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8 2021-07

    郏县任延旭:科学种田效益增

    7月6日,郏县安良镇高楼村的任延旭驾驶着铲车忙着往停在家门口的货车上装小麦,而在离家约300米的前石路上,还有4辆载重30余吨的大货车等待。“来收购小麦的是新乡的客商,一斤1.35元。这两天没有雨,得赶快运出去。”任延旭说。 任延旭出生于1981年,高中毕业那年,因母亲生病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在安良镇街上开了一家化妆品店。任延旭说,生在农村的他,一直想在农业上干出一番作为。于是,从2018年秋季起,他开始流转土地种粮食,今年种植面积已达452亩。 一有时间,任延旭就到县城拜访农技专家、参加培训。经过几年摸索,任延旭掌握了科学增产要领,小麦亩产比其他种植户多100多斤。该镇邢楼村的李现保和高楼村的高自杰纷纷来“取经”。“我们现在用的麦种、玉米种都一样,农药化肥一起买,粮食一起出售,收购商也愿意出高价。投入少了,价钱高了,当然能挣钱。”装车现场,高自杰笑着说,他们三家每年在种子、农资采购方面可节省资金5万元左右。 为了便于储粮,任延旭在家旁边建起了400平方米的仓库。今年,李现保和高自杰家的麦子也存在了这里。“我们三家今年收获了400多吨小麦,收购商此前进行了毒素检测、硬度测定和水分测量,每项指标都高于国家标准,最终以每斤1.35元成交,每斤比国家最低保护价还高出约0.2元,亩均产量按1000斤算,又可多卖200元。”李现保笑着说。

    [更多详情]
  • 08 2021-07

    河南沁阳:麦瓜套种促振兴

    河南省沁阳市柏香镇泽乡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们正在麦田里套种冬瓜。 沁阳市柏香镇已有20年的冬瓜种植历史,近年来,该镇不断探索种植模式,采取“麦瓜间作套种”法,发展冬瓜种植业,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一项富民产业。 据统计,今年该镇“麦瓜间作套种”面积在1.4万亩左右,带动周边乡镇种植冬瓜近2万亩,2万多名农民有望实现增收。

    [更多详情]
  • 08 2021-07

    舞钢市庙街乡:养殖“黄金羊”,铺就致富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庙街乡立足“特”字挖潜力,通过发展特色山羊养殖,努力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家园,助力乡村振兴。 7月7日,走进舞钢市丰农养殖信息服务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正在为准备出栏的羊做检疫工作,这些羊经过检疫后被销售到湖南、湖北、广州、浙江等地。 石书河是合作社的工人,他每天负责打扫羊圈的卫生,消毒、喂养等工作,每月2500元的工资不仅改善了他们一家人的生活,更让他找到了生活的自信。 据了解,该合作社是一家专业从事波尔山羊养殖、品种改良繁育、山羊销售的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的主要品种是波尔山羊,存栏量1800只。 该合作社现有7名工人,除了带动就业外,合作社还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将山羊托养给农民,积极吸纳周边散户养殖,由合作社替养殖户管理羊群、帮助喂养,出栏后按一定比例分红;对于周边有羊圈,想养殖的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合作社无偿提供种羊,由技术人员上门统一指导、防疫,出栏后统一销售,平均年可增收8000元;同时低价售给社员种羊,每斤高于市场价1-2元协议回收成羊,带动农户养殖致富,目前签订协议414份,养殖已有近万只羊。 该合作社负责人张志刚介绍,合作社主动开扩活羊交易渠道,已和广州活羊交易市场达成战略销售协议,利用合作社现有场地,建立供销合作活羊交易市场,每月8日为交易日,吸引本地养殖户和外地养殖户前来交易,日交易量100只以上,同时价格比私下交易每只高出100元,参加当日交易的全体社员可增加收入近万元。同时实行网上销售,每天在羊圈里进行现场直播,为养殖户讲解养殖技术,发展吸引更多新手养殖户加入合作社,目前粉丝8万人,全年增加线上交易1800余单,线上线下齐发力,产销对接优势明显上升。 “合作社拟在下半年进行升级改造,重点打造羊刚强品牌,争取2021年底,把羊刚强技术服务站分部舞钢周边县市,打造一个羊养殖—服务—回收的完整体系链条,实现合作社和农户‘双赢’”。”张志刚信心满满的说道。 近年来,庙街乡依托山区优势“畜”势待发,在养殖产业上做文章,千方百计赶着羊群谋发展、促振兴。如今,山羊养殖已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产业之一,截止目前,庙街乡共有养殖户173户,养殖山羊8994只。“下一步,庙街乡将进一步育产业、强扶持、激活力,紧抓乡村振兴的机遇发展做强羊产业,促进全乡群众增收致富。”庙街乡党委书记刘彦新介绍到。

    [更多详情]
  • 08 2021-07

    河南:筑牢生猪产业发展之基

    猪粮安天下。作为生猪养殖大省和外调大省的河南,常年生猪饲养量约占全国的1/10,是全国重要的生猪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数据显示,2020年,全省生猪存栏3887万头、能繁母猪存栏402.6万头,均居全国第一位,出栏量4311万头、居全国第三位。 当前,受生猪产能持续恢复、进口猪肉增加、肉食消费结构改变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河南省内生猪价格连续6个月持续回落,近期受国家启动猪肉储备政策拉动,活猪价格止跌回升。据监测,6月30日全省活猪均价15.31元/公斤,较上周上涨20.36%,较上月下降19.64%,较去年同期下降51.58%,猪粮比跌至5.14:1。猪肉价格与活猪价格变化趋势类似,最低跌至6月23日的23.7元/公斤,近期受活猪价格反弹带动,猪肉均价有所回升。 据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统计,2021年一季度全省生猪存栏4004万头,同比增长21.2%,居全国第一位,恢复至2017年的91.5%,其中能繁母猪存栏408万头,同比增长24.7%,恢复至2017年的92.6%。一季度全省生猪出栏1570万头,同比增长42.5%,居全国第一位,猪肉产量117万吨,同比增长43.3%。目前,全省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猪场2万家;散养户从2016年的104万户下降到2020年的36万户,全省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73.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2个百分点。 生猪产能的恢复得益于各项优惠政策的出台实施。河南省先后出台了种猪引进、建设洗消中心等13条扶持政策措施,对生猪产能恢复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菜篮子”、乡村振兴及民生实事三项考核范围,国家及河南规模场建设、贷款贴息、种猪引进、贷款保险等扶持政策有效落实,极大激发了养殖场户增养补栏的积极性。 为增强生猪产业发展后劲,河南省继续实施省市县三级首席服务官制度,强化实地指导服务调度,全力推进全省152个年出栏5万头以上生猪养殖重大项目早日建成投产,积极推广“百亩地千头线”“公司+农户”等以大带小模式,大小协同发展效果明显。今年1-5月份,牧原集团生猪出栏1396.2万头,同比增长165.5%,成为全国最大生猪养殖企业;正大、新希望六合等省外龙头企业在河南竞相发展,驻马店丰源和普、商丘新航道等省内一批新兴龙头企业快速成长。 生猪养殖,安全不容忽视。对此,河南省强化非洲猪瘟防控,建立疫情周报制度,完善疫情排查机制,对所有养殖企业实行网格化管理。加大出栏调运监管力度,强化屠宰环节和无害化处理环节风险管控。目前,全省126个县级疫控机构实验室全部统一建设标准具备非洲猪瘟病原学检测资质,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所有县和以农业为主的区级实验室非洲猪瘟检测能力全覆盖。其中,牧原集团研发出“三防”猪舍(防非洲猪瘟、防臭气、防疫病),为加快恢复生猪产能构筑了坚固的生物安全防线。 为筑牢安全屏障,河南省完善了动物疫情三级监测网络建设,建立3548个动物疫情监测网点;加大入场监测,对500头以上的养猪场户进行监测全覆盖。研发推广了50余种动物疫病监测诊断方法和快速诊断技术,开展月度、季度和年度动物疫情风险评估,发布预警信息。重点指导养猪场户加强精细管理,加强疫病防控,做好节本增效措施,提高母猪繁殖效率,提高饲料转化率,加快转型升级。 为激发产业活力,河南省还积极探索集“饲料生产、种猪繁育、规模养殖、生猪屠宰和肉食深加工”为一体的肉食综合体模式,推动单纯生猪养殖向肉食综合生产转变。积极探索集约集群楼宇养殖模式,推动单层平面养殖到多层立体养殖转变。推进正阳、商水、宁陵等2000万头屠宰能力项目建设,促进生猪养殖与屠宰加工能力相配套、生猪主产区与主销区相衔接,推动由“调猪”向“调肉”转变,为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河南模式。 “下一步,全省将持续加强生猪价格、产能监测预警和形势研判分析,建立生猪产品信息发布联动机制。一方面引导企业合理安排生产,加强预期管理和调节,避免扎推上市;另一方面引导企业理性投资,避免投资过热产能过剩。”针对当前形势,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处处长张全勇介绍,同时积极配合省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做好猪肉储备工作预案和猪肉应急储备相关工作,重点引导龙头企业围绕生猪养殖基地配套建设屠宰加工企业,强化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快推进“调猪”向“调肉”转变。

    [更多详情]
  • 07 2021-07

    2021河南夏季种子会创新模式促种子行业转型升级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如何打好种业翻身仗,提升河南种业影响力?7月5日,2021河南省夏季种子信息交流暨产品展览会在郑州开幕。组委会对展会进行了全面升级,开创了“田展+云展+会展”的新模式,旨在让优良种子尽快为农民所认识,尽快进入千家万户。 “田展”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组委会在我省主要种植区域选择有代表性的4个展示示范点,举办了“第一届河南省优秀小麦品种区域田展丰云榜”,让品种展示成为加快优秀小麦品种推广的示范窗口。 “云展”开启全渠道、全区域、全时段展示新模式。组委会为每个企业开发一套属于自己的展示平台。实现了企业的全渠道、全区域、全时段展示,时时了解客户意向,精准掌握种粮大户信息,大幅度降低企业宣传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会展”连接大户,帮企业渠道下沉,提高企业利润。为深入推进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组委会搭建平台邀请千亩以上种粮大户与种子、农药、肥料、粮食收购(加工)企业对接,实现了大农户从种到收的全产业链服务。 本次会议由河南省种子协会主办,郑州万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现场有来自黄淮海区域500多家种子、农药、肥料、机械企业参与展示及交易,5万多家农资经销商、零售商、种地大户、专家学者、行业协会等相关人士齐聚盛会。

    [更多详情]
  • 07 2021-07

    叶县刘文祥村马战锋:桃香“飘”网络收益翻一番

    7月1日,走进叶县辛店镇刘文祥村满惠生产种植基地,一个个鲜红硕大的桃子挂满枝头,桃香醉人,让人垂涎欲滴,游客相约走进基地,享受采摘的乐趣。 “这家种的桃子品相好、颜色好,口感特别甜,俺年年都来这里摘桃子。”游客张巧丽说。 满惠生产种植基地负责人马战锋是刘文祥村村民。2014年,他结合自身情况及市场需求试种了6亩桃树。为了保证桃子品质、口感,马战锋按专家的指导对桃树进行管理,坚持使用有机肥、农家肥,使用物理方法灭虫。果然,成熟后的桃子果型美观、汁多味甜,颇受市场青睐。 为扩大桃子的销路,增加桃子的附加值,马战锋拓展销售渠道,开通淘宝、拼多多店铺,把卖相好的大个桃子用纸盒进行精包装,并冠上“满惠”商标,放到网络上销售,将桃子销向了全国各地。又通过朋友圈吸引周边游客,让其享受采摘乐趣。 “以前种的桃都是自产自销,自从2018年网上经营后,销量相当可观,一亩地的收入由以前的三四千元增加到现在的8000多元,很多顾客都是回头客。”马战锋说。 因为产销对路,马战锋家的桃子供不应求,只要到了采摘期,就会有新老客户上门收购,日销量可达100单,年收入至少在12万元以上。

    [更多详情]
  • 07 2021-07

    宝丰“腾笼换鸟”赋能产业振兴

    7月1日,位于宝丰县肖旗乡枣庄村的昊润农业有限公司的大棚里,绿油油的农作物上挂着晶莹剔透的水珠,充满着勃勃生机,看上去煞是喜人,20多名工人在大棚里忙碌着。 “你可能想不到,这个占地1500余亩,集种植、养殖、畜产品加工于一体的农业园区,几年前还是一个杂草丛生的‘僵尸企业’。”肖旗乡副乡长李亚杰介绍,2016年,由于受市场影响,该园区被迫停产,原经营方撤出,园区设施设备长期闲置。去年以来,该乡通过实施“腾笼换鸟”,投入资金260万元,对园区水电路进行升级改造,翻新老旧大棚48座,改扩建冷库、新建分拣烘干车间等,并引进昊润农业、奥岭养殖、龙康养殖等9家公司,使闲置多年的资源得到重新利用。目前,园区年产值达500万元以上,并有效带动周边60至80名富余劳动力就业。 近年来,随着乡村产业发展,一些新的项目由于土地指标紧张难以落地,而一些企业由于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和转型升级滞后,生产经营困难,成了“僵尸企业”。该县根据闲置园区形成的原因、现状,成立专项工作小组,按照“先易后难”“一园一策”的思路,实施“腾笼换鸟”,实现园区“二次创业”,为乡村产业振兴赋能。 位于石桥镇的红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占地1000余亩,由于经营不善而关停,园区土地及设施设备闲置。后经镇、村及经营方等多方协商,由4个种植大户进行生产经营。针对种植大户缺乏技术、设备不足、难以有效拓展产业链的现状,县、乡有关部门协调该县食用菌龙头企业源泉公司加盟,为种植大户提供羊肚菌、大球盖菇等菌种和技术指导,形成了菌种研发、产品深加工、标准化生产的食用菌产业链,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为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增强联农带农能力,宝丰农商银行、平顶山银行宝丰支行等7家县域内金融机构联合推出包含信贷投放、利率优惠、门槛降低等各类优惠政策的30余种特色金融服务产品,破解了村集体经济发展融资难问题。 位于闹店镇刘集村的移民园区共建有28座大棚,占地约55亩,于2020年建成。项目建成以后,刘集村村委会利用大棚建在家门口的优势,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上下功夫,因地制宜发动本村村民租用大棚种植蔬菜、瓜果,并通过吸纳劳动力务工,增加村民收入。 截至目前,宝丰县通过“腾笼换鸟”,已盘活农业园区15个,总面积5500亩。据宝丰县副县长肖志举介绍,目前该县已初步形成了10个主导产业突出、特色产业鲜明的乡镇,82个特色产业优势明显的村,317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全部达5万元以上,收入超过10万元的村85个,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8个。

    [更多详情]
  • 07 2021-07

    舞钢市:叔侄仨种西瓜一个月卖70多万元

    6月27日,舞钢市尹集镇西瓜种植大户张士和、张士方两兄弟和侄子张雁翅在一起算了一下账,叔侄三家西瓜上市一个月,累计收入74万元,比去年同期增收了20多万元。 张士和叔侄种西瓜已有9年,所产的西瓜皮薄瓤酥,汁多甜度高,不仅享誉舞钢市瓜果市场,还走向平顶山市、漯河市等地。叔侄三家的西瓜种植面积现在已发展到100多亩,产量有几十万公斤,每亩一年纯收入在6000元左右。 “俺家种瓜是从2002年开始的,当年三哥张士和从外地引来西瓜优良品种上海8424,这瓜品质好,加上施用农家肥,进行科学管理,每年都有不错的收益,所以我们不断扩大种植面积。今年,我种了50亩,侄子种了30亩,三哥种了26亩,共计106亩。侄子的瓜成熟最早,到现在已经卖了20万元。三哥家的瓜成熟稍晚一些,现在也卖了18万元。俺的瓜5月27日上市,已卖了36万元。今年西瓜长势明显好于去年,产量和利润都创了新高。”张士方说。

    [更多详情]
  • 07 2021-07

    鲁山县:韭菜连片种植收益高

    6月27日,在鲁山县马楼乡麦庄村,成片的韭菜生机盎然,村民们忙着进行收割。“我的韭菜已经收割了两茬,第三茬马上就该收了,我这8亩地到年底挣8万元不成问题。”韭菜种植户张小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2019年,38岁的村民张小伟回乡创业。2020年,他种了8亩露天韭菜,当年只收割了三茬,就挣了4万元,这让他对种韭菜充满了希望。 “韭菜是一次种植四年收益,大棚韭菜平均一年能收割5茬,想不到小小的韭菜让我赚到了‘第一桶金’。”张小伟说。 麦庄村的蔬菜种植历史已有40多年,但韭菜种植面积一直不大。近年来,随着乡村各种产业的发展,韭菜种植已成了麦庄村蔬菜种植的主打产品,60多户农户自发连片种植,全村韭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00多亩。 麦庄村韭菜种植成规模,吸引不少客商慕名而来。“韭菜价格最低时一斤0.4元,最高时卖到1.7元一斤,种韭菜一年一亩地净赚1万元不成问题。”麦庄村党支部书记田光亮说。

    [更多详情]
  • 06 2021-07

    金蝉撬动“金土地”土里长出“金疙瘩”

    在刘河镇丁庙村,提起窦兴化,无人不夸,无人不赞,称他是致富带头人,有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创业精神。近年来,窦兴化多次尝试“种”金蝉,让土里长出了“金疙瘩”。 7月2日,走进位于该村的永城市蝉天下种植合作社,只见该种植合作社负责人窦兴化正在忙着为蝉卵枝洒水,或在地上撒蝉蚁,将一只只蝉蚁“种”在树根处,脸上带着希望的笑容。 “兴化,你把蝉蚁‘种’进地里啦?想不到,还真成功了。”“现在正是金蝉的收获期,卖给我一些,家人可喜欢吃啦!”窦兴化“种”金蝉,吸引了群众前来围观,大家纷纷表达了购买金蝉的意向。 “眼下,正是金蝉出土的时期,同时也是‘种’蝉蚁的关键时期。”窦兴化介绍,金蝉经过蝉卵、蝉蚁、若虫、成虫4个阶段,若虫俗称知了猴。 窦兴化今年48岁,从2000年开始外出打工,先后干过食品加工、做过服装、跑过运输……凭着能吃苦、勤学习、善钻研的劲头,2010年窦兴化在浙江嘉兴创办了自己的公司,这成为他回乡创业的重要一步。 一次偶然的机会,窦兴化在中央电视台看到播放金蝉种植的故事,便萌生了这一想法。他与家人说了自己打算回老家种地创业的想法,本想家人会支持,却遭到了家人的一致反对。为表达自己回家的决心,窦兴化归心似箭,一个人骑着单车从浙江嘉兴回永城,全程600余公里,历时4天,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 2018年,回到家乡后,他在刘河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的帮助下,投资10余万元,承包20余亩土地种植美国竹柳3000余棵,为下一步金蝉种植作准备。 为尽快掌握金蝉种植技术,窦兴化先后到安徽、山东、郑州、鹿邑等地学习,慢慢积累关于金蝉的知识。他还专门购买了一台显微镜,每天观察蝉卵的孵化程度和蝉蚁发育情况。通过不断学习、探索和实践,凭着锲而不舍的毅力,金蝉种植试验终于成功。带着成功的喜悦,2019年,他投资2万元,采购了约7万只卵枝;2020年,又采购了20万只卵枝;今年,再次采购了15万只卵枝,预计明年将大批量收获金蝉,实现亩收入万元以上。 “金蝉的生长期是3至5年,一根卵枝有50至150只蝉卵。”如今,说起金蝉种植,窦兴化侃侃而谈,俨然成了一名“土专家”。窦兴化介绍,细节决定成败,蝉卵买回来以后,必须放货架上养护七八个月,做好防晒、防螨虫,控制湿度、温度等。蝉蚁入土以后,还要预防它的天敌蚂蚁、蜘蛛等。 “一人富不算富,全村人都富了才是真的富!”在搞好金蝉种植的同时,2020年,他还在村里投资兴建了河南金汇服饰有限公司,主要以羊毛衫加工、批发、零售为主,为村民提供了众多就业岗位,带领大家共同走上致富路。 该村党支部书记豆保明说:“窦兴化致富不忘家乡,是乡亲们致富路上的领头羊。他先后为家乡捐款修路、购买健身器材,并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等工作,为我们村作出了突出贡献。”多年来,窦兴化一直热心村里公益事业,为当地村民带来诸多福祉,获得该村群众及社会各界的一致赞扬。 金蝉撬动“金土地”,土里长出“金疙瘩”。对于未来,窦兴化充满了希望。他说,在这条创业路上,各级政府为他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让他深受鼓舞。今后,将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全心全力做好金蝉种植和羊毛衫加工,带领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