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9 2021-10

    返乡当羊倌,尽了孝道发了羊财

    “放弃城市生活返乡创业,主要是考虑到双目失明的父亲和患腰椎间盘突出的母亲,他们实在难以支撑这个家。”10月中旬,在固始县徐集乡泉河岸边一片绿草茵茵的草地上见到潘之保时,他正手拿羊鞭赶着羊群吃草。 今年30岁的潘之保是徐集乡顺河村人。2004年,父亲在一家煤矿挖煤时遭遇瓦斯爆炸,导致双目失明;母亲因腰椎间盘突出做过手术,不能干农活;只有一个姐姐,远嫁他乡。 2015年,潘之保从北京科技学院毕业,本打算到广州一家公司上班,但他放心不下父母,毅然决定返乡。“不少乡亲偷偷议论,说我上恁多年学又回农村,这些年学都白上了。对此我不在乎,我决心在农村干点事业,还能照顾父母。” 2016年,潘之保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而此时正在寻找致富门路的他,决定利用泉河岸边饲草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从事山羊养殖。他的想法得到乡村干部的支持。于是他租用近2000平方米闲置场地建起羊舍、饲草间等,买了50只波尔山羊种羊。 刚开始,没资金,乡扶贫办积极联系农商行,为他落实5万元小额贷款。几个亲戚也给予支持,有的过来帮助搭建羊舍,有的送来木料、石棉瓦。不懂技术,潘之保就买来书籍,利用闲暇登录手机网页查找养殖方法。人们常能看到他身背水壶,手持羊鞭放羊。在羊舍旁他的住室,屋内的灯总是亮到很晚。那是他在钻研养殖技术,了解市场信息。 “经过几年的养殖,我不仅适应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生活,还自学成了兽医,对羊病预防、治疗样样在行。”说到这里,潘之保露出欣慰的笑容。这几年,他还应邀在全乡举办的养殖技术培训班授课20多场次,每到一个村庄都受到广大养殖户的欢迎。在他的带动下,全乡18个村新增山羊养殖户43家,累计达69家,山羊存栏总数达2300多只。 在做好养殖的同时,潘之保每天还要照料双目失明的父亲和身患腰椎间盘突出的母亲,把饭菜端到父亲手中,从不忘记让母亲按时服药。年过六旬的邻居冀友昌说:“潘之保是一个孝顺儿子,他甚至比一个女孩子做得都好,而且有志气。” 由于潘之保饲养的山羊以吃青草为主,肉质鲜美,每到冬春时节,在上海、苏州、无锡等地开饭店的老乡都爱购买潘之保养的山羊。如今潘之保不仅还清贷款,光荣脱贫,而且受到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和乡党委、乡政府的表彰。近年来,他养殖的山羊每年存栏150只以上,出栏300只以上,年收入十多万元。 潘之保眼下还没有对象。“也许是缘分没到。不急,现在家里不愁吃、不愁穿,有车子、有房子、有钱花、有奔头,只要把事业做好了,肯定能找到老婆。”潘之保面带微笑,透着自信。 “潘之保是一个孝老敬老、返乡创业的优秀青年,他已经成为俺村广大群众乃至全乡群众学习的榜样。下一步,俺村将号召全村群众向他学习,引导有养殖意向的村民向他取经,努力把俺村变成养殖专业村。”顺河村党支部书记陈中山说。

    [更多详情]
  • 19 2021-10

    又“稻”丰收季!河南省罗山县努力打造绿色稻米公共品牌

    稻香秫熟暮秋天,阡陌纵横万亩连。河南省罗山县尤店乡双楼村优质稻生产基地的稻谷已经成熟了,远远望去,遍野铺金。近日,该村优质水稻种植加工企业满堂红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梁成梅和工人们正在收割、运输、加工,忙得不亦乐乎。 “今年又是一个好年景,中秋节前后,我们绿肥基地定单农业的稻谷基本上就大面积收割了,我们的稻谷生产基地从种植、加工到包装,全部按照纯天然、绿色的要求生产的。”梁成梅满怀信心地说。 梁成梅提出,要让老百姓吃上一碗好米饭,不仅需要适宜的环境和优秀的品种,更需要好的培育手段和科学的田间管理。在优质稻生产方面,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稻米”标准要求,统一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节水灌溉、合理密植等生产技术。统一田间管理,保证稻穗良好的生存环境,确保稻谷饱满,提高生态米的产品质量。 近年来,罗山县尤店乡充分发挥平原地域优势,努力打造优质稻米区域公共品牌和稻虾米品牌,做好粮食绿色仓储、粮食质量追溯、粮食机械装备,进一步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尤店乡党委政府指导双楼村积极探索“公司+农户+基地”发展的路子,调整水稻品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水稻订单生产。由于订单生产稻谷收购价高出同类稻谷市场价0.2-0.3元/公斤,农户尝到甜头,每年仅满堂红粮业公司的订单优质水稻面积就达到2万多亩。 该乡双楼村王湖组村民王清友说:“我们之前是订单农业,有多少,种多少,收多少;现在是上午赶紧晒,下午就来回收,满堂红给我们的价格非常合理。” 满堂红粮业公司经常邀请专家到田间地头给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并积极与信阳市三十多家从事稻渔共作的家庭农场、合作社签订订单生产回收合同,逐步扩大了优质稻生产面积,这使得尤店乡优质稻米生产远近闻名。 近十年来,满堂红粮业公司累计订单生产优质水稻面积20万亩以上,收购优质稻谷12000万公斤,加工销售系列品牌无公害优质大米和稻虾米8400万公斤,带动2500多家农户增收1680万元以上,为该县优质水稻订单生产开了好头,带动了农民增收,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产业发展。 罗山县将努力打造信阳地区绿色稻米公共品牌,让更多老百姓吃上生态健康香米。

    [更多详情]
  • 19 2021-10

    亩产506.5公斤 特殊之年高油酸花生夺高产

    10月15日,在漯河市召陵区邓襄镇洼张村的一块花生田里,省农科院组织的“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豫花65号现场观摩会正在举行,参观者对豫花65号高油酸花生赞不绝口。 今年,前旱后涝,给花生生产带来了重重困难。豫花65号表现咋样?经现场测产后,省农业农村厅经济作物推广站站长郑乃福给出了答案:千亩示范方平均亩产506.5公斤。 特殊之年,何以夺高产?省农科院经作所花生栽培室主任臧秀旺研究员直言:“品种是关键。”作为省农科院花生科研创新团队选育的高油酸花生新品种,豫花65号在今年遭受前旱后涝灾害后的表现非常突出。 “漯河市作为食品名城,好产业更需好原料,就花生产业来说,从源头上,就需要以优良品种提供支撑。”在当日举行的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上,省农科院副院长卫文星如是说。 省农业农村厅经作处处长黄伟介绍说,我省花生生产具有绝对优势,全省花生种植面积占全国的1/4,产量占全国1/3,均居全国第一,在科研创新方面,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以加工为引领,食品名城漯河如何走出一条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省农科院院长张新友现场支招。他指出,要加强规划引领,完善配套政策。根据漯河当地资源禀赋、气候特点和产业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漯河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出台相关鼓励花生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和措施;要通过科技赋能,提高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水平。加大优质专用花生新品种的推广力度,加快先进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花生生产的深度融合,提高漯河花生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水平;通过“三链同构”提升产业效益和竞争力,充分发挥漯河食品名城的品牌优势和食品加工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花生食品和特色产品,围绕花生精深加工做好文章,着力打造漯河特色的花生品牌集群,探索推动河南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漯河模式。

    [更多详情]
  • 19 2021-10

    河南省全力打好来年粮食丰收仗

    当前,正值秋粮抢收、小麦播种的关键时期,但受持续降雨天气影响,我省秋收、麦播面临较大困难。河南省农业农村部门有哪些措施助力秋粮抢收?怎样指导农民朋友科学播种小麦?河南作为农业大省、“中原粮仓”,如何打好来年夏粮丰收仗?10月15日,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俊忠、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做客河南政府网,介绍我省秋粮抢收、小麦播种相关情况。 预计10月25日基本排除农田明水 9月下旬和十一期间,我省遭遇持续阴雨天气,造成大部分土壤偏湿、部分地区农田积水,给秋收、麦播带来很大困难。全省农业农村部门如何组织抢排田间积水?目前全省农田排水工作进展情况咋样? 据王俊忠介绍,收秋、种麦,排水散墒是基础、是前提。农业农村部门采取多种措施排除田间积水,一是创造条件促排水,加强水库、河道水情调度,为排除农田积水创造条件;二是组织力量排明水;三是开沟散墒除暗水,对明水已经排除、田间湿度过大的地块,组织动员群众开沟散墒,排除田间暗水。截至10月14日,全省农田积水面积已降至41万亩,较9月26日减少384万亩。据水情农情调度,预计到10月25日,全省将基本完成农田明水排除工作。 河南今年粮食总产量有望保持在1300亿斤以上 目前全省农作物收获总体情况如何?与以往年份相比,今年粮食总产量是否受到影响? 王俊忠说,截至10月14日,全省秋作物已收获1.08亿亩、占播种面积的91%,除部分沿黄水稻和红薯、蔬菜等晚茬作物外,秋收工作基本结束,“7月份特大洪涝灾害,导致特别低洼地块和蓄滞洪区严重积水,各地全力开展抗灾减灾,千方百计减轻灾害损失。从收获情况看,尽管秋粮有一定程度减产,但全年粮食总产保持在1300亿斤以上还是有基础有希望的。” 如何种好小麦?专家支招:用“四补”措施 今年的小麦晚播,对来年夏粮产量是否有影响?郭天财说,如果未来没有全省性大范围降雨,我们预计除豫北蓄滞洪区和地势低洼积水地区外,全省绝大多数地区在适播期下限前后都能够完成麦播任务,这些麦田是全省麦播的大头,不会影响产量。对于超过当地适播期之后再播种的晚播小麦,预计在900万亩左右,对于这类麦田,只要我们“四补”技术措施真正落实到位,对产量影响也不大;对预计约500万亩的更晚播麦田,我们可采用旋耕播种或铁茬免耕播种的方式尽可能抢时早播,在苗期和中后期看苗看天看地加强田间管理,明年也是很有希望有个较好收成。 对于晚播小麦有何应对技术措施?郭天财介绍,对于晚播小麦,可以采取“四补”应变技术措施:一是以“种”补晚,将晚播地块种子调整为耐迟播早熟的半冬偏春性或弱春性品种;二是以“好”补晚,晚播地块要尽早腾茬,适墒抢时精细整地,切实提高整地质量,并注意适当浅播,播种深度要控制在3~4厘米,最好播前用温水浸种催芽,以利早出苗出齐苗;三是以“密”补晚,晚播麦田应适当增加播种量,一般每晚播2天,亩播量增加0.5公斤;四是以“肥”补晚,晚播小麦应施足底肥,适当增施磷肥,以促进根系发育和分蘖增长,提高分蘖成穗率。 提前布防做到“六好”打好来年粮食丰收仗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中原粮仓”,下一步,如何打好来年粮食丰收仗?王俊忠说,河南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10,小麦占全国的1/4强,可以说是“中原熟,天下足”。全力打好来年夏粮丰收仗,具体来讲要努力做到“六好”: 一要种好。麦播是明年夏粮生产的第一仗,打好这一仗,夏粮丰收就有了保障,全年粮食生产就有了基础。将抓好麦播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做好晚播小麦应对,力争小麦面积稳定在8500万亩以上。 二要调好。继续按照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的思路,积极发展强筋、弱筋小麦,优化品质结构,确保全省优质专用小麦面积稳定在1500万亩以上。 三要管好。坚持“种子落地、管字上马”,抓好小麦冬前管理,努力培育冬前壮苗;突出抓好明春追肥、除草等麦田管理措施落实,搭好丰产架子。 四要防好。立足抗灾抓生产,重点抓好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控和“倒春寒”防范,继续开展大规模病虫害统防统治,坚决遏制病虫暴发流行。 五要收好。加强农机区域调度和应急调度,抢时抓好夏粮收获,确保熟一块收一块,努力实现丰产丰收。 六要建好。加快水毁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今年新建750万亩高标准农田,“十四五”每年再新建500万亩以上,稳步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

    [更多详情]
  • 18 2021-10

    第四届全国(鲁山)香菇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举行

    10月16日至17日,第四届全国(鲁山)香菇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暨食用菌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讨会在鲁山县召开,来自全国20余个省市的食用菌专家、行业人士近300人参加此次大会。 会议以“发展菌菇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聚焦食用菌(香菇)产业高质量发展,探讨香菇产业创新发展模式,推介优秀香菇品牌,引领产供销各方精准对接,推动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会上还举办了鲁山香菇产业推介暨签约仪式、商务洽谈、食用菌新产品新技术交流发布及香菇种植基地参观等系列活动。

    [更多详情]
  • 18 2021-10

    菇农的致富“菇”事

    轻轻一按,打开水帘系统降温,启动外膜通风,喷出的水通过地下排水沟自动排出。10月11日,在鲁山县瓦屋镇土桥村香菇种植示范基地,该村村民韩斌正在大棚里采摘新鲜的香菇。 韩斌坦言,原来他们买的菌棒都是自己养菌,香菇要越夏,温度不能超过30摄氏度,因为技术条件达不到,很多菌棒都坏掉了,损失不小。 “建立‘公司+农户’模式后,实现了统一制种、工厂化制棒,越夏期养菌也在公司里完成。卖给农户的菌棒可以直接出菇,大大缩短了培育周期,也降低了农户承担的风险。”鲁山县尧荣菌业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张杰说。 标准化生产的同时,农户种植的香菇销路也不愁。 20筐,200公斤,1600元。瓦屋镇马老庄村村民杜格格卸下刚刚采摘的香菇,经过分拣、称重,就拿到了一沓钞票。杜格格今年种了5个棚的香菇,除去成本,每个棚净收益在1.2万元以上。 “公司与农户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农户使用公司生产的菌棒,公司回收农户种植的香菇,公司冷藏基地16座冷库可以满足周边十几个乡镇香菇的储存。”瓦屋镇乡村振兴办主任郝飞介绍,冷藏基地还解决了十几名脱贫人口的就业,每人每月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 鲁山县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是香菇种植的“黄金地区”。近年来,随着香菇产量与日俱增,鲁山延伸香菇产业链,向深加工要效益。 在位于库区乡权村的河南吉尔木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袋袋香菇精调味料走下生产线。河南吉尔木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鲁吉学说,公司每年可生产香菇精调味料100吨,远销东南亚和欧美等地。 截至目前,鲁山县已培育尧荣菌业等食用菌龙头企业(基地)369家。“脱贫摘帽后,鲁山县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把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中之重,全县25个乡镇有23个发展食用菌种植,年种植食用菌3.8亿袋,年产值45亿元以上,食用菌产业还带动4.5万多人在家门口就业。”鲁山县乡村振兴局局长魏建运说。

    [更多详情]
  • 18 2021-10

    河南今年粮食总产量有望保持1300亿斤以上!你关心的秋收麦播大事儿有了答案

    当前,正值秋粮抢收、小麦播种的关键时期,但受持续降雨天气影响,我省秋收、麦播面临较大困难。河南省农业农村部门有哪些措施助力秋粮抢收?怎样指导农民朋友科学播种小麦?河南作为农业大省、“中原粮仓”,如何打好来年夏粮丰收仗?10月15日下午,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俊忠、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做客河南政府网《在线访谈》栏目,介绍我省秋粮抢收、小麦播种相关情况。 预计10月25日河南基本排除农田明水 9月下旬和十一期间,我省遭遇持续阴雨天气,造成大部分土壤偏湿、部分地区农田积水,给秋收、麦播带来很大困难。全省农业农村部门如何组织抢排田间积水?目前全省农田排水工作进展情况咋样? 据王俊忠介绍,收秋、种麦,排水散墒是基础、是前提。农业农村部门采取多种措施排除田间积水,一是创造条件促排水,加强水库、河道水情调度,为排除农田积水创造条件;二是组织力量排明水;三是开沟散墒除暗水,对明水已经排除、田间湿度过大的地块,组织动员群众开沟散墒,排除田间暗水。截至10月14日,全省农田积水面积已降至41万亩,较9月26日减少384万亩。据水情农情调度,预计到10月25日,全省将基本完成农田明水排除工作。 河南今年粮食总产量有望保持在1300亿斤以上 目前全省农作物收获总体情况如何?与以往年份相比,今年粮食产总产量是否受到影响? 王俊忠说,截至10月14日,全省秋作物已收获1.08亿亩、占播种面积的91%,除部分沿黄水稻和红薯、蔬菜等晚茬作物外,秋收工作基本结束,“7月份特大洪涝灾害,导致特别低洼地块和蓄滞洪区严重积水,各地全力开展抗灾减灾,千方百计减轻灾害损失。从收获情况看,尽管秋粮有一定程度减产,但全年粮食总产保持在1300亿斤以上还是有基础有希望的”。 如何种好小麦?专家支招:用“四补”措施 今年的小麦晚播,对来年夏粮产量是否有影响?郭天财说,如果未来没有全省性大范围降雨,我们预计除豫北蓄滞洪区和地势低洼积水地区外,全省绝大多数地区在适播期下限前后都能够完成麦播任务,这些麦田是全省麦播的大头,不会影响产量。对于超过当地适播期之后再播种的晚播小麦,预计在900万亩左右,对于这类麦田,只要我们“四补”技术措施真正落实到位,对产量影响也不大;对预计约500万亩左右的更晚播麦田,我们可采用旋耕播种或铁茬免耕播种的方式尽可能抢时早播,在苗期和中后期看苗看天看地加强田间管理,明年也是很有希望有个较好收成。 对于晚播小麦有何应对技术措施?郭天财介绍,对于晚播小麦,可以采取“四补”应变技术措施:一是以“种”补晚,将晚播地块种子调整为耐迟播早熟的半冬偏春性或弱春性品种;二是以“好”补晚,晚播地块要尽早腾茬,适墒抢时精细整地,切实提高整地质量,并注意适当浅播,播种深度要控制在3~4厘米,最好播前用温水浸种催芽,以利早出苗出齐苗;三是以“密”补晚,晚播麦田应适当增加播种量,一般每晚播2天,亩播量增加0.5公斤;四是以“肥”补晚,晚播小麦应施足底肥,适当增施磷肥,以促进根系发育和分蘖增长,提高分蘖成穗率。 河南提前布防做到“六好” 打好来年粮食丰收仗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中原粮仓”,下一步,如何打好来年粮食丰收仗?王俊忠说,河南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10,小麦占全国的1/4强,可以说是“中原熟,天下足”。全力打好来年夏粮丰收仗,具体来讲要努力做到“六好”: 一要种好。麦播是明年夏粮生产的第一仗,打好这一仗,夏粮丰收就有了保障,全年粮食生产就有了基础。将抓好麦播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做好晚播小麦应对,力争小麦面积稳定在8500万亩以上。 二要调好。继续按照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的思路,积极发展强筋、弱筋小麦,优化品质结构,确保全省优质专用小麦面积稳定在1500万亩以上。 三要管好。坚持“种子落地、管字上马”,抓好小麦冬前管理,努力培育冬前壮苗;突出抓好明春追肥、除草等麦田管理措施落实,搭好丰产架子。 四要防好。立足抗灾抓生产,重点抓好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控和“倒春寒”防范,继续开展大规模病虫害统防统治,坚决遏制病虫爆发流行。 五要收好。加强农机区域调度和应急调度,抢时抓好夏粮收获,确保熟一块收一块,努力实现丰产丰收。 六要建好。加快水毁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今年新建750万亩高标准农田,“十四五”每年再新建500万亩以上,稳步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

    [更多详情]
  • 18 2021-10

    睢阳区特色农业“丰景”正好

    金秋十月,正是丰收的大好时节,大地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模样。10月14日,记者走进睢阳区勒马乡,万亩高粱长势喜人,火红的高粱穗被风一吹,在田野里频频点头。 “看看我们高粱种植基地的高粱,籽粒颗颗饱满,托在手里沉甸甸的,这下村民们的腰包要鼓起来啦。”勒马乡刘楼村党支部书记刘伟说道,“虽然是第一次大规模种植高粱,但总体长势非常好,现在已经成为我们这儿的特色农业景观了。” 据悉,此万亩高粱种植基地是今年才试种的。今年5月,在勒马乡党委、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河南中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茅台酒业协会,在南街、陈老家等村流转基本农田上万亩,种植“红缨子”高粱,该品种皮厚、耐蒸煮、耐翻糙、糯性最好、出酒率最高、酒质好,深受茅台镇酒厂的欢迎。 “我们不只有万亩高粱,还有万亩花生呢,也到收获的时候了,我带你瞅瞅去。”在勒马乡宣传委员刘燕的带领下,记者看到了壮观的高油酸优质花生种植示范基地,一眼望去,一垄垄花生随风起伏。 田地里,村民拔起一簇花生,揪下几粒,掰开一看,瞬间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看来今年又是个丰收年,这花生粒又大又香。”记者尝了尝,花生口感香甜诱人,与普通花生相比,口感更佳。 勒马乡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花生种植,依托花生种植项目,引导群众搞特色种植,每亩花生比种植玉米增加收入1000元,带动引导更多群众发展高效农业,增加收入。目前,勒马花生已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和名特优新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评审。 近年来,睢阳区不断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李口镇万亩西瓜种植基地、郭村镇万亩土豆生产基地、娄店乡千亩芦笋生产基地、包公庙乡千亩三樱椒生产基地……一片片特色农业种植基地纷纷在睢阳拔地而起,一户户村民喜上眉梢,诉说着农村的华丽蝶变。 目前,全区建设千亩以上特色产业基地8个,建成百亩以上果蔬基地16个,创建国家级蔬菜标准园1个、国家级一村一品(西瓜)示范村1个,打造了毛堌堆穗穗平安、宋集农呱呱、冯桥应天农业等一批精品果蔬示范点,包公庙爱格禽业、郭村宏星牧业、闫集春田养殖专业合作社等特色养殖基地示范带动效应凸显。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共发展优质小麦10万亩、温棚蔬菜3500亩、早熟西瓜8万亩、无公害土豆3.2万亩、无公害葡萄500亩、脱毒红薯3000亩。 大美睢阳,未来可期。睢阳区以产业兴旺为重点,以生活富裕为根本,乘势而上,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努力探索一条乡村振兴的“睢阳之路”。通过全区上下的不懈努力,睢阳区乡村产业“旺”起来了,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好日子“火”起来了,一幅欣欣向荣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更多详情]
  • 18 2021-10

    河南:12.3亿元财政资金助力乡村振兴

    近日,记者从河南省财政厅获悉,河南省近日安排12.3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各市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开展农村公益事业财政奖补、美丽乡村建设、田园综合体试点、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等工作,积极探索农村发展有效途径,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为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更加优美,河南省下达美丽乡村建设资金7.7亿元,支持各地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统筹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精神文明、基层组织等建设,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更加优美、乡风民俗更加文明、乡村治理更加有效,打造新时代的美丽乡村示范。 为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河南省下达农村公益事业财政奖补资金3.6亿元,支持各地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重点支持群众最急需的村内亮化、洁化、绿化等小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改善。 为了推动农村内生动力更加强劲,河南省下达田园综合体试点资金5000万元,支持试点地区立足资源禀赋优势,集智慧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科学素养教育于一体,贯通产供加销,融合农文教旅,建设生态优、环境美、产业兴、消费热、农民富、品牌响的乡村田园综合体,持续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切实增强乡村内生动力。 为了推动乡村振兴机制探索更加深入,河南省下达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资金5000万元,支持试点地区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强化改革政策集成,加强农村改革成果利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因地制宜探索乡村全面振兴的河南样板,示范带动中部地区农村高质量发展。

    [更多详情]
  • 15 2021-10

    白云寺镇: 红辣椒带富村民新生活

    10月13日,民权县白云寺镇苍头村的大田里,辣椒种植大户陈景良正忙着采摘辣椒,虽然忙得汗流浃背,但是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据该镇党委书记梁付营介绍,目前该镇正持续推进土地流转,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八要素”,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种植,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红红的辣椒映红了村民的脸庞,也映红了村民的日子,更映红了白云寺镇乡村振兴之路。 苍头村辣椒种植基地有200余亩,郁郁葱葱大田里火红的辣椒挂满了枝头。今年是苍头村辣椒种植的第一年,在“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精心管理培育下,基地的200亩辣椒抢先上市,喜获丰收。 “采摘辣椒时,注意不要将辣椒枝条弄断、小心别碰到辣椒花……”陈景良一边忙着说,一边亲自示范。 “我今年种植的辣椒亩均产量4800斤左右,晒干后亩产量在1100斤以上。干辣椒平均价格在4.3元左右,今年我仅5亩地辣椒收入就有2万多元,俺心里甜如蜜。”脱贫户陈红建高兴地屈指算账。 “我年纪大了,孩子们都出外打工去了,我一个人种地每年收成都不好。去年看村里推广的辣椒收入高,今年我也种了3亩,光辣椒就收入了1万多元。”朱让斌老汉高兴地说。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