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6 2021-11

    河南焦作:“四大怀药”引领4万农民增收致富

    11月23日,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北冷乡杜庄村,村民在采挖铁棍山药。 近年来,焦作市温县积极引导农户因地制宜发展以铁棍山药为主的“四大怀药”种植,采取“公司+电子商务+基地+农户”等形式,通过农商对接、农企对接,拓宽销售渠道,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目前,全县拥有怀药农民专业合作社上千家,共计4万多人从事怀药种植到产品深加工,形成了从种植到产品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山药种植户亩均收入可达1.8万元。

    [更多详情]
  • 26 2021-11

    周口淮阳区:香葱产业“鼓”起群众钱袋子

    2021年,初冬时节,记者走进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齐老乡袁楼行政村香葱种植基地,这里到处是一派忙碌的场景。一大早,来自上海、成都、郑州等外地客商早早在此排成长队,等候村民把刚刨出的香葱装在10吨、8吨的大货车上。据了解,淮阳区的香葱在齐老乡已初步形成产业化、规模化,仅此一项就使当地村民经济收入达1.6亿元。 据介绍,袁楼行政村属莲花土(沙土与淤土的混合土),土质肥沃且松软,很适宜种植香葱、大姜、大蒜、花生等经济农作物。这个行政村自2013年就尝到了种植香葱的甜头。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紧跟党支部。村支部书记袁俊杰带头种植香葱,并成立了“淮阳区润旭种植专业合作社”。有了无声行动,村民纷纷种植香葱,2014年家家户户都喜获大丰收,挣到了大把钱。 就这样,种植香葱便成为齐老乡的一个支柱产业。2021年11月13日,记者到忙碌的现场采访。现年57岁的农民机械手袁泽军说:“俺长年在袁俊杰合作社干活,年收入平均5万多元。去年过年,袁俊杰悄悄还给俺发一万元的大红包呢!” 说到这,老袁脸上顿时露出喜悦笑容。 而与袁楼行政村仅一河之隔的西华县东夏乡村民袁景荣同样笑容可掬地说:“俊杰待人厚道,俺在他这务工6年,一分钱也没少过。当天劳动,当天结账。俺今年71岁了,每月还能挣2000多块钱,上哪儿找这么好的活儿?” 随后,记者又采访前来拉香葱的成都客商敖其勋。他说:“我在这儿批发香葱五六年了,这里的香葱质量好、口感好,在我们那边非常受欢迎。”现年67岁的务工村民李秀梅接过话茬说:“当初俺一个人种香葱刨香葱,现在俺领着一帮妇女干,大家每天既能挣上六七十块钱,又能照顾家庭,这该多好哩!” 对此,袁俊杰向记者介绍说:“我从2014年返乡创业,并成立合作社,种植香葱、大姜等经济作物,带动400多户村民实现了增收增产和致富,为乡村振兴打下良好基础,为实现共同富裕也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香葱既走向国人餐桌,又使村民腰包鼓起了。据介绍,淮阳区的香葱种植基地每年可实现产值上亿元,能带动3000多人在家门口创业就业,为防止返贫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源。目前,淮阳区已初步把特色农业转化成高质量发展的农业,已把传统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区位优势转化为承接优势,把潜在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更多详情]
  • 26 2021-11

    叶县:农牧结合 花生带起致富产业链

    11月24日,在叶县常村镇杨林庄村年存栏300余头肉牛的托养所里,一头头健硕的牛犊正在悠闲地晒着太阳。饲养员拉着车子进入里面,用铁锨清理粪便。 “托牛所”里的牛吃什么呢?饲料不用出村就能搞定!该村建有2000平方米的饲料储备库,只见打成捆的秸秆整齐摆放在角落,堆得像小山一样,足有100多吨。 据该村党支部书记李建平介绍,他们购买了摘果机、打捆机,建设了饲料储备库,免费为该村及周边村群众摘花生、收购花生秧等,打成饲料卖给村“托牛所”的养牛户,在支持村民养牛的同时,村里也增加了收入。 杨林庄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有耕地面积705亩,荒山面积3000余亩,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近年来,该村依托山区优势,围绕“农”字做文章,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花生种植和肉牛养殖。该村还注册成立了澧园牌鲜油坊,年产花生油、菜籽油、芝麻油50余吨,产品销往漯河、舞钢、许昌等周边地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0余万元,走上了种养互补、产销一体、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乡村振兴之路。 依托花生种植,衍生产业链,该村集体经济得到较快发展,除了“托牛所”租赁收入、饲料储备库等收入外,该村还大力发展食用油生产。 2019年,该村采取集体入股方式筹资40万元,建起了杨林庄鲜油坊,短短半年时间就收购加工花生、菜籽、芝麻等50余吨,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村民种的花生除了自己家用外,还可以直接卖给鲜油坊,不用出村就能销售。村里鲜油坊依托连片原产地花生等,采取订单式生产,供应给平煤神马集团、平顶山学院等单位,供不应求,甚至还需要去邻村采购花生。投资入股村民可以获得分红收入。”李建平说。目前,鲜油坊的年毛利润为六七十万元,股东分红也相当可观。 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村里还加大了人居环境整治力度,配齐保洁人员、垃圾收集设施和清运车辆,清扫积存垃圾,治理污水排放,规范生产生活物品摆放,新栽风景树1200余棵,安装路灯126盏,完成了亮化美化绿化工程。 现在的杨林庄村,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善,村级产业得到壮大,集体经济收入增加,正坚实有力地走在乡村振兴之路上。

    [更多详情]
  • 26 2021-11

    小辣椒”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大产业”

    近年来,裴村店乡坚持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品牌化提升,产业化发展之路,把辣椒产业作为培育特色经济的有力抓手,以产业促就业,全面拓宽群众的增收渠道,“小辣椒”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11月23日,记者来到裴村店乡伯牛岗村采访时看到,家家户户的院子里堆满火红的辣椒,一派喜人景象。在辣椒种植大户张瑞泉家中,10余名农民正在他家的庭院里采摘辣椒,干得热火朝天。在冬日的阳光照射下,红辣椒色泽饱满,格外耀眼。辣椒产业激发了村民的内生动力,也让产业振兴的步伐稳健而有力。 伯牛岗村党支部书记张培宁说:“为了着力发展我村的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我们村‘两委’、党员、经济能人大力推广种植辣椒,不仅可以为群众增收,还带动了闲置劳动力就业。目前我村种植辣椒100多公顷,在家门口可以就业,一天能挣八九十元,既可以照顾家庭,又能增加收入。现在辣椒已进入丰收期,9月以来,收购价格一路走高,现在每公斤19元,每公斤有望突破20元,亩产量特别高。现在辣椒稞也能卖钱,告别了以前乱堆乱放的现象,不仅改善了村庄的卫生环境,也增加了群众收入。” “我种植辣椒已经几年,今年的辣椒产量非常好,仅辣椒这一项就能收入几万元。”村民张瑞营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张瑞营共采摘辣椒近400公斤。这一株株小辣椒在张瑞营的眼中就是希望。有了它们,张瑞营找到了增收的新途径,实现了家庭富裕,并有望奔小康。谈起今后辣椒产业的发展,张瑞营信心十足。 在伯牛岗村“两委”的带领下,火红的辣椒不仅是产业发展的累累硕果,也是当地群众增收的宝贝。村民通过种植辣椒,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今年,伯牛岗村共种植辣椒100多公顷,累计带动3000多名村民增收致富,平均亩产7000多元,小辣椒成为村民的“致富椒”。

    [更多详情]
  • 25 2021-11

    焦作:怀菊香 采收忙

    11月21日,温县武德镇徐堡村村民在采收怀菊花。 初冬时节,在著名的怀药产地温县,怀菊花竞相绽放,花香四溢,当地农民抓紧时机采收、加工、销售,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近年来,温县积极引导农民因地制宜种植怀菊花、怀山药等“四大怀药”,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更多详情]
  • 25 2021-11

    蛋鸡住“楼房”!郏县现代化养殖助力乡村振兴

    说到养鸡场,人们的第一印象大多是鸡粪遍地、臭味弥漫。而在郏县薛店镇使郎庙村的郏县昊源养殖有限公司养殖场内,却是另一番景象,蛋鸡住着恒温定湿的“楼房”,鸡蛋自动排列,鸡粪自动清理,彻底改变了传统养鸡模式。 11月22日,记者走进郏县昊源养殖有限公司养殖场内,只见一排排整齐的蛋鸡标准化养殖笼架排列有序,气味也不算难闻,鸡舍四处通风。所有的雏鸡住进一排排整齐高大的铁架“别墅”里,相比传统的养鸡方式,这个自动化养殖,既节约用工成本,也利于疾病防控。偌大的养鸡场里就一个工人在忙乎,只见他操作着手中的遥控器,基地里的水压调节器、料行车等设备就自动工作起来。原来,该基地引进现代化喂养设备,自动供给饲料、水源,喂食、温控、清洁等日常工作皆一键操作完成。 郏县昊源养殖有限公司现有3间现代化鸡舍,每间能容纳7万只鸡,立体式鸡笼、上下共六层,滴管式饮水系统、恒温供热系统、24小时不间断换气系统一应俱全,处处映现出设施养鸡场生态化环保的现代化水平。今年,该养殖公司跟随镇村两委去往鲁山县参观观摩后,引进了最新标准的全自动设备,从饲养管理、温控调节到疫病防控,从蛋品清洗、消毒到分级包装,全部实现自动化,确保安心、绿色、健康、环保的同时,又可大力节省人工成本,实现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养鸡。 据了解,郏县昊源养殖有限公司养殖场总投资5000万元,占地面积约40亩,于2021年年初开工建设,2021年9月竣工全面投产,一个鸡舍一天能产6万多枚鸡蛋,产生利润5万元左右。 “从事蛋鸡养殖多年,以前是比较传统落后的养殖模式,设备也相对落后,现在是一个鸡舍7万只只需要一个饲养员,并且节约了土地,原来同样的面积只能养一万多只鸡、现在能养到7万多只鸡,能节约土地百分之七十。下一步咱打算把鸡粪做成有机肥,再搞种植,种植有机蔬菜,拓宽咱的发展方向。”郏县昊源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延杰说道。 近年来,薛店镇政府以科技为依托,积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以特色绿壳蛋鸡养殖为主导产业,着力打造“一产引领,三产融合”的发展模式,培育“生产+加工+科技、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绿色发展”的优质鸡产业发展集群,引领更多农户走上了致富之路。

    [更多详情]
  • 25 2021-11

    鹦鹉“身份证”助力商丘养殖户“走四方”

    之前一直为鹦鹉犯愁的养殖户于文莉终于松了口气。11月24日,在商丘梁园区李庄乡牛庄村,于文莉正在忙着为新出栏的鹦鹉佩戴脚环,“戴上这个脚环,鹦鹉就可以自由合法买卖了。” 仔细观察,指甲盖大小的脚环上有一串数字,“这算是鹦鹉的‘身份证号’,”商丘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四级调研员蒋瑞霞解释道,与脚环匹配的还有张卡片,上面印着二维码,用手机轻轻一扫,鹦鹉的名称、养殖场、“身份证号”、批准文件等信息一目了然。 当前,全国首批人工繁育鹦鹉佩戴“中国野生动物管理专用标识”试点工作正在商丘全面铺开,人工繁育鹦鹉可凭专用标识进行运输和销售。 商丘是全国最大的人工鹦鹉繁育基地,已有30多年历史,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鹦鹉养殖场近千户,存栏量在100万只以上,其中,费氏牡丹鹦鹉的出栏量占全国九成,商丘形成了从养殖到销售,从笼具、饲料到防疫等完整产业链。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江苏、江西等地公安部门陆续查获多起买卖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费氏牡丹鹦鹉案件,认定为非法销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溯源到商丘,有养殖户被追究刑事责任。 “受这事影响,大家都不敢公开买卖鹦鹉了,仅去年就赔了30万,当时都快撑不住了。”2017年,下岗后的于文莉开始从事鹦鹉养殖,主要是费氏牡丹鹦鹉,从最早数百对发展到最多时2000对。谁知,事业刚有起色就遭遇了滑铁卢。 大量人工繁育鹦鹉销售受阻,但鹦鹉每天还要喂食,投入不断,导致资金链断裂,不少靠鹦鹉养殖脱贫的养殖户还面临返贫风险。 “能否人工繁育和买卖鹦鹉的大前提是,‘是否属于差别监管人工繁育野生动物’。”河南省鸟类学会理事长、郑州师范学院生物学教授李长看说,经过几代人工繁殖的费氏牡丹鹦鹉已完全属于差别监管人工繁育野生动物的范畴。 一边是带动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一边是人工养殖鹦鹉面临的尴尬现实,在持续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过程中,我省林业部门将破解商丘鹦鹉困局作为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及时开展摸底调查、制定处置方案,并积极对接国家林草局,争取政策支持,有效化解矛盾。 4月初,国家林草局出台相关意见,建议通过开展专用标识管理试点等工作,推动人工繁育鹦鹉问题的解决。为此,省林业局广泛征集养殖户、业界专家等意见,在降低成本、减轻养殖户经济负担的基础上,开展专用标识管理,并提高其防伪性、舒适性、可操作性,确保试点顺利实施。 “对符合条件要求的养殖户,简化手续,尽快核发管理证件,支持商丘采取养殖合作社+养殖户的模式,进行专用标识监管,引导我省人工繁育鹦鹉产业规范化发展。”省林业局保护处二级调研员张晓说。 截至目前,省林业局已受理鹦鹉类人工繁育、经营利用事项850余件,新办鹦鹉人工繁育许可证448件,为商丘市234家养殖户共申请119万枚野生动物经营利用管理专用标识,为安阳、许昌、新乡等地养殖户申请8530枚野生动物经营利用管理专用标识。 前不久,省林业局相关部门到商丘再次调研鹦鹉产业时,于文莉和来自商丘各地的二三十名养殖户夹道欢迎,“这项工作解决了养殖鹦鹉的大难题,让我们看到了产业发展的希望。”目前,商丘鹦鹉养殖产业正逐渐进入健康、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更多详情]
  • 25 2021-11

    河南濮阳莛子麦上榜十大优异“国种”资源名录

    11月24日,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农业农村部近日遴选出农作物十大优异种质资源,分别是庄红贡米、濮阳莛子麦、珍珠玉米、海萝卜、芹菜、维西糯山药、芮枣、大果型野生猕猴桃、达川乌梅、永兴棉花。其中,我省濮阳莛子麦上榜。 莛子麦是濮阳1955—1964年在经历第二次品种更换时种植的改良种,主要分布于清丰县和南乐县,在濮阳县和范县也有发现,主要品种有碧蚂一号、碧蚂四号、小白芒、大红芒和小红芒等,以早熟、抗锈、优质、适应性广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欢迎,迅速取代了农家种,结束了濮阳历史上以农家种为主的种植局面。 经过数十年演变,如今的莛子麦耐盐碱、耐瘠薄、抗旱能力强,穗小、秆高、麦秆色白、韧性强,粮食收成低,当地群众主要使用麦秆,麦穗收集后用于留种或食用,莛子麦麦秆是制作手工草编和麦秆画的主要原料,在清丰县和南乐县,手工草编已有400余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艺人们根据麦秆的成色和柔韧性做了草帽、女士包和高档麦秆画、陶瓷麦秆画等工艺品,深受大众喜爱,濮阳麦秆画已经成功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农业农村部还同时遴选出畜禽十大优异种质资源和水产十大优异种质资源。 据悉,省农业农村厅也正在推进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已搜集农作物种质资源4166份,已提交国家库种子135份,国家圃303份。畜禽普查已完成99%以上,水产普查完成80%以上,食用菌种质资源普查新发现各类资源450个以上。

    [更多详情]
  • 25 2021-11

    小村用上700M5G,“云采摘”助力农产品新鲜上网

    “瞧这黄瓜,色泽好脆甜多汁味道鲜,针刺细长还带花,生吃、凉拌、腌制、炒菜,都再好吃不过了……”连日来,辉县常村镇沿西村的蔬菜大棚里热闹异常,主播们轮番上阵推销当地特产。 这几天,新乡移动在沿西村举办“700M5G网络为乡村振兴注智赋能”主题直播活动,移动党员变身网红主播,让新鲜蔬菜通过5G直播方式走进千家万户。 助农主播们通过5G手机带领网友走进常村镇沿西村的绿色蔬菜种植大棚,跟随主播的镜头,网友可以看到大棚内满眼绿意葱茏,生机盎然,菜农们正在忙着黄瓜采摘、整理、装箱和搬运,一派丰收的繁忙景象。 大棚内,主播正与菜农进行互动,帮助菜农闫爱春推销黄瓜,说起自己家的黄瓜,闫大哥也从最初的腼腆变得侃侃而谈:“咱村环境好,主要种植绿色无公害蔬菜、水果,在品种选择、肥料施用、田间管理等各个环节严把质量关,让消费者吃的新鲜美味,绿色健康,你瞧这黄瓜,表皮翠绿儿翠绿儿的......” 在大棚旁搭建的直播间里,当地网红也加入到直播的阵营,帮助家乡销售农产品,实现村民增收。 “以前我们村农产品的销售很有局限性,到处联系收购商,现在村里有了5G基站,可以在蔬菜、水果基地大棚里开直播,新鲜看得见,很受观众喜欢,沿西村绿色蔬菜、水果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了,欢迎全国各地客户来电联系收购。”直播间里,沿西村党支部书记张美凤拿着鲜绿的黄瓜开心地说。 今年,新乡移动在省内率先启动首批700M频段5G基站建设,发挥700MHz广覆盖优势,为沿西村这样有需求的农村热点地区建设5G网络,年底前计划完成700个700M频段5G基站建设,不断完善乡镇连续覆盖和农村热点覆盖,提升5G在乡村的普惠服务水平。

    [更多详情]
  • 24 2021-11

    “牛”气冲天!嵩县这位返乡创业者有个“牛”梦想

    “哞……”22日,汽车沿着崎岖山路往洛阳市嵩县闫庄镇一路行驶,目之所及皆是荒坡。车下一陡坡后停下,一座养殖场出现在眼前。 “来看看咱这儿的本地大黄牛!”养殖场里,李令森说话间将饲料铲进食槽里,引来一头头黄牛竞相争食。 从外出创业,到回乡当上“牛司令”,李令森最割舍不下的是对家乡的牵挂。 李令森从小在顶心坡村长大,顶心坡村有多穷,他最清楚不过。这里一直流传着一条顺口溜:顶心坡,穷山窝,山高路陡石头多。上坡顶住心,下坡打错脚,一步不小心,跌倒命难活。为了补贴家用,自七八岁开始,李令森放学后就在山坡上放牛,春天野生连翘漫山开,漫山灿烂的连翘花给他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2017年,在外干建筑小有积蓄的李令森,回到顶心坡村。此时,顶心坡村常年在家居住村民仅有200多人,不少土地被闲置,李令森有些心痛,一心想为家乡做点实事。 考虑到村里荒坡多、土质差,他一门心思研究特色种植,儿时漫山野生连翘花开的记忆给了他灵感。2018年,李令森流转村里土地,种植三四百亩连翘。这几年,他又加大流转面积,主要种植连翘、花椒、沙梨王等特色高效经济作物,单连翘种植面积就超3000亩。“荒坡变废为宝,顶心坡村有了产业,就有了发展的盼头。”李令森说。 单发展种植业,品种还有些单一,李令森心思又活泛起来。闫庄镇有一个豫西地区最大的黄牛交易市场,何不在这上面做点文章?李令森投资兴建了养牛场,专门养殖本地大黄牛,目前共养殖黄牛100余头。 在此基础上,李令森成立嵩县森源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长期吸收附近村民在合作社从事种植、养殖工作,吸引群众入股搞种植业,既解决了部分空闲劳动力,也为群众增加收入提供保障。 冬季原本是农闲时间,李令森也没闲着,谋划着明年的发展计划。“这几年,连翘收购价连年上涨,进入丰产期后,一亩地年收益可达8000元以上。”李令森说,自己要瞅准好时机,明年继续扩大连翘种植面积,建设万亩连翘种植基地,把牛场规模扩大至300头,还要探索发展深加工,“争取让顶心坡成为父老乡亲的黄金坡!”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