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6 2021-12

    马牧镇:大葱助增收 群众喜开颜

    12月4日,记者来到马牧镇夏棠林村,只见村道两旁的田地里,成片的大葱郁郁葱葱,长势喜人。放眼望去,一垄垄、一畦畦大葱整齐排列,高高的土垄掩盖不住大葱丰盈的“身躯”,茎长杆粗。几名村民迎着朝阳,正在自家地里挥掀掘土起大葱。扎捆、搬运、装车,每个地块都是一片繁忙丰收的景象。 夏棠林村地处马牧镇边缘,下辖3个自然村,有3500亩土地,历来有种植大葱、白菜、辣椒的传统。 村民夏连委今年41岁,承包了近20亩土地种植大葱。“我们村几乎家家种葱,少的三四亩,多的几十亩,大家靠着种葱致了富。”谈起大葱种植,夏连委告诉记者,“马牧的葱和别的地方不一样,我们种的葱耐寒,茎长杆粗,特别结实,甜香辣适宜可口,市场上非常受欢迎。” 交谈中,记者得知,因为前段时间雨水多,很多大葱的叶子有些倒塌,稍微影响形象,但口感和质量依旧良好。“我们都是提前做好对接,大葱的销路根本不愁,而且今年行情比较好。”夏连委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你看,大葱看上去不起眼,但家家做菜都用得到。我今年种的大葱亩产能达到1万多斤,客商收购价是1.9元—2元每斤,一般一亩地成本2000多元,这样下来,我一亩地就能有2万元的收入,比种植大豆、玉米等农作物效益好多了。” 夏连委指着一排排刚刚出土的新鲜大葱告诉记者,他一天最多能出售四五车大葱。尝到甜头的夏连委准备明年再扩大种植规模。 近年来,马牧镇着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进一步加大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探索产业发展的契合点,鼓励各村流转土地,发展高效农业,促进群众致富增收。 马牧镇镇长梁永林告诉记者,下一步,该镇将结合实际,立足当前良好的土地资源,持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两口、乔楼、夏棠林三个村的群众科学管理、种植,探索“合作社+农户”的产销模式,通过合作社引领、群众主体经营、入股流转经营等方式,把大葱产业做精做优,打造成特色农产品示范带,形成“马牧大葱”这一品牌,带动更多的村民致富。

    [更多详情]
  • 06 2021-12

    “一带一路”国际生猪产业科技创新院在郑州揭牌 开启科教、科研、产业合作新篇章

    12月5日上午,在中国工程院国际工程科技战略高端论坛暨第六届黄河论坛开幕式上,由河南农业大学牵头,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牧原集团等国内外25家单位共同组建成立的“一带一路”国际生猪产业科技创新院揭牌。 现场,在受邀出席专家的见证下,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吕国范与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共同为“一带一路”国际生猪产业科技创新院揭牌,揭开了“一带一路”科教合作、科研合作和产业合作的新篇章。 据介绍,中国科协、农业农村部主导建设国际农业科技创新院,旨在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产业需求,充分利用民间科技交流渠道,通过组织赋能形成有机体,跨学科、跨领域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农业科技产业创新院、区域创新院、专业创新院,输出我国农业领域的成熟技术、产品和服务,推动学术交流合作、科学传播普及、人才流动、技术转移、民心相通等层次合作,促进农业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升我国在国际农业科技治理体系中的能力和地位,推动实现沿线国家粮食安全与营养,解决饥饿与贫困,为全球农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作出积极贡献。 河南农业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近五年来,河南省畜牧业各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生猪存栏量全国第一,肉蛋奶总量居全国第二,乳制品年加工能力居全国前三。但作为全国畜牧业大省,河南省畜牧业的发展也亟须产业结构的升级和重组。“一带一路”国际生猪产业科技创新院已于2021年11月获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批准建设,此次揭牌必将对保障全省乃至全国畜产品有效供给、构建国家食品战略安全体系、加深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合作和交流作出新的重要贡献。

    [更多详情]
  • 06 2021-12

    12位院士线上线下参与 聚焦农牧业“卡脖子”问题

    出彩河南群贤至,合作创新开新篇。12月5日,中国工程院国际工程科技战略高端论坛暨第六届黄河论坛在郑州开幕,“政产学研企”各界力量线上线下同频共振,推动河南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为国家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 12月5日至6日,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常委、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陈焕春,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夏咸柱、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张改平、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许为钢等12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线上或线下参会,300余名专家学者将开展深入交流探讨。 中国工程院国际工程科技战略高端论坛以“动物疫苗未来发展方向及其挑战”为主题,旨在推动动物疫苗技术更迭和关键瓶颈技术突破,提出动物疫苗未来发展战略和路径,提升动物疫苗研发和生产国际化水平。 第六届黄河论坛将围绕小麦族植物基因组解析及分子育种的核心主题开展学术报告和研讨,针对国内外小麦遗传改良的重点、热点和难点,着重研讨如何集成先进的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遗传学和分子育种技术,通过国际、国内合作,为促进国内外小麦安全高效生产和粮食安全作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及实用性贡献。 5日上午举办的论坛开幕式简洁高效,干货满满——签署了两份合作协议,举行了两个揭牌仪式。 河南农业大学与南京农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中国种子集团公司等共建单位签署了“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筹)共建单位合作协议”。该中心由中国工程院刘旭院士任委员会主任、康振生院士和许为钢院士任副主任,28个来自全国的共建合作单位将围绕我国粮食安全重大战略和小麦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重大需求,开展全方位合作,提升小麦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我国小麦产业发展。 河南农业大学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兰州兽医研究所、上海兽医研究所、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负责人现场签署“科研合作与研究生培养战略合作协议”。 “全国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和“‘一带一路’国际生猪产业科技创新院”当天揭牌。其中,“‘一带一路’国际生猪产业科技创新院”将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产业需求,加强国际合作,为全球农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作出积极贡献。

    [更多详情]
  • 06 2021-12

    9500多万吨 仓容量全国第一

    12月3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省粮食“家底”殷实,粮食应急网络实现了城乡全覆盖,保障粮食有序供应底气十足。 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富勇介绍说,目前,全省粮食常年播种面积保持在1.6亿亩以上;粮食标准仓房仓容达9500多万吨,居全国第一;目前我省入统粮油加工企业1700余家,粮食产业总产值居全国前列,粮食产能稳定,储备充足,供应有力,对口粮及其他品类粮食消费有充足的保障。 徐富勇说,我省粮食产能稳定,连续4年超1300亿斤,小麦连续6年超700亿斤,为省内粮食市场供应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目前,我省已完成8500万亩的麦播任务,其中7000多万亩冬小麦已经出苗,为明年夏粮生产打好了基础。而我省粮食消费量常年稳定在800亿斤至900亿斤,粮食产量与消费量相比有较大结余,粮食自给率超100%,能够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库存方面如何?徐富勇表示,我省库存充足,特别是小麦,能够满足本省居民1年半的消费需求。目前已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原粮储备,今年,又调整优化了省级储备粮布局和品种,新增了一部分小麦、玉米和食用油;郑州市建立了能够满足本市居民15天消费的成品粮储备,其他省辖市也根据实际建立了一定数量的成品粮储备。除政府储备外,我省还有相当规模的企业库存和为数不少的城乡居民存粮,社会储粮层次丰富,库存结构均衡,保安全防风险能力较强。 记者在发布会上了解到,目前,全省入统各类应急供应企业3618个,实现了粮食应急网络城乡全覆盖。 晒晒粮食“殷实家底” 全省粮食常年播种面积保持在1.6亿亩以上 粮食标准仓房仓容达9500多万吨,居全国第一 目前我省入统粮油加工企业1700余家,粮食产业总产值居全国前列 我省粮食产能稳定,连续4年超1300亿斤,小麦连续6年超700亿斤,为省内粮食市场供应提供了充足的物质保障 目前,我省已完成8500万亩的麦播任务,其中7000多万亩冬小麦已经出苗,为明年夏粮生产打好了基础 我省粮食消费量常年稳定在800亿斤至900亿斤 粮食自给率超100%,能够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我省库存充足,特别是小麦,能够满足本省居民1年半的消费需求 面粉加工能力和产量居全国第一,工业化馒头、挂面、方便面等年产量均占全国1/3,速冻食品年产量占全国2/3

    [更多详情]
  • 03 2021-12

    民权县:2000余亩胡萝卜丰收 农民群众采收忙

    12月1日,在民权县野岗镇胡萝卜种植基地,伴随着一阵阵农机的轰鸣声,一根根橙红色的胡萝卜跃出地面,去缨、装袋、装车……田间地头到处都是村民忙碌的身影。 广东蔬言果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该镇雷庄村和郑庄村承包了2700亩土地,用来种雷肯德和红金川两个品牌的胡萝卜,该品种的胡萝卜产量高,颜色红,整齐度高,口感好。 “今年胡萝卜大丰收,每亩地的产量在1万斤左右,市场行情好,一亩地纯利润4000元左右。”广东蔬言果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曾群阳说,现在地里用工约200人,都是当地村民,他们把土地流转出去,取得流转费的同时,还可以在地里务工挣取相应的劳务费。 村民郑庆兰说:“种上麦子了,家里没事情干,就来这打工,一天挣个几十块钱,比在家闲着强。”“我把家里七八亩地都包给外地老板了,一亩地流转费是800元。平常我在这打个零工,一天100块钱。这我有固定的收入,又能照顾家很好。”村民刘根说。 由于野岗镇土地沙性比较好,产出的胡萝卜根性整齐均匀、口感脆甜。该基地种植的胡萝卜经过深加工后,销往广东、海南、武汉等地,并出口到东南亚。 曾群阳告诉记者,他们计划再建2000亩的大棚,把加工厂、冷库、所有的深加工都建到基地来,以便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增加本地村民的收入,带动周边村民发家致富。 据悉,近年来,野岗镇切实把土地流转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措施,并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胡萝卜特色产业,不断做大、做优、做强产业链,形成“播、管、收、销”一条龙服务,带动周边群众参与其中,走出了一条独具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持续发展胡萝卜产业,让野岗镇形成万亩胡萝卜产业园,将胡萝卜种植业打造成当地蔬菜产业的靓丽名片,带动全镇更多群众增收致富。”野岗镇党委副书记孟永光说。

    [更多详情]
  • 03 2021-12

    汝州市力推富硒资源变为富硒产业

    11月30日,平顶山市政府办公室四级调研员王蕾带领调研组莅临汝州,到纸坊镇中王生态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丝路实业有限公司,实地调研富硒产业发展现状,围绕富硒种养基地投资、生产、销售情况,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等座谈交流,并结合产业现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来自汝州市富硒办的消息称,今年以来,汝州市靶向发力,以推动富硒资源变为富硒产业为目的,把打造“绿色汝州中国硒海”名片,发展富硒产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紧紧围绕建机制、强基础、培亮点,全面推进农业提质增效。 A 坚持高位推进强化组织保障 首先,高规格成立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副市长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任首席服务官的工作专班,全力推进,加快培育特色产业。 第二,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推进机制。探索实行“全体工作会议”“专班工作会议”“专题联席会议”制度,实行“周报”“月报”和“即时报”制度,制定印发汝州市富硒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富硒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方案及认定办法,实施首席服务官制度,明确富硒产业发展战略及推进路径。 B 接入优势资源加强顶层设计 汝州市与中国国际农业促进会功能农产品委员会、河南省富硒农产品协会,建立长效沟通机制,通过签订战略协议、成立专家顾问团,为汝州市富硒产业规划、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贸易、科研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品牌创建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和指导。 通过与优势资源平台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对接国内外富硒专家、科研院所,全面强化推进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富硒产业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打造独具特色的富硒资源开发产业链中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 C 摸清资源底数夯实发展基础 有序开展富硒资源普查 最新普查结果显示,汝州市富硒土地面积达20万亩以上,发展禀赋良好。资源普查以小屯、汝南、蟒川等土壤硒含量相对较高的10个乡镇、街道为重点,围绕优质小麦、优质果蔬等9大特色产业,选取土壤和农产品样品点位850个,精确检测土壤硒含量,精准绘制硒元素分布图,通过对土壤硒元素含量、农产品硒元素含量相关分析,为科学编制富硒产业发展规划夯实基础。 系统调查富硒产业现状 邀请专家团队,围绕果蔬、蚕桑、甘薯、蓝莓、优质小麦等产业,深入产业基地实地调研10余次,全面掌握汝州市富硒产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为科学定位富硒产业发展目标、重点,提供了基础保障。 全面收集规划编制资料 以汝州市“十四五”经济发展规划为基础,全面收集土地、环保、交通,以及相关行业发展现状、规划、政策等资料数据,全面掌握经济社会发展、农业产业发展状况。 D 培育经营主体激发市场活力 强化宣传培训。认真落实《汝州市富硒产业培训实施方案》,分批举办了三期富硒产业发展培训班,累计培训市乡村三级工作人员80余人,培训重点经营主体120个,新型职业农民200余名,加强产业政策宣讲,坚定了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富硒产业的信心。 加强技术服务指导。结合实地调研和标准化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对500亩试验示范基地免费发放富硒肥,就地指导种植过程中的施肥方法、播种控制、田间管理、硒肥施用控制、病虫草害防控等关键技术环节。积极对接省富硒协会,助力优质富硒产品打开销路,实现农户与市场的精准对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开发富硒农产品。2021年,汝州市共培育富硒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各1家,富硒企业15家,培育富硒农产品60余种,包括富硒小麦、富硒玉米、富硒杂粮、富硒鸡蛋、富硒桃、富硒西瓜、富硒葡萄、富硒石榴、富硒蔬菜、富硒甘薯、富硒畜禽、富硒中药材等,富硒农产品生产总值达到9亿元。 E 强化基地建设引领标准化发展 以点带面,围绕重点产业开展富硒种植试验示范。汝州市以小麦、蟠桃、石榴、葡萄、蔬菜等富硒农产品种植为基础,建设富硒生产技术试验示范基地13个,示范面积达500亩,为推广富硒农产品种植技术、开发富硒农产品提供样板。 落实标准,加强检测,确保产品质量。贯彻落实河南省富硒农产品协会发布的《富硒农产品》《富硒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小麦》两项团标,对汝州市区域内从事富硒产品生产的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社会团体、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富硒农产品检测认证,累计抽检生产企业12家,抽检样品25个,为提高富硒产品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F 加强品牌建设燃发展引擎 以“龙头”引领,点面结合打造“绿色汝州中国硒海”名片。 中王生态农牧(省级)以富硒鸡蛋产业为突破口,已发展成河南省规模最大、标准化程度最高的品牌保健鸡蛋生产企业,成功申报河南省特色农产品品牌,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硒粮香在“豫农优品飘香京城”河南富硒农产品进京签约仪式上,成功签约闯入北京市场,其品牌走出河南,叫响全国。 挂牌成立汝州市富硒农产品体验中心,搭建保真直供购销渠道,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实现富硒产业一体化发展,全力打造一批叫得响、销得好、质量硬的品牌,持续加强富硒农业品牌化建设,大力发展富硒文化,倾力打造“绿色汝州中国硒海”地域名片。 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带动产业加速发展。 完成招商引资项目1个,投资方是河南德善堂科技有限公司,具体建设内容为日产50吨全自动富硒杂粮粉生产线一条,总投资4000万元,可满足同时加工10余种杂粮面,产量达到原来的4倍,年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随着销售渠道的进一步拓展,产品网销全国各地,在郑州、北京、青岛等地设有实体店,销售量持续向好,销售额同比上升20%。 G 创新宣传方式增强宣传实效 2021年4月,汝州市通过“全球征集网”“汝州城事”“汝州在线”等新媒体,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富硒产业宣传口号”,累计收到参赛作品3000余条,有效提升了汝州市富硒产业发展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同时,在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人民网、河南日报、河南日报农村版、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网站、平顶山日报及微信公众号,累计推送刊发汝州市富硒产业工作稿件、信息20余篇,发布富硒产业发展工作简报20期,营造了“人人知晓富硒,人人支持富硒”的浓厚氛围。 来自汝州市富硒办的消息称,下一步,汝州市将充分发挥富硒资源优势,围绕叫响“绿色汝州中国硒海”地域名片,紧盯9大优势特色产业,按照全产业链打造要求,从产品开发和品牌培育入手,以强链、补链为核心,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构建“1+2+N”产业发展模式,全面实施“硒+X”产业发展战略,打造富硒产业新高地,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着力实现“以硒兴业”“以硒富民”的目标,为乡村振兴赋能增色。

    [更多详情]
  • 03 2021-12

    汝州:迷迭香富了小山村

    11月30日,汝州市夏店镇消息,孔寨村何俊当、刘翠霞夫妇组织前来务工的村民,用时近一个月,已完成75畦迷迭香育苗工作,为在明年清明节前后全镇1500亩迷迭香移栽打下了基础。 何俊当说,75畦迷迭香苗可满足2000亩迷迭香移栽需求,其余的将销售给夏店镇以外的种植户。 据了解,迷迭香原产于欧洲及北非地中海沿岸,属常绿灌木,曹魏时即引入中国,被认为具有抗氧化作用,既能提取精油,或作为烹饪调料提味,也可入茶。目前,在贵州、湖南、重庆等地多有种植。 “大家一定先把根对齐,再掐根去梢,截取中间最好的两段做种苗,要注意安全。”这句话,是这些天来何俊当、刘翠霞常和务工人员说的话。 何俊当,43岁,是孔寨村党支部委员。2018年4月,何俊当引进了耐旱、耐寒、市场前景看好的迷迭香,试种了20多亩。2019年秋,何俊当的迷迭香喜获丰收,亩均收入达2000多元。 尝到甜头后,2020年,何俊当扩大迷迭香种植面积50亩,实现亩均收入3000多元,并带动8户群众种植30多亩迷迭香,实现了增收。 今年9月,何俊当在孔寨村成立了汝州市森焱农业有限公司,与夏店镇的迷迭香种植户签订种植协议,提供迷迭香种苗、技术咨询、产品回收等一系列服务。据悉,今年,仅孔寨村就扩大迷迭香种植面积500亩以上。 孔寨村地处汝州市西北部最高峰禹王山下,为支持发展迷迭香种植,村“两委”帮助何俊当流转土地,同时开工修建迷迭香生产道路1000米。 20多天来,为了育苗,何俊当、刘翠霞全力以赴,提前流转村南边10余亩好地,作为迷迭香育苗基地,组织人力,深耕、起垄、打畦、施肥、浇足了底墒,然后请本村和邻村的村民前来务工,用人工分拣的方法,选取自家种植的枝叶茂盛、条直的迷迭香条作为种苗,精心插在苗圃中,再铺盖上白色塑料大棚,便于保温、保墒、扎根。 “俺在这里育苗20多天了,每天工资60元,中午还管一顿饭,真不赖。对于出不去门的人来说,白天来务工,晚上在家照看家,俺知足了。”64岁的万兰英来自夏南村,她代表100多名育苗务工人员,感谢何俊当、刘翠霞夫妇为务工人员提供了在家门口增收的机会。 夏店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王磊说,夏店镇适宜种植迷迭香,镇党委、镇政府已出台政策奖补迷迭香产业发展。目前,夏店镇已落实迷迭香种植面积1500亩左右,还将继续加大支持力度,扩大迷迭香种植,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使迷迭香种植成为夏店镇产业发展的一张新名片,助力夏店镇乡村振兴。

    [更多详情]
  • 03 2021-12

    助力小麦标准化生产 我省开启多部门跨区域联合服务模式

    12月2日,从河南省标准化研究院传来的消息,由我省主导建设的国家小麦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华北区)已基本完成并上线服务。 河南的小麦产量在全国占比超过四分之一,由我省主导建设覆盖整个华北区域的小麦标准化平台,就是要依托小麦主产区优势,以小麦标准化示范区为服务对象,搭建包含小麦标准数据库建设、农业标准化培训等服务平台。 目前,平台搭建了完善、科学、适用的小麦标准体系,包括国际国外标准30个,国家标准187个,行业标准126个,华北七个省(直辖市)地方标准311个。2018年以来,我省还新制定了《麦套花生周年一体化平衡施肥技术规程》等28项地方标准,在农业标准化领域做出了大量探索。 河南省标准化研究院农业农村所所长郭敬东轻点鼠标,向记者展示了平台的功能,主要包括小麦标准数据库、小麦专家数据库,以及小麦市场销售、农机具销售及小麦品牌推广服务等业务应用。他随机点开“专家介绍”栏目,只见来自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山东农业大学等单位的29名专家学者被收录其中,形成了华北区小麦专家库,供平台用户对接咨询。 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晨阳多次通过平台为农技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员等进行技术培训。他说:“要生产出品质稳定的优质小麦,离不开规范化的栽培技术规程,在施肥、浇水等方面都要有严格的标准。” “我们创新采用‘标准化+互联网+小麦生产’的模式,搭建起小麦标准及应用服务的综合性平台,为多部门跨区域联合开展服务提供了可能。同时,还将进一步完善小麦产前产中产后全链条服务能力,为华北区的小麦生产提供标准化服务。”河南省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王双华说。

    [更多详情]
  • 03 2021-12

    豫西黑猪遗传资源顺利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现场审定

    豫西黑猪,本地俗称“大耳黑猪”,豫西当地群众一直就有散养黑猪、加工腊肉、熏肉的传统习俗,并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选种选配经验,形成了该地方品种。11月29日,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豫西黑猪遗传资源顺利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现场审定。 豫西黑猪主要分布在洛阳市栾川县和三门峡市卢氏县,属新发现地方猪资源。豫西黑猪遗传性能稳定,体型中等,被毛黑色,颈短粗,前吻部微翘,耳大下垂,额部有皱纹。 豫西黑猪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病力,适宜散养、半散养,也适宜舍饲,是生产有机、绿色优质猪肉,满足市场差异化需求的优良品种,是带动山区和丘陵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畜禽遗传资源。 我省是畜牧业大省,也是畜禽种业大省。目前,全省现有畜禽品种资源33个,约占全国地方品种总数的5.7%。多年来,通过对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特性不断挖掘,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杂交育种,共培育出了夏南牛、豫南黑猪、黄淮肉羊等7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畜禽新品种(配套系),有力提升了河南省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的创新利用,推进了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豫西黑猪是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启动以来全国第一个通过现场审定的新发现畜禽资源,也是《河南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规划(2021-2035年)》发布以来我省第一个通过现场审定的畜禽种质资源品种。 “豫西黑猪顺利通过国家审定,对进一步完善我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加快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发掘、保护和利用,推进我省种业强省建设做出更大贡献。”省畜牧总站相关负责人表示。

    [更多详情]
  • 02 2021-12

    助增收“合同蛋鸭”

    12月1日,苗桥镇富康源养殖场工作人员在忙着撒食喂鸭子。近年来,该镇开拓种植养殖思路,调整产业结构,走出了一条以鱼带游的水产养殖、绿色环保的畜禽养殖、特色温棚蔬果种植之路,助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