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30 2021-09

    河南汝州:昔日荒坡变身农业生态园

    9月27日,在汝州市蟒川镇核桃园村东侧的华予生态园里,七八名工人正在园区水上漂流区施工建设。“受疫情影响,园区没有对外营业,但新增的游乐项目正在加紧施工,有望在近期内恢复接待游客。”该园区负责人介绍。 2016年下半年,汝州市蟒川镇核桃园村以村集体为依托,流转1500亩土地,大力发展经济林种植,先后种植进口软籽石榴200余亩、核桃200余亩、桃树200余亩、杏树180亩、梨树75亩,同时林下种植油菜花、红薯、西红柿、黄瓜等多种经济作物和新鲜蔬菜,并利用生态园内的水库、沟壑等,开发建设生态垂钓园、情侣木屋、七彩滑草场、水上乐园等项目。3年多的精心经营,昔日这片人迹罕至的荒坡丘陵已发展成为一个集观光、休闲、旅游、体验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园。 “目前咱生态园里种植各类树木七八万棵,还有几十亩有机蔬菜,软籽石榴已被商户抢购一空。从去年至今,咱们生态园新增了水上自行车、儿童游乐区、卡丁车等游乐项目。”核桃园村党支部书记赵亮告诉记者。 据了解,该生态园在基础设施建设、农事生产期间,优先使用核桃园及本村群众务工,为乡邻群众提供200个就业岗位,园区对外开放后,还能安排数十个岗位务工,门票收入年底还给村民们分红,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带动村民致富。 “我来这好几年了,在这里干活也不累,山里空气好,风景也好。一月两三千块钱,干着不赖!”正在田间除草的村民张现听笑着告诉记者。 7月中旬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持续强降雨和疫情,华予生态园积极开展抗灾自救,组织排险、抢修、清淤、消杀工作,第一时间升级防控措施,快速落实全员接种、全员核酸、全面消杀等各项防控工作。在闭园期间,园区组织员工“闭园大练”,持续开展服务礼仪、安全救护培训、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安全意识和专业技能,为开门迎宾做好准备。 “下一步,园区将规划建设更多的民宿窑洞和哆咪屋等项目供游客前来游玩,我们坚信,经历灾后修复的家园将更加秀美!我们将随时拿出最好的精神状态迎接八方游客。”赵亮说。

    [更多详情]
  • 30 2021-09

    小苗木种成“摇钱树”

    近日,在偃师区顾县镇段西村的云海彩叶苗木种植基地,村民段帅宁和妻子潘海云穿梭于苗木林中,仔细查看苗木长势。 “今年的大叶黄杨苗长势好,已经卖了100多万株。”看着绿油油的苗木,段帅宁笑容满面。 段帅宁在段西村长大,对乡村充满感情。2012年,他和潘海云大学毕业后,到外地的一家苗木公司工作。他工作勤奋,很快成为公司的业务骨干,潘海云也当上了销售经理。 “乡村田野蕴藏着无限生机,我总想回家创业,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创造更多的财富,为家乡作贡献。”段帅宁说,妻子支持他的想法,愿意与他一起在泥土间挥洒汗水,书写青春答卷。 2015年,夫妻俩回到段西村,利用在苗木公司学到的销售技巧和苗木管理技术,创办了苗木基地。他们在段西村承包了30多亩土地,从亲戚那里借来10万元,作为起始资金,开启苗木种植事业。 “第一次创业,我们缺乏经验,第一年没卖多少苗木。”段帅宁和妻子商量后,决定四处“取经”。他们积极参加苗木考察团及各类苗木展会、座谈会,虚心向同行讨教…… 渐渐地,夫妻俩摸清了门路。他们选定培育有发展前景的彩叶苗木,亲自参与苗木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既当基地发展的“规划师”,又当苗木销售者。 现在,云海彩叶苗木种植基地已近200亩,种植有大叶黄杨苗30万株,金叶复叶槭、巨紫荆、紫叶加拿大紫荆等2万株。“来自天津、山东、新疆等的很多外地客户都从这里购买苗木。”段帅宁笑道,这些年,电商成为连起农业产品与外部市场之间的重要通道,他和妻子也尝试利用网站、微信、抖音等平台宣传、销售自家的苗木产品,销售渠道一拓宽,苗木销量一年比一年好。 去年,苗木种植基地的销售额有400多万元。返乡创业致富之余,夫妻俩没有忘记乡亲。如今,苗木种植基地已成为段西村和附近村庄村民的就业平台。修枝、除草、除虫、挖苗……这里一年四季都有活儿干,到了春秋季,有时一天有70多人来这里打工。 日复一日,段帅宁和妻子将知识和梦想播种在乡间沃土中,成长为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农村产业带头人。夫妻俩表示,在做大做强苗木种植基地的同时,他们会不断号召乡土人才返乡创业,带动新业态、新模式从乡村生长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更多详情]
  • 30 2021-09

    柘城县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暨辣椒产业发展高峰论坛

    金秋九月,硕果累累。9月28日,由柘城县委、县政府主办的柘城县“2021中国农民丰收节暨辣椒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正式拉开序幕。 上午9点,在柘城县文化艺术中心主会场,舞蹈《鼓舞盛世》拉开了柘城县2021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序幕,《在希望的田野上》呈现了一场以丰收为主题的歌舞表演;梦之韵农民模特队表演的《梦回汉唐》、戏曲《丰收赞》、魔术《和平盛世》、杂技《空山竹雨——节节高升》等逐个登场,传递出农民朋友丰收的喜悦。活动还在该县牛城乡万亩辣椒小镇、安平镇万亩高粱田设立了分会场。柘城县万亩良田,适宜各种农作物的旺盛生长。如今,柘城县40万亩辣椒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在活动现场,辣妹子采摘、盘鼓表演等节目把辣椒节的氛围营造起来,让前来参会的客商感受到了椒乡人的热情。 而随着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安平镇先后流转2万多亩土地发展高粱种植,吸纳2000多名群众在合作社稳定务工,首年大获丰收,农民拍手欢迎。活动现场,万亩高粱田的成熟景象,成为欢庆丰收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沉甸甸的高粱穗压弯了枝头,散发着成熟的香味飘散在十里八村。 此次柘城2021中国农民丰收节暨辣椒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分别以“庆丰收、感恩党”“小辣椒、大产业”为主题,以最优异的成绩单呈现了穰穰满家、丰收柘城的景象,展现农民风采,传达乡村振兴的幸福。活动通过现场直播的方式,展示了柘城各乡镇现代农业发展成果、农业品牌、特色农产品。通过直播间带货,为辣椒经济传递政策科技、市场信息提供新渠道,为经营主体展示形象、开展合作搭建新平台。 随后该县又举办了辣椒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据悉,此次高峰论坛是推进辣椒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促进业内交流的重要渠道。论坛云集了全国辣椒行业的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研究成果引领着行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指导性。 柘城县委书记王景宇在致辞中说,柘城辣椒先后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气候生态优品”认证,还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入选中欧第二批地理标志保护清单,荣登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百强榜,品牌价值51.99亿元,成为“全国十大名椒”之一。 全县累计研发培育优良品种100多个,在全国6大辣椒主产区推广种植500多万亩,全县辣椒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40万亩,年产干椒12万吨。组建了红立方辣味食品集团,培育了红立方、红日子、望鲜楼、辣德鲜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家,形成了从良种繁育、规模种植、冷链运输到精深加工、跨境电商等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全县2500多名辣椒经纪人活跃在大江南北,柘城辣椒大市场年交易量达到70万吨,年交易额突破百亿元,产品出口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更多详情]
  • 30 2021-09

    农业农村部:稳小麦 扩油菜 保供给 全力以赴完成好秋冬种各项任务

    9月29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秋冬种工作视频会议,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出席并讲话。会议强调,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主动担当作为,紧盯“粮袋子”“油瓶子”“菜篮子”,毫不放松抓好秋冬种,稳小麦、扩油菜、保供给,为明年再夺粮食和农业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会议指出,目前秋粮收获已过两成,总体面积增、单产增,全年粮食有望再获丰收。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环境复杂多变,抓好明年粮食和农业生产,对于统筹发展与安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意义十分重大。秋冬种是来年粮油生产的第一季,各地要抢抓农时进度,边收获、边整地、边播种,压茬推进、抓紧抓实,高质量完成“三秋”生产各项重点任务。 会议强调,抓好秋冬种,首要的是稳住小麦种植面积。要认真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层层压实稳面积促增产责任,落实好小麦最低收购价、产粮大县奖励等政策,全力以赴稳住面积。要做好精细整地精量播种、适期播种适墒播种,提高播种质量,实现一播全苗。抓好小麦田间管理、气象灾害和病虫害防控等工作,保障安全越冬。积极发展强筋弱筋等优质专用小麦,做强后端加工营销,引领带动品质结构优化升级。 会议强调,要把油料生产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开发南方冬闲田,多措并举扩大冬油菜种植。加大对油菜种植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蓄水排灌基础设施建设等,满足油菜水稻换茬用水需要。推进良种良法良机相结合,加快选育宜机化和早熟品种,加大配套机械研发推广力度,发展生产托管等社会化服务,提升油菜生产效率效益。实施好油菜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集中打造一批“百亩攻关田、千亩示范方、万亩创建片”,带动生产水平提高。推动全产业链开发,努力提升加工工艺,开发特色产品,打造特色品牌,做大做强油菜产业。 会议要求,要统筹抓好冬季农业生产,大力发展冬春蔬菜,加强大中城市周边设施蔬菜生产,提高冬季蔬菜供给能力,全力保障冬奥会蔬菜供应。持续做好生猪稳价保供、高标准农田建设、秋冬农资调运调剂等工作。要抓好秋粮收获,组织好跨区机收和机具调配,落实机收减损各项措施,确保丰收到手、颗粒归仓。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主持会议,农业农村部总经济师魏百刚出席。河南、江西、广西、陕西4省(区)农业农村部门主要负责人作交流发言。

    [更多详情]
  • 29 2021-09

    唐河:“地标名片”打响“农业品牌”

    9月27日,记者从唐河县政府了解到,“唐河桐蛋”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后,今年网上销售突破200余万元。 由此,“唐河桐蛋”实现了从小作坊加工向企业规模化生产的转变。产业发展模式转变的背后,“产品地标”的作用功不可没。截至目前,唐河县共有“唐栀子”“唐半夏”“唐河桐蛋”三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商标覆盖2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带动5万多户40余万人共同致富。 面对“唐河桐蛋”等众多农特产品因缺乏推介,产品附加值难以提升的现状,唐河县组织县农业农村局、县志办、市场监督等部门组成的农产品地理资源联合调查组,对县内特产进行详细调查并完成申请商标注册。 针对市场上品牌多、乱、杂的问题,县里出台《唐河县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办法》,制定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加工标准,提高生产企业的准入门槛。对企业实行“四统一”,即统一标识、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监管,加大侵权假冒打击力度,有效维护产品声誉及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更多详情]
  • 29 2021-09

    河南光山:乡亲过上“牛”日子

    9月28日,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晏河乡河川村村民在河川大草原放牧本地黄牛。 近年来,该村引导农户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养牛业,并争取养殖贷款贴息项目,鼓励养牛大户规模养殖,采取“特色产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以“集中养殖为主,分散养殖为辅”方式,让村民在家门口靠养牛走上致富路。

    [更多详情]
  • 29 2021-09

    以花生产业合作为桥 豫疆合作不断深入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7月,河南代表团赴新疆考察交流,两个月后,9月26日~27日,以2021年中国花生产业发展论坛暨豫疆花生产业合作研讨会为契机,新疆代表团又来到河南驻马店考察交流花生产业发展。小小花生牵起两地缘分。 世界花生看中国,中国花生看正阳。眼下正是花生成熟季,在正阳,村民抢时收花生,一幅繁忙的“秋色赋”。 “正阳花生种植面积达170万亩,是全国花生生产第一大县。”在花生天地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王大塘基地,总经理李正邦一边拿着刚从地里收获的花生,一边介绍着正阳的“王牌”,“正阳花生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花生产业实现了产值、品牌价值‘双百亿’目标。” 李正邦介绍,正阳对花生产业发展,遵循的原则是“吃干榨净”。 在正阳花生天地,新疆代表团成员对各色花生产品十分好奇。花生油、休闲食品、花生饮料、花生保健食品……只要是能想到的花生产品,这里应有尽有。正阳县以花生为主的深加工企业达30家,产品近百种。 围绕花生“吃干榨净”,正阳县还研发160多个以花生为食材的“佳品”,形成具有正阳地方特色的“花生宴”,打造花生特色小镇,建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花生全产业链。同时,利用花生秸秆养湖羊、奶牛,用花生壳种植食用菌、养殖生猪、开发养生枕,用花生叶开发养生茶等,花生秸秆综合利用率达100%。 “正阳花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我们围绕花生种植、收获、摘果、剥壳、花生米精选,研制了一系列花生机械。”在正阳县机械产业园,正阳县豫丰农机生产公司负责人说。 如今的正阳,花生种植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每年卖出去的6万台花生机械更成为正阳的一张新名片。 新疆农科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赵德提·阿不都哈德尔说:“豫疆农业领域合作基础深厚,新疆地域辽阔,发展潜力巨大,希望在今后的发展中,两地能够进一步加强花生产业乃至整个农业领域的合作交流,推进两地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农办专职副主任、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徐涛感慨地说:“河南省是我国花生生产第一大省,此次合作必将影响深远。” 花生是河南的优势产业之一,也是河南继小麦、玉米之后第三大面积超千万亩农作物。花生长年种植面积占全国的1/4,产量占全国的1/3,面积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推进花生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产业化,花生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产量质量竞争力明显提高。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俊忠介绍:“2020年,全省花生种植面积达1893万亩,总产量达594万吨,总产值达380亿元,已经形成了沿黄及黄河故道大果花生区和豫南豫西豫西南优质小果花生区两大优势区。” 王俊忠说,如今河南的高油酸花生发展尤其迅速,以豫花37为代表的豫花、开农、商花、濮花系列高油酸花生品种加速选育推广,种植面积已达140万亩以上,占全国的近3成。 “新疆自然条件优渥,适宜花生种植,花生在新疆挖掘和利用的潜力巨大。”王俊忠表示,交流探讨花生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豫疆两地在花生产业方面的深度合作,这对促进豫疆两地更好交流合作和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必将带动两地花生产业发展壮大。河南高度重视与新疆共赢发展,未来将不断寻求农业领域全方位合作。 新疆和田果之初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富荣表示,此次来河南收获颇丰,正阳把花生“吃干榨净”的理念让人印象深刻,今后一定加强与河南的联系交流,把合作不断延续下去。 徐涛还代表新疆向河南发出邀请:“我们衷心希望与河南省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探讨豫疆合作发展之路,诚挚欢迎河南企业到新疆共兴花生产业发展大业!”

    [更多详情]
  • 29 2021-09

    西梅跃身成为水果“新宠”

    秋季水果大量上市,在我市此轮秋季水果中表现最为亮眼的,莫过于新晋“网红”——西梅。西梅形似黑布林,果皮稍硬,口感软糯,甜中带酸,大小合适,刚一亮相就赢得了市民的好评。 9月28日,记者来到市区一家水果店内,一箱箱的苹果、橙子、葡萄、西梅等,被规整摆放在摊位上。其中,西梅的展位很小,但价格最高,每公斤48元。 “西梅是今年初秋刚上市的水果,外形和黑布林有点像,价格是目前水果中较高的,不过口感好,销售毫无压力。”该店店主说,“在这个中秋节连着国庆节的空档里,西梅的销售让人惊喜。 据了解,西梅是李子中的一种,成熟后外皮黑红,容易与黑布林混淆,其甜度比李子、杏子、梅子高。由于西梅原产地是加州,所以常被商家称为加州进口西梅。但业内人士介绍,在我国陕西、山西、河南等均有不少西梅种植户。 那么,对于西梅这种水果,如何才能挑到可口的?业内人士介绍,消费者可以选购果皮稍硬的西梅,不仅新鲜,成熟度也恰到好处。不要选择太软的西梅,软西梅可能储存时间过长,水分已流失,口感差不说,还容易腐烂。另外,成熟度高的西梅表皮上会起一层白霜,消费者拿回家放置一两天,吃起来会更加香甜可口。

    [更多详情]
  • 29 2021-09

    河南:高标准农田“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河南省尉氏县地处豫东平原,耕地面积130多万亩,是全国优质农副产品产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近年来,依托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化和机械化,尉氏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充分发展“智慧农业”。特别是面对今夏的强降雨,当地高标准农田优势凸显,为粮食的持续稳产高产夯实基础。 这几天,尉氏县张市镇种粮大户陆爱东正忙着接待几家养殖场来的青贮收购员。今年6月,小麦丰收后,陆爱东将自己流转的350多亩农田全部种上了玉米,得益于科学管理,玉米长势良好。因为种植面积大,考虑到人力、晾晒等客观因素,每年,陆爱东就会将玉米作为青贮饲料出售。如今,丰收在望,每亩地的青贮玉米产量大概能有三四吨,周边多家养殖场都来商量收购事宜。 河南省尉氏县畅加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陆爱东 长势你也看了,包括这个病虫害防治,你看你一吨再能长10元钱,你看管涨不。(收购人员:但是,我心里价位是330元)。中,330给你。 如今,张市镇的3000多亩耕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用“智慧农业”的管理方法科学种地,农户可以利用5G平台实现农业植保防控、麦田苗情监测、田间环境监测等一系列田间管理监测工作,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特别是今年,尉氏县在接连遭遇强降雨和疫情双重考验下,依然能够稳产高产,更是凸显了高标准粮田的优势。 河南省尉氏县畅加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陆爱东 今年这个丰收确实来之不易,大灾之年能达到这一步,对咱这种植大户来说还是很满意的。当时下大雨的时候地里也是存着水,今年大灾之年体现出“旱能浇,涝能排”咱这个地块的优势。受灾面积很小,有部分经济作物西瓜、辣椒受到(影响),对玉米影响不大。 河南省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党支部书记 石长锁 今年,秋季雨水比较大,要在往年就是绝收,因为咱们的高标准良田建成以后,旱能浇、涝能排,充分发挥了排水的作用,咱们庄稼没有受到什么影响。虽然不高产,但是没有受(涝灾)影响,产量也没有减少。今年的玉米在大灾之年没有减产就等于丰收了,因为咱们是在大灾之年夺取的丰收,要不是这个特殊天气的情况下,咱肯定是只增收不减产。这一切都归功于高标准良田。 近些年,尉氏县大力推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投入10.63亿元,修路、打井、搭桥、建大型水利设施,改造基础设施,建成高标准农田8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3.64%,达到了沟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为今年秋粮稳产打下坚实基础。 河南省尉氏县农业农村局高标准农田建设股股长 刘纪锋 遇到旱天农民可以用机井进行灌溉,涝天因为有完善的沟渠排涝系统,水(可以)从沟渠排出来完,不会造成农田大面积积水,从而保证作物的产量提高。

    [更多详情]
  • 28 2021-09

    郑州市:科技作支撑 蔬菜复产快

    仲秋时节,郑州市郊的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在荥阳市王村镇、高村乡等地的蔬菜种植基地里,记者看到各类蔬菜一片碧绿、长势良好,村民们则忙着收获、装箱、外运。 在荥阳绿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蔬菜大棚里,快菜、生菜、莜麦菜、上海青、香葱等蔬菜长势喜人。该公司种植基地面积500余亩,常年以种植绿叶蔬菜为主,主要供应丹尼斯超市、莲菜网供应链平台、美团买菜平台等,日供量5万余斤。最快一个半小时,就能直达市民餐桌。 在黄土塬农业生态园供港蔬菜种植基地里,十几名采收人员正在熟练地收获广东菜心,整齐地码放入一旁的筐内。这批广东菜心是7月20日郑州暴雨前种下的,近日正赶上上市。 “这批广东菜心能够顺利上市,多亏了咱所农技服务小分队刘宗立、应芳卿、曾维银、郑军伟等老师的及时指导。”9月24日,郑州市蔬菜研究所进行回访指导时,黄土塬农业生态园负责人向带队的该所党委书记郭竟表示感谢。 荥阳绿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大棚蔬菜受灾情况较为严重,大部分蔬菜被毁需要改种补种。“除现场指导外,专家们还及时送来了肥料和种子,帮我们迅速恢复了生产,减少了损失。”该公司负责人毛渊峰指着大棚里郁郁葱葱的蔬菜说,“这不,灾后补种的快菜,已经进入了收获期。” 科技支撑有力,蔬菜生产迅速恢复。据了解,7月24日以来,郑州市蔬菜研究所紧急调配农业专家,成立农技服务小分队,对郑州市郊受灾的蔬菜种植户进行巡回指导,现场“把脉问诊开良方”、线上“建立技术指导微信群”,为农业生产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