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4 2021-04

    河南“晒”数字乡村建设成绩单 累计建成电商村级服务站点2.35万个

    4月13日上午,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河南省数字乡村建设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三农”专题数据库汇集涉农数据6亿条 河南坚持城乡统筹,加大农村网络建设力度,全省4.6万个行政村实现了4G网络全覆盖,并正在推进5G基站建设。农村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分别达到98%和83.3%。整合数据资源,建成39个“三农”专题数据库,汇集各类涉农数据6亿条,形成“三农”服务“一张网”,为数字乡村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 累计建成电商村级服务站点2.35万个 把信息化引入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建设“数字田园”,推动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四情”监测管理系统应用,建成一批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示范应用基地,对858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档立卡、上图入库。建设“数字牧业”,在全国率先实现动物检疫电子出证,累计出具4758万份,建成一批智慧养殖示范园区。建设智慧农机,建立农机跨区作业信息调度中心,为全省5626台土地深松作业机械配备智能终端,开发网约农机系统,推出“滴滴农机”App。建设追溯管理体系,把3297个“三品一标”产品纳入追溯范围,对所有种子和兽药生产企业、89.7%的农药和88.8%的饲料生产企业实行电子追溯管理。全省231个生鲜乳收购站和200辆生鲜乳运输车、175家备案生猪屠宰企业、250家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全部实现了可追溯。发展农村电商,全省开展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95个,累计建成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121个,村级服务站点2.35万个。 让数据多跑腿,农民少跑路 应用大数据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数字党建”,打造“互联网+党建”智慧融平台,全省终端站点达到5.2万个。提供网络课件2.7万余部,注册用户161万人。推进“数字政务”,以“豫事办”为载体,持续推进“掌上办”集成优化,实现行政许可事项100%线上受理。推进“数字监管”,依托“互联网+监管”平台,实施“雪亮工程”,建设“蓝天卫士”,实现一屏观全省。“雪亮工程”视频监控一类点位达到34.84万路,基本覆盖市县乡主要道路和重点公共区域。“蓝天卫士”远程监控系统,利用通信铁塔安装监控摄像头19885个,建成省市县三级监控平台131个,全天候监测农村苗情、火情、灾情。 重点打造20家农业农村数字化领军企业 实施“互联网+教育”,全省2.46万所乡村中小学校全部接入互联网,网上教学覆盖率达到100%。实施“互联网+医疗”,构建了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远程医疗服务体系,覆盖全省108个县200余家县级医院、200余家乡镇卫生院和村/社区卫生机构。实施“互联网+就业”,利用信息平台,组织劳务输出210万人。实施“互联网+普惠金融”,推进“零接触”“不见面”金融服务,为1.8万家中小微企业贷款798亿元。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全省建成益农信息社40285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85.8%,推动各类公益服务、便民服务,以及电商、培训体验服务落地,线上开展公益服务6000多万次、便民服务近2亿人次。 在发展数字产业方面,建立200家涉农数字企业名录,重点打造20家农业农村数字化领军企业。与华为、阿里、腾讯、京东、拼多多、猪八戒网等互联网头部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建设一批数字乡村示范项目。强化技术创新,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设一批“数字乡村创新中心”。

    [更多详情]
  • 14 2021-04

    一株菌草“串”起循环产业链

    草能代木?是的,在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王屋镇,就有这种神奇的草。 每天清晨,王屋镇林山村香菇种植大户赵亮的第一件事儿,就是走进自己的香菇大棚。 棚内,朵朵盛开的香菇如小伞状开满了整个菇棚,散发着菌类独有的香气。 赵亮拿起左侧和右侧架子上的菌棒仔细对比观察,心头暗喜:“用菌草代替杂木屑做成菌棒出的菇,生产过程、周期、菇形,目前来看都非常不错。” 棚外,堆着一捆捆的菌草,从外观看,倒也“其貌不扬”,和玉米秸秆有些相似,似乎和“木”八竿子打不着。 “可别小看它!它能代替木材作为香菇等49种食用菌、药用菌的培养料,还能做畜牧饲料,种植一次可以收割20年。”4月10日,王屋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姚小中颇为满意地说,这是镇里去年在西门、大路等村试种的绿洲一号巨菌草,它和韭菜一样,能一茬一茬收割。去年收割了三次,先期收割的两次作为饲料运往周边的养殖场,生长后期的菌草木质化程度增强,粗纤维含量比重加大,就运到这里粉碎、装袋、灭菌,制成菌棒做香菇培养料进行试验。 食用菌是王屋镇重点产业扶贫项目,主要发展香菇栽培。香菇属木生菌,过去种植香菇以山上的阔叶树为培养料,一年要“吃掉”不少木材。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培养料多是从山西、河北等地运过来的木屑,成本较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香菇产业的发展。 “菌草产业能平衡菌业生产与林业生态平衡之间的矛盾,这更坚定了我们发展的信心。”赵亮和哥哥赵东江一起做了多年香菇种植,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外地拉回来的木屑一吨得600元,制作一个菌棒下来平均要两元左右,用菌草作原料,一棒最少能省出两毛钱,按照王屋镇每年50万棒香菇的生产规模,能降低不少成本。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林业局林业发展改革与科技科科长赵向荣介绍,菌草具有根系发达、适应性强、生长快、植株高大等特点,能增加植被覆盖,增强黄河流域涵养水源、固沙的功能,可以改善局域生态环境,是一项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于一体的创新技术。 近日,在林业部门的推广助力下,河南沿黄菌草生态屏障建设项目落地王屋镇,该镇增加了100多亩的菌草种植面积。 在王屋镇阳下路沿线的五里桥、枣园、韩旺、乔庄等村,记者见到了这种非常适宜在山地种植的菌草,村民们分工协作,正在紧张忙活着菌草的分拣、栽种、覆膜等种植工序。赵向荣和技术人员来到地头指导菌草种植。“今年再次进行试种后,明年计划将菌草推广到沁河流域一带,逐步增加菌草种植面积。” “根据去年的种植经验,三个月后菌草就能长到几米高,阳下路一带将是郁郁葱葱。”姚小中欣喜地说,在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同时,百余亩菌草生态屏障建设的后期配套产业,主要是通过微生物饲料发酵床养殖技术兼顾牲畜养殖与微生物菌肥生产,打造农业循环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是“生态治理+产业融合+乡村振兴”产业化模式的一个实践。

    [更多详情]
  • 14 2021-04

    脱水蔬菜孕育新商机

    方便面、方便米饭、方便火锅……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里,简单、便捷、营养的方便食品越来越受追捧。近段时间,在方便食品的队伍里,又出现了品类多样化的脱水蔬菜。 4月12日,记者在我市某大型连锁超市的生鲜区看到,各类脱水蔬菜已和新鲜蔬菜摆在一起,品种有菜心、芝麻叶、长豆角、芥菜等,每盒的售价在5元到7元之间。由于可长时间保存,而且便于食用,专柜前有不少年轻人驻足挑选。 一位导购员介绍,这种脱水蔬菜是让蔬菜脱去大部分水分之后,形成的干菜。市场上常见的有豆角、青椒、茄子、土豆条等脱水蔬菜,食用时只需要用热水浸泡几分钟就可以了。 据了解,脱水蔬菜分为晒干、烘干和冷冻真空干燥脱水三种工艺。其中冷冻干燥脱水相比较前两种脱水方法优势最明显,可以保留更多的营养、色泽和风味,但冷冻脱水蔬菜成本较高,目前超市内在售的多是烘干脱水蔬菜。 业内人士分析,脱水蔬菜也是防灾食品,在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我市蔬菜价格一度涨跌幅度较大,蔬菜品种较少,在这种情况下,脱水蔬菜应运而生,发展成为现在方便食品里的新“宠儿”。 那么,这类产品的营养价值如何,是否会在加工过程中流失?我市健康管理师王栋说,新鲜蔬菜经过脱水加工,残留的水分仅相当于原来的5%~10%,随着水分的丢失,维生素C、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和叶酸等水溶性维生素及抗氧化成分也会大量丢失。因此王栋提醒消费者,虽然脱水蔬菜食用起来十分方便,但还是建议消费者多食用新鲜蔬菜。

    [更多详情]
  • 14 2021-04

    春意盎然 花卉市场火爆

    随着气温回升,焦作市各个花卉市场也变得热闹起来。连日来,很多市民纷纷前往选购喜欢的花卉、盆栽装点院落和居室。 4月12日,记者走进我市丰收路某大型花卉市场,一阵阵浓郁的花香扑面而来。洋牡丹、小雏菊、玛格丽特、绣球花……颜色鲜艳、形态各异的鲜花被摆放在各家店铺最显眼的位置,竞相开放,色彩斑斓。市场里,市民三三两两游走于琳琅满目的花草之中,精心挑选着自己最钟爱的品种。 据一家店主介绍,他店内的花卉、多肉等盆栽绿植品种近100种,价格与冬季相比稍有降低,从几十元至几百元不等。价格在10元至50元之间的小型绿植盆栽卖得比较好,尤其是月季、绣球、康乃馨等开花的绿植热销,家居净化空气常用的绿萝,更是销量王。 记者了解到,由于春天温度适宜,花卉要比别的季节容易打理,再加上眼下是装修和结婚旺季,所以盆栽花卉市场迎来了销售旺季。

    [更多详情]
  • 13 2021-04

    大力发展绿化苗木种植

    4月11日,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禹王路街道东南朝村新建的日光温室大棚内,村民们在培植月季花苗。 近年,东南朝村在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中,大力发展绿化苗木种植,让广大群众通过种植走上了富裕之路,该村也成了黄河金三角地区闻名的苗木种植基地,绿化树种远销到雄安地区。今年该村结合实际,培育出“蜜桃雪山”“真爱”“传奇”等近20个月季花木新品种,以满足周边地区的苗木需求。

    [更多详情]
  • 13 2021-04

    宁陵县:养羊过上好日子

    4月9日,笔者踏进宁陵县逻岗镇小郭庄村脱贫户郭永才的大门,只见院里长长的铁槽旁围着几十只山羊,羊儿们伸头争着吃料。郭永才在一旁一边撒料,一边吆喝着:“不要挤,不要抢,都有料吃。” 郭永才的老伴赵米云指着站在一旁的一只母山羊说:“它就是政府送给我们的扶贫羊,记得是2016年11月进的我家门,2017年3月就生了两只羊羔。经过不断繁育,现在有羊大大小小30只。 据了解,现年65岁郭永才患有肝炎,长期吃药,又遭遇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2016年春被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驻村第一书记姚林在家访时,针对郭永才的家庭情况,为他制定了脱贫帮扶措施,提供了一只能繁种羊,让他在家搞养殖。 郭永才夫妇把这只扶贫羊当成了“宝贝”,经常带着它去树林吃草。夜里有时把它拴在床头,两人才能放心睡觉。这只扶贫羊一生二,二生四,繁育出了一个庞大的“家族”。 “一只成年羊可以卖1300元左右,一年可出售15只羊,轻轻松松收入2万多元。喂养的草料来自地里的花生秸秆,粉碎一下就行,不用花钱买。喂羊除了操心,也不算多忙。”郭永才算起收入账,脸上满是笑容。 通过养羊,郭永才夫妇2019年顺利脱贫,还被评为村里的“致富之星”。为了扶持郭永才走规模化养殖之路,镇政府上门为他家办理了无息贷款2万元,这一下老两口更有信心了,干劲也更足了。 “吃水不忘挖井人,俺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的帮助,让俺过上了好日子。”赵米云真诚地说。

    [更多详情]
  • 13 2021-04

    小小薯尖菜鼓起钱袋袋

    “由于推行温室和大棚种植,现在俺们产业园的薯尖菜已大批上市,在地头的批发价是14元一公斤,在超市内能卖到了20元一公斤,比种其他菜的效益高很多倍。”4月9日,在南阳市宛城区茶庵乡袁黄庄村的果蔬产业园内,该村党支部书记袁祖印高兴地说,薯尖菜深受城市消费者的喜爱,供不应求,他们产业园的薯尖菜销到南阳市区和湖北、北京、上海等地。 据了解,薯尖菜是空心菜与红薯梗进行嫁接后的蔬菜新品种,具有耐旱,再生能力强,易种易管易收等特点,有着很高的营养价值,被称为“蔬菜皇后”。 据介绍,2018年,宛城区茶庵乡从北京引进薯尖菜,在袁黄庄果蔬产业园区试种获得成功,现在已在产业园内连片发展日光温室、大棚种植1820座,种植面积1000余亩。薯尖菜每7天就可采摘一次,年均亩效益2万余元。目前,该园区已有150多户菜农加入村薯尖菜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种植。预计到今年年底,该产业园可带动薯尖菜种植2000亩以上。

    [更多详情]
  • 13 2021-04

    春茶大量上市 光山茶叶交易市场迎来交易热潮

    人间四月天,毛尖茶正香。4月9日,豫南地区声名远播的光山县白雀园镇大别山茶市迎来开春来的第一场正式交易,天刚蒙蒙亮,茶市内就已客商云集,在散摊销售区,当地的茶农摆满了自家刚刚生产加工的春茶,摊位前后挤满了前来询问购买的消费者,们拿出惯常的 招 式“ 一 看 二 闻 三 品味”,询价、称斤、装茶一气呵成,现场销售十分火爆。 据当地林茶局相关负责人讲,今年干茶收购价比去年同期上涨25%左右。这一良好开局,一方面是因为鲜叶价格看涨,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收购茶叶的客商比往年大幅增加,同时,作为信阳毛尖的主产区之一,茶叶的品质也在不断提高。 “家里有30多亩茶园,买过我的茶的老客商都知道,我的茶都是手工灶,今天开市拿过来50斤干茶,每斤买400元左右,半天不到全部卖光了,在大别山茶市里,茶叶根本不愁卖。”该镇赛山村一茶农边收摊边说,他每年都在茶市上排摊,全家大部分收入都来自茶产业。 大别山茶市建成于上世纪末,占地46亩,设置固定门店128家,流动摊位3000余家,依靠优越的区位,成为中国南茶北运的中转站,江北茶叶集散地。茶市内茶叶品种齐全,既有本地生产的各种高、中、低档“信阳毛尖”,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叶。茶市年交易量1000多万公斤,茶市日交易达万人次之多,年交易额达数亿元,产品除销售全国各地外,还销售到非洲、俄罗斯和蒙古等国。 作为全国茶业百强县,近年来,光山县大力发展茶产业,十三五期间,全县茶园总面积发展到25万亩,采摘面积18.5万亩。茶叶总产量10798吨,产值13亿多元,并且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进一步拓展茶市场、弘扬茶文化、推荐茶产品、繁荣茶经济,让小小一片茶叶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产业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据悉,此次茶叶市场当天成交额就达到3000万元。

    [更多详情]
  • 13 2021-04

    河南首批认定1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记者从4月12日召开的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会上获悉,灵宝、清丰等15个现代农业产业园被认定为首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立足县域资源禀赋,围绕当地优势特色主导产业,以规模化种养为基础,以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为目标,集聚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主体,进行“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全链条开发,实现绿色发展和一二三产业融合,有明确的地理界线和区域范围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 省委、省政府对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高度重视,明确提出,规划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2019年,我省全面启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当年批准首批创建3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省财政拿出30亿元支持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国开行、农发行等金融机构也出台了相应的支持政策。 实践证明,现代农业产业园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示范园、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园、农民增收致富的创业园,在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民增收中起到良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壮大了主导产业,培育了延津小麦、泌阳夏南牛、灵宝苹果、内乡生猪、清丰食用菌、兰考蜜瓜、孟津西瓜等全国知名品牌。我省8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主导产业年产值平均为86亿元,位居全国前列;首批创建的3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主导产业年总产值达1352亿元。 ——促进了融合发展。围绕主导产业进行全产业链开发,在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上,仓储物流、营销、金融担保等服务业加快发展。首批创建的3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集聚了169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力支撑了产业链连接、供应链打造、价值链提升。 ——增加了农民收入。首批创建的3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园内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万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0%。 据了解,目前,全省共创建8个国家级、80个省级、187个市级、98个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覆盖粮食、生猪、花生、肉牛奶牛、果蔬等主要特色优势产业。

    [更多详情]
  • 12 2021-04

    “柿”在人为 日子红火

    三年能干什么? 兰考县三义寨乡白云山村以实干交出一份亮丽答卷:西红柿产业从无到有,如今年产1000万斤;引进两家投资2000万元以上企业;村集体经济收入连续跨过5万元、20万元、50万元大关…… 巨变始自一个人——白云山人的“主心骨”、村党支部书记陈保超。 4月10日,陈保超又忙了个脚不沾地。招呼着村里的拆墙透绿工作,指导给西红柿大棚安装物联网系统,接待来观摩学习的“粉丝”……嘶哑着声音忙活一天,回到家里,累得一句话也不想说。 从搞建筑的大老板,到小村庄的党支部书记,得失几何? “这就像跷跷板。时间花在哪儿,收获就在哪儿。”陈保超说,虽然生意上损失超千万元,但村里产业发展了,群众腰包鼓起来了。 这也是陈保超回村的初衷。任村党支部书记前,他一直在外边从事建筑业,经过20多年的摸爬滚打,事业有成积蓄颇丰。“每次回来,看到破破烂烂的村庄和过着穷日子的乡亲,心里很不是味儿,想为家乡办点实事。” 俗话说: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而支部强不强,关键看支部书记。乡、村两级干部也早就瞄准了这位远近闻名的“能人”,多次向他发出“英雄帖”。2018年村“两委”换届选举,在乡党委和村里老支书的动员与推荐下,46岁的陈保超毅然接下了村党支部书记这个重担。 上任以后,陈保超与村干部天天琢磨,谋划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的门路。他带领群众多次到山东寿光参观学习,回来后决定大干一场,将全村1700亩地全部流转到合作社,计划建设温室大棚种植西红柿。38座大棚要投资400余万元,陈保超多方筹措资金,贷款不够就把自家的钱垫上。 要想群众富,必须把他们纳入产业发展链条中。可是,承包一座大棚一次性投入近10万元,担心效益不好把老本赔进去,群众纷纷往后退。 咋办?白云山村召开党员大会,号召党员带头承包,15名党员认领大棚28座,陈保超包了10座。 党员心里也是有谱的。正在大棚里采摘西红杮的陈勇回忆说,“村里保证西红柿苗有来路,生产的西红柿有出路,农业专家全程技术指导,还有啥不敢干的!”他一下子认领了两个大棚。那一年,每座大棚净利润8万多元。 这下,“要我干”变为“我要干”。在群众的强烈要求下,村里相继建设了二期、三期温室大棚。如今,165座大棚鳞次栉比,1000万斤的年产量也让白云山人在西红柿市场上有了议价权。 同时,村里还引进两家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带动170多人就业。2019年,白云山村摘掉了贫困帽;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3.1万元。 “群众心中有杆秤。”陈保超说,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村民积极参与,拆掉自家围墙,美化共同家园。 从赶不上趟的贫困村到蒸蒸日上的乡村振兴试点村,白云山村民的日子,就像熟透的西红杮一样红红火火。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