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6 2021-04

    汝南:无人机当“保姆”120万亩麦田统防统治

    “实行无人机防治小麦病虫害真好!省力省钱还不毁粮食,共产党真是把好事办在老百姓心坎上!”4月15日,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三桥镇野猪岗村,看着自家麦田无人机喷洒的农药,79岁的村民李迎喜激动地说。 当天,在汝南县18个乡镇(街道),500多架无人机同步进行统防统治作业。这是该县自2019年以来,连续3年对全域小麦进行统防统治。 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汝南县粮食种植面积长年稳定在175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18亿斤以上。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维护粮食安全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把小麦全域病虫害防治作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三农”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履行粮食安全的主体责任的重要抓手。自2019年以来,累计投入4800多万元,连续三年实施小麦重大病虫害全域统防统治,夏粮实现“十六连丰”。“十三五”期间小麦亩产从528.8公斤提升至575.3公斤,增长8.8%。 “2019年第一次对全县122万亩小麦全域统防统治后,当年小麦单产1150.6斤、总产14.06亿斤,均创历史最高。”汝南县委副书记、县长刘军民说,从那年起,县里下定决心,把这件惠及民生的实事好事持续做下去,政府为群众“买单”,切实扛稳粮食安生产的重任。 “实行统防统治,可以切断病菌传播途径,使全县织成一张网,从而有效杜绝了过去群众分散防控时,因防控时间不一致造成的互相侵染!”汝南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赵静介绍说,统防统治实行专业机手操作作业,既减少用药量,实现绿色防控;又提高防治效果,提高小麦的品质和产量。 目前,汝南县按照片区统筹、就近实施、连片作业的原则将全县划分16个统防统治区域,组织50余名农业科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采取蹲点包片、进村入户等形式开展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服务,全县3000多名乡村干部及群众共同参与。截止4月14日,已完成防治面积32万亩,占统防统治任务的26%,预计4月20日前可完成全部防治任务。

    [更多详情]
  • 16 2021-04

    3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下降近两成

    4月15日,河南商报记者从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了解到,2021年3月份,河南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4%,涨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 其中,全省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下降0.3%,影响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约0.07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上涨11.8%,影响CPI上涨约0.08个百分点;蛋类价格上涨5.5%,影响CPI上涨约0.06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4.9%,影响CPI上涨约0.09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下降2.1%,影响CPI下降约0.05个百分点;畜肉类价格下降10.0%,影响CPI下降约0.44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下降19.3%,影响CPI下降约0.53个百分点)。 3月份,河南居民消费价格环比由上月上涨0.4%转为下降0.7%,较全国平均水平低0.2个百分点。 其中,食品烟酒价格环比下降3.0%,影响CPI下降约0.87个百分点;蛋类价格下降4.4%,影响CPI下降约0.05个百分点;畜肉类价格下降6.0%,影响CPI下降约0.25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下降9.7%,影响CPI下降约0.24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下降18.9%,影响CPI下降约0.54个百分点。 其他七大类价格环比四涨三降。其中,交通通信价格上涨1.1%,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3%,衣着价格上涨0.2%,居住价格上涨0.1%;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8%,医疗保健价格、教育文化娱乐价格均下降0.1%。

    [更多详情]
  • 16 2021-04

    抢先抓早提前谋划夏粮收购

    记者近日获悉,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高度重视夏粮收购,全力做好粮食保供稳市工作。 今年,国家对小麦和稻谷继续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油菜籽收购工作继续由地方政府组织开展。夏粮和早稻产量虽然只占总产量的1/4左右,但作为全年粮食收购的第一仗,抓好夏粮收购工作对开好局、起好步很重要。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还将适时全面摸排调度夏粮购销形势,印发通知明确收购工作主要任务和具体要求,组织召开夏粮收购工作会议,进行全面动员部署。 为确保及时开秤收粮,确保夏粮收购工作顺利推进,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持续强化监测预警,深入分析研判形势,及时掌握市场动态,适时发布购销等信息,引导市场主体理性购销;用好用活政策性库存,坚持分品分时施策;加强粮源组织调度,进一步深化粮食产销合作,同时科学把握储备轮换时机节奏,保障市场供应;健全完善相关工作方案和应对预案,加强与有关方面的协同配合,切实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更多详情]
  • 16 2021-04

    今年如何建成1亿亩高标准农田

    耕地是粮食的命根子,农业收成很大程度取决于耕地。眼下,各地正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春耕生产提供耕地支撑。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2021年建设1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质量。如何建好管好高标准农田?记者采访了业内人士。 标准高在哪儿 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双林镇高标准农田项目片区,新修的机耕路贯穿片区,田间配套的灌溉设施一应俱全。春耕时节,农田与蓝天构成了一幅田园画。近年来,双林镇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田网、渠网、路网工程,改善了农田生产环境。“目前已完成人行道、机耕道、灌溉渠和灌溉系统的建设。”双林镇副镇长宋新华说,现正在建设排洪渠,已经增加了机械设备和人手,预计在4月底全部完工,实现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确保春耕生产有序进行。 “以前,田难种、收益低,农户自己种田意愿不强,土地流转也少有人问津。现在高标准农田改造,零碎的补丁田变成规整的大方田,土地流转更容易了,村民和大户实现了共赢。”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樟山镇泸田村宋太明说。吉州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王毓龙介绍,全区高标准农田已累计建成6.23万亩,总投资1.869亿元,惠及4个镇56个行政村,新增耕地370.74亩,旱改水面积503.54亩,改变了耕地高低不一、灌排不畅、渠路杂乱等现状,满足了机械化要求。 据中国科学院评估,建成以后项目区的耕地质量一般提升1到2个等级,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0%到20%。在严重气象灾害年份,项目区粮食产能稳定性水平要明显高于非项目区。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秀东介绍,高标准农田形态上要求“田成方、渠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目标是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一季千斤、两季吨粮。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很大,不同地区建设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司长郭永田说,按照规划,到2022年,全国要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约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80%。截至2020年全国已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这意味着今明两年每年需要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做到数量和质量并重,既要注重提高新建项目质量,又要有序推进已建项目改造提升。进一步优化布局,聚焦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粮食主产区等重点区域,优先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粮食安全基础。 资金从何而来 2020年,全国建成高标准农田8391万亩,高效节水灌溉2395万亩,超额完成《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目标任务。2020年中央财政农田建设补助资金总额达到867亿元,增加近8亿元。地方财政投入力度持续加强,河北、江苏、河南等省份地方财政亩均投入超过500元。债券投入规模不断扩大,江西、山东、四川等9省份发行专项债、抗疫特别国债、一般债等近200亿元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 记者采访了解到,由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工程、农艺等,建设内容繁多,随着建设的深入推进,待建设的农田地块位置更加偏远,建设条件更加复杂,加之施工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投资缺口日渐增大。当前,受各级财力限制,全国大部分地区高标准农田亩均财政投入水平与实际投资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在确保地方财政资金足额落实到位的同时,迫切需要构建多元化筹资机制,来应对建设成本升高、资金投入不足的挑战。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谢长伟介绍,今年国家下达河南75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已分解下达到市、县。目前部分项目已经开工建设,预计4月底前全省大部分项目可开工建设。河南探索形成了多元筹资机制,指导市县政府发行债券、整合涉农资金、先建后补、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支持项目建设。2020年至2021年3月,共落实省级财政配套资金49亿元,使用政府债券12亿元,使用政策性银行贷款4.33亿元,吸引社会资本440多万元,整合涉农资金2.65亿元、电力部门投入资金9.8亿元。 郭永田表示,要用好土地出让收入,积极探索土地出让收益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具体办法路径,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比例。要用足新增耕地指标收益,从各地实践看,高标准农田建设一般能产生1%至3%的新增耕地,要将新增耕地纳入规划设计,把指标调剂收益切实用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来。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发挥财政资金“药引子”作用,探索多元投入模式,引导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此外,还要积极整合其他涉农资金。 建后管护咋办 高标准农田三分建、七分管,加强工程建后管护十分重要。此前,一些地方重建设、轻管护,不能有效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一定程度上影响工程效益发挥,导致许多建好的工程使用年限降低。业内认为,要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机制,加快完善政府主导、多元分工的管护制度。规范农田设施竣工验收、资产移交和管护利用,确保建成一亩、管好一亩、用好一亩。 湖南省2020年安排1000万元省级财政资金,积极引入社会化公司、委托专业代理人,开展专业化管护,探索多位一体、委托代管、第三方购买服务等管护新模式。江西、山东等省积极探索“田长制”“田保姆”等管护模式,发挥村级组织、承包经营者在工程管护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田设施日常维护的积极性。辽宁、黑龙江、河南等省采取财产保险、政府购买服务、设置专职管护员等方式,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农田设施管护。 “我们强化聚集效应,让高标准农田建得好、用得上。”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李明生说,甘肃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与高效节水灌溉、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撂荒地复耕复垦等相结合,一体推进生态保护、粮食安全、产业升级。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机配套使用、土地流转、代种托管等相结合,推进规模化基地建设。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撂荒地整治相结合,把符合条件的撂荒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改造提升。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高效节水灌溉相结合,今年高效节水灌溉增加到144.34万亩,以工程措施推进深度节水、极限节水。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可持续发展研究室副主任张振认为,“十四五”期间,针对北方耕地土壤次生盐渍化、南方耕地土壤酸化贫瘠化、耕地土壤连作障碍等问题,要重点开展退化耕地治理,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以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退化严重地区和占补平衡的补充耕地为重点,推进工程、农艺、农机措施相结合,构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长效机制。

    [更多详情]
  • 15 2021-04

    禹州:烟茬菠菜卖出国门

    4月8日,在禹州市张得镇大周村村口,数十辆装满菠菜的三轮车正排成长队,等待过磅装车,殷阳阳穿梭在车队中间,有条不紊地巡回抽查菠菜质量。与此同时,村东头的菠菜种植大田里,200多人的采收队伍正一字排开,紧张有序地挖菜、去叶、扎捆、装车,整个队伍绵延数百米,场面蔚为壮观。 “多亏了阳阳这个大侄子,给了我们这些‘闲人’在家门口务工赚钱的好机会!”一位大妈一边忙碌一边说。 殷阳阳是张得镇大周村农民,年龄不大,却已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十几年前,早早辍学的他到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打工,由于没有文凭和技术,工作并不顺利。后来回到家乡,在当地烟草部门的帮助下,发展以烟叶为主的多元化规模种植,他不但自己率先致富,还带动附近村民通过务工增加了收入。 “今年种植菠菜680亩,这些菠菜将全部运往山东,并在那里经过深加工出口到日韩、欧美等地市场,预计今年仅菠菜一项,纯收入达70多万元,带动周边群众增收50多万元。”殷阳阳说。 事实上,种植菠菜只是殷阳阳和乡亲们创收的一小部分。菠菜采收完毕后,他还将组织人员对菜地进行翻耕起垄,开始今年的烟叶移栽工作。 自2019年起,禹州市烟草部门在张得镇开展烟叶生产组织方式改革试点,探索实施土地流转、集中种植、规模生产、轮作倒茬、机械服务等农业循环发展模式,为烟叶生产减工降本增效探索了新路子,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更多详情]
  • 15 2021-04

    河南鲁山:“一菜一菌”拓宽乡村振兴路

    柳绿吐烟,陌上花艳,最美人间四月天。4月13日,鲁山县琴台街道余堂社区的种植产业园里一片繁忙,蔬菜大棚内硕果累累,黄瓜、番茄、辣椒挂满枝头;食用菌大棚里,羊肚菌个大腰粗,长势喜人,工人们正忙着采摘、分拣、装箱运输。 “我们余堂社区‘一菜一菌’项目,为乡村振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蔬菜是三种三收,平均每个大棚年产值约6万元;羊肚菌一年种一次,每个大棚年产6万元左右;羊肚菌摘完后可种植巴西菇,巴西菇一年也可收入9万余元,合作社每年可为社区增加集体经济收入30余万元。”琴台街道余堂社区党支部书记张延钦介绍。 余堂社区共538户2518人,耕地1352亩,主要以种植小麦、花生、玉米为主。2020年9月,该社区引入第三方农业公司来投资建设特色种植产业园,流转土地60亩,投资420余万元,建设蔬菜种植大棚16座、食用菌大棚20座、储藏冷库1座。以余堂社区股份经营合作社为平台,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调整土地结构,在传统耕作的方式上,提高土地附加值,让土地的产品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道风景。 该社区两委干部带头入股,涉及流转土地的45户农户也纷纷加入合作社,并签订了协议。合作社的成立,不仅为农户带来了长远可持续增收的效益,又为附近村民提供了40多个就业岗位。现在,新鲜蔬菜、羊肚菌正是上市的季节,大棚内工人正在忙着采摘,异常热闹。大棚外的客商慕名而来,装车备运,他们有来自郑州、广州深圳等地的,羊肚菌成了抢手货,供不应求。“俺在这里干活,离家近,既能挣钱,也不耽误照看孩子上学,在家门口就业的感觉就是好。”一位妇女端着一大筐刚采摘的羊肚菌笑容满面地说。 发展特色种植业,让余堂社区尝到了甜头,但社区两委却并未满足于现状,计划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及种类,发展新品种西瓜、五彩圣女果、玫瑰香葡萄等,进一步增加村民和集体经济收入。 “下一步,琴台街道将持续打造余堂社区高效农业大棚的建设,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吸纳更多的农户参与到合作社,让一座座整齐划一的大棚孕育出乡村振兴金疙瘩,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琴台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正山说。

    [更多详情]
  • 15 2021-04

    河南光山:西兰花蔬菜种植富农家

    4月13日,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弦山街道办事处椿树岗村天隆农业专业合作社社员正在蔬菜基地收获西兰花蔬菜。 该合作社去年11月份引进种植西兰花蔬菜,现喜获丰收,亩均收入可达到4000多元,吸纳了当地1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更多详情]
  • 15 2021-04

    河南农业现代产业园建设成效显著

    记者日前从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工作推进会上获悉,目前,河南全省共创建8个国家级、80个省级、187个市级、98个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据悉,随着现代农业产业园工作的推进,河南壮大了主导产业,培育了延津小麦、泌阳夏南牛、灵宝苹果、内乡生猪、清丰食用菌、兰考蜜瓜、孟津西瓜等全国知名品牌。8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主导产业总产值平均86亿元,位居全国前列。首批3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主导产业总产值达1352亿元、增长25.6%,园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万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0%,比创建初期增长14.8%。 此外,河南围绕主导产业进行了全产业链开发,大力促进了融合发展。在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上,仓储物流、营销、金融担保等服务业加快发展。首批3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集聚了169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力支撑了产业链连接、供应链打造、价值链提升。

    [更多详情]
  • 15 2021-04

    给力!郏县冢头村民种地用上“无人机”

    4月13日上午,在郏县冢头镇圪塔王村生姜种植基地,两辆无人操作开沟机在田间作业,笔直的线路,深浅宽窄一致的作业效果令人惊叹。“有了无人操作开沟机助阵,我们种地真是太方便了!”该村生姜种植技术员王大伟激动地说。 去年春,圪塔王村干部带头发展特色产业,经过考察,把种植生姜作为创业致富的好项目。他们从山东引进优质生姜品种,带头流转了67亩地,尝试种植生姜。 该村邀请市农科院专家手把手教学,给群众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同时,该村积极探索“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为村集体经济壮大奠定基础。经过精心管理,当年秋季取得了平均亩产姜5000公斤的好收成,实现亩均收入2万元。 今年,该村生姜种植面积达到了180亩,共吸引30户97人参与,并带动了60人次劳务就业。 眼下正是种植生姜的好时节,该村引进了无人操作开沟机,大幅度提升了作业进度,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人只用站在地头,及时帮助开沟机调头就行。无人操作开沟机在田间独立作业的场景,吸引了不少人前来看新鲜,并拍成小视频发布。 “今年,我们村里成立了合作社,预计可以为村集体带来收益10万元左右。”圪塔王村党支部书记王德信说。

    [更多详情]
  • 14 2021-04

    任集乡:“芹”产业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4月初的田野有着人间最美的景色。微风拂过了农人的衣衫,掠过青青麦田,涌起层层绿浪。公路两侧绵延数公里的银色大棚一眼望不到边,空气中弥漫着春天的气息。 “这是芹菜的清香气。”张习敬捧着刚收割的芹菜,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春吃芹菜正当时!芹菜4月初上市,现在正是鲜嫩美味的时候,特别是俺家乡的芹菜,实心无筋、清脆爽口,来晚了想买都没有!” 张习敬是鹿邑县任集乡冷庄村的芹菜种植带头人。30多年前,他率先在家乡引进温室大棚种植技术,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带领乡亲们走上了芹菜种植的产业化之路。 如今,该乡已成为全国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四大西芹生产基地和豫东西芹第一乡,这里生产的“鹿邑芹菜”是农业农村部认定的农产品地理标志。 “咱种的芹菜品质高,行情好,收购价每公斤1.8–2.5元,每亩能收入1万元以上。今年我种了100多亩,年入百万没问题。”张习敬乐呵呵地说,在任集乡像自己一样种植芹菜面积超过100亩的有140多户,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100多个。2021年,全乡种植芹菜超1.4万亩。 在任集芹菜基地辐射带动下,周边10来个乡镇也纷纷发展蔬菜种植,形成了以任集乡冷庄村为中心的蔬菜规模产业带,“鹿邑芹菜”卖遍全国,“芹菜小镇”发展蒸蒸日上。 走进万亩芹菜种植基地蔬菜温棚,一股伞形科植物特有的芳香充满鼻腔。抬眼一瞅,装箱好的芹菜整齐码放成垛,温棚深处,还有大片未收割的芹菜,挺直鲜嫩,绿意葱茏。大棚里菜农们收割、打包、贴二维码一气呵成,道路两旁十几名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收购商从菜农手中接过包裹急忙装车。 “为了在全国叫响品牌,县里制定了严格的芹菜种植标准,从播种育苗、整地定植、施肥防病到收获包装,各个阶段都有明确的要求,实现了蔬菜生产的全程标准化,蔬菜产品完全符合绿色标准。”张习敬说,目前鹿邑县已有16个合作社使用“鹿邑芹菜”地理标志标识和二维码图案,在全国市场具有较高的认可度。 “县里还充分发挥电商平台快捷高效的营销优势,多次举办农产品网上销售活动,不断拓宽西芹销售渠道。”任集乡党委书记于子敬告诉记者,疫情期间该县副县长来到蔬菜基地现场直播带货,一周之内芹菜销售量迅速突破300万斤。 “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振兴,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任集乡打造农业产业强镇,支持‘鹿邑芹菜’地理标志产品提质升级。”于子敬介绍说,今年任集乡蔬菜基地温室大棚又增加了1000多亩,不久之后,占地30亩的任集乡农工贸产业园也将建成投入使用,“芹菜小镇”正稳步走在发展路上。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