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2 2021-07

    河南淅川:多策并举推动杏李产业提质增效

    时值盛夏,正是杏李成熟的季节。河南省淅川县老城镇的三万亩杏李陆续进入收获期,满山遍野,果实累累,到处都是果农们采摘杏李的身影。 杏李产业的丰收为老城镇大力发展生态林果产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帮助果农们销售杏李、增加收入成为老城镇近期工作的重中之重。 销售是发展杏李产业的最后一站,是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价值的关键一步。无论是淅川县领导还是老城镇领导,对老城镇的杏李销售工作都十分的重视。日前,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县长杨红忠先后到老城镇冢子坪村分拣中心、陈岭分拣中心现场指导杏李销售工作,为老城镇的干部职工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镇党委、政府更是一心扑在销售工作上,不仅多次开会部署杏李销售工作,而且无论炎炎烈日还是狂风暴雨,每天到各分拣中心亲自督战,忙到半夜更是家常便饭。有了屈书记和张镇长的以上率下,负责销售工作的同志们都是干劲十足,各分拣中心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为了宣传老城镇的杏李,扩大老城镇杏李的知名度,确保销售工作的顺利进行,6月初,经领导班子开会讨论,提前规划,将全国一些大中型果品批发交易市场,划分出5条不同的考察线路。将包区镇领导、服务区书记主任、村支书组成考察小组,分赴不同的考察线路,前往各个区域的水果市场进行考察推介。各组分别前往武汉市光霞水果批发市场、长沙市红星果品批发市场、南京市众彩水果批发市场、苏州市新南环农贸市场等大型水果批发市场,一方面向水果经销商们介绍老城镇杏李种植的规模、品种、产量等情况,扩大老城杏李的知名度,另一方面联系经销商到老城考察、收购杏李,为今年乃至以后的杏李销售工作做好了铺垫、打好了基础。 6月底,杏李陆续开始进入采摘期。为了避免一些果农乱采乱摘,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各责任组长奔赴各村进行现场指导,要求果农采摘时要带四样工具:手套、剪子、筐子、分级板,采摘时要戴手套、要在果筐铺软布并且要轻拿轻放等,确保果农们能科学、有序地采摘杏李,保证果实的质量和数量,降低人为残次果率,增加果农收入。 群众采摘的杏李无论大小好坏往往混杂在一起,为了做好入库前的分级工作,就需要对杏李进行分拣筛选。镇党委政府以冢子坪村、陈岭村、王沟村3座保鲜库为依托,分别成立了冢子坪、陈岭两个分拣中心和王沟次果保鲜库,并将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分成3组分别负责三个地方,对果农送来的杏李按照优次和品种进行筛选、记录、存放。为了保证果农们送来的杏李及时得以分拣入库,避免水果因高温造成腐烂,领导们要根据果实积压量和工作量在各大分拣中心及时调配,指导果农运送杏李,常常分拣到半夜,确保了杏李都能及时进入保鲜库,保障了销售工作的顺利进行。 为了推动杏李销售工作,老城镇成立了杏李销售办公室,选派工作人员前往淅川县电商产业园进行专业培训,并以“豫淅红”品牌在拼多多上开设网店。老城镇杏李上架仅1周,由于果大味甜、价格便宜,已经成交4000多单,好评率跃居同类产品榜第三名,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老城镇第二届李花节的成功举办,党委政府成功组织的考察推介以及各位领导、各管理区和各村支部书记的积极联络,使老城镇杏李有了一定的名气和影响,这段时间全国各地的客商纷纷来到老城对杏李进行考察收购。老城镇政府热情款待,并为客商提供各项服务工作,给了他们宾至如归的收购体验。各分拣中心的工作人员也是日夜坚守岗位,披星戴月,毫无怨言。老城镇党委政府将优质果出售给客商和网民,将残次果送往酒厂酿酒,确保了杏李产业收益的最大化,保障了果农的收入。 截至7月9日,老城镇已销售杏李400多万斤,实现销售额800多万元。

    [更多详情]
  • 12 2021-07

    油桃种植助农增收

    7月6日,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大王镇仙姑塬农业有限公司桃园里,工人正在分级挑选优质油桃进行包装,外运销售。 近年,大王镇因地制宜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实行“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发展特色水果产业,目前40万斤多品种优质桃进入收获季,不仅吸引了远近客商订购和游客采摘,而且有力助推了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更多详情]
  • 12 2021-07

    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五子登科”成为农民增收支柱产业

    眼下,在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广袤田野上,一座座日光大棚中各种新鲜蔬菜青翠欲滴,一个个标准化饲养场内畜禽繁衍兴旺,一片片盛果期的桃园里硕果满枝,这是孟津“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肉案子”“奶瓶子”——“五子登科”共撑现代农业产业门户的真实写照。 特色农业起步于菜篮子工程。孟津区委、区政府着力实施包括蔬菜、水稻、林果、生猪、奶牛等为主导的立体特色农业工程,带动全区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高效型转变,形成“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依托“背靠洛阳城市圈”区位优势,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都市农业,树立市场、规模、品牌意识,从标准化种植、养殖和市场检测入手,制定无公害蔬菜瓜果生产和绿色畜牧业养殖流程,实现由点到面,由量到质转型升级提档增收。孟津区还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积极探索、实践,借助高科技手段创建蔬菜等产业信息化服务系统,建立数据库,鼓励农民通过手机客户端,查找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等患病原因以及解决办法;通过二维码扫描,从源头保证蔬菜质量安全。农业高科技应用,不仅降低生产成本,保证农产品质量,还提高了附加值,为农业信息化提档加速。 来到位于孟津的河南省西瓜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试验基地,15座高端袖珍西瓜大棚全部实现智能化管理,棚内水分不足,系统会自动发出指令打开滴灌电磁阀,进行灌溉;光照不够,系统会控制隔光膜自动卷起,植物生长补光灯自动亮起来……同时,通过无线传感器实时采集西瓜生产现场的光照、温度、湿度等参数,实现对大棚西瓜生长环境远程精准监控,让精品西瓜成熟期提前一个月上市,大大提高产业收益。 番茄长得和树一样高,红薯长在特制吊架上,南瓜可长到100多斤……送庄镇洛阳龙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化联栋温棚里的各种蔬菜,瓜果和花卉,有的长在墙壁上、有的长在管道中、有的长在水雾里,生长环境可谓“高端”,它们从不吃杂乱肥料,只喝配兑好的营养液。墙体栽培、多层栽培、立柱栽培、无土栽培等种植技术汇集棚中,让人目不暇接。 朝阳镇的洛阳沐润农牧有限公司,千头奶牛场,管理人员却寥寥无几。中午时分,记者看到成群的黑白花奶牛从自动挤奶站出来,从专用通道返回牛舍进行“中餐”。为它们备中餐的是两台农业机械,一台自动清扫机将它们“早餐”留下的“残羹剩饭”清扫干净后,另一台撒料车紧跟其后,将事先调好的饲料均匀撒进食槽,整个过程不到10分钟,500多头奶牛的“中餐”备好了。奶牛饮水、通风、降温,清粪、挤奶等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 如今,蓬勃发展的特色畜牧养殖业,已成为孟津乡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牛羊戴“耳环”,鸡猪住“宾馆”,猪牛“吃配餐”,羊睡“钢丝床”,猪睡“空调间”,鸡下“标准蛋”,这都是孟津面向市场,创造性发展畜牧业带来的变化。同时,“智慧农业”快速发展,为农业机械、灌溉设施等农业基础设备装上“眼睛”“鼻子”“耳朵”和“神经系统”等,有了“灵性”,成为“聪明管家”,提升农业现代科技化程度。 “现在,‘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肉案子’‘奶瓶子’已成为孟津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带动全区10万多户农民走上了致富路。”孟津区委书记杨劭春说,下一步,将在扩大规模、提高品质、培育品牌、拉长链条上做足文章,力争把孟津打造成洛阳地区最为重要的菜、米、果、肉、奶集散地之一。

    [更多详情]
  • 12 2021-07

    河南:推动土肥水高质量发展 助力夏粮丰产丰收

    农业以土而立、以肥而兴、以水而旺。土壤、肥料和水既是农业生产要素,也是重要战略资源。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生产大省的河南,做好土肥水工作不仅是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具体举措,也是农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 上半年,全省土肥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三农”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绿色发展大局,不断深挖促进化肥减量增效、农业提质增效、节水增粮增效的土肥水技术潜力,为确保夏粮丰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统筹规划顶层设计 为夏粮丰产夯实基础 时下,全省8500多万亩小麦已颗粒归仓。一粒小麦,从播种、抽穗扬花到收获,200多天生长期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土肥水的滋养。 土肥水如何助力我省小麦丰产丰收? 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促进化肥减量增效。依据测土配方施肥研究成果,及时制定小麦科学施肥技术指导意见,全省发布区域性小麦施肥配方200余个。各级土肥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培训,组织现场观摩,提升科学施肥水平,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绿色高质量发展。 开展测墒灌溉,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坚持“减损增产”理念,全省建成墒情自动监测站160多个,大力开展土壤墒情监测,发布各级墒情简报600余期,积极推行因墒灌溉和因墒种植,提高抗旱减灾能力。制定发布了《河南省2021年冬小麦春季测墒灌溉技术指导意见》,为小麦丰产丰收提供有力保证。 立足用肥安全,抓好肥料调度与抽检。积极开展春季化肥供需情况调查,调度化肥保供信息12期,保障全省春耕备耕用肥。4月份,省土肥站配合有关部门积极开展春季肥料监督抽查,对省内生产、销售的水溶肥料、复混(合)肥料、掺混肥料和有机肥料等进行质量抽检,共抽取49家肥料企业的53个产品批次,持续规范肥料市场,提高保肥供肥能力,为夏粮丰产夯实基础。 评定耕地质量,推进退化耕地治理。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测体系,按照10万亩建1个监测点原则,全省共建立监测网点1269个。根据土壤耕层酸碱度,在12个县(市、区)开展酸化土壤治理、盐碱地改良,实施面积25.05万亩,提高土壤pH值,降低土壤含盐量,进一步提升耕地质量。 突出示范引领,加快技术推广应用。全省建立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34个,示范面积10.1万亩,着力打造化肥减量增效示范亮点,推广应用高效新型肥料和机械施肥技术。在8个县(市、区)建立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区10.49万亩,实现有机肥施用量增加20.41%,化肥使用量减少15.14%。在35个县(市、区)建立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70万亩,示范推广测墒灌溉、蓄水保墒等技术,实现水分生产力提高10%以上。以示范促推广,加快土肥水技术应用。 强化培训宣传,加快推进技术普及。全省举办各类土肥水技术培训班50余期、现场观摩活动60余场,培训基层农技人员、种植户等2000余人次。通过手机APP、电视、报刊、新媒体等多种手段开展技术宣传,让土肥水实用新技术进入千家万户、落到田间地头。 树牢理念乘势而上 高质量完成全年工作 省土肥站相关负责人表示,土肥水工作为今年夏粮丰产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下半年,全省土肥系统将狠抓化肥减量增效、耕地质量监测和节水农业技术推广等工作,为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作出应有的贡献。 抓好测土配方施肥和化肥减量增效。在全省开展取土化验和植株测试13000个以上、田间试验700个以上。实施化肥减量增效示范36万亩以上,形成可学习、可复制的化肥减量增效展示平台,示范区内实现化肥利用率达到40%,配方肥到位率达到80%,化肥使用量减少3%,实现全省化肥施用量负增长目标,提高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到位率,推动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 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督促各试点县尽快完成2020年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实施。配合省农业农村厅资源利用处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完善上报2021年度省级实施方案和24个县级实施方案,积极推进试点项目顺利实施。 持续巩固耕地质量监测和退化耕地治理。进一步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和监测数据库,丰富耕地质量监测内容,完成耕地质量监测年度报告。开展2021年酸化耕地治理、盐碱地改良试验示范,指导各项目县建设千亩以上酸化耕地治理示范区和盐碱耕地治理示范区。 抓好节水农业技术推广。打造8个节水增粮增效示范县,集成节水增粮增效技术模式,开展试验示范,促进技术推广,实现示范区粮食生产面积达20万亩以上,水分生产力提高5%以上,粮食单产提高10%的目标。

    [更多详情]
  • 09 2021-07

    河南光山:养殖梅花鹿富农家

    7月8日,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砖桥镇大李冲村恒福鹿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正在喂养梅花鹿。2012年,该合作社从东北地区引进梅花鹿优良品种开始繁殖,现在发到梅花鹿300多头,目前,进行鹿茸深加工等销售,年纯收入300多万元,可吸纳周边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更多详情]
  • 09 2021-07

    农业农村部:优化农作物种子进出口审批流程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贯彻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种业“放管服”改革力度,助力打好种业翻身仗,近日,农业农村部就优化农作物种子进出口审批流程,取消了省级审核环节,直接由审批大厅统一受理审核,主管部门一次审批,进一步为申请主体“减负”。 7月1日,新修订的农作物种子进出口审批办理指南(下称“指南”)发布实施,优化后的进出口审批系统正式上线运行。据了解,新版指南同时释放了鼓励引进种质资源信号,将引进种质资源申请主体由法人放宽到科研人员和育种家,明确可以以自然人身份引进农作物种质资源,并要求申请主体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切实依照指南要求,合法合规从事种子进出口相关事宜。 下一步,为确保农作物种子进出口平稳有序,农业农村部将加强事前审核,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组织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确保我国农作物种子国际贸易健康发展。

    [更多详情]
  • 09 2021-07

    遍地黄花遍地“金”

    7月7日,正值小暑节气,闷热的天气丝毫没有阻挡住民权县孙六镇刘炳庄村村民摘“金”的劳作热情。 当日,记者走进刘炳庄村顺民合作社黄花菜种植基地,点点金黄映入眼帘。几十名村民正在田间采摘黄花菜,时而传出阵阵笑语,一派热闹非凡的丰收景象,成为夏日里一道靓丽的风景。 “俺凌晨4点多就来了,趁天气凉快,多干几个小时,能摘百十斤黄花菜,轻轻松松赚四五十块钱!”脱贫户孙香高兴地说。 放眼望去,金灿灿的黄花菜基地内,几十名村民腰间系着口袋,双手飞快地采摘着未开苞的黄花菜。 孙香是采摘队伍的队长,每年都组织村民到合作社务工。仅这1个多月,孙香和乡亲们每人能赚3000多元。 “俺的地包给了合作社,一亩1000块钱。早上来摘黄花菜,中午还不耽误去超市打工,一个人拿双份工资。眼下的日子就是好!”村民王安荣满脸笑容。 记者了解到,黄花菜,又名金针菜、忘忧草,可入药,又能作美食。黄花菜每年的采摘期为40天左右,一亩地产量4000余斤。由于花期集中、采摘任务量大,采摘期都要雇佣附近300名群众来基地打工。预计,亩产值可达万元,成为了当地农民致富之花。 “我感觉种植黄花菜前景是非常好,已经连续种植了4年。下一步我准备扩大种植规模,在我致富的同时,尽最大努力带动周边群众致富奔小康。”望着黄灿灿的黄花菜,顺民合作社负责人胡庆河信心满满。 近年来,民权县孙六镇大力发展扶贫产业,引导种植大户胡庆河成立顺民种植专业合作社,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流转土地200多亩,大面积种植黄花菜。看到种植黄花菜有大好的发展前景,胡庆河连年扩大种植规模,并决定搞黄花菜深加工等,带领更多的群众走上金色致富路。 “为了让黄花菜产业做大做强,让更多的农户参与进来,我们镇政府打算多争取这样的项目,扶持合作社建造晾晒厂以及冷库做深加工,让黄花菜在孙六镇遍地开花。”该镇党委书记黄新峰表示。

    [更多详情]
  • 09 2021-07

    民权农场花生育种获农业农村部登记证书

    7月8日,记者从市国营民权农场获悉,该场自主研发培育的高油酸花生新品种“商垦1号”、“商垦2号”荣获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证书。 作为我省唯一的国家级农作物原种场,良种繁育一直是民权农场的支柱产业。该农场探索富有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等单位开展技术合作,建设优良种质资源圃,推动种子自主研发实现了由“有”向“优”发展。 通过多年的品种筛选和对比试验,该农场自主研发培育的小果型高油酸品种“商垦1号”和大果型高油酸品种“商垦2号”系列花生植株综合性状优,分枝多,单株结果多,果壳薄,出仁率、出油率高,抗病性和抗旱性较强,平均亩产分别达到327.9公斤和441.8公斤。经农业农村部品种审定委员会专家鉴定,认为民权农场自主研发培育的花生品种具有品质优、适应性广、抗性强等特点,适宜推广种植,并颁发品种登记证书,登记编号为GDP花生(2021)410020,GDP花生(2021)410021。

    [更多详情]
  • 09 2021-07

    查治二代黏虫虫害千万别松懈

    “尽管查治二代黏虫虫害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千万不能松懈。”7月6日,来自汝州市农业农村局植保站的消息提醒说。 据介绍,前段时间,该站植保技术人员调查发现,二代黏虫在纸坊、米庙、临汝等乡镇部分玉米田发生普遍,为害严重地块被害株率高达100%,百株虫量高达30~50头,单株虫量最高达2~3头;一般为害地块被害株率25%左右,百株虫量10头左右。 黏虫是一种杂食性害虫,具有迁飞性、暴食性、区域性集中为害的特点,易在局部区域暴发成灾,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该站植保人员提醒说,虽然防控二代黏虫已取得了效果,但千万不能松懈,否则会造成严重损失。各乡镇、街道一定要积极动员群众,及时到田间查看,一旦发现黏虫为害,及时开展防治。农技人员要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做好防控技术宣传,指导群众积极开展防治。 防治方法及注意事项: 1.防治药剂可选择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氟铃脲、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甲维盐、氟铃脲+高效氯氟氰菊酯等。最好不要单独使用氯虫苯甲酰胺、除虫脲等缓效性杀虫剂,如需多次防治,要注意农药交替使用,以减少或避免抗性产生。 2.施药时间最好选在傍晚,阴天可全天防治。晴天上午10点以后至下午4点前最好不要施药,以免出现防效不佳的现象。 3.重点对准玉米芯叶喷雾,喷洒药剂时要适当加大用药量和用水量,确保打匀打透,有效灭杀玉米植株上、地表上和土壤中的黏虫幼虫。黏虫进入4龄暴食期后,抗药性将大幅增强,施药剂量应加大。 4.黏虫有受惊落地的习性,打药的时候,要注意喷洒地面,消灭落在地面上的“漏网之虫”。同时,还要喷洒地边路旁的杂草,力争消灭栖息活动在那里的“法外之虫”。虫量大的田块,可以先拍打植株将黏虫抖落地面上,再向地面喷药,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更多详情]
  • 08 2021-07

    小暑到 夏管忙

    7月7日,睢阳区古宋办事处老南关村村民在田间喷洒农药。眼下正值夏管关键时节,豫东大地田间一片繁忙景象,农民在喷药、除草、施肥,确保秋粮丰收。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