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8 2021-11

    河南省将有大风寒潮

    11月17日,记者从省气象局了解到,受较强冷空气影响,预计11月20日夜里到11月22日白天,我省将出现大风寒潮天气,需加强防范。 根据预报,11月19日夜里到20日,全省大部有小雨,东南部局部有中雨,西部和西北部山区有雨夹雪或小雪。11月20日夜里到22日白天全省西北风5~6级、中西部阵风8~9级。伴随大风天气,从11月20日开始,全省气温将逐步下降,11月22日最高气温西部2℃~4℃,其他地区6℃~9℃,11月23日凌晨最低气温,西部、北部为-6℃~-4℃,其他地区为-3℃~0℃,与前期相比最低气温降幅8℃~10℃,局部12℃左右。11月24日到25日我省气温将缓慢回升。 气象专家分析,此次大风寒潮降水过程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但大风、降温对设施农业、居民生活等有一定不利影响,建议设施农业、畜牧养殖业大棚要提前做好加固、维修和保暖,公众需注意防寒保暖,室内取暖谨防一氧化碳中毒。

    [更多详情]
  • 18 2021-11

    小龙虾“住”进稻田里!罗山县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特色路

    “在村支两委的引领下,我发展了几十亩的稻虾田,还搞起了甲鱼养殖,比原来的农田收入大幅度增加,生活也比原来宽裕多了。”河南省罗山县庙仙乡熊林村的陈良明笑呵呵地告诉记者。 千亩稻田一望无际,翩翩白鹭展翅飞翔。熊林村依托稻虾基地,利用“党支部+特色种养”的产业模式,党社联建,抱团发展,壮大稻渔产业,走出了党建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实现了稻虾、稻鳅、稻鳖、稻蟹等共作面积3000余亩,并有水库两座,面积600余亩,发展渔业和珍珠养殖产业。达到“一田双收、一水两用”的目的,实现了“稳粮增效,以渔促稻,质量安全、生态环保”的发展目标。 曾经的熊林村没有产业支撑,村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四季种农田,面临着“农业单一、农民贫困、大量劳力外出务工、农田土地撂荒严重”的境况。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村党支部抓住近年来龙虾市场火爆和罗山县出台稻渔综合种养奖补政策的机遇,流转撂荒的农田土地,成立了林道静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经营,并组织党员干部先后到安徽、湖北、湖南等十几个县考察稻虾种养,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建成了该乡首个稻虾共作产业示范基地。 该村还通过土地流转、到户增收、扶持创业、股份分红等多种方式,帮扶全村97户贫困户实现增收脱贫,带动周边160户农民“抱团”发展稻虾产业,吸纳周边60多户农民务工,其中贫困户40余人,每人每年增收2万余元。 为将稻虾产业做大做强,熊林村党支部按照“党建联盟+产业联盟+人才联盟”三盟共建的要求,与庙仙村、邢桥村、方集村3个党支部结成产业互助联盟,发展稻虾共作面积2.1万亩,培育千亩产业基地2个,参与稻虾共作的合作社、家庭农场达13家,年产值5550余万元,年利润1247万元,打造了一块“稻虾产业”的金字招牌。 下一步,罗山县将持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依托稻虾基地,聚焦产业振兴,积极探索农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推动稻田产业升级,促进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更多农户发展“稻虾共作”综合种养,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更多详情]
  • 18 2021-11

    产业链上建支部 观赏鱼富了镇平

    11月10日,记者从镇平县政府了解到,近年来,镇平县立足“中国金鱼之乡”特色产业,以发展全域党建为目标,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有力地推动了特色产业发展。全县观赏鱼产业辐射带动4个乡镇41个行政村3000余人致富,养殖水域面积达1.3万余亩,年产观赏鱼3亿尾,观赏鱼累计销售额超过1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观赏鱼养殖集散地。 镇平县打破原有的体制、区域、层级和部门界限,以侯集、郭庄等4个乡镇为主,吸纳103名党员成立镇平县观赏鱼产业党工委。按照观赏鱼产业分类,分别成立6个党支部。在党工委协调下,多方筹措资金700余万元修建900平方米的科学高密度养殖池,年产鱼11万斤;投资100万元引进古黄金、菊水、九纹龙等10多个新品种,加速鱼品种更新换代;建立了1000亩的优质锦鲤网货供应基地,给电商低价提供优质锦鲤和免费送货服务。 为攻克观赏鱼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邀请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教授刘庆华担任观赏鱼信息技术服务党支部书记,科技特派员服务团每月到镇平开展实地技术指导、技术培训等科技服务。 观赏鱼养殖党支部还积极推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养殖模式,去年以来流转土地1500多亩,新增养殖水面700多亩,同周边120多户农民达成合作协议,养殖产业链不断拉长,每亩地每年收益达1000多元,为周边农户创造务工机会的同时,村集体经济也得到不断壮大,每年可分别为谭寨、向寨、姜营等村集体带来6万元收益。 “自从参加了电商党支部的培训,我学会了直播卖鱼,以前35元一斤的锦鲤,现在网上一条就可以卖100多元。”谭寨村村民姜柯自豪地述说着自己的致富经。 目前,在电商产业党支部牵头协调下,已有顺丰、韵达、中通、圆通等多个快递公司与观赏鱼养殖大户达成长期合作协议,每天电商销售稳定在3000~4000单,物流成本也由以前的每单6元降至4元左右,全年可节省运输成本210余万元。

    [更多详情]
  • 18 2021-11

    10多亿元花到农田水利建设一线

    11月14日,新乡市召开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国土绿化暨“四好农村公路”全域创建现场会,卫辉市做典型发言。记者从会上获悉,卫辉市将以开挖疏浚排水沟渠、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基础设施等三大类工程为主要内容,开展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大会战,解决洪涝灾害对农田水利设施造成的影响,牢牢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此次大会战共包括13个项目,总投资10.35亿元,计划新建、重建、修复高标准农田36.5万亩,开挖沟渠276.6公里,疏浚沟渠557.2公里,修复治理河道37.5公里,解决109个村、14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对塔岗、狮豹头、正面、香泉四座水库进行全面修复。 7月份特大洪水,造成卫辉市43万亩农田受灾。8月初,面对洪灾对农业经济造成的损失,卫辉市统筹安排灾后农田除涝、改种补种、抢收抢种和今冬明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作。 在克服多轮持续性降雨导致农田反复被淹的实际困难,将农田积水全部抽排到位的同时,卫辉市积极组织农业农村、水利等部门,对全市农田水利设施损毁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建立市、乡、村三级损毁设施台账,谋划申报灾后修复重建项目,为开展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大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卫辉还聘请专业设计公司,会同农业农村部门、各乡镇反复对接,用时2个月,高标准绘制了《卫辉市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大会战作战图》,实现了整市一图、一乡一图、一村一图,标志了全市所有河道、渠道、桥涵、机井等农田水利工程和工作任务。 该作战图规划开挖2米渠180.2公里、4米渠81.5公里、6米渠13.3公里、8米渠1.6公里;疏浚2米渠138.3公里、4米渠235.9公里、6米渠144.9公里、8米渠38.1公里;新建硬化灌溉渠132.9公里、维修硬化灌溉渠173.5公里。维修机井2390眼。高标准农田新建7.9万亩、灾后重建14.5万亩、修复14.1万亩。 10月16日,卫辉市召开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大会战动员会,成立由卫辉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政委、指挥长的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大会战指挥部,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合力,吹响了大会战的号角。坚持“日调度、周例会、月观摩”工作推进机制,强化督促检查,严格奖惩兑现,对月排名后2位的乡镇扣除奖补资金50万元,奖励给前2名,努力形成各乡镇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良好氛围。 动员会召开以来,卫辉市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内,共开挖、疏浚沟渠650公里,平均每天施工23.2公里。其中,李源屯镇开挖、疏浚沟渠140公里,平均每天施工5公里。2021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在项目区普遍受灾的情况下,快速复工,奋起直追,建设进度位居全省各县(市)前10名。 资金方面,卫辉市积极盘活上级资金,认真做好项目包装、申报工作,争取上级资金并打捆使用。高标准农田项目拟争取上级资金5.62亿元,目前已下达中央资金2.34亿元;水利基础设施项目拟争取资金4.49亿元,目前已下达资金0.8亿元。创新思路节约资金,农田排水沟渠开挖、疏浚工程原计划投资8000万元,通过各乡镇宣传发动,社会力量和干部群众积极参与,预计实际投资2400万元,节约资金5600万元。 严把关,确保工程质量。卫辉市将工程质量管理贯穿农田水利建设全过程、各环节,实行卫辉市委督导组、主管部门、监理单位、村“两委”、群众义务监督员“五重监督”,确保项目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全力打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标杆工程。 目前,开挖疏浚沟渠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0%以上,2021年度高标准农田项目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7%,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全部开工。

    [更多详情]
  • 17 2021-11

    国家发改委:四方面工作确保粮食安全稳定供应

    11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11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介绍当前我国粮食供应和储备情况。 孟玮介绍,从粮食生产看,总体向好。今年我国夏粮产量2916亿斤,增产59.3亿斤,其中早稻产量560亿斤,增产14.5亿斤。从秋粮生产看,虽然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受严重洪涝和干旱影响,秋粮有所减产,但其他粮食主产区大多实现增产,尤其是东北地区增产较多,秋粮丰收已成定局。全国粮食产量将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为国内粮食市场供应奠定坚实基础。从粮食储备供应看,总量充足。政府储备规模稳中有增,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企业商品库存增加较多,小麦和稻谷商品库存均同比增加50%以上,防范风险能力有效增强;36个大中城市主城区及市场易波动地区的地方成品粮油储备达到15天及以上市场供应量。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着力抓好4方面工作。 一是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打牢粮食生产基础。二是健全粮食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奖补力度,让农民种粮有钱挣、让主产区重农抓粮不吃亏。三是提高粮食储备调控能力。坚持分品种分区域施策,灵活安排政策性粮食投放,适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调控。四是开展重要农产品国际合作。推动进口来源多元化,改善进口商品供给,推动国内市场供给优化。

    [更多详情]
  • 17 2021-11

    小小山茱萸 助农增收果

    11月12日,在河南省汝阳县付店镇大步湾生态经济示范区火庙村地头,第一书记刘跃峰帮助群众收获山茱萸。 河南省汝阳县付店镇大步湾生态经济示范区依靠山区水资源丰厚,生态环境优良的有利条件,在火庙村积极种植中药材山茱萸,发展山茱萸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工作全面开展。

    [更多详情]
  • 17 2021-11

    郏县:小芫荽撑起大产业

    近日,郏县茨芭镇吴西村村南的菜地里,喷灌管扬起的水雾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村民杨军霞一个人在地里浇芫荽。 “这几天风刮得太大,芫荽叶都快刮干了,风没有停的意思,得赶紧浇点水让菜苗快返青。”杨军霞说。 杨军霞全家4口人,一个孩子读大学,一个孩子读高中,正是用钱的时候。今年6月份,她在村里租了5亩地种芫荽,挣了4万多块钱。尝到了种菜甜头后,今年收罢秋,她又租了4亩地种上了芫荽,没想到出苗不久就遇到了风灾。 吴西村是茨芭镇仅有的几个平原村之一。土地肥沃,水利条件优越,村民有种植蔬菜的传统,具有发展蔬菜种植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吴北村党支部书记王新峰是村里种菜的带头人之一,他一家就种了17亩芫荽。 “麦前种了8亩多,到目前为止已经挣了14万元。收秋后又种了8亩多,现在还没有长成。”王新峰说,“芫荽生长期短,一年能种4至5茬。要是遇见好行情,一亩地一茬就能卖七八千块。” 据王新峰介绍,村里开始种芫荽还是前两年的事,当时只有两三户村民种植,现在已经有了40多户,种植面积达到了400多亩。 “由于种芫荽,村里的地也值钱了。原来我们这里一亩地400元没人租,今年600元一亩都难租到,农户都开始自己种芫荽了。在家的妇女也有活干了,她们在地里挖菜一天能挣100多块,手快的能挣200多块。”王新峰说。 “依着这种势头,我看明年村里种菜的人会更多,还有可能把周围的村庄都带动起来。那时候我准备买个地磅,在村里建一个菜市场。”王新峰说。

    [更多详情]
  • 17 2021-11

    无花果成村民 “致富果”

    11月10日,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水坡镇彭庄村的村民在本村的无花果扶贫产业园在网上推介本村的无花果。近年来,河南省尉氏县按照“农业园区化、产业规模化、农旅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草莓、甘蔗、无花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业,有效带动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更多详情]
  • 17 2021-11

    河南宝丰:珍稀菌产业为移民新村打开致富大门

    2021年11月13日,一辆辆货车前前后后地驶进宝丰县周庄镇,在马川新村珍稀食用菌产业园前大排长龙,一筐筐新鲜采摘的食用菌被运往省内外,畅销全国。这个移民新村继果蔬大棚、毛毯厂之后,又找到了一把能让村民发展致富的“金钥匙”。 马川新村是河南省试点移民村,2020年获中国十大最美乡村;马川新村库区移民是南水北调移民中搬迁人数最多的一批,共有243户942人搬迁于此。 “2020年宝丰县开始申报建设美好移民村,对马川新村在内的三个移民村进行形象、产业升级。”该县移民安置服务中心主任郭峰说,“现在库区移民搬出来了,也稳定住了,怎么发展,如何致富成为我们重点解决的问题。” 紧接着宝丰县移民安置服务中心投入专项资金730万余元,在目前已有的食用菌菌种生产工厂基础上,为马川新村建设以“农业智慧方舱”为主导的移民后期扶持产业园,共建设“农业智慧方舱”12座24组、现代化日光温室大棚52座以及完善的配套设置,实现了食用菌菌种生产科技化、智能化、高效化。相比于传统大棚,菌种一年可轮种10余次,产值提升了10倍不止。 “我们在食用菌公司干活,一天工资80元,中午还不耽误接送孩子上下学。”正在智慧方舱紧张忙碌采收食用菌的刘玉芬说完开心地笑了。 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为马川新村居民带来了100多个就业岗位,每个岗位平均年收入3万多元,村集体年收益达到40万元,解决了移民新村的发展问题,带领新村所有群众踏上了就业致富的道路。自移民搬迁过来,宝丰县移民安置服务中心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通过“特色种养”为马川新村移民找到脱贫致富的“金钥匙”,打开乡村振兴之路的大门。

    [更多详情]
  • 16 2021-11

    叶县:花卉产业绽放“致富花”

    11月9日,走进叶县任店镇辉西村花卉种植基地,大棚内外弗朗、玫瑰、向日葵、非洲菊等各色花卉争相吐蕊,花香四溢,村民正忙着采摘鲜花。” “我种了15亩花卉,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一年能收入二三十万元。”该村花卉种植户段付才一脸满足地说。 辉西村有耕地1600亩,种植花卉已有多年,以前是分散种植,品种单一。2019年,该村把花卉种植作为推动全村经济发展、促进村民增收的主打产业,积极发挥花卉种植能人作用,引导村民抱团发展花卉产业。该村集中流转土地,采取“村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引进特色花卉品种,并积极与花卉市场合作,签有订单协议,确保鲜花销路无忧。 目前,该村花卉种植基地已建起花卉大棚100多座,种植花卉品种30多个,面积达400余亩,从事花卉种植、销售的近300人,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该村花卉产业快速发展,辐射带动了周边村庄种植花卉1200余亩,一株株绿植、一朵朵鲜花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的“致富花”。 “村里的花卉产业给我提供了在家门口务工的机会,在基地干活儿一个月能挣2000多块钱。”村民王亚菊说。 “我们村通过花卉种植产业,优化了种植结构,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也有效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下一步,我们村将继续扩大花卉种植规模,探索‘花卉+乡村旅游’模式,引导带动更多的村民参与到花卉的种植、采摘、加工各个环节,壮大花卉种植产业,叫响花卉产业品牌。”该村党支部书记陶庆林说。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