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8 2021-09

    许昌市建安区 “星级农场”托起乡村振兴希望

    金秋时节,硕果飘香。河南世纪香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智能化车间和标准化温室内,白灵菇、灵芝长势喜人,吸引不少市民驻足观赏;桂村乡五福农场种植的无公害阳光玫瑰、黑糯玉米、玫珑蜜瓜销售火爆;许昌优加粮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对产品进行包装。这些位于许昌市建安区各乡镇的“星级农场”和社区工厂逐步成为该区乡村振兴中的一张张亮丽名片。 近年来,建安区坚持产业优先,因地制宜,在村内建社区工厂、村外建现代农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星级农场”,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对晋星晋级的农场给予资金奖励,一大批“电商+”“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带动农村走向致富路,“星级农场”已成为该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电商+”芦笋节节收入高 9月16日上午,椹涧乡黄庙村耘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员工在电脑前熟练操作,与客户简单沟通,几句话就谈好了一笔销售20斤芦笋的订单。 耘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以“公司+农户”发展模式,流转土地种植芦笋100亩,辐射带动周边6个村建设芦笋订单合作基地1000亩,采用“电商+”销售模式,芦笋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东等国内20多个省市。 该公司负责人燕永建介绍,公司在天猫、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注册了旗舰店,网上销售芦笋每斤卖10元~15元,每天接收订单1000~3000单不等。芦笋种植亩产3000斤,除去施肥、人工等费用,100亩芦笋年收益达120万元,带动6个村芦笋订单合作基地年收益达1000多万元。2020年,该公司在互联网平台上芦笋生鲜类目全国总销售额排前3名。 “合作社+”机声隆隆致富忙 金秋时节,大地飘香。位于陈曹乡万庄村的子荣农机专业合作社院内,整整齐齐摆放着收割机、拖拉机、打药机等几十台农业机械。这是万庄村种粮大户、子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万子荣致富的“法宝”。 2010年,万子荣流转200多亩土地,投资50万元,注册成立子荣农机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社员+订单”发展模式,社员以农业机械入股,合作社为社员提供技术指导,统一派发作业订单,统一组织机械进行农业作业和服务,社员根据机械类型和作业面积,单机结算进行分红,比分散经营年均增收近30%。 如今,万子荣带动周边村庄农机手和农民200多户加入合作社,拥有大型收割机、大型粮食烘干机、半自动化浇水设备、植保无人机等各类农业机械126台套。依靠这些农业机械,该合作社实现了耕、种、植保、收割、烘干、仓储、销售“一条龙服务”。社员依托农业机械进行分红,多的每年可分红120多万元,少的每年至少分红10万元。 “龙头企业+”小蘑菇带动大产业 在河南世纪香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办公楼前挂的一块写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牌匾格外醒目。 从照着书本琢磨种菇、用人力车到外地拉棉籽壳,经过30多年的发展,到如今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世纪香公司逐渐发展成珍稀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食用菌精深加工和出口基地、“三产融合”发展的食用菌产业园。 一个小蘑菇带动一个大产业。该公司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作用,采用“企业+农户+基地”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围绕食用菌产前、产中、产后开展技术服务,通过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提供生产资料和技术服务等,直接和间接带动许昌及周边农户从事优质食用菌生产。目前,该公司已辐射和吸纳近6万人从事绿色食用菌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等工作,累计创造社会效益100多亿元。 在建安区广大乡村,像这样不断扩展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带富能力的“星级农场”还有不少—— 远辉农业坚持种养结合的立体化农业循环经营模式,原生态养殖生猪,流转土地种植农作物,注册“刘大远”品牌,通过“互联网+”模式出售农产品,客户争相订购,产品供不应求;五福农业探索“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种植适合采摘、口感好的产品,形成以文旅采摘为主、农超对接为辅的新型销售模式;德欣农业发挥在乡村振兴中的“领头雁”作用,从事水果相关产业链发展,带动建安区水果走向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德欣农业果品进入第四批全国名特优新产品名录…… 如今,建安区村内建社区工厂、村外建现代农场的产业振兴之路,作为“建安案例”入选《全省乡村振兴示范案例汇编》,为省市乡村振兴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方案。 截至目前,建安区已将982家经营主体纳入现代农场管理范畴,按照标准划定星级,完成20家“星级农场”认定,并按照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标准分别给予10万元、30万元、100万元奖补资金。 “发展现代农场,实施星级管理,是实践证明行得通且适合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路径。我们要持续走好这条路径,对‘星级农场’进行财政奖补,并在政策和要素保障上对晋星的现代农场予以倾斜,推动现代农场加快发展壮大,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标杆和样板。”建安区委书记马浩说。

    [更多详情]
  • 28 2021-09

    舞钢市庙街乡:灵珑山上白茶飘香

    9月20日,秋雨初晴,舞钢市庙街乡人头山村西南的灵珑山上,满山的茶树青翠欲滴,茶树间鸡鸭悠闲自得地啄草捕食,山脚下是一排整齐的厂房…… 这片绿色的开拓者,是今年34岁的八台镇王老虎村村民安晓军。 2007年,安晓军因家庭困难辍学,到外地打工。在外打拼多年,他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学会了制茶技术,也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回家创业、造福家乡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 为寻找发展方向,安晓军走遍家乡舞钢市的山山水水,对家乡的土壤结构、气候特点、环境条件及适宜生长的物种等进行了调查摸底。经过调查分析,他发现舞钢市与浙江省安吉县的土壤、气候条件、环境有很多相似点。安吉县是全国闻名的产茶大县,家乡的山区是不是也能种植茶树?带着这一疑问,凭着一股闯劲,结合自己所掌握的茶叶种植技术和加工技术特长,他决定引进白茶回乡试种。 为让娇贵的白茶在这里落地生根,困难重重。为此,安晓军多次到中科院和常州市茶研所“取经”,并在中科院和茶研所专家的支持下,对舞钢市和安吉县的气候、土壤、降水量进行大数据分析,为试种白茶提供技术指导。2008年,他开始在舞钢市灯台架、九头崖和九龙山等地引种试验。2012年,试验喜获成功,采摘制作的1公斤干茶在当年举办的“天目湖”茶叶评比中获得国茶评审委员会的高度评价。2014年,安晓军注册成立了千宝农业种植有限责任公司。 2015年以来,安晓军在舞钢市和庙街乡党委、乡政府的支持下,流转荒山200余亩,引进安吉白叶1号和龙井43号,在灵珑山上尝试大面积茶叶种植,破解“南茶北移”难题。当年春季抢种茶苗120亩,建成了有机茶叶种植基地,此外还建设了制茶车间,购置了制茶设备,完善了相关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2017年,经过省专家现场检验审查,他的企业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并注册“灵珑山白茶”商标。2018年3月,在省和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灵珑山白茶取得了有机茶的检验报告,白茶专家品鉴后给出了“香气高扬、鲜香无比”的高度肯定。 2019年,安晓军的茶园采摘鲜茶1500公斤,制作干茶200多公斤,实现销售收入160余万元。2020年,“灵珑山白茶”荣获“中国第二十一届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等。今年5月22日,在杭州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灵珑山白茶”在素有“中国茶界奥斯卡”的“中茶杯”第十一届国际鼎承茶王赛春季赛上斩获金奖。 “种茶多艰辛,茶香路飘远”,安晓军的“南茶北移”梦终于得圆。目前,安晓军和他带动的附近村民已种植白茶1000多亩,从业人员1000多人,年人均增收4000多元。 白茶种植项目不仅绿化了荒山荒坡、修复了生态环境,也实现了“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更多详情]
  • 28 2021-09

    河南省秋作物收获近5成

    9月27日,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截至9月27日17时,我省秋作物已收获5871万亩,占秋作物播种面积的49%。粮食作物3271万亩,其中玉米已收2466万亩,占播种面积的43%;水稻已收491万亩,占播种面积的55%;大豆已收140万亩,占播种面积的23%;花生已收1152万亩,占播种面积的61%。 玉米作为我省第一大秋作物,周口已收557万亩,商丘已收422万亩,驻马店已收403万亩,南阳已收372万亩,开封已收134万亩,安阳已收81万亩,洛阳已收70万亩。花生作为我省第二大秋作物,南阳已收404万亩,驻马店已收248万亩,开封已收159万亩,周口已收125万亩,商丘已收112万亩,信阳已收94万亩。

    [更多详情]
  • 28 2021-09

    农业农村部:扎实做好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工作

    9月27日,农业农村部召开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工作专题会议,交流分区防控工作情况,研究部署下一步重点工作。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实施分区防控是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有效控制和消灭非洲猪瘟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全国分区防控工作方案(试行)印发以来,部、省积极谋划,上下联动,分区防控指导组深入一线,加强指导,分区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会议要求,分区办和各大区各省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围绕重点目标任务,把分区防控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尤其是针对生猪调运环节监管存在的短板弱项,要加快推进信息化管理,加强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推进信息互通共享;要协调各大区优化指定通道布局,规范检查站建设,提升联防联控效能。同时,要统筹做好分区防控与无疫区、无疫小区建设等日常防控工作的有效衔接。 国家首席兽医师李金祥出席会议。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五个分区防控指导组等有关人员参加会议。

    [更多详情]
  • 27 2021-09

    第二十四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开幕

    9月26日,第二十四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在驻马店市会展中心开幕。省长王凯出席并宣布开幕,中央农办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刘焕鑫作主旨讲话。 副省长武国定、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副代表玛哈·艾哈迈德在开幕式上致辞,省政协副主席李英杰出席。 开幕式前,王凯与刘焕鑫举行会谈,并一同参观国内、省内、“互联网+”农产品加工等展区,与参展企业代表沟通交谈,了解生产、研发、销售情况。 王凯指出,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农产品加工大省,食品加工产业规模已突破万亿元,成为全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当前,全省上下正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锚定“两个确保”奋斗目标、实施“十大战略”重要部署,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奋力建设现代化河南。省委省政府在三天前正式揭牌成立了神农种业实验室,向打造国家创新高地、搭建一流创新平台迈出了重要一步,将以此为依托持续发力,在种业关键技术上不断寻求突破,努力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扛得更稳更牢,为中原更加出彩奠定坚实基础。希望农业农村部继续关心关爱河南“三农”工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人才培养、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和帮助。 刘焕鑫表示,河南是全国重要的粮食、肉类、油料生产基地,近年来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走出了一条良性循环道路,取得成就令人赞叹。农业农村部将积极为河南灾后恢复重建提供帮助,支持河南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进一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和加工转化能力,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完善农业全产业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本届农洽会以“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为主题,采用“线上+线下”互动融合模式,将举办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论坛、脱贫地区特色农产品展示推介、重点项目签约仪式等一系列活动,吸引了美国、俄罗斯、英国等51个国家和地区的220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展,国内参会代表团达170多个,企业4000多家、客商34000多人。

    [更多详情]
  • 27 2021-09

    虞城县:新品种茄子一棵四茬产量高

    “这棵茄子,一棵能结四茬,现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日前,在虞城县田庙乡懂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蔬菜大棚里,村民牛秀莲正带领大家观看公司的新品种菜茄,并高兴地为大家介绍。 据懂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震威介绍,他们培育的这个新品种名字叫懂菜紫圆茄,属于茄科、茄属植物。说起这个新品种的由来和试验成功的经过,马震威娓娓道来:这个品种原产于亚热带地区,2017年懂菜农业到天津蔬菜研究所参观时发现了这个品种,当时就觉得这个品种对土质要求不高,对环境、温度等也不苛刻,于是就同对方签订了种植试验协议,尝试栽种了一些。没想到,第一次试种就取得成功。当年第二季就在80座大棚里栽种,每棚大约种了2800棵,每年的早春季栽种,170天一季,一季每棵能产12斤。相比其他茄子,这种茄子个大皮薄、味道鲜美、肉汁鲜嫩,无论冷拌、热炒、煎炸都是上乘之选。茄子从第二季栽种到现在,已经外销了6茬,销量达到20万斤,深受浙、沪等一带的人们喜欢。 “我们这次是第三次来了,前两次已经拉走8000斤了。”来自安徽亳州的客户周师傅高兴地说。

    [更多详情]
  • 27 2021-09

    河南杞县:一村一品一经济 农民生活甜如蜜

    “近年来,种植蔬菜成了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幸福的日子,村里变美丽,生活甜如蜜。”9月24日,河南杞县沙沃乡杨寨村党支部书记杨如意高兴地说。 走进杞县沙沃乡杨寨村百亩扶贫产业种植基地,一座座温室大棚呈现在眼前,大棚内绿油油成熟的小青菜,村民们正忙着采摘、过秤、装车、销售,一片片忙碌收获的身影。“你看这大棚内小青菜,远销到广州、上海、北京等地,一个大棚占地3亩多,小青菜20多天就成熟上市了,一茬每亩收入1万多元,小青菜真的成了农民的致富菜。”正在收割蔬菜王培宣喜不自胜地说。 “在村里的帮扶下,俺干完自家的农活后,还会来蔬菜种植基地打工。村里笔直的水泥路直接修到了俺家门口,还有文化游园、路灯、广场、图书室、养殖坑塘等,真的跟城里没两样,生活过得甜如蜜。”村里的脱贫户王风仁深有感触地说。 “现在全乡26个行政村在杨寨村、闫口村、尚庄村、高安村、朱寨村、四郎苗村为主的经济产业带动下,形成了以蔬菜、果林、养殖的特色经济发展思路,村村俱有‘一村一品一经济’的产业链条,家家户户齐心奔小康。”杞县沙沃乡党委书记吕红星说。

    [更多详情]
  • 27 2021-09

    河南罗山:甜蜜小油栗 增收大产业

    金秋九月忙,栗果正飘香。眼下正值油板栗成熟的季节,走进河南省罗山县尤店乡方湾村“农家二哥”家庭农场,只见村民们正在采收、挑选、分拣、包装油板栗,呈现出一派丰收、繁忙的景象。 “我家在2005年承包了400亩栗园,在2015年国家脱贫攻坚政策下建立了家庭农场。种植油板栗销路广效益好,以后我家还会扩大种植规模,带领村民一起发展板栗产业,让板栗成为我们方湾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着眼未来,“农家二哥”家庭农场负责人朱立波对发展板栗产业信心满满。 跟随朱立波的脚步,我们走进了板栗生产车间,只见工人们正在筛选不同品质、大小的油板栗,精心挑选、剔除虫眼,确保每颗板栗都是优质原果。 “我们通过标准化生产销售,每5斤包装成一箱,利用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采取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的模式,同时帮助周边乡镇板栗种植户代发代销,卖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各地,去年一年销售油板栗近40万斤,年收入200多万元。”朱立波笑着说。 参观完板栗生产车间,我们又来到板栗种植基地。只见村民们手拿木钳、头戴防护帽,正采摘、捡拾油板栗。 基地里,家住方湾村陶洼组的53岁脱贫户张志勇正在捡拾板栗,他说,自己平时身体不太好,往年农闲时都是在县城周边打打零工,每天起早贪黑也挣不到几个钱。“这两年我被请到这里主要负责捡拾、筛选油板栗,每天80元工钱,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钱挣多了而且离家还近!” 据朱立波介绍,农场成立以来,便采取“基地+农场+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板栗产业,通过引导群众种植、吸纳贫困群众就业和入股分红等形式,带动贫困户参与板栗产业发展,从而实现脱贫增收。目前农场已经提供了30个稳定就业岗位,带动周边20户贫困群众每年实现增收3500元以上。 因为独特的砂质土壤和温润环境,尤店乡非常适宜种植板栗,特别是盛产的浉淮油栗肉脆味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可生吃熟食,营养价值高。近几年,尤店乡以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农民增收为目标,充分发挥本乡土壤、气候和地理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板栗产业,不断扩大全乡板栗种植规模,提高板栗品质和产量。 该乡党委书记李益表示,下一步,尤店乡将剖析发展特点、顺应时代需求,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在各村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铺就乡村振兴致富路。

    [更多详情]
  • 27 2021-09

    平舆芝麻要做强品牌

    “近年来,平舆县大力发展芝麻产业,推动芝麻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通过政府引导、科研支撑、企业带动、合作社实施,形成了三产融合的产业化发展新模式,实现了农民增产增收、企业提质增效。”9月25日,在第七届平舆白芝麻产业大会暨芝麻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平舆县委书记赵峰说。 据了解,平舆县是中国白芝麻原产地,白芝麻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培育了康博汇鑫、蓝天农业等重点企业和250多家合作社,年加工芝麻能力5000万公斤,白芝麻及系列产品在全省、全国分别占25%和12%。省农科院副院长卫文星表示,省农科院将围绕平舆县芝麻产业发展需求,加大对适于机械化生产的芝麻新品种新装备新技术的示范力度,打造芝麻精深加工产品品牌。 此次大会由驻马店市人民政府、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由驻马店市农业农村局、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驻马店市乡村振兴局、平舆县人民政府承办。

    [更多详情]
  • 24 2021-09

    青贮玉米收获忙

    近日,郏县农机中心组织车辆在安良镇牛村收获青贮玉米。 近年来,郏县大力宣传秸秆青贮技术,引导规模红牛养殖企业集中科学开展玉米秸秆带穗青贮,既降低了饲养成本,又增加了农民收入。郏县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数据显示,郏县今年种植玉米29.6万亩,其中适宜青贮的约4.5万亩,目前已青贮完毕,共收获11万吨,全部被红牛养殖企业收购。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