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8 2021-12

    吴寨西村一亩地 一茬能卖七八千元

    12月3日,在郏县茨芭镇吴寨西村的一块田地,30多个村民正忙着挖芫荽(别名香菜)。旁边路上,一辆郑州牌照的货车正等待装货。 “为了保持芫荽新鲜,我们在车底铺了一层冰块。”来自郑州的蔬菜批发商王先生说。 吴寨西村是茨芭镇仅有的几个平原村之一。这里土地肥沃,水利条件好,村民有种植蔬菜的传统。 王新峰是吴寨西村党支部书记,也是村里种植芫荽的带头人之一,王先生要装车的芫荽就是他家的。 王新峰说,村里开始种芫荽始于两年前,当时只有两三户村民种植,现在已经有40多户,种植面积超过400亩,其中他家种了17亩。“芫荽生长期短,一年能种三四茬。遇见好行情,一亩地一茬就能卖七八千元。”王新峰说,“我这3亩菜地已经收了两茬,第一茬卖了1.7万元,第二茬卖了2.5万元,加上这一茬,3亩地能收入6万多元。” 种芫荽既让村里的土地值钱了,一亩地租金从400元涨到了600元,也让村里的老人和留守妇女有了活儿干。“挖芫荽这活儿简单又不重,我和老伴儿出来挖菜,就当是锻炼身体哩。”该村75岁的留守老人丁秋生说。

    [更多详情]
  • 08 2021-12

    邓州市:甜叶菊种出“甜日子”

    “谁说种地不挣钱?今年我轮种甜叶菊和蔬菜20亩,平均亩收入9000多元。这两年我跟着明范,靠这个‘甜叶子’过上了‘甜日子’。”12月6日,在邓州市汲滩镇莲花村,特色种植户李成年乐呵呵地说。 李成年说的“明范”,是汲滩镇梁寨村村民邹明范。今年55岁的邹明范,2007年接触甜叶菊,用6年时间考察了解甜叶菊的性能、种植和市场前景。2013年,他在梁寨村试种1亩甜叶菊,效益4200元,之后随着价格上涨,亩效益逐年递增。2017年,邹明范看到乡亲们从事传统种植效益低、致富难,他从外地引进种植甜叶菊项目,在汲滩镇梁寨村建立60亩甜叶菊育苗基地,成立了河南谱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该公司采用公司加基地、基地带农户、农户兴产业的模式,以梁寨村育苗基地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2个地区、12个县市、22个乡镇、420多个村进行规模种植,初步形成育苗、供苗、种植、施肥、地膜、防病治虫、收割、收购8个统一的产业链。每年免费对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尤其是对困难户免费供应种苗、地膜、肥料和机耕。 “过去,俺家穷得叮当响,是党的政策好,让俺致富啦,俺要把党的恩情回报到家乡父老身上。”邹明范告诉记者,如今,他经营的甜叶菊基地有10000多亩,有1000多户农户跟着他种植,120多户贫困户以此脱贫致富。

    [更多详情]
  • 08 2021-12

    研发杂交小麦“芯片”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

    在邓州市的一处麦田里看到,小麦已经钻出地面,远远看去,一片浅绿,几名群众正在进行喷灌作业。 这不是一处普通的田地,地块种植的小麦品种来自全国各地,有的还来自国外。这里是国家杂交小麦项目产业化基地的试验田。 京邓协作全国首个杂交小麦项目产业化基地落户邓州 杂交小麦被认为是大幅度提高小麦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的首选途径,杂交小麦的大面积应用对确保我国口粮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然而,杂交小麦作为世界性难题,一直是国际小麦科研和高端种业的“卡脖子”瓶颈。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研究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了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现象和材料。历时20余年,几代小麦科学家坚持自主创新,在国际上率先创立了“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攻克了国际杂交小麦不育系难以繁殖、育性恢复不彻底、制种稳定性差、种子成本高、环境污染重等科学难题,我国被认为是唯一利用不育系实现杂交小麦产业化的国家,创制出一批高产、节水、耐盐碱等方面综合优势明显、增产20%以上的强优势杂交小麦新组合。 邓州位于南阳盆地西南,处于北纬32°~33°,年平均气温14.4℃~15.7℃,年日照时数1897.9~2120.9小时,经过近20年的科研实验和材料鉴定,该区域是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鉴定和选育、杂交小麦制种和组合创制的最科学理想区域。邓州全市有耕地253万亩,粮食年产量稳定在30亿斤左右,是国家粮食核心主产区,连年获得国家超级产粮大县荣誉称号,农业配套政策完善。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是小麦粮食增产的首要途径,属于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的关键技术。 邓州市紧紧把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京豫战略合作机遇,2017年,该市市政府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开始联手建设国家杂交小麦项目(邓州)产业化基地。这是全国首个杂交小麦项目产业化基地。 牢记嘱托杂交小麦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百万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河南粮食生产作出重要指示: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对全国影响举足轻重。要发挥好粮食生产这个优势,立足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 邓州市历任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心怀“国之大者”,扛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持把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推广能力,实现了粮食总产量逐年攀升。 邓州国家杂交小麦项目产业化基地技术负责人、北京市农科院助理研究员高建刚告诉记者,近年来,二系杂交小麦高效制种技术研发体系在基地取得新进展。邓州国家杂交小麦项目产业化基地保存的种质资源已超过15000份,年科学试验超过1200项次,通过12.6万份杂交组合的研究,该基地选育成功增产10%以上的杂交小麦新组合32份,其中16份组合参加国家和省市级区域试验,审定新品种7个,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选育和示范应用平均提速200%以上。 经过四年努力,基地已经选育出新一代杂交小麦新品种,并在北方和环渤海等区域推广种植。从2018年开始,杂交小麦种子已连续四年销往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和新疆等北方小麦主产区,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0万亩。 杂交小麦种子还从邓州出发,远销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19年,杂交小麦品种JM6-3通过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审定,也是我国第一个在国外审定的杂交小麦品种,被评价为该国近年来表现最优秀的品种。2020年,北京杂交小麦在巴基斯坦再获丰收。 接续前行打造全国杂交小麦产学研一体化种业旗舰 在邓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国家杂交小麦项目产业化基地步入快车道,集杂交小麦种质创新、品种选育、亲本繁育、杂交制种、示范推广等功能于一体,是全国首个杂交小麦全产业链基地。 国家杂交小麦项目产业化基地现在拥有310亩种质资源圃与新品种选育试验区,建有院士工作站、研发中心和种子加工厂房。在邓州市腰店镇、十林镇和刘集镇等地还打造了杂交小麦规模化制种示范方。 今年11月2日,省委书记楼阳生到邓州市国家杂交小麦项目产业化基地调研,查看杂交小麦育种、制种、种植情况,得知二系杂交小麦作为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正在被大规模推广应用后,楼阳生说,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离不开一流创新人才、一流创新团队、一流创新成果。他叮嘱当地负责同志,要大力引育顶尖人才、领军人才、潜力人才,用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吸纳国内国际杂交小麦研究和产业高端人才,聚集在邓州这个平台上,力争建立河南省杂交小麦种业重点实验室,申报国家相关重要科技成果奖,积极承担河南省重大科技项目、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将邓州杂交小麦产业化基地打造成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杂交小麦产学研一体化种业旗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杂交小麦项目首席科学家、邓州国家杂交小麦项目产业化基地负责人赵昌平告诉记者。 “迅速贯彻落实楼阳生书记指示精神,把各项指示细化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项目,转化为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实际成效。”南阳市委常委、邓州市委书记金浩说。

    [更多详情]
  • 08 2021-12

    我国全面进入秋粮收购旺季

    7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目前全国已全面进入秋粮收购旺季,截至12月5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秋粮1310亿斤。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司长秦玉云介绍,秋粮主要包括稻谷、玉米、大豆三个品种,从上市时间看,先是南方稻谷,然后是华北玉米,最后是东北的稻谷、玉米和大豆。9月中下旬以来,秋粮收购工作由南向北陆续展开,目前已进入收购高峰,进展总体顺利。三个品种收购进度有所不同,总体呈现“稻谷稍快、玉米略慢、大豆持平”的特点。 秦玉云透露,今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水平为中晚籼稻每斤1.28元、粳稻1.3元。随着中晚稻上市量逐步增加,部分地区价格回落至最低收购价水平以下。国家有关部门先后批复同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黑龙江等6省启动中晚稻托市收购,各省共确定了第一批收储库点1100多个。截至目前,已累计收购最低收购价稻谷91亿斤。分省看,中晚籼稻托市收购主要集中在安徽,粳稻收购全部在黑龙江,为更好地满足农民售粮需要,近期两省又增加了第二批收储库点共106个。从目前情况看,中晚稻托市收购较好发挥了政策托底作用,有效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 今年以来,各级各有关部门全力做好粮食保供稳市工作,在国际粮价频繁震荡的情况下,国内市场始终保持供应充足、运行平稳的良好态势。秦玉云指出,综合分析,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食供应有充分保障。从国内看,一是今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二是粮食库存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调控物质基础十分扎实。三是灵活运用进口调剂余缺,有效增加了国内市场供应。四是粮食市场调控体系逐步完善,调控针对性和精准性进一步增强,调控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从国际看,全球粮食供求延续宽松格局,联合国粮农组织12月预计,2021/22年度全球谷物产量27.9亿吨,同比增加1924万吨,创历史新高,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满足国内需求。 秦玉云表示,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六稳”“六保”决策部署,坚持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强化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联动,不断提升收储调控能力,确保粮食供给、市场不出问题,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更多详情]
  • 07 2021-12

    叶县:种养循环经济强村富民

    “俺村有个‘托牛所’,村民养牛有着落,循环经济好处多,日子越过越红火。”12月6日,叶县常村镇杨林庄村村民张小东用几句顺口溜表达出内心的喜悦,“俺和邻居的100多头牛全托管在‘托牛所’里,心里踏实得很。” 杨林庄村有荒山面积3000多亩,草茂林丰,非常适合畜牧养殖。2017年,该村投资150万元成立了叶县澧源牧昌养殖合作社,建成了500个畜位的“托牛所”,让养殖户的牛全部住进“托牛所”,实行统一引种、统一饲养、统一防疫、统一保险、统一销售“五统一”模式进行养殖。 “你看,这些牛个个膘肥体健,我们的饲料可是‘独家秘方’。”在“托牛所”里,该村党支部书记李建平说,原来这些牛在山上吃的大部分是花生秧以及榨油后的油饼,这些饲料富含粗蛋白质和氨基酸,非常有利于肉牛的生长。为了形成闭合的产业链,该村从外地引进高油酸花生种植技术,成立了高阳种植合作社,组建了花生种植服务队,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积极引导农户种植花生。目前,该村花生种植面积近700亩,为肉牛养殖提供了充足的花生秧饲料。 为了增加收益,该村以“村民入股+村资金互助贷款”方式投资20万元又成立了澧源鲜油坊。“仅油坊这一项,每年就可为村集体增收4.5万元。”李建平说,“土地种植花生,花生榨油,花生秧和榨油产生的油饼充当牛饲料,牛粪上地,为花生种植提供了有机肥料,既改良了土壤,又降低了污染,这就是我们探索出来的循环生态经济。”

    [更多详情]
  • 07 2021-12

    周口市淮阳区赫爱霞:做出养鸭大产业

    “多亏了新乡贤的支持,让我靠特色养殖盖起了新房子,儿子还娶上了新媳妇。”12月5日,周口市淮阳区王店乡的脱贫户皮继恩谈起“80后”新乡贤赫爱霞,笑得合不拢嘴。 赫爱霞是冯塘乡路营村村民,把养鸭做成了大产业,带动了一方群众致富。“回乡办个养鸭合作社,创建陈都鸭蛋品牌,惠及家乡更多农户。”赫爱霞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赫爱霞的带动下,村民年人均增收上千元。 赫爱霞的姐姐以前在家里养了两千多只鸭子,收益不错。当时只有30多岁的赫爱霞,看到国家出台了许多鼓励创业的优惠政策,受到乡贤回村的感召,毅然返乡开始了自己的养鸭事业。 赫爱霞外出考察,借鉴沿海地区成功的养鸭经验,成立了自己的蛋鸭养殖合作社,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合作社一开始只有五人入社,发展至今已有200多户社员,覆盖淮阳、商水、西华等地。目前合作社拥有鸭子30多万只,每天产鸭蛋达10余吨,销售市场遍及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蛋鸭产业链,吸纳了很多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赫爱霞说,她会进一步利用国家扶持政策,开展无抗养殖模式,吸纳更多脱贫户就业,惠及家乡更多群众,助力乡村振兴。

    [更多详情]
  • 07 2021-12

    舞钢市新农人:经营有道产业兴 木瓜变身成“金瓜”

    “一公斤鲜木瓜3毛钱,这些过去没人要的东西,让明超和明明变成了增收的宝贝。”11月25日,舞钢市尹集镇尹集村村民张八妮和王爱玲在镇区东侧的晒场上,一边翻动木瓜切片一边交谈。 这些木瓜切片,是舞钢市隆润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收购的中药材。村民口中的明超和明明,是合作社负责人何明超和冯明明。两人之前在外经营电器和建筑机械,看到家乡中药材资源丰富却卖不出很是着急。考察市场后,两人决定联手创办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拓宽中药材销路,带领乡亲致富。 何明超和冯明明说干就干,于今年春季成立了隆润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截至目前,合作社共投入资金200余万元,种植中药材500余亩,收购各地中药材近300吨。八月份以来,仅鲜木瓜一项,合作社就以每公斤0.3元的价格收购了160余吨,目前已全部加工成切片。 像何明超和冯明明一样,返乡创业从事中药材种植收购生意的,还有尹集镇大刘庄村村民刘敬宝。刘敬宝早年在广东经营茶叶,返乡后创建了华豫本草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从去年至今实现购销额超千万元。他介绍,过去都嫌木瓜利薄没人要,自从去年他率先收购了460多吨,今年全镇有七八家药商和合作社看到其中有利润空间开始收购,平均每家收购量在百吨左右,这让木瓜在当地成了村民增收的香饽饽。 据统计,今年尹集镇木瓜产量在千吨左右,仅木瓜回收、加工、销售一项,可使村民获得直接和间接收益近百万元。原本无人问津的木瓜,在头脑灵活的“新农人”手里,变成了带动村民致富的“金瓜”。

    [更多详情]
  • 07 2021-12

    “扒蝎少年”成长为“养蝎大王”

    11月14日,鲁山县马楼乡山岔口村村外山坡上的连栋大棚内,由水泥墙隔成的一个个池子里,爬满了让人望而生畏的蝎子。 “目前基地有3000多个养殖池,每个养殖池里养了5000~1万只蝎子,年产活蝎10吨左右,蝎子系列产品年产值1000多万元。”蝎子养殖基地负责人陈聚京自豪地说。 地处浅山丘陵区的山岔口村,村外山坡上的蝎子特别多,这些蝎子白天待在石头缝里,夜里出来活动觅食。陈聚京介绍:“当地人都知道蝎子是名贵中药材能卖钱,我们小时候经常从山坡上的石头堆里扒蝎子。” 陈聚京今年51岁,他小时候一只野生蝎子能卖三五分钱。“那时候,对山区群众来说,扒一季蝎子能换来一笔数额不算小的收入,因此我从小就想着能不能通过养蝎子致富。”陈聚京回忆道。 1995年,陈聚京在自家院子里垒了几个池子,从村外山坡上扒回一些蝎子,开始了他的养蝎生涯。最初几年,由于不懂技术,陈聚京走过不少弯路,后来才慢慢掌握蝎子的生活习性,“蝎子怕见明水,因为它的呼吸器官在身体下边。蝎子一生要蜕五六次皮,蜕皮的蝎子稍不注意就会被别的蝎子吃掉。” 2000年,陈聚京投资1.6万元建起了蝎子养殖场,“先是露天养,后来在大棚里养”。“2006年,由于蝎毒价格比较高,我研究了蝎毒提取技术,卖了几年蝎毒,后来还为这项技术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陈聚京说。他的另一项发明——蝎子蜂巢式蜕皮器也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使用蝎子蜂巢式蜕皮器,可以避免蝎子在蜕皮期被同类吃掉,极大提高了蝎子集中养殖时的产量。 “我们当地人爱吃油炸蝎子,长期食用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的功效。”陈聚京介绍,“近年来,我们推出了‘原味蝎’‘五香蝎’‘蝎子花生’等系列产品,除了在国内销售外,还出口到泰国。” 目前,在蝎子养殖基地务工的乡亲最多时达30余人,每天工钱70~80元。同时,该基地还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带动周边10多个养殖户通过养蝎走上致富路。陈聚京本人也被当地群众誉为“养蝎大王”。

    [更多详情]
  • 07 2021-12

    河南固始:小小柑橘成为乡村振兴“金钱果”

    迎河村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胡族铺镇东南角,紧靠淮河支流灌河,村民种植柑橘树有近300年历史,素有“中原柑橘村”之称,1978年正式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迎河柑橘”,2019年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属于该县乡村振兴示范引领村。 昔日五保换新颜。“这几年扶贫政策就是好,俺家房子是2017年国家盖的,吃的自来水送到家,现在吃穿都不愁。除了每个月享受五保政策固定收入外,近几年,镇里重视柑橘发展,租了一亩多地培育柑橘、桃树等果树苗,一年加上各项收入大约有4万元钱。”当问及今年67岁的五保户蔡金明时,他笑容满面,一改几年前穷得“叮当响”满面愁容的精神面貌。如今自己致富的同时,忙时还找两三个村里其他老人帮忙育苗,每人大约可以增加2000元的收入。 返乡创业种柑橘。2018年,迎河村外出创业人士朱瑞看准迎河柑橘发展机遇,返乡种植柑橘。“我目前共流转了50亩土地种植柑橘,现在柑橘还未进入盛果期,今年只有部分苗挂果,年收入约6万元,预计明年可达20万元左右,柑橘品质非常好,销售不愁,下一步,打算发展到100亩。橘园日常用工需要30至40人,可以带动附近闲置劳动力就业创收,每人每年达到8000元左右。相信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迎河柑橘产业一定能做大做强,村民们都能发家致富。”朱瑞说道。 基地加工产业链。在迎河村700多平方米的柑茶加工基地里,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在忙着对橘皮晾晒进行再处理。目前,有69户脱贫户在这里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我们年加工柑茶5000多斤,产值500多万。整皮做茶或陈皮,肉做罐头和酒,碎皮加上艾叶和菊花做枕头,可以说,迎河柑橘浑身都是宝,下一步,将研发更多柑橘产品,如:饮料、抹茶、橘油等,提升附加值,也将带动越来越多的群众脱贫致富!”说起柑橘,河南北国江南农业科技公司负责人李国良对各类故事和知识如数家珍。 独特条件造珍品。“迎河柑橘地处我国纬度最高的柑橘产区,昼夜温差大,花果期长,汁多、肉嫩、清香、浓甜,在很好吸纳南方蜜桔优点的同时,还独具特色,富含柑橘甙和柠檬苦素等微量元素,是‘柑中珍品’。每到秋末冬初,来我们这儿旅游、参观、考察、订货的人可多了!”迎河村村委会主任李勇自豪地说。 据悉,下一步,迎河村将打造森林柑橘小镇,整村推进种植迎河橘。迎河柑橘将迎来发展新机遇、新篇章,成为致富“金钱果”。

    [更多详情]
  • 06 2021-12

    水果萝卜“落户”林庄

    昨天上午,驻马店市驿城区板桥镇林庄村的萝卜地里,人们拔萝卜、装萝卜,忙得不亦乐乎。 今年,种植户李文武流转土地120亩,把河北籍战友——水果萝卜种植大户张志生请来,在林庄村投资试种水果萝卜。张志生全程科学管理,种出来的水果萝卜个头均衡、皮细光亮、肉色翠绿、品质细腻、甜辣可口、味如水果。李文武表示:明年,水果萝卜种植面积扩大到600亩以上,带动村里的乡亲种植水果萝卜增收致富。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