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2 2021-06

    郏县:手机“种”菌年入百万

    “你看我手机上显示现在智慧方舱内的湿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我在手机上就能完成远程调节,随时掌握猴脑菌耳的长势情况。别看这120平方米的小房子,一年产值上百万元呢。”6月21日,在郏县白庙乡马湾新村农业智慧方舱内,种植户高中校向来宾展示他利用农业智慧方舱种植的猴脑菌耳。 据介绍,2020年11月,马湾新村在县移民局的扶持下,利用移民项目资金从郑州泽园制冷公司引进两座农业智慧方舱,村集体以每座2万元的租金租赁给专业种植户。 这两座农业智慧方舱每座面积60平方米,采取层压式种植模式,上下共21层,最大限度节约了种植空间。同时,智慧方舱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可以不受环境条件的限制。两个方舱内共有17000个菌棒,一个菌棒产量约6两,每茬可产1万斤左右湿耳,每茬收益在15万元左右。根据不同菌种的不同生产周期,每年可种6茬到10茬,年收益超百万元,刨去人工、菌种、用电等成本,高中校一年能赚80多万元。 农业智慧方舱是马湾新村发展高效农业的一个缩影。马湾新村自2010年移民搬迁以来,通过移民政策和资金帮扶以及当地政府的积极引导,集中流转土地,建成占地1000余亩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经过多年发展,产业园内建成了农业智慧方舱、大棚特色种植等。

    [更多详情]
  • 22 2021-06

    河南尉氏尹庄村:芦笋种植丰产又增收

    连日来,河南省尉氏县张市镇尹庄村农穗种植合作社的芦笋基地呈现一派繁忙景象。“来自民权的这个客商‘胃口’很大,这次打算收购6000斤芦笋。另外有几家散户也等着要货,忙得不可开交!”尉氏县农穗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尹庄村党支部书记蔡玉军说着擦了一把汗,又转身装起了车。 芦笋种植是尹庄村引进的脱贫产业。2019年7月,蔡玉军带领村“两委”班子经过多方考察,确定了通过种植芦笋来带领群众走上脱贫致富的路子。说干就干,由尹庄村党支部牵头,流转村民、贫困户土地174亩,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全部种上了芦笋。 “芦笋是深根性植物,第一年要养根,没有收成。到底效益咋样,当时大家心里都没底。”尹庄村党支部委员刘三朝告诉记者,“好在外地有成功的种植经验,大家都尽心尽力管理,生怕出一点儿差错。” 芦笋作为食材,不能使用农药,除草和田间管理需要大量人工,这也解决了村里40多个贫困户务工问题。“我在基地干一个月,抵得上我一年的收入。”脱贫户付小花通过在芦笋种植基地务工,她顺利脱了贫。 除了付小花,村里脱了贫的农户现在大多成了种植基地的固定员工,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年过七旬的宋秀英每天天一亮就到基地采摘芦笋。“上午采一次,下午采一次,一天工资60元。俺是越干越有劲,生活是越来越有盼头!”宋秀英说。 “过了第一年养根期,去年芦笋开始收获,今年迎来了大丰收!”蔡玉军满脸喜悦。据他介绍,养好根的芦笋生长迅速,每天都要采一到两次。现在一亩地每天能收获20多斤芦笋,每斤4.2元,天天都有1万多元钱进账。“今年芦笋行情特别好,供不应求,不仅大客户抢着收,而且直播带货的网红也凑热闹,照这势头,今年毛收入估计能达到70多万元。” 尹庄芦笋产销的红火,不仅提升了尹庄村的知名度,也让农穗种植合作社成了芦笋交易基地,临近乡镇、周边县散户种植的芦笋,都愿意运到尹庄村进行统一销售,获取更多的收益。 “合作社采取的是‘党支部+基地+农户’模式,纯收入归村集体所有。”蔡玉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除去土地流转费用、农户的务工工资和社员分红,保守估计村集体每年能有一二十万元的收入。 曾经的扶贫产业已经成为富民产业,这也为尹庄村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蔡玉军说,现在正在开展党史教育,村“两委”班子本着多为群众办实事的原则,改善芦笋种植条件,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将合作社的每一分收入都花在“刀刃上”,让更多的村民足不出村挣大钱,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

    [更多详情]
  • 22 2021-06

    河南叶县:趁墒抢栽麦茬椒 确保秋季“一片红”

    6月20日上午,走进平顶山市叶县廉村镇沙渡口、王店、庆庄等村收割后的麦田里,处处人头攒动,村民们蹲在田间地头趁天抢时移栽一棵棵辣椒苗,取苗、栽植、覆土、压实等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今年,该镇发展种植辣椒种植面积已达一万余亩,其中春茬套种辣椒5600亩,麦茬移栽4700亩,确保麦倒“一片青”,秋季“一片红”。 “通过这几年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我们村种植了150多亩的辣椒,现在正移栽的是麦茬辣椒,辣椒深加工厂在我们村已经建成,机械设备全部到齐,准备7月份试产,8月份正式投产”。沙渡口村党支部书记宋运卿说。 廉村镇辖53个行政村,6.6万口人,10万亩耕地。2016年,该镇利用好农业大镇资源优势,调优产业结构,鼓励各村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把辣椒种植作为兴镇富民的一项产业来抓,镇里出台了辣椒种植奖补办法,鼓励引导各村通过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种植大户发展辣椒连片种植,形成产业规模;坚持把收益“短、平、快”劳动密集型产业辣椒种植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助攻方向,创新“小麦+辣椒”“土豆+辣椒”“洋葱+辣椒”等套种模式,不断扩大辣椒种植面积,并在沙渡口建立辣椒深加工厂,通过签订辣椒订单和保底价回收等举措,有效保障椒农收益,让群众吃下了“定心丸”。 据了解,市场订单化的种植以及深加工厂的创办,并探索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集体抱团、农户参与”的利益联结模式,有效解决了辣椒销路及辣椒种植小、散、弱的问题,也带动了全镇花生、土豆、洋葱、林果、中草药等产业发展, 加快了廉村镇种植结构调整步伐,今年该镇农业结构调整预计达到3.5万亩。

    [更多详情]
  • 22 2021-06

    鲁山县杜飞飞:“肥地”无偿轮作 达到“双赢”效果

    “这块地去年种麦子的时候,我一点化肥和农家肥都没上,可麦子照样长得不错,还比其他的地块多收了100来斤,种过姜的地真的很肥实。”6月20日,站在自家已经收获后的麦地里,平顶山市鲁山县张良镇闫洼村居民何大霞高兴地说。 原来,这块地是去年入冬种麦前,村党支部书记杜飞飞种生姜用的。在农村地区种菜或者粮食作物,有个常识性的道理:个别农作物或者蔬菜品种不能长年在一块地上种植,否则就会重茬或者烂茬,容易减产或者发生病虫害。一般情况下,种生姜的地块连续种了2年后,就需要改换地块,也叫轮作。 杜飞飞种生姜时,一亩地施用有机肥2000斤、复合肥200斤、中微量元素70斤、菌剂40斤、羊粪15000斤,把土地养得“肥肥的”。何大霞的这块地之前流转给杜飞飞种姜种了2年,去年霜降时节生姜收获后,又转交给了何大霞耕种。就这样,接着种麦的何大霞没上一点化肥,麦子照样获得了大丰收,这才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杜飞飞今年40来岁,以前在南方经商。2015年初回乡创业,当年他自费远赴山东昌邑县,向当地姜农虚心学习山东姜种植技术。2016年春,他牵头成立了鲁山县圣农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了引进山东生姜种植,几年来,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周边农户的生姜种植面积从最初的50亩发展到了如今的2000多亩,已成为张良镇的乡村振兴主导产业之一。 这两年,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扶持下,合作社陆续建成了能够储存800吨鲜姜的几个大型地窖。杜飞飞又研究制出了2套简单易行的生姜去土清洗设备,实现了生姜种植、储存保鲜、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目标。 据悉,种过姜的土地经过3年的“休整”轮作其他农作物和蔬菜品种后,就能够继续种植生姜了。另据了解,几年来,杜飞飞的合作社已经轮作土地1000多亩,粗落估算下来,乡亲们节约的化肥款不下10万元,小麦增收不下10万斤。 “我们合作社无偿把种过姜后的‘肥地’交给乡亲们耕种,乡亲们也乐意把土地流转给我们合作社种姜,从而达到了‘双赢’的效果。”杜飞飞笑着说道。

    [更多详情]
  • 21 2021-06

    民权县:小花木“种”成大产业

    葱茏六月,繁花摇曳。6月15日,走进豫东花木之乡——民权县伯党回族乡,只见数不胜数的奇花名卉不断映入眼帘,这边是玫红紫薇、重瓣木槿正在怒放,那边是红叶石楠、金森女贞各表一姿,姹紫嫣红入目,花潮绿海涌动。 “这个是‘紫薇花瓶’,它是通过紫薇枝干密植和盘扎,形如镂空花瓶,公园、广场、小区绿地的景观绿化都能用到,在市场上很走俏。”伯党回族乡宏通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书文脸上洋溢着笑容,指着手边的“紫薇花瓶”介绍说。 “老张是我们乡花木种植行业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苗木基地起步较早,如今发展规模较大,带动了周边很多群众一道发展这个项目。”伯党回族乡乡长刘梦介绍说。 据了解,伯党回族乡把做大做强花木种植作为壮大乡村经济、推动乡村振兴的首要产业,出台了多项优惠扶持政策,通过政府服务、政策引导、市场联动等措施,成立了印峰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峰种植专业合作社等6家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苗木种植专业户、重点户400余户,从业人员达5000余人,苗木经纪人200多人。各专业合作社共流转土地2万余亩,规模化种植达9000余亩,苗木年培育能力达300万株,苗木年亩均效益达7000多元,全乡花木产业年总产值达亿元。 通过多年发展,该乡苗木种植品类齐全,品种多种多样,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如今,曾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的伯党回族乡渐放异彩,已成为豫东地区闻名遐迩的花木生产种植和销售基地。“我们因地制宜着力打造豫东花木之乡,以此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优化调整‘南果、西花、东木、北苗’的布局,促进规模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该乡党委书记张翼说。 鲜花怒放,苗木青青。伯党回族乡花木种植产业不断实现了数量、质量和效益的同步增长,这项特色种植项目已成为该乡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由此迸发出的勃勃生机和巨大潜力正带动该乡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更多详情]
  • 21 2021-06

    苹果不好卖 难题怎么破

    近日,“苹果滞销价格大跌”冲上热搜。有媒体报道,今年4月以来,陕西、山东等主产区苹果价格一路下跌,有的批发价格甚至低到每斤不到1元,不少苹果商户忍痛“割肉”。 河南苹果市场情况如何?6月14日到16日,记者走访了部分果农、经销商和河南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城。 主产区果农影响不大 我省苹果主产区主要集中在灵宝、洛宁等豫西地区。这儿的苹果口感甘甜、色泽鲜艳,颇受消费者欢迎。 在盛产苹果的洛宁县上戈镇,不少果农表示,当地苹果不存在滞销问题。果农姬灵甫种植苹果600亩,主要品种是红富士,去年9月份刚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今年新果还没成熟,目测产量不低,销售不成问题。”姬灵甫说。 经销商库存积压严重 几家欢喜几家忧。由于对市场的预测有误,不少苹果经销商去年的收储量大、收购价高,苹果销售压力大。 最近,郑州苹果经销商刘红丽的日子不太好过。去年10月,刘红丽收购来自甘肃、烟台等地的富士苹果300万斤。前期价格好的时候,卖掉了三分之二,目前还有100万斤积压在冷库里。 刘红丽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最“拔尖”的精品苹果收购价每斤6元左右,现在出库价每斤只有4.5元,再加上冷库储藏、运输等费用,每斤亏损近2元。 “不少商户吐槽今年苹果生意不好做。”河南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城价格监测中心负责人宁亚兵告诉记者,从市场调研情况看,今年苹果行业不景气,销售相对困难。前几年,优质苹果都是论个儿卖,一个苹果好几元,而如今,一斤苹果顶多四五元,买的人还不是很多。 “供大于求”导致“卖果难” 苹果销售困境,既有短期的市场波动因素,供求关系的逐渐失衡也是重要原因。近年来,我国苹果种植面积连年增加,在消费市场容量有限的情况下,苹果处于“供大于求”状态,“卖果难”自然就产生了。 “种植面积过大,品种单一,是苹果产业发展的‘瓶颈’。”洛阳农林科学院果树所所长焦汇民建议,“在现有栽种面积基础上,通过推广栽培新技术和提高管理水平,提升苹果质量,加快苹果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困境的必经之路。”记者 刘晓阳 规划纲要深一度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能力。适应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消费需求,推动生产模式和产业组织方式创新,持续扩大优质消费品、中高端产品供给和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供给,提升产品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推动供需协调匹配。”

    [更多详情]
  • 21 2021-06

    肉鸭养殖 产销两旺

    昨日清晨,家住驿城区蚁蜂镇南老庄村南张湾的张传林和妻子在他们的养鸭基地开始忙碌的一天。 “多年前我就养过鸭子,后来开了农家院,现在又干起了老本行。”张传林说,他养的鸭名叫樱桃谷鸭,外形与北京鸭大致相同,相比之下体躯要稍宽一些。 基地周边水资源丰富,这给发展肉鸭养殖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现在他的鸭子、鸭蛋有专人来收,产销两旺。

    [更多详情]
  • 21 2021-06

    乡村振兴与粮食安全座谈会在修武召开

    6月19日,乡村振兴与粮食安全座谈会在修武县召开。座谈会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围绕“乡村振兴与粮食安全”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郭庚茂应邀出席。 副省长武国定出席座谈会并致辞。武国定指出,河南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高位推动,坚持规划引领,坚持示范带动,坚持统筹推进,坚持重点突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推动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河南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严格耕地保护,建设高标准农田,实施现代种业工程,落实资金支持政策,做大做强粮食产业,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努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座谈会上,黄季焜、张延秋、张红宇、李晋陵等来自全国的多位知名“三农”专家围绕土地托管、智慧农业、打赢种业翻身仗等交流思想、分享观点。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杜鹰,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尹成杰,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大卫,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刘满仓出席座谈会。

    [更多详情]
  • 21 2021-06

    “商储无忧”化解化肥价格风险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作为粮食的“粮食”,化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在40%以上,因此,化肥行业的健康发展对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尤为重要。郑州商品交易所瞄准化肥供需“痛点”,面向参与国家化肥储备项目的承储企业推出“商储无忧”试点,为化肥供应保驾护航。 那么,“商储无忧”试点又是如何应运而生? “为保障春耕时期化肥供应稳定,尿素行业一直以来都有一个商业储备的习惯。国家化肥商业储备遵循企业承储、政府补助、市场运作、自负盈亏的基本原则。参与国家化肥商业储备的承储企业,需要保障三个月化肥在库时间。”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此期间,化肥承储企业需要承担化肥的跌价风险,却无法通过降低库存、提前销售等传统手段来规避风险,往往因此导致亏损。 对此,郑商所积极破题,确定了河南、安徽、山东三省共5个项目合计10万吨尿素为首批“商储无忧”试点,并于今年1月正式启动。 “‘商储无忧’项目不仅可以帮助企业通过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熨平价格波动,锁定利润水平,平稳度过长达6个月的化肥储备期,还能对承储企业进行额外补贴。”试点企业相关负责人一语道破。 “2月份,尿素市场面临着供应量增多,价格下跌的风险。”首批“商储无忧”试点企业安徽辉隆集团农资连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刘杰感受颇深,该公司对部分在库尿素进行卖出套期保值,从而规避了市场风险,并在期货端盈利124万元。 在帮助企业套期保值的同时,“商储无忧”和尿素期货相结合,助力着承储企业从期货市场锁定买入价格,及时补充承储期内的尿素货源。 此外,在规避市场风险同时,“商储无忧”试点项目将国家化肥商业储备同期货市场的交割体系相结合,让承储企业更加安全地完成储备任务。 “下一步,郑商所将扩大‘商储无忧’试点规模、丰富企业类型、加大支持力度,为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期货力量。”郑商所相关负责人信心满满!

    [更多详情]
  • 18 2021-06

    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果蔬种植助力美丽乡村

    仲夏虽天热,但却是一个果蔬飘香的季节。6月16日,大家走进淮滨县芦集乡刘台村绿松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从空中俯瞰,大小相同的蔬菜大棚整齐排列,一幅美丽小康的画卷铺展开来,让人流连忘返。 “你看看我这西瓜,又大又圆,现在已经全部上市了。这是我今年新引进的品种,瓜还没有成熟就被客户订购一空”,合作社负责人白连海见到大家前来,他赶忙摘下西瓜切开让大家品尝。 刘台村位于淮滨县城西25公里处,全村总人口2086,土地面积1810亩。传统的稻茬麦、麦茬稻,人多地少供需矛盾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为了摆脱贫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白连海就外出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大棚蔬菜和瓜果种植技术。2000年,白连海在村两委的帮助下回家乡建大棚种植蔬菜,他从最初的几个蔬菜大棚发展到今天的80个蔬菜大棚,他的大棚内一年四季有果、有菜,品种也不断更新,收入也逐年攀升,每年收入在60余万元左右。 “我们在合作社里,就是打打零工,就这样每个月可以挣2000块钱,没事和大家一起说说话,还能在家门口挣钱也挺不错的。”芦集乡项营村的刘泽琴受惠颇大,老公残疾,自己又是个女子,干不动重活,一家人生活困难。在白连海的合作社帮忙后,负责采摘、打药等,年可收入2万元。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近些年,白连海还带动身边邻居种植蔬菜,给他们提供技术服务,找销路。常年吸纳20多位低收入农户家门口上班,巩固了脱贫成果。 “我们村有着多年的蔬菜历史,在过去,农户‘单打独斗’甚至还‘窝里斗’,加上瓜果蔬菜品质不一,又没品牌,难卖上好价钱。现在,有了统一种植管理,除了西瓜、水果玉米,还种植了羊角蜜等高端瓜果,统一销售,‘团队作战’凝聚人心,农户省了精力还多赚了钱,连片规模种植还成了乡村一道美丽风景。”该村支部书记白良臣说,“自合作社成立后,我们利用‘党建联盟+产业联盟’的方式,整体增收农户达到200户,村集体发展实现年增收30000元以上。” “下一步,我们村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扩大种植规模,订单化种植四季蔬菜,放大‘亩均效益’,做大做实做强‘富民美村’大文章。”白良臣满怀信心。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