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0 2021-05

    河南灵宝:花香引来养蜂人

    5月14日,在灵宝市苏村乡山里,一对来自安徽阜阳的养蜂夫妇在收取蜂蜜。眼下,苏村乡3万亩槐花竞相绽放、花香四溢,引来安徽、河北、山东等地的200多名养蜂人。苏村乡抓实抓好党史学习教育,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生态环境持续提升。

    [更多详情]
  • 20 2021-05

    南阳卧龙区:“花草产业”唱响富民曲

    近年来,南阳市卧龙区依托月季花和艾草两个特色产业,实现了较强的帯富能力,月季花和艾草被群众亲切的称为“幸福花”和“幸福草”,“一花一草”为群众找到了致富的新路子,唱响了一首生动的富民曲。 月季开出幸福花 “唯有此花开不厌,一年长占四时春”,走在南阳的大街小巷,五颜六色的月季花竞相开放,把南阳城装扮的分外漂亮。昔日宋代诗人苏轼笔下的美丽的月季花,现在已成为卧龙区的一个带富产业。 沿着东改线美丽的月季产业观光带——南阳市科圣大道行驶二十几公里,便来到素有“中国月季之乡”美誉的卧龙区石桥镇,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规模种植到现在,月季已经成为当地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当地通过月季种植,吸收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使村民在家们口就能实现就业。 “一到十一月份,月季需要一边扦插,一边走货,最多时间用工能达到三百多人,几个基地、几个分厂,每天不低于一百多人。”作为卧龙区石桥镇小石桥村月季种植大户、月季繁育场负责人的赵国聚告诉记者。 在千余亩的月季繁育场内,拥有各类月季品种一千多种,年销售额达七八百万,客户涵盖全国各地的园林单位和绿化公司。每到月季种植季,千余亩种植基地可以带动周边群众300多人就业,其中百分之二十以上是贫困户。而像赵国聚这样的月季种植大户,光在在小石桥村有26户,通过月季规模化种植,标准化销售,与当地旅游资源相结合,实现了特色产业在融合发展中做大做强。 在卧龙区经过多年的发展,月季产业成为卧龙区帯富能力最强的富民产业、生态产业,形成了涵盖种植、观光、销售、产品深加工全产业链的“特色美丽经济”,是该区的特色名片之一。截至目前,该产业在全区总种植面积6.5万亩,从业人员达4.6万人,实现年销售3亿株,年产值13亿元。卧龙区蹚出了一条以月季产业为特色,带动群众摆脱贫困、就近就业、致富奔小康的“美丽新路子”。 小艾草长成大产业 “请大家看一下我身边的这些新上市艾灸条,我们的艾灸条纯天然无污染......”近日,南阳市卧龙区蒲山镇纪委书记张桂玉成了“网红”,她在多种场合跨界直播为卧龙区蒲山镇的艾草带货,俨然成了蒲山艾草的形象代言人。“张书记为我们的艾草代言后,一下子打通了销售的直通渠道,这几天的订单直接翻了好几番。”蒲山镇蒲艾公司负责人陈付文开心地说。 45岁的苏振洛是卧龙区七里园乡白塔村村民,于2011年建厂之初就进厂工作,亲眼见证一个不到30人的小厂,发展到如今380人的大厂,月工资从一两千元到现在的七八千元。她感谢厂子给了她家门口就业的机会,让她的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 作为卧龙区七里园乡的扶贫就业基地,南阳药益宝艾草制品有限公司安置低保户、残疾人、下岗职工等各类从业人员200余人,辐射带动附近村民3000多人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从种植、采收、加工、销售中收益。 南阳市卧龙区艾草产业悠久,1998年中国第一个艾草加工企业在卧龙区七里园乡白塔村诞生,全国艾草加工也是起于卧龙、兴于卧龙。近年来,卧龙区委、区政府立足全国艾草加工源发地的资源禀赋优势,坚持“引导、扶持、规范”原则,在艾草全产业链发展上取得了新突破。 目前全区注册登记从事艾草加工经营企业1161家,其中加工企业178家,艾灸器企业57家,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达75%;规模以上企业4家,年产值3000万元以上企业1家,形成了集艾草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研发、养生保健服务、培训等全产业链系统性蓬勃发展的格局。

    [更多详情]
  • 20 2021-05

    河南方城:梨园遍野生黄金 “真经”传给八方客

    方城县博望镇是南阳市农业产业化十强镇。近年来,全镇已发展有机黄金梨2.3万亩,其中,前荒村户户种金梨,梨园面积达3200亩,亩均年收入20000元以上,达到了人均一亩黄金梨、年均收入2万元的目标。2020年,博望黄金梨被国家农业部评为特色农产品,前荒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瞄准市场找特色,多方入手拓规模,提升质量育品牌,科技注入促发展是该镇走出的成功之路。黄金梨是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2000年从韩国引种的新品种,有着敏锐眼光、敢闯敢干的镇人大代表高山峰,于2001年引种并获得成功后,全镇认准目标,迅速行动,组织群众扩大种植。 在产业规模形成、产量成倍增加的情况下,着重提升品质,通过推广新技术、突出科学管理,迅速获得了有机产品认证。之后,又把着眼点放在拉长链条、拓展销售空间和促进产品就地转化增值上。先后创办了梨膏厂、饮料厂、果酒厂、兴建冷库200多座。不忘提升品质,通过运用新技术,实施科学管理,拿到了有机产品证书。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镇政府结合脱贫攻坚,定期举办培训班,在农民中培养电商高手。通过多方努力,博望黄金梨先后走进奥运会、世博会、农运会;有了“金字招牌”的黄金梨,不但畅销20多个大中城市,而且还飘洋过海挣外汇,黄金梨真正鼓起了农民的腰包,也招引四面八方客人拜师学艺。 依托绿色产业,发展生态旅游是该镇走出的又一步棋。园内修通观光道、兴建休息亭、沿路建起小饭馆、小茶馆、安装太阳能路灯,还在园区内兴建垂钩园、花鸟乐园,为游客赏花、采摘、休闲娱乐创造了良好环境,春赏花、夏游园、秋采摘的农游经济带已初步形成。 实现乡村振兴首先靠产业振兴,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需要经济支撑,“博望镇在产业振兴中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吸引了众多有识之士,开春以来,大批外地客人前来观摩学习,我们都热情接待,诚心把不太成熟的经验传导到四面八方,让博望古镇的生金之路延伸到四面八方。”党委书记张金付谦逊中透出自信。

    [更多详情]
  • 20 2021-05

    龙虾“蹦”进京津

    收购、加冰装箱、上高速……滍阳龙虾“蹦”进京津!5月19日一早,平顶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滍阳镇西滍村村民卢国瑞驾驶着货运汽车开始集中收购龙虾。当天晚上,这些龙虾就可以摆上京津市民的餐桌。 滍阳镇毗邻白龟山水库,境内滩涂面积高达8000余亩,是养殖龙虾的天然宝地。过去,这个镇曾发展渔业养殖面积5000多亩,年产鲜鱼3000多吨,是豫西南地区最大的渔业养殖基地,风光无限。 依托扎实的渔业养殖基础,自2018年开始,滍阳镇沿库区6个村的村民开始大面积养殖龙虾。他们从湖北省武汉市周边购进龙虾幼苗后,投放进坑塘内进行养殖。食料以水草和临近保质期的火腿肠为主。 据卢国瑞介绍,他在西滍、韩寨等5个村分设了龙虾集中收购点,每天能收购龙虾1~2吨。龙虾价格随市场而波动,19日当天,龙虾收购价格是每斤26元,春节后龙虾价格一度突破每斤35元。扣除泡沫箱、冰块、人工、车辆等开销,卢国瑞说,每斤龙虾能赚1元。 上午10时30分,北京、天津及河北省石家庄市、唐山市的客户就按照预约,驱车在平顶山市新城区高速公路路口等待龙虾的到来。一手交货,一手交钱。他们与卢国瑞已经合作3年多了,都是老主顾。“我们全程高速。今天下午6点就能到达北京的鱼虾批发市场。”车主张先生笑容可掬地说道。

    [更多详情]
  • 19 2021-05

    荒沟变良田 种上“金”南瓜

    5月17日,在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阳店镇崤底村百亩南瓜种植基地,群众正在田间忙着给南瓜苗锄草、松土。 去年,该村借助上级有利政策,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和旅游观光农业,因地制宜改造荒坡荒沟,平整土地、培育良田100余亩种植特色“蜜本”南瓜,预计亩产6000斤左右,每亩增收2000多元,安置村民就近务工100余人。

    [更多详情]
  • 19 2021-05

    三门峡市园艺工作总站在灵宝市举办葡萄花果管理技术培训会

    目前,正是葡萄花果管理的关键时期,为了提高果农葡萄花果管理技术水平,推进全市葡萄产业高质量发展,市园艺工作总站于2021年5月16日在灵宝市焦村镇,成功举办了葡萄花果管理技术培训会。灵宝市果树技术人员、葡萄种植户等150余人参加培训。 会议分别就“现代葡萄发展品种选择和栽培模式”、“葡萄花果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对与会人员进行了培训。 培训现场两位专家对与会果农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会后又到焦村镇秦村阳光玫瑰葡萄生产基地对当前生产中遇到的枝蔓管理、花穗整形、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现场解答和技术指导,科学制定了下一步管理方案。 近年来,三门峡市园艺工作总站针对全市葡萄产业中存在的品种老化、质量不高、效益不好等问题,积极引进优良品种、优化种植结构,推广绿色标准化种植模式、提高果品质量,促进产业升级,经常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演示指导,心连心交流服务,通过实际行动和技术指导,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果业高质量发展。

    [更多详情]
  • 19 2021-05

    平顶山将开展奶牛“两病”净化示范区建设

    为贯彻落实国家、河南省和平顶山市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加快推进平顶山市奶牛布鲁氏菌病和结核病(以下简称“两病”)区域性净化工作,有效提升河南省奶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近日,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和平顶山市政府合作开展的平顶山市“两病”净化示范区建设项目签约仪式举行。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总兽医师翟新验、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方旭、平顶山市副市长张庆一代表三方签订了平顶山市“两病”净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合作框架协议,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陈伟生主任出席签约仪式。 签订的平顶山市“两病”净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合作框架协议明确了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和平顶山市政府三方合力共建奶牛“两病”净化示范区的责任分工,建立健全了协调联络机制,对净化示范区建设技术指导、经费保障、评估验收、信息发布等工作做了具体要求。签约仪式上,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陈伟生指出,疫病净化以提高产业生物安全水平为核心,需要以净化技术作基础、以管理体制作保障、以服务对象作依托来实施,要突出做好“共业、共赢、共识”。奶牛“两病”的区域净化是一项长期工作,国家疫控中心将以项目合作的形式,三方共同在平顶山市摸索出一整套行得通、立得住、推得开、效果好的奶牛“两病”区域净化模式。

    [更多详情]
  • 19 2021-05

    河南:已建成2499个粮食安全应急网点

    5月18日,记者从在洛阳市召开的全省粮食应急演练观摩会上了解到,我省已建成2499个粮食安全应急网点,粮食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全省粮食应急演练观摩会上,洛阳市根据新颁布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有关规定,针对副中心城市的定位、群众对成品粮稳定供应的需求等,从组织机构、预案制定、组织实施、体系建设、动员和指挥能力等方面入手,进行了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启动市级粮食应急预案的模拟演练。 “在这次应急演练中,洛阳市依靠已建成的211个粮食应急供应网点,以及各部门的配合,最终保证了居民口粮安全供应。”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徐富勇说,目前,全省应急供应网络建设再上新台阶,2021年通过粮食应急平台统计的应急供应网点2499个,应急加工企业325个,应急配送中心206个,应急储运企业588个,能为全省应急力量提供强大保证和支撑。

    [更多详情]
  • 19 2021-05

    河南:确保秋粮面积7600万亩以上

    春争日,夏争时。5月17日,全省“三夏”生产暨夏粮收购秸秆禁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地要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尽快将秋粮种植面积落到基层、落到地块,确保秋粮面积稳定在7600万亩以上。 夏播是秋粮生产的基础。当前,玉米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对扩大秋粮面积较为有利。各地要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秋粮面积稳定在7600万亩以上。要指导农民科学选用良种,大力推广配套技术,推进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提高播种质量。 夏播是秋作物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近年来,我省持续推进“四优四化”,不断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对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 稳步发展优质花生。各地要在稳步发展花生生产的基础上,抓好品种结构调整,积极发展高油酸花生,建设一批优质原料基地。同时,要以花生加工为重点,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积极发展优质玉米。经验表明,推广种植籽粒机收玉米,能够有效提高产量和质量,满足畜牧业需求。各地尤其是畜牧养殖大县,要围绕满足畜牧养殖需要,大力推广籽粒机收玉米、机械化烘干、种养加结合等模式,建设一批优质饲料玉米生产基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玉米质量。 持续发展优质水稻。近两年,信阳市积极发展再生稻,不仅增加了亩产,品质也更好,售价普遍在2.5元/公斤以上,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信阳稻区要在推广优质水稻品种的同时,积极发展再生稻,沿黄稻区要重点发展优质粳稻,并结合当地实际,适当发展稻田综合种养,提高综合效益。 同时,在豫西丘陵旱地,要开展适应性种植,积极发展红薯、谷子等优质杂粮作物;在瓜菜优势产区,要积极发展蔬菜瓜果等高效经济作物,增加农民收入。

    [更多详情]
  • 18 2021-05

    小麦倒伏该咋办?专家详解补救方案

    5月13日至16日,我省部分地区出现一次明显降水过程,并伴有短时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临近麦收,降水和大风造成的小麦倒伏该怎么办?5月17日,记者采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毛凤梧研究员,详解补救保产方案。 “大雨伴随大风天气,容易导致小麦倒伏。”毛凤梧介绍说,除了天气因素外,小麦倒伏还与根系生长情况有关,根系浅、发育不好的麦田,更容易发生倒伏。 从倒伏危害来看,距离成熟收获期越近,倒伏的影响越小。毛凤梧介绍说,小麦倒伏后,可能会导致小麦植株抗逆性降低,也会影响通风透光,出现病虫害。因此,可根据小麦长势、田间情况,喷洒相应的叶面肥、调节剂、农药等。 “小麦倒伏一旦发生,不可人工扶直,田间管理措施应因地制宜。”毛凤梧提醒说,小麦倒伏会对收割带来一定影响,在收获时应多加注意。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