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4 2021-11

    叶县:花菇飘香 助农增收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11月2日,在位于平顶山市叶县龙泉乡草厂街村河南鑫瑞隆种植科技有限公司的花菇种植基地里,经过半年的精心栽培,这里的花菇喜获丰收。 只见一排排大棚内,一袋袋菌种整齐地码放在架子上,一簇簇花菇长势喜人。花菇色泽鲜明,纹路清晰,十几名工人正在进行采摘、分拣、晾晒。 “今年的35万棒春栽花菇已经进入丰收期,预计可采摘香菇80余万斤,根据目前市场行情,产值可达到400余万元。”据该基地技术员夏树国介绍,花菇一年能采收4茬,从10月采收到来年3月。除春栽花菇外,他们还种植有秋栽菇和反季菇,多为19*62尺寸的大号菌棒,一年一共种植100余万棒,预计可产出花菇250余万斤。 该公司于2019年入驻草厂街村,主要从事花菇种植和花菇菌棒生产,占地120亩,目前已建成25个花菇保温大棚,用工40余人。 公司负责人霍建相来自产花菇大县——驻马店泌阳县。2019年,霍建相想要扩大家庭作坊式的花菇种植模式,形成产业,龙泉乡的一位朋友得知后就邀他来龙泉考察。龙泉乡党委政府为他提供了“保姆式”的服务:霍建相看中了草厂街村的地,当晚,他就接到龙泉乡的通知,土地流转问题已经解决。第二次来的时候,他说种花菇需要水、电,还得考虑土地硬化,该乡很快为其打了8眼井,安装了变压器,配套建设5个冷库,并用3天时间把园区道路全部铺成石板,既硬化了道路,又不毁坏耕地。 2020年,该乡又争取到河南省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由上级财政投资120万元,该乡草厂街、贾庄、齐庄、权印、武庄、南大营村成立联合党总支,村集体投资180万元,在该基地建成15个高标准全自动食用菌大棚,出租给河南鑫瑞隆种植科技有限公司,村集体可获得租金收益和全年营业额10%的分红收益。 为提高花菇附加值,该公司还购置了4台烘干设备,既解决了花菇的储存运输问题,又提高了经济效益。“我每天坐着剪花菇就有100多元,现在不用出去就能在家门口赚钱了。”村民李爱花熟练地剪下花菇柄,干劲十足。 今年,霍建相还挑选了2名能吃苦耐劳的村民,让他们免费使用2个大棚自己种植花菇,并教给他们技术,跟踪服务,出菇后霍建相负责收购,让他们零风险,保收益。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等他们掌握技术、做出成绩后,可以带动更多村民来种植花菇,逐步使当地村民走上致富路。”霍建相说。

    [更多详情]
  • 04 2021-11

    程楼温棚黄瓜撑起富民产业

    “这棚黄瓜43天了,这几天每天能卖千把块钱。那一棚黄瓜也马上可以采摘了。一个温棚占地1.8亩,种7000棵黄瓜,亩产4万斤,现在行情每公斤约6元,今年一棚黄瓜收入10多万元不是问题。”11月2日清晨,在这一片惹眼的绿色中,宁陵县程楼乡高庄村的宋孝东夫妻正在忙着采摘水果黄瓜。看着刚采摘的200多公斤黄瓜,宋孝东擦擦额头的汗水,兴奋地算起了一笔经济账。 程楼是宁陵县典型的农业之乡,从1999年开始引导群众发展温棚黄瓜种植。那时一个温棚约1.2亩地,年收入约两万元,这大大提高了群众的种植积极性。政府因势利导,加大支持力度,从开封聘请技术员王太喜当顾问。短短两三年时间,全乡就发展了3000多个温棚,成为全省最大的温棚黄瓜种植基地。 “程楼黄瓜种植也经历了几起几落,发展之路充满艰辛。”今年60岁的王太喜已在程楼乡做了22年技术员,见证了黄瓜产业的兴衰变迁。他介绍,黄瓜产业发展最兴盛时他带领了16个技术员给全乡群众做技术指导,但受行情、销售影响,2006年全乡温棚一下子减少三分之一,近几年温棚数量又开始逐渐增加。王太喜坦言:“黄瓜产业发展有苦有甜。我们历经20多年为全乡群众培育一个致富产业不容易,这里面有农民的辛勤付出、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有市场需求的客观条件。” 走出温棚,记者随群众来到程楼街上的黄瓜收购点,一车车鲜嫩的黄瓜聚集于此。经过称重、分拣、包装后,黄瓜又随即被装车外运。这些品质优良的程楼水果黄瓜很快就能到达全国各大城市,端上市民的餐桌。10多年来,经纪人王学传从种黄瓜到专业收购黄瓜,一年销售黄瓜约600吨,他高兴地说:“大年初一我也在收黄瓜、卖黄瓜。”在程楼乡,像王学传这样的经纪人、收购商还有10多个,他们成为程楼黄瓜走向全国的“驿站”。 “我们政府主要抓好生产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乡政府出资聘请技术员为群众免费服务,提高黄瓜质量,通过‘兴农网’和经纪能人进行销售,解决群众后顾之忧。”程楼乡乡长马建超介绍,程楼乡目前有3000多座温棚,占地6000多亩,并建成了前张、郭楼温棚高效园区,年产值约3亿元,温棚黄瓜成为该乡的富民支柱产业。 谈到未来的产业发展,程楼乡党委书记周友鹏介绍,今后该乡将继续依托无公害温棚黄瓜生产基地,抓好特色产业发展,引导群众扩大种植规模、引进新品种,补齐、延长产业链。在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同时,推动乡村振兴向高质量发展。

    [更多详情]
  • 04 2021-11

    保护种粮农民利益!河南启动中晚稻托市收购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通知,同意自11月3日起在河南省省内符合条件的相关地区启动2021年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 最低收购价是指承担最低收购价收购任务的收储库点向农民直接收购标准品的到库价格。2021年产的中晚籼稻、粳稻(三等,下同)最低收购价分别为每斤1.28元、1.3元。与去年相比,中晚籼稻上涨0.01元,粳稻不变。相邻等级之间差价每斤0.02元。今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执行期至2022年1月31日。期间,如市场收购价格回升到最低收购价水平以上时,将停止预案实施。 金秋时节稻谷飘香收获忙近日,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罗陈乡张楼村青龙河合作社社员正在抢收水稻。 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储备管理处处长李刚说,当前正步入中晚稻销售高峰期,随着新稻持续收获集中上市,稻米市场季节性供应压力逐渐增加。在水稻依旧库存高企、供大于求的大背景下,一些地方新稻市场整体趋弱,为防止“谷贱伤农”,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有利于提振市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目前,我省已审核第一批参与最低收购价收储的库点116个,仓容149.3万吨,完全可以满足收购需要。

    [更多详情]
  • 04 2021-11

    河南内乡:打造全国生猪产业链数字化金融品牌

    “内乡县生猪产业链数字化金融项目以牧原公司头部企业为核心,联合其上下游数千家企业和内乡本土银行(农商行),采取从发展生猪产业链到建设商务信用链再到形成产业价值链的模式,建立以牧原集团生猪产业链数字化服务管理平台、内乡县金融信用大数据平台、内乡县农商银行生猪产业链金融服务平台为主导的现代猪产业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为上下游企业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助力推动整个产业链上的企业快速发展。”日前,河南省内乡县金融工作局局长何敏介绍说。 近年来,内乡县委、县政府以打造区域性金融高地为抓手,努力优化高效低廉的金融营商环境。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内乡县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内乡县委书记杨曙光提出,要坚持实施金融高地和数字赋能战略,努力实现“全国现代猪产业第一县”的战略目标。 “我县生猪产业链数字化金融项目是县委、县政府结合我县经济金融发展实际,审时度势、超前谋划、科学决策的结果,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集中优势。”内乡县委常委、副县长杨明雪说。 统计显示,牧原集团供应链上下游企业1.7万余家,年交易额3200多亿元。2019年以来,共有3343家产业链上的法人企业在内乡县注册登记。内乡县已形成了以牧原集团为核心企业、数千家上下游企业围绕核心企业共同发展的生猪产业集群。 “供应链金融有效打通了银企信贷‘堵点’,连通了银企资金‘断点’,找到了银行与民营小微企业对接的新路径,实现了银企无缝衔接、资金闭环运转。”人民银行内乡县支行党组书记、行长郑兆敏说。 人民银行内乡县支行联合内乡县金融工作局、银保监等部门,出台了《关于发展内乡供应链金融的指导意见》,召开了银行机构座谈会,组织银行和企业开展了金融政策宣讲暨政银企对接活动,为内乡县生猪产业链数字化金融项目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架起银企信息沟通的“金桥”。 “内乡县生猪产业链数字化金融平台上线后,上下游企业各项信息一网上传,银企不见面即可一键完成贷款申请、审核、发放、回收以及风控等操作过程。从企业申请到银行放款最快10分钟即可实现,到账更快、效率更高,助力企业加速跑。”内乡农商行项目负责人黎军胜介绍说。 “牧原集团通过数字化金融服务平台建设,能为上下游企业提供快捷、高效、低成本的金融服务,推动产业链上资源要素快捷流动和融合,延链强链补链,实现跨界发展,畅通国内外经济循环。”牧原集团常务副总裁曹治年说。 “内乡县生猪产业链数字化金融项目有力提升了内乡生猪产业链价值,带动牧原集团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内乡打造‘全国现代猪产业第一县’和接近‘全国百强县’门槛目标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和经济基础。”内乡县县长张智广说。

    [更多详情]
  • 03 2021-11

    千方百计种足种好小麦扛稳扛牢粮食安全重任

    11月2日,副省长武国定赴卫辉市调研麦播和灾后重建工作。 武国定来到李源屯镇侯湾村、祥瑞农资经营部等地,走进田间查看小麦播种质量,与基层干部、农技人员、种粮大户等深入交流,详细询问小麦抢种、农资储备销售等情况,对卫辉市麦播工作大头落地,集中组织开展冬春农田水利建设的做法表示肯定。 武国定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全力做好麦播工作,坚决扛稳扛牢粮食安全重任。对于土壤过湿地块,要抓紧开沟散墒;对于晚播地块,要选用晚播、生长期短的品种。要加快麦播进度,确保小麦播种面积不减少。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组织专家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确保播种质量不降低。 武国定还来到顿坊店乡比干社区、卫辉市古城护城河及周边区域灾后重建项目区和城郊乡河东社区等集中安置点,他指出要加快集中安置点建设进度,严格工程质量管理,妥善安排好灾区群众生活,确保温暖过冬。

    [更多详情]
  • 03 2021-11

    睢阳区坞墙镇大郭庄村产业发展多元化 增收致富干劲足

    喂食、拾蛋、筛选、烘干……10月31日一大早,睢阳区坞墙镇大郭庄村村民郭清学已经在宏恩家庭农场鸡苗孵化车间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孵化车间内充斥着鸡苗的叫声,整齐地排列着数十个货架,货架上放着3000多个盒子,盒子内是油光锃亮的钢化蛋。 “不要小看这些鸡苗,这是村里打造的特色产业,收入可观,刨去人工、电费、饲料等费用,我今年挣了20多万元。”宏恩家庭农场投资人郭玉涛笑得合不拢嘴。几年前,在外务工的郭玉涛利用掌握的养鸡技术返乡创业,村里把盘活老村腾出的30亩林地租给他建养鸡场,并申请了扶贫车间专项资金。 像郭玉涛这样不等不靠的村民,在大郭庄村还有很多,他们之所以有了致富增收的渠道,得益于村里的产业发展。大郭庄村有2000多人,900多户,过去该村是贫困村,村内主导产业为传统的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村集体经济薄弱。 为了改变村子贫穷落后的面貌,大郭庄村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把发展产业作为推动村民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培育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畜牧养殖、雨披生产、蔬果种植等特色产业,带领村民走多元化产业发展之路,实现兴村富民。 “我今年60岁,老板给我安排的活轻,给雨披安拉链,累不着,一个月能挣一千四五百元呢。”在大郭庄村雨披生产车间,村民郭海兰介绍,现在家里土地流转有流转费,务工又能拿工钱,重活都是机械干,比以前种地收入高多了。 产业兴旺了,村民的家园也逐渐干净、整洁起来。大郭庄全村实现水泥路户户通,村民出行脚不沾泥;修建了文化广场,村民跳广场舞、休闲散步有了固定场地;污水塘改造成清水塘,环境大大优化,村民个个称赞。 “下一步,俺村计划注册商标,发展手工馒头,在食品产业上再做一些文章,让村民进一步增收致富。”大郭庄村党支部书记郭恩可说,以前村集体没有收入,干啥事都难,如今不一样了,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每年能为村里带来30多万元的集体收入,村民现在干劲儿十足。

    [更多详情]
  • 03 2021-11

    抓好“菜篮子” 鼓起“钱袋子”

    近日,遂平县石寨铺镇农民在摘花菜。 近年来,石寨铺镇党委、镇政府依据现有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瞄准城市“菜篮子”,积极引领全镇发展蔬菜生产,让农民鼓起“钱袋子”。

    [更多详情]
  • 03 2021-11

    “蝗虫”变成“金豆豆”

    11月2日上午,在郏县长桥镇西谷刘村的蚂蚱养殖大棚里,刘建增正在为蚂蚱抛撒墨西哥玉米草。刘建增今年3月返乡创业养蚂蚱,已取得明显经济效益,计划明年扩大养殖规模,带动更多村民共同致富。

    [更多详情]
  • 03 2021-11

    河南郏县:红薯成风景 空中结硕果

    一串串紫红色的红薯像巨型葡萄一样挂在离地面约3米高的藤架上,听着是不是特别神奇?11月1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郏县白庙乡白庙村的增会家庭农场,近距离感受“空中红薯”带来的惊喜。 “‘空中红薯’丰收啦!真的很神奇、很漂亮。我经常到这里参观,可以说是红薯从栽种到管理再到丰收的亲历者。”上午10点半,记者来到“红薯架”下时,遇到了再次来参观的白庙村村民冯安国。 走近观看,只见一株株大型“红薯树”被种植在长廊两侧的特质木箱内,拇指粗细的藤蔓下结满了抱成团的红薯。 “今年只试种了80箱合计240株,预估最多的一株产量20斤(1斤=500克)。我们已品尝过,口感非常好。”农场负责人冯增会说。 今年50岁的冯增会是退役军人,于2010年返乡创业种植红薯,如今已带领周边500余户村民种植近10个红薯品种,成了名副其实的“红薯大王”。为提高郏县红薯知名度,打造红薯观光和科普产业园,他今年从河南省农科院引进了“空中结薯”新技术,如今试种成功。 “空中结薯”是应用领先的红薯根系功能分离与连续结薯技术,由传统的土壤栽培转变成营养液栽培,水生根系为植株提供充足的水肥,压蔓产生的不定根成为储藏根,将根系吸收养分和储积养分的两大功能分开,将从前的挖红薯变成了现在的摘红薯,减轻了劳动强度。

    [更多详情]
  • 02 2021-11

    苹果笑脸相映红

    10月30日,灵宝市寺河乡磨湾村果农杨凤娇在采摘富士苹果,她家种的15亩苹果喜获丰收,每亩收入1万余元。苹果是寺河乡农民的主导产业,目前该乡6万亩苹果陆续开始采摘。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