱地,虽然今年雨水大,但长势却奇好,径粗叶茂,其中的15亩早早地就被李海江以每亩5300元的价格预订了,计划春节前上市。 反季节大葱,高锋强种植了40亩。而整个闫庄镇,反季节大葱总量达500亩。 记者了解到,“闫庄大葱”每亩的人工成本在800元左右,以栽种大葱为例,每米人工费为0.35元,手快的群众每天能挣到200元。 “闫庄正在打造‘万亩大葱基地’,建设交易市场,积极利用好土地流转政策,扩大产品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将在产品包装和品牌打造上创特色、提规格,努力打造具有嵩县特色的农产品优质品牌,助力乡村振兴。”史章栓信心满满!

    [更多详情]
  • 16 2021-12

    河南财政提前下达资金56.1亿元支持乡村振兴

    从河南省财政厅获悉,近日省财政厅会同省乡村振兴局等部门提前下达2022年中央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56.1亿元,用于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重点地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后续产业扶持,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防止因灾返贫等重点工作需要。

    [更多详情]
  • 16 2021-12

    草莓成熟上市

    12月14日,2名儿童正在柘城县陈青集镇河众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采摘新鲜草莓。该合作社种植的优质草莓已成熟上市,供应商场超市,吸引众多市民前来采摘。

    [更多详情]
  • 15 2021-12

    大雪时节蚂蚱依然“蹦得欢”

    12月12日,农历大雪已过。常言道: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但走进鲁山县瀼河乡邓寨村的4个塑料大棚,只见里面黑褐色的蚂蚱仍然“活蹦乱跳”。 “目前,一个大棚占地60平方米,有2万多只蚂蚱。冬天给大棚覆盖两层薄膜,再盖上草苫子,就能够起到良好的保温效果,蚂蚱还能生长。”大棚主人苗淑娜说。 苗淑娜今年44岁,曾是鲁山县一家企业的职工。“2010年下岗后,我想着自己还年轻,就在鲁阳街道五里社区承包了一片果园,2016年又与人合伙到邓寨村流转15亩地种植血桃,今年夏天通过朋友介绍开始养蚂蚱。”苗淑娜说,养蚂蚱前,她到宝丰县一个养殖大户那里进行了考察,8月份买回来20公斤大蚂蚱当作种苗。 “今年由于天气反常,蚂蚱长得慢,但在养殖的过程中我摸索出了一些经验,一开始的两棚蚂蚱变成了现在的4棚,明年开春后准备扩大到9棚。”苗淑娜信心满满地说。 为保障蚂蚱的饲料供应,苗淑娜在大棚边种了5亩黑麦草。“蚂蚱喜欢吃植物的叶子,我夏天种玉米,冬天种黑麦草。一个60平方米的大棚如果气候合适,50天就能出棚一茬50公斤左右的鲜蚂蚱,一年能生产5茬至6茬,效益不错。”她说。 “现在我基本上掌握了养蚂蚱的技术,如果有人也想养,我可以无偿提供帮助。我希望带动更多村民养殖蚂蚱,把它当作一个乡村振兴的产业做大做强。”苗淑娜说。

    [更多详情]
  • 15 2021-12

    冬草莓抢“鲜”上市助农增收

    当下正值冬草莓成熟的季节。12月12日,记者来到睢县城郊乡小杨庄村一家草莓种植大棚,一颗颗色泽鲜亮、饱满的草莓如一个个小灯笼垂坠在绿叶之间,清甜的香气扑面而来,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采摘品尝。 “孩子喜欢吃草莓,这不周末了,带他来摘草莓,了解一下草莓是怎么长出来的。”游客吕女士一边尝草莓一边高兴地分享采摘草莓的乐趣。看到纷至沓来的游客,种植了15年草莓的徐萍乐呵呵地招呼着大家,讲解采摘技巧、分发塑料筐,忙得不亦乐乎。“草莓采摘既可以品尝到最鲜美的草莓,还能体验采摘乐趣,很受游客青睐。”徐萍介绍,她种植的草莓主要采用纯绿色有机种植,不打农药、无残留,产出的草莓具有个大好吃、入口香甜的特点。品种主要有红颜草莓和奶油草莓,采摘期可持续到“五一”节前后。 据徐萍介绍,她种植的草莓亩产一般在3000公斤以上,亩均经济效益达3万元,不仅自己走上致富路,她还吸纳10余名当地群众务工,每人年收入1万余元。红火的草莓采摘项目还带动周边群众发展农家乐10余家,草莓产业让小杨庄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更多详情]
  • 15 2021-12

    南阳内乡“小水果”推动乡村振兴大发展

    12月9日,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来到南阳市内乡县灌涨镇郭营村,虽然是寒冬季节,但在广袤的田野上,一群种植果树的“老把式”正在果园里为果树修枝打杈,干得热火朝天。 “现在给果树修剪叫冬剪,把多余的枝剪掉,将幼壮的枝留下,为明年结好果打基础……”果农鲁天增乐呵呵地说。 郭营村距离内乡县城仅有10多公里,交通便利,且土地平坦开阔,耕地面积较大。近年来,郭营村充分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在扩大葡萄种植规模的同时,引进发展猕猴桃、青酥梨、黑布林等特色水果种植业,水果种植总面积近千亩,成为远近闻名的“水果村”。每到水果上市的季节,都会有不少游客前来游玩、采摘,有力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2021年,在驻村第一书记王庆伟的带领下,发展新型特色产业,养殖金蟾50余亩,增加群众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水果种植户吕满登告诉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在当地,几乎家家户户都栽种了水果,这些水果给村民带来了良好的收益。外出打工的村民也越来越少,村子里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为农民增收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步,以生活富裕保障乡村振兴,同时内乡县灌涨镇以党建为引领,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难点、堵点,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内乡县灌涨镇党委副书记张士信表示。

    [更多详情]
  • 15 2021-12

    今年全国棉花产量573.1万吨

    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棉花产量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棉花产量573.1万吨,比2020年减少18.0万吨,下降3.0%。其中,新疆棉花产量512.9万吨,比上年减少3.2万吨,下降0.6%;其他地区棉花产量60.2万吨,比上年减少14.7万吨,下降19.6%。 从播种面积看,2021年全国棉花播种面积为3028.1千公顷(4542.2万亩),比上年减少140.8千公顷(211.2万亩),下降4.4%。其中,我国最大产棉区新疆棉花播种面积为2506.1千公顷(3759.1万亩),比上年增加4.1千公顷(6.2万亩),增长0.2%。 国家统计局农村司副司长王明华表示,新疆棉花播种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对该地区继续实行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加之去年以来棉花价格上涨,农户种棉积极性较为稳定。其他棉区受种植效益和种植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棉花播种面积为522.1千公顷(783.1万亩),比上年减少144.9千公顷(217.4万亩),下降21.7%,自2009年以来连续13年下降。

    [更多详情]
  • 15 2021-12

    南方水果孟津种 打造旅游新亮点

    近日,位于孟津区送庄镇的洛阳龙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利用智能温室大棚,引进种植的柚子、柠檬等南方高档水果喜获丰收,一棵棵粗壮的矮化果树上,挂满了漂亮的黄色果实,引来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近年来,该公司以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为方向,以发展“南果北种”为突破口,着力打造乡村休闲游田园综合体,引进并成功种植的黄皮果、百香果、红心柚子、小金橘、龙眼等南方水果,为乡村休闲游增添了新的亮点和看点,更为当地群众蹚出了一条新的致富路子。

    [更多详情]
  • 14 2021-12

    叶县田庄乡:浇好越冬水防冻促增收

    “雨水麦起身,水肥要跟紧”。12月9日上午,在叶县田庄乡康台村麦田里,数名党员、群众或架泵接电或铺设水管,不一会儿,水流沿着铺设好的管道,经节水喷灌机增压后,像细雨般喷洒于麦田之中,覆盖宽度达50余米。 “这是我们村投资3万元购买的浇麦设备,使用起来很方便,推到地头接上电就能用。”康台村党支部书记康跃民介绍,“每天能浇地三四十亩,二十来天就能把全村的麦田浇一遍,现在我们已经浇了200多亩了。” 据了解,田庄乡小麦种植面积4.8万亩,入冬后受天气影响土壤失墒,大部分麦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情,直接影响冬小麦生长。适时浇好冬灌水,不仅利于小麦生长,也可使土壤疏松,从而保障小麦安全越冬。为此,田庄乡发动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抢浇小麦冬灌水。同时,该乡积极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群众根据墒情、苗情适时追肥,促苗情转化升级,为小麦越冬生长打好基础。 时下,在田庄乡田野中,机声隆隆、水花喷溅,处处是群众抽水浇麦的身影。该乡党委委员、副乡长张强表示:“接下来,田庄乡将组织党员群众组成抗旱服务队,帮助困难群众、外出务工人员浇好冬灌水,进一步抓好全乡冬小麦管理,为明年小麦丰产丰收打好基础。”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