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1 2021-10

    河南叶县: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金秋时节,五谷丰登,硕果累累,瓜果飘香。10月20日下午,叶县叶邑镇万渡口村田地里一片热闹,村集体经济种植的花生迎来大丰收。几台大型花生收割机来回穿梭,该村党支部书记万振方、第一书记赵金启忙碌地跟在机器后面捡拾漏下的零散花生。 望着这丰收的景象,两人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以前收花生都是依靠人工采摘,既费时又费力,现在有了花生收割机,着实为老百姓省了不少功夫。” 万振方介绍,万渡口村自2018年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以来,结合本村情况,因地制宜,流转土地300余亩,购置了铲车、打捆机、耕犁、收花生机等农机具。今年重点种植了出口洋葱、优质黄姜、高筋小麦、花生、辣椒等高经济农作物。目前洋葱、小麦已喜获丰收,上半年的村集体经济效益已达40多万元;下半年的黄姜、花生、辣椒等预计可达60万元,农业特色种植逐步成为该村优势产业。 “今年我们村集体经济种植花生280亩,已经卖出将近一半,收入8万余元,预计今年花生总收入可达15万元以上。”万振方说。 此外,在不远处的有机青梗散花菜育苗基地,技术员何茂存给前来参观的人群讲解花菜的特性与优势。这种花菜相较于其它品种来说,不需要打农药,耐低温,即使在-10℃的情况下也能存活,非常适合冬季移植。 据何茂存介绍,当初之所以选择有机青梗散花菜,是因为万渡口村的地理位置优越,地址平坦、南邻里河、地下水丰富,非常适宜花菜种植。 “这些花菜明年三月份就可以收获了。”万振方说:“到时候不仅可以给村里创造收入,还能推动村集体特色种植业的发展,带领村民奔富路。”

    [更多详情]
  • 21 2021-10

    种植小茭白 探索壮大集体经济新路子

    “经过一年的谋划和种植实践,种植茭白的收益远超预期。接下来我们将动员支书带头,种植大户参入,计划用三年时间,走合作社+支书+种植大户的发展模式,将龙井的茭白种植面积扩大到1万亩。”10月14日,信阳市平桥区龙井乡党委书记陈汝河告诉记者。今年5月,龙井乡地塘村300亩茭白喜迎丰收。眼下,第二茬茭白丰收在望。平桥区龙井乡积极部署,探索壮大集体经济新路子。 “茭白的生长周期通常是一百多天。再有一个多月,第二茬茭白也能采摘了。”润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朱加强告诉记者。 今年5月,茭白喜获丰收,每天,不少货车排队抢货。记者了解到,地塘村的茭白每亩产量达6000斤,茭白的批发价达2.2元/斤。第二茬批发价更高,达到近4元/斤。 50岁的胡正东是土生土长的地塘村人。“这里一亩水稻一年只能收入几百块钱。现在,我们土地的流转价格都抵得上辛苦种水稻的钱了。”胡正东告诉记者。 茭白在种植、除草、施肥、采摘等环节往往需要不少人力,可以提供多个就业岗位。“基本上这些工序我都会,我每天在这边干活,也能收入150元。”他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地塘村已建成的300亩茭白园带动了村70余人就业增收,帮助3户已脱贫户实现“稳稳的幸福”。 经过研究、讨论,龙井乡将通过“合作社+支书+种植大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茭白产业。 “我们计划三年时间,将茭白扩种到一万亩。万亩茭白林建成后,将极大地带动餐饮、旅游、物流、电商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龙井的发展规划,陈汝河信心满满。

    [更多详情]
  • 21 2021-10

    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总体良好

    10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今年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畜牧兽医局负责人孔亮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陈文俊主持发布会。 曾衍德介绍,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良好。秋粮增产已成定局,今年粮食再获丰收,“菜篮子”产品量足价稳,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菜篮子”产品量足价稳 每年的秋冬季是农产品消费的传统旺季,“预计今年‘米袋子’‘菜篮子’将继续保持产销两旺,市场供给有保障。”唐珂表示,粮食价格是百价之基,从调度情况看,今年粮食价格总体保持基本稳定。稻谷、小麦、玉米3种粮食的集贸市场1-9月均价是每百斤129元,同比高6.2%,粮价总体上有上涨,但上涨有限,主要是玉米价格上涨带动的结果。 在自然灾害多发、国际粮价大幅波动的情况下,我国粮食市场运行能保持基本平稳,关键还是供需基本面牢固。唐珂介绍,我国粮食供需和市场总体形势有三大特点:一是粮食生产形势好,保供稳价有坚实基础。二是储备调控能力强。我国稻谷、小麦库存持续保持较高水平,玉米及替代品进口增加,粮食储备调控和应急供应有充分保障。三是市场各方预期稳。加工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购销总体有序,预期较为平稳。特别是广大老百姓对国家粮食安全心里有底,不会因为局部地区发生自然灾害或新冠肺炎疫情而抢购囤货。 唐珂表示,除粮食作物外,今年的猪肉、蔬菜、水果等“菜篮子”产品生产供给形势也不错。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落实好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畅通物资下乡进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通道等,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抓好秋季蔬菜生产,切实保障“菜篮子”产品生产供给。 针对当前猪肉价格持续下跌,部分养殖场(户)出现亏损的现象,孔亮介绍,生猪生产在二季度已经完全恢复,当前的市场供应出现阶段性过剩,主要是因为生产仍在惯性增长。预计今年四季度到明年一季度上市的肥猪同比还将明显增长,生猪供应相对过剩局面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如不实质性调减产能,猪价低迷态势难以扭转,尤其是明年春节过后的消费淡季,猪价可能继续走低,并造成生猪养殖重度亏损。 为防止生猪生产大起大落,尽量熨平“猪周期”,从6月份开始,农业农村部通过主流媒体和行业媒体密集发布预警信息,引导养殖场(户)加快淘汰低产母猪,有序安排生猪出栏。随后,会同有关部门发布了《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印发《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努力稳定生猪生产秩序。下一步,农业农村部还将保持用地、环保、贷款和保险等长效性支持政策稳定,不搞“急转弯”“翻烧饼”,防止损害基础生产能力,影响长期的市场稳定供应。 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今年以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在抓好稳产保供的同时,把农民增收摆在重要位置,一手抓产业增收,一手抓就业增收。 “虽然生猪价格对部分养殖户的增收带来一定困难,但总体上粮食价格市场保持稳定,农民就业增收形势好。”曾衍德介绍,前三季度农民增收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较快增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3726元,同比实际增长11.2%,增加1429元,这是增幅较高的年份。二是全面增长。各部分收入都有较快增长,工资性收入名义上增长了15.3%,比重由去年同期的44.6%提高到46.1%,经营净收入名义增长6.7%,财产净收入名义增长10.7%,转移净收入名义增长11%。三是倍差缩小。农民收入增幅比城镇居民高了2.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2.62,比上年同期缩小0.05。 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农村部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确保丰产丰收,还要丰产增收。目前,秋粮即将收获完毕,农业农村部将指导各地做好晾晒烘干,做好粮食销售服务,落实好中晚稻等收购价格政策,确保颗粒归仓、增产增收。二是强化产销衔接。秋季是果蔬集中上市的时节,除了多渠道推进产销衔接,发挥大型农产品电商平台作用外,还要开展应季促销和品牌营销,让优质农产品卖得顺畅,卖上好价钱。三是努力增加农民务工收入。抓住冬季农闲窗口期,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并做好农民工欠薪督查工作。 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是今年农业农村和乡村振兴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底线任务。曾衍德介绍,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聚焦重点区域,紧盯重点人口,强化政策扶持,落实工作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一是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重点是强化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的动态监测帮扶。到今年9月底,全国纳入监测对象约500万人,76%的已经消除了返贫风险。 二是特色产业带动增收有新进展。今年农业农村部出台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见,启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提升行动。推动中央财政衔接资金倾斜支持脱贫地区产业发展,今年累计入库产业项目20多万个,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超过50%,新发放小额信贷400多亿元,主导产业保险覆盖率达到70%,支持超过80万脱贫户发展产业。预计前三季度全国脱贫县农民经营净收入增速高于去年同期和全国农村平均水平。 三是促进稳岗就业增收有新进展。今年农业农村部落实好援企稳岗、以工代训等政策,加大在岗培训,积极开展劳务协作。截至目前,脱贫人口外出务工3100多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此外,还强化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后续帮扶,有劳动力的脱贫群众已就业400多万,实现了每个家庭至少有1名劳动力就业。 四是协助帮扶增强后劲有新进展。今年确定了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制定了14项倾斜支持政策。深化东西部协作,截至9月底,已投入财政和社会资金230多亿元。启动“万企兴万村”行动,广泛动员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 曾衍德表示,今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一年,衔接有序,进展明显。下一步,还要下大力气,付出更多的艰辛,让脱贫基础更稳固、脱贫的成果更可持续。

    [更多详情]
  • 21 2021-10

    全年粮食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

    记者从10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秋粮收获近八成,近期的连阴雨对产量影响总体有限,秋粮增产已成定局。全年粮食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三春不如一秋忙”。9月下旬以来,两轮强降雨给北方的秋收带来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方面,秋雨连绵造成秋收进度放缓,据农情调度,截至目前全国秋粮收获75%,比常年慢了4个百分点,秋雨影响秋收主要在中西部的黄淮海和西北地区,对东北、华南、江南影响较小。另一方面,秋雨连绵造成了秋收成本增加。全国各地秋粮产量有减有增,增的比减的多,秋粮丰收已成定局。夏粮、早稻已丰收到手,合计增产约74亿斤,加上秋粮也是增产的,全年粮食丰收已成定局。其中,夏粮量质并增,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占37.3%。 据介绍,今年秋粮能丰收,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秋粮的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奠定丰收的基础;二是高产作物玉米面积增加比较多,加上光温水匹配较好,单产提高是丰收的关键;三是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局部灾情很重,但全国农业受灾程度轻于常年。据农业农村部调度,今年农作物受灾面积1亿亩左右,近十年平均每年农作物受灾3.6亿亩,从受灾面积和受灾程度看,今年农业的灾情是近十年最轻的一年。 据介绍,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季季接续、茬茬压紧、环环紧扣推进粮食生产。为了稳住粮食生产,在关键农时,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逐个区域、品种和环节加强防灾减灾部署;由于农资等价格上涨,中央财政安排200亿元左右资金,对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发放补贴。国家还扩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 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在种子和耕地。我国扎实推进种业振兴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据了解,1-9月已建成和开工在建高标准农田约9617万亩。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十四五”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完成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7200万亩。推进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强化机收减损,预计全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1%,机收损失率较常年降低约1个百分点。 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还受农资价格高位运行、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等影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加强化肥市场形势跟踪分析,积极推动保障化肥供应,并提高企业产能利用率,强化储备调节作用,畅通化肥运输配送,维护市场流通秩序。同时,大力推进化肥减施增效,切实做好化肥供应和价格稳定工作。 针对秋雨对秋收秋种带来的不利影响和严峻挑战,农业农村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采取超常规措施,重点抓好秋收扫尾,抓好秋播秋种、力争冬小麦面积不下降或少下降,抓好冬前和早春的麦田管理。 据了解,农业农村部将指导山西、陕西等省份,抓紧组织抢收,继续调剂调运履带式收割机跨区作业,确保颗粒归仓。通过采取适宜的品种、精细整地、增加小麦用种量、增施底肥基肥等措施,科学指导抓好秋播秋种。同时,抓好田管,确保小麦安全越冬,增施返青肥,为明年夏粮丰收夯实基础。

    [更多详情]
  • 20 2021-10

    27年坚持 房家莹只为养出优质鲫鱼

    “你看,这里面的鱼多肥!已经长大了,明天就要捞上来送去武汉白沙洲批发市场了。”近日,在息县陈棚乡张塘村汪湖水库南岸的汪湖生态渔业合作社,一位中年汉子正在喂鱼,看见湖中鱼儿欢腾、水花四溅,他的脸上乐开了花。 这位中年汉子叫房家莹,今年55岁,是息县陈棚乡张塘村村民、息县汪湖生态渔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也是市、县两级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记者与房家莹唠起他的生态养殖经时,房家莹微笑着说:“到目前养了27年鱼,这27年里就养这种野生鲫鱼,其他啥事也没干!”2009年,由房家莹牵头成立的汪湖生态渔业合作社被列为息县特色农业人才基地示范点,常年开展生态渔业养殖培训。 据房家莹介绍,他16岁开始建塑料大棚,种过蔬菜,卖过种子、农药,搞过农技咨询,是远近出了名的“能人”。他所在的村离汪湖水库很近,1993年,那年他27岁,看到汪湖5000多亩鱼塘养殖户像割韭菜一样换了一茬儿又一茬儿,年年养,年年赔。看见好多鱼塘都在撂荒,房家莹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决定来“蹚蹚这浑水”。 最初,房家莹养鱼技术不熟练,只承包了40亩鱼塘养鱼,所经营的鱼塘产量并不高,盈利不多。为提高产量,他专门到上海水产大学进修学习养鱼技术,总结经验,逐渐摸出了其中的门道。 随着养殖经验日益丰富,规模不断扩大,效益越来越好,房家莹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养鱼专业示范户。截至目前,该合作社吸引养殖大户21户,30亩以下小户59户,脱贫户6户,技术辐射总面积超过3000亩。合作社通过资源整合,改变销售方式,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如今,整个汪湖库区已成为一个大的生态养殖场,目前房家莹就承包了300亩滩涂,主要是鲫鱼精养,年产大规模、高规格生态鲫鱼7万~10万斤,苗种5万~7万斤。

    [更多详情]
  • 20 2021-10

    汝南农民赖燕:纯粮酿出甜美日子

    10月9日,记者步入汝南县常兴镇任桥村,放眼望去,成熟的高粱随风摇曳,满地火红。种植户赖燕高兴地说:“俺今年种植黏糯高粱4亩,亩产最低也有1000斤,通过深加工,能酿出1600斤的玉液琼浆,收入打着滚地往上翻。” “不瞒你说,俺这酿酒技术还是跟亲家学习的哩。”赖燕说。赖燕的儿媳是贵州省茅台镇人,亲家是当地一家大型酒厂的技术员。一次,亲家看到任桥村土地肥沃,日照充足,遍地高粱,便说:“老赖哥,俺茅台酒厂的原材料大部分都是从河南购进的,不如我把技术教给你,你在家办个酿酒坊,收入一定很可观。”亲家的一句话点燃了赖燕酿酒的兴趣。于是,他在亲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很快建起了酿酒坊,这一干就是5年。 常年酿酒,让赖燕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好粮才能酿出好酒来。以往,赖燕酿酒的原材料主要以玉米为主,酒味虽浓,但口感不是多好。今年,赖燕通过上网发现,黏糯高粱产量高,出酒率也高,便从网上购买了4斤黏糯高粱种子,按照每亩播种1斤种子的方法,种植黏糯高粱4亩,在科学管理下高粱大丰收。依靠酿酒,赖燕每年有好几万元的收入,日子也像成熟的高粱一样红火。纯粮酿出甜美日子。“明年我将扩大黏糯高粱种植面积,酿出更多更好的美酒。”赖燕说。

    [更多详情]
  • 20 2021-10

    河南滑县千亩韭菜迎丰收 农户产销市场范围广

    眼下,河南省安阳市滑县白道口镇崔郭庄村千亩高效农业示范基地的韭菜长势喜人,迎来收获季。收割、分捡、打捆、供应市场。据了解,当地生产的韭菜除了供应当地市场外,还销往山东、东北、广东等地。

    [更多详情]
  • 20 2021-10

    8年摸索 樊保康种的石榴又大又甜

    “今年有70多亩石榴进入盛果期,每亩采摘鲜果3000余斤。此后400多亩石榴将陆续进入盛果期,效益会更加可观。”10月12日,在鲁山县董周乡石峡沟村一处山坡上的石榴园里,今年50岁的樊保康说。 樊保康是郑州市人,早年做家电生意,小日子过得很滋润。“但在我内心深处,有山有水的田园梦始终挥之不去。”樊保康说。 做家电生意期间,樊保康通过朋友得知河南省农科院高级工程师刘中莆历时10多年,成功培育出突尼斯软籽石榴第三代新品种——“红双喜”。这种石榴外观鲜红漂亮,比第一代早成熟15天,优质果单个重一般都在400克以上,最大的可达1500克,味道甘甜可口。他就立马筹资买下了“红双喜”石榴的专利权,决心实现自己的田园梦。 2013年,樊保康辗转河南多地考察后,最终选择了石峡沟村。“石榴树怕冻,山坡地比平原地带温度要高;这里的土质富含微量元素,产出的水果甜度更高,味道更好;另外,石峡沟村有个米湾水库,引水灌溉方便。”樊保康说。 创业的过程充满了艰难困苦。“特别是2018年,有个专家指导失误,让我对石榴树进行了错误的‘环切’,导致两年都没挂果,损失惨重。当时我走投无路,几乎放弃,但又咬咬牙坚持了下来。”樊保康说。 吃一堑、长一智,从此樊保康努力自学果树的种植管理知识。在他的精心呵护下,石榴树又慢慢恢复了生机。鲁山县和董周乡党委、乡政府也对樊保康的石榴基地给予大力支持,这几年为基地修建了600多米的水泥生产路,还打了两眼深水井,援建了一座150平方米的冷库。“今年乡政府又给我们争取了一个200万元的引水灌溉项目,马上就要开工了。”樊保康介绍道。 目前,在樊保康石榴基地务工的有10多个长期工、30多个临时工,一天70元,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更多详情]
  • 20 2021-10

    到2025年,河南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10月19日,大河网记者从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召开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针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河南已定下明确目标,今年年底前,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稳定在40%以上,农药利用率达到40.8%以上,农业面源污染得到初步管控;到2025年,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推进,主要农作物农药、化肥利用率稳定在43%以上,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省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处副处长王钰磊在发布会上介绍,近年来,省发展改革委在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下,立足农业大省、畜牧大省实际,会同省有关部门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狠抓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化肥农药减量增效,静脉产业园建设,秸秆综合利用及废旧农膜回收等工作,有效促进全省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如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方面,加快开展乡村建设行动,重点支持灵宝、尉氏、柘城等39个县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整治,持续提升村容村貌,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置体系已覆盖97.7%的行政村和92.7%的自然村,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30%;推动秸秆资源化利用,支持开封、安阳、洛阳等14个省辖市实施31个秸秆能源化、资源化利用项目,可实现262万吨/年秸秆综合利用能力;结合县城城镇化补短板,推动建设一批乡镇污水处理厂,加快推进县城污水处理能力向乡村延伸。 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方面,“十三五”以来年河南省共承担国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29个,总投资超25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11.84亿元,截至目前,2017—2019年21个项目开工率、完工率均达100%,2020年河南省8个非畜牧大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开工率达100%,完工率达49%。“今年来,我们又争取申报了5个非畜牧大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申请资金1.43亿元,目前项目工程正在稳步有序推进当中。”王钰磊说。 围绕塑料污染治理,2020年,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生态环境厅出台《加快白色污染治理促进美丽河南建设行动方案》《河南省2021年塑料污染治理工作要点》等政策文件,按照“疏堵并举、禁限结合、以禁促省、有序推进”总体工作思路,将郑州、洛阳、濮阳、许昌4个城市列为试点,以量大面广、群众关注的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快递塑料包装袋为禁限重点,探索建立健全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管理制度体系。同时,制定实施《关于扩大部分塑料制品禁限管理实施范围的通知》,从2022年1月1日起,在4个试点城市的基础上,把相关塑料制品禁限范围扩大到全省。 王钰磊表示,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将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聚焦重要水源地和环境敏感区,强化顶层设计,坚持源头控制与过程防治相结合、农艺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多方参与相结合,加快探索走出一条符合河南特点的绿色、集约、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更多详情]
  • 19 2021-10

    草原放牧 生态富民

    近日,光山县晏河乡河川村村民在河川大草原放牧本地黄牛。近年来,该村积极争取养殖贷款贴息项目,引导农户因地制宜发展养牛业,采取“特色产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以集中养殖为主、分散养殖为辅的方式,让村民在家门口靠养牛走上致富路。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