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4 2021-08

    小菌菇撑起振兴大产业

    全数字化的控温、控湿生产车间里,刚采摘的羊肚菌经履带进入机器接受冻干处理……近日,在汝阳县柏树乡的农特产冻干车间,新鲜的羊肚菌被打包装袋后发往上海市区一家精品超市。 “冻干技术不仅解决了羊肚菌难保存问题,还使其‘身价’翻了好几倍。”种植户孙光辉满脸喜悦地说。 3年前,孙光辉放弃在外地打拼出的事业,回乡流转土地、建大棚,发展羊肚菌种植。借助乡里成熟的电商渠道,种植当年就回了本,但随着规模扩大,暗藏的风险逐渐显露。孙光辉说,新鲜羊肚菌必须3天内送上餐桌,由于其消费群多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一旦物流不畅,势必造成极大损失。 快产快销能带来短期效益,但不是长久之计。为消除种植户的后顾之忧,让老乡的腰包更鼓更有安全感,经多方考察,去年年底,柏树乡开工建设日处理量1000公斤的冻干车间,今年5月车间正式投产。“经冻干处理的羊肚菌能保存2年,营养价值也不会流失。根据目前行情,一斤能卖600多元,是新鲜羊肚菌的七八倍。”柏树乡乡长张守志说,下一步,乡里将加大冻干技术推广力度,让土特产“身价”变得更高。 柏树乡羊肚菌的“变形记”,只是我市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生产面积逐渐扩大,食用菌年产量逐渐增加,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目前,全市成规模的食用菌生产企业有160余家,年产香菇、杏鲍菇等2.15亿棒,年产量23万吨,年产值近20亿元。 为推动食用菌产业进一步提档升级,近年来,我市从资金扶持、技术培训、产品加工、网络销售等方面,推动食用菌产业朝专业化、规模化、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一座座集温控种植、初加工、展销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新型农业产业基地拔地而起。 来到嵩县产业集聚区田湖园区内的双孢菇生产基地,种植车间的智能空调系统全天候精准调控温度、湿度、通风,打造出双孢菇最佳生长环境,一年实现8次循环种植,实现高质高产双赢。 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研发能力和创新驱动作支撑。“最新普查结果显示,我市食用菌品种达118个,食用菌种质资源优势明显。”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与此同时,新品种培育成果显著,以羊肚菌新品种“六妹一号”和“黑妹一号”为代表的一批食用菌新品种,已在市场上打出了一片新天地。 数月前,汇集行业专家和种植大户的洛阳市食用菌产业协会揭牌成立。协会通过整合行业资源,增强抗风险能力,能够更好地促进洛阳食用菌产业规模化生产,加快向产业高端化、技术尖端化、质量顶端化、产业品牌化迈进。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我市将加大优良菌菇培育、专业人才培养、新销售模式构建、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持续巩固我市食用菌产业优势地位,让小菌菇成为支撑农民增收、乡村富足的“振兴伞”。

    [更多详情]
  • 04 2021-08

    蒋兴:小盆景栽出好“钱”景

    附石盆景也称为石盆景,它是将树木、山石巧妙地结合为一体的盆景形式,因造型优美备受大众青睐。近年来,睢阳区路河镇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临城近郊的地理优势,鼓励返乡创业人员发展特色种植,谢营村的附石盆景逐步发展成效益喜人的特色产业。 8月2日,在路河镇谢营村附石盆景基地,一个个附石前期培育树苗陆续进入成型期,基地负责人蒋兴正带领工人加紧修剪上盆,一片繁忙景象。因造型别致、形式多样、价格合理,该基地的附石盆景在市场上很是紧俏。 “第一次过来的时候我们采购的这个附石盆景比较少,只是试试看。但是回去之后发现非常受客户欢迎,加上效益也不错,所以就和蒋老板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希望能够共同发展、实现共赢。”从浙江杭州赶来采购的客商林西超说。 据蒋兴介绍,由于家庭条件不是很好,他中专毕业后就选择了到南方打工。2016年秋天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见到一个附石盆景非常漂亮,心生欢喜,便对这种盆景进行了全面了解。发现这一商机后,他便萌生了返乡创业发展附石盆景产业的想法。 “本身我从小就热爱花草,当时就觉得发展附石盆景产业既能实现自身价值,又能带领家乡群众致富,所以就毅然决然地回来了。”蒋兴回忆道。 2017年2月,蒋兴在路河镇谢营村投资近50万元兴建了占地5亩的附石盆景种植基地,因经验不足,第一批附石幼苗被冻坏很多。然而,失败并没有打消他坚持下去的创业梦想。2018年,蒋兴在镇政府和村委会的帮助下进行了第二次附石盆景种植,终于获得成功,基地也因此逐步迈上正轨、发展壮大。 “现在基地的规模大概是在15亩左右,这几年平均每年的年产值都在90万元左右。”蒋兴说,附石盆景种植不仅让他取得了可观的收益,也带动了当地20多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下一步,他打算成立附石盆景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更多群众发展附石盆景产业,实现产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正在基地干活的谢营村村民张淑萍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我在这个基地干活两三年了,平均每个月收入都在2000元左右。挣钱顾家两不误,多好的事啊!” 路河镇党委书记陈允璨表示,该镇准备以谢营村附石盆景基地为中心,通过土地流转进行规模化发展,继续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以产业振兴为抓手,加强农业结构调整,加大特色产业培植力度,促使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更多详情]
  • 04 2021-08

    河南省推动地标农产品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近年来,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有力促进了河南省特色产业的发展,对推动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河南省共实施36个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其中,2019和2020年的23个保护工程项目实施完毕,2021年13个保护工程项目正在实施。 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通过实施保护工程,新培育15个年销售额超2000万元的生产经营主体,建设了23个标准化核心生产基地,面积4.5万亩,带动农户增收1.3亿元,帮扶贫困群众7755人。品牌知名度显著提升。通过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宣传推广,地标品牌知名度明显增强。汝阳县连续举办三届汝阳红薯文化节、红薯擂台赛,积极宣传农产品地理保护标识这块金字招牌,成功打造“中国红薯第一县”的称号。地理标志农产品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地标农产品标识化、数字化建设,推进带标上市,促进地方农产品追溯平台与国家追溯平台对接。 加强组织领导。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成立了保护工程工作领导小组,省辖市农业农村部门成立了保护工程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开展地标保护工作。项目实施所在地政府成立了以县长或副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抽调相关农业技术部门专家组成技术指导小组。 做好规划申报。河南省农业农村厅与财政厅联合行文,提前研究制定项目申报指南,把申报工作提前做细。突出优势产品,重点支持当地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发展较好、管理规范的地标产品组织申报。制定评审制度,严格制定了保护工程产品遴选的评审办法、评审程序、评审纪律等规章制度。严格产品遴选,邀请省财政厅等单位人员进行评审监督,抽取专家组成项目评审组,根据现场汇报答辩、申报材料进行现场打分,推荐入选项目,研究确认后向社会公示。 强化服务管理。支持产品确定后,及时召开实施方案布置会,对项目建设内容、资金支出方向和要求、时间安排等方面做出具体要求,对容易出现的问题给予提醒指导。省农业农村厅监管处对实施方案逐一审核,按照技术指引、考评体系、资金管理办法等规定严格把关,修正不合规定的建设内容,确保资金发挥效益。实施过程中,严格实行月报告制度,项目单位按照项目概算表统一报送实施进度,发现问题及时上下沟通研究解决。下年初对各项目实施单位进行绩效考评,考评结果纳入下一年度项目评审条件。 下一步,河南省将力争在地标农产品的“质”“量”“名”等方面上取得新突破。提升地标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加工储运水平,完善产业链,建立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特色品质。通过项目建设,规范标准化生产,提高绿色优质和特色产品总体产量。推进区域内未授权主体按标生产,积极参与授权和申报绿色食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营造地标品牌社会信任的浓厚氛围。

    [更多详情]
  • 04 2021-08

    河南:科学指导改种补种

    记者从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获悉,截至8月2日17时,全省农田积水累计排除1463万亩,比昨日增加38万亩;现有农田积水226万亩,主要集中在鹤壁、新乡、周口、安阳等地,比昨日减少36万亩。全省各地持续抓好农业救灾和生产恢复工作,督促各地落实灾后生产恢复措施,科学指导当地改种补种,做好追肥、病虫害防控等工作。 为支持农户灾后恢复生产,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省财政厅,分两批共下达40480万元农业生产救灾资金。通过打出财政、农业、银行、担保政策组合拳,帮助受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获得较低融资成本的金融支持。督促保险企业开通“绿色通道”,简化理赔程序,借助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新技术,提高理赔效率,为农户灾后恢复生产赢得宝贵时间。 据介绍,农业农村部组织农机协会向河南捐赠2000台抽水机械,540余台已开始在田间抽水。种子已征集到全国151家企业及科研单位的供种信息,可提供玉米、蔬菜等农作物种源1178万公斤,接收种子企业捐赠种子1.07万公斤。向国家申请国家化肥储备3200吨,20家省内外肥料企业捐赠8800吨,正陆续运往受灾较重的县乡。接收省外10家农药企业捐赠的价值450万元的杀菌剂和杀虫剂。 为督促各地加快推进灾后补种改种、能种尽种,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出紧急通知。省农业农村厅成立了由厅长担任组长的农业灾害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由8名厅二级巡视员、总师带队的灾害损失核查工作组,已于今日奔赴10个受灾较重的省辖市,对农牧渔业和农村地区生活设施损失进行实地核查。此外,凝聚专家合力指导生产恢复,中国农业科学院派出的专家团队和省、市、县农业技术人员一道,为22个受灾较重县提供农业减灾和生产恢复技术指导方案,开展现场培训。 与此同时,河南省继续加大湿粮处理,组织粮食收储企业、农机合作社、供销社为民服务中心利用烘干、通风、晾晒等方式,帮助农户处理湿粮累计2966.3万斤,日处理湿粮761.3万斤,涉及3.6万农户、18个农民合作社。组织种植业、畜牧养殖业等各个专业专家组继续在全省尤其是受灾地区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做好种植、畜牧渔业灾后生产恢复技术指导和死亡畜禽无害化处理。 灾害发生后,受灾地区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恢复,全省已改种农作物15.4万亩、病虫害防治398万亩、施肥225万亩、中耕43万亩。已消毒养殖场户、屠宰场、无害化处理场等关键场所17.1万场(次),消毒面积15440.6万平方米,无害化处理死亡畜禽866.6万头(只),动物疫病监测14.1万项(次),排查养殖场户18.6万场(次),畜禽补免补防409.2万头(只)。

    [更多详情]
  • 03 2021-08

    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出紧急通知 抢抓农时补改种夺取秋季好收成

    8月2日,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把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和补种改种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立足抗灾夺丰收,按照重灾区少减产、轻灾区保稳产的原则,采取多种措施,动员各方力量,掀起灾后农作物补种改种高潮,千方百计夺取今年秋季农业生产好收成。 通知指出,要及早补种改种。对绝收地块,要坚持因地制宜、分地施策,充分利用当前适宜多种作物生长的光、温、水等气候资源,退水后及早改种符合时令、生长期适合的青贮玉米、速生蔬菜、牧草等,能种尽种、应种尽种,确保不空地、不荒地。对已经具备改种条件的地块,力争8月10日前全部补种改种。 要用好救灾资金。各地要按照先种后补、种补结合、简化流程、抢抓农时的原则,根据改种用种需求,切实用好农业生产救灾资金,协调落实种源调剂,全力做好农作物抢种、补种、改种工作。 要加强技术指导。各地要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指导,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平台、线上讲座、发放明白纸等多种方式,指导农民加强田间管理、增施肥料、病虫害防治,大力营造补种改种工作的良好氛围。

    [更多详情]
  • 03 2021-08

    叶县:种红叶石楠亩均纯收超万元

    “再等一个半月就可以上市出售一部分了,现在每天都能接到预订电话,一亩地收益在1.5万元左右。”近日,在叶县水寨乡留候店村一大片红叶石楠红地里,种植户侯干选面带笑容地说。 侯干选今年61岁,去年11月,他流转27亩土地,加上自家的5亩承包地,投资40多万元种植红叶石楠。 是什么让一位六旬老人决心一下子种植这么多红叶石楠? 去年,为了增加收入,侯干选到位于水寨乡伍刘村的叶县友顺农业种植合作社打零工,那里有种植上百亩的红叶石楠。育苗、剪枝、浇水、打药……干了一段时间,他就掌握了红叶石楠的种植技术。 “红叶石楠不难种,夏天天旱时一天浇两遍,只要水、肥供应充足,就能种好。”侯干选说,他发现红叶石楠种植简单,收益颇高,且市场供不应求,于是便想自己种植。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能种红叶石楠幼苗2.8万到3万棵,三年出售两茬,目前市场价每棵1.3元。一亩地需要投资1.5万元左右,包含地租、买苗、人工等全部费用。保守估计,每亩纯收益也能达到1万元。 让侯干选吃下“定心丸”的还有水寨乡红叶石楠种植产业的良性发展模式。 为了形成红叶石楠规模种植效应,水寨乡采取“合作社+农户”、联村发展等模式,依托友顺农业种植合作社帮助村集体和农户发展红叶石楠种植。 水寨乡党委书记殷高杰介绍,合作社为农户提供幼苗、种植技术,帮助他们找销路,并且对幼苗管理、产品价格及产品质量做指导。 看着红红火火的产业,侯干选对未来信心十足。“明年我打算至少再发展50亩,带动更多村民发展红叶石楠种植,大家一起奔小康。”侯干选说。

    [更多详情]
  • 03 2021-08

    叶县:小康路上的“莓好”生活

    7月30日,烈日当空,叶县常村镇金龙嘴村画心谷创意农场,绿意盎然。59岁的任长昌和妻子鲁妮凡正在忙碌。 见有人来访,夫妇俩停下手中的活儿,来到凉棚下,热情地拿出一盒蓝莓:“你们尝尝,现在蓝莓基本卖完了,就剩一点晚熟的没摘,留着招待亲戚朋友。” 面前的蓝莓个个颗粒饱满,包裹着一层厚厚的果霜,形似蓝色“玛瑙”。嘴里放一颗,汁水饱满,很甜。 从“小白”到“土专家” 2014年之前,任长昌和大多数农民一样,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家庭收入微薄,并不知道蓝莓为何物。 “后来,儿子说咱们这儿的水好,土好,气候环境适合种蓝莓,而且蓝莓经济价值高,让我们试种。” 任长昌的儿子叫任江洲,是一名85后制片人,在多个电影节获奖的影片《心迷宫》的拍摄地点就是他选的,就在金龙嘴村。 选在家乡种蓝莓,任江洲还有另外一层意思,他希望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起初任长昌夫妇有些犹豫,种蓝莓一亩地得投资1万多元,且头三年没有任何收益,5年才进入丰果期,他们也没有种植技术,能行吗?但儿子很有信心,给他们投资,从网上买果苗,就这样,2014年,任长昌夫妇成了常村镇第一拨吃螃蟹的人,在流转的土地上种了10亩蓝莓。 蓝莓营养成分高,对水质、土质,种植技术要求也高。金龙嘴村紧临金龙嘴水库,水好,但土质偏酸性,任长昌就辗转买来东北草炭土,剪枝、采摘……有不懂的,他就看书、看视频学习;鲁妮凡则积极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培训。就这样,夫妇俩一点点把自己从蓝莓“小白”变成了“土专家”。 功夫不负有心人,3年后,任长昌夫妇种的蓝莓开始挂果,之后产量越来越高。“每年麦收季节,蓝莓进入两个月的收获期,我们多的时候雇20来个人,少的时候也要雇12个人帮助采摘。” 采摘人员都是本村和附近村庄的村民,每人每天60元工资,加班另有加班费。 “在农场里干活,能挣钱,能顾家,两不误。”每年都来农场干活的村民陆新琴说。 线上销售供不应求 “虽然只种了10亩蓝莓,但是亩均能挣两万多元。”鲁妮凡高兴地说,他们每年种植的蓝莓都要比鲁山等周边地区提前成熟一个星期,在推广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价格也占优势,“蓝莓早期能卖到80元一斤,后期也能卖五六十元一斤。” “我们的蓝莓口感好,一到成熟季节,很多人慕名而来,有郑州的,平顶山市区的,也有鲁山的。”任长昌说,果园一次最多容纳过50人的旅游团。 不过,任家蓝莓最重要的销售渠道不是现场采摘,而是线上。 2017年5月份,任长昌夫妇与叶县天享农业公司合作,采用电商预售的模式出售蓝莓,产品在天猫“稻谷泉旗舰店”上架后销售火爆、供不应求,当年销售2500公斤,总销售额达15万元。 “我们严格按照标准装蓝莓,一盒125克,装的都是个头大、品相好的特级果,我们的蓝莓不打农药,健康无公害,所以才会销售火爆。”任长昌说。 任家之前种的蓝莓有奥尼尔等三个品种,明年准备再扩种四五亩,增加两个颗粒大、甜度高的品种。“等常村镇蓝莓种植规模成型,我们也举办个蓝莓节。”任长昌自信满满。 在离开金龙嘴村的路上,记者看到路边也有小蓝莓园。随行的常村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李海燕说,任长昌夫妇的成功也带动了周边群众种植蓝莓,下一步常村镇将以旅游线路为主线,鼓励带动更多人发展蓝莓种植,形成引领群众致富的龙头产业。

    [更多详情]
  • 03 2021-08

    河南叶县:乡土人才“香” 乡村振兴“活”

    8月1日上午,在平顶山市叶县廉村镇乔庄村辣椒地头,该村党支部书记乔团伟看着即将成熟的60亩尖椒,满眼都是自豪。“今年我们的辣椒长势喜人,亩产能有700-800斤,再过几天,遍地挂起‘红灯笼’,那才真漂亮,也多亏了咱们的土专家——宋老师手把手地指导我们辣椒种植技术!” 乔团伟口中的“宋老师”叫宋运卿,今年58岁有着多年种植辣椒的经验,是地地道道的“土专家”。去年,他被县科技局聘为科技特派员,为全县辣椒种植户提供服务。 “宋老师为我们提供的帮助真的是无微不至,从育苗到销售,一点儿弯路都不用走。”沙渡口村村民谢运动说。目前,通过统一科学育苗,廉村镇辣椒种植面积已突破一万亩,带动全镇53个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2000多名群众增收。该镇在沙渡口村建起了精深加工厂,不断探索辣椒增值潜力,把传统的种植农业打造成为一二三产高度融合的高效现代农业。 乡村兴,首先要人才兴。为破解农村人才短缺这一瓶颈,叶县立足土地做文章,出台政策、拿出资金,聚合攻坚力打好乡土人才引育组合拳,把对本土人才的选拔、培养与引进人才同谋划、同部署,为优秀乡土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提供广阔平台,并逐村摸排农村经营能人、生产能手、养殖能手、能工巧匠等4类乡土人才2200名,从中筛选一部分聘请为科技特派员并发放薪酬,让其为农民免费提供技术指导等方面的服务。 同时,农技科技人员通过进村入户现场指导,或者每个月的20号固定党日学习时间,利用县委组织部的“智慧党建”融平台,吸纳“有绝活、有本领、懂经营”的人才组建专家组,下田地、访农户、解难题,培养更多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专业人才,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强大“引擎”。 像宋运卿这样的土专家、科技特派员在叶县呈“遍地开花”的趋势。 今年67岁的马金海被人称为“韭菜大王”。他培育的韭菜品种填补了多个国内空白,形成了韭菜品种“世界看中国、中国看平顶山”的喜人格局。 “自从我当选乡土拔尖人才,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马金海介绍,目前,他不仅搞科研,更在该县任店镇月庄等村庄建起了3000余亩的韭菜种植示范基地,采用“基地+农户+村集体”的模式进行种子繁育和鲜菜生产。群众不仅有了流转土地、就近务工、出售种子等多重收入,还掌握了韭菜种植技术,入股村集体每年享受分红,可谓“一举多得”。现在,月庄村(韭菜)入选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目前,叶县各类乡土人才开展学党史为群众办实事600多件次,开展农业科技会诊服务1000人次,农技推广咨询服务2000人次,入户培训帮扶200多场次,推广种植艾草、辣椒、葡萄、石榴等新品种、新技术20多项。同时,该县300多名乡土人才主动参与领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累计投资3000余万元,直接带动群众就业6000多人,“土秀才”成为叶县振兴乡村的重要力量。 在绿意盎然、充满希望的昆阳大地上,一大批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人才,正破土而出、茁壮成长。他们满怀对乡土的深情,各展才学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富裕一个乡村。龙泉的蔬菜、常村的艾草、邓李的花生……在乡土人才的带动下,该县“一乡一品”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 让乡土人才心无旁骛扎根乡土,为乡村振兴“造血蓄能”。

    [更多详情]
  • 03 2021-08

    我国品种登记许可质量提升

    今年是打好种业翻身仗、推进种业振兴的起步之年,日前,记者从农业农村部了解到,今年国家和各省级品种登记部门紧紧围绕种业市场净化目标,聚焦品种登记管理,依法强化登记许可审查,严格规范品种命名,启动向日葵登记品种清理,大力提升品种登记许可质量,坚决守好农业生产“品种端”,为推进种业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按照农业农村部品种登记管理工作部署,各地、各相关单位坚持问题导向,细化老品种登记要求,落实向日葵品种登记差异性检测,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加强品种登记申请审查,确保登记材料合法性、完整性、规范性。目前,全国品种登记申请数量高速增长势头已经开始放缓,上半年申请登记品种2595个,通过省级审查品种1969个,部级审批公告品种4批次1320个,同期下降60%。山东、河南等省强化部门联动,加强登记办法宣贯,登记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今年以来,各地、各相关单位严格执行品种登记办法和指南规定,积极落实《农业植物品种命名规定》要求,特别是针对品种名称夸大宣传、“傍大款”等混乱问题,做好与品种保护有效衔接,建立品种命名专家协查机制,遴选包含律师在内的15名专家,组建品种名称协查专家组,严格审查和规范品种登记名称,从源头上杜绝扰乱市场秩序行为的发生。此外,不少省份也因地制宜出台措施,自我加压提质量,如北京市建立品种登记审查周报制和公示制、黑龙江省开展田间试验现场指导服务。 农业农村部以向日葵“仿种子”整治为切入点,启动29种非主要农作物登记品种三年清理行动,全力清理同质化品种。通过加快构建DNA指纹库,获取向日葵品种DNA指纹信息。通过筛查比对,对于没有DNA位点差异的269个品种,依法定程序撤销登记。 农业农村部5月启动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将品种登记管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将向日葵、蔬菜纳入今年春季种子市场检查重点监管对象。以此为基础,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品种登记与市场监管衔接,融合品种与市场,坚持事前登记管理与事后市场监管两手抓、两手硬,加强与执法部门联合,以品种登记制度实施规范品种入市,以种子市场监管治理违法行为,释放市场净化的明显信号。

    [更多详情]
  • 02 2021-08

    叶县王朋飞:念好葡萄种植“致富经”

    7月31日,仲夏的阳光洒满了王朋飞的葡萄园,前些日子藤蔓上挂满一排排的鲜嫩葡萄,如今只剩下翠绿的藤蔓在风中摇摆,果园里还散发着甜甜葡萄味。 “前些天连绵的雨天,我还有些担心葡萄卖不出去,就在网上发布了销售信息,没想到雨后第一天就有大车前来收购,网络平台上每天差不多能销售200多件。短短一星期,我这10亩地的葡萄就卖空了,今年差不多能挣八万块钱。”王朋飞笑呵呵地说。 今年29岁的王朋飞是平顶山市叶县仙台镇李庄村土生土长的小伙儿,也是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种葡萄能人。 2015年,王朋飞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父母对他毕业后选择在家干农业是一百个不愿意。“朋飞呀,我一辈子种地,也没种出个名堂,省吃俭用供你上大学,盼着你能出人头地,没想到你却回来种地。”父亲无奈地对他说。 而王朋飞却坚持自己的选择:“农业干好了,照样能干出名堂。”见他如此坚定,父母也就不再阻拦。 凭着在学校所学的林果种植技术,王朋飞把种植葡萄做为首选,通过与山东的同学联系,最后确定引进种植美国“生夏黑”品种葡萄。 2019年,在村“两委”的帮助下,王朋飞试着种植了5亩葡萄。为了在家乡的土地上种出优质的葡萄,他把除了吃饭、睡觉之外的所有时间,都奉献给了葡萄园。在王朋飞的的悉心照料下,当年,便获得了2万余元的收入,更加坚定了他种植葡萄的信心。 2020年,王朋飞又租赁5亩土地,并增加了“阳光玫瑰”品种葡萄,由于资金不足,村“两委”还帮助他协调小额贷款。由于会管理、懂技术,还有成功的经验,当年,王朋飞收入达到5万元,不仅还清了贷款,家里还盖了新房。 “明年我还要扩大种植面积,至少种20亩,如果有农户想种植,我免费指导。”王朋飞信心满满地说。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