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4 2021-12

    河南宝丰:巩固花椒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12月12日,在宝丰县观音堂林业生态旅游示范区罗顶村花椒种植基地里,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卢东亮和宝丰县工信局“农业科技服务团”一行四人,正在开展冬季花椒管护知识培训,帮助群众提高花椒种植管理技术,进一步提高产业发展能力,促进产业增收。 卢东亮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着重对花椒的种植、保护、分枝、喷洒农药等花椒管理方面的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现场进行了整枝修剪技术示范,传授了种植管护中的一些小窍门,并与群众互动交流,详细解答了群众提出的疑难问题。 为深入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进一步完善花椒产业结构布局延长花椒产业链条,今年以来,以卢东亮带领的“农业科技服务团”多次在观音堂示范区采取灵活多样的小型现场培训会,培训了大批花椒管理人员,为巩固观音堂示范区的花椒产业,持续花椒产业的壮大,起到了科技主力军的作用。 “花椒是观音堂林业生态旅游示范区的特色富民产业,已申请绿色标志。观音堂花椒协会也已经成立。”观音堂林业生态旅游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崔怀风说,下一步,将在建基地、抓开发、创品牌上下功夫,进一步提升观音堂花椒知名度和影响力,巩固发展成果,促进全域花椒产业走向生产规模化、品牌标准化、销售网络化、加工高端化的产销加一条龙可持续发展新业态,助力乡村振兴。

    [更多详情]
  • 14 2021-12

    2021年1-10月我国乳制品进口量同比增幅超过20%

    据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统计,2021年1—10月,我国进口各类乳制品同比增幅超过20%,出口各类乳制品同比增加,干草进口同比增加。 进口乳制品情况 2021年1-10月,我国共计进口各类乳制品337.27万吨,同比增加24.1%,进口额115.27亿美元,同比增长14.7%,折合生鲜乳1949万吨,同比增长23%。其中,进口干乳制品230.29万吨,同比增加23%,进口额100.21亿美元,同比增长11.8%,进口液态奶106.98万吨,同比增加26.6%,进口额15.07亿美元,同比增长38.2%。 从进口的主要品类来看,除婴幼儿配方奶粉和酸奶两类产品大幅下降外,其余品类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尤其是炼乳、稀奶油、奶酪、大包粉、包装牛奶、乳清的增长幅度比较大,增幅基本均超过20%。 2021年10月,我国共计进口各类乳制品25.41万吨,同比减少6.2%,进口额9.37亿美元,同比增长3.7%,折合生鲜乳135万吨,同比增长135%。 出口乳制品情况 2021年1-10月,我国出口各类乳品3.6万吨,同比增加1.3%,出口额25970.89万美元。中国乳制品出口量很小,多年来,主要出口产品一直是以向广东供应香港的鲜奶为主,近年来出口逐年下降,婴幼儿配方奶粉成为最主要出口产品,主要目的地同样是我国香港地区。 2021年10月我国共计出口各类乳制品2622.5吨,同比减少9.1%,出口额1185.69万美元,同比下降26%。 牧草及饲料原料进口情况 据荷斯坦从中国海关获得数据统计,2021年1-10月,我国进口干草累计156.83万吨,同比增长13.1%;进口金额57917.82万美元,同比增长16.2%;平均到岸价369.30美元/吨,同比增长2.7%。 进口苜蓿干草累计139.01万吨,同比增长24.1%;进口金额51924.80万美元,同比增长28.1%;平均到岸价373.54美元/吨,同比增长3.2%。 进口燕麦干草累计17.83万吨,同比下降33.0%,进口金额5993.02万美元,同比下降35.6%;平均到岸价336.20美元/吨,同比下降3.8%。

    [更多详情]
  • 14 2021-12

    大棚红薯带来红火好日子

    冬日阳光明媚,田间红薯飘香。12月6日,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朱古洞乡柴坡村的红薯大棚内温暖如春,“西瓜红”红薯在薯藤和红薯绿叶的遮掩下若隐若现、长势喜人,刚出土的红薯鲜艳夺目,每亩产量达5000斤以上,不出大棚便被客商以每斤1.2元的价格收购了。 为了让当地群众增产增收,近年来,驿城区朱古洞乡大力发展红薯、西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通过“村集体+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实现了一村一品、多产融合发展格局,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更多详情]
  • 14 2021-12

    新技术加持沙地花生焕发新生机

    开封市祥符区花生常年种植面积50多万亩。沙地好花生,既是祥符区的特产,也是当地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多而不优、产地初加工较落后、产业链短等问题也不容忽视。传统花生区如何焕发新生机? 2020年,省农科院启动院县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项目,作为示范县(区)之一,祥符区花生产业迎来了新机遇。省农科院农副产品加工研究中心联合多个院所,为当地产业提质增效出谋划策,将技术带到田间、车间,一系列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成为祥符区花生产业振兴的鲜活注脚。 技高一筹“油”高效 12月3日,位于开封市祥符区的河南千裕食品有限公司里,负责人唐建党逢人便夸一款主打产品——黑花生油,“10升,售价288元,属于高端产品!” 高售价意味着高收益,唐建党的底气在哪里?他翻转油桶,指着配料表介绍说:“底气就在这儿,黑花生油、黑葵花籽油、黑豆油、黑芝麻香油按比例调配。” 省农科院农副产品加工研究中心张丽霞介绍,黑花生调和油是中心与企业共同开发的一款新产品,通过多种黑色食品科学配比使其美味营养健康,迎合了市场和消费者对“吃好吃健康”的需求。 今年,唐建党流转土地2000亩、签订订单7000多亩。“有好配方、好工艺,但也离不开稳定优质的原料。”唐建党说。 以院县共建项目为依托,省农科院助力河南千裕食品有限公司打造“科研单位+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电商”乡村振兴发展新模式。在种植环节,依托省农科院经作所花生团队,改良种植品种、改进种植技术,提高原料质量;在加工环节,研发新产品、改造生产线,提升加工工艺。今年,该公司的黑花生系列新产品累计生产8000余吨,企业增效380万余元,直接带动200余户农户增收。 花生加工大有可为 “花生可是大有做头。”河南省大士有机食品有限公司里,负责人赵大士说,这里曾经是最早的花生奶生产基地。现在,新产品的不断开发让企业迎来了新发展。 与一般的花生奶不同,河南大士有机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原料,是花生饼粕。张丽霞介绍,花生不仅富含油脂,同时也是植物蛋白的重要来源,低变性花生粕更是优质的蛋白质来源。“以饲料原料直接售出价格在0.3万~0.4万元/吨,而加工成花生蛋白粉后的销售价在1万元/吨,每吨花生粕效益是原来的3~4倍,利润十分可观。”张丽霞说,被“遗忘”的花生粕,正是能够被精深加工的对象。 科研和生产“一拍即合”。“这个低变性花生蛋白—谷物复合饮品就是成果之一,每吨净利润1.2万~1.6万元,利润相当可观。”赵大士说。 过程并不简单,省农科院农副产品加工研究中心的专家,先后攻克了低变性花生粕蛋白质风味差、难以直接应用于食品加工的技术难题。在此基础上,他们还优化了低变性花生蛋白与其他谷物原材料的复配比例、改造了花生奶加工生产线,制定了企业操作规程,实现了低变性高品质花生粕的高值化利用。 用科技为产业加油 扩面延链,是产业提升的关键,这也对科研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技术“输出”与“落地”过程中,集成与示范尤为关键。 “产业发展绝不仅仅是一项或几项技术的简单应用,而是综合配套才能达到最优效率和效果。”省农科院农副产品加工研究中心主任路风银说。在院县共建项目实施过程中,省农科院集中各学科力量,以优质高油酸花生新品种示范基地建设为核心,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加工、综合利用企业,推进祥符区花生从生产到加工再到品牌的发展,打造区(县)域农业科技现代化样板。 如今,借助优质高油酸花生绿色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省农科院农副产品加工研究中心协助开封汴花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出“宏花”高油酸花生油;在西姜寨乡的河南青时令农业种植有限公司,花生芽菜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让花生产品日益丰富;范村乡用上了鲜食花生机械化收获及清选技术,鲜食花生步入发展快车道。未来,借助院县共建项目,省农科院的新模式、新技术、新成果将加速落地。

    [更多详情]
  • 13 2021-12

    “苗白”白菜 喜获丰收

    12月7日,永城市苗桥镇杨楼村菜农们忙着砍收、分拣、装运大白菜,准备销往周边城市。近年来,该镇高度重视大白菜种植,积极引导农民扩大种植规模,并成功注册了“苗白”商标,让“苗白”白菜成为市场上的抢手特产,切实提高菜农的收入。

    [更多详情]
  • 13 2021-12

    借“薯”生金点“谷”成金

    县领导讲解县农业产业发展政策,龙头企业交流产业发展经验,专门邀请美团优选、多多买菜等知名电商平台贸易企业参加产销对接签约……12月9日,伊川县召开全县农业产业发展暨产销对接工作会议,会议形式新颖,干货满满。 会议上,伊川县人民政府与河南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伊川县人民政府与深圳美团优选科技有限公司(美团优选)产销对接签约。 近年来,伊川县充分利用50万亩富硒土地资源优势,把富硒红薯、谷子确定为“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采取“春谷+油菜”“谷子+红薯(鲜食性红薯和叶菜红薯)”产业轮作模式,两大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县以金粟、伊河桥等企业为龙头,辐射带动全县种植优质谷子20万亩,以岭上绿色农业、岭上硒薯科创园为引领,种植优质红薯面积近10万亩。初步形成了以谷子、红薯、瓜菜、中药材、林果为主的“五大”种植业和以生猪、肉鸡、肉牛、肉兔、肉羊为主的“五大”养殖业发展格局。 “乡村振兴首要是产业振兴,必须紧紧扭住农业产业这个牛鼻子,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升集体经济实力、推动农民收入增长,实现三产深度融合,缩小城乡二元化差距,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伊川县委副书记任庆鹏说,伊川县将紧紧抓住富硒资源优势,围绕“2+N”富硒产业体系建设,以科技引领为支撑,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通过“招龙头、强品牌、建基地、扩规模”四大措施,推动农业产业向种业培育前端进军,助推谷子、红薯、肉牛、肉鸡、蔬菜、辣椒“三大三小”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伊川打造成全国重要的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河南知名的种业培育基地和三产融合示范区。 伊川农业产业规划:到2025年,实现富硒谷子种植达到25万亩,富硒红薯种植达15万亩,两个产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市级以上主导产业龙头企业达10家以上,带动种植合作社达100家以上,种植大户200余户。

    [更多详情]
  • 13 2021-12

    民权县孙六镇3000亩“小人参”成增收好产业

    12月12日,在民权县孙六镇赵西村胡萝卜种植基地,一辆辆大型出果机来回穿梭,几十名工人忙碌着将一个个颜色鲜艳、大小匀称的胡萝卜去缨、分拣、装车,胡萝卜皮薄甜脆、富含维生素,素有“小人参”的美誉,成为当下孙六镇群众致富的大产业。 “当前天气晴好,也是销售旺季,我们赶在霜冻之前,抢抓晴好天气和市场行情,将胡萝卜收获,每亩产值可达1万元。”该基地负责人张利强高兴地说。 胡萝卜产业初见成效,离不开农业的转型。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该镇不断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效农业,今年,该镇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福建梓源农业有限公司,在赵西、王楼、孙南村流转土地3000多亩,发展胡萝卜特色种植产业。该公司聘用当地留守妇女等到基地务工,推行“基地+农户”经营模式,不仅实现了丰产丰收,而且解决了当地村民的就业难题,实现了公司和农户的“双丰收”。 “俺是王楼村的,家里没有劳动力,土地承包给福建的公司了,俺不仅能拿到租金,还可以在这里打工,每天挣七八十块钱。”正在分拣胡萝卜的村民祝汉潮笑着说。 当前,越来越多的货商找上门来,该镇胡萝卜产品供不应求,由于机械化收获水平相对较低,从胡萝卜采收、装运到加工、出售等都需要用工,因此吸引大量周边村民加入采收队伍,为村民在家门口挣钱提供了空间。 张利强说,他们计划明年把加工厂、冷库都建到基地,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带动周边村民发家致富。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引导更多农户参与土地流转,延长胡萝卜种植产业链,走出一条独具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该镇镇长陈大春表示。

    [更多详情]
  • 13 2021-12

    叶县“取经”纳米高效农业应用 提升农产品质量产量

    12月10日,记者在叶县农机局获悉,纳米高效农业应用示范培训会在叶县召开。 此次培训会特邀兰州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甘肃省科学院纳米应用技术研究室主任吴志国及其团队进行培训。吴志国以科学严谨的语言和详实的试验数据对比,用近年来金属纳米技术应用在小麦、玉米、水稻、苜蓿、贝母等多种粮食作物和中药材上的实例,深入浅出介绍了纳米高效农业的推广和取得的显著成效。 培训现场,还进行了金属纳米水溶肥的演示,参会人员与专家团队进行了交流。 据了解,纳米高效农业是甘肃省科学院纳米研究团队将金属纳米粉体运用于多种农作物,出现壮苗、提高农作物微量元素和叶绿素含量、防止病虫害发生提升抗逆性抗冻害能力等效果,进而促进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提升。

    [更多详情]
  • 13 2021-12

    河南试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 将统一规范使用新版合格证

    12月12日,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近日,省农业农村厅和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印发《关于全面试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的通告》,我省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将全面试行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统一规范使用新版承诺达标合格证。 2019年,农业农村部在全国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以来,各地农业农村部门积极推进,进一步完善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在试行过程中,仍存在开证不规范、推进不平衡、管理力度不够等问题。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有关要求,农业农村部将合格证名称由“食用农产品合格证”调整为“承诺达标合格证”。截至目前,我省共开具食用农产品合格证347.1万张,附带合格证上市农产品93.1万吨,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试行工作进展顺利。 承诺达标合格证试行品类包括蔬菜、水果、活畜禽、禽蛋、养殖水产品等五类食用农产品,鼓励其他特色优势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名特优新”农产品等品牌农产品试行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 承诺达标合格证坚持“谁生产、谁用药、谁承诺”的原则,由种植养殖者作出承诺,勾选选项、自主开具,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村(社区)委员会、检测机构、农产品批发市场等不应代替种植养殖者开具。以电子形式开具的,扫码后的内容中要展示承诺达标合格证的名称、承诺声明、承诺依据等完整信息。 承诺达标合格证承诺内容包括不使用禁用农药兽药、停用兽药和非法添加物,常规农药兽药残留不超标,对承诺的真实性负责。 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对纳入试行范围生产主体的日常巡查检查、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指导生产主体持续规范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加大对未开证主体的监管巡查力度和监督抽查频次。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开办者、食品生产经营者严格落实食用农产品进货查验制度,认真留存、查验“三类主体五类产品”(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生产的蔬菜、水果、活畜禽、禽蛋和养殖水产品)的承诺达标合格证。

    [更多详情]
  • 10 2021-12

    “芹”劳致富

    12月9日,在新蔡县宋岗乡沈寨村蔬菜大棚里,菜农忙着采收芹菜。该乡大力打造蔬菜种植基地,建蔬菜大棚500多座,有效带动农民增收。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