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8 2021-11

    洛阳:种植“黑玉米” 增收“光明路”

    昨日9时许,高新区辛店街道昌沟社区一片寂静。“突突突……”一阵发动机的声音从远处传来,一辆满载着黑玉米的拖拉机,一直开到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门前广场上。 广场空地上,装满黑玉米的编织袋早已堆成了小山,旁边站着两名村民,脸上挂着笑意。拖拉机刚停稳,他们先后跨上车身,连搬带扛,忙着卸下刚从地里掰下的一袋袋黑玉米。 “7点多就忙活开了,大伙儿热情高着嘞!”说这话的,是昌沟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昌敬锋。 黑玉米“落户”昌沟社区,只有短短3个多月时间。6月底,微信朋友圈里一位朋友转发的“在洛阳寻求200亩以上规模土地试种黑玉米”信息,吸引了昌敬锋的注意。昌敬锋联系得知,对方是洛阳一家企业的负责人,特色种植项目是他们的业务之一。 今年40岁的昌敬锋,是2018年4月到昌沟社区走马上任的。3年多时间,社区引入多个扶贫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伙儿的日子越过越好,心也更齐了。此刻,昌敬锋又萌生了新的想法:带领大家一起试种黑玉米。 “只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特色种植上闯出一条路,乡亲们才能跟着富起来。”昌敬锋说。在村民大会上,大伙儿算了一笔账:黑玉米属于高产类谷物,一年种植两次,一亩地可收鲜嫩穗3500多根,由于蛋白质含量高,含有丰富的花青素,每根市场售价不低于5元钱。不仅如此,玉米芯和玉米秆也有价值,玉米叶还是用于编织的优质原材料。 几番集体讨论过后,大家决定流转出村南的200亩土地用于黑玉米种植。在社区党支部的引导下,大家拿出了最大的诚意:免除企业种植第一茬玉米期间的地租,吸纳本村百姓务工即可。8月,该企业以谷物种植为经营业务的有限公司在昌沟社区注册成立。 眼下,已是黑玉米收获的时节,田间地头的寒意挡不住大伙儿辛勤劳作的热情。凭借天然纯正、生态绿色的优势,这些黑玉米已经找好“婆家”,即将乘着互联网的翅膀“飞”出昌沟,销往全国。

    [更多详情]
  • 08 2021-11

    优质服务让“黄金果”成就大产业

    “猕猴桃现在正是到了采摘出售的旺季,冷冻保鲜是一件大事,有了电,才能够保鲜不变质,你们来帮我检查线路和设备,让我种植和销售都省了一份心。”近日,在南阳市西峡县丁河镇猕猴桃产业基地,种植户庞进超手里捧着几颗果实硕大的猕猴桃笑得合不拢嘴,那笑容比猕猴桃还甜。 近期,西峡县丁河镇被连天接地的猕猴桃果园装点得绿意盎然。为有效保障成熟猕猴桃采摘、冷藏、包装、加工能够用上优质电,国网西峡县供电公司丁河供电所党员服务队主动上门了解用电需求,仔细查看果园线路设备运行情况,提升供电服务水平和质量,用责任为果农守住“钱袋子”,全力支撑猕猴桃产业发展。 该公司推出了从育苗灌溉到采摘冷冻“一条龙”服务举措,不断深入基地对供电线路、配电设备进行排查、维护,及时消除线路设施缺陷及隐患,还开通了用电“绿色服务”渠道,提前做好配变增容,提供上门用电指导帮扶,帮助电力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保障果农用电无忧。 西峡县位于猕猴桃种植黄金纬度,不仅不需要大棚,对土质也没有要求。在丁河村,庞进超带头成立了西峡县华联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会员300人,种植面积6000多亩,年收入达8000万元。 西峡县供电公司帮助果农巡视线路、检查用电设备,及时消除生产用电安全隐患,同时向果农宣传讲解安全用电常识,全程跟踪和帮助果农解决秋收用电难题,确保广大果农用电无忧,助力果农丰收。 “我家种了300亩猕猴桃,每亩盈利近万元,今年我还准备再增加种植规模。十一黄金周,不少游客来品尝我的‘黄金果’,外销的商家天天来收果子,目前已经基本摘完了。加上这新引进的电灌溉和电控温设备后,果子浇水、保存更省心,供电公司一个电话就能及时解决用电问题,为我们提供了很大帮助。”在果园里,庞进超一边忙碌着,一边说。 如今,丁河镇猕猴桃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建成了两个万亩猕猴桃示范区,全镇29个行政村中,24个村是猕猴桃种植专业村,全镇60%以上的农户种植猕猴桃,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来自猕猴桃产业。 今年以来,西峡县供电公司致力于供电服务“入村、入农、入人心”,在助力猕猴桃产业发展上,投入大量的人财物,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46千米、400伏线路35千米,新增容量1200千伏安,不断满足农户的用电需求,以优质服务助力“黄金果”成就大产业。

    [更多详情]
  • 08 2021-11

    漯河“夏病冬治”农田水利

    11月4日,漯河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2021-2022年度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按照《方案》要求,2021年11月至2022年2月底,全市开展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集中行动,实施“夏病冬治”。 今年7月以来,漯河市遭遇多次强降雨,对全市粮食生产造成严重影响。正是基于此,漯河市适时出台《方案》,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突出重点、讲究效益”的原则,通过疏浚沟渠和修建桥涵,做到沟相通、渠相连、小沟入大沟、大沟通河流、排水无阻碍;通过新打和维修机井,使农田机井全覆盖,确保旱能浇、涝能排。 根据《方案》的总体部署,“夏病冬治”涵盖2021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五虎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舞阳县节水增粮增效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等4个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同时,对排涝体系集中整治,重点是面上农田水利建设、坑塘治理、设施农业除涝治理和交通道路沟渠疏通。 目前,漯河市农业、发改、财政、水利、电力等部门联合行动,整合资源,确保投入,县区主要领导挂帅,全面展开农田水利整治,并采取观摩讲评、督导奖惩等措施,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大规模推进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有效防治冬春旱、夏秋涝,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漯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更多详情]
  • 08 2021-11

    放心!“菜篮子”供应充足

    “10月中下旬以来,北方地区多晴好天气,蔬菜生产已基本恢复正常,采收上市量会陆续增加。”在农业农村部日前召开的今冬明春重要农产品生产保供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介绍,近日,全国总体菜价涨幅已经收窄,不少地区菠菜、生菜等绿叶菜价格开始明显回落。 进入10月,农业农村部监测的28种蔬菜批发均价是每公斤5.25元,环比上涨16.7%,同比上涨11.7%。其中,菠菜、生菜等叶类菜涨幅十分明显。唐珂分析说,蔬菜价格普遍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灾害性天气导致蔬菜上市量有所减少,二是农资价格上涨增加了生产成本,三是运输流通成本明显增加,四是一些北方设施蔬菜主产省电力供应不足影响了蔬菜集约化育苗和工厂化生产。此外,个别地区新冠肺炎疫情点状散发,也增加了产销衔接的难度。 “不过,全年及当前包括元旦、春节期间,全国蔬菜生产总体是正常的。”唐珂告诉记者,从目前看,在田蔬菜面积达1.03亿亩,同比增加了400万亩,预计元旦、春节期间蔬菜供应量能够达到2亿吨、增加700万吨。从区域看,“南菜北运”的7个省份和北方设施蔬菜的6个省份,陆续进入蔬菜采收旺季,能有效增加和保障市场供应。 针对近日一些地区出现抢购粮油米面的情况,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刘莉华回应称:“我国粮食产量丰、库存足,即使在去年国内新冠肺炎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候,超市粮食供应依然丰富,老百姓家里米面无忧,可以说想啥时候买就啥时候买,想买啥就能买到啥,保供稳价的基础十分牢固。”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生猪生产到今年二季度也已完全恢复。根据农业农村部监测,11月3日,全国活猪平均价格每公斤16.04元,略高于养殖成本线,养殖亏损情况有所缓解。 “近期猪肉价格回升主要原因是消费拉动,市场供应相对宽松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据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陈光华分析,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屠宰企业屠宰的生猪为2509万头,同比增长95.2%;10月份,屠宰生猪的数量增至3023万头,同比增长111%。目前,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仍比正常保有量多6%,预计到明年年初才能调整到合理的水平。 陈光华说,广大养殖场户要有序安排生猪出栏,不要因为当前猪价有所回升而盲目压栏赌后市行情,更不要急于扩充产能,避免后期带来较大损失。 从畜牧业总体情况来看,今年以来,全国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主要畜产品市场供应都比较充裕。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前三季度全国猪肉产量达3917万吨,同比增长38%;牛肉产量468万吨,同比增长3.9%;羊肉产量341万吨,同比增长5.3%;禽肉产量1702万吨,同比增长3.8%;牛奶产量2514万吨,同比增长8%。预计今年的肉类和奶类产量有可能创历史新高,禽蛋产量保持稳定,保障元旦、春节期间市场供应有良好的生产基础。 水产品市场也呈现出购销两旺态势。据对45家水产品批发市场的成交情况监测,今年前三季度市场成交量567万吨、成交额15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5%和14.6%。从价格情况看,近期趋稳回落。 “随着近期淡水鱼陆续出塘上市,以及各地休渔期的陆续结束,水产品迎来季节性集中上市,预计水产品价格还将进一步回落。两节期间,国内水产品市场供给有保障,淡水鱼等水产品价格有望保持稳定。”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一级巡视员李书民说。 唐珂表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毫不放松抓好蔬菜生产,切实保障今冬明春特别是元旦、春节和冬奥会期间的供应。一方面,抓好“南菜北运”基地和北方设施蔬菜生产,扩大市场供应量,指导各地合理安排品种结构和种植规模,聚焦市场需求大的28种主要蔬菜品种,积极引导种植大户、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扩大种植;另一方面,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监测预警,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及时发布生产、流通、消费等信息,引导优势产区和大中城市加强协作,建立稳定的供应渠道,形成产区产得出运得走,销区调得进供得上、不脱销不断档的生产供应格局。同时,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把应急保供措施和落实情况纳入考核内容,督促指导地方政府特别是市级政府做好辖区内“菜篮子”产品保供稳价工作。

    [更多详情]
  • 05 2021-11

    中牟县黄店镇沙地蜜薯品质优良 引来多地人士消费助农

    扒红薯、挖野菜、拍视频……11月3日上午,中牟县黄店镇王俭村的红薯田里热闹非凡,几十位郑州市民兴致勃勃地挖着红薯,还不时拿出手机拍照,发个朋友圈分享亲近自然的乡土乐趣。 “这种红薯叫沙地蜜薯,特别适合黄店镇的沙土地种植。沙地蜜薯个头较小,条形顺溜,口感软、糯、甜、香,适合蒸、煮、烤、炸,吃起来有一种果香的味道,还可以加工制作红薯丸、淀粉、粉条等食品。”黄店镇党委副书记范中祥介绍说,“但是今年受疫情防控影响,销路不畅。近段时间,益农源、农云养、盈科旅游等多家爱心企业不断组织消费者走进田间地头,举办带货直播、消费助农等活动,帮助农民解决沙地蜜薯的销售问题。” “我是第一次来到河南郑州中牟县,这种果味蜜薯我是第一次吃到,特别甜,太好吃了,我要把这么好吃的农产品带回东北,让我的家人、朋友们都能吃到。”来自辽宁的农云养公司负责人吕承朔、诸葛清还通过网络视频向公司合作伙伴推介黄店镇的沙地蜜薯。 “红薯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叶黄素及多种矿物质,被誉为长寿食品。虽然甜,但热量低,多吃蜜薯有补气补血、健脾养胃、调整肠胃作用,它丰富的膳食纤维,有利于女性排毒养颜。”在田地里忙着拍视频的市民谢建华显然是位“养生达人”,她说起红薯的好处滔滔不绝。 王俭村一位群众说,老话称“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过去红薯曾经养活了一代人,但那时的品种落后,营养不高,种红薯基本是为了维持生活,现在不一样了,品种改良了,品质提高了,营养更丰富了,如今吃红薯则是享受生活。 “这次来到中牟县黄店镇的田间地头,体验农耕生活,感受挖红薯乐趣,真是不虚此行,这也是一次爱心助农惠农的活动。农民种出很好的农产品,要经过很多环节才能到我们的餐桌上,我在地里品尝了蒸出的新鲜蜜薯,口感很好,非常香甜好吃,我们回到郑州后一定要好好宣传,尽力帮助农民销售。”盈科旅游团队负责人赵永宏说。 10月份以来,黄店镇的沙地蜜薯进入收获季节。在益农源公司的组织下,陆续在线上线下开展了多场消费助农活动,目前已帮助当地农民销售蜜薯50多万斤,有力缓解了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同时促进了农民增收。公司负责人王伟琴表示,这样的活动还将持续举办,让沙地蜜薯、红薯粉条、西瓜豆酱等中牟优质农产品走出去。

    [更多详情]
  • 05 2021-11

    一棵西蓝花“拉起”一条产业链

    霜降时节,陈红宽不惧飒飒冷风,日夜“蹲守”在西蓝花种植基地,双眼布满血丝。 “眼下已经十三个叶了,正是管理的关键时期。”11月4日,太康县逊母口镇刘桥村的陈红宽指着西蓝花苗说。顺着陈红宽所指的方向望去,120亩的西蓝花基地内,有查看墒情的、有整理浇水管的、有施肥的、有检查病虫害的,青翠欲滴的西蓝花苗正在“享受”精心呵护,长势喜人。 陈红宽原是刘桥村党支部书记,2015年考入该镇公务员队伍。如今,他是该村挂包产业负责人。 经历过脱贫攻坚大考的陈红宽深知:要想村美民富,必须有好的产业支撑。 2018年,为了找到符合刘桥村发展的产业项目,陈红宽没少作难。“那时候,种苗要到南京买,每棵四毛钱,因为量小,人家不给技术指导。”陈红宽说,“当时村干部带头试种30亩,除去种苗每亩1200元本钱和浇水、施肥费用400元,一年下来挣不了几个钱,干部有意见,种植西蓝花险些叫停。” “种子太贵了,只有一粒一粒地搞试验,经过多次尝试,发芽率达99%以后,才开始大批量育苗。”陈红宽说,2020年秋,经过一个月的精心培育,第一批60万棵西蓝花苗培育成功,苗子成本降低至每棵两毛钱,能满足2000亩地用苗需求。 “当时村里只发展了200亩,陈红宽就把多余的苗子卖到湖北、内蒙古、浙江等地,反响很好,仅育苗一项就赚了11万元。”该村现任支部书记张会霞兴高采烈地说。 经过两年努力,陈红宽摸索出一年三茬种植模式:2月种植第一茬西蓝花;4月收获后,紧跟着种植春玉米搞青贮;9月种植第二茬西蓝花,11月收获。一年三茬种植,不仅每亩每年能增收7000元,地里、村头没有了秸秆,村庄面貌明显改善。 2021年年初,刘桥村党支部牵头成立西蓝花种植合作社,申报西蓝花有机蔬菜品牌。目前,政府投资245万元的冷库项目也正在建设,一条集育苗、种植、管理、冷藏、运输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成形,给该村产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目前,刘桥村西蓝花产业已经流转本村土地700亩,辐射周边村庄1500亩,发展西蓝花育苗大棚2个、种植大棚100个,每年为本地群众增收2000万元以上。该村已经组建了育苗管理、种植服务、包装运输等三个长期服务队36人,短期服务队76人,仅一年两茬的西蓝花种植就能为服务队带来160万元的劳务收入。 “路子选对了,就要好好走下去。”陈红宽目光坚毅、语气坚定。

    [更多详情]
  • 05 2021-11

    菊花盛开实验田 每亩入账2200多

    落叶翩舞,寒意袭来,巩义市北山口镇西头村的6亩菊田里欢声笑语不断。11月3日下午,历时2天,经过多方力量参与,该村的3016.7公斤菊花全部采摘、销售一空,直接创收13575.15万元。 西头村的千层怀山菊实验基地紧邻G310国道,占地6亩。该村党支部书记吴志伟介绍:“今年是试种,管理员都是村‘两委’干部和村民组长。我们先掌握管理技术,扩大种植面积后,能节约管理成本。” 郝大娘今年77岁,笑得合不拢嘴:“俺是给闺女帮忙,闻着花香劳动,心情舒畅。坐着摘,也不累,一摘一大把,不难。明年还想来。” 西头村地处丘陵,群众居住分散,基础条件差,村集体经济薄弱。长期面临“小村无特色、项目发展无支撑”的僵局。2021年,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确立了“党建+”工作思路,把菊花种植作为该村的主导产业,多次组织党员干部到附近村镇和温县、登封等地学习,并制订产业发展规划。 “虽然前期干旱,中期赶上汛情,但菊花今年还是丰收了。试种阶段,浇水、施肥、人工等先粗略不计,6亩地平均下来,每亩地有2200余元的毛收入,比种玉米强。”该村的党支部委员、监委会主任郝学敏算了一笔账。 菊花丰收,吴志伟有了底气,他说,随着南山2组3条生产道路的贯通、500立方蓄水池投入使用,再加上5组一眼机井和50吨配套蓄水罐相继投入使用,菊花种植有望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繁忙已过,西头村恢复了原有的宁静。西头村干群依然怀念着菊花的淡香。他们期待着,来年,“花满西头”时再唱丰收歌,晒出幸福生活!

    [更多详情]
  • 05 2021-11

    小香葱闯入大市场

    暮秋时节,民权县伯党乡康庄村的小香葱种植基地里,绿意盎然、葱香四溢。连日来,康庄村的村民们整天忙着采收香葱,分拣、捆扎、装箱,到处是一派繁忙景象。 “我们的小香葱是乡里引进的新品种,既耐寒又高产,亩产可达5000斤,批发价也要两块多钱1斤,根本不愁销路。”11月3日,说起小香葱,康庄村党支部书记康永波幸福感满满。 据了解,康庄村小香葱种植基地占地25亩,是该乡新建的特色农产品基地,采用“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和组织脱贫户务工,成为该村的稳定收入来源。目前,小香葱闯入了大市场,主要销往山东、江苏、浙江等地。 产业见效益,村民见收入。香葱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群众参与务工。“在基地干活,一天下来,能有70块钱的收入呢。”康庄村村民王永建高兴地说。 记者了解到,随着小香葱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该乡财政所通过产销信息互通、邀请客商实地考察、开辟绿色运输通道等方式,为小香葱种植基地开展产销无缝对接服务。他们制订“短视频+直播+农产品+电商”销售方案,拓宽销售渠道,为小香葱增产增收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乡财政所不仅为我们村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财力支持,而且所里的干部们还在产业发展、村民经济来源、村民生活保障等方面为村里尽心尽力,真的很感谢他们。”康永波说。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扩大小香葱基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引导和扶持发展特色小香葱产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种植,鼓起村民的‘钱袋子’,走出一条产业兴民的乡村振兴新路子。”该乡党委书记张翼如是说。

    [更多详情]
  • 05 2021-11

    长葛市:播种乡村振兴“金种子”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11月2日,记者走进长葛市种业小镇育种基地,映入眼帘的是100多座温室大棚。大棚里,1000多个蔬菜展示品种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目前,我们公司自育审定玉米新品种8个,小麦品种2个;瓜菜已登记品种172个。审定小麦、玉米品种较当前市场主推品种平均亩产高出5%以上,个别品种高出12%左右。”长葛市种业小镇龙头企业鼎研泽田公司负责人朱伟岭说。 近年来,长葛市充分发挥资源、产业和区位优势,以河南鼎研泽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为主体,以国家、河南省农作物新品种区域试验站为依托,以河南省农作物新品种展示项目为抓手,着力打造中部最大的种业创新创业集聚区和孵化园,唱响农业产业新品牌,搭建乡村振兴大舞台。 发挥优势,建好平台,建强基地 位于长葛市石象镇尚官曹村的种业小镇每年承担国家玉米试验和河南省玉米试验品种75个,承担鼎研泽田公司20000个品种鉴定筛选试验,通过种业小镇试验站鉴定筛选出更多高产、优质、抗病、适宜机械化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助力我国种业“芯片”牢牢抓在自己手中,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从源头上保障粮食安全。 经过四年来的建设,种业小镇已建成核心试验区6000余亩,建成温室大棚30000平方米和玻璃育苗温室4000平方米,冷库5300吨。试验基地建有自动气象站,能全天候自动、定时测定降雨、气温、相对湿度、地温、风速风向、蒸发、光照等气象。这个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拥有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3个,河南省级科研创新平台5个,吸引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蔬菜花卉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河南农科院、河南农大、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农林大学等300余家科研院所和种子企业入驻,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瓜菜新品种展示基地。 长葛市成立新品种展示中心,占地500多亩,大棚230座,并成功举办河南省瓜菜品种地展博览会,创下我省瓜菜品种博览会办展规格高、参展品种多、行业大家多、参展企业多、经销商多、参观总人数多的新纪录,初步形成了中部地区新品种展示中心、成果转化交流交易中心。 “我们将继续推动农业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十四五’末,粮食、蔬菜育种面积要突破15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53万吨以上。”长葛市委书记张忠民说。 加强科研,招才引智,自强自立 良种还需配良法。长葛市种业小镇结合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制定了许昌市《机收籽粒玉米生产技术规程》《鲜食糯玉米生产技术规程》等三项地方标准,积极推进机收籽粒玉米、麦椒套、鲜食糯玉米等区域化种植品种和模式的标准化生产。 搞好种子科研攻关,优良的种业科研创新平台必不可少。长葛市种业小镇拥有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3个,河南省级科研创新平台5个,建成核心试验区6000余亩,166个蔬菜新品种在全国推广,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大的瓜菜新品种展示基地。 为引才留才育才,种业小镇用足了政策激励,技术人员不仅是种业小镇内企业的员工也是股东,不仅可以获得工资性收入,还可以获得分红性收入,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研发产品的销售量获得相应提成。同时,聘任李玉玲(河南农业大学二级研究员)等国内知名专家教授作为常年技术顾问,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目前有12名博士后进站,成立院士工作站,浙江农林大学俞书迅院士团队在站工作。 “我们培育的这个豇豆系列品种,亩产可达万余斤,亩均效益2万余元。”正在给苗株摘心的鼎研泽田公司技术员晁永升说。 种业小镇的运营主体鼎研泽田公司参与制定《辣椒杂交种生产技术规程》国家农业行业标准;主持多项科研项目,先后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5项,获得河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目前瓜菜已登记品种180多个,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40余个,居河南省第一位;玉米、小麦品种审定品种近20个,科研水平居全省前列。种业小镇每年承担国家玉米试验和河南省玉米试验品种75个,承担鼎研泽田公司20000个品种鉴定筛选试验,通过种业小镇试验站鉴定筛选出更多高产、优质、抗病、适宜机械化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助力我国种业“芯片”牢牢抓在自己手中,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从源头上保障粮食安全。优秀的科研成果为种业小镇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深耕主业,壮大产业,强农富民 种业小镇依托自身小麦科研优势和央企华融融达成立的河南驰谷农业打通种粮一体化通道,开启专用小麦订单收购以及小麦种子订单繁育业务,提高种粮积极性,保证粮食安全。与河南格皓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玉米籽粒回收合同,通过专用品种-规模化种植-订单回收-加工企业的路径,不断拓宽玉米杂粮食品链条,加速玉米产业结构调整。与河南广之宏食品有限公司签订甜糯玉米种植订单协议,形成大区连片,形成规模化、基地化、标准化、“订单式”种植,助推糯玉米产业化发展。 良种一头连着消费者的“米袋子”,一头连着农民的“钱袋子”,直接关系到民生。种业小镇采取“公司+基地+育种大户”模式,成立种业发展联盟,在12个镇的78个工作区全面推进育种基地建设,每个工作区已发展一个不低于200亩的种业基地,总面积达6万亩,仅麦椒套就有10000亩,亩均效益可增收500元以上。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让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拓宽致富增收渠道。土地被鼎研泽田流转和托管后,尚官曹村村民可获得每亩每年1050元的租金,解放出的青壮年劳动力可以毫无顾虑地外出务工挣钱,50岁至70岁的老年人在合作社打杂、除草,每月可收入1000元至2000元,收入途径增多了。 在合作社和鼎研泽田的帮助下,不少劳动力从临时用工变成长期用工,最后成为技术指导。尤其对有能力、有意愿的贫困劳动力,通过改变传统种植方法,让他们学到新种植技术,把他们培养成技术专家,切实增加收入。通过流转托管万余亩土地,鼎研泽田建立更大的研发基地,培育研发绿色健康的农作物新品种并带动附近2万名农民就业,人均月收入增加1000元至2000元,带动农户年增收2亿元以上。 通过土地入股,规模化经营,专业化服务,解决土地碎片化耕种效益低的问题。以种业科技创新赋能,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为抓手,拉长种业产业链条,助力种业科技创新,提升种业小镇品牌价值,使碎片化耕地获得规模化效益。 “我们已经打通现代蔬菜种子全产业链,形成了良种研发-良种生产-现代化育苗的闭合式循环内生圈。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行‘良种+良法’模式,促进农业高产高效。”朱伟岭说,公司将利用种业研发优势,把适合区域性农业生产的优良品种推广开来,并通过发展订单生产、专种专收,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 科学规划,三产融合,振兴乡村 长葛市种业小镇发挥科研平台建设和产学研合作平台优势,以种业为依托、以产业融合发展为主要方向、以建设特色小镇为主要发展模式,致力打造集国际种业交易、新品种地展博览会、种业科技创新、种业总部经济、种业会展论坛、三产融合发展和产业链构建、农业观光休闲等功能叠加的特色小镇。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以新建成的5000平方米智能玻璃温室为依托建设地展展馆、成果转化交流交易中心,并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现代种业产业为特色,以种业产业链产品博览展示、品牌文化推广、繁育试验研发为业务引领建成兼备都市休闲农业高端旅游观光,综合体现现代农业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三大理念的大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推动朝天椒产业化,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中国长葛辣椒电商产业园,推动农产品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国际化升级要求而规划建设的以“辣椒”为中心,融多种于一体的中国辣椒全产业链标杆。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链接顺畅”的要求,以“电子商务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为发展重点,强化产业链打造,打造一个与国际市场接轨,规模大、品种多、配套完备的辣椒产品基地,形成中原地区以辣椒为代表的农副产品O2O电商物流及配送中心、交易结算中心、中原地区辣椒大数据中心和研发中心,努力推动中原地区电商交易及农业金融等产业升级。致力打造“一基地七中心”,即立足长葛,服务中原,辐射全国。 目前,长葛市在全市推广良种良法配套麦椒套11000亩,免费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服务,亩均增收2800元;推广鼎优163机收籽粒玉米新品种15000多亩,实现无须晾晒,直接收获卖粮。 多打粮,打好粮,扛稳粮食安全责任,争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成为长葛市今后五年的又一奋斗目标。“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动农业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十四五’末,粮食、蔬菜育种面积要突破15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53万吨以上。”张忠民说。 十一月的村庄,秋意渐浓,大棚里依旧绿意盈盈。村民们热火朝天地忙碌着,希望在田野上升腾。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他们信心满怀,斗志昂扬。

    [更多详情]
  • 04 2021-11

    刘冬冬:返乡种枣树 找到致富路

    近日,记者走进柘城县伯岗镇吕楼村冬枣园。看到这里几十亩枣树林青葱茂密,半青半红的冬枣挂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香甜的枣香,令人心旷神怡。这片枣园的主人叫刘冬冬。 刘冬冬是位“90后”,原本在外从事母婴行业。他了解到家乡正在振兴、未来充满前景,便决定回乡流转土地,种植枣树,在乡村振兴中大显身手。 “本想着大干一场,但由于枣树种植技术不通、管理不精,创业之初碰到不少困难。于是我便一个人跑去山东、陕西,跟专家能手请教学习,当劳力不要报酬,做免费的学徒工,终于把技术学精了。”刘冬冬说。 “解锁”枣树种植技能后,刘冬冬带着自信和闯劲,对枣园实行精细化管理。从枣树发芽到修枝疏果,再到种养结合,精准把控每一个环节。 “学成技术回来后,我就买了50只大鹅、50只鸭子、200只母鸡,实行林下管理。枣树落果变成食物,动物粪便成了肥料,绿色化、无污染,纯天然、保新鲜。”刘冬冬介绍说。 除此之外,刘冬冬还把枣树林变成了大工厂,为乡亲们提供采摘、除草、整苗等管理岗位,让大家一起学种枣,共同增收致富。 “目前这里已吸纳周边村民20余人稳定务工,日收入50—80元。我将带领村民找寻致富商机,让更多人留在乡村、富在乡村。”对于今后的发展,刘冬冬自信满满。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