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2 2021-08

    鲁山县寺前村:俺家的黄桃熟了

    “俺家的黄桃熟了,可甜了,欢迎大家来品尝。”7月31日,鲁山县熊背乡寺前村的黄桃开园了,农户乔红旗乐呵呵地说。 乔红旗,今年56岁,是寺前村闫庄组村民,一家4口人,乔红旗的大儿子27岁了,从小到大一直患病,看病吃药没少花钱,小女儿小上学。家里除了种几亩大田,无其他经济收入,家庭曾一度困难,过着入不敷出的日子。 2017年春,在村两委的鼓励帮助下,乔红旗向亲戚朋友借了8万元,在村外承包了集体荒山,种植黄桃树苗30余亩,发展种植业增加经济收入。他开始不懂管理,就专门邀请技术人员来做现场指导,他用心学习管理的每个细节,慢慢掌握了管理技术。为节省开支,从栽种、浇水、施肥、除草、修剪等都是夫妻二人干的,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三年里,30多亩桃园在夫妻二人的精心管护下,长得枝繁叶茂,远远望去如绿色的海洋。 2020年,乔红旗种植的黄桃进入盛果期,满园桃子个个让人垂延欲滴,由于他家黄桃味道鲜美,受到很多顾客青睐。一年下来,乔红旗家卖黄桃纯收入达10余万元,他家从人均纯收入不足6000元的家庭,变为人均纯收入达20000余元的小康户。“他家的黄桃都种在山上,阳光充足,色美、味甜、水份足,清爽入口,是一年四季积累的甜蜜味道。”附近来园里买桃子的一个年轻女子快人快语地说。 据了解,乔红旗的桃园在寺前村外东北地,气候温和、灌溉便利、光照充足、土地疏松肥沃、昼夜温差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生长于此的黄桃口感好、味道更美。“俺当初也是考虑到将来黄桃能卖的好,在有经验人的指引下,专门挑选了黄金蜜三号、中华锦绣两个黄桃品种。谁知这两个品种个大,皮薄,一口咬下去,全是果肉,甜的很。”乔红旗一边摘桃子,一边说。 2021年,乔红旗家的黄桃再次迎来丰收季。“乔红旗家靠种植黄桃致富了,为乡村振兴开了好局,村里人都亲切地称为他‘黄桃王’。在他的带动下,目前,我村已有15户也走上黄桃种植的致富路,以后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我心里就踏实了。”寺前村村主任乔伟欣高兴地说。

    [更多详情]
  • 02 2021-08

    叶县:“果蔬经济”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绿色银行”

    7月28日上午,在叶县水寨乡太康寨村农友股份有限公司的温室大棚里,形态各异的茄子缀满藤蔓,在浓密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肥嫩水灵。棚外,沉甸甸的黄桃身着纸质“外衣”,在枝头悠然“纳凉”,香飘四溢。 “这些是黄桃3号,到下个月就要全面成熟了。”该村党支部书记杜春建介绍,村里引进的黄桃1号,2号,3号专门错开了成熟期,来保证销售状况不会大起大落。 太康寨村共有337户1236人,耕地面积2280亩,以种植小麦、玉米等一般农作物为主,经济效益一直不高。为调整产业结构,巩固脱贫成果,2018年,太康寨村村两委干部带领工作队先后到山东寿光、漯河临颍、舞阳马村等地考察学习,探索村集体发展项目,最终决定立足本村实际,因地制宜地发展黄桃种植和温室大棚果蔬种植项目。 2019年,太康寨村筹措资金60万元,成立农友股份有限公司,采用“村支部+公司+村致富带头人”的股份制发展模式,种植了黄桃30亩。并建起占地10亩的钢结构温室大棚,开始试种吊瓜、豆角、桑葚等各类蔬果,由村致富带头人统一管理,村集体统一购苗、统一销售,销往叶县各大商超。 “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要多品种试种,进行合理搭配,才能规避市场风险。”杜春建介绍,温室大棚试种过的果蔬数不胜数,每一样果蔬的防虫防病、剪枝、打药技术都不尽相同,由公司提供技术指导。 由于生产的果蔬造型美观,绿色无公害,广受市场青睐,头一年便为村集体经济带来10万余元的收益。随着规模扩大、技术精进,该村特色果蔬产业渐行渐好,2020年,该村村集体收入突破40万元,带动40余人每月增收2000余元。 “村里开始发展果蔬,我就在这里干活,一天工资80块钱,增加了家庭不少收入,这一切多亏了村里的党员干部。”该村村民李均红说。 如今,经过3年精心管理的30亩黄桃陆续进入盛果期,亩产2000余斤,每斤5元,加上种植的豆角和新品种绿冠青茄、一炮冲天杂交冬瓜等蔬菜相继丰收,预计今年可为村集体带来收入50余万元。 “获得的收益将全部汇集到村级集体经济中,破解农村发展‘瓶颈’,惠及广大村民。”杜春建介绍,下一步,他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打造电商网络平台,引导村民做大“果蔬经济”,把特色农产品推向全国各地,使其成为村民的增收银行,实现乡村振兴。

    [更多详情]
  • 02 2021-08

    河南富硒农产品检验机构落户伊川

    7月27日,洛阳市市场监管局向位于伊川县的河南省富硒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正式颁发《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这意味着,该中心具备了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资质,成为河南唯一一家专业富硒农产品检验机构。 洛阳是河南为数不多的富硒地区之一。经省地质部门勘查,以伊洛河流域为核心的富硒土壤富集带面积达50万亩,其中,伊川县富硒土壤面积最大、硒含量最高。为把富硒资源转化成富硒产业,当地大力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因地制宜发展富硒小米、岭上硒薯、富硒瓜菜等特色产业。为破解富硒农业发展瓶颈,伊川县按照“破除部门壁垒、推动资源整合、做大做强检测服务平台”的思路,整合县域检验检测资源和技术力量,组建伊川县公共检验检测中心,并以此为基础筹建了河南省富硒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更多详情]
  • 02 2021-08

    河南省下达4亿余元农业生产救灾资金

    7月31日,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截至当日17时,全省农田积水307万亩,主要分布在新乡、鹤壁、周口、安阳、开封等地,较前一日减少44万亩。田间积水累计排除1376万亩,比前一日增加45万亩。 灾害发生后,受灾地区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恢复,已改种农作物14.9万亩、病虫害防治344万亩、施肥171万亩、中耕23万亩,分别比昨日增加0.1万亩、8万亩、3万亩、1万亩。已消毒养殖场户、屠宰场、无害化处理场等关键场所14万场(次)、消毒面积12633万平方米、无害化处理死亡畜禽636.1万头(只)、动物疫病监测11.9万项(次)、排查养殖场户15.3万场(次)、畜禽补免补防319.3万头(只),分别比前一日增加2.1万场(次)、1603.9万平方米、223.8万头(只)、2.5万项(次)、1.8万场(次)、34万头(只)。 为抓好农业救灾和生产恢复工作,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省财政厅分两批共下达40480万元农业生产救灾资金。通过打出财政、农业、银行、担保政策组合拳,帮助受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获得较低的融资成本金融支持。督促保险企业开通绿色通道,简化理赔程序,借助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新技术,提高理赔效率,为农户灾后恢复生产赢得宝贵时间。 农业农村部组织农机协会向河南捐赠2000台抽水机械,540余台已开始在田间抽水。已征集到全国151家企业及科研单位的供种信息,可提供玉米、蔬菜等农作物种源1178万公斤,接收种子企业捐赠种子1.07万公斤。向国家申请国家化肥储备3200吨,20家省内外肥料企业捐赠8800吨,正陆续运往受灾较重的地区。接收省外10家农药企业捐赠的价值450万元的杀菌剂和杀虫剂。 省农业农村厅继续组织粮食收储企业、农机合作社、供销社为民服务中心利用烘干、通风、晾晒等方式,帮助农户处理湿粮累计1831万斤,日处理湿粮608万斤,涉及3.3万农户。组织种植业、畜牧养殖业等各个专业专家组继续在全省尤其是受灾地区开展技术指导服务。督促各地落实灾后生产恢复措施,指导当地科学改种补种,做好追肥、病虫害防控等工作。 此外,中国农业科学院派出的9个研究所44名专家,已于日前陆续到达我省,为22个严重受灾县提供恢复农业生产技术指导。

    [更多详情]
  • 30 2021-07

    豫哈加强农业领域合作交流 助力哈密乡村振兴

    “按照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原则,聚焦农业领域与市场主体、群众关系最密切的行政执法事项,着力解决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让市场主体、群众切实感受到改革成果……”7月26日,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局二级调研员王伟,受邀为哈密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48余名学员作专题讲座,同时授课的还有河南省动物卫生监督所综合处处长、研究员陈少渠。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援疆干部、哈密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郭志勇表示,7月初,河南省农业农村厅与哈密市政府签订了全面加强农业领域合作的框架协议,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两地农业领域的合作交流,举办一系列业务工作研讨培训班,以过硬的素质本领推动哈密市乡村振兴。 在此次培训中,陈少渠重点针对新旧版《动物防疫法》进行了对照讲解,尤其对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人畜共患病防控、动物诊疗活动等章节内容及相关法律进行了解析,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员们纷纷表示,此次培训收获很大,不仅开阔了视野和思路、学习了政策法规和业务技能,同时从专家身上学到了爱岗敬业、忘我工作、服务为民的精神,今后要学以致用,为哈密乡村振兴尽职尽责。

    [更多详情]
  • 30 2021-07

    李克强:更多用市场化方式缓解“猪周期”波动

    “针对当前供需变化,要遵循经济规律,更多用市场化方式缓解‘猪周期’波动,确保生猪供应和价格稳定。”李克强总理在7月2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 当天会议确定稳定生猪产能的措施,促进保供稳价,增强猪肉安全供应保障能力。 有关部门汇报,通过多措并举稳定生猪生产,目前生猪产能已从一度出现的严重滑坡较快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 “针对当前中国的情况,一方面,要发展规模养殖,另一方面,要帮扶中小养殖场(户)提升养殖水平。”总理说,“要看到这一现实,从实际出发,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 李克强表示,虽然目前生猪生产已基本恢复,但在相关政策上不能搞“急转弯”。 “要稳定财政、金融、用地等长效性支持政策,保护生猪养殖场(户)积极性。对养殖场(户)和屠宰加工企业不得随意限贷、抽贷、断贷。”总理要求。 当天会议决定,不得违法违规扩大禁养区范围。稳定规模猪场存量,帮扶中小养殖场(户)提升养殖水平。要建立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当能繁母猪存栏量月度同比减少10%以上或生猪养殖连续严重亏损3个月时,各地可对规模养殖场(户)给予一次性临时救助。要抓好重大疫病防控,加强猪肉储备应急调节。

    [更多详情]
  • 30 2021-07

    河南通报防汛救灾最新进展情况:农作物受灾面积1048.5千公顷

    7月29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防汛救灾新闻发布会,通报河南省雨情汛情和抢险救灾进展情况。 因灾遇难99人直接经济损失909.81亿元 据介绍,卫(共)合河至淇门段超警戒水位。卫河水系已启用崔家桥、广润坡、良相坡、共渠西、柳围坡、长虹渠、白寺坡共7个滞洪区分滞洪水。全省有昭平台、盘石头、小南海、鲇鱼山4座大型水库及27座中型水库超汛限水位。 7月16日以来,截至29日12时,据国家自然灾害灾情管理系统统计,此轮强降雨造成全省150个县(市、区)1616个乡镇1391.28万人受灾,因灾遇难99人,仍有失踪人员在进一步核查当中。全省目前紧急转移安置93.03万人(累计转移安置147.08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048.5千公顷,成灾面积527.3千公顷,绝收面积198.2千公顷;倒塌房屋1.80万户5.76万间,严重损坏房屋4.64万户16.44万间,一般损坏房屋13.54万户61.88万间,直接经济损失909.81亿元。 郑州主城区居民小区供电基本恢复 通水、通电、排水,是目前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据了解,郑州“两通一排”工作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郑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张江涛介绍,目前全市主城区11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施、10千伏主干网架全部抢修完毕,居民小区供电基本恢复。 通水方面,因灾停水小区1864个全部完成一次供水,剩余91个小区正在抢修二次供水设备。 积水排涝方面,主城区已基本完成积水抽排,大型商超、学校、写字楼积水排涝已接近尾声,白沙片区剩余7个小区正在加速排水。 车险理赔:最快10分钟到账全损认定后24小时到账 在车险理赔方面,河南银保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马超介绍,重点指导行业协会发布车险理赔承诺书、理赔常见问答;加强与郑州市政府的沟通,协调解决受损车辆存放场所和维修力量短缺等问题。推出免现场查勘、免气象证明、免费救援、定损直赔到店“三免一直”服务。 根据车辆受损情况,勘查定损后,在合同约定责任限额内,最大限度理赔。资料齐全的,万元以下赔案最快10分钟到账,全损认定后24小时到账。采取车险小额案件极速赔付、同一维修站打包协商定损、高损失等级车辆推定全损等措施,进一步提高理赔效率。多家公司在报案量集中的小区设置理赔点,开设水淹全损车直赔通道。

    [更多详情]
  • 30 2021-07

    灵芝喜获丰收 助力乡村振兴

    7月28日,位于合峪镇的洛阳芝伞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灵芝基地里,一朵朵赤红的灵芝有序铺开,像一把把小雨伞立在地上,几名当地务工群众正在小心翼翼地采摘成熟的灵芝。我县山林翠绿,泉水长流,清新的自然环境适合野生灵芝生长。李卫东结合家乡自然资源优势,2009年创建灵芝种植基地,研究灵芝菌种,着手人工种植灵芝。 灵芝种植户李卫东介绍,灵芝每年在农历正月种植,六月就可以采收。去年至今,他先后到合峪镇前村村、水沟村租地30余亩建设温室大棚种植灵芝,不仅自己通过种植灵芝致富,而且带动当地闲散劳动力就业,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打下坚实基础,助力乡村振兴。

    [更多详情]
  • 30 2021-07

    李玉柱:“赶”着猪儿过小康

    7月28日上午,流经郏县黄道镇北部的石望河内流水淙淙,沿着“扶贫”水泥路,笔者一行来到了石望河行政村上河西组,遇到了正在打草的脱贫户李玉柱。“山上地头路边都是野草,维生素丰富,喂猪还可以省些料钱。”虽说已稳定脱贫,李玉柱天天仍是很忙。 李玉柱背着草捆,领笔者进家门。一听到他的声音,猪仔纷纷聚集到门口,朝他直哼哼。李玉柱拿起平头铁锹,利索地跨过一米左右的围栏打扫起来。“夏天容易招苍蝇,一天两遍扫,环境好了猪也少生病。”李玉柱一边干一边说。 高中毕业的李玉柱今年64岁,直到40岁才成家,妻子有精神障碍需常年吃药。前几年儿女上学,他连年入不敷出。2017年,村里把他家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并为其申请了3个A级低保、一个公益岗位。 帮扶就要帮富。2017年,帮扶人村党支部书记马钢岭得知他有养殖意愿后,免费送给他两头能繁母猪,并借给他5000元启动资金。李玉柱起早贪黑建猪舍、割草打料。经过精心饲养,幼崽一茬接一茬地出栏。2018年底,他家卖猪纯收入两万多元,加上种粮补贴、公益岗位收入等,他成功脱贫。 党的好政策,如同给李玉柱打了强心剂。“镇畜牧站技术员隔三岔五来免费防疫,驻村第一书记王晓利给我送来养猪技术的书,帮我办理小额扶贫贷款。”李玉柱说,每卖一茬后,他就要扩建猪舍,对老舍进行升级。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他还清了债务还有了存款,儿子也谈了女朋友,下一步准备订亲。女儿今年参加了对口升学考试,目前正在等待通知书。 今年春节后,李玉柱花费5万元左右,盖了三间配房,建了卫生间,三间堂屋做了吊顶,装了LED吸顶灯,添置了茶几、电视柜和实木沙发,新建了阔气的门楼,门柱上大红色的瓷片喜气洋洋,和一年前笔者来访时判若两样。如今,勤劳能干的他,掌握了养猪的技巧和疾病防疫知识,现存栏生猪近百头。 “感谢党的好政策,我想一鼓作气,把存栏向200头进军,带动更多的人增收致富。”谈及未来,李玉柱清瘦的脸上挂着笑容,眼睛里闪烁着自信的光芒。

    [更多详情]
  • 29 2021-07

    温室大棚带动200多人就业

    7月27日,袁庄村民正在采摘阳光玫瑰葡萄。近年来,宁陵县阳驿乡袁庄村建起了500多座温室大棚,带动该村及周边群众200多人就业。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