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2 2021-12

    特色种植巧致富

    12月1日,鲁山县辛集乡河扒移民新村村民王俊国在大棚里浇灌蔬菜。自2014年起,王俊国流转5亩土地,种植葡萄和蔬菜,年均收入7万元。 河扒移民新村地处鲁平大道一侧,40%的村民种植葡萄、蔬菜等,特色种植成为村民重要收入来源。

    [更多详情]
  • 02 2021-12

    核桃香菇登“云”年销售5亿元

    11月29日上午,望着装满核桃、香菇等当地山货,即将运往全国各地的3辆物流车,卢氏县山里诱惑电子商务公司老板莫俊超高兴地说:“一天外销1000多单,临近年末生意真不错!”伴随着一张张网上订单,是县内各种农特产品源源不断走出山门,换来当地农民的大把收入。今年以来,卢氏县通过电商平台直播、线上销售等方式,累计销售额达5.18亿元。 卢氏县是“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全县建有大众电商创业园和产业集聚区冷链物流园,打造了网红直播基地,入驻电商企业50多家。今年以来,该县还投资7000万元实施了农村物流县乡村三级网络服务体系项目建设,整合物流快递企业30家,建成16个乡镇物流综合服务站。卢氏县培育、打造“原本卢氏”县域公共电商品牌,推出了卢氏核桃、香菇、木耳等十大类农特产品,逐渐成为名牌,得到全国消费者认可。 卢氏县通过开展常态化电商培训、针对性提升培训,组织开展抖音、网红直播等新媒体培训,推动电商进村、入户、到人,激发农民创业新活力。今年以来,共开展电商培训80期4800余人,其中脱贫户1153人。 卢氏县广泛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培优了一批电商企业。电商企业通过“电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工厂)+农户(脱贫户)”“电商龙头企业+电商带头人+帮扶户”等模式,进一步拓宽了农特产品销售渠道,带动当地农民4000余人就业创业、增收致富。

    [更多详情]
  • 02 2021-12

    信阳市平桥区长台关乡:种萝卜 尝甜头 促增收

    种萝卜投入小、收益大,淮河沿线的大片冲积沙地平原,特别适宜萝卜生长。信阳市平桥区长台关乡淮河沿线几乎家家都种上几亩地的萝卜。 近年来,平桥区长台关乡以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为目标,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形成了特色蔬菜规模种植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种植、收购、运输的产业链,不仅富了种植户,还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12月初的一天,吃过午饭,长台村胡长安两口就开着面包车赶到了萝卜地。今年秋季雨水好,萝卜长势不错,收购价格比去年还高一些。看着眼前流转的七八亩萝卜地,老胡介绍说:“现在耕作简单,都是机器播种,请三个工人除草和拔萝卜就行了。每亩地能收个五六千斤。”老胡乐滋滋地算着今年的好收成。 孙丽红是本村人,也是常年在老胡地里帮忙的工人。她介绍说:“平时在家没啥事,就过来除除草,一天五十块钱工钱。现在赶上收成好,来拔萝卜,每天能挣个七八十。” 70岁的老侯也是村里的萝卜种植户。只见他从农用三轮上扛下几袋刚从地里拔来的萝卜,放在自家小院,随即就和老伴一起开始清洗工作。老侯介绍说,地里的萝卜都要经过简单的清洗,洗掉泥土、掰掉叶子,再经过筛选、装包,第二天凌晨送到蔬菜批发市场销售。老侯算了一笔账,种萝卜的投入比种玉米少,一亩萝卜纯收入是玉米的好几倍。 据了解,该乡现有专业合作社30余家,种植散户400余户,萝卜种植面积900余亩。长台关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卢向阳介绍说:“长台萝卜色泽翠绿,味甘甜,脆嫩多汁,一掰即裂,深受人们青睐。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思路,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积极引进企业入驻,壮大种植规模,打响长台关乡萝卜品牌。”

    [更多详情]
  • 02 2021-12

    农业农村部:部署抓好下一阶段动物防疫重点任务

    12月1日,农业农村部组织召开全国秋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总结会议,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结合秋防检查调研情况,分析面临的形势和问题,部署下一步防控重点任务。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按照“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的工作定位,扎实做好动物防疫工作,全国动物疫情形势总体平稳,未出现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但我国畜禽养殖体量大,动物疫病种类持续增加,防控难度不断加大。非洲猪瘟病毒已在我国定殖,布病等重点人畜共患病有所抬头,周边国家和地区动物疫情多发频发,关键环节监管存在短板漏洞,疫情形势仍然复杂严峻,现实威胁和风险隐患依然很大。 会议强调,各地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人病兽防、关口前移,毫不松懈抓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着力推进高致病性禽流感、布病等重点人畜共患病源头防控。强化各项防控和监管措施,做好技术指导服务,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的底线,不断夯实畜牧业生产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物安全基础。 国家首席兽医师李金祥主持会议。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负责人通报全国秋防检查调研总体情况,辽宁、江西、山东、四川、陕西等5个省在会上作交流发言。各省(区、市)农业农村部门分管负责人、承担全国非洲猪瘟入场采样监测任务的6家单位有关负责人在分会场参加会议。

    [更多详情]
  • 01 2021-12

    息县白土店乡:发挥产业优势 助推农民致富

    近年来,河南省息县白土店乡积极优化村级经济发展路径,以种植产业稳收入、养殖产业拓门路、加工产业促增收为主线,通过以产兴村、以村促产,实现了全乡16个行政村,村村有产业,村村有特色,构筑起“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富裕、一个品牌彰显一方特色”的现代农业格局。 白土店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积极引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乡土人才,将他们的技术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发展优势,带动农民发展多元富民产业,成为群众心中的致富“领头羊”,该乡时楼村息县壹凤生态养殖有限公司返乡创业青年赵庆红告诉记者。 赵庆红说:咱这边现在全厂存栏量十一万只(鸡),这一栋(厂房)4万两千只,另外一栋(厂房)大一点,大约装了7万只左右,咱这边计划全厂建起的话装30万只(鸡),产能现在是每天10万枚蛋,大概是一万两千斤鸡蛋,按现在市场价来算,5元一斤,一天就是6万块钱的的营业收入。 目前,养鸡场蛋鸡存栏11万只,年产蛋近4000万枚,年营业额2000多万元。带动当地群众就业130余人,每年人均增收近1万元。 时楼村不仅有养鸡场,还有肉牛养殖、蔬菜种植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家,年销售收入500多万元。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该乡的鱼跃龙门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2019年就搞起了水产畜禽养殖、果蔬种植、花卉园艺种植、垂钓餐饮、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等,同年里,公司利用政策资金新建设的集约化养殖生态系统3套,建成咸鸭蛋半自动化生产线一条。该公司生产的“淮河湾”牌咸鸭蛋在息县首届农特优产品展销会上被评为“息州十宝”,年销售额300余万元。公司以多种形式共计带动50余户农民致富奔小康,为白土店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 与此同时,该乡还将小麦、玉米等秸秆作为原料,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技术,通过机械加工等程序,将回收来的秸秆转变成牛、羊食料,然后销售给养殖大户。每吨可以卖到600元左右,目前,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市场牛、羊等畜禽食料非常畅销。像这样的秸秆加工企业该乡还有4家,全乡90%的秸秆得到了回收利用。 实践表明,引领乡村产业振兴,必须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运用工业化思维和市场化办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更多详情]
  • 01 2021-12

    李老家乡种植荠荠菜千余亩

    “我今年59岁了,我每天早早就来到这里采挖荠荠菜,一天采挖五六百斤,每斤手工费2毛钱,一天收入100元左右,在家门口挣钱,也不太算累,我已经很知足了。”11月30日,虞城县李老家乡李汉楼村脱贫户孔秀兰一边剜着荠荠菜,一边跟记者唠嗑。近年来,李老家乡党委、乡政府坚持以党建强乡、产业立乡、文化活乡、生态美乡、旅游旺乡为发展定位,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让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鼓足群众的“钱袋子”,丰富了群众“菜篮子”,让群众端稳了“菜盘子”,过上了好日子。截至目前,李老家乡已发展荠荠菜种植1000余亩,平均亩产3000斤。荠荠菜的种植不但增加了种植户的收入,同时也确保了脱贫户收入稳定。

    [更多详情]
  • 01 2021-12

    郏县:丰富菜篮子 鼓起钱袋子

    近日,郏县冢头镇柿园村村民于万正在大棚里采收芹菜。 据了解,今年10月,该村在冢头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150万元,建起40座占地面积60多亩的高标准温室大棚,种植了芹菜、蒜苗、菠菜、圣女果、辣椒,丰富了菜篮子,促进农户增收的同时,给柿园村集体带来收入30多万元。农户于万正种植了6棚芹菜,每棚芹菜收获了2万多元。

    [更多详情]
  • 01 2021-12

    息县东岳镇:将菊花做成增收产业

    满坡金蕊遍地黄,秋风瑟瑟菊花香。近年来,河南省息县东岳镇结合实际,紧紧围绕“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种植了上百亩杭白菊,眼下正是采菊的好时节,田间地头,到处呈现一派繁忙景象。 秋冬之交,各地种植的菊花竞相开放,菊农们正抓住好天气,在田地里忙碌着。走进东岳镇石菜园村的金菊种植基地,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清新淡雅的杭白菊美不胜收。微风吹起,芬芳扑鼻,沁入肺腑,使人倍感心旷神怡。空中俯瞰,星星点点的菊花长势喜人,或小太阳般盛开,或含苞待放,大片大片的花海,相互映衬,景色撩人。村民们提着小桶,带着筐子,拿着篮子,穿梭在花丛中忙碌着采摘,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呈现一幅优美的田园丰收画卷。 菊花产业化种植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新模式,除了流转土地,每到种菊、采菊、加工等环节,当地群众通过务工,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目标。 据了解,杭白菊亦名小汤黄、小白菊,花瓣洁白如玉,花蕊黄如纯金,既是一种中药材,也是一种茶品,有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的作用。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杭白菊的市场越来越紧俏,经济效益也越来越高。目前正值菊花采摘期,采下的菊花正紧张有序地进行分级、消菌、烘干、筛选,成品形如饼状,待包装完毕将销往江苏、浙江、上海等地。 东岳镇抓住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发展红薯产业的同时,持续发展特色种植,利用闲置土地大规模种植杭白菊。截至目前,全镇已有200亩的土地种植杭白菊,真正将小菊花做成了大产业,为实现群众稳定增收和乡村产业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更多详情]
  • 01 2021-12

    全国渔业安全事故直报系统将于2022年1月1日启用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决定开设全国渔业安全应急中心,开通全国统一的渔业安全应急值守电话“95166”,推广应用全国渔业安全事故直报系统(简称“一网一号一中心”),自2022年1月1日零时起,在农业农村部和沿海省份同步启用。 据介绍,启用“一网一号一中心”是打通渔民海上救援生命线中最核心、最基础的建设内容,将直报系统“一张网”、应急热线“一个号”、中枢机构“一中心”作为神经脉络,打造全国“上下贯通、左右连通”应急体系,提高险情事故处置效率,提升渔业公共服务能力,切实解决渔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一网一号一中心”正式启用后,渔业安全应急处置工作将更加贴近渔民生产、向大海深处延伸,渔民可以通过卫星电话、手机等拨打应急热线,也可通过船载AIS、北斗、应急示位标等设备一键报警,第一时间报告险情事故,值守人员和附近作业渔船同步响应,第一时间进行应急处置,时刻守护渔民生命安全。同时有利于与海搜、海警等部门协同处置海上险情事故。 据悉,近年来,我国渔业安全应急处置能力持续提升,渔船编组编队生产逐步制度化,渔民自救互救能力显著增强,但随着渔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渔业安全应急处置能力不足、现代化程度不高、信息传递不顺畅不及时等问题逐渐显露。为此,农业农村部统筹谋划,提出“十四五”期间以加强渔业安全“三线一体系”建设为主线,全面筑牢渔业安全双基防线、切实打通救援生命线、牢牢守好善后保障线,逐步构建起一套与新发展阶段相适用的渔业安全治理体系。

    [更多详情]
  • 30 2021-11

    沈丘县李涛:种出生态草莓 “热”了采摘游

    11月28日,走进沈丘县付井镇王营村裕禾农业种植合作社草莓基地,浓郁的草莓香气扑鼻而来。大棚里草莓长势喜人,只见一颗颗鲜红的草莓点缀在翠绿的植株上,让人垂涎欲滴。 当日,基地吸引了众多来自城市的游客前来采摘,他们在这里享受到了田园乐趣。 “在种植管理方面,我们采用了无公害栽培模式,不打农药、蜜蜂授粉、不施化肥,生长出的草莓香气浓、口感好。”基地负责人李涛介绍,“这不,现在休闲采摘游逐渐成为时尚,这段时间草莓喜获丰收,每逢周末还会有不少游客前来采摘。” 据了解,李涛今年34岁,早年在外务工。去年,他返乡创业,流转50亩土地,栽培种植生态草莓。一般在9月份种植,11月下旬草莓陆续成熟,成熟期持续到第二年的四五月份。基地有35个草莓大棚,平均每个大棚年收入6万余元。同时,基地还吸纳了周边20余名村民就业,每人日均收入60元。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加快农业景观化、农村休闲化建设,实现由观光游、采摘游向休闲游、度假游转变,力争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培育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新动能,助力乡村振兴。”该镇党委书记王志明表示。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