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0 2021-12

    瞧瞧千年胡萝卜的新生机

    往年,对于南乐县元村镇古寺郎村村民王海报来说,挖胡萝卜就像拆盲盒,总担心长成“歪瓜裂枣”,卖不上价钱。今年则不同,还没收获,王海报心里就有底了,“绝对稳赚啦。” 王海报的底气来自于科技赋能。12月7日,在古寺郎胡萝卜高质量发展论坛上,来自省农科院的专家们向当地农户传授胡萝卜种植的科技密码,千年胡萝卜正在焕发新生机。 据史料记载,约十三世纪,胡萝卜沿着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入我国,相传古寺郎地区是中国本土胡萝卜的发源地。作为地道农家种,古寺郎胡萝卜有着上千年历史,也是全国唯一的胡萝卜类地理标志产品。它身上有两大“独门绝技”:一是遇水落色,切丝后水洗,水被染红,萝卜丝盛盘后先是红色稍退,不一会儿则变得更红;二是做米饭时温锅下丁,萝卜丁黏米黏汤,与众不同。 由于种植胡萝卜主要是多年来农户自留种,连作连种,导致品种退化,畸形率高,产量和品质受到不小影响。因为效益跟不上,愿意种植胡萝卜的村民越来越少,最少时,全村胡萝卜种植面积仅剩几百亩。 “这么有特色的农家种,丢掉就太可惜了。”在实地调研之后,省农科院和当地政府一拍即合,通过省农科院与南乐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县项目,扶持古寺郎胡萝卜产业朝着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在哪种?从散种到规模化种植。元村镇提出“以胡萝卜带动乡村振兴,以特产夯实餐桌产业”的乡村发展思路,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建成古寺郎胡萝卜基地5000亩,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当地村民入股后,每年都可享有收益。 如何种?从盲目种植到技术全配套。从去年开始,省农科院示范推广一系列胡萝卜种植新技术。由于种植户普遍缺乏预防意识,病虫害不能及时防治,常导致胡萝卜分叉、畸形,外观不佳,推广病虫害以防代治技术,降低后期病虫害发生率;采用起垄绳播种植和垄上滴灌技术,通过提纯复壮,保证品种纯度,从源头确保产量和品质;推广胡萝卜周年种植技术,实现优质产品全年供应。 怎样延伸?从卖萝卜到卖产品。在胡萝卜标准化种植的基础上,元村镇大力发展胡萝卜保鲜、胡萝卜汁加工、胡萝卜挂面等产业链条,融合一二三产业发展。随着古寺郎胡萝卜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不少返乡创业者参与进来,冻干粉、代餐粉等产品生产线启动,以胡萝卜为主的产业链条越来越长。 今年10月,南乐县元村镇古寺郎村(胡萝卜)入选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古寺郎胡萝卜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块金字招牌。 眼下,古寺郎胡萝卜进入丰收季。在成千亩的胡萝卜基地里,王海报动作娴熟地将一棵棵胡萝卜拔出来,“你瞅,俺这胡萝卜跟一个模子里刻出来似的,大小均匀一致,产量还高。”在一排排红彤彤胡萝卜的映衬下,元村镇乡村振兴之路“别样红”。

    [更多详情]
  • 10 2021-12

    河南博爱:小怀姜 大产业

    12月7日,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茶友在一家茶社品尝怀姜茶。 博爱姜又称“怀姜”,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迄今已有1600多年的栽培历史,其味香辣宜口,营养丰富。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一块怀姜衍生出姜糖膏、姜茶等30多种姜制品。 目前,全县怀姜种植面积320多公顷,年产量达600多吨,从事怀姜生产加工和销售的企业有80家,姜产品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

    [更多详情]
  • 10 2021-12

    民权四招并用促产业发展带群众增收

    “俺虽然脱了贫,政府还继续通过带贫企业帮扶俺,这使俺建设新农村的信心更足了!”12月8日,民权县北关镇王公庄村脱贫户王长山拿着从粮补“一卡通”存折上取出的1000元钱,高兴地说。 王长山支取的这1000元钱,是河南大一农业科技食品有限公司发放的分红资金。2020年,该县北关镇把县里支持的900万元统筹整合涉农财政资金融资到河南大一农业科技食品有限公司,解决了企业融资难问题。河南大一农业科技食品有限公司与脱贫群众签订了5年带贫合同,每年发放不低于10%的分红资金,企业与脱贫群众利益联结机制更加紧密,实现了公司和脱贫户的双赢。 这只是该县用好衔接资金、支持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缩影。 注重前期谋划选项目。该县高度重视产业项目谋划,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支持重大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和群众“急难愁盼”等问题,采取实地调研、外出考察、乡村申报、部门联审、公示公告等方式,科学谋划储备产业项目;同时认真进行绩效审核,优中选优,甄别农业产业化项目32项,安排资金21527万元,占年度统筹整合资金51.7%。 培育特色产业强品牌。该县坚持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南葱北菌西笋东菜中万棚”产业项目大格局,做大做强双塔镇芦笋种植、水培韭菜,绿洲街道、老颜集温棚蔬菜、庄子镇水产品养殖加工等产业项目;新增农产品深加工产业3个,建设农村集体经济产业冷库15处,助力农产品错峰上市,增产增收;安排农村公路管护、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垃圾集中清运等第三产业项目,促进农户就近就地就业。 创新产业模式增后劲。他们着力发挥普惠金融在支持产业扶贫当中的“生力军”作用,安排小额贷款贴息资金1481万元,发放小额贷款2.13亿元,支持脱贫群众发展种植、养殖等特色产业。同时,建立了产业扶贫资金逐年增长机制,发挥财政资金支持特色产业发展“拳头”作用。 念好发展文章稳增收。该县着力念好产业发展新、长、稳“三字经”。第一,发展思路新。发展产业发展项目不搞“一刀切”、不搞“模式化”,结合各乡村的产业发展特点,因村制宜、因户施策,实施的产业项目接地气、有活力。第二,建立长效机制。出台了《民权县特色产业发展工作实施细则》等政策文件,保障了产业项目持续用力。建立带贫龙头企业与脱贫人口利益联结机制,把脱贫群众紧紧“镶嵌”在种、购、销和深加工一体化的产业链上。第三,注重防范产业项目风险,建立了农产品外延基地及产品购销合作关系,提供技术服务,对接市场销售,解决了群众“卖难”问题。

    [更多详情]
  • 10 2021-12

    全省农机安全监理员培训班在郑州市举办

    12月8日上午,全省农机安全监理员培训班在郑州市举办,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直管县(市)农业农村局(农委)农机化主管领导及农机管理科科长、农机安全监理所(安全生产科)负责监理业务的骨干,共计100余人参加培训,省农业农村厅农业机械化管理处一级调研员李文学出席培训会议,省农业机械技术中心副主任宋会献作开班讲话,安全生产处处长姜海燕主持。 宋会献指出,近年来,全省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稳步推进,农机安全形势保持了持续稳定向好的局面,但同时还存在监理装备建设不均衡、考试工作把关不严、事故统计上报数据不够严谨等问题,下一步要实事求是、科学规范的做好牌证管理和统计分析工作,着重抓好秋冬、双节期间农机安全生产,积极开展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强化管理与服务,加大农机安全生产宣传,努力开创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新局面。 此次培训邀请了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四级研究员白艳作视频授课,详细讲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农机安全监理发展历程及发展成就、农机安全监理法律法规及职责任务、农机安全生产形势及工作措施等相关知识,省农机技术中心安全生产处赵金甲、海龙分别就河南省农机监理系统操作和监理业务统计有关知识作了讲解。 参训人员表示,此次培训组织周密,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十分符合基层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的实际需要,通过此次培训学习,增强了农机安全生产理念,提升了农机监理业务能力,下一步将学以致用,推动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更多详情]
  • 09 2021-12

    中牟县东风路街道史庄村:蔬菜大棚托起乡村振兴致富梦

    时至冬月,万木萧条。12月7日,走进中牟县东风路街道史庄村吴卫忠家的蔬菜大棚,一片绿意盎然,阵阵泥土芬芳和芹菜清香扑面而来。 吴卫忠和妻子、父母四人正在紧张地采收芹菜。举目望去,满目青翠,泛着绿光的芹菜,犹如身材苗条的少女,昂首挺胸、整齐挺拔,焕发着勃勃生机。 “今年芹菜大丰收,目前收购价每斤2.1元,这个大棚1亩多点儿,产芹菜1.6万斤左右,能收入3万多元。”看着大棚里的丰收景象,吴卫忠高兴得合不拢嘴,他算起了自己的经济账。“这茬芹菜收完以后,再种生菜,卖完生菜栽小西瓜,明年五一节上市,一箱装4个,会卖百十元。一个大棚年收入10万元以上,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吴卫忠一家4口,加上父母共6口人,9亩地,有4个蔬菜大棚和6亩地棚,种植蔬菜、大蒜等经济作物,年总收入几十万元。“家门口就能有不错的收入,很满足,挺幸福!” 史庄村是省级卫生村、市级文明村,辖区总面积2.23平方公里,由史庄、小洪2个自然村组成,5个村民组,426户,1954人,耕地面积2256亩。全村日光温室蔬菜大棚800余亩,600多座。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史庄村党支部充分发挥乡村振兴组织者、推动者、实施者作用,把党员组织起来,把群众凝聚起来,成立设施栽培组、果树园艺组、经济信息组、蔬菜栽培组、矛盾调解组、环境保护组共六个特色功能党小组,为群众提供技术指导、信息沟通、代购销售等服务,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走出了一条蔬菜大棚助力乡村振兴的致富路。 史庄村委大院临省道225线,站在村委大楼极目远眺,一座挨着一座的蔬菜大棚,整齐排列,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泛着炫目的光。掀开保温卷帘,芹菜、生菜、菠菜、蒜苗、草莓等蔬果,青翠欲滴,生机盎然! 在村民朱永昌的大棚内,绿油油的生菜郁郁葱葱,长势喜人。“这茬菜这两天就可以卖了,一包20斤40元,这个大棚一茬生菜的收入在1.5万元左右。”朱永昌介绍,他的大棚每年种2茬生菜,一季小吊瓜,一年下来,自家的4个大棚,收入非常可观。“我们村家家户户有大棚,村支部联系的菜商每天上门收购,村民不出村就能卖个好价钱,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生活越来越好了!” 在东风路街道党工委的大力支持下,史庄村投资70万元、面积3000余平方,集储存、收发、分装、保鲜、运输、销售为一体的农副产品营销基地,将于明年初投入使用,不但壮大村集体经济,还向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立足‘线上+线下’的模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一方面通过微信群、抖音直播等推销。另一方面,与万邦市场及辖区商超合作,搭建农副产品直销平台,让史庄村优质的农副产品,进市场、进商超、进社区、进楼院,丰富市民菜篮子,鼓起村民钱袋子。”说起下步打算,史庄村党支部书记洪国旗信心满满。

    [更多详情]
  • 09 2021-12

    河南灵宝:黄河岸边山药成熟 农民采收忙

    入冬以来,河南省灵宝市西闫乡杨家湾村的铁棍山药进入收获季。田野间,挖掘机来回穿梭,开挖出一道道整齐的地垄,紧随其后的村民忙着采挖、去土,简单初步分选,装入小拖拉机,运往地头。随后再经过分级挑选,整理打捆,装上一辆辆箱式货车,发往全国各地。 “我们杨家湾村紧靠黄河,属于沙质土壤,非常适宜山药、芦笋、黄花菜等经济农作物种植,这里种植的山药不仅个头大、品相好,而且有机质和淀粉含量高,深受各地客商欢迎。”村党支部书记牛好斌说,目前,该村仅铁棍山药的种植面积就达1000多亩,总产2500多吨,收入近3000万元。 近几年,杨家湾村两委紧紧结合本村自然资源禀赋,以“产业兴村富民”为发展思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引导村民大力发展铁棍山药、芦笋、花生、黄花菜等特色农产品,增加村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

    [更多详情]
  • 09 2021-12

    临颍县党员带头消费助农 红薯叶20元一斤

    “真是感谢,摘了一些红薯叶,就能挣这么多钱?”近日,在临颍县举办的“党员带头消费助农”线下集市活动中,三家店镇潘庄村低保户吴爱荣老人接过第一书记祖兆杰送来的150元钱激动地说。 潘庄村是县电力公司的“双结对”村,今年以来,县电力公司在该村先后举办了2次“扶贫集市”,发动党员职工到村庄购买了红薯、大豆、花椒、面皮、芝麻等各类农产品,吴爱荣的红薯叶就是以20元一斤的价格被县电力公司几个党员买走了。 今年以来,临颍县通过下发倡议书、制作短视频、开展党员网上“晾晒”购买的扶贫产品等方式,在全县党员中大力宣传消费助农活动,营造“党员带头消费助农”的浓厚氛围,在党员带动下,村“两委”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群众都纷纷加入了消费助农的队伍。该县把“党员带头消费助农”活动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党员“双承诺”“双结对”活动相结合,每月进行一次评诺活动。今年以来,全县党员共作出消费助农承诺事项5760余条,已践诺完成5040条,各级党组织开展“党员带头消费助农”主题活动270余次。 截至目前,该县党员干部群众在河南消费惠农网、豫扶商城等网站上累计消费扶贫产品104.60万元,线下消费26万余元。

    [更多详情]
  • 09 2021-12

    河南原阳:智能温棚种植园 草莓飘香采摘乐

    近日,原阳县蒋庄乡西王屋智能温棚果蔬种植园区的草莓大棚内春意盎然,红彤彤的草莓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色泽更加艳丽,阵阵清香沁人心脾,郑州、新乡等周边地区的游客纷纷前来体验采摘乐趣、品尝新鲜草莓,与果农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 西王屋智能温棚果蔬种植园区是原阳县着力打造黄河滩区“四园三场”中的重要菜园和果园种植基地,也是原阳县扶贫开发重点项目。园区占地600余亩,建有38座高标准智能温棚及精品阳光玫瑰葡萄园和法兰西西梅园。目前,有两座大棚内的草莓正陆续成熟,每天吸引多地近百名游客前来尽享田园采摘乐趣。 果农孙广岭告诉记者,草莓的结果期可达6至8个月,预计明年5月份结束。除了草莓以外,园区还适时种植了水果番茄、彩虹西瓜、冰激凌甜瓜、水果黄瓜及各种蔬菜等高品质果蔬。 为了提升果蔬品质和顺利越冬,园区采用无土水培技术种植了番茄、西梅、葡萄等高品质水果和有机蔬菜,其中5亩水培水果口感番茄,再有两个月就可以采摘,多种果蔬的错季成熟,实现四季有果有菜,可供游客采摘游玩。 园区的良好发展带动了附近村庄村民种植蔬菜的积极性,示范带动37户农户,实现农户户均年增产增收2万元以上,为推进原阳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更多详情]
  • 09 2021-12

    商丘开通进口高档水果“直通车”

    12月8日,商丘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商户在检查进口的榴莲。当日,该市场的进口鲜果店正式运营,其与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智利等地的水果供应商合作,产品从原产地直接通过海运抵达国内港口,通过自己的冷链运输直接到达商丘,此举大大丰富了商丘和周边地区居民“果篮子”的种类。

    [更多详情]
  • 08 2021-12

    助推乡村振兴 新野县打响樊集钢葱品牌知名度

    “今年种了有三十六、七亩钢葱,亩产一万四千斤左右,早前卖的产量高一点,这平均下来就是一万两千斤左右,一亩地就是个两万块钱,收入也差不多,农村干活人,这收入就不错。”新野县樊集乡陈河一组的樊丛信看着自家地里长势旺盛的钢葱兴奋地说。樊丛信从2010年开始种植钢葱,由最初的7亩地发展到现在的近40亩,收入也翻了几番。 樊集乡位于新野县北部,新老白河环绕其中,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有着发展现代农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从2003年开始,樊集乡经过反复考察、专家调研,开始引进种植钢葱。经过近20年的培育和发展,钢葱种植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实现了种、产、销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为了支持钢葱产业发展,樊集乡制定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出台配套措施,从种苗繁育、种植技术、品牌树立到市场营销进行全产业链布局,引导农户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以品质提升推动价格提升。 据了解,樊集钢葱的特点比较明显,葱白长,秆瓷,吃起来甜而脆,辣味足,耐储藏,耐运输,适合长途贩运,在规范种植的过程中乡政府成立了蔬菜办,引导农户科学种植,规范管理,确保生产出来的大葱全部是优质的大葱。 樊集乡常年钢葱种植面积近2万亩,全乡百亩以上种植大户有将近50户,农忙时期每天来樊集乡务工人员超过3000人,预计实现综合经济效益超5亿元。樊集钢葱远销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已成为豫西南最大的钢葱种植基地、钢葱销售集散基地和豫西南钢葱价格形成基地,地处内陆的樊集成了名副其实的“钢葱之乡”。 新野县樊集乡牢牢扭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禀赋,依托钢葱这一特色产业,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道路,为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们要紧紧抓住产业兴旺这个关键,按照乡引领、村示范、种植大户带头的发展思路,注重在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上做文章,研究制订扶持钢葱产业培育方案的相关配套政策,重点在要素资源保障、新型主体培育、设施农业建设、金融保险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改善、区域品牌共建、休闲观光农业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打响樊集钢葱品牌知名度,开辟更广阔的市场,壮大钢葱产业,助推乡村振兴。”新野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樊集乡党委书记李新宁说。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