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0 2021-11

    今年河南省会迎来冷冬吗? 专家提醒:强化麦田管理,保苗安全越冬

    随着“寒潮”席卷全国,多地开启下雪模式。三门峡、洛阳、郑州等地在立冬前夜,迎来了一场雪。此前,中央气象台发布2021年是“双拉尼娜年”,“60年以来最冷冬天”等话题登上网络热搜。今年河南省会迎来冷冬吗? “由于今年7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持续下降,冬季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鉴于2020年—2021年秋冬季曾出现拉尼娜事件,确定今年为‘双拉尼娜年’。”河南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史恒斌说。 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出现大范围偏冷,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冷水现象。“双拉尼娜年”是否意味着双倍的寒冷? “拉尼娜现象不一定都会导致冷冬。”史恒斌说,这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双拉尼娜”事件。有气象资料以来共发生过5次:1955年、1971年、1999年、2000年、2011年。这5年河南省冬季平均气温分别为1.4℃、-0.3℃、1.6℃、2.3℃、1.3℃。 据悉,判定“冷冬”有严格标准,基本要素为冬季三个月的平均气温,如果冷冬面积超过全国有效面积的50%,则定义为全国性冷冬。“今年出现全国性冷冬的可能性较小。”中国气象局相关专家介绍。 未来河南省天气如何?省气候中心预测,11月,河南省大部地区降水量偏少二成~四成。淮河以南降水量较其他地区多30毫米~50毫米。全省大部地区平均气温偏高0℃~1℃。本月,预计河南省还有3次主要雨雪天气过程,分别为中旬前期、下旬前期和下旬后期。 “拉尼娜现象”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国家气候中心分析,预计明年1月至2月冷空气活动将明显转强,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可能比常年同期偏低,发生阶段性极端寒潮事件的可能性大。从冬小麦生产的情况来看,今年北方冬麦区的墒情是近年来最好的一年,能够有效增加土壤的热容量,提高小麦的抗寒防冻能力,但部分长势偏弱的晚播麦可能会受一些冻害的影响。 河南省麦播已接近尾声,结合目前作物生长状况、土壤墒情及未来天气预报,河南省农业气象专家建议,各地要因苗分类强化麦田管理。适期播种麦田,及时查苗补种,促弱控旺,确保苗全、苗匀、苗壮;晚播弱苗麦田,以促为主,促进小麦根蘖生长,保苗安全越冬。 同时,气象部门提醒,中长期气候预测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公众需同时关注预测的滚动更新。

    [更多详情]
  • 10 2021-11

    潢川:州姜收获正当时

    近日,潢川县踅孜镇张湾村的州姜试种点传来喜讯,300余亩州姜喜获丰收。产业工人们在田间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拔姜颗、砍姜叶、翻姜土、装姜筐,场面好不热闹。 这批收获的州姜是“光州姜”,也称“州姜”,具有“皮薄、肉嫩、辛辣、无筋”四大优点,口感甜脆,姜丝柔软,辣度适中,食味鲜美。基地负责人刘新兵介绍,目前张湾村州姜种植试验地共种植州姜300亩,亩产4000斤以上,按市场价每亩可卖12000元以上。今年试验的成功,增加了农户种植州姜的致富信心,明年将帮助农户做好土地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进一步扩大州姜种植面积,加强技术指导和风险防范,帮助群众稳收入。 近年来,踅孜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稳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依托淮河廊道丰富的林木资源发展林下种植,鼓励外出务工农民、个体工商户、农业技术人才等返乡创业,采取“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基地+互联网+农户”模式,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除州姜种植外,艾草、縻马桩萝卜、韩国锦绣萝卜、长美萝卜、锦绣白菜、降脂腊菜等特色种植产业也初具规模,为乡村振兴增添了强大动力。

    [更多详情]
  • 10 2021-11

    虞城农业“保了绿色活了产业富了农家”

    “我们把土地流转给村合作社种和收,不光小麦,苹果、荠菜等产和销都能规模化、集约化,家家户户都增收,真是保了绿色、活了产业、富了农家。”日前,虞城县农业农村局驻大侯乡任楼村帮扶干部郭玉峰接受采访时这样说。 近年来,该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农村农业工作,以“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组织联动,基地建设推动”为指导,着力于农业扶贫产业培育,一手抓产业规模壮大,一手抓合作组织建设,有力推动虞城农业保绿色、活产业、富农家。 龙头企业:伸手拉起小农户 “我们在这里干活,种自己的地领公司的工资,增收有保障。”在“佳美农业”刘店乡解楼村黑小麦基地,村民解万生一边干活一边和记者聊天。 2017年至2019年,虞城县秋播集中连片订单种植优质小麦10万亩,主要种周麦24、郑麦7698、新麦26等,以佳美农业等龙头企业为载体,引导面粉加工和收储企业与种植合作社、种粮大户、有统一种植意愿的乡(镇)村委发展订单生产,打造优质小麦生产、加工和面制品销售基地。 据佳美农业负责人李博透露,今年他们通过土地流转加大对传统小麦百农307、新麦26等品种改良,吸纳周边群众56户加入进来,除每季付给村民土地流转金,还按天为服务企业的村民发不低于100元的日工资。 该县还坚持把龙头企业作为带动产业扶贫的突破口,通过大手拉小手、小手牵大手,带动全县农业产业发展壮大。以科迪乳业为龙头的优质奶牛养殖基地,构建形成以黄河故道万头奶牛养殖基地、科迪乳业、科迪便利连锁商贸和科迪自有仓储物流为一体的奶牛养殖、乳品加工和销售全产业链生产经营模式,年产值突破100亿元,带动奶牛养殖3万余头,使农民年增收2亿多元。发展速冻果蔬产业,培育科迪集团、双洋食品、绿环食品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1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10家,市级龙头企业29家,带动5509户脱贫户平稳增收。 合作社:企业农户两头顾 “我们入股了村合作社,你看,这次分红俺又领钱了。”稍岗乡韦店集村村民王运军拿着刚领的分红高兴地说。该村精准扶贫合作社成立于2018年,注册资金500万元,流转土地3000亩,吸纳村民1600人。 虞城鼓励种养业能手、农业技术带头人等创建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如今,有扶贫合作社191个、家庭农场12个、参与扶贫的专业大户14个,带动脱贫户25676户。该县146个脱贫村都建有当地经济能人带动、全体脱贫户自愿参与的精准扶贫专业合作社。从146个脱贫村中选聘产业发展指导员456名,开展产业培训1100人次,发放产业扶贫政策宣传资料和产业发展技术指导材料4000多套,为18202户脱贫户建立了产业发展台账,在张集、乔集、杨集等乡镇发展16万亩红富士苹果基地,在利民、刘集、郑集等乡镇发展甜玉米、荠菜、青豆等订单农业10万亩,带动农户2.6万户,为农户提供免费种子、病虫害防治,平均亩增收3000多元。按照都市农业、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的新业态,在利民、田庙、城郊等乡镇发展杂果4万亩,通过培育各种“名、优、特”杂果采摘园,带动周边农户1.5万户,实现亩增收3000多元。结合土质情况,在利民、刘集、乔集等乡镇,带动2万农户发展优质花生6万亩,亩增收1000元。以金豆子蔬菜、懂菜农业、幸福生态园和李老家蔬菜基地为依托,在田庙、刘集、乔集、李老家等乡镇建立蔬菜种植基地148个,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优质蔬菜20万亩(复种),亩增收3000多元。 小农户:紧跟企业谋富路 “俺村的荠菜加工企业成了俺脱贫致富的‘护身符’。”利民镇薛小楼村村民吕保存拉着一车新鲜荠菜进入虞城县绿环速冻食品有限公司,边走边高兴地说。 虞城县成立了县农业农村局精准脱贫工作和农业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压实产业扶贫单位、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责任,鼓励脱贫户参与土地流转紧跟企业谋富路,目前全县企业参与土地流转51万亩,户均增收1000元。通过不断完善农户与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的权责义务、利益分享机制,根据签订的优质农产品生产订单,农户按企业要求从事生产,企业按保护价收购农产品,推进小麦、甜玉米、荠菜(青豆)种植“一年三熟”,甜玉米秸卖给奶牛养殖场做青储饲料,一亩地一年有小麦、甜玉米、秸秆、荠菜四项收入,加起来在4000元以上,亩均增收2000元左右。 同时,虞城县益农社建设严格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总体思路,在省市运营中心的构架下成功组建益农社运营服务中心1个,村级站点485个,截至8月底,线上交易手机订单金额304906元,生活缴费金额515769元,线下运营金额524850元,APP推广量3600个,有效对接和销售化肥890吨、优质种子26万斤,特色种养殖产品网上销售额2100万元,药用蒲公英种子800公斤,手工艺品2万余件,代收包裹邮件4万余件次。

    [更多详情]
  • 10 2021-11

    念好“蜗牛经” 唱响振兴曲

    近日,在位于嵩县旧县镇马店村的昶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里,4万多只白玉蜗牛出栏,即将销往市场。 该企业由返乡创业青年仝锦惠于2020年建成投产,主要从事白玉蜗牛的培育、养殖、加工、销售。目前企业二期正在扩建中,建成后可带动当地30余户农户就业,带领更多乡邻致富。

    [更多详情]
  • 09 2021-11

    汝州:6000亩花椒“映红”致富路

    11月3日上午,群山环抱的汝州市寄料镇桑树坪村,深秋的山坳间一株株收获后的花椒树迎风摇曳,似乎在向人们传递着丰收的喜悦。不远处的扶贫加工车间里,一袋袋筛选后的花椒堆得满满当当,展示柜上,一提提精包装后的花椒琳琅满目。 “今年因为前期干旱,花椒结果少,没有去年收成好,但总体来说还是不错,我这一提精包装花椒,一斤能卖108元,都有固定的客户,根本不愁销,”正在和工人一起包装花椒的王申笑着说。 王申,河南省绿鑫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他告诉笔者:经过7年“公司+农户”的发展,目前桑树坪村的花椒种植已扩大到6000余亩,带动农户385户,亩均收益3000元以上。 地处寄料镇南部深山区的桑树坪村,全村1500口人,分散在17个自然村,人口分散加上土地贫瘠,曾是省定深度贫困村。早在2010年退耕还林的时候就有村民开始种植花椒,但当时花椒种植品种和种植技术尚不成熟,产量较低,种植比较分散,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一直无法形成规模。 2014年,为开拓群众脱贫致富渠道,桑树坪村原党支部书记王申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河南绿鑫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流转了3000余亩荒山荒坡,带头发展花椒、中药材等特色种植。 汝州市商务局驻村工作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因势利导,以山地资源为依托,大力扶持本村的河南省绿鑫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鼓励村“两委”班子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头发展和扩大花椒主导产业的种植规模。 贫困户胡军一直有种花椒树的想法,可苦于没有资金,又不懂技术。驻村工作队与他一道想办法,利用河南省绿鑫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和汝州市众成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动全村党员干部和贫困户发展花椒种植。他们多次到陕西韩城考察花椒种植项目,采取“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与90多户贫困户和150户农户签订合作协议,由绿鑫公司统一提供树苗、统一提供有机肥、统一修建生产道路、统一铺设水利设施、统一提供技术指导、统一市场价收购,保姆式的扶持方式很快使村里的花椒种植发展到5000余亩。 从2019年起,种植的花椒陆续开始挂果,曾经贫瘠的土地第一次有了稳定的收益。12组村民王景在驻村工作队和河南省绿鑫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的帮扶下,从1000余株花椒树起步,目前已发展种植5000余株。今年夏季,他收获了1000余公斤花椒。 11月3日上午,笔者在他家存放花椒的厢房里看到,20余袋的花椒堆放得整整齐齐。“已经卖出去了1000多斤,还剩1000多斤,还没有筛选,不愁卖,按现在的市场行情,总共能卖8万多块钱。” 逐渐进入盛果期的6000余亩花椒,为深山区的桑树坪村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收益。“下一步,我们打算开发花椒芽菜、花椒油、花椒鞋垫、枕头、足浴包等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王申对未来的花椒产业发展充满信心。

    [更多详情]
  • 09 2021-11

    “娘娘玉兰”开出致富花

    “南召9月24日发大水,树下套种的香菜、韭菜都淹了,玉兰树没受影响!”10月28日,南召县皇后乡娘娘庙村的高云和一边查看自家玉兰长势,一边告诉记者。 高云和家门前有条小溪流过,四周是浅山坡地,他在坡地开荒种植了27亩玉兰树。早些年,高云和种玉兰抓住了两次机会:2011年,他租本村的40亩荒山种玉兰,2015年遇玉兰价格走高,客户一把给了他30万元树款;树下套种的芙蓉花,又收入12万元。靠这两笔收入,两个儿子在镇上买了房子,双双娶了媳妇。 2019年,高云和把租地退掉,剩下自家地继续种玉兰。玉兰树长五年,卖五年,春上种,来年冬春卖树查钱,一年下来,净收入三四万元。“看到收益好,当年,村民拿回地再没种植其他作物,全部种上了玉兰树。”高云和说。 皇后乡是玉兰之乡、辛夷之乡,娘娘庙村是玉兰发源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玉兰,娘娘庙村在高云和这些能人的带动下,家家户户种玉兰,一些种植大户还把玉兰种到了河北雄安,目前全村种植玉兰3000余亩。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娘娘庙村有种植玉兰的传统,我们坚定了继续发展玉兰苗木产业的道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以混色、矮化、盆景壮大玉兰产业规模。”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驻娘娘庙村第一书记王修庞告诉记者。村里注册了“娘娘玉兰”商标,成立了三家苗木合作社,升级了村级网站,通过电商平台提供品牌营销、技术服务等,把玉兰销往北京、天津、深圳等地。 “娘娘玉兰”开出致富花。数字显示,近五年来,娘娘庙村实现玉兰销售收入2600万元,不仅卖玉兰苗木,还卖中药材玉兰桃。仅卖玉兰桃一项,有的农户一年能收入一万多元。曾经交通闭塞、资源匮乏,村民靠外出打工谋生的娘娘庙村,靠着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如今彻底告别贫困,向着小康稳步迈进。 “考虑可持续发展,我们开始探索普通玉兰提质升级,引导村民种植受市场欢迎的高干大冠玉兰新品种,同时进行玉兰盆景、矮化种植,提高玉兰的经济附加值。”王修庞说。

    [更多详情]
  • 09 2021-11

    陕州区 “陕塬红”苹果通过“超净果品”认证

    近日,从三门峡市陕州区菜园乡桥凹村的金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山农业)传来喜讯,该公司苹果种植基地出品的“陕塬红”红富士苹果通过了农业农村部果品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检测,成为国内首个通过认证的“超净果品”。 据了解,“超净果品”认证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尽量不使用化学农药,果品采收前经国家权威机构检测,所含农药残留量低于0.01毫克/千克(即每10万公斤果品中所测农药残留量在1克以下),并保持产品生产过程有记录、可追溯。 金山农业是“苹果、车厘子种植基地+气调库贮藏+云销售”的现代化果品生产科研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该公司目前已成为集高档水果生产、现代农业新技术展示、果园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园。近年来,按照专家指导,经过不断试验,金山农业种出来的“陕塬红”苹果农药残留量更低,并获得了“超净果品”认证。 据专家介绍,我国不同苹果产区病虫害发生与降雨量有着直接关系,“超净苹果”适宜在降雨量500毫米左右的西北干旱黄土塬地区种植。此次“超净果品”认证大大增加了当地发展超净苹果产业的决心与信心。

    [更多详情]
  • 09 2021-11

    嵩县让小香菇强县富民

    嵩县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伏牛山腹地,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4.1℃、降雨650~850毫米,是香菇种植的黄金地带,加之是山区,多数地方海拔超过500米,有很多海拔700米以上的河谷、盆地,植被茂密,昼夜温差大,特别利于香菇子实体干物质的积累,更造就了香菇盖大柄短、质密肉厚、滑嫩鲜美、香味浓郁的优良品质。 嵩县的食用菌种植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嵩县南部的白河镇、车村镇、木植街乡等乡镇的村民利用椴木栽培木耳、香菇等食用菌,后来从泌阳等地聘请技术人员,引进食用菌袋料栽培。 近几年,嵩县县委、县政府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建设标准化食用菌基地70余个,种植香菇、平菇、大球盖菇、羊肚菌、黑木耳等10余个品种。2021年,全县食用菌种植规模达1.5亿袋(其中香菇1亿袋),年产鲜菇13万吨左右,产值约10亿元,综合效益达40亿元以上,为我省食用菌十大基地县,产能位居全省食用菌生产县第四位,现已形成以白河镇、木植街乡、黄庄乡、车村镇、城关镇5个超千万袋的香菇特色乡镇为主,遍布全县各乡镇的食用菌生产格局。 支持力度大产业发展稳 2017年以来,嵩县县委、县政府把食用菌种植作为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连续5年出台食用菌产业发展奖补政策,设立食用菌科技创新发展奖补、企业带贫奖补、贫困户直接奖补、规模户食用菌种植奖补等,建立食用菌基地,促进产业发展。截至2021年,全县1500余户贫困户通过香菇种植人均年增收3600余元,已全部脱贫摘帽。 特别是近几年,在省农科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食用菌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郑州综合试验站站长康源春教授的带领下,河南省食用菌“四优四化”项目落地嵩县,连续三届河南省夏季香菇观摩培训会在嵩县召开,为嵩县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提高了嵩县食用菌的知名度,叫响了“嵩县花菇”品牌。食用菌产业的后续发展将带动更多农户增加收入,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经营主体多产品销售旺 通过政府扶持,企业、个人兴建,嵩县现已建成标准化的菌棒生产工厂8家、菌种生产工厂5家、工厂化双孢菇生产基地一个,从事食用菌生产的合作社达156家、家庭农场达32家、家庭经营户达1000余家,有标准化香菇生产基地70余个,用于香菇保鲜的冷库40余座,香菇产品加工基地两个。全县每年通过电商销售香菇2500吨,销售香菇酱、即食香菇片等产品3000吨左右。 品牌创建快产品质量优 为提高嵩县香菇的知名度,嵩县政府积极引导企业加快“三品一标”申报,连年召开“嵩上好礼”区域公用品牌创建运营和省级食用菌会议。目前,嵩县食用菌注册品牌4个,3家企业生产的香菇荣获国家绿色A级产品认证,两家企业生产的香菇荣获国家无公害级产品认证,6家香菇生产企业荣获名优特新生产企业称号。2021年4月,“嵩县香菇”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嵩上好礼香菇品牌畅销省内外。

    [更多详情]
  • 09 2021-11

    河南省秋播工作基本结束

    11月8日,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截至11月8日17时,全省小麦已播种8395.9万亩,占预计面积的98.7%。其中已播种小麦出苗6980万亩,预计11月11日我省结束全部秋播。 据介绍,我省高度重视今年秋播工作,积极谋划,提前部署,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工作顺利展开。 稳定麦播面积。我省是全国第一小麦生产大省,小麦播种是粮食生产的第一仗。克服一切困难、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麦播面积不低于上年,努力实现了全省麦播面积稳定在8500万亩以上。 强化服务保障。9月18日,我省派出9名厅级干部带队的包片到县工作指导组,18个小麦专家组包市进行技术指导,指导各地种足种好小麦,围绕小麦生产管理开展全程技术指导服务。 全力抢排抢收。各地加强农机区域调度和应急调度,组织各类机械、动员各方力量,疏通沟渠、抢排积水。同时指导农民通过摊薄通风等方式晾晒,发挥粮食企业、新型经营主体作用,组织开展烘干服务,防止粮食霉变发芽。 抓好晚播小麦“四补”。以种补晚,将晚播地块种子调整为耐迟播早熟的弱春性品种;以好补晚,大力深耕粑压、精细整地,适当浅播,播种深度控制在3厘米左右;以密补晚,按照播期每推迟2天增加0.5公斤种子的要求,引导农民适当增加播种量;以肥补晚,继续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施足施好底肥,做到氮磷钾平衡施肥,肥力偏低麦田适当增加前期氮肥施用比例;确保既种得上、又种得好,为明年夏粮丰收奠定良好基础。

    [更多详情]
  • 08 2021-11

    蔬菜红薯叶 丰富菜篮子

    11月3日,平舆县阳城镇洪山庙村村民在蔬菜大棚里采摘专门种植的蔬菜红薯叶。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需求越来越高,过去人们拿来喂养家畜的红薯叶,现在成了人们餐桌上的佳肴。洪山庙村村民看准了商机,采用温棚种植的方法培育出只生叶子不结果的蔬菜红薯叶,在市场上很受青睐。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