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5 2021-10

    西华县:“技术+麦种+农资+资金”惠农民

    10月12日,西华县东王营乡刘琛村村民千军来西华县无人机产业园酷农公司学习技术,见到酷农公司无人机展厅,生产车间内摆满了无人机,库房里堆满了小麦优良品种、化肥、农药等,感慨地说:“酷农公司成了农业的‘后勤部’,农民的‘百宝箱’,小麦备播有保障。” 酷农公司执行董事长刘立波介绍说,酷农公司普及推广无人机技术和农业技术,推广种子化肥,提供金融支持和优质服务,用“技术+麦种+农资+资金”,扎实搞好小麦备播,支援农业,惠及农民。 在小麦备播中,酷农公司发挥优势和特长,组织技术力量,加快新型无人机的研制、开发、生产,一批新型无人机应运而生。该公司利用无人机产业园、高新技术企业、市县退伍军人培训基地、省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级“星创天地”等平台,采取集中培训、跟班学习、无人机手带徒等办法,培养转业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者等为技术能人,推广普及无人机使用技术和农业技术,为小麦备播打下良好基础。

    [更多详情]
  • 25 2021-10

    药材大丰收 农民喜增收

    “俺今年种植鹅不食草中药材13亩,收入能有4万多元。”10月23日,正在田间组织工人收获中药材的汝南县常兴镇穆屯村中药材种植户白炯高兴地说。 近年来,该镇瞄准市场需求,把白花蛇草、夏枯草、鹅不食等中药材种植作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在马屯、大田、大申庄、许屯、魏布口、穆屯等北部的10个村实行规模种植,面积2万余亩。 为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该镇成立了中药材种植技术指导站,各村成立了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推广“花木+中药材”“林果+中药材”等套种模式,并与河北、安徽和附近的确山县等地大型中药材收购企业建立常年销售合同,实现了农产品订单销售。 目前,药材种植已成为该镇的一项特色产业,亩效益3000元以上,受益农户2000余户,户年均可增收6000余元。小药材成为大产业,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更多详情]
  • 25 2021-10

    用好生态优势 卢氏好品出山

    金灿灿的玉米棒子挂满了农家庭院,红彤彤的苹果压弯了果树枝头,春栽香菇已进入产销旺季,连翘俏销全国各地……秋日的卢氏县一派丰收景象。 近年来,该县在耕地较多的官道口、范里、横涧、沙河、东明等乡镇调茬种植生长周期长、含糖量高的春玉米,并加工成玉米糁、玉米面、玉米淀粉等销往郑州、洛阳等城市,备受市民青睐。同时,该县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支持种粮大户与果、药、牧生产大户联合,订单种植密植高产青贮玉米用作养殖饲料,玉米秸秆、牛羊粪成为粮田、果园、药材基地的有机肥料。生态环保、高产高效的循环农业,降低了种粮生产成本,提高了劳动效率,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同时,官道口镇利用高山丘陵自然优势,改良、更新果岭、秋凉河百年苹果老品种,引进“三门峡二仙坡果业有限公司”资金、技术,标准化栽植矮化密植高产苹果新品种,带动全镇发展优质苹果7000余亩、秋月梨3000亩,亩产值超过3万元;拉长核桃传统产业生产链条,推广速生丰产新品种,建成了东明、横涧万亩种苗繁育基地,打造出18个乡镇5个精品基地、45个示范基地、50个标准基地和核桃专业交易市场,烤核桃、核桃仁、琥珀核桃、核桃油、核桃酒等系列产品市场供不应求。目前,该县核桃种植户6.8万户、面积100余万亩、从业人员10万人,年产量6.4万吨,户均年增收6000余元。 此外,该县有着传统食用菌、中药材生产管理技术经验,经过多年创新,培育出超产三号、超产十号、向阳1号、向阳2号、向阳3号等优良香菇新品种,引进工厂化菌棒加工厂和标准化生产大棚管理新技术,变一季出菇为四季出菇,年种植袋料香菇3.2亿袋,年产量30万吨。该县还成立产业化生产管理办公室,加强野生抚育和人工种植连翘培育、技术指导,落实产业奖补政策,助推全县连翘产业迅速扩量增效,总面积突破150万亩,总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量大质优的卢氏香菇和连翘干鲜品及香菇脆、香菇罐头、香菇水饺、连翘茶、双黄连口服液、黄连上清片加工品俏销全国,全县菌药从业人员3.6万户13万人,人均年增收两万余元。

    [更多详情]
  • 25 2021-10

    河南省专项整治违法占用基本农田行为

    10月21日,记者从全省土地流转“非农化”“非粮化”问题排查整改电视电话会议上获悉,针对在永久基本农田从事林果业、闲置荒芜永久基本农田、不按政策要求在永久基本农田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等三个方面的违法违规行为,省农业农村厅、省自然资源厅将联合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会议要求,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以上简称《意见》)出台时间为节点,《意见》出台前存在的问题,按照2019年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能恢复粮食作物生产的5年内恢复,不能恢复的按要求补划;清除种植物,拆除设施设备,恢复耕地原状。永久基本农田撂荒的,制订整治方案,督促尽快利用。在永久基本农田发展稻渔等综合立体种养的,沟坑占比不得超过总种养面积的10%。

    [更多详情]
  • 22 2021-10

    河南杞县:小柿子成就大产业

    “柿子象征事事如意、红红火火,我们的生活就像这满树的柿子一样红红火火,不仅日子美了,每个村民的心更是甜滋滋的。”正在枝头挂满红彤彤柿子的树下搬运满框柿子的李秀霞乐呵呵地说道。 虽然眼下农闲时节,杞县高阳镇团城村的李秀霞和王全国家的柿园里却是一派红红火火的农忙景象。他们家几十亩柿子园里缀满枝头的“火葫芦”柿子已陆续被采摘下来,经过清洗、筛选、定形等几道工序,上百筐的柿子陆续装车,销往远在千里外的东三省。 10月17日,由中共杞县县委宣传部、开封摄影家协会、杞县文联组织的“走进乡村看小康”主题摄影采风团一行20多人来到了高阳镇团城村。刚到村口就看到了李秀霞和王全国夫妻忙碌的身影。 金秋十月,团城村格外红火美丽,成片成片的柿子林里挂满了红彤彤的“火葫芦”,在绿树掩映中像一盏盏红灯笼,点缀着这个绚烂多彩的秋天,也成为全镇最美的风景。摄影家们纷纷拿起手中的相机,将镜头对准这寓意吉祥的柿子,以及勤劳朴实的农民,拍摄下他们丰收的喜悦。 “我们团城的柿子果实饱满、口感劲道、美味好吃,很多外地客商都来买。”正在装箱的李秀霞热情地向摄影家们介绍起自家的柿子来。据了解,团城村种植柿子树的历史已有五十多年,现在的团城村柿树种植,是1993年从鄢陵果树研究所引进的,至今已有20多年的种植历史,从有到优,种植规模从400亩,增加到了现在的1000多亩,发展种植户130多户,种植总产量2000吨,年产值360余万元。 一棵棵柿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说起这些年种植柿树给家里带来的变化,不善言辞的王全国喜滋滋地算起了自家的“经济账”:“我家种了几十亩柿子树,一亩柿子树丰收了可以产八九千斤,能卖1万多块钱。靠这个‘金葫芦’,这两年家里车子有了,房子也有了,生活越来越好了。”在团城村像王全国这样的农户还有多家,他们靠着这些金灿灿的“火葫芦”柿子脱贫;而且家家户户都种了柿子树,如今团城柿已成为团城人家家户户的“金果果”,更是他们的“致富宝”。 事事如意柿柿红,红红火火最团城。“为了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保障农户稳定增收,镇领导高度重视我们村的柿子产业,多次组织县、市两级技术人员对我们柿农进行种植技术培训;在生产管理方面,我们从最初的人工管理发展到现在的半人工半机械化管理,实现了标准化生产;我们还采用‘农户+科技+市场’的运行模式,实现了生产销售一条龙的订单农业,极大地促进了农户的增产增收。”团城村党支部书记王兴启滔滔不绝地向记者介绍这几年团城村柿子产业发展的新变化。 产业兴则百业兴。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下一步,高阳镇将继续发挥党建核心引领作用,以科技农业为核心,以‘绿色农业’与‘乡村振兴’两翼并展,在规范农户产品标准、扩大柿子产业规模的基础上,努力提升团城‘火葫芦’柿子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加大相关衍生品的开发力度。以一颗小小的柿子,来带动人才、技术、资金等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素不断聚集,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推动乡村振兴迈入新阶段。”高阳镇人大主席赵新辉说。

    [更多详情]
  • 22 2021-10

    鲁山张炳东包大棚 带着乡亲们一起干

    “中原蜜瓜已经上市销售了,西红柿是七彩水果品种,草莓春节前后可以采摘。我们这个基地种的都是高端反季节瓜菜品种。”近日,在鲁山县辛集乡范店村一处连片大棚内,基地负责人、今年33岁的张炳东自豪地介绍道。 返乡发展的张炳东2011年毕业于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市场营销,目前担任郑州市鲁山商会副秘书长。 2019年2月,范店村争取项目资金,在距离鲁平大道不足200米的地方建起了6个暖棚和3个冷棚。暖棚是厚土墙、钢结构,每个面积达1300平方米,由于有防寒棉被和通风、遮阳网设施,冬季棚内温度不低于9℃,夏季不高于38℃,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新鲜瓜果。 “主要看中这个蔬菜大棚基地紧挨鲁平大道,交通方便,距离平顶山新城区和鲁山县城都不足14公里,开车15分钟左右即可抵达,发展高效农业有着地利优势。”张炳东说出了看中这块“风水宝地”的初衷。 张炳东承包大棚后,成立了鲁山县鑫满园有限公司。头两年,他在大棚里面种植反季节辣椒、黄瓜、七彩西红柿等,今年又引进了3棚中原蜜瓜。 “这种瓜甜度高,市场价位高,我准备把它装进礼品盒,利用自己的销售渠道,打进高端市场。”张炳东说。 这几年农活忙时,在张炳东公司务工的当地群众有20多人,每人每天六七十元工钱,有效增加了乡亲们的收入。另外,公司一年上缴范店村集体8万元,也给该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红利。 此外,目前鲁山县有关部门已经立项,接下来将援建公司11个大棚,其中暖棚10个、冷棚1个。 “下一步,公司将把基地建设成一个集休闲采摘、回味乡愁、农耕文化、生态旅游于一体的高效田园综合体,把高效农业不断做大做强。”谈及未来发展,张炳东信心满满。

    [更多详情]
  • 22 2021-10

    柘城辣椒大市场 辣椒交易持续火爆

    眼下,辣椒已进入交易旺季,柘城县辣椒大市场内每天交易场面火爆。 10月15日凌晨5点,天刚蒙蒙亮,柘城县辣椒大市场交易区内便人头攒动,地上堆满了不同品种的干辣椒,红彤彤的“辣椒山”比成年人的个头还高,来自全国各地的辣椒经纪人一边挑选,一边跟卖家讨价还价。周边的工人们在忙着分拣、打包、装车,一辆辆满载辣椒的卡车进进出出,现场一片火红热闹景象。 记者从柘城县辣椒产业办公室获悉,柘城辣椒大市场今年干椒价格在一斤10元左右,日交易量在400吨至500吨。 “市场内辣椒交易十分火爆,为了占个位置,我今天不到4点都来了。拉了一车辣椒,有五六千斤,这天刚亮都有人来买了,在这儿辣椒是不愁买家。”辣椒商贩穆红英边指挥工人打包边介绍说。从市场建立之初,穆红英就在这从事辣椒交易,今年已经是第十四个年头了。 “这里既有柘城本地的辣椒,也有来自山东、新疆、内蒙古等省份以及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国家的辣椒。”辣椒大市场内的辣椒经纪大户邢建华介绍说。柘城辣椒大市场是全国最大的干椒交易市场,自己的客户近到周边省市,远到广西、福建、新疆等地,甚至出口国外,可谓是遍布全国,辐射全球。“全国辣椒进柘城,柘城辣椒卖全球。这句话说得一点都没错!”站在一旁的辣椒大市场经理邵群力竖起大拇指说。 据了解,柘城辣椒大市场是全国最大的干椒交易市场。自2007年10月建成投入使用以来,累计投入达到1.68亿元,占地300亩,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其中商铺2.6万平方米,仓储0.8万平方米,保鲜库0.6万平方米,加工车间0.2万平方米,交易区3.8万平方米。市场内设辣椒交易区、冷藏区、加工区、综合服务区,拥有检疫检测、信息控制、安全控制、电子结算等齐全的基础设施,是集辣椒交易、冷藏、加工于一体的专业化市场。 该县以辣椒大市场为龙头,以16个乡镇交易集散地为支撑,以268个村级交易网点为基础,构建了一张上通全国各地、下通千家万户的市场交易网络。市场入驻商家300多户,遍布全县的辣椒经营大户1000多户,从事辣椒交易的经纪人20000多人。市场年干椒交易量达到70万吨,交易额突破70亿元,辣椒交易辐射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产品出口到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2亿元。柘城辣椒大市场形成了“全国辣椒进柘城,柘城辣椒卖全球”的交易格局,确立了全国辣椒交易中心、集散地、价格风向标的重要地位。 近年来,柘城县把辣椒作为兴县富民的支柱产业,坚持全县域布局、全链条提升、全方位发展,走出了一条质量兴椒、科技兴椒、品牌兴椒的特色农业之路。目前,该县辣椒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40万亩,年产干椒12万吨,全县有20万人聚集在辣椒产业链上,15万人走向致富路。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柘城已成为全国重要的辣椒绿色育种种植基地、交易集散基地、加工出口基地和价格指导中心,实现了从“中国三樱椒之乡”向“中国辣椒之都”的精彩蝶变。

    [更多详情]
  • 22 2021-10

    开展流转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专项整治

    10月21日,省政府召开全省流转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专项整治电视电话会议,安排部署专项整治工作。 副省长武国定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开展专项整治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的重要举措,是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 武国定强调,这次专项整治为期3个月,聚焦工商资本、新型经营主体流转耕地中的违法违规问题,重点整治在流转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上违法违规从事非农建设、挖湖造景等“非农化”问题;整治在永久基本农田从事林果业及挖塘养鱼、流转农田闲置撂荒、不按技术规范发展稻鱼、稻虾、稻蟹等“非粮化”行为;整治耕地流转合同不规范等问题。全省各级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注意方式方法,确保按时高质量完成专项整治任务。 武国定还对抓好秋冬种工作进行安排,要求确保全省麦播面积稳定在8500万亩以上。

    [更多详情]
  • 22 2021-10

    河南省小麦播种近半

    10月21日,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截至10月21日17时,全省已腾茬面积9423万亩,整地5922万亩。小麦已播种3535.8万亩,占预计面积的41.6%。 分地市来看,商丘小麦已播种面积占预计面积85.6%,周口小麦已播种面积占预计面积70.7%,驻马店小麦已播种面积占预计面积59%,郑州小麦已播种面积占预计面积31%,三门峡小麦已播种面积占预计面积28.1%,漯河小麦已播种面积占预计面积28.1%,许昌小麦已播种面积占预计面积27.2%,南阳小麦已播种面积占预计面积26.4%,安阳小麦已播种面积占预计面积26.1%,新乡小麦已播种面积占预计面积25.7%,开封小麦已播种面积占预计面积25.4%,洛阳小麦已播种面积占预计面积21.4%,濮阳小麦已播种面积占预计面积19.5%,信阳小麦已播种面积占预计面积19.4%,平顶山小麦已播种面积占预计面积18.4%。

    [更多详情]
  • 21 2021-10

    扶沟:创新种植观念 拓宽增收之路

    寒露过后,“三秋”抢收正当时,扶沟县广大农户正抢抓晴好天气,调配大型机械,加快收割进度,抢收快收,确保各类作物应收尽收、颗粒归仓。 近日,笔者在包屯镇某高粱种植示范田看到,三台大型收割机正往返于田间地头,全力收割作业。夕阳下,火红的高粱、劳作的人儿与现代化机械交相辉映,绘就了一幅斑斓的丰收画卷。 在包屯镇斗仓村种田大户魏秀兰的田埂前,收获的高粱装满了一车又一车,高粱籽粒饱满、容重高、品相好,让村民魏秀兰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记者了解到,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魏秀兰转变传统的玉米、大豆和花生种植,改种本地农户种植少、宜管理的酿酒高粱,走出了一条特色种植的致富之路。 现今,她家六十亩“红缨子”品种的高粱喜获丰收,亩产近八百斤,单斤价格三元以上,同时,销路更是不愁,收货后的高粱将由酒厂直接收购。 近年来,为了提高土地种植收益,拓宽群众致富渠道,扶沟县全面整合土地、企业等资源,多举措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度,一方面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发展特色种植,另一方面帮助农民打通销路,实现产销深度融合发展,助力农产品走出去、卖得好,让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甜。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