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2 2021-11

    小香葱产业鼓起白云寺镇农民“钱袋子”

    11月10日,在民权县白云寺镇李岗村的小香葱基地里,村民朱世花娴熟地分拣、清洗、打捆,道道程序有条不紊,给马上来收购的客户做准备。 “我们村的葱在市场上抢着要,每天能出两三车货两万多斤。”李海洋、李海超是白云寺镇远近闻名的“小香葱兄弟”,两人的民富合作社种了三四千亩香葱,这段时间市场紧俏,一斤能卖3块多。从抢收开始,几乎每天都招了130多个村民加班干。 李海洋说:“除了我们自己种,建档立卡脱贫户帮我们打工之外,我们还带动他们种,教他们技术。农户种出来的葱可以自主销售,也可以把葱卖到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销往市场。基地打工的钱加上农户自己种葱的收入,一年能有一两万元。” 一提到香葱,一旁干活的脱贫户程爱玲忍不住插话:“别看我年纪大,在基地择葱、锄草、洗葱样样能干,一天下来有90块钱的工钱呢。” “小香葱市场紧俏、价格好,我今年的葱早早就卖完了。”村民朱世花说,自从种了小香葱,日子是一年比一年过得好。 如今,李岗村的香葱产业已逐渐规模化,成了村里的支柱产业。李岗村支书李桃贝介绍说,小香葱一年可以种两季,近段时间3块多一斤,以亩产4500斤来算,一季收入1万多元,在合作社务工的村民月月也能有2000多元收入。依靠这一产业,今年村里人均收入可达1.8万元。

    [更多详情]
  • 12 2021-11

    河南种业创新育出南瓜品种“新秀”

    11月初的朝歌大地,秋意正浓。在淇县庙口镇北大李庄村李沟,满山的南瓜正在被热火朝天地抢收,堆成山的南瓜让人欣喜。 “霜降萝卜,立冬白菜,小雪蔬菜都要回来。”按照季节农谚,南瓜不早该收完了吗? “今年雨灾特别严重,当时山洪到腰深,南瓜的生长期需要延长。”面对记者的疑惑,鹤壁市润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金敬云向记者比划着解释道。 “还是南瓜种子好,这要感谢河南科技学院的李新峥教授,用了他们的‘百蜜’系列新品种,品质优,产量高,我今年不但不赔,还能赚到不少。”金敬云表示,公司的800多亩山地采用了果树套种南瓜栽培模式,亩产6000斤到8000斤,大灾之年预计也能赚100多万元。 “南瓜生产成本低,易种易收易管理,正常年份亩产甚至可达万斤以上。南瓜耐贮藏,如果贮藏到12月份、元月份出售,南瓜亩净效益可达数千元!明年我不但扩大种植面积,还要带动周边农户种植6000亩以上。”金敬云说起南瓜致富话题眉飞色舞。 “没有咱们省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也没有‘百蜜’系列南瓜新品种。”李新峥说。原来,2021年,河南省科技厅启动实施了9项种业创新领域重大科技专项。李新峥教授主持的“河南地方优质特色瓜菜品种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专项名列其中。 在种业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下,李新峥团队在南瓜种质资源收集鉴定、新品种选育、创新利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南瓜研究团队项目组跋山涉水,分别在太行山区的陵川县和辉县市,大别山区的固始县,川滇地区的攀枝花市、大姚县、永仁县、元谋县等地广泛收集特色瓜菜品种资源,共收集到中国南瓜资源1000余份、印度南瓜(笋瓜)资源300余份、美洲南瓜(西葫芦)资源200余份。 “这些优异特色资源均濒临丢失风险,此次资源的抢救性收集和保存意义重大。”南瓜研究团队成员范文秀教授说。 在资源收集的基础上,南瓜研究团队项目组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培育出百蜜1号、百蜜2号、百蜜3号、百蜜6号、百蜜9号、百蜜10号、百蜜嫩瓜1号7个南瓜新品种,均已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其中百蜜2号、百蜜6号、百蜜9号、百蜜10号、百蜜嫩瓜1号5个南瓜品种今年通过了河南省种子站农作物品种鉴定。 这些南瓜新品种早熟、中熟、晚熟配套,大小、颜色、质地各异,优质、高产、抗病性好,在全省各地示范推广效果良好。已在灵宝市、卢氏县、淇县、林州市、登封市等县市的山地、丘陵地、林地、河滩地建立了南瓜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示范基地5处,推广南瓜优良新品种3万余亩。 据中国园艺学会南瓜研究分会2020年统计,中国南瓜种植面积430万亩,产量1126万吨。我省的南瓜种植面积30万亩左右,产量70多万吨。“百蜜”系列南瓜新品种的出色表现,对于我省乃至我国南瓜品种升级换代,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将起到关键性作用。 在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下,南瓜研究团队项目组不但在资源收集鉴定和新品种培育方面成果显著,在南瓜种质资源特性研究与创新方面也有突破性进展。 首次建立了高效南瓜瞬时转化技术体系,可应用于快速基因功能鉴定;对南瓜盐胁迫相关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和表达分析,并对耐盐候选基因做进一步的功能验证及其作用机理分析;明确了南瓜耐镉砧木资源的耐镉机理,选育出了耐镉南瓜砧木品种;明确了南瓜砧木对嫁接黄瓜自交后代的影响…… 南瓜根系强大、抗病抗逆性强,生产上常作为黄瓜、西瓜、甜瓜等瓜类的嫁接砧木。目前,我国每年砧用南瓜的生产用量约4800吨, 其中黄瓜嫁接用砧木用种量最大,到3000吨左右。此外,仅仅是我国每年砧用南瓜种子的就高达6.3亿元。 “耐盐、耐镉砧木搜集鉴定,也对其他瓜菜抗重茬、抗病虫害与提升品质将起到重要作用。”李新峥说,今后研究团队将把砧用南瓜品种选育做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尽快培育出适合黄瓜、西瓜、甜瓜等瓜类嫁接的优良砧木品种。 目前,南瓜研究团队研究成果应用开始加速。其主持制定的河南省地方标准“露地南瓜栽培技术规程”已于今年10月份公布;主持制定的河南省地方标准“设施西葫芦(美洲南瓜)栽培技术规程”已获2021年立项;主持的“南瓜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技术”被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推介为河南省2021年农业主推技术。 “我省的蔬菜产量位居全国第三,蔬菜种子迫切需要破除‘卡脖子’问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坚定创新自信,努力实现高水平种业技术自立自强。”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省将进一步加大种业研发力度,搭建一流创新平台、汇聚一流人才、打造一流种业创新生态,巩固自有优势品种,开发替代进口种业品种,以一往无前的奋进姿态,抓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向着打造国家创新高地的目标阔步前进。

    [更多详情]
  • 12 2021-11

    潢川:培育果蔬特色产业 助力村民共同富裕

    寨河是潢川县、光山县的界河。寨河畔的骆店村隶属潢川县付店镇。这里经寨河长年累月冲击形成的沙质土地,特别适宜种植果蔬。近年来,骆店村积极培育果蔬产业,铺就出一条村民共同富裕之路。 进入骆店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数个钢架蔬菜大棚,旁边竖立一块“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基地”的牌子。这里是金塔红合作社的种植基地。 该合作社负责人张新生20岁就开始在海南三亚打拼,懂技术,会管理,实践经验丰富。骆店村两委干部积极引导张新生返乡创业。 目前,金塔红合作社已建成集蔬菜种植销售、瓜果体验采摘、休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被命名为“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项目”。张新生本人也先后被授予“全国杰出农村实用人才”“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十佳农民”等称号。 2019年,骆店村的13户脱贫户自发成立了共创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多方帮助下,合作社掌握了草莓、绿宝甜瓜、秋冬季蔬菜的种植技术,实现了四季轮作,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脱贫后的他们并没有忘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帮助,2020年疫情期间,合作社为全镇在家隔离的省外务工返乡人员免费赠送黄心菜、菠菜、葱、蒜、萝卜等时令蔬菜2万余斤。 草莓也是共创合作社的主打产品,种植亩均效益1.5万元以上。有机标准种植,绿色无污染,每逢丰收季节,采摘园内游客欢声雀跃,热闹非凡。 骆店村盛产“愣头青”萝卜。该萝卜外形为圆柱形,青头占据了整体的2/3以上。入口脆嫩,生食甜而无渣,不仅是一道非常不错的下酒菜,还是农村晾晒萝卜干的优质原料。 在付店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的指导下,香洼家庭农场抓住这一优势,以古法秘制“忘年交”萝卜干,产品供不应求。在首届萝卜干展销会上,群众们纷纷抢购,场面甚是火爆。 满地金合作社从2019年开始流转土地种植素有“水中人参”之称的芡实,仅3年时间,种植面积就达到1200亩,形成集种植、采摘、加工、储藏、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吸纳社员19户,实现亩效益8000元。 每逢芡实采摘季节,合作社雇佣周边群众近百人务工,工人日工资150元,每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走进乡村看小康》,河南电视台新闻频道《通达天下》等栏目都对骆店村芡实种植进行了专题报道。 在产业扶持方面,骆店村积极培育、孵化符合本村实际的果蔬产业,制定了果蔬产业发展规划,定期开展联席会议,研究解决果蔬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加大路、电、水、气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信贷资金扶持,引导农民用土地、资源、资金等入股,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产业互助合作、农村电子商务等形式,将“互联网+”“党建+”主导产业融入果蔬产业发展、营销链条,有效提高了果蔬产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 截至目前,全村创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7家,新型农业田园综合体1家。辐射带动骆店及周边近百个村民组,创造就业岗位2000余个,带动近千户群众致富增收。

    [更多详情]
  • 12 2021-11

    洛阳伊川:“80后”返乡创业,把家乡土特产卖向全国

    李江辉是一个“80后”返乡农民工,也是洛阳市伊川县葛寨镇后富山村土生土长的山里娃,2015年返乡创业,利用电商平台,将村里的红薯粉条、红薯淀粉等家乡土特产卖到全国各地,带领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顺着后富山村里的小道一直往前走,近日,在李江辉家中,门口一边堆放着一大片红薯,另一边是加工红薯的机器,机器的旁边两个人正在清扫加工完剩下的红薯残余。李江辉开着铲车,将刚收购的红薯向靠墙的一面推,给门口腾出一块空地,等着快递来拉货。 李江辉指着院子里已经装箱的红薯粉条、淀粉等产品说,每天像这样的订单有100多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主要是一些大城市,对这些土特产需求量很大。 李江辉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南方电子厂从事质检工作,2015年返乡那年,正好是秋天红薯收获季节,村里各家各户都下了很多粉条,但因为市场供过于求,粉条卖不出去。看到家里一大堆的红薯粉条卖不出去,父亲心慌的样子,李江辉也很心急,就想着在网上试试,没想到外地人对他们的粉条很认可。 有了销路后,李江辉就继承后富山村种植红薯、加工红薯粉条的传统,从事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富硒红薯粉条、红薯淀粉、红薯面等农产品深加工,加之之前多年从事质检工作的经验,对产品质量一直要求很高,这也是产品能打开市场的关键。目前,李江辉在淘宝、拼多多、抖音都开有网店,日发货量150单左右。 “今天一共卖了1000多斤红薯,把红薯拉到他家卖省心多了,每斤比市场价还高出几分。”拿着钱的王如明一脸高兴。王如明是葛寨镇小王村的村民,今年种了20亩红薯,是李江辉的老客户了。为了保证红薯淀粉、红薯粉条的质量,李江辉会根据需求,发展自己的红薯供应商,这些种植户一般都是周边的村民,同时,对他们进行种植红薯的品种、技术等进行指导。 近年来,李江辉和山东农科院专家合作,优化更新红薯品种,提高村民种植效益,发展带动周边红薯种植超600多亩,带动周边群众创收增产。每天通过快递,把伊川县本地土特产销往全国各地,同时,通过沿海集运仓走出国门,卖往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地,每年销售本地土特产100多吨。 “在这干着也怪美,一天发50块钱,打打包装、晒晒粉面……干着也不累,离家也近。”葛寨镇后富山村村民尚爱茶常年在这里务工,提起自己的这份工作,尚爱茶很满意。 李江辉表示,下一步计划扩大生产、销售规模,依靠自己在电商方面经验的积累,让本地的农产品不再滞销,提高红薯粉条、红薯淀粉等本地农产品品质,带动更多周边村民实现增收致富。

    [更多详情]
  • 11 2021-11

    舞钢市杨庄乡:水芋头成致富增收“金疙瘩”

    “它可是宝贝,生长过程中美化了环境,成熟后收入也非常可观。”11月9日上午,舞钢市杨庄乡红石岗村党支部书记范建坡指着村口一片绿油油的水芋头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扩大种植规模。” 2019年一次去外省出差的过程中,范建坡发现有人大规模种植水芋头,据说收益颇丰。这种作物看起来像是一种景观,很有观赏性,产量大、价格高、市场需求也很大。巧合的是,红石岗村周围生长有很多野生的水芋头,且口感很好。“我们能不能大规模种植?”范建坡动了心思。 回去后,他和村委经过多次、多地考察,最终决定引进种苗,先行试种。范建坡带领村民,将村口地势低洼处的荒地进行平整,又流转了部分村民的土地,由村里集中管理。当年,近30亩的水芋头大获丰收,收益近20万元。第二年,这30亩水芋头再次丰收。连续两年试种的成功,让范建坡有了信心,他又看准了村里河周边的一些闲散地块,准备将种植规模扩大到100亩以上。 “红石岗村把水芋头变成了‘金疙瘩’,为农民增收找到了一条新途径。下一步,我们会在全乡推广这种经验、做法,让各村因地制宜,变废为宝,通过实践,寻找更多帮农民致富增收的金点子。”杨庄乡政府一位负责人如是说。

    [更多详情]
  • 11 2021-11

    猪价尚未出现向上拐点

    11月9日,大连商品交易所生猪期货2201主力合约以16155点报收,比9月23日收盘13600点大幅上涨了18.8%。9月下旬以来,生猪期货价格强劲反弹,短期涨幅较大。当前生猪供应形势怎样?养猪行业盈亏情况如何?猪价向上拐点是否已经来临?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业内有关人士。 生猪供应相对过剩 “目前我国生猪产能继续惯性增加,猪肉供给仍然充裕。”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对记者说。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二、三季度,全国猪肉产量分别同比增长31.9%、40.2%和43.1%,预计全年猪肉产量在5400万吨以上。猪肉进口方面,四季度预计月进口量维持在20万吨上下,全年猪肉进口或在370万吨左右。截至三季度末,全国生猪存栏43764万头,同比增长18.2%。其中,能繁母猪存栏4459万头,同比增长16.7%。1月至10月全国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累计达2.09亿头,同比增长66.4%。仅10月份就屠宰了3023万头,同比增长111%。 记者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据农业农村部监测,从7月份起,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3个月下降。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生猪供应为何不降反涨呢? 朱增勇表示,能繁母猪存栏量下降是因为7月份以后,后备母猪转商品猪以及母猪淘汰量增多。淘汰的主要是非洲猪瘟疫情后为快速恢复产能而大量喂养的三元杂母猪以及落后产能的二元母猪。目前,三元杂母猪占能繁母猪存栏比重可能已经降至10%以内。虽然母猪存栏小幅下降,但生产效率提升了。另外,9月份二元母猪价格处于低位,一部分养殖户已经购买后备母猪,这部分母猪产能将会在明年下半年逐渐释放。因而,能繁母猪产能小幅调整,生猪供给仍然会惯性增长,四季度猪价仍然存在明显的压力。 行业盈亏基本平衡 日前,国内生猪养殖龙头企业牧原股份发布2021年第三季度报告称:与上年同期相比,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下降107.74%。牧原股份总裁助理袁合宾告诉记者,报告期内公司生猪出栏量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但由于生猪市场价格较去年同期明显下降,导致公司今年前三季度经营业绩较去年同期明显下降。 近期随着猪价强劲反弹,全行业盈亏已基本平衡。 “自10月中下旬起,全行业亏损面显著改善,部分养殖户10月底已经达到现金成本,11月初全行业已经基本实现盈亏平衡。”朱增勇说。 全行业亏损面显著改善首先得益于猪价大幅反弹。受猪肉收储提振、消费回暖和大猪比重明显下降等因素影响,10月第2周,猪价开始明显反弹,11月初自繁自养基本盈亏平衡,外购仔猪养殖者每头小幅盈利50元左右。目前自繁自养成本一般在16元/公斤左右,已经略有盈利,但部分成本高于17元/公斤的养殖户仍处于亏损状态。 其次是受益于生猪养殖成本下降。到10月底,外购仔猪养殖户成本由1月份的29元/公斤降至17元/公斤左右,开始低于自繁自养养殖户。9月份购买的仔猪明年2月将出栏,成本预计在12元/公斤上下,自繁自养平均成本也降至15元/公斤左右。随着养殖成本的降低,预计后期猪价再度回落导致的亏损将没有10月上旬大。 猪价或将再次回落 猪价大幅反弹,是否意味着向上拐点将来临呢?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负责人孔亮告诉记者,生猪市场供应“中期看仔猪,长期看母猪”。3月份以来,全国规模猪场每月新生仔猪数均在3000万头以上,并持续增长。8月至9月份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接近正常保有量的110%。预计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一季度上市的肥猪同比还将明显增长,生猪供应相对过剩局面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如不实质性调减产能,猪价低迷态势难以扭转。尤其是明年春节过后的消费淡季,猪价可能继续走低,并造成生猪养殖重度亏损。 朱增勇表示,自2003年6月份以来,我国生猪价格已经历了4个完整周期,每一轮周期都长达数年,目前谈上升周期为时尚早。 10月中旬以来猪价回升主要原因有:一是国庆后猪价跌至低位,部分地区跌至10元/公斤以下,在市场机制下猪价具有一定的反弹需求;二是10月10日收储3万吨中央储备肉,同时多地也开始地方冻猪肉收储工作,对市场心理预期和猪价起到了明显的提振作用;三是猪价较低刺激消费回暖以及居家食品储备;四是受猪价加快上涨影响,养殖端看涨惜售情绪浓厚,生猪出栏积极性下降,导致短时间内市场供应收紧。 朱增勇估计从今年四季度一直到明年上半年,全国猪价总体处于低位,后期或有明显回落风险。从短期看,国庆后猪价明显反弹主要支撑来自于大猪存栏比重明显下降和消费提振。2022年春节过后,消费季节性下降,猪价或将再次明显下跌。按以往周期的经验,市场低点会比成本线低20%至30%,如果行业成本下降到15元/公斤左右,那么市场低点可能会在11元/公斤至12元/公斤。 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为尽快恢复产能,在政策支持和养殖效益拉动下,各地新扩建了大量养猪场。2020年前三季度,全国共新注册养猪企业6.2万家,同比增长127.3%。一些养殖企业通过新扩建、发展大量合同养殖户、租赁养殖场、托管等方式快速扩张,养殖成本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今年以来,猪价持续下跌,有的企业甚至月亏损达到数亿元以上。今年三季度末亏损幅度加大以后,部分地区在建猪场烂尾现象增多。为降低后期的市场风险,保护养殖户利益,保障生猪产能平稳调整,朱增勇建议养殖户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快淘汰低产母猪,优化能繁母猪结构,适当降低存栏规模,趁低价选购高繁后备种猪,优化母猪的胎龄结构,提升能繁猪效率,保障高效母猪产能,顺势出栏肥猪,避免压栏和投机二次育肥;二是通过精细化管理,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养殖成本;三是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养殖流动资金管理。

    [更多详情]
  • 11 2021-11

    张桥村鸽子养殖效益翻了番

    “这一年,张桥村又有了大发展。就拿张涛说吧,他去年5座鸽棚,养了8000对鸽子。今年,他又建了5座鸽棚,10座鸽棚养了1.7万对鸽子。”11月9日,说起该村一年来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张文彬高兴地说。2020年8月13日,《商丘日报》刊发了“百年梦圆看百村”大型主题报道采访活动稿件《张桥村:乳鸽养殖借风成大势》。时隔一年,记者再次来到张桥村。 张涛带动村民发展的鸽子养殖产业是朝阳产业,不但越来越多的村民投资养鸽子,还带动张桥镇开始打造以镇为主导的肉鸽养殖大产业。今年,肉鸽、鸽子蛋一直供不应求。张文彬说,按正常情况,今年的效益应该不错。但是,今年夏天的疫情,让养鸽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疫情期间,肉鸽运不出去。但是疫情毕竟是非常情况,正常情况下,养鸽业仍然有良好的前景。张涛等养鸽能手仍然在加大投资,扩建场房。 今年,张桥村新上马一个学生配餐中心。全镇的学生餐在该村制作,解决了20多个人的就业问题。 今年,张桥村又实现了500多亩的土地流转。张文彬说,新流转出来的土地,一大部分规划种植辣椒,在柘城县打造辣椒产业的大势中顺势而为,应该能实现不错的效益。同时,用其中一部分土地种植菊花。学习附近村的菊花种植经验,探索一条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我们村还规划在今年新建一个肉牛场。”张文彬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村东北角有一片约30亩的废窑地,是建设用地,一直闲着。俺县正在打造‘中国肉牛之乡’,我们村利用县里的优惠政策,已经确定要建这个肉牛场,计划已经报到了县里,前期工作已经进行得差不多了。” “有政策,有干劲,张桥村一定会越来越好!”张文彬自信地说。

    [更多详情]
  • 11 2021-11

    河南:抓好蔬菜生产 保障市场供应

    眼下,在另一个蔬菜种植大省河南,各地积极安排蔬菜品种结构和种植规模,聚焦市场需求较大的主要品种,全力做好“菜篮子”产品的保供工作。 这两天,滑县高平镇的露地蔬菜陆续到了采收期,每天这里能出产300吨左右的各类蔬菜。 河南滑县高平镇东起寨村村民 张向臣:种了30多亩,有韭菜、有菠菜、芫荽,菠菜现在就是三四元钱每斤,比前一段时间价格落得多。 高平镇现有蔬菜大棚3500栋,蔬菜种植面积达1.3万亩,以种植菠菜、香菜、辣椒、黄瓜为主,省内主要供往郑州等地,省外主要供往北京、上海、辽宁等地。 河南滑县高平镇副镇长 侯利民:再过几天,大棚里的蔬菜也就可以开始采收了。另外,11月底黄瓜、西红柿、辣椒开始育苗。高平镇有3个交易市场、5个冷库,今年又新建500吨冷库3个,能够有效保证蔬菜的品质。 郏县的李口镇也是远近闻名的蔬菜供应基地,前两天的大风寒流天气给当地的农业设施造成一定的损坏。眼下,当地一面组织农户进行维修,一面全力保障蔬菜供应。 河南郏县李口镇党政办主任 李云凡:增加品类,满足需求多样化。大力发展快菜、小白菜、芹菜等速生蔬菜,增加市场供应量。 河南是蔬菜生产大省,常年种植面积超过2500万亩,总产量7500万吨左右,均位居全国前列。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经济作物处处长 黄伟:目前全省在田蔬菜735万亩,比去年还略增了1.9万亩,10月份的总采收量在791万吨,比上年还增了36万吨。 据了解,随着萝卜、白菜、胡萝卜等秋茬菜陆续大量上市,和秋延后设施蔬菜的采收上市,未来蔬菜价格将会有所回落。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经济作物处处长 黄伟:会储备一批应急蔬菜生产线和生产基地,随时保证我们蔬菜的雨雪调节和市场供应。

    [更多详情]
  • 11 2021-11

    河南省明确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认定标准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应符合哪些条件和标准?记者昨日获悉,省农业农村厅近日印发《河南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认定和监测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我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基本条件、认定标准和监测管理办法,以支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立一体化的农业经营组织联盟,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促进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 根据办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农民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为基础,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支撑,通过股份合作、订单生产等利益联结形式,形成的关联紧密、分工明确、链条完整、利益共享的农业经营组织联盟。联合体内成员原则上应由1家省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牵头,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10家以上新型经营主体共同组成。联合体内牵头的重点龙头企业应联合各成员共同制定联合体章程和围绕主导产业的建设方案。各成员间通过专业化分工、多元化联合、紧密型衔接、标准化生产,实现全产业链发展。成员之间有技术服务、基地建设、产品加工、商贸流通、品牌建设、利益联结机制和信贷担保等实质性合作内容,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责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联合体牵头的重点龙头企业上年度需盈利,联合体内其余各成员上年度总营业收入应超过对应类型省重点龙头企业认定标准的20%以上,联合体带动农户数量应超过对应类型省重点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数量标准的20%以上,联合体原则上有“三品一标”认证,联合体内各成员近两年内没有发生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办法明确,我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认定和监测管理工作由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实施,实行动态管理,实行优胜劣汰,每两年组织实施一次。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内各成员优先享受各级政府出台的支持联合体、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相应的扶持优惠政策。

    [更多详情]
  • 10 2021-11

    河南永城:“软黄金”铺就致富路

    日前,记者走进永城市酂城镇酂东村顺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藏红花种植基地,远远就听到一阵歌声传来,十几名群众迎着朝阳,边唱着歌边采摘藏红花。初升的太阳、淡紫红蕊的藏红花、欢快的歌声、满面的笑容,构成了一幅既和谐又幸福的丰收景象。 顺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负责人肖红元和张春华夫妻有着多年种植中药材的经验,共流转土地500余亩,种植藏红花50亩,除此之外,合作社还种植有白术、白芷、白芍、丹参等十余种中药材400余亩。 眼下,正是藏红花采摘收获期。远远望去,嫩绿色的叶子上,淡紫色的小花随风摇摆,就像朵朵会跳舞的“小精灵”。张春华采一朵藏红花拿到记者面前,花蕊里面的3根花丝格外显眼。“这3根是藏红花最宝贵的东西。”张春华告诉记者,“平常中药说的藏红花就是这3根。” 藏红花被誉为植物中的“软黄金”,是一种名贵中药材。它的花期在秋季,具体是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之间。“藏红花初开花的时候就要采摘,花朵是日开夜闭,最佳采摘时间是早上7时至10时,超过这个时间段,花蕊就会发蔫,品质下降。”张春华说,“藏红花从种植、管理到采摘都不能使用机器,必须靠人工,因此,我们都会组织大家早早来采摘,不能耽误花期。”每年一个月的采摘期,合作社能吸纳五六十名附近村民来合作社打工挣钱,每人每天可以挣五六十元的工资,带动人均增收1500多元。 “大家都是乡里乡亲,一群老姐妹们一边唱着歌一边采摘藏红花,活儿不累,还非常开心,在家门口就能挣点零花钱,增加点收入,特别好。”今年73岁的村民夏景春高兴地说。 10时左右,村民们带着采摘下来的藏红花来到离种植基地不远的合作社院内,坐在干净的桌子前,戴上手套,开始剥取花丝。“剥花丝也有讲究,要先将花瓣剥开,然后取下中间的3根花丝,不能带黄根,且3根花丝不能连在一起。”张春华一边说一边给记者示范。 栽种、田间管理、采摘、烘干,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工人,很耗费人力,所以一年四季合作社都能为当地农民提供挣钱的机会。“从合作社成立第二年开始,我就在藏红花种植基地干活,种植、除草、采摘,一年到头都有活干,日子过得既充实又乐呵,还能挣钱。”刘庄村村民苏桂兰一边剥着花丝,一边对记者说。 据肖红元介绍,藏红花在前一年9月份种植,次年10月下旬开始采摘,还可以套种大豆、玉米等作物,不仅为地下的藏红花种子遮阴,还能高效利用土地,可谓一举两得。今年,藏红花一亩地可以获得净利润2万元左右。谈起未来发展计划,肖红元表示,要进一步扩大藏红花种植规模,带领更多群众致富。 随着工人不停地工作,盘子里的花丝越来越多,鲜红的花丝不仅映红了大家喜悦的脸庞,也照亮了前方的致富路。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