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9 2021-10

    河南:优中选优 多元协同

    河南省连续召开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启动会、培训会、现场会,坚持高位推动、优中选优,扎实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 在筛选试点县时做到五个结合:一是与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结合,优先选择邓州、正阳等粮食大县、经作大县与畜牧大县重叠的县。二是与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结合,对实施效果较好的兰考县、偃师市等县(市)优先考虑。三是与内乡县等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先进县结合。2019年以前的县需完成项目验收且支付完毕,2020年的县需任务过半支付过半,对资金被整合或进度迟缓的县不予考虑。四是与金融支农先进县相结合,对泌阳县等农业信贷担保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试点县优先考虑。五是与平时工作考核相结合,对日常工作报送及时、总结材料质量较高、积极探索经验模式的县优先考虑。 下一步,将利用制定《河南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的有利时机,协调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行业管理部门将畜禽粪污第三方服务组织设施用地管理政策纳入省人大立法议事范围,助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落地见效。

    [更多详情]
  • 29 2021-10

    河南省麦播超8成

    连日来,我省各地抓住天气晴好的有利时机,抓紧抢种小麦。10月28日,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截至10月28日17时,全省已腾茬面积1亿亩,整地8441万亩。小麦已播种6961.5万亩,占预计面积的81.8%。 分地市来看,商丘、周口、驻马店麦播基本结束,开封小麦已播种面积占预计面积93%,三门峡小麦已播种面积占预计面积93%,许昌小麦已播种面积占预计面积85%,郑州小麦已播种面积占预计面积79%,新乡小麦已播种面积占预计面积77%,安阳小麦已播种面积占预计面积71%,南阳小麦已播种面积占预计面积70%,漯河小麦已播种面积占预计面积67%,平顶山小麦已播种面积占预计面积67%,洛阳小麦已播种面积占预计面积65%,濮阳小麦已播种面积占预计面积62%,焦作小麦已播种面积占预计面积56%,济源小麦已播种面积占预计面积56%,鹤壁小麦已播种面积占预计面积54%,信阳小麦已播种面积占预计面积39%。

    [更多详情]
  • 29 2021-10

    温县铁棍山药开挖了

    10月27日,河南省焦作市温县武德镇苏王村,农民正在收获铁棍山药。温县是铁棍山药的原产地,现种植铁棍山药3万亩,目前已进入开挖期,当地一派繁忙景象。 近年来,河南省焦作市温县积极引导农户因地制宜种植铁棍山药等“四大怀药”特色农作物,采取“公司+电子商务+基地+农户”等运作模式,通过农商对接、农企对接,拓宽销售渠道,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更多详情]
  • 29 2021-10

    豫西黑猪助力打造种业猪芯片

    种业被誉为农业“芯片”。日前,豫西黑猪顺利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标志着豫西黑猪成为国家重要的畜禽遗传战略性资源,对打好种业“翻身仗”、丰富群众“菜篮子”具有重要意义。 豫西黑猪,俗称“大耳黑猪”,主要分布在以洛阳栾川为中心的豫西山区一带。该猪全身黑色,体型中等,大头凹脸,双耳下垂,背腰宽厚,繁殖率高,耐粗饲,适宜散养、半散养。豫西黑猪的肉醇香,是有机绿色优质猪肉。 农业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性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此次豫西黑猪顺利通过国家审定,是洛阳挖掘培育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的重大突破。据《洛阳市志》记载,20世纪60年代以前,洛阳就以饲养豫西大耳黑猪为主,豫西大耳黑猪属于地方品种。近几十年,养猪业饲养品种基本上以国外品种为主,豫西黑猪饲养量急剧下降。 2014年,河南省和洛阳市农业部门组织专家对豫西黑猪资源展开调查,认为该猪群体较大,分布集中,体型外貌一致,具有地方品种的基本特征,并依托栾川县亨利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养殖企业,启动实施豫西黑猪提纯复壮项目。历经7年努力,我市已基本摸清豫西黑猪的分布情况、种群数量、特征特性等,并完成了保种场建设、提纯复壮、繁育扩群、生产性能测定、猪肉质量测定等工作。目前,我市豫西黑猪保种场有种公猪28头、种母猪500余头,养殖存栏5000余头,年出栏1万余头,种群规模逐步扩大。 洛阳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开展豫西黑猪资源抢救性收集保护,将为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猪芯片”奠定种质基础。下一步,我市将聚焦豫西黑猪遗传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快开展提纯复壮、种群扩繁及杂交育种等工作,进一步带动农民增收、丰富群众“菜篮子”。

    [更多详情]
  • 28 2021-10

    小小韭菜籽 致富大产业

    10月21日,在肖旗乡张伍庄村恒宇种植合作社的韭菜基地,合作社负责人史新歌忙着指挥村民用机器收割成熟的韭菜籽。看着忙碌的工人,闻着清爽的韭香,史新歌笑得合不拢嘴。 “现在的创业环境太好了,乡技术人员定期来指导,想不到小小的韭菜籽让我获得了创业‘第一桶金’。明年,我打算再种两个品牌的韭菜。”史新歌说,2019年,他回乡创业,种植品种韭菜“久星19”,主要收韭菜籽,一亩地能产75公斤种子,合同价为每公斤44元,算上卖的几茬韭菜,一亩地能收入6000多元,“我的118亩韭菜一年收入70多万元”。 史新歌说,宝丰恒宇种植合作社吸引了6个种植大户加入,种植规模达到300亩。合作社与农科所、种子公司合作,采用订单式种植,为种植户吃下”定心丸“,每年韭菜籽供不应求。 “我们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扩大种植规模,带动更多村民共同致富,今年又有两个农户加入,再扩大种植面积120亩。每年在韭菜除草、收割、采摘、翻晒等农忙时节,还能为周边村民提供200多人次的就业岗位。”张伍庄村党支部书记史学峰说。 “早上来得早能采将近150公斤,挣90元,还不耽误我给孩子们做饭。”“采摘能手”岳翠锋说,韭菜种植能长期带动周边村民就业,每人日均工资80元左右。 作为农业大乡,肖旗乡近年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出台花生、红薯、辣椒等种植奖补实施意见,通过示范引领、效益带动,促进特色种植产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引导群众自主发展特色产业,稳定收入来源,推动乡村振兴。”宝丰县委常委、统战部长,肖旗乡党委书记夏上说。

    [更多详情]
  • 28 2021-10

    尉氏县张市镇:田园菊香灾后“重见”

    近日,在尉氏县张市镇石潭村菊花种植基地,一番热火朝天干活的景象映入眼帘,村民们在忙着采摘、分拣菊花,他们有说有笑,干得很起劲。然而在一个多月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由于前段时间的连续强降雨,张市镇石潭村的菊花种植基地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眼看着满地的菊花泡在水里奄奄一息,村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镇政府闻讯后,迅速组织机关干部及农技专家深入菊花种植基地,动用五台大型抽水设备日夜不停的进行排水,待洪水排净后,农技专家又根据菊花的长势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案。 “虽然菊花在生长期需要的水量是非常大的,但过大的水量也不利于菊花的生长,在排完水后,我们又根据该地菊花的实际生长情况进行了科学的管理,菊花在生长期需要消耗大量的养分,我们第一时间进行了追肥处理,并且及时补充了菊花生长所需要的磷元素和钾元素,另外我们还适当的对其进行遮光处理以延长菊花的花期。你看,这样管理过后的菊花长势喜人,花色漂亮”。农技专家这样告诉我们。 近年来,张市镇大力发展订单菊花、大棚西瓜、火龙果等一些高效经济作物新品种,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将农业发展和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更多详情]
  • 28 2021-10

    平舆县庙湾镇:农民因“艾”生财

    10月22日,在平舆县庙湾镇大杨村的艾草种植基地里,空气中散发着淡淡的艾草香。日前,该镇2600余亩艾草进入了收获季,1000余户农民因种植艾草有了不错的收益。 几年前的大杨村是典型的贫困村,村民收入低,致富路子少。在镇里的支持下,该村引进康瑞艾制品深加工企业,把艾草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带领全村群众进行艾草种植。“艾草一年可收割3次,在种植和管护过程中用工需求大,通过土地流转和参与日常管理,一年下来每亩收益达5000元。”大杨村村支部书记孟高岭说。 在庙湾镇康瑞艾制品有限公司车间里,20多名产业工人正在各生产线上加工艾条、艾棒、艾垫等产品。据介绍,公司优先聘用有能力的脱贫户来基地务工,为群众找到了一条自主增收、劳动致富的新途径。

    [更多详情]
  • 28 2021-10

    河南省探索科技引领乡村振兴新模式

    10月26日,全省农业科技引领优势产业发展试点县共建工作培训班在郑州举办。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马万里出席并讲话。 在培训班上,我省农业科技引领优势产业发展共建工作试点县名单公布,新安县、汝阳县、郏县、内黄县、滑县、浚县、长葛市、卢氏县、内乡县、西峡县、民权县、夏邑县、商城县、泌阳县、遂平县、省黄泛区农场等16个县(市、场)被确定为第一批试点县。 据了解,到2025年年末,我省将建成30个左右的农业科技引领优势产业发展试点县。 马万里介绍,开展农业科技引领优势产业发展试点县共建工作,重点任务是围绕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充分发挥涉农科研教学推广单位、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企业等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作用,探索构建农业科技引领产业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 据介绍,共建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通过省级组建技术顾问团,市级组建技术指导团,县级组建农技推广服务团,依靠新的机制加强沟通协作,实现利益联结、成果共享,服务试点县农业科技的需求;找到制约产业生产发展、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技术瓶颈,通过科技成果和技术模式集成应用,提高试点县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以各类示范基地、农业园区为基础,联合试点县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主体,组织全产业链的集中试验、交流观摩和技术培训等活动;发动技术专家团队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实地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为试点县优势产业发展和技术研究提供指导;统筹农业科技创新、农技推广、农民教育培训三大体系力量,让农技推广业务骨干和各类高素质农民更好更快融入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在培训班上,16个第一批开展共建工作的试点县(市、场)与省现代农业产业科技服务体系专家代表签订了共建合作协议。

    [更多详情]
  • 28 2021-10

    叶县农机服务队“唱响”乡村振兴田园歌

    10月27日中午,在叶县龚店镇史堂村的农田里,机声轰鸣,数台农业机械正在田间地头不停地来回穿梭,施肥、翻耕、平整、播种……农业机械组成的乡村农机服务队成了田间地头的“主角”,呈现一派繁忙的秋播景象。 “前阵子秋雨多,地块湿度大,一直不能开犁耕作。近几天天放晴了,各村都联系我们使用农机,订单不断。”史堂村党支部书记张海波高兴地说。 该村农业机械服务队成立于今年4月份,共投资26万余元,共有拖拉机、播种机、犁地机等配套各种农机八台,主要为农业种植提供“一站式”农机服务。上岗前对农机手进行技术和安全作业培训,对耕种质量、耕种速度进行全过程监督,实现农业种植全托管,收入归村集体所有。至目前,已收益12余万元。 “一开始是为了方便本村农户,对村内劳动能力弱、无劳动能力以及孤寡老人进行帮扶,服务群众,没想到大家对耕种质量很满意,使用农机服务队的人越来越多。”张海波说。 史堂村农业机械服务队不仅获得了本村群众的认可,其他各村也纷纷点赞,农机服务队的深耕作业质量好,服务到位,大家都认准史堂村农业机械服务队了。 “家里种植几亩地,以前到了农忙季节,我还要请假来回折腾。现在,有了农机服务队,全部托管给村上,省时又省力,价钱还低。”史堂村村民史清周轻松的说。 “大家辛苦了,到地东头都停下来,该吃中午饭了。”到了中午,张海波大声招呼农机手用餐,并与他们交谈了解耕作中的情况。 “谢谢张书记!多亏村里帮忙,既能为群众服务,也为村集体经济贡献一份力量,还能增加自己收入。”该村农机服务队农机手史耀征见到张海波感激地说。 史耀征是史堂村村民,以前在外务工,去年父亲去世,母亲又卧病在床,家庭困难成为该村边缘易致贫户,为了方便照顾母亲,他选择回村务工,但是一直没有合适的工作。 为了帮助史耀征发家致富,张海波得知这一情况之后,该村成立农机服务队的第一时间联系他,并和村干部一同上门与之沟通,邀请他担任农机手增加收入。 “我们准备再购置一部分农机,扩大规模,另外,继续完善服务,设置‘菜单式’农机服务清单,让乡亲在家里自主下单,预约机手,到田服务,让农机服务队实现村集体增收和服务群众的双赢。”张海波说。

    [更多详情]
  • 27 2021-10

    尉氏县十八里镇: 大棚种植添活力,产业发展促振兴

    “看看我们的茄子又大又亮还好吃,前一天下午摘完第二天一早就卖出去了,保证绝对新鲜。反季蔬菜销量好,我们的收益也跟着增加了,这都得感谢党的好政策!”尉氏县十八里镇会庄村蔬菜大棚一行一行的茄子长势喜人,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都到棚里帮忙摘茄子。 会庄村曾经也是贫困人口多,基础条件差,产业发展缓慢,群众生活水平比较落后的贫困村。在镇政府的带领和帮扶下,全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村内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有明显改善,产业发展也在稳步推进。目前,村内温室大棚发展势头强劲,甜瓜、西红柿、茄子、辣椒等农产品品质好、销量高成为十八里镇温室大棚发展的典范,多次吸引各村村干部和种植户前来参观学习。另外,还带领村内脱贫户就业,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能务工增收。会庄村脱贫户贾苗更是在政府帮扶下自主发展温室大棚种植,还当起了主播在网络平台带货,收益稳步增长成为村里脱贫致富的代表。 十八里镇党委政府时刻关注产业发展动向,不断谋求促进产业发展之法,力求为全镇产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带领全镇人民乘上产业发展的快车,促进实现乡村振兴。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