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30 2021-11

    舞钢市:西瓜由“一季鲜”到“四季甜”

    11月20日,在舞钢市尹集镇张士和、张士方、张雁翅叔侄三人的西瓜销售摊前,前来买瓜的顾客仍然不少,因为他们采用日光温室进行栽培,在冬天仍有新鲜西瓜上市。 今年68岁的张士和是当地有名的农民技术员,2009年,他从上海引种皮薄、瓤酥、甜度高的8424西瓜,种植成功后很快便在当地打开了市场,种植面积也逐年攀升。近年来,他又带动弟弟张士方和侄子张雁翅种植西瓜,种植面积发展到100多亩。叔侄三人采用拱棚、日光温室等不同栽培模式,加上新型栽培技术配合,实现了“一年春夏两季栽,全年四季有瓜卖”,收入由刚开始的一亩8000元,增加到现在的1.5万元。此外,叔侄三人种西瓜还带动了当地30多名农民在瓜园务工,每人年工资1万多元。

    [更多详情]
  • 30 2021-11

    做大苹果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硕果满枝香满园。11月27日,位于娄店乡孙李堂村的大举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采摘园里,挂满枝头的红苹果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诱人,前来采摘的游客三五成群、谈笑风生,一旁的工人也在熟练地采摘、分拣、装箱,一片喜人的丰收景象。 据了解,按照娄店乡“一村一品”产业规划,孙李堂村是苹果种植专业村,大举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便是返乡创业大学生李忠举2015年初创建的。合作社现有社员约40人,土地总规模将近500亩。仅李忠举的这个200多亩的苹果采摘园,就提供就业岗位二三十个。 “我们这个采摘园基本是一分为二,120亩是已经挂果6年的烟台红富士苹果,100亩是新栽2年的瑞香红苹果。经初步估算,今年烟台红富士受天气影响每亩能产6000斤,亩均收益约1万元。”李忠举说,“天气越来越冷,这两天准备把苹果全部摘完放进冷库。现在剩下的果子已经不多了,还有20万斤左右。” 说起自家的苹果,李忠举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我们的果园除了杀菌,其他农药一概不打,使用的肥料也全部是有机肥,整个生产过程都是生态纯天然的。所以,我们的苹果皮薄、肉细、口感好,属于绿色食品,深受消费者喜爱。” 在娄店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几年来,大举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种植规模逐渐扩大,而且通过政府的大力宣传和推介,产品销售也非常火爆。 “每天快递发货量基本在二三百箱,也就是两三千斤。网上销售不仅量大,而且价格较高,每斤5元。”李忠举说,“我们的客户遍布全国各地,不过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和广东等南方地区。每到采摘旺季,都需要请工人加班加点采果、包装、发货。” 近年来,娄店乡对18个村委会“一村一品”产业种植项目进行统筹规划,筛选出一批产业基础扎实、带贫能力强的产业,引导群众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并引导鼓励优秀乡土人才和大学生返乡创办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济实体,扶持壮大特色优势农产品。同时,抢抓数字化、品牌化大农业时代契机,以多样化的特色产业为基础,以强村富民促振兴为落脚点,积极探索“农产品+电商+种植大户+运营商”运营模式,线上线下互融互推,助力农业发展壮大。目前,娄店芦笋、羊肚菌、苹果、艳红辣椒、西兰花等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日益提升,铺就了群众多姿多彩的增收致富之路,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明年准备再流转一部分土地,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并着力将采摘园打造成集采摘游玩、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农家乐。”李忠举踌躇满志地说。

    [更多详情]
  • 30 2021-11

    永城市苗桥镇:返乡创业干劲足 南菜北种效益高

    11月28日,在永城市苗桥镇韩阁村蔬菜种植基地,几十名村民正在采收鲜嫩的儿菜,砍菜、堆菜、抬筐、装车,现场忙碌有序。 “眼下,正是儿菜采收的季节。我们专门请了80余名附近村民前来务工,计划今天采收儿菜1万斤。”据该村儿菜种植大户赵鹏介绍,他在该村共承包了600余亩土地,全部用来种植儿菜、蜜薯和青贮玉米。 赵鹏今年33岁,常年在外经商。2019年,他决定回到家乡永城创业发展生态农业,带动村民共同致富。近年来,他先后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2000余亩土地种植高端蔬菜。其中,在刘河镇尹楼村投资100多万元,建设了30亩温室大棚专业培育蔬菜种苗,在周庄村承包300亩土地、孟老家村承包400亩土地,在柘城县承包670亩土地、夏邑县承包280亩土地。此外,他还在上海市承包了320亩大棚园区。 “政府帮我们把土地流转出去,我们既能收租金,又能来这里打工挣钱,真好!”韩阁村村民王安文、王继才一边利落地把一箱儿菜抬上车,一边和记者攀谈。 儿菜是南方蔬菜,又叫娃娃菜、崽崽菜等,学名抱子芥,是芥菜的一种。据赵鹏介绍,儿菜亩产可达5000余斤,按当前批发价每斤3.3元算,亩收入可达1.65万元。儿菜收获期可持续一个月,每天可吸纳当地100余名剩余劳动力前来务工,每人每天至少能挣70元,从而增加当地村民收入。 看到赵鹏流转土地种植蔬菜、农作物,一年可以三次收益,村民们纷纷效仿,跟着他学习“南菜北种”新模式。目前,赵鹏已带动条河镇、酂阳镇、王集镇和夏邑县农民种植蔬菜1000余亩。 “蔬菜种植大户赵鹏只是苗桥籍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一个缩影。为推动苗桥籍在外人员返乡创业,苗桥镇先后从土地审批、减税降费、金融支持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制订实施了‘凤还巢’创业计划。”该镇党委书记蒋建说。 良好的创业环境,大大激发了各类人才的干事创业激情,一大批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回家乡创业。截至目前,苗桥镇已有120余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人才“活水”。

    [更多详情]
  • 30 2021-11

    温棚瓜菜香飘黄河滩

    近年来,范县张庄镇后刘楼村坚持党建引领、党员带头示范,以产业项目为核心,引进新项目,推广新技术,发展新农业,形成了创业致富“雁阵效应”。 2015年起,后刘楼村先后流转380亩土地,建立四季丰温棚瓜菜种植基地,种植反季节蔬菜和哈密瓜、甜瓜、西瓜等瓜果,每亩纯收益1.2万元左右。如今,该种植基地已建设50座瓜果蔬菜大棚,带动包括6户贫困户在内的20户村民参与种植,并带动周边村庄500多名劳动力就业。 为拓展销售渠道,后刘楼村还在种植基地新建一个瓜果蔬菜交易市场,实现了农产品就地销售。 村民刘建如原来一直在天津做瓜菜批发生意,2015年受家乡创业政策感召,返乡后在该基地流转80亩土地,建起17座蔬菜大棚,成了最大的种植户。“我们全部采用有机肥和生物肥,种植的绿色瓜果蔬菜很受市场欢迎,销到国内10多个省、市。碰上好年景,我的17座温棚每年纯收入几十万元。”刘建如信心满满地说。

    [更多详情]
  • 29 2021-11

    特色种植助增收

    11月28日,光山县寨河镇耿寨村新生合作社社员在草莓种植基地采摘草莓。该合作社以观光旅游带动草莓销售,吸纳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更多详情]
  • 29 2021-11

    汝阳县斜纹村: 延长冰墨葡萄产业链 围绕特色产业做文章

    昨日,记者在汝阳县十八盘乡斜纹村看到,汝阳县冰墨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的近200亩高山冰墨葡萄仍挂枝头,果香扑鼻,甚是喜人。种植合作社负责人介绍,斜纹村海拔高,依山傍水,气候宜人,非常适宜种植高山葡萄。眼下,这些仍挂在枝头的葡萄,是他们采用绿色无公害方式种植,即将用于酿造冰酒的优质葡萄。自8月采收部分鲜食葡萄后,每枝只保留一串葡萄,充分利用斜文村高海拔、昼夜温差大的优势,在枝上自然脱水,促进糖分凝聚,提高葡萄酒品质。

    [更多详情]
  • 29 2021-11

    河南固始县:合作社接订单 蔬菜不愁卖

    “昨天收到订单,要一万多斤,我和妻子正忙着拔萝卜,清洗完毕就装车,由合作社统一发往武汉。”河南省固始县徐集乡王脑村果蔬种植合作社成员李加成、刘宇云夫妇忙得不可开交。 王脑村是远近闻名的萝卜种植村,三面环河,沙质土壤,产出的萝卜又脆又甜。为了更好地帮助村民,村里注册成立了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 “一开始,心里没底,怕种不好。合作社理事们鼓励我,并介绍我免费参加蔬菜种植培训。”李加成回忆,在大家的动员和帮扶下,他2014年返回家乡,开始承包30亩地种菜。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加成种的萝卜长势越来越好。“今年行情不错,萝卜卖到一块多一斤。订单种植,销路根本不用发愁。”“萝卜一般8月初开始种,到11月中旬霜降过后,就可以上市了。种萝卜比较讲究,要求距离均匀,幼苗期要间苗,目的是让萝卜生长期保持通风透气。只有这样,萝卜长出来才个大均匀,生吃能解渴、炒熟味道鲜、炖肉香得很。”经过多年实践,李加成在种植蔬菜方面已经成为一把好手,还时常向村民传授种菜经验。 吃过午饭没多久,李加成便和妻子出门干活了。“我们得赶紧装车,不能耽误发货。”李加成说着便起身往萝卜地里走。 能吃苦、脑子活,这是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理事长王有才对李加成的评价。除了萝卜,他还种植了8亩反季节蔬菜,包括香芹、菠菜、黄心菜、韭菜、小香葱等。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让市民吃上新鲜的蔬菜。

    [更多详情]
  • 29 2021-11

    2020年河南省农业专业合作社达到8.7万个 成员达116.1万户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那2020年我省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如何?11月26日,省统计局公布的《2020年河南省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0年我省乡村产业稳步发展,生态宜居指数日益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持续提升。 我省乡镇农业企业达2万家 《报告》提到,2020年,我省行政村规模经营的耕地面积达到1575.6万亩,种植规模户13.0万户,畜禽养殖规模户9.1万户,与2019年相比分别增长了7.1%、10.8%和20.2%;农业专业合作社达到8.7万个,其成员达到116.1万户,与2019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6%和5.1%。乡镇的农业企业达到2.0万家,家庭农场达到3.6万家,与2019年相比分别增长了3.8%和18.5%。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的行政村占比也从2019年的47.9%增长为64.4%。 农村小商业、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2020年,乡镇50平方米以上超市达到13.9万个,与2019年相比增长了9.7%。开展网上销售农产品的户数达到4.2万户,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户数达到1.8万户,与2019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1.7%和9.1%。 我省有4.5万个行政村集中处理生活垃圾 2020年,我省进村道路和村内道路基本实现了道路硬化,柏油、水泥铺设道路的行政村占比分别达到99.7%和98.9%,与2019年相比均略有增加。 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行政村达到4.5万个,占行政村总数的98.5%,与2019年相比略有增加。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的行政村达到1.6万个,占比达到36.0%,与2019年相比增长了6.9个百分点。2.9万个行政村有公共厕所,占比达到63.1%,与2019年相比增长了11.9个百分点。 我省村庄规划管理覆盖率达到84.8% 2020年,我省村庄规划管理覆盖率达到84.8%,与2019年相比增长了9个百分点;有村规民约的村比例99.0%,与2019年相比增长了1.8个百分点;有社区服务站的村比例89.3%,与2019年相比增长了9.3个百分点;平均每个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8.6次,与2019年相比增加了8.4%。 2020年,河南省行政村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4.2万个,覆盖率达到92.5%,比2019年增长了6.7个百分点。2020年,河南省县级及以上文明村达到1.4万个,占比达到31.8%,与2019年相比增长了7.5个百分点。 我省农村居民从村集体获得收益的村达5425个 2020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08元,与2019年相比增长了6.2%。农村居民从村集体获得收益的村5425个,占比达到12.0%,与2019年相比增长了1.9个百分点;村集体收入中有经营性收入的村1.3万个,占比达到28.7%,与2019年相比增长了5.6个百分点。 《报告》显示,2020年我省有住宿餐饮业企业的乡镇为1290个,占比达到71.5%,与2019年相比增长了1.2个百分点;有工业企业的乡镇1782个,占比达到98.8%,与2019年持平。

    [更多详情]
  • 29 2021-11

    加强小麦田间冬管

    11月28日,柘城县陈青集镇崔庄村小麦示范田内,村民在使用打药机喷施麦田除草剂。入冬以来,当地农民积极利用晴好天气,加强小麦田间冬管,为明年小麦丰产增收打基础。

    [更多详情]
  • 26 2021-11

    种植杏鲍菇 撑开“致富伞”

    11月25日,在新安县城关镇林庄社区菌收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村民正在采收、包装鲜菇,培养制作菌种。 该合作社占地50余亩,包含原料、制袋、灭菌、接种、出菇、包装等十余个大型车间,进行工厂化生产,日均产杏鲍菇6吨,产品除供应洛阳市场外,还远销陕西、甘肃、山东等地,年产值1000万元。该合作社现已带动周边群众7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2.5万元,同时进一步增加集体收入,助推乡村振兴。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