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3 2021-10

    永城市:裹包玉米走俏 农民省心增收

    金秋十月,永城市新桥镇新全家庭农场院内铺满了金灿灿的玉米棒,两台铲车来回穿梭,将它们堆成了一座座“小山”。一旁的高湿玉米粉碎机,将整个玉米棒吸进机器后全部粉碎成颗粒状,在粉碎机的出口处紧挨着裹包机,粉碎后的玉米颗粒经过裹包机包装后,就会变成一个个重达1.2吨的“大包裹”。 “制成的成品就是高湿玉米,粉碎后的玉米在裹包过程中,层层加入乳杆菌,经过两个月的发酵,就会变成奶牛的优质饲料。”新全家庭农场负责人刘新全向记者介绍,高湿玉米又称高水分玉米,是玉米黑层形成后收获、经过籽粒粉碎装入青贮袋制作而成的。制作高湿玉米可减少粮食晾晒环节,为反刍动物提供高质量的口粮。 据了解,每包高湿玉米的制作成本是青贮玉米的3倍,高湿玉米的制作条件要求也较为严格。为保证高湿玉米的质量,要特别注意玉米籽粒的含水量,一方面,籽粒太湿,会影响发酵质量,从而在存贮过程中造成巨大的能量损失;另一方面,收获时玉米籽粒太干,会导致产量降低,也会增加破碎加工及发酵难度。 裹包玉米走俏,农民省心增收。“今年农场里共裹包了青贮玉米和高湿玉米1万吨,产品供不应求。”刘新全说,农场里一天可以生产300吨玉米裹包,除了自己农场里2700亩玉米全部完成裹包,还收购了不少村民的玉米,带轴收购价格每公斤1.26元—1.30元。目前,制作的1万吨玉米裹包已经全部提前订购出去,待发酵完成后直接销往江苏等地的奶牛场。 从2018年青贮玉米到2021年高湿玉米,刘新全“捣鼓”了三年玉米,摸透了玉米的“脾气”。勇于尝试,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把普通玉米变着花样卖,让玉米“身价”翻倍,刘新全一直在努力着。目前,刘新全是商丘地区唯一一位生产高湿玉米的农场主,“整体来说,这几年玉米产量还算不错,青贮玉米行情稳定,根据高湿玉米签订的订单价格,每吨利润200元。”刘新全说,今年受天气影响,玉米收割成了难题,高质量的高湿玉米在市场上一路俏销。

    [更多详情]
  • 13 2021-10

    种植甘蔗 农民增收新途径

    10月12日,在睢阳区娄店乡江庄村的一片甘蔗田中,蔗农正在打捆甘蔗准备发货。据了解,该村种植的甘蔗汁水多、产量高,是近年来当地农民种植较多的农作物。由于离市区近,郊游的市民前来购买很方便,种植甘蔗已经成为该村农民增加家庭收入的一条新途径。

    [更多详情]
  • 13 2021-10

    如何种足种好今年冬小麦?

    “寒露”已过,正值小麦播种关键时节,由于受到近期阴雨天气影响,我市大部分土壤出现湿度偏大、部分地区农田积水的情况,对今冬麦播工作造成不利影响。10月12日,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该局根据今年小麦播种形势,要求各地严格把好小麦选种、整地质量、配方施肥、种子处理、规范播种等小麦播种关口,打牢明年夏粮生产基础。 把好小麦选种关,优化品种品质结构。结合近年来小麦品种在不同县(市、区)、不同气候年型下的综合表现、试验示范结果和农民种植习惯,提出百农207等10个主导品种、矮抗58等10个搭配品种和周麦36等13个示范品种,科学合理进行品种布局。 把好整地质量关,重点做好深耕耙压。以“深(耕深25厘米以上)、细(表层土壤细碎,无明暗坷垃)、平(土地平整)、实(上虚下实)”为标准,突出抓好深耕、镇压为主要内容的规范化整地技术落实,全面提高整地质量,争取田间管理主动权,打好麦播基础。 把好配方施肥关,促进化肥减量增效。依据目标产量水平和土壤肥力,按照“氮肥总量控制,分期调控;磷、钾肥依据土壤丰缺适量补充”的技术要求,集成示范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持续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化肥减量增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肥料利用率,为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把好种子处理关,推行病虫绿色防控。在麦播期间,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指导农民群众开展种子和土壤处理,严格按照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操作,防止药害和人畜安全事故发生,力争麦播种子处理全覆盖,杜绝“白籽”下地。大力提倡统防统治,实施统一包衣(拌种)和混合包衣(拌种)及土壤处理,做到关口前移,防在前面,确保小麦出苗齐、匀、全、壮。 把好规范播种关,奠定小麦壮苗基础。结合小麦品种特征特性和气象条件,因地制宜确定适宜播期。针对部分田间积水严重的地块,播期推迟、晚播面积大的情况,指导农民落实“四补一促”的晚播小麦技术,选用早熟品种、以种补晚,提高整地质量、以好补晚,适当增加播量、以密补晚,适当增加底肥、以肥补晚,加强田间管理、一促到底。 据商丘市农业农村局农情调度,截至10月12日16时,小麦已播种39.51万亩,占预播面积936万亩的4.22%。据省秸秆禁烧办公室“蓝天卫士”监控中心监测显示,我市10个县(市、区)均无火点。

    [更多详情]
  • 13 2021-10

    “合作社+基地+农民”模式实现农民增收

    10月11日,柘城县起台镇豪威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菊花、辣椒套种田里菊花盛开,200多人在忙碌着采收菊花,展现出一幅美丽的丰收画卷。该合作社流转土地1200亩种植药材,并以“合作社+基地+农民”模式让村民参与种植管理,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更多详情]
  • 12 2021-10

    沈丘县:“西瓜+辣椒”轮作种植效益高

    10月7日,在沈丘县周营镇黄孟营村一处大棚辣椒种植基地,缀满枝头的订单羊角厚皮辣椒,色泽青翠、个大饱满,煞是喜人。 辣椒种植大户孙华峰高兴地说:“早春西瓜收获后,我及时移栽上辣椒苗,仅两个多月就能采收了,又增加了一季收入。” “我种的30亩大棚,采取‘早春西瓜+青辣椒’轮作种植模式,一亩地纯收入1.2万元以上,30亩就有30多万元的收入。”孙华峰笑眯眯地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二三十人的采收队伍蔚为壮观。“再也不为找不到活儿干发愁了,在基地打工,每天少说也能挣100多元,去年,土地流转加上我务工的收入挣了2万多元。”在辣椒基地务工的50多岁的留守妇女孙素丽喜笑颜开。如今,在该镇像孙素丽这样在家门口务工的村民有200余人。 近年来,该镇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不断引进、改良种植技术,更新经营理念,把“早春西瓜+青辣椒”轮作种植作为培育特色经济的有力抓手,支持和鼓励打造标准化、规模化特色种植基地,以产业促就业,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

    [更多详情]
  • 12 2021-10

    睢县:特色种植“土生金”

    金秋时节,硕果累累。睢县的优质冬枣、高粱、北京菊等各类特色农产品喜获丰收,农民朋友喜笑颜开。 经过半年的忙碌,该县董店乡赵楼村的千亩红高粱迎来了收获的季节。一望无际田野里,红彤彤、沉甸甸的高粱穗在风中摇曳,尽显丰收气息。 当前,正是北京菊和金丝皇菊采收的季节,在该县白庙乡土楼村和董店乡帝东村的菊花种植基地里,几百亩的北京菊和金丝皇菊迎风绽放,三三两两的村民手拿篮子正忙着采摘菊花。 在河集乡吴庄村的辣椒基地里,火红的辣椒“骄傲”地挺立在枝头;在平岗镇的睢州冬枣种植基地,一树树冬枣如玛瑙似珍珠压弯了枝头…… 睢县是农业大县,从土地里“挖金子”能最直接带动农民致富。因此,该县按照“南笋北椒中果蔬”的产业布局大力培植特色种植业,进一步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动乡村振兴。 通过产业布局,该县正在大力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先后建成4个精品产业带、14个特色产业示范点、30个绿色生态农业基地,发展优质专用小麦16万亩、花生26.6万亩、辣椒10万亩、芦笋5万亩,优质蔬菜复种面积达到26万亩,年总产量50万吨,总产值13.8亿元。

    [更多详情]
  • 12 2021-10

    郑州落实晚播技术种足种好小麦

    近日,郑州市农委下发了《关于抢时抓好秋收麦播工作的紧急通知》《关于积水田块小麦晚播的技术指导意见》,动员各方力量,通过挖沟、通渠、抽水等措施,全力排除田间积水,指导农民落实麦播技术,确保麦播工作稳步推进。 由于前期郑州降水偏多,出现了洪涝灾害,给秋收及小麦适期播种带来了困难。为确保秋收麦播工作稳步推进,郑州市农委下发通知,要求各区县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农技调度,动员各方力量,抢时收获农作物,做到应收尽收。 此外,郑州市农委还要求各区县要充分利用降雨间歇期,抓紧组织各类机械,通过挖沟、通渠、抽水等措施,全力排除田间积水;对没有积水但土壤湿度过大的地块,要通过开挖深沟,促进土壤透气散墒,力争早整地早播种。针对田间积水、土壤湿度大等造成的小麦晚播问题,要指导农民抓好小麦晚播技术措施落实,提高播种质量,确保种足种好小麦。

    [更多详情]
  • 12 2021-10

    全国知名专家献策伊川甘薯产业发展

    10月10日,中国(伊川)甘薯产业发展大会暨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十四五”工作会议在伊川龙凤古镇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甘薯产业专家齐聚一堂,为伊川县甘薯产业高质量发展献策。 甘薯产业已成伊川县农业创收的“金名片”。据统计,伊川县甘薯种植面积已达到10万亩,全年产值超过5亿元。其中,鸦岭镇脱毒富硒甘薯种植面积达2.5万亩,亩均增收5000元,年产值超2亿元。伊川县打造的“岭上硒薯”品牌,已被农业农村部纳入“名优特新”农产品目录。 “50万亩富硒耕地,就是伊川农业可持续创收的‘金矿’。”全国甘薯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马代夫说,该县在甘薯的品种研发、规范化种植、品牌塑造等方面,已经走在全国甘薯产业发展的前列。有着富硒加持,该县的甘薯产业更能锦上添花。 为富硒甘薯增链赋能已在路上。今年,伊川县与河南省水投集团、洛阳农发集团开展合作,在鸦岭镇打造1万亩的岭上硒薯数字化农业示范方,配套建设红薯博物馆、农业主题公园、红薯产业小镇等一系列产业融合项目,打造甘薯全产业链。

    [更多详情]
  • 12 2021-10

    新型生物农药防治根结线虫

    近日,一种用于防治植物根结线虫病的新型生物制剂正式获批。据了解,该生物制剂名为5亿孢子/克淡紫拟青霉颗粒剂,由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土传病害生防研究团队联合相关企业研发。 植物根结线虫病是危害广泛的世界性病害,大多数粮食和经济作物都可受到侵染,感染后一般减产20%~30%,甚至绝产。尤其是近年来不断扩大的设施栽培,因单一种植、集约化生产导致线虫病害加速蔓延,极大制约了产业发展。 据团队科研人员孙漫红介绍,淡紫拟青霉是一类重要的食线虫真菌,可寄生多种植物病原线虫的卵和成虫,并在线虫体内大量繁殖,最终杀死线虫,其代谢产物也可有效杀灭线虫幼虫,并且安全性高,对环境无污染,同时有助于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因而,淡紫拟青霉作为植物土传病害的重要生防菌备受关注。植保所土传病害生防研究团队自2000年以来,在国家“863计划”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等项目支持下,开展了淡紫拟青霉制剂的系列研发,筛选出防效高于国外同类生防真菌的淡紫拟青霉优良菌株,研制出淡紫拟青霉颗粒剂、粉剂、液剂以及复合微生物菌剂系列产品。试验表明,淡紫拟青霉菌剂可有效防治蔬菜、果树、大田作物、中药材等多种作物的根结线虫病,还能促进果蔬提早上市,并改善品质。 据介绍,此次获得农药登记的淡紫拟青霉颗粒剂有效含量达到5亿孢子/克,为现有剂型的最高水平,具有用量少、效力高、持效期长、作用稳定、不易漂移等优点,而且水溶性好,可采用沟施、穴施、灌根、冲施、滴灌等多种方法,满足不同作物、不同耕作条件的施用需求,在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和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助力。

    [更多详情]
  • 11 2021-10

    西平县出山镇产业成农民增收支柱

    近年来,西平县出山镇紧紧围绕“生态立镇、产业富镇、旅游兴镇”这一发展思路,通过壮大园区、发展合作社等方式,因地制宜发展多元化产业,逐步让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 西部古寨休闲观光园区是该镇通过正确引导、因地制宜发展起来的园区之一。金秋十月,该园区的核桃、石榴陆续进入采摘季,红红的石榴压弯了枝头,一片丰收的景象。 赵志民老两口是出山镇小王庄村的村民,自园区建成,老两口常年在园区务工,平均一天能够收入180多元。像赵志民这样的工人,园区有10多个,都是附近村民。农忙时节,园区还要另请临时工,平均一年要支付劳务工资20多万元,有效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