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9 2021-07

    树莓采摘热 带火乡村游

    7月25日,在睢县白楼乡广植农业树莓园,鲜艳的树莓挂满枝头,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采摘。人们离开喧嚣的城市,在这里随意采摘、品尝,尽情享受着田园乐趣。 游客祖雪华说:“在抖音上看到这里有一个树莓园就慕名而来了,这个采摘园不仅景色美,空气也都特别好,今天带着家人来这里好好放松一下。” 白楼乡广植农业树莓园是睢县引进的首个树莓种植基地。近年来,广植农业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联合研发培育适应北方环境的高产红莓、黑莓、双季树莓等品种,打造现代化高标准树莓产业园,现已成功推出有机鲜果、原浆、果酒、果汁及盆栽等系列产品,带旺了乡村旅游产业,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务工村民邢晓琳激动地说:“我已经在树莓园干好几年啦!在这儿摘树莓不但工作环境好还能照顾孩子,每天挣个百八十块钱,心情特别舒畅。” 创新种植模式,小小的树莓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白楼乡广植农业树莓园已种植树莓150多亩,由于树莓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现在正是树莓盛果期,树莓园负责人朱金昌告诉记者,树莓不容易存放,一部分树莓通过游人采摘,以鲜果的形式直接出售,推动了白楼村旅游观光产业的发展。同时,他们还积极组织当地群众进行大批量采摘,用于原浆、果酒、果汁加工,增加树莓的附加值,在这里务工的农民也获得了稳定的收入,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改善。 朱金昌说:“我们又征收了100多亩地,准备扩大种植规模,促进群众持续增收,助力乡村旅游发展。”

    [更多详情]
  • 29 2021-07

    上半年商丘市农业经济稳中向好

    7月26日,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今年上半年我市第一产业增加值222.21亿元,同比增长7.6%,两年平均增长1.1%,农业经济总体平稳、稳中向好。 今年上半年,我市各级农业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毫不松懈抓紧抓实粮食生产,全力保障“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农产品价格总体平稳。 总的来看,今年上半年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良好,为夺取全年粮食和农业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提供了有力支撑。“根据最新农情调度,我市全年粮食丰收具有较好基础。”市农业农村局种植科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我市已落实秋粮面积768万亩,较2020年相比增加了12万亩。其中,玉米面积648万亩,较2020年相比增加24万亩,总体稳中有增。 今年夏粮产量创历史新高,成效显著。一是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今年夏粮面积908.48万亩,比上年增加4.72万亩,增长0.5%;亩产499.09公斤,比上年增加4.07公斤/亩,增长0.8%;总产量突破90.68亿斤,比上年增加1.21亿斤,增长1.4%,创历史新高。二是品质持续调优。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200万亩,较上年增加10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21%;三是收获损耗降低。我市加大农机手培训力度,提升农机技术管理水平,推广标准化作业,在机收减损上挖潜力,促进增产增收,各地机收损耗降低了1个百分点以上。 “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今年上半年,各地严格落实“菜篮子”县(市、区)长负责制,加大生产指导,强化产销对接,保障了市场稳定供应。全市蔬菜复种总面积164.5万亩,总产量343.8万吨,总产值52.2亿元。 畜牧业生产恢复明显。上半年全市肉类总产量30.4万吨,同比增长43.7%,较2019年增长19.3%。其中,禽蛋总产量25.2万吨,同比增长1.4%,较2019年同比增长3.6%。猪肉产量17.78万吨,同比增长49.3%,生猪产能持续释放。截至6月底,全市生猪存栏达323.8万头,同比增长24.4%,较2019年增长25%,已完成省下达任务目标的115.6%。 农业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今年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投资7.64亿元,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30个,涉及全市9个县(市、区)。截至目前,已有29个项目完成招投标工作。其中,8个县(市、区)28个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全市6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31个项目已开工110个,完成项目72个,完工率55%;计划投资90.624亿元,已完成投资44.322亿元,投资完成率48.9%;全市15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5个项目,已开工147个,完成项目85个,完工率41.5%,已完成投资45.625亿元,投资完成率53%。

    [更多详情]
  • 29 2021-07

    洛宁县金珠沙梨推介会在北京举行

    昨日,洛宁县金珠沙梨推介会在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举行。 在推介会上,金珠沙梨、上戈苹果、东宋樱桃等洛宁当地特色优质农产品吸引了北京市民、客商。洛宁县人民政府与北京市新发地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近年,洛宁县发挥优势,成立“洛水山肴”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吸纳35种优质特色生态农产品打造“洛水山肴”区域公用品牌,迅速打开市场。其中,原产自洛宁的金珠沙梨是该品牌的主力产品之一,近年逐步实现产业化并持续提高技术含量。截至目前,其栽种面积已达4.5万亩,有效带动了群众脱贫增收。 洛宁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承担了首都80%以上的农产品供应,在全国有较高美誉度,是进行强强联合的重要合作伙伴。

    [更多详情]
  • 29 2021-07

    警惕入侵!无敌破坏王“草地贪夜蛾”

    7月28日,镇平县植保站在安子营镇刁坡村召开草地贪夜蛾防控现场会。镇平县农业农村局对该虫的检测防控工作高度重视,组织技术人员利用灯诱、性诱及大田普查的办法加强虫情检测,及时掌握虫情动态,并为群众发放草地贪夜蛾识别、防治挂图等宣传资料和药剂,组织辖区群众开展群查群治,打好草地贪夜蛾阻击战,把危害控制在萌芽阶段。据镇平县植保站介绍,草地贪夜蛾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预警的重大迁飞性害虫,是农业农村部公布的一类农作物害虫。该虫具有适生范围广、繁殖能力强、迁飞距离远、防控难度大、危害损失重的特点,一般造成作物减产20%-30%,甚至绝收。 鉴于该虫危害的严重性,自6月份以来,镇平县农业农村局召开了20场次不同形式的草地贪夜蛾监测防控培训会,培训人员1000余人,发放技术资料1500余份。近期大范围的强降雨天气非常有利于该虫的迁入危害,在此提醒各乡镇办要高度重视,加强宣传培训,落实重大病虫“政府主导,属地管理,联防联控”防控机制,组织辖区群众开展调查,发现该虫立即防治,并对集中连片发生区域做好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确保秋粮生产安全。

    [更多详情]
  • 28 2021-07

    “一法一条例”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

    7月27日,河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听取了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和《河南省畜牧条例》(以下简称“一法一条例”)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河南法制报记者发现,我省实施“一法一条例”出台后,畜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其中六个“坚持”很关键。 ——坚持规划引领,强化政策保障。据介绍,我省根据需要及时出台了畜禽良种补贴、粪污资源化利用、动物防疫补助、肉牛奶牛发展等一系列扶持政策。近年来,省本级每年财政预算涉牧资金3亿以上,并根据需要进行追加。 ——坚持种源保护,提升自给水平。目前,我省种畜禽场数量达403家,其中国家级核心育种场14家;有32个地方品种资源,列入国家级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的品种有7个,列入省级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的品种有28个。 ——坚持因畜施策,推进结构调整。我省全力推进畜牧业发展和畜产品基地建设,基本形成了浅山丘陵区母牛繁育、平原农区规模肉牛育肥、沿黄滩区豫东豫南豫西南“一带三片”奶牛养殖的发展格局。 ——坚持标准规模,促进持续发展。我省鼓励龙头企业发展引领带动作用,带动中小养殖户标准化生产。目前,我省畜禽综合规模化率67.3%;生猪规模养殖比重为73.4%;肉牛规模养殖比重为29.8%,均超全国平均水平。 ——坚持污染治理,推动绿色发展。我省高度重视畜牧业绿色生态发展,2017—2019年连续三年将畜禽粪污污染治理列入全省民生实事。截至2020年底,先后在64个畜牧大县和8个非畜牧大县,以及13个省级创新试点项目县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 ——坚持质量管控,培育“豫牧”品牌。我省推进质量安全可追溯机制建设,在全国率先实行全省性动物检疫电子出证,率先启动实施兽药饲料二维码管理,率先建设省、市、县和乳品企业“三级四层”监管平台。“豫牧”品牌培育步伐不断加快,通过绿色认证畜产品35个,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9个。

    [更多详情]
  • 28 2021-07

    叶县李向可:念活“养羊经” 致富奔小康

    7月27日清早,李向可起床后便来到羊鹏里照看羊群,抽水、扫粪、喂草……熟练地做完这些之后,他便又匆忙赶到村民家,为村民指导养羊。“多亏了李主任,在他的指导下,我们村现在喂羊的是越来越多,大家靠着养羊脱了贫还致了富!”村民陈红艳感激地说。 陈红艳口中的李主任,名叫李向可,今年38岁,现任河南叶县马庄回族乡大陈庄村支部委员、村监委会主任。李向可搞羊养殖已有十余年的时间,从懵懂无知到如今的驾轻就熟,不仅自身通过养殖增加了收入,还带领全村村民脱贫致富。 说起曾经的养殖道路,李向可也着实费了一番功夫。由于不懂技术,李向可便到县城的新华书店购买了养殖山羊绵羊的书籍,他白天在羊圈干活儿,晚上便如饥似渴地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子里,潜心钻研书本上的养羊知识。寒来暑往、冬去春来,通过书本知识和他本人的实际养殖经验相结合,李向可摸透把准了山羊的习性、养羊的技术和门路途径,从最初的几十只逐渐发展到如今的七百余只,既发展壮大了养羊规模,也为自己带来了每年十余万元的可观的经济收益。 一人富不算富,共同富才算富。这是李向可确定的人生中的又一个新的奋斗目标。他积极主动向村里愿意发展羊养殖的农户传授养殖技术,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在日常养殖中所总结的经验教训传授给村里正在搞羊养殖的农户和愿意发展羊养殖的农户。以助他们在少走弯路的同时,尽快走上通过养殖发家致富的道路。现如今的大陈庄村已有羊养殖户30户左右,且还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 就在最近,他积极向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沟通汇报了想争取建设用地指标,发展养殖羊的村集体经济的构想。他的这一想法获得了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认可与支持。目前,建设用地指标争取事宜正在有条不紊进行中。 “养殖这产业后劲足着呢,过两年争取把我们村发展成远近闻名的养羊村。”李向可信心满满地说,下一步将继续以规模养殖为重点壮大村集体经济,形成繁殖与育肥并行的养殖产业模式,逐步形成本村特色品牌,让更多的村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更多详情]
  • 28 2021-07

    河南淮滨:葡萄树下结“金果” 甜蜜事业兴乡村

    又到了葡萄成熟季节,河南省淮滨县大大小小葡萄园迎来了采摘的旺期。田间地头这边是火辣辣的高温酷暑天气,那边是忙碌的采摘场景。 “我今年种了4亩大棚葡萄,有阳光玫瑰、夏黑、巨峰、红富士等,六月十几号就上市了,产量还可以,销量也好。” 7月26日,记者沿淮滨县312省道张庄段驱车行驶,道路两侧随处可见葡萄种植户们撑开遮阳伞,拉开桌子,摆上刚刚采摘的新鲜葡萄,等待着过往市民购买。其中一个摊位老板任敏高兴地说,“我们都是跟着张朋种植的葡萄,这些年可没少赚钱呢。” 连日来,淮滨县张庄乡孙寨村村民张朋种植的一百多亩葡萄陆续上市,为了卖个好价钱,他连续几天都是冒着高温下午采摘上午销售,虽然苦点累点,但他一直都很乐观。这不,看到记者前来采访,他非常开心地带着我们去他的新种植基地探访。 “这是今年才引进的新品种,我们根据市场调整,种了阳光玫瑰、浪漫红颜和市面上最火的葡之梦,它们又香又甜,外形也好看,还有玫瑰香味。很多市民愿意购买这些品种。” 孙寨村种植葡萄有今天的发展规模,主要得益于张朋。该村位于淮河滩区,人均耕地不足两亩,人多地少,土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再加上该村大多数青壮劳力都外出务工,改善生活条件成了当地村民梦寐以求的愿望。因此,早些年,有部分村民开始发展种植一些果木,但一直形成不了规模。为了从根本上破解当地农民致富难题,在上海有着三年种植葡萄经验的张朋决定把葡萄种植技术引进回村里,他的大胆想法得了身边亲戚朋友的支持。 经过认真的谋划和精心的栽培,凭着丰富的葡萄种植管理经验,2013年葡萄为他挣得了不少经济效益。看到葡萄种植带来的不菲收入,有许多村民也动了心,部分农户也跟着种植葡萄,同年张朋成立了裕农果蔬种植合作社。通过反反复复的试验,该村从过去的散户种植、品种单一到现在的规模种植、品种不断增加,如今,有巨峰、夏黑、阳光玫瑰、奶油葡萄等10多个品种。 葡萄种植除了有好的土质外,还需要科技作支撑。近年来,他还结合沿淮滩区的区位优势,不断探索种植经验。通过张朋的示范引导、逐渐使村民变成内行,也使葡萄种植成为全村增收的重要途径,葡萄每年也为这个村带来不少经济效益。 “我们种植的葡萄不仅品种多,口感好,更是成了游客采摘的抢手货。有路边零售,还有外面商贩过来,像固始、商城、还有潢川他们没有成熟的时候就开始打电话了,就问夏黑出来没,阳光玫瑰啥时候能上市,咱们销路不愁。”孙寨村村支部书记张学荣告诉记者。 “我乡将会持续加大对葡萄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加大各项农业措施的推广力度,始终把做强特色现代农业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培育‘一村一品’‘一村一特’,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着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壮大。以特色产业发展确保群众增收、致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张庄乡党委书记佘一鹏表示。

    [更多详情]
  • 28 2021-07

    河南省畜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7月27日,记者从河南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了解到,2020年,全省畜牧业产值 2856 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 28.7%。畜牧业及其相关产业带动 1000 多万人就业,带动农民净增收约 160 亿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动乡村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河南已经发展成为全国重 要的畜产品生 产、加工和供应大省。 在提升自给水平方面,我省加快“育、繁、推、改”步伐,促进外来品种本地化、地方品种国际化、杂交改良商品化,建设优良地方品种种质资源库,构建良种繁育体系。目前,全省种畜禽场数量达 403 家,其中国家级核心育种场 14 家,年供种量 10亿头(只),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 90%以上;郑州鼎元等 4 个国家级种公牛站年生产牛冻精900万剂,占全国三分之一,稳居全国第一。 在推进结构调整方面,我省坚持做强生猪产业、做大牛羊产业、做优家禽产业的发展思路,全力推进畜牧业发展和畜产品基地建设。恢复、稳定生猪产能,实行目标管理。2020年,全省生猪存栏3887 万头,居全国第一位;禽存栏7亿只,居第二位。全省肉产量544万吨,居全国第三位;禽蛋449万吨,居第二位;牛奶产量 210万吨,居第六位。我省猪牛羊禽有序发展,畜牧大省地位进一步巩固,畜产品供给更加充裕优质。 在促进持续发展方面,我省支持养殖场户改造提升基础设施条件,扩大养殖规模,提升标准化养殖水平,鼓励龙头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带动中小养殖户标准化生产。目前,我省畜禽综合规模化率 67.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3.4%,其中年出栏万头以上比重超过30%;全省肉牛规模养殖比重达29.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2.4个百分点;千头以上奶牛规模场存栏和奶产量占规模场比重均超过50%,均超全国平均水平;蛋鸡、肉鸡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 68.5%、78.1%。生猪、家禽、肉牛年屠宰加工能力分别达5200万头、11亿只、124 万头,乳制品年加工能力达400 万吨,均居全国前列。 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我省高度重视畜牧业绿色生态发展,2017-2019 年连续三年将畜禽粪污污染治理列入全省民生实事。截至2020年年底,先后在64个畜牧大县和8 个非畜牧大县,以及13个省级创新试点项目县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共投入中央资金33亿多元,对全省4.11万个规模养殖场(户)配套建设了畜禽粪污处理利用设施,新创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10家,创建省级“美丽牧场”100 家,示范引领全省种养结合养殖场发展到近万家。 在培育 “豫牧”品牌方面,我省“豫牧”品牌培育步伐不断加快,通过绿色认证畜产品35个,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9 个,全省已培育出双汇、牧原、华英、花花牛等多个畜产品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更多详情]
  • 28 2021-07

    全省积极开展灾后农业复产

    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截至7月27日18时,全省农田积水589万亩(新乡、周口、鹤壁、安阳、开封等),较26日减少108万亩。田间积水已排除1028万亩,比26日增加156万亩。灾害发生后,受灾地区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恢复,目前已改种农作物14.2万亩。 为贯彻落实省防指2号指挥长令,省农业农村厅连夜召开防汛办公室会议,安排部署生产恢复工作。 7月27日,省农业农村厅下发《关于做好台风“烟花”防御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充分认识当前的严峻形势,迅速行动,主动应对。省农业农村厅联合河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河南省供销合作总社下发《关于做好受灾地区湿粮处理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站在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保障灾区群众口粮安全的高度,把处理湿粮作为稳定灾区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举措抓实抓好,尽可能帮助群众减少损失。 为保障灾后农业用肥用种需求,省发改委会同省农业农村厅向国家发改委申请动用化肥储备3200吨,拟8月10日前投放到新乡、安阳、郑州、许昌等受灾地区。省农业农村厅设置专门的农作物种子援助接收点,安排专人值守和专用仓房,接收各省市支援河南农业生产救灾用种。 目前,全省上下积极开展农业灾后复产,9个工作组和8个专家指导组持续在分包市县,督促各地落实灾后生产恢复措施,指导当地科学改种补种,做好追肥、病虫害防控等工作。截至昨日,全省受灾地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达212万亩、施肥89万亩、中耕10万亩,分别比26日增加55万亩、23万亩、6万亩。畜牧养殖已消毒养殖屠宰场、无害化处理厂等关键场所7.2万场(次)、消毒7533.1万平方米,无害化处理死亡畜禽162.9万头(只),排查养殖场户9.1万场(次),紧急免疫189万头(只),分别比26日增加1.8万场(次)、2468万平方米、67.5万头(只)、2.1万场(次)、56.7万头(只)。

    [更多详情]
  • 27 2021-07

    河南光山:蜜桃满枝果农乐

    7月26日,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桃源小渔村庄园果农正在采摘弦山红水蜜桃。 近年来,该庄园通过“支部+产业+果农”模式打造水果种植产业村,种植弦山红水蜜桃200多亩,同时依托果园积极创建集游赏、采摘、品尝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园,还把种植弦山红水蜜桃技术传授当地附近村的果农,带动果农增收致富。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