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7 2021-10

    河南通许县:打造厉庄玫瑰“金字招牌”

    花开厉庄,绽放通许。近年来,河南省通许县厉庄乡以玫瑰特色种植为主导,建设高标准特色农业产业园区,打造厉庄玫瑰“金字招牌”,在带动乡镇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产业振兴增加了脱贫群众收入,力争创建成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厉庄乡紧抓以党建促进乡村振兴的理念,积极谋划部署产业项目。园区总规划面积约300多亩,形成链条完整、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体系,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角、市场引导、效益领跑的原则和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工作思路,构建“一心、一带、一环、一村、六区”的功能结构布局,构筑以农为基、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厉庄现代农业的腾飞提供了强大的引擎和广阔的平台,为通许县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据悉,玫瑰产业园通过与带贫龙头企业河南莲祥食品有限公司合作,按照“龙头企业+基地+脱困户”模式运行,采摘得到的花瓣将用于生产玫瑰花茶、玫瑰酱等产品。花开季节,乡里脱贫户可通过入园采摘、入企务工等形式增加收入;村民除流转土地收入,还可以在花开季采摘花瓣,每天收入100元左右。采摘来的花瓣由河南莲祥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玫瑰产品,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延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更多详情]
  • 27 2021-10

    “豆虫养殖,可以搞!”

    “炸一炸,撒点儿盐和辣椒面,香得很!”26日,在宜阳县董王庄乡前村村,“95后”的“养虫达人”王彦博指着身后大棚里一大片青豆自豪地说道。他口中的美味并不是指这些青豆,而是在青豆叶子上蠕动的一只只青绿色的豆虫。 王彦博2018年从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毕业,起初在郑州从事饮料销售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从一个朋友口中得知了豆虫养殖这个行业。说干就干,他立马在网上查起资料,为养豆虫作准备。“2019年我在周口跟着老师学习了一整年。”王彦博说。 有了经验储备,就要动手实操了。刚回到家乡的王彦博,投资了2万多元,种植了5亩东北大青豆,专门养豆虫。2020年谷雨时节,他将第一批虫卵撒在了这5亩青豆的叶子上。 “从定卵到收虫,大约75天,能赚1万多元。”王彦博说,那些日子,他吃住都在地里。尝到甜头的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判断:“豆虫养殖,可以搞!” 王彦博当机立断,扩大养殖规模。从去年到今年,他在家人与朋友的支持下,流转了280余亩土地用于养殖豆虫。 “不仅虫子能卖钱,收获的豆子也能卖钱!”王彦博说,豆虫养殖虽比作物种植、家禽养殖省心,但要防“天敌”。“种豆子的时候怕兔子、刺猬来啃,养殖豆虫时又怕小鸟来叼。”他给280余亩土地,罩上“安全罩”,在地里扎起稻草人。每到种豆、收豆、定卵、收虫时,他会请乡亲们来帮忙。 “大家都富才是富。”这是王彦博的口头禅。在他的带动下,一些乡亲也投身于“养虫事业”。同时,他把自己的养殖经验毫不吝啬地分享给大家,希望和乡亲们一起,将豆虫养殖产业做大做强。 秋风吹过头顶的大棚,豆虫们开始准备入土越冬,等待着来年羽化飞翔。“下一步我们想成立一个合作社,打造一条从生产到销售的快速通道。”王彦博看着棚顶,雄心勃勃地规划着。

    [更多详情]
  • 27 2021-10

    农业农村部:进一步研究部署抓好秋收和秋冬种工作

    10月25日,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主持召开部常务会议,进一步研究部署抓好秋收和秋冬种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最大决心、最强力度、最硬举措,抓好秋收和秋冬种各项工作,保证秋粮丰收到手,力争秋冬种面积基本稳定,打好明年夏粮丰收头一仗。 会议指出,秋收秋种关系今年丰收到手和明年粮食开局,事关经济社会大局。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把秋收秋种作为当前最重要最紧要的任务,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窗口期,争分夺秒、毫不放松抓好各项工作。近期北方大部天气晴好,秋收接近收尾,要抓紧烘干收储,确保粮食质量。黄淮海和西北部分地区受前期降雨影响,秋冬种明显受阻,要加紧整地散墒,加快播种进度,尽最大努力落实小麦面积;有针对性地落实晚播麦“四补一促”关键技术,提高播种质量;结合苗情做好小麦冬前和早春田间管理,重点防范冻害、防治病虫草害,确保安全越冬。要发挥好部领导包省、司局牵头负责工作机制作用,加强分级分类精准指导、督促推动和政策落实,全力帮助解决突出问题。 会议要求,要加强沟通协调,全力推动支持秋收和秋冬种的各项政策尽早落地见效。督促受灾省份统筹用好前期下达的救灾资金,尽快转化为实物工作量,尽量降低晚播影响。支持引导农户及社会化服务组织等主体,利用提前下达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购置相关农业生产机具和烘干设施,提升秋收秋种农机作业能力。会同相关部门及时下拨农业生产救灾资金,支持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等省抢收抢种,做好明春小麦增施返青肥、促弱转壮和条锈病、赤霉病等病虫害防控等,为明年夏粮丰收打好基础。

    [更多详情]
  • 27 2021-10

    全省小麦播种超六成 商丘麦播基本结束

    10月25日,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截至当日,全省已腾茬面积9779万亩,整地7372万亩。小麦已播种5648.2万亩,占预计面积的66.4%,较去年同期少1677万亩。 分地市来看,商丘麦播基本结束,周口小麦已播种面积占预计面积93%、开封小麦已播种面积占预计面积85%、驻马店小麦已播种面积占预计面积81%、三门峡小麦已播种面积占预计面积68%、许昌小麦已播种面积占预计面积67%、安阳小麦已播种面积占预计面积58%、新乡小麦已播种面积占预计面积58%、漯河小麦已播种面积占预计面积56%、郑州小麦已播种面积占预计面积54%、平顶山小麦已播种面积占预计面积53%、濮阳小麦已播种面积占预计面积47%、南阳小麦已播种面积占预计面积48%、洛阳小麦已播种面积占预计面积38%、鹤壁小麦已播种面积占预计面积35%、焦作小麦已播种面积占预计面积32%、信阳小麦已播种面积占预计面积25%。

    [更多详情]
  • 26 2021-10

    襄城县陈瑞峰:引种黄蜀葵花开富乡邻

    金秋时节,襄城县范湖乡大陈村近百亩黄蜀葵正值花期,一朵朵黄灿灿的花竞相绽放,远远就能闻到阵阵清香。 “黄蜀葵6月种下,只要温度不低于25℃,花期能从8月持续到10月底,亩产鲜花三四千斤。”正在自家地里采摘黄蜀葵花的村民王改民算了一笔账:“一斤鲜花1块钱,刨除人工成本,每亩净赚3000元。我这25亩能赚75000元。” 黄蜀葵有清热解毒、润燥滑肠等功效,其根、叶、花和种子都可入药。那么,黄蜀葵是如何“来到”大陈村的呢?这要从39岁的村民陈瑞峰说起。 一直在外做生意的陈瑞峰,2017年听说药厂需要大量经过烘烤、粉碎后的黄蜀葵花。他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好机会,于是开始学习黄蜀葵的种植方法和烘烤粉碎技术。掌握技术后,他就开始试种,没想到一次就成功了,生意还越做越红火。 2018年,陈瑞峰回乡探亲,了解到乡亲们仍然在搞传统种植。于是,他决定以免费提供种苗、技术并回购的方式,带领乡亲们种植黄蜀葵共同致富。 陈瑞峰的这一决定,与范湖乡“加快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的谋划”不谋而合。范湖乡经过考察测算后,在全乡推广黄蜀葵种植,同时积极为陈瑞峰协调建设用地,帮助建设加工车间。 截至目前,范湖乡已推广种植黄蜀葵600余亩,陈瑞峰也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建起两座黄蜀葵花烘烤车间。村民们得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今年70岁的陈英杰便是其中一员。“我年纪大了,在外面找不到工作。现在,在烘烤车间干,一天8个小时能挣120元,三个月下来能挣1万块钱哩!”正在车间里忙碌的陈英杰说。 看到种植黄蜀葵能带来经济效益,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当上了“采花人”。一朵朵盛开的黄蜀葵花,正成为范湖乡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和乡村产业振兴的一大亮点。

    [更多详情]
  • 26 2021-10

    上蔡县:大棚种植辣椒鼓起村民腰包

    时下,正是辣椒丰收的季节,在上蔡县五龙镇冀庄村龚立种植专业合作社辣椒种植基地的400余座大棚里,村民们忙着采摘辣椒。 龚立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龚金一说:“俺这个合作社建了11年了,春天主要种甜瓜、西瓜,秋天种辣椒,产量高,也好卖,主要销往郑州、西安、许昌、驻马店等地,在这里务工的工人多的时候有上百人,平常也有七八十人。” 龚金一告诉记者,合作社基地种植的辣椒品种是“菜椒中农858”,挂椒率高、肉质肥厚、色泽饱满、口感好,深受市场青睐。辣椒亩产7000斤左右,价格1.4元一斤,利润在3000元左右。据了解,龚立种植合作社发展辣椒种植,从栽种、管护到采摘等都需要大量人工,吸纳了周边村民前来务工,村民就地务工使得顾家赚钱两不误。 冀庄村党支部书记冀粪堆说:“2016年,我在外地打工时看到发展大棚种植效益比较好,和镇领导到外地参观考察后,在村里发展了300多亩大棚,后来,村民看到大棚种植的效益又自主发展了500多亩,依靠西瓜、辣椒等长效产业种植,村民们的腰包也是越来越鼓了。”

    [更多详情]
  • 26 2021-10

    正阳县蒋金锋:收“晚秋”收来“好钱景”

    10月24日,霜降刚过,秋季进入尾声。正阳县新阮店乡的小路旁,绿油油的麦苗预示着秋收早已过去。 啥是秋收?对正阳农民来说,就是收花生——全县花生种植面积173万亩,是绝对的主角。但对于蒋金锋来说,他的秋收才刚刚开始——你收果我拢秧,花生秧才是“粮”。 收获内容不同,秋收的时间也就岔开了。蒋金锋用“晚收”,开辟了新天地。 新阮店乡孙竹村收储点的仓库里,花生秧堆成了小山。就像蒋金锋的正阳县新天地草业公司名字一样,他更喜欢把花生秧叫作“草”。 “草”是牛羊的饲料。花生秧当饲料,并不是新鲜事儿。抓一把扔给牛羊吃,是当地农民的普遍做法。 但蒋金锋不同,他收过来的“草”,从仓库到加工车间,摇身一变,就成了饲料,成为牛羊等反刍动物的美味。 蒋金锋介绍,花生秧粗蛋白含量普遍在12%以上,是好饲料。秋收时,花生秧产生量大、容易获得,但真正让牛羊吃的话,就得讲究了。 “不能半干不湿、不能带土、秧子不能太长,这是硬指标。”蒋金锋说。经过加工,花生秧就不再是随随便便的“草”了,利润也就从这里来。 从地头收花生秧,每吨500元左右。经过筛土、去除霉变秧、切段等环节,制作成草段,每吨利润100元左右;加工成颗粒,又能增加50元的利润,在其中添加益生菌,利润就更高了。 在蒋金锋看来,农民的利益是第一位的。他介绍,一般情况下,花生果和花生秧的产生比例是一比一,也就是说约4亩地能生产一吨花生秧。按照500元每吨的价格,仅花生秧一项,农民每亩就能增收100多元。 “这100多元是啥概念?除能付花生机收的钱外,还有结余。”蒋金锋说,现在花生秧“火”起来了,不少农民专门收购花生秧售卖,不少挣钱。 作为正阳县秸秆协会的会长,蒋金锋估算,仅正阳县,就有700多家从事花生秸秆收购,而他带动的超过500家。从全县来看,173万亩花生田,能产生50万吨花生秧、20万吨花生壳,除去少量不能使用的花生秧,产值约1.7亿元。 花生之都正阳,又一次走到了前面。蒋金锋,更是其中的领头者。 现在,蒋金锋在全县设置了100多个收储点,与农民合作,大量收购,通过加工,再销往全国各地的养殖场。 正值销售旺季,蒋金锋电话不断,与客户的交谈中,他能准确地算出运输距离和运费,并根据客户养殖的种类推荐产品。每个电话最后,还会来一句“你加我微信,我拍照给你看看俺这质量”。 接打电话的间隙,蒋金锋也不忘给手机充电,他现在有三怕:一怕手机没电,客户联系不上;二怕运输车辆安排不上,客户催;三怕司机排队拉货争抢闹矛盾。 从2012年返乡,随后创办公司,再到如今拥有上千个客户,年收储量10万吨。走到前头,是蒋金锋的制胜法宝。在大量花生秸秆被当作废物时,他开始收购售卖;当花生秸秆被当宝,水涨船高时,他开始加工。 现在,他的想法又进了一步。公司研发中心的实验室里,蒋金锋指着台子上的瓶瓶罐罐说:“这是省农科院专家搞实验的地方,现在我们分不同区域、不同品种收集花生秧样本进行化验。” 等精准分析出营养成分,专家给出配比,研发出新产品并在养殖场进行试验。未来,蒋金锋准备再创建一个饲料厂,提供更高端、更专业的牛羊饲料,把草料变饲料。 花生秸秆收储上,蒋金锋也在向前走。未来三年,他准备在驻马店九县一区全部建立收储点,进一步扩大规模。“这个不难实现,我现在销售端没问题,收储又有成熟的模式,通过与当地农民的合作,可以快速大量复制。” 从“草”变成饲料,蒋金锋收了个晚秋,但却赶到了前头,收获了“好钱景”。

    [更多详情]
  • 26 2021-10

    温县:直播带货“云”惠农

    10月23日,主题为“青力支农联助振兴”的省青年联合会助力乡村振兴直播带货活动,在温县武德镇苏王村铁棍山药种植基地举行。当地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怀药经销商、新媒体主播等60余人,共同推介、销售温县铁棍山药。

    [更多详情]
  • 26 2021-10

    河南省乡村产业振兴研究再添新成果

    10月25日,《河南省乡村产业振兴的模式探索与政策支持研究》项目成果发布会在卫辉市唐庄乡镇干部学院举办。 “该项目是首次在省级层面对乡村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全面梳理摸底,是我省实际工作部门和科研机构协同开展的一次应用研究,也是首次对我省乡村产业概念、发展阶段和演进方向进行界定。”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该项目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总结的10种乡村产业振兴模式,为我省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也为全国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河南答卷”。 在具体研究中,课题组还分别对高效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进行系统梳理,对其阶段性特征进行分析研判,探讨其发展规律和产业演进前沿形态,在提炼实践模式和借鉴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乡村产业“三产融合”“三链同构”的趋势,探索我省乡村产业振兴的模式及路径,提出有针对性并切实可行的政策支持措施,形成了多个与乡村产业振兴关系密切的研究报告。

    [更多详情]
  • 25 2021-10

    河南博爱:生姜丰收托起致富梦

    10月21日,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鸿昌街道下期城村,村民们正在收姜。 据了解,下期城村历史上属于“怀庆府”,有着1000多年的生姜种植历史。2009年6月,怀姜种植与加工被列为第二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12月,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目前,博爱县种植生姜5000亩,年产量600多吨,生产加工销售企业82家,产品涵盖姜糖膏、姜茶、姜酱等八大系列36个种类,年产值达3亿元。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