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5 2021-10

    大棚种出好“钱”景

    10月13日上午,在冢头镇柿园村蔬菜大棚内,村民于万正(右)和柴孝军在管理芹菜嫩苗。虽然已过寒露,但大棚内温暖如春,芹菜长势喜人。 今年春季,柿园村建起第一批12座大棚,轮茬种植西瓜、甜瓜、哈密瓜、芹菜、圣女果等,纯收入20余万元,其中,10%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用于人居环境整治等。该村继续扩大种植规模,现已建成大棚28座,占地近70亩,用工100余人,明年纯收入有望实现100万元。

    [更多详情]
  • 15 2021-10

    宁陵梨被评定为“气候好产品”

    10月14日,宁陵梨“气候好产品”授牌仪式在宁陵县举行。仪式上,中国农科院农业减灾研究室主任李茂松将宁陵梨“气候好产品”牌匾颁发给宁陵县委书记马同和。 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所长姬兴杰说,经过前期深度评估,专家们一致认为,宁陵土壤质地优良,水资源丰富,植被生态指数良好,宁陵梨生育期气候条件达到优级,结出的梨果品质上乘,完全符合“气候好产品”评定标准,因此,中国气象局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授予宁陵梨“气候好产品”品牌。 “宁陵梨被评定为‘气候好产品’,将进一步提升宁陵梨的品牌优势和质量优势,有效提高知名度,提升附加值,增加销售亮点和卖点,极大提升农产品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让宁陵梨真正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黄金果’、促进农民增收的‘致富树’。”马同和说,目前,宁陵梨产业已成为商丘乃至河南的品牌农业和标志性产业,种植面积22万亩,年产酥梨6.5亿公斤,年产值突破10亿元。

    [更多详情]
  • 15 2021-10

    辣椒园植入5G设备 节约化肥农药10~30%

    “现在从播种到收获都不用发愁,足不出户就能解决,以前一亩地需要八个人来摘辣椒,现在我们一台车一天的工作量可以代替800个人。”近日,河南益民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偌飞热情地介绍。 自从河南省临颍县5G智慧农业设备通过智能终端系统实现数字标准化精准种植后,这已成为当地辣椒种植常态化。 近年来,临颍县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推广5G+智慧农业,狠抓辣椒种植,实现从辣椒种植、日常管理、收获全程智能化。 通过在田间土地植入5G智能土壤传感器和气象检测仪等设备,全面开展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无人机监测、气象数据自动采集、农技支撑与专家在线服务等新技术应用,依托智能物联网控制中心将所有现代化农业设施联系起来,提供了数据监测、指标分析、指令下达、田间管理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服务,从而达到节约人工成本50%、化肥农药10—30%、灌溉水源50%以上,实现了辣椒品牌的价值提升和辣椒种植的提质降本,并使老百姓足不出户就可对辣椒种植进行远程监控和管理。 目前临颍县共规划建设26000亩高标准化智慧辣椒种植示范区,机械化直播效率可达60亩/天以上,实现了地膜和滴灌带一次性完成铺设,比人工铺设效率提高80倍以上,亩均效益比传统种植提升超过15%。

    [更多详情]
  • 15 2021-10

    加快排水散墒!预计10月25日河南基本排除农田明水

    当前,正值秋粮抢收、小麦播种的关键时期,但受持续降雨天气影响,我省大部土壤湿度偏大,部分地区田间积水严重,秋收、麦播面临较大困难。河南省农业农村部门有哪些措施助力秋粮抢收?如何指导农民朋友科学播种小麦?河南作为农业大省、“中原粮仓”,如何打好来年夏粮丰收战?10月15日下午,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俊忠、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做客河南政府网《在线访谈》栏目,介绍我省秋粮抢收、小麦播种相关情况。 9月下旬和十一期间,我省遭遇持续阴雨天气,造成大部分土壤偏湿、部分地区农田积水,给秋收、麦播带来很大困难。农业农村部门如何组织抢排田间积水?目前全省农田排水工作进展情况如何?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俊忠介绍,收秋、种麦,排水散墒是基础、是前提。农业农村部门采取多种措施排除田间积水,一是创造条件促排水,加强水库、河道水情调度,为排除农田积水创造条件;二是组织力量排明水;三是开沟散墒除暗水,对明水已经排除、田间湿度过大的地块,组织动员群众开沟散墒,排除田间暗水。 到10月14日,全省农田积水面积已降至41万亩,较9月26日减少384万亩。据水情农情调度,预计10月25日,全省将基本完成农田明水排除工作。

    [更多详情]
  • 14 2021-10

    循环产业奏响生态致富曲

    金秋十月,果实飘香。日前,在上蔡县黄埠镇常庄村顺耀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近200亩冬桃基地里,记者看到的是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林下有草,草养白鹅,鹅粪养树,林果、白鹅双丰收。以草养鹅、鹅粪肥林为一体的循环生态模式,奏响了生态致富曲。 在这里,记者看到,种植的冬桃丰收在望。冬桃苗下大白鹅正悠闲地啄着虫子、草叶。桃林下,合作社负责人常新年正在给2000只鹅喂食,冬桃藤蔓枝枝相连,枝叶间密密麻麻挂满了冬桃,果实圆润饱满,长势喜人。为了实现效益最大化,常新年采取种养循环的科学生态种植模式,不仅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形成了生态良性循环,还提升了冬桃的口感和品质,林下套养的2000只鹅,可以为基地除草,增加土地养分,年实现林下经济增收20多万元。 “桃树下都是草,地下养鹅,鹅来吃草,排的粪便给果树提供养分,冬桃是有机的,实现了生态循环。"常新年向记者介绍。 常新年的冬桃种植基地里有多个冬桃品种,个大肉厚汁甜,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市场订单供不应求,他采用线上线下销售模式,树下养殖的鹅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种植的冬桃销路很好,能卖上好价,养的鹅10多元一斤,一年下来收入可观,下步准备扩大养殖,带动更多的群众增收致富。”现在的常新年种养经验丰富、信心十足,下一步,他将继续扩大规模,建成一个高标准、大规模的种养基地,把周边村不能出去打工的群众吸纳过来,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给他们一份稳定的收入。 “年龄大了,也干不了重活,在家照顾3个孙子和老伴,孩子上学,我到这里干个小活,一个月能挣2000元左右,可以贴补家用。”黄埠镇常庄村村民王荣开心地说。

    [更多详情]
  • 14 2021-10

    伊川县“岭上西薯”开启品牌化新征程

    秋高气爽景宜人,河洛大地瓜果香。“甘、甜、软、糯,滑而不腻,满口生津!‘岭上西薯’名不虚传!”10月10日下午,洛阳市伊川县鸦岭镇亓岭村千亩红薯种植示范基地里迎来了200多位特殊的客人,他们是红薯行业一流的专家学者,以及龙头企业代表、全国重点甘薯企业负责人。基地建设得到大家认可的同时,红薯更是被啧啧称赞。 10月10日,中国(伊川)甘薯产业发展大会暨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十四五”工作会议在伊川龙凤山古镇举行,中国作物学会甘薯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马代夫,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易中懿等来自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综合试验站站长及主要业务骨干,河南省农科院、洛阳市农技推广服务中心、高校等相关专家与会,共议甘薯产业发展大计和良策,助推伊川县打造“岭上西薯”农业新名片。 当日,伊川“岭上西薯”红薯品牌正式发布。同时,中国甘薯产业大数据平台正式开通。 “岭上西薯”logo设计,汉字为楷书,线条形似红薯,又像山川。为“岭上西薯”提炼出“岭上西薯富硒甜很多人吃了100年”的传播口号,通过“岭上西薯”的品牌灵魂——健康长寿薯,创作出“红薯寿星”的品牌图腾,巧妙将中国传统文化图腾转化为独有的品牌符号,为产品注入文化价值的同时,也为自身品牌找到了根与魂。 从“土疙瘩”变身“金元宝”,小红薯的嬗变,是伊川人尊重自然、踏实肯干、突破自我、追求幸福生活的朴素表达。 从远古中走来 伊川县境内多丘陵山地,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质疏松,富钾富硒,为种植优质红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 据了解,20世纪50年代伊川当地引进“胜利100”红薯品种,后退化严重;20世纪80年代末又引进了“徐州18”“553”等红薯品种,增产效果明显,种植红薯极盛时仅鸦岭镇就达到6万亩。 高山镇方沟村是伊川县的一个普通村落,几乎全是坡耕地。年复一年地耕种,好粮种不出,次粮难养家。 靠山山不应,叫地地不灵。在生产方式落后的年代里,产量低下,品质不优,一年到头收成不能解决温饱,包括方沟村在内的部分群众纷纷选择外出打工,加之城镇化发展带来的人口转移,坡耕地撂荒现象严重,村庄日渐没落,就连曾经的红薯种植大镇鸦岭镇也“在劫难逃”,红薯种植面积锐减,人们“离开了红薯照样能活”。 在继承中发展 随着土地税减免、农电网改造、“村村通”实施、“三网进村”等政策的落地生根,特别是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大量乡贤回乡创业,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人才、资金、项目、技术、智力等资源的全方位回归,沉睡的土地再次被唤醒,红薯再次“登上舞台”,这一次它不再是人们的主食,而是健康食品。 而在方沟村,村里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发展富硒红薯产业,过去的“救命薯、饥荒薯”摇身变成“致富薯、振兴薯”,走入城市千家万户,方沟村人过上了“薯进甘来”的好日子。 高山镇谷瑶村的叶俊超、吴晓艳夫妇,2011年回村流转土地100多亩种植辣椒,2013年改种红薯300亩,目前已带动群众发展红薯种植面积4000多亩,农忙时节能吸纳100多人就业,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薯王”。 鸦岭镇的薯乡薯业科创园,先后引进了“烟薯25”“普薯32”等新品种,培育了1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了两个千亩岭上硒薯种植示范方,发展脱毒红薯2.5万亩,亩均增收5000元。 据了解,伊川在做大做强做优鲜薯产业的同时,还谋划硒薯深加工产业,高标准打造了万亩核心种植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配套建设了农业主题公园、科技研发中心、深加工中心、红薯产业小镇等项目;投资的富硒红薯食品产业园,可智能储藏鲜薯500万斤、年产1000吨红薯酸辣粉、年产500吨薯条薯片。 近年来,伊川按照“西岭以红薯产业发展为主”的发展思路,抓住西岭土壤富硒优势,发展红薯种植10万亩,依托河南科技大学的优势,引进新品种,使红薯种植这一传统种植业“脱胎换骨”,实现红薯产业跨越发展。 在发展中创新 好地种好薯。2018年3月,河南地质部门勘察发现,在伊川县鸦岭、平等、鸣皋、葛寨等乡(镇)分布着6条富硒土壤富集带,富硒耕地40万亩。据不完全统计,伊川县域82万亩耕地中,有超过50万亩的富硒耕地。 伊川县紧紧抓住洛阳市委“把实施富硒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的重大专项,推进全市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利好政策,确立了“富硒小米+富硒红薯”的产业发展路径。 今年,伊川县与河南省水投集团、洛阳农发集团合作,计划投资3亿元,在鸦岭镇高标准打造1万亩的岭上硒薯数字化农业示范方,配套建设红薯博物馆、农业主题公园、科技研发中心、深加工中心、红薯产业小镇等一系列产业融合项目,打造红薯产业全产业链。 来到伊川县红薯产业园,处处能感受到科技的力量。脱毒薯苗、双层覆膜、富硒栽培和智能保鲜等技术保驾护航,伊川红薯实现了3月栽植,7月上市。 在10月10日的会议上,伊川再得“三金”:全国甘薯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与伊川县人民政府签订甘薯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岭上西薯”区域公用品牌发布、甘薯产业技术体系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伊川)揭牌,三大利好开启了伊川红薯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据了解,2021年,伊川全县种植春薯5.5万亩、夏薯5万亩,带动农民增收2.6亿元以上。明年,该县的目标是:建设40万亩50个富硒种养基地、1个富硒产业园区,产值30亿元。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伊川县委书记李新红表示,依托富硒资源禀赋和种植基础,以富硒谷子和富硒红薯为重点的“2+N”富硒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伊川将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示范带动、分步实施的原则,努力推动富硒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擦亮中原地区富硒产业核心区金字招牌,努力打造农业方面“重振洛阳辉煌”的伊川样板。

    [更多详情]
  • 14 2021-10

    “西瓜红”红薯落户脱贫村

    “俺吃了一辈子红薯,从来没有见过像‘水果’一样的甜的‘西瓜红’红薯,村民们都喜爱,是脱贫致富的好产业。”10月10日,汝南县常兴镇任桥村农民占付松高兴地说。 为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今年春,任桥村驻村第一书记海保国从日本引进“西瓜红”红薯新品种,在占付松和赵九2个村民地里示范种植“西瓜红”红薯7亩,由于科学管理,“西瓜红”红薯长势良好。 据了解,“西瓜红”红薯具有耐旱耐涝的特点,外形美观、体积小、颜色深红、口感脆甜,亩产可达3000斤以上,市场价每斤6元左右。 “有了成功的示范种植,为俺村实施乡村振兴增添了新产业。再有一个月,‘西瓜红’红薯就可以作为‘水果’上市了。明年要扩大种植面积,让‘西瓜红’红薯走向全国。”海保国满怀信心地说。

    [更多详情]
  • 14 2021-10

    油茶果里有油水

    10月5日下午,新县的天空乌云密布,将要下雨,气温从前一天的30多摄氏度一下降到了13摄氏度。新县新集镇黄湾村村民胡光森站在八里畈镇嶅山村村委会前面的大片空地上说,再过两年,准备“下岗”。 空地上铺满了黑乎乎的油茶果,它们已经晒了一个多星期,外壳基本全部裂开,油茶籽混杂其中。胡光森拿着一个塑料锹,一铲一铲地把它们倒进初筛机。初筛后,雇的11个村民再用手终筛,要的是油茶籽。 9月之后,村民开始在自家责任山上采摘油茶果,胡光森也进入为时一个多月的收购期。嶅山村村委委员张桂霞说:“老胡虽然是外村的,但在我们这做了几十年生意,我们都认识他。” 用胡光森自己的话说就是:给老百姓打交道,都可熟悉,村民都愿意把货卖给他。胡光森每年都能收六七十吨油茶果,一斤两块多钱。如果是晒干的油茶籽,一斤得十三四元,主要用来榨油,也有人直接买籽种。 好的油茶籽三斤出一斤油,不好的需要四五斤才能出一斤油。“我们这都是‘秋分籽’,还有‘寒露籽’,‘秋分籽’生长时间短,但含油量高。”胡光森把一粒油茶籽掰开,用手一捏,手指上有了油光。 茶籽油降“三高”,抗衰老,营养价值大,一斤得五六十块钱。村民不舍得吃,卖到南方。 丰收年的时候,每家都能采摘几千斤油茶果,卖一万多块钱没有任何问题。八里村的王莉,自家忙完了,便来胡光森这打工。她负责终筛,把籽挑出来倒进袋子里。每天按斤称重开工资,三毛钱一斤。她算了一下,每天至少能挣八九十块钱。 胡光森这一个多月能挣四五万元。但他的主业还有一项,收购药材。两项算在一起,他每年“给出去”的钱有两三百万元。 “10月后,野菊花可以采了,差不多也得一两个月。”胡光森说,过完年后,他又开始下乡收各种药材,葛根、竺麻根、苣麻草、虎杖、天麻等,都能卖出去。 怎样更好地让山里的宝贝收进来和卖出去?胡光森有自己的诀窍:“你得诚信,让人家相信你。我建的有货源信息群,他们直接在微信里联系我。我也有固定的销售渠道,收完就卖到山外面。” 胡光森拿出自己的账本,工工整整地记着每一笔交易。其中一条写着“2021年2月20日,药材欠罗师傅3689元。”“不相信你,人家肯定不会让你赊账。买和卖都一样。”胡光森说。 雨要下了,胡光森加快速度铲油茶籽。在他门前,还有几十袋刚收回来的油茶果摞在一起,等待晾晒。 胡光森户口本上是新集镇的,1964年生,其实他儿子一家三口已经在南京落户,他也算半拉子城里人了。 胡光森的儿子早就让他退休,可想到周围乡亲们的山货出不去、换不成钱,一到收购季节,他只能再次回来。胡光森说:“得赶紧在村里培养一个接班人!”

    [更多详情]
  • 14 2021-10

    上蔡县:订单种植解决卖“粱”难

    近日,上蔡县朱里镇拐子杨村60多岁的杨大爷一大早来到地里,看着饱满的穗粒随风荡漾,高兴地说:“种高粱不累,合作社里还有技术人员提供指导,有搞头,准备明年继续种高粱。” 上蔡县朱里镇盛顺合作社负责人吴文启介绍,拐子杨村今年共种植红糯19高粱400多亩,由于是订单种植,高粱收获后就会被河南沃垦有限公司高价收购,并在酒厂制作成美酒。这样村民的收入不仅提高了,合作社的整体收益也比往年提高不少。 “在居民膳食结构粗粮比例较低的当下,订单生产一次性解决了拐子杨村村民的卖‘粱’难题,也调动了他们调整种植业结构的积极性。”吴文启说,“在下一步的工作计划中,我们希望发动更多村民参与进来,利用闲散的土地资源种植高粱,使土地增收,让群众致富。”

    [更多详情]
  • 13 2021-10

    首届中国皂角产业发展大会在嵩县举办

    10月12日,第一届中国皂角产业发展大会在洛阳市嵩县召开。会上,嵩县被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分别授予“中国皂角之乡”和“中国道地药材强县”荣誉。 嵩县皂角种植历史悠久,目前,全县皂角种植面积达5万余亩,培育了九皋镇万亩皂角种植基地,打造了全国专业的皂刺交易市场——九皋镇中药材(皂角)产业园。该产业园皂刺年交易量达1000余吨,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5%以上,实现产值达1.6亿元。嵩县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皂刺种植、加工、销售基地,逐步形成了集品种选育、种苗生产、精深加工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 2017年,“嵩县皂角刺”被认证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2020年,“嵩县皂角刺”被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评为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