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8 2021-04

    晚茬蒜薹 助农增收

    4月25日下午,在淮阳区新站镇、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许湾乡交界处的大蒜种植区,一望无际的香脆蒜薹格外喜人,农民们正在忙着抽取晚茬蒜薹。目前,晚茬蒜薹市场收购价格是每斤9毛左右,比往年高出一倍,既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图为姚路口村的一对夫妇在自家的蒜地提取蒜薹。

    [更多详情]
  • 28 2021-04

    淅川县“党建+金融”助力乡村振兴

    “我能扩大种植规模,离不开农商行信用贷的资金支持!”近日,淅川县仓房镇柑橘种植大户吴占华望着满山绿油油的橘子树高兴地说。 手里有钱,心里有底。吴占华种植柑橘多年,由于流动资金紧张,难以扩大规模,淅川县农商银行在了解情况后,提供信贷支持,有效缓解了其资金不足的困难。 资金不足是不少产业发展的难题。淅川县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担负着生态和经济发展两大重任。为此该县采取了“党建+金融”的方式,通过党组织“牵线”、农商行“搭台”、党员和群众“唱戏”,为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搭建良好平台。 开展“党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是落实全域党建要求的具体体现和创新党建工作模式、提升党建水平的有效探索。为有效推动乡村振兴,该县坚持党建引领,选派“金融助理”“金融协理”和“金融村干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农商银行点多面广、贴近群众的服务优势相融合,构建“基础业务不出村、综合业务不出乡镇”的金融服务体系;把准投放重点,聚焦林果、食用菌、中药材等生态高效产业,围绕水肥一体、冷链物流、精深加工、品牌培育等产业链条,提供便捷高效的差异化、特色化金融服务,助推产业做大做强,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示范村和重点对象;强化信用建设,积极开展信用乡镇(街道)、信用村(社区)、信用户等信用评级工作,扩大农户信用评级覆盖面,健全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进一步优化农村金融生态,优化信用环境;突出合力推动,农商银行发挥金融主力军作用,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安排,对接协调共建相关工作、信贷资金的落地,相关管理部门树立鲜明导向,引导其他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共同推进“党建+金融”工作的开展。 “从提升引领力、凝聚力、推动力入手,我县全面加强基层党建工作,通过‘党建+金融’打通了金融服务‘三农’的‘最后一公里’,为实施乡村振兴、建设水清民富县强新淅川提供了组织保障和金融支撑。”淅川县县长杨红忠说。

    [更多详情]
  • 28 2021-04

    武国定:正视问题全面整改打好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翻身仗

    4月27日,副省长武国定到鹿邑县查看农田水利设施问题整改、小麦赤霉病防治和引江济淮(河南段)工程建设工作。 武国定先后来到玄武镇李胡同村、邱集乡白庄村和试量镇时庄村等地,随机查看灌溉设施整改情况,详细了解管护措施建立情况。召开省、市、县干部座谈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听取基层干部意见建议。 武国定强调,要提升政治站位,站在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坚决完成好农田水利设施排查整改工作;要全面排查整改,聚焦井、泵、电,全面开展拉网式排查,做到查清问题、整改到位、严格验收;要建立长效机制,落实好管护人员、经费、制度和责任,建立起村管护、乡维护、县监督的管护机制;要转变工作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虚假整改、应付整改,坚决查处违纪违规问题。 在引江济淮(河南段)工程建设现场和穆店乡高标准农田基地,武国定指出,要严格按照规划施工,加快工程进度,保证工程质量,确保安全度汛。沿线市县要同步推进配套工程建设,扎实做好治污工作。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开展小麦赤霉病统防统治。

    [更多详情]
  • 28 2021-04

    河南省今年耕地轮作面积65万亩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开展轮作是提升耕地质量和提高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举措。4月24日,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获悉,今年,我省耕地轮作面积65万亩。 耕地轮作咋开展?我省以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设置4个技术路径:大豆—玉米轮作,即2020年种植大豆的地块,今年改种玉米;玉米—大豆轮作,即种植玉米的地块,今年改种大豆;油菜—小麦轮作,即种植油菜的地块,今年秋播时种植小麦;冬闲田—油菜,即2020年的冬闲田,今年秋播时种植油菜。 如何激发参与耕地轮作项目的农民的积极性?对自愿承担轮作任务的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按照承担耕地轮作任务的面积,给予每亩不高于150元的补助。在操作方式上,可以补现金和实物,也可以购买社会化服务,提高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2021年,我省耕地轮作任务计划在尉氏县、偃师区、黄泛区农场等29个项目县(市、区、场)开展。项目县可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带动作用,优先选择新型经营主体承担轮作任务。 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科学设置轮作技术路径,稳口粮、增玉米、稳大豆、扩油料,提高玉米、大豆、油料等当前供需偏紧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引导农户自愿开展轮作,合理安排种植结构。

    [更多详情]
  • 27 2021-04

    全省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

    4月26日,全省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在郑州举行,要求各地推进“藏粮于技”,让农民挑上“金扁担”,为农业农村腾飞插上科技的翅膀。促进乡村振兴由资源要素投入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努力完成2025年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的目标。 “十三五”期间,我省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5年年末的56.7%递增到2020年年末的63.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三个百分点,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会议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起好步,农业科技教育这篇大文章就必须开好题、落好笔。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引领服务,优化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布局及运行机制。要加强农技推广服务,探索“以训促学、以训促建、以训促评”基层农技人员培训新模式,抓好基层农技人员培训。要大力培育高素质农民,年度完成6万人以上培育任务。要继续开展特色扶贫产业技术服务,探索实行农技推广人员“县管乡用、下沉到村”新机制。

    [更多详情]
  • 27 2021-04

    博洋甜瓜喜获丰收

    4月26日,内黄县马上乡赵信村产业扶贫就业点,种植能手吕学伟正在智能大棚里采摘博洋甜瓜。去年,吕学伟种植24亩大棚西红柿、甜瓜、西瓜,收入135万元。今年,他又种植大棚西红柿、甜瓜、礼品西瓜24亩,如今博洋甜瓜喜获丰收。

    [更多详情]
  • 27 2021-04

    商水县:大棚变成“聚宝盆”

    在位于豫东平原的商水县平店乡刘桥村“盈康种植合作社”20多个塑料大棚内,一人多高的番茄秧上硕果满枝,底部的黄瓜、豆角苗茁壮生长,一股蔬菜的清香扑鼻而来,勤劳的菜农们忙碌地打杈、灌水、采摘…… 眼下,正是农民备耕春播的好时节。然而,刘桥村这一片近100亩的蔬菜大棚却已经进入收获的季节。“因为我们是反季节生产,所以我们的头茬番茄春节前后就陆续上市,价格比常规季节高出5倍,收入比露地蔬菜翻几番。”致富带头人、村干部赵平安侃侃而谈,“说实话,这一座座大棚就是我们的聚宝盆。” 刘桥村位于平店乡东北部,因偏僻落后、交通不便、群众收入较低、发展缓慢等,2014年被确定为省级重点“贫困村”。为了变输血为“造血”,村里帮助村民赵留洋、赵高峰等尝试大棚种植,并一举获得成功。2016年,村里成立了“商水县盈康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基地+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等模式不断发展壮大。 “俺建了两座8亩地的大棚日光温室,每年种植优质豆角、番茄、瓠子等反季节蔬菜,一个大棚年收入10多万元。”正在大棚内忙碌的村民赵高峰、俞喜英高兴地向记者介绍。“乡村干部帮俺办理了5万元金融贷款,修通了蔬菜基地这条生产路,俺依靠大棚蔬菜已脱贫致富,以后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脱贫户凌国政、赵心莲夫妇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群众要致富,产业是基础。“我们在产业发展上,因户制宜、多轮驱动,既注重手工业发展又注重高效农业发展,全村在创办6个渔网加工厂基础上,又成立了2个合作社,大棚蔬菜已经成为新兴特色支柱产业,如今产业扶贫遍地开花,群众收入显著增加,生产生活环境日趋改善。”刘桥村村干部卢伟如是说。 据合作社负责人赵留洋介绍,刘桥村大棚蔬菜发展经过了犹豫观望、跃跃欲试、争相发展三个阶段。种还是不种?一个棚投资2万多元,收成不好赔钱了怎么办?当时大家都持怀疑观望态度。一年过后,大棚蔬菜科学种植取得成功,户均年收入10多万元,很多人想尝试却又为资金、运输、销售发愁。随着管理加强、问题化解,2020年已出现了“抢种”现象。 “现在,大家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吃饭都很讲究新鲜。尽管物以稀为贵,这些无公害反季节蔬菜品质好、营养高,闻起来香,吃起来更放心安全,成熟后有采购商收购,直接供应各大超市,根本不愁销路。”刘桥村党支部书记胡艳华说,“大棚经济还增加了群众收入,也给刘桥村的脱贫户增添了新动力。人勤地不懒,大家争相干,共同挣大钱!” 平店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吴国锋介绍,该乡立足农业大乡的优势,不断调优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大棚种植,品种涵盖蔬菜、瓜果、食用菌等。近年来,结合蔬菜种植传统优势和巩固脱贫与乡村振兴衔接有利政策,该乡利用金融扶贫贷款480多万元,规模流转土地1200余亩,先后在刘桥、刘大庄等10多个行政村新建蔬菜大棚70多座,大棚种植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提升,还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政策好了,产业也活了,种田也有奔头了,群众的收入也更有保障了。”商水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赵社会说,“近年来,商水县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科技示范推广和蔬菜扶贫基地建设,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技术推广、产品销售都有固定模式,大棚经济一定会成为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引擎。”

    [更多详情]
  • 27 2021-04

    林下养殖生态鸡带领乡亲奔小康

    4月17日,在平舆县李屯镇魏楼村,农民何磊忙着给在梨园内放养的三黄鸡喂食。 今年31岁的何磊15岁就外出打工,干过苦力、做过销售。2013年,他回到家乡,尝试林下养土鸡。为证明养的是真正的土鸡,他在微信公众号上建立一个信息可追溯平台,为每只鸡注册了一个“身份证”,顾客只需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能了解每只鸡的“前世今生”。这些带着“身份证”的土鸡,赢得了消费者的欢迎,订单纷至沓来。后来,何磊注册成立了河南省天中人家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为公司生产的土鸡蛋注册了“天中人家”商标。 经过多年的耕耘,何磊的公司已发展成为集蔬菜、苗木、果树种植,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流通,发展电子商务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型农业公司。目前该公司流转高标准示范农田1000亩、生态循环农场800亩,种植果林350亩,发展绿化苗木200亩、鱼塘10亩、鱼鳅虾莲共生渠3000米,生态鸡的养殖规模达到3万只。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何磊充分发挥公司互联网销售技术优势,采取教育培训、资源投入、市场对接、提供服务等方式,带动本地农户和脱贫户开展农产品网上销售,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何磊说,接下来,他将进一步扩大生态养殖规模,带动更多乡邻走上种养一体化的发展之路,让更多的乡亲增收致富。

    [更多详情]
  • 27 2021-04

    “网红植物”多肉强势霸屏,直播助农产业兴

    4月26日,记者走进河南省扶沟县大新镇洼刘村花巷多肉家庭农场,只见拱棚内五六名工人正在精心的修整多肉盆栽,一盆盆色彩斑斓、造型美观的多肉植物令人赏心悦目。 “这个品种叫美杜莎,叶展在10公分左右,带有4公分的茎秆,亲们有没有喜欢这个‘宝贝’的,喜欢的扣一下。”农场负责人刘建新正拿着手机对准一盆红绿相间的多肉,向直播间的粉丝们热情推荐。 每当网友拍下“宝贝”,他的助手立即写好标签贴在多肉叶上,待客户支付后放到备货区,一上午直播总共成交了十几单。 “客户购买的多肉要进行脱土、晒根、包纸、装箱,再联系合作的快递公司上门取货,发给客户。”刘建新告诉记者,这种“一物一拍”的直播销售形式就像到店现场选货一样,相比一般网购能让网友对商品有更加直观形象的了解,成交率也更高。 刘建新从事多肉种植经营6年多了,是当地多肉产业的“领头雁”。前些年夫妻两人在外打工,空闲时间摆路边摊卖多肉植物,没想到收益特别好,两人便在花卉市场租赁了一块地,全身心投入多肉经营。 经营了一两年,刘建新不满足仅仅销售多肉,想把种植这块也搞起来。“现在销售多肉植物不受地域限制,只要有手机、有网络就能干。”他决定返乡发展,2017年在洼刘村租了5亩地建起钢架拱棚开始种植多肉植物。 刚开始由于缺乏种植管理经验,他忙活了许久却没能挣到钱。面对失败,他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多次外出学习先进技术,多肉的种植成活率慢慢变得越来越高,他在网络平台开通直播卖货的经验越来越丰富。经过几年的辛勤经营,花巷多肉家庭农场已发展到15亩,农场的收益也越来越好。 刘建新夫妇种植多肉致富后,吸引了许多村民来农场参观学习。“不管是不是本村村民,只要来这学,我都会耐心地跟他们讲解种植管理经验。”从多肉栽培、养护到开拓市场,刘建新对学员们进行细心指导,积极帮他们解决难题。“学员创业了,我还会把进货渠道拿出来跟他们共享,经常与大家交流管理营销经验。” 百党岗村的郭伟和包娟两口子就是学员中的积极分子。去年6月份,夫妻二人辞去郑州的工作,在刘建新的农场进行为期3个多月的实践学习后,也租了十来亩土地成立家庭农场,从事多肉种植营销。 “现在我们已入驻网络平台,开通了直播间,每天通过直播销货能收入1000多元,我们的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如今,小有收获的包娟对多肉产业的前景充满了信心,“过几天,我们还要再建两个新棚,继续扩大种植规模。” 今年春天,刘建新作为青年致富带头人顺利当选洼刘村支部副书记。在今年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扶沟县通过严把候选人关口,着力选优配强党组织班子,多方鼓励创业致富能人进村带富,充分发挥他们发展思路新、办法举措活、带动能力强的“领头雁”优势,提高新一届村(社区)“两委”主要负责人中致富带头人的比率,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接下来,我们要带动周边更多的村民发展多肉种植,形成市场规模,创响品牌,让越来越多的群众通过多肉产业致富增收,过上更红火的日子!”刘建新说。

    [更多详情]
  • 26 2021-04

    尚东山:养兔养鹅栽果树 返乡走上致富路

    “现在国家都在鼓励在外打拼的乡土人才返乡创业,反哺农村。再加上村支部书记尚亚楠给我打了好几次电话,耐心地讲解政策,理清思路。现在有这么好的政策的支持,技术的引领,资金的扶持,家人的期盼,我觉得我应该回家。”在花果飘香的农田里,尚东山一边干活一边对记者说。 尚东山,开封市祥符区曲兴镇苗营村人。回到家乡的尚东得到了曲兴镇及苗营村委各级领导的无私帮助和大力支持。土地流转,贷款担保,技术指导,在短期内得到了落实,使尚东山的事业迅速步入了正轨。 尚东山首先注册了“瑞祥农业种植养殖家庭农场”。确定了创意农业,立体种植,集约管理,综合养殖的思路。经过镇农业技术员的精心调研和反复考察,引进了黄油蟠桃。 黄油蟠桃是集黄桃、油桃和蟠桃的优点于一身。其果形扁平似蟠桃,果皮无毛似油桃,果肉金黄似黄桃。果形奇特、色泽鲜亮、香味浓郁、便于储存,甘之若醴。当年亩产量达5千斤,年增收8万元。 为了综合利用土地,尚东山又在桃树下面栽种了新品种西瓜—“金兰无籽”。收完西瓜,尚东山就在田间播撒了白菜,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种植这盘棋刚刚盘活,尚东山考虑到这么丰富的桃树叶,西瓜秧,白菜帮都是上好的饲料呀,扔了岂不可惜了?说干就干,于是他立刻开始搞起了养殖。引进了伊拉兔子。 “这个品种有很大的杂交优势,遗传性能稳定,生长发育快,产仔数量多,出栏时间短,出肉率高。而且它的肉质鲜嫩,富含卵磷脂、高蛋白、低脂肪,常被称为“美容”食品。肯定会受到市场的广泛欢迎。”尚东山说。 规模大了,杂草的清理也成了一件费力耗时的体力活,他又开始养鹅,用鹅来消灭杂草。即省时又省力,还节省了饲养成本。 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尚东山的农场渐渐有了起色。吃水不忘挖井人。去年白菜刚成熟,他就先给镇敬老院捐了一车白菜,为社会献出一份爱心。 尚东山原本是一个东奔西跑、忙于生计而又碌碌无为的农民工,依托党的好政策,他告别漂泊,脚踏实地,真正做到了返乡创业,发家致富。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