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6 2021-03

    柏树乡枣林村:小薯苗脱毒繁育 大产业助农增收

    3月25日柏树乡枣林村红薯育苗产业园区里,一排排现代化大棚整齐列阵,在初春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醒目,宛如一条条银色的缎带镶嵌在翠绿的田野中。育苗大棚里就已经有工作人员在忙碌的身影。 一大早,康寿源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带领社员对已出土的薯苗中耕管理。“在这里干活,离家近也方便,不但可以学习到大棚种植技术,而且每天可以有一二百元的收入,干得多拿得多。”群众王霞开心地说。 据悉,柏树乡枣林村红薯育苗产业园于去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连片共有79座新型高标准日光大棚,占地130亩。 “这些大棚主要通过红薯脱毒试管苗(一棵价值200元的试管苗可产生2000到3000元的经济效益)进行脱毒红薯苗扩繁育苗,现在棚内30000多棵优质红薯种苗长势良好,预计15天后即可开始第一茬剪苗,这些苗按往年正常价格计算,每座大棚可实现销售收入20000元左右。”康寿源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卢吉贵介绍说。 “脱毒苗扩繁大棚一方面能有效改善当地农业基础条件,提升土地产能和规模化效益,填补红薯种苗供给的短板等问题;另一方面能通过土地流转、吸纳周边群众来棚内务工等渠道,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就近就业。”村党支部书记宋文阁说。 据柏树乡农业服务中心张书敏介绍,今年,柏树乡发展优质脱毒哈密、马萨里、红瑶等特色品种以及西瓜红、洛薯13、商薯19等10余个传统品种红薯苗培育可供移栽大田2万亩。以此同时柏树乡枣林村薯苗产业园与河科大联姻集科研、开发、培育、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通过“产业园+科技院校+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200多人,带动群众稳定增收。 目前,柏树乡结合区位优势,成功打造了育苗、种植、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产业富民群众增收“新路子”。

    [更多详情]
  • 26 2021-03

    洛阳牡丹绽放上海

    “洛阳牡丹甲天下,名不虚传!”“有机会一定要去洛阳看一看。”这两天,在上海市人民公园,成片盛开的洛阳牡丹吸引了当地不少市民驻足观赏,不时有人拿出手机、相机拍照留念。恰逢人民公园的海棠节,海棠花与牡丹花交相辉映,争奇斗艳。 去年12月,作为我市与上海市黄浦区友城合作项目之一,我市在上海市人民广场和人民公园种植了20多个品种1019株牡丹,占地共计668平方米。在当地工作人员的悉心照料下,最近几日,花期较早的“洛阳红”“百园红霞”等品种牡丹已经盛开,约占全部种植面积的1/3,其余品种的牡丹也都长势喜人,目前均已含苞待放。 “这1019株牡丹是我市与上海市黄浦区友好城区合作交流的第一个‘果实’,我们将以花为媒深化洛沪合作,宣传推介洛阳文化,展示洛阳美好形象。”市政府驻上海联络处负责人韩红说。 洛阳与上海虽相隔千里,但两地合作源远流长、根深叶茂。近年来,我市多次组织洛沪企业对接洽谈活动,签约了一大批高质量项目,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合作力度不断加大,人员往来日益密切,合作交流成效显著。 去年4月15日,在第38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投资贸易洽谈会线上招商推介会上,我市与上海市黄浦区以“云签约”形式签订两地友好合作框架协议,缔结为友好城区。双方约定,将在上海市人民广场共建洛阳牡丹园,加强海派文化与河洛文化交流,建立长效的协调联络与合作机制,加强文化旅游、经济贸易、城市管理、教育医疗科技、人才、企业等领域交流合作。 去年7月23日,我市10家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到上海开展洛阳优质农产品入沪产销对接活动,更多的洛阳涉农企业进入上海市场,助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去年11月17日,在沪豫合作交流会暨项目签约仪式上,市政府与上海中医药大学签订中医合作项目。 今年3月11日至12日,市商务局组织市农发集团和汝阳县相关农副土特产企业赴上海,分别与黄浦区机关事务管理局、盒马鲜生等上海大型连锁超市企业、拼多多网购平台、“中国网+”全球贸易服务平台等进行了对接交流,就洛阳农副土特产品“进机关、进商超、进平台”等合作事项达成初步共识。 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洛沪两地在文化旅游、绿化市容、教育、商务、金融等方面均建立了联系,下一步将继续在科技、农业、人才交流、医疗卫生、城市管理等领域开展更为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推进洛沪合作迈上新台阶。

    [更多详情]
  • 26 2021-03

    “合作社+农户”带领农户走上幸福小康路

    3月25日,梁园区刘口镇中陈村瓜农在对西瓜进行人工授粉。 近年来, 该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蔬果种植产业,采用“合作社+农户”模式种植蔬果,让蔬果成为引领当地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带领农户走上幸福小康路。

    [更多详情]
  • 26 2021-03

    防“两病一寒” 夺夏粮丰收

    不负好时光,春管正当时。3月25日,记者获悉,省政府办公厅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抗灾防灾夺丰收的思想,将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倒春寒(简称“两病一寒”)防控作为当前农业农村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全面组织发动,抓好措施落实,全力夺取夏粮丰收。 我省是全国小麦生产第一大省,而“两病一寒”对小麦生产危害极大。条锈病今年在我省发生早、范围广,目前已在南阳、信阳、驻马店3市21个县发现多个病点,因近期田间温湿条件适宜,该病呈加速扩展态势;赤霉病属典型的气候性病害,小麦抽穗扬花期遇阴雨天气极易导致此病害流行,防治时效性强,预防“窗口期”短,一旦疏于防治,将造成小麦产量、品质大幅降低。 据省气象部门预报,3月下旬到4月中旬,我省可能有多次区域性降雨过程,对小麦条锈病、赤霉病侵染和病害显症较有利,两病偏重流行的风险明显增加;由于春季气温起伏大,还极易出现倒春寒天气,如果“两病一寒”叠加发生,将会对今年小麦生产构成极大威胁。为此,通知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打好“两病一寒”防控攻坚战,最大限度减轻病害给小麦产量带来的损失。 突出重点,打好“两病一寒”防控攻坚战。各地要进一步强化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监测工作,对小麦条锈病,豫南地区要坚决落实“准确监测、带药侦查、发现一点、控制一片、发现一片、防治全田”的策略,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努力延缓病害流行速度,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0.5%—1%时,及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做到应治尽治;对小麦赤霉病,沙河以南病害常发区要抓住小麦抽穗扬花关键期,见花打药,主动预防,遏制病害流行;其他地区也要“立足预防、适时用药”,一旦抽穗扬花期气象预报有连阴雨或连续结露天气,要立即组织提前施药预防,做到应防尽防,努力降低病害流行风险。对“倒春寒”危害,各地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早制定防控预案,通过综合技术措施,确保小麦健壮生长。各地在搞好“两病一寒”防控的同时,要做好对麦穗蚜、白粉病、叶锈病等其他病虫害的监测防治工作。 加大投入,提高统防统治覆盖率。省财政下达的1亿元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主要用于豫南45个条锈病、赤霉病高风险县(市)开展统防统治,要做到专款专用,并按照特事特办、不误农时的原则,简化招投标程序,确保防控任务的落实。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整合其他涉农资金,通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全力推进统防统治工作。要组织和支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规模化自防自治,并示范带动周边农民开展科学防治;优质小麦生产基地所在县(市)要确保实现统防统治全覆盖。

    [更多详情]
  • 25 2021-03

    年产值五千万荒山变“金山”

    3月21日,在鲁山县库区乡栗村村外的一座蓝莓大棚内,蓝莓花开正艳,一些蓝莓果已有玉米粒大小。“这些蓝莓10多天后就可采摘了,第一茬能卖到100元一斤呢。”承包大棚的种植户——来自东北吉林省的刘胜旻介绍,栗村目前有25亩大棚蓝莓,比露地蓝莓可提前一个月上市,价格不错。 “我们乡蓝莓种植其实是被‘逼出来’的。”库区乡主任科员杜艳培说,库区乡因境内的昭平台水库而得名,总面积102平方公里,水库淹没区就占了三分之一。全乡28000多口人仅有4800多亩可耕地,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2亩,其他则是土地贫瘠的荒山坡。 最早引进蓝莓种植的东许庄村,人多地少矛盾更加突出:该村原有大大小小36个自然村,2770多口人分散居住在沟沟岭岭中。2012年,东许庄村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有1000余人搬出大山,集中到社区所在地许东、许西两个村,这些人平时回到原先的村庄种地多有不便。怎样让搬迁群众留得住、稳增收、安居乐业,就成了该村“两委”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思来想去,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化效益,高效农业是发展方向,该村“两委”于是邀请农业农村部蓝莓树项目首席专家李亚东教授等前来考察。专家考察后,认定东许庄村一带地处水库边,土壤、地貌、湿度等小气候,都非常适合蓝莓的生长,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蓝莓优生区之一。 2012年年初,东许庄村先期流转土地63亩引进蓝莓种植。经过9年的不断发展,豫尧、蓝沃、奕源等公司陆续入驻,目前该乡规模化蓝莓种植园区已有19个,总面积已达6000余亩。 “蓝莓能种在坡度较缓的山坡上,充分利用了荒山资源。目前库区乡蓝莓年产值已超过5000万元,群众土地年租金收入420余万元,务工收入在300万元以上。”杜艳培介绍道。 据悉,库区乡已将蓝莓作为“一乡一品”主导产业,计划利用3年时间将蓝莓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0亩左右。该乡还准备引进蓝莓深加工企业,拉长蓝莓产业链,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

    [更多详情]
  • 25 2021-03

    河南淮滨:万亩雪松葱绿茂盛

    蜿蜒在淮滨县张里乡境内十二公里的龙港,河水清澈见底,将两岸万亩雪松映衬的绿意葱茏。 “这个季节,别的地方鲜花烂漫,我们这里的雪松绝对可以让你在赏花觉得醉人时,来个养眼放松。”张里乡党委书记陈辉说。 3月24日,记者行驶在龙港生态廊道,映入眼帘的是当地群众走向田间,修剪树枝,忙于管理的春耕备播图。 “在过去,张里乡的收入主要靠一年两茬的旱庄稼,‘麦茬豆,豆茬麦,一年亩收一二百’,农民收入微薄,很多人都外出务工。”陈辉告诉记者,“自从乡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发展雪松产业,群众收入好多了,乡村处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热闹的景象。” 雪松综合利用价值高,既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富民产业,也是持久稳定的长效产业。雪松产业在为淮滨县群众带来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实现了森林生态效益的提升。 “俺现在种有23亩雪松,树龄有2年。如果现在卖的话,一颗雪松可卖220—245元,按照1亩雪松450株计算,23亩雪松有10000株,可获毛利200多万元。加上我在吴寨村承包10亩土地种植的雪松,收入会更高。”该乡朱前楼村贫困户朱金亮高兴地说。 据了解,该乡主要通过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土地流转带贫”、“吸纳就业带贫”和“技术提升脱贫”等四种方式来增加群众收入。截至目前,该乡雪松产业种植9100余亩,全乡人均增收15000元。 为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产业发展中的政治引领作用,张里乡积极响应该县县委号召,领办成立了以雪松产业为特色产业的淮滨县雪松种植产业联盟,壮大组织引领,将产业覆盖到该县张里、防胡两个乡镇,吸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8个,建立产业联盟总支1个,下设12个特色种植党支部。目前,雪松产业已链接党员267名,带动贫困户577户,2885人。 如今,龙港两侧成片成片的雪松林正焕发出勃然生机,迎着春风,飘荡绿意,吸引着一大波游客前来欣赏!

    [更多详情]
  • 25 2021-03

    河南省化肥减量增效进入大面积示范

    3月22日至23日,全省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培训暨现场观摩会在开封市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我省化肥减量增效工作由试点进入大面积示范阶段,18个示范县由去年建设1个以上示范区变为建设2个以上示范区,示范面积由不少于1万亩变为不少于2万亩,示范区配方肥到位率要达80%以上。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我省是粮食生产大省,2020年我省粮食总产达到1365.16亿斤,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23.07%。可以说,化肥是粮食的“粮食”,对粮食增产增收发挥着关键作用。 近年来,我省持续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全省化肥年使用量已连续4年实现负增长。2020年全省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0.14%,较2015年提高了4.94个百分点;全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702亿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3%,较2016年提升了12.5个百分点,施肥结构进一步优化,大大减少了不合理施肥,减轻了面源污染的压力,在促进全省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环保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肥料技术处处长杜森提出,化肥减量增效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树立“高产、优质、经济、环保”的施肥理念,构建现代科学施肥技术体系和“一主多元”服务体系,推进化肥使用减量化、科学化,打造测土配方施肥2.0版本。 “当前农业大形势是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认为,未来肥料要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在省工省力上再突破,在减少损失上做文章,在精准匹配上求发展,在工艺优化上谋创新,推进农业高质高效。 省土肥站相关负责人表示,做好化肥减量增效工作,要在化肥“增效”上下功夫,按照“增产施肥、经济施肥、环保施肥”的要求,集成创新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优化施肥结构,保证养分适量、均衡供应,提高化肥利用率。

    [更多详情]
  • 25 2021-03

    河南省春耕备耕期间农资供应足 种粮热情高

    记者3月24日从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获悉,一项针对全省春耕备耕期间农资市场供应、销售和价格变动情况的专项调查表明,河南市场农资供应较充足,化肥、种子等农资价格上涨明显,农民种粮积极性较高。 据了解,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近日组织滑县、辉县市、襄城县、灵宝市、镇平县、永城市、固始县、周口市淮阳区、汝南县等9个县(市、区)对当地农业部门、172家农资经销商及农户进行了这项专题调研。 调查显示,全省春耕备耕主要农资供应充足,化肥、农药、种子、农膜、燃油、农业机械等能够满足今春春耕生产需求。 受原材料成本上升和需求增加影响,部分农资价格上涨。化肥、种子、农膜、农业服务以及部分地区农药价格出现一定幅度上涨,其中玉米种子价格上涨明显,花生种子价格呈现上涨趋势。 “农资价格上涨对农民生产积极性影响不明显。”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有关负责人说,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民农业生产投入增加,但是国家粮食收购价格的提高和粮补政策带来的实惠使得农民生产积极性依然很高。 固始县调查显示,以1公顷水稻投入为例,成本共计1.35万元左右。按1公顷产7500公斤计算,收入为2.1万元左右,纯利为7500元左右。丰港乡李棚村农民李先生种植水稻6.67公顷,今年投入要比去年同期多4000元左右,但由于粮食收购价上涨,种粮积极性较高,今年还扩大了种植规模。 调查同时显示,目前我省农村劳动力存在短缺现象。永城市调查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少乡镇外出打工人员响应号召就地过年。调查的农户中有六成表示家庭缺乏农业劳动力,且种粮农户普遍年龄较大,学历文化水平较低,不利于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及新机械的使用和推广。襄城县调查显示,田间出工的多是老人和妇女,劳动力短缺,造成用工成本上涨。灵宝市调查显示,春耕劳动力略有不足,农民倾向于外出务工,更愿意把土地流转出去,由种植大户承包统一种植管理。 化肥、农药价格上涨对小规模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民影响略大。调研中,部分从事蔬菜种植的农民表示,今年种菜1公顷仅肥料一项就比去年多投入3000元,投入成本增加间接造成蔬菜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餐桌的价格上涨。 此外,调研还了解到,随着农资价格的上涨以及农业生产的明显季节性,农资供应商出现资金不足的问题。

    [更多详情]
  • 25 2021-03

    河南淮滨:打造弱筋小麦现代农业产业园 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河南省淮滨县紧扣创建要求,突出自身特色,打造弱筋小麦现代农业产业园,有效促进了产业提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淮滨县充分利用现代农业产业园、高标准农田等优势,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着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弱筋小麦产业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成为“中国弱筋小麦第一县”。同时,该县探索出通过股份合作等方式,让农民参与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体制机制,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有力保障。 “打造弱筋小麦现代农业产业园,是新时期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三产融合、促进产业兴旺、实现高质量发展、带动乡村振兴、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淮滨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玉发说。 目前,现代农业产业园已涉及6个乡、3个镇、4个街道,区域面积50.2万亩。共有省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6家,农民农业合作社650家,其中国家级合作社示范社3家,省级示范社6家,家庭农场50家,“基地支撑、龙头带动、流通服务、特色高效”的格局已然成型。

    [更多详情]
  • 24 2021-03

    蒲公英种植带动就业

    3月23日上午,鲁山县瓦屋镇上竹园寺村村民在采摘蒲公英。 今年32岁的雷德华2017年返乡创业,在上竹园寺村驻村第一书记帮扶下,创办河南绿源中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200亩地种植蒲公英,生产蒲公英茶等产品。公司与20名脱贫户签订长期就业合同,助力他们增收致富。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