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4 2021-03

    大棚里种出“好年景”

    3月23日上午,记者来到石龙区龙河街道刘庄村,举目望去,是一个个白色的“蔬菜房”。走进菜农王连成的蔬菜基地,只见10余名工人正热火朝天地移栽西红柿苗。 “这都是年前培育的西红柿苗。时令不等人,这几天得尽快移栽,赶在五一前上市,卖个好价钱。”王连成说。 穿梭在各个大棚间的王连成,认真细致地指导工人施肥、栽苗、覆膜、浇水,俨然是一个蔬菜种植专家。 今年62岁的王连成是刘庄村村民,此前常年在外打拼,最近几年在新疆种菜,2020年返回家乡。 刘庄村曾在2000年建起占地120余亩的蔬菜大棚,后因用水困难等问题导致大棚闲置。2020年初,该村紧抓脱贫攻坚政策性机遇,争取资金20余万元,推进引水工程建设,解决了大棚种植用水问题并对外承包。 王连成在得知大棚要对外承包时,主动联系村委会,表达承包意愿,并于当年4月初承包两个大棚种植黄瓜和青叶菜。 为了更好地管护黄瓜和青叶菜,王连成夫妇吃住在大棚,一丝不敢马虎。功夫不负有心人,黄瓜和青叶菜喜获丰收。收获季,夫妻俩深夜两点就起来采摘,凌晨4点多再把黄瓜和青叶菜送到市场卖掉。 尝到了甜头的王连成于当年10月又申请承包了6个大棚,种植芹菜和蒜苗。 “种植大棚蔬菜是一件需要下细功夫的事,从棚内温度调节、土壤质地改善到育苗、移苗、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一点儿都不能含糊。”王连成说。 人勤地生金。在王连成的悉心管理下,大棚取得了可观的收益,每亩地的毛收益在1万元左右。 种植大棚蔬菜成功后,王连成免费向村民传授技术,带动10多户村民一起种植。 “我准备扎根家乡,发展蔬菜种植。”王连成说,今年他将升级大棚,升级后的大棚不仅更加结实,而且温度控制会更加精准,更有利于蔬菜抢先上市。

    [更多详情]
  • 24 2021-03

    破解“卡脖子”问题保障粮食安全 河南实施9项种业创新科技

    记者从河南省科技厅获悉,河南省支持财政资金2300万元启动实施9项种业创新领域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实施后将有力提升河南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据了解,该批次种业创新领域重大科技专项涵盖了主要农作物、主要经济作物、畜禽、林果等专题。河南省围绕种源“卡脖子”技术,深入开展小麦、玉米、花生、瓜果、畜禽等种质资源挖掘和创新利用,在主要农作物重要性状的遗传解析、分子设计育种、智能化育种、单倍体育种、基因编辑、表型精准鉴定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方面强力攻关,力争实现育种核心技术和新品种选育的重大突破。 河南是全国产粮大省也是种业大省。目前,河南省在小麦、花生、芝麻主要农作物的育种优势突出,但是在肉牛、瓜果、蔬菜等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明显。针对河南种业创新的薄弱环节和技术短板,河南省凝练布局了“河南省地方肉牛种质创新”“河南地方优质特色瓜菜品种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桃新品种选育及省力化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香菇、平菇优良品种选育及栽培关键技术研究”等重大专项,努力培育一批优良新品种。 据介绍,河南省将同时创新育种攻关机制。专项由省内育种优势科研院所牵头,整合省内高校、院所、企业在产学研三方面的优势力量,建立要素跟着市场走的“研发团队+研发平台+公司”协同创新机制,实施重大品种联合攻关,打造种质资源利用、基因挖掘、品种研发、产品开发、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组织体系。如河南省农科院作物设计中心牵头实施的“抗赤霉病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联合河南农业大学、新乡市农科院、河南天民种业有限公司、河南丰德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共12家单位,构建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协同、育繁推一体的育种创新体系。

    [更多详情]
  • 24 2021-03

    商丘市专业化统防统治农作物病虫害

    近日,市农业农村局召开全市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服务组织管理工作会议,进一步加强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管理,提升专业化统防统治能力,为打赢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攻坚战提供支撑保障。会上,5家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分别以图文并茂的PPT形式,介绍其经验与典型做法;南京嘉谷初成通讯科技有限公司现场演示植保监管平台作业。 会议指出,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是实现“虫口夺粮”、防灾减灾、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业生产者安全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全市涌现出了一批不同组织形式、不同服务方式、不同运行机制的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已累计发展488家,其中7家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为全国统防统治星级服务组织,为有效防治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实现农药减量增效、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会议强调,各级植保部门要强化示范推广带动作用,持续增强发展后劲,确保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3%以上,主要粮食作物农药利用率达到40.8%以上,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4%以上。 会议要求,各级植保部门要认清形势,认真查找问题短板,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快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步伐,助力打好病虫害统防统治攻坚战。一是开展审核备案,所有防治服务组织,尽快办理相关注册手续;对已注册的实行备案管理,发放统一编号的备案证书。二是积极培育扶持,从资金、政策、技术等方面扶持发展新的、提升现有的防治服务组织,持续培育扶持一批市场化运行、专业化作业、规范化服务的典型,打造一批专业化服务组织品牌。三是加强服务引导,引导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组织,引导农药生产与经营企业、农机合作社等社会主体,引导扩展专业化组织服务于多种作物,引导向全程农业服务方向发展。四是推行作业监管,选择应用省植保站筛选推荐的7家统防统治作业质量监管平台,开展服务过程的跟踪监管。五是规范服务行为,制定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管理办法,帮助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对服务过程和服务行为进行监督,逐步实现管理规范化。六是广泛宣传发动,提高农民参与统防统治比例,扩大连片防治规模,营造政府大力支持、企业踊跃投入、农民积极参与的专业化统防统治良好发展氛围。七是开展技术培训,定期对从业人员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和防治技术水平。同时利用现代通信手段,及时为服务组织提供病虫发生监测预报、防治技术和药械市场信息,指导开展专业化防治,确保防治效果。

    [更多详情]
  • 24 2021-03

    荥阳:农副产品展销会 助三农经济“活起来”

    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助力三农经济发展,3月21日上午,荥阳光明荟联合汜水镇东河南村,共同举办的“春天你好——光明荟首届农副产品及花卉展销会”在光明荟海派风情商业街启动。 东河南村是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汜水镇下辖的行政村,近年来,在汜水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东河南村的群众按照产业扶贫思路,利用农副产品优势,在家门口创业,实现脱贫增收。 据介绍,此次展销会为期一周。现场,以憨大叔牛肉酱、玉米糁、笨阿姨花生瓜子脆为代表的二十余种农副产品,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品尝、购买。本次活动还吸引了荥阳其他地区的优秀农副产品企业前来展销,琳琅满目的农副产品,集中展示了该村近年来在产业扶贫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本次展销会既满足广大市民对绿色农副产品的需求,也拓宽了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助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更多详情]
  • 23 2021-03

    一枚鸡蛋卖12元?

    “一枚西华‘雏鹏’无抗鸡蛋卖12元,而且供不应求”。这消息让人振奋也令人怀疑:无抗鸡蛋为啥这么贵,一枚相当3斤鸡蛋的价钱? 据西华县大鹏禽业养殖场负责人付国鹏介绍,1991年他职高毕业后,在老家西夏镇司渡口行政村搞起了蛋鸡养殖,当年养殖300只蛋鸡。随后不断扩大饲养规模,到1996年蛋鸡存栏量突破了1万只。 2005年,付国鹏对食用鸡蛋检测,结果发现有抗生素药物残留。付国鹏十分震惊,下决心研制生产无抗鸡蛋。 付国鹏邀请河南农大教授为顾问,为鸡场提供中草药,每年仅中草药就要花费200多万元。为让蛋鸡吃好、喝好,付国鹏不远千里跑到内蒙古通辽市购买无公害玉米等。他先让鸡喝矿泉水,为降低成本,投资几十万元打深水井,让鸡喝干净、无污染的深井水;妥善为鸡舍通风换气,保持恒温。一只鸡从孵化到下蛋,投入成本高达240元。2015年,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定“雏鹏”无抗鸡蛋为“无公害农产品”。 目前,付国鹏养殖场的蛋鸡存栏量达6万只,日生产无抗鸡蛋5万余枚,远销北京、深圳、上海等地的大型超市,并连续5年端上了全国两会餐桌。 3月20日,付国鹏告诉记者:“我准备用3至5年的时间,带动更多的养殖户发展无抗鸡蛋,让更多的人吃得起、吃得上无抗鸡蛋。”

    [更多详情]
  • 23 2021-03

    宝丰:火红花椒创造红火日子

    3月21日,宝丰县观音堂林站组织机关干部到回龙庙村开展以“植树添绿兴产业,山乡增美谋振兴”为主题的植树活动。此次活动共栽种完成花椒等经济林木1400余棵。其余各村也抢抓春季有利时机,对本村的花椒园区进行补植补造,进一步壮大花椒产业。 近年来,观音堂林站坚持增绿与增收并重,把林木种植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花椒种植特色产业,在有力助推乡村振兴的同时,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目前,观音堂林站花椒种植面积达到4万余亩,花椒园区覆盖全站18个行政村,年产花椒110万公斤,平均每亩年收入3000至5000元,年创产值6000万元以上。同时,为提升观音堂花椒的知名度,已注册“溢红”“水磨湾”等系列品牌,发展花椒深加工,研制开发出了花椒粉、花椒油系列产品,以花椒为中心的产业链已逐渐成熟。 去年观音堂花椒走进博鳌全国特色产品产销会,并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识认证,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正在审批,花椒产业现已成为观音堂林站助力乡村振兴,保障群众增收的主要产业。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刻,观音堂林站将继续围绕花椒主导产业,选购优质大红袍花椒,对各村花椒园区进行补植补造。今年预计补植花椒面积0.23万亩,并新建花椒产业基地0.3万亩以上,花椒累计种植面积将超过5万亩。并打造闫三湾、大石扒、余家等8个村的“花椒种植标准化示范点”;建立罗顶村至余家村、闫三湾枕头山至庄科房山的2个产业带;建设余家村花椒文化产业园;建成大石扒下和平村花椒销售集散中心,激励带动周边群众积极参与花椒产业中,实现长效增收。 此外,观音堂林站在现有花椒产品的基础上,将继续延伸花椒产业链条,研发生产花椒芽菜、花椒酱、花椒锅巴等附加产品,提升花椒产销附加值,使花椒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饭碗”和乡村振兴的“永动力”,让观音堂林站成为更加出彩的“花椒之乡”。

    [更多详情]
  • 23 2021-03

    河南粮油品牌亮出“新名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粮食品牌的消费市场已经形成。河南粮食企业品牌意识开始觉醒并逐步加强,一些企业专注于打造企业品牌。南阳的“想念”、鹤壁的“淇花”、郑州的“多福多”等已经成为耳熟能详的粮油品牌,可以称为河南粮油“新名片”。 觉醒:粮油企业品牌氛围渐浓 早些年,河南已经拥有了白象、三全、思念、南街村等“老品牌”粮油企业,但多数粮油企业还处于埋头干活的状态,品牌认知度低。 “以前只顾着埋头榨芝麻油,直到有人抢先注册了我们的‘阿诚’商标,才开始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平舆康博汇鑫油脂有限公司行政部经理冯磊说,近几年,公司重视品牌宣传后,效益明显上来了。 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省内粮油企业的品牌氛围渐浓,甚至延展到品牌年轻化的“跨界”营销。 近年来,河南省粮油食品企业将“工业游”项目作为宣传品牌、展示产品、传扬理念的重要渠道。中原粮食集团多福多食品有限公司有一座“面制主食文化馆”,文化馆内生动翔实地展示了农耕文明、麦作文化、饮食文化,以及主食消费演变、主食产业发展等内容。该公司副总经理韩红军告诉记者,公司通过开展“工业游”,有力地提升了企业形象、带动了业务增长。 此外,鹤壁淇花食用油有限公司将开建全国首个以食用油为主题的工业旅游项目——“千年古油坊·油脂博物馆”。该公司董事长连建伟介绍,在建好的淇花高油酸花生种植基地,可以体验儿时拔花生的乐趣,也可以在沙坑中嬉戏玩耍,进一步感受淇花食用油的绿色、自然、生态。 老品牌焕新:当得了网红也守得住经典 如果只用一个字形容河南的粮油企业,无疑是“新”。首先是老品牌的焕新。 近年来,白象在立足自身优势“大骨汤”的前题下,推出了老母鸡汤、牛肉汤、海鲜汤等“汤好喝”系列,两年5亿包的销量,也让白象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 2020年10月,白象更新了使用了十多年的品牌logo,推出全新的小象形象,小象手里大家熟悉的碗不见了,变成了拥抱未来的张开双臂。白象此举一方面是为了更加符合目前全面食产业链的产品布局,另一方面也是表明拥抱未来的态度。 去年春节,白象推出了一部聚焦年轻人奋斗、情感的小视频“稳稳的幸福”,收获了数亿播放量与大量好评。通过情感上的共鸣,让白象品牌不只是名称,而是消费者对产品的形象和故事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从内心打动消费者。 新品牌创新:与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 河南粮油企业的“新”,还体现在新品牌的创新。 新晋网红、有“全国十佳挂面”之称的想念,通过亲情营销就刷新了年轻消费者对挂面品牌的固有印象,使其从一众粮油品牌的围剿中突出重围,牢牢吸住多数年轻人的心,从而获得超高的人气和热度。一句宣传语“想念不如见面”,牵动着在外游子的心。广告登上纽约时代广场邀请海外华人回家过年、拍摄春节想念终将见面的微电影,让在外的游子心头一热。 2017年重阳节,想念邀请了99位长寿老人及其家人参加想念第一届孝文化节,在通过体验增强与消费者的互动触点中,也增加了消费者对想念的品牌好感度。

    [更多详情]
  • 23 2021-03

    信阳毛尖开采啰

    “信阳毛尖开采了!”3月22日,在2021年信阳毛尖春茶开采新闻发布会上,信阳市副市长胡亚才宣布,根据“信阳毛尖茶采摘指数”,目前信阳毛尖达到“少量可采摘标准”。 胡亚才说,预计今年信阳毛尖春茶产量将达4万吨左右,产值超过100亿元,产量、产值和品质较上年将有明显提高。 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信阳毛尖经过多年发展,逐渐形成了产业规模和品牌集成效应。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茶园面积达到215.3万亩,茶叶年产量7.5万吨,年产值130亿元;信阳毛尖品牌价值达到68.86亿元,连续11年居全国茶品牌价值前3位。茶产业带动了全市10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绿了信阳山,扬了信阳名,富了信阳人。 今年1月18日、3月8日,两班次信阳绿茶专列沿着“一带一路”走向国际市场。下个月,第三列信阳绿茶专列将发往乌兹别克斯坦,预计今年信阳绿茶出口量将达2万吨以上。

    [更多详情]
  • 23 2021-03

    睢阳区:花生种植培训班开班授课

    3月19日,春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娄店乡集镇区大街上行人稀少,农民培训班的教室里却座无虚席,睢阳区高油酸花生起垄种植模式第一期推广培训正在这里举行。大家仔细听、认真记,课堂上或提问交流,或请教分享,外面的阴雨天气丝毫没有影响到培训班的和谐氛围。 据了解,娄店乡邀请区经作中心专家团举办此次农民培训班。区经作中心专家采取“理论教学+讨论交流”的培训模式,从项目实施工作中的注意事项、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控及小麦、大蒜等当前农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等进行了讲解,来自全乡的专业合作社社员、花生种植大户及农民群众500余人参加了培训。

    [更多详情]
  • 22 2021-03

    信阳茶叶出口值同比增长超五成

    信阳茶叶出口国从非洲、中亚国家扩展到东南亚、欧洲等国家,出口品类从眉茶、砖茶扩大到信阳毛尖、信阳红茶、抹茶。 3月19日,记者从郑州海关了解到,今年以来,信阳海关共监管出口茶叶28批次,总重1893.2吨、货值2672.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70.2%、53.5%。信阳茶叶的出口不仅带动了当地茶农增收致富,也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助力,成为当地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信阳茶叶是当地的特色农产品。为增强信阳茶叶的国际竞争力,信阳海关从厂区环境、原辅料控制、食品安全卫生控制体系运行以及产品溯源等方面指导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并不断收集国外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指导企业对标生产。为让出口茶企充分享受便利,该关指导企业用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互联网+海关”等网上平台,推行预检、原料提前检测等惠企政策,帮助符合条件的茶企及时开展AEO高级认证。 近年来,信阳茶企持续开拓国际市场,茶叶出口连年保持快速增长,出口国也从非洲、中亚国家扩展到东南亚、欧洲等国家,出口品类从眉茶、砖茶扩大到信阳毛尖、信阳红茶、抹茶,实现了出口市场多元化、出口产品多样化。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