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2 2021-03

    河南罗山:“黄金叶”铺就脱贫路

    “目前,我们正忙着平整土地,4月份就开始移栽烟苗了,今年计划种植80亩烟叶。别看这小小的烟叶,它可是我们烟农脱贫致富的黄金叶呀!”2021年3月7日,在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高店乡张河村,烟农王立和告诉记者。 在种植烟叶前,王立和是村里的养猪大户。2014年,因市场变化,王立和负债累累。之后,他家开始转种烟叶,在信阳市烟草专卖局楠杆烟叶工作站工作人员和当地技术员的帮助下,他不仅还清了债务,一家人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种植烟叶风险比较大,以前收益极不稳定,一开始我是极不支持我老公做这件事的,但他在烟叶种植上韧劲十足……”王立和的妻子齐兰英告诉记者,“这两年好多了,国家的烟叶扶持政策越来越贴心,现在的‘六免一补’、双份保险等政策,让我们有了更多的保障,我现在很支持他!” 令王立和感到最难熬的要数2020年了。当时,信阳市遭受了洪涝灾害,王立和家的80亩烟田被洪水漫灌,60亩烟田绝收。得知情况后,烟叶工作站突击救灾小分队第一时间帮助其排涝,抢收烟叶,指导异常烟叶烘烤……后来,还是保险公司兑现的理赔款和信阳市烟草专卖局拨付的救灾补贴填补了亏空。 王立和笑着说:“种植烟叶10多年,个中酸甜苦辣只有自己能够体会,好在有烟草专卖局的帮助。家里的6间烤房是他们帮忙建起来的,只要有困难,我就找他们……现在政策这么好,感觉生活更有奔头了!未来,我有信心成为家庭农场主,带动更多的人增收致富。” “我们主要负责罗山县青山镇、高店乡等4个乡镇的烟叶生产和收购工作,以及对烟农进行技术指导,及时帮助烟农解决烟叶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楠杆烟叶工作站站长万鑫告诉记者,“王立和一家现在日子越来越好,一家人生活质量也提高了。家里不仅买了车,盖新房也提上了日程,每年还会出门旅游一次。” 据了解,自2021年起,信阳市烟草系统免费向烟农供应烟叶专用肥料,按标准补贴冬耕、起垄、中耕等关键环节农事操作资金,免费提供飞防服务和购买双份烟田保险,将当年烟叶税收的68%返还给烟农,有效减少种烟投入成本,降低烟叶种植风险,助力烟农增收致富。 “我们将把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崇高政治责任,大力发展新主体、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引领农业转型升级,努力为拓展烟农增收渠道、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作出示范,为加快老区振兴、实现‘两个更好’贡献力量。”采访最后,信阳市烟草专卖局局长张五庆告诉记者。

    [更多详情]
  • 12 2021-03

    河南商城:“小产业”做成“大品牌”

    处于大别山腹地的商城县,生态优良,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是蜜蜂生存繁衍的理想之地。 据《商城县志》记载,主峰金刚台周围有各种药性植物3500余种,享有“生物基因体”“天然药库”之美誉。这里家家户户都有养蜂的传统,其中,该县金刚台乡王坳村的詹氏养蜂世家在方圆100多里最为有名。 詹氏三代,代代养蜂。到了詹氏第三代传人詹先福后,他紧紧依托该县的生态优势,将詹氏蜂业做大做强,让“大别山詹氏蜜蜂园”成为河南省“老字号”,使之成为中原地区集基地、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大型蜂产品研发企业。 “从小祖辈们就教育我们要像蜜蜂一样勤劳、奉献。”詹先福动情地说。 早在19世纪末,詹氏先人就将养蜂技术毫不保留的传给乡亲们,甚至传到周边的安徽省、湖北省,在艰苦的年代,让人们都能生存下来。 “我记得从小的时候,很多乡邻都来跟父亲学习养蜂技术,我父亲最多时带有50多个徒弟,带领商城及安徽金寨有80多家养蜂,都挣到了不少钱。”詹先福回忆说。 据詹先福介绍,为了赶花期,他从小就跟随父亲在全国各地放蜂,先是用毛驴,后来用拖拉机,拉着蜂箱走南闯北,风里来雨里去,受尽各种苦。 2008年,借助于大别山区得天独厚的天然“立体蜜库”等生态资源优势,詹先福成立了大别山蜂农专业合作社,创立了“公司 +合作社 + 蜂农”的发展模式,为蜂农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开展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和咨询服务等服务。现有标准化养蜂基地20余处,联合蜂场300余家,合作社蜂农数量2000余人,辐射蜂农5000余户,蹚出了一条“甜蜜”的致富之路。 “一人富了不算富,将来要实现我县蜂产业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综合提升,带领乡亲们更好地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詹先福说。 为此,詹先福数年前成立了一家电商公司,主要经营蜂产品系列,如蜂蜜、花粉、蜂蜡唇膏、蜂王浆精华乳等,通过电商销往全国各地,年销售额达3、4千万元,公司现有电商客服100余人,为当地大学毕业生和贫困青年提供了稳定的工作岗位。 3月10日,詹先福正在蜂蜜自动加工生产线上灌装蜂蜜。“我们公司获得河南省第七批‘河南老字号’,是对我们传承蜜蜂工艺的莫大鼓励,我们一定会继续把‘詹氏蜜蜂’这个品牌做大做强。”詹先福信心满满地说。

    [更多详情]
  • 12 2021-03

    河南杞县:农情监测为春季花生播种奠定基础

    3月9日上午,河南省开封市杞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研究员陈传哲带领高级农艺师李元振、何振霞、裴志红到城郊乡、平城乡监测点,调查田间苗情、墒情及病虫害情况。 陈传哲介绍,当前一类麦田处于起身拔节期,单株平均分蘖数5个,单株平均次生根数14个,土壤地表温度7.6℃,土壤湿度17%,土壤墒情适宜,小麦群体充足,个体健壮,应以“控”为主。肥水管理推迟到拔节中后期,避免春季分蘖过多消耗营养,防止群体过大造成田间郁蔽从而导致病虫害加重,促使小麦根系往下扎,增强抗旱抗倒能力,后期延缓早衰。 小麦起身到拔节期也是纹枯病、茎基腐病和麦蜘蛛等病虫防治的有效时机,应监测病虫害发生趋势,预防为主,搞好病虫害防治。 春季花生播种期是否适时对产量影响较大。当前5cm土壤温度为7.8℃,10cm土壤温度为7.6℃,不适宜于春季花生播种。一般春季花生播种最适宜地表温度应稳定在12℃以上时播种,有利于花生种子萌发,从而提高播种质量。此次土壤墒情及地表温度监测,为春季花生播种奠定了基础。

    [更多详情]
  • 12 2021-03

    今年草地贪夜蛾预计见虫面积4000万亩 防控方案发布

    据农业农村部网站消息,全国农技中心11日发布2021年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方案(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2021年草地贪夜蛾发生区主要集中在黄淮海及以南地区;西南、华南地区发生代次多,江南、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等发生,江淮、黄淮、西北、华北地区偏轻发生,预计见虫面积4000万亩。 防控目标方面,方案提出实现“两个确保”,即确保虫口密度达标区域应防尽防,确保发生区域不大面积连片成灾。防控处置率总体达90%以上,重发区防治处置率达到100%,总体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 防控策略方面,按照主攻周年繁殖区、控制迁飞过渡区、保护玉米主产区的策略,强化“三区”联防和“四带”布控,层层阻截诱杀迁飞成虫,治早、治小,全面扑杀幼虫,最大限度降低危害损失。突出主要作物、关键季节和重点地区,加强统防统治和区域联防,落实防控指导任务。 方案提出三点防控措施。一是监测预警。在西南和华南边境地区、迁飞通道设立重点监测点,结合高空测报灯和地面虫情测报灯监测成虫迁飞数量和动态。在长江中下游、黄淮海、东北和西北地区开展灯诱、性诱监测成虫发生情况。以玉米为重点,兼顾甘蔗、高粱和小麦等重要寄主作物,在作物生长季,特别是苗期和心叶期开展大田普查,确保早发现、早控制。 二是分区防控重点。华南及西南周年发生区防控境外迁入虫源,加强成虫诱杀,强化田间幼虫防治,遏制当地孳生繁殖,减少迁出虫源数量;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重点扑杀迁入种群,诱杀成虫,扑杀本地幼虫,压低过境虫源基数;黄淮海及北方地区以保护玉米生产为重点,加强迁飞成虫监测,主攻低龄幼虫防治。 三是主要技术措施。生态调控技术方面,以草地贪夜蛾周年发生区和境外虫源早期迁入区为重点,强化生物生态预防措施。科学选择种植抗耐虫品种,同时在玉米田可间作套种豆类、洋葱、瓜类等对害虫具有驱避性的植物或在田边分批种植甜糯玉米诱虫带,趋避害虫或集中歼灭,减少田间虫量。 种子处理技术方面,在播种前,选择含有氯虫苯甲酰胺、溴酰·噻虫嗪等成分的种衣剂实施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防治苗期草地贪夜蛾。 理化诱杀技术方面,在成虫发生高峰期,采取高空杀虫灯、性诱捕器以及食诱剂等理化诱控措施,诱杀成虫、干扰交配,减少田间落卵量。在集中连片种植区,按照每亩设置1个诱捕器的标准(集中连片使用,面积超过1000亩,可按1.5—2亩1个诱捕器标准设置)全生育期应用性诱剂诱杀成虫。田边、地角、杂草分布区诱捕器设置密度可以适当增加。苗期诱捕器进虫口距离地面1—1.2米,后期则高于植株顶部15—25厘米,随着作物生长,应注意调节诱捕器高度。在使用期内,根据诱芯的持效期,及时更换诱芯,以达到最佳的诱杀效果。 生物防治方面,作物全生育期注意保护利用夜蛾黑卵蜂、半闭弯尾姬蜂、淡足侧沟茧蜂等寄生性天敌和益蝽、东亚小花蝽、大草蛉和瓢虫等捕食性天敌,在田边地头种植显花植物,营造有利于天敌栖息的生态环境。在草地贪夜蛾卵期积极开展人工释放赤眼蜂等天敌昆虫控害技术。抓住低龄幼虫期,选用苏云金杆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等生物农药喷施或撒施,持续控制草地贪夜蛾种群数量。 科学用药方面,在全生育期实施性诱防控等综合防控措施的基础上,根据虫情调查监测结果,当田间玉米被害株率或低龄幼虫量达到防治指标时(玉米苗期、大喇叭口期、成株期防治指标分别为被害株率5%、20%和10%,对于世代重叠、危害持续时间长、需要多次施药防治的田块,也可采用百株虫量10头的指标),可选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茚虫威、虱螨脲、虫螨腈等高效低风险农药,注意重点喷洒心叶、雄穗或雌穗等关键部位。注重农药的交替使用、轮换使用、安全使用,延缓抗药性产生,提高防控效果。

    [更多详情]
  • 11 2021-03

    河南省启动实施种业创新领域重大科技专项

    3月10日,全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宇松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十三五”工作成绩,系统谋划“十四五”目标思路,安排部署2021年工作。 会议充分肯定了全省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十三五”和2020年发展成效: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积极抓好粮源调度和近3000家应急企业复工复产,及时发放中央和省级救灾物资5.6万件,有力保障了疫情防控工作;在全国率先出台《坚持三链同构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全省粮食加工业总产值逆势增长,同比增幅达10%以上。全省累计收购粮食近600亿斤,我省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工作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等次”。 会议强调,2021年全省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要坚持“有守有为”工作理念,比学习、比担当,争发展、争出彩,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一是加强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继续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二是抓好粮油保供稳市和物资调运,持续助力疫情防控。三是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持续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四是深化改革攻坚克难,持续完善储备调控体制机制。五是加快推动立法修规,持续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六是坚持规划先行,持续强化基础支撑。

    [更多详情]
  • 11 2021-03

    全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

    3月10日,全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宇松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十三五”工作成绩,系统谋划“十四五”目标思路,安排部署2021年工作。 会议充分肯定了全省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十三五”和2020年发展成效: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积极抓好粮源调度和近3000家应急企业复工复产,及时发放中央和省级救灾物资5.6万件,有力保障了疫情防控工作;在全国率先出台《坚持三链同构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全省粮食加工业总产值逆势增长,同比增幅达10%以上。全省累计收购粮食近600亿斤,我省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工作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等次”。 会议强调,2021年全省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要坚持“有守有为”工作理念,比学习、比担当,争发展、争出彩,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一是加强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继续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二是抓好粮油保供稳市和物资调运,持续助力疫情防控。三是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持续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四是深化改革攻坚克难,持续完善储备调控体制机制。五是加快推动立法修规,持续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六是坚持规划先行,持续强化基础支撑。

    [更多详情]
  • 11 2021-03

    种下绿色 收获希望

    3月10日上午,工人在郏县堂街镇有机蔬菜基地采摘上海青。 目前,该基地已流转土地500亩,建成蔬菜大棚82座,在建大棚70余座,主要种植水果冬瓜、翻心黄、上海青、冬笋等有机蔬菜,所产蔬菜直销平顶山、洛阳、漯河、重庆等省内外城市,每年可带动附近村民500余人就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左右。

    [更多详情]
  • 11 2021-03

    南阳宛城区:种粮大户“玩技术” 科技增收有保障

    春风拂地日渐暖。在南阳市宛城区汉冢乡高新洋家庭农场,满目绿色,生机盎然。像往年一样,一过完春节,高新洋就在地里忙活起来,除草、施肥、喷药……“今年小麦长势不错,墒情也好,估计又是丰收年。”高新洋满脸笑容地说。 今年51岁的高新洋是南阳市宛城区汉冢乡万庄村人。1996年,从事货运的高新洋投身农业,创办了高新洋家庭农场。农场主要以种植粮食、油料作物为主,采用保护性耕种技术,实行农机农艺结合,其中小麦种植1100亩,亩产量550公斤左右,每年的毛收入约70万元。在自己受益的同时辐射带动了周边的农户,对贫困户优先免费收、种,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好评。农场曾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家庭农场”“全国农技推广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以前开大车,经常熬夜,落下一身毛病。”高新洋说,“咱自己原来就是农民,以前也种过地,农村也很亲切,种粮食也大有可为。”说干就干,高新洋带着妻子回到家乡,创办了新洋家庭农场。夫妻二人起早贪黑,日夜操劳,在最初的时候只有200多亩土地,“后来在政策的支持下,村组干部协调帮助我流转土地,开始逐步扩大规模,发展到现在的1100亩。”田地数量大幅增加,在田垄间攀爬劳作、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蛮力耕作方式已经不再适合大规模的土地生产。在相关农业部门的补贴和支持下,高新洋家庭农场现有植保机器、耕种地机器,收获机器40多台(套),总的服务能力一天能突破两千亩,实现了从靠人力到靠机械的转变。“在以前,机器很少,没办法实现机械化工作,一天只能收割50多亩地,现在有了机器方便多了,按照我们现在机械的植保能力,一天收割500亩不成问题。”高新洋站在一排排的机器旁边高兴地向我们说到。 站在农场之中,绿油油的麦田一眼望不到边,像一片绿色的海洋。高新洋的小麦为何如此“养眼”?有何诀窍?他解释说,一个是采用了小麦播种免耕技术,可一次性同时完成灭茬、松土、施肥、播种等多个作业环节,不需深耕等作业,具有节水增效、蓄水保墒、提高肥料利用率等优点。二是采用了节水滴灌的技术,可有效保持土壤中水、肥、气、热等各相的良好状态,尤其是在旱季对农作物有一定的保障;三是选了抗性较强的品种,这个系列品种不仅产量高而且色泽好,同时抗病力与抗倒伏能力强;四是利用无人机植保,在下雨期间追加施药。 在高新洋农场的1100亩土地中,宛城区技术推广中心利用其中的100亩设置了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基地。通过农技推广试验、土壤肥料试验和病虫害防治试验,结合区域生产条件和生产实际,集成示范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为宛城区小麦、玉米生产向质量更高、结构更优、效益更好方向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站在试验田的地头,高新洋向我们介绍道:“今年这个试验田种植的小麦品种采用了宽窄行的种植方式,确保了麦苗的通风透光。” 高新洋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回报乡邻,他不仅流转了贫困户的土地,还让贫困户在自己的农场里务工,获得分红和工资多种收入。 50多岁的毕明材是周边的一位贫困户,他正在新洋农场里除草。“我现在没事就来农场干活,工资按天算,一年也有6、7千的收入,还不说分红里。”毕明材高兴地说。像毕明材这样在地里务工的贫困户还有9户,农忙时节一天能挣3、4百块钱。还有45户贫困户也拿到分红,享受到农场发展带来的收益。 在宛城区,像高新洋这样的家庭农场还有287家,农业合作社也达到了1053家,“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化”生产经营模式得到了大力推广,特色产业、生产加工企业标准化覆盖率达100%,融合主体不断壮大。162个行政村实现农业技术服务全覆盖,全区良种普及率达90%以上,小麦玉米病虫害草防治618.6万亩次,小麦机收率达99.6%,玉米机收率达98.7%,农机深松技术得到普遍使用,越来越多像高新洋一样的新农人们露出了春天般的笑容。 “在党委政府和各级农业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们农场实现了粮食增产增收,收入也越来越高。下一步我们准备继续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带动更多的村民运用新型科技和新型种植模式,共同走向致富路,相信未来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高新洋信心满满地说道。

    [更多详情]
  • 11 2021-03

    鲁山县关帝庙村“摇钱树”移栽到家门口

    “老王移栽的珍珠花树已经有2亩左右,去年珍珠花卖了5000多元呢。”3月9日,在鲁山县尧山镇关帝庙村,村民王振安正在地里查看珍珠花树的长势,一旁的驻村第一书记张武舟介绍道。 关帝庙村位于尧山镇北部的大山深处,总面积16.5平方公里,是个只有230户876人的小山村。虽然土地贫瘠,但森林植被茂密,奇花异木资源丰富。2018年年初,鲁山县公路管理局干部张武舟被派驻到该村担任第一书记。入村以后,张武舟就积极寻找让村民们“靠山吃山”的新路子。 一天,张武舟在走访农户中无意间得知,大山深处有一种植物,枝条细长弯曲呈弧形。因为这种树的花朵未绽放时花苞呈倒卵形,像一颗颗雪白的珍珠,因此得名珍珠花树。珍珠花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钾、钙、磷、铁等多种矿物营养元素,具有和脾、健胃、清热、明目、降压、利尿、解毒等功效。花苞鲜品每公斤30元左右,干品每公斤200元上下,用它做出的菜肴味道鲜美,很受现代人青睐。可惜的是,这种树在当地只是零零星星生长在高山密林之中,村民上山采摘不但耗费时间和精力,也存在着安全隐患。 经过一段时间调研,张武舟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移栽珍珠花树,连片种植在群众田地里。村民纷纷响应,目前一共有70余户村民把珍珠花树移植到自家附近的山坡上,总面积达40多亩。个别村民还培育出了珍珠花苗,种植更多的珍珠花树,以期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 “我家陆续移栽的珍珠花树有1.5亩,去年采摘花苞卖了3000多元。珍珠花树变成了‘摇钱树’,这要感谢张书记的好主意。”村民郑远征说道。

    [更多详情]
  • 10 2021-03

    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三月一日生效,“柘城辣椒”位列其中

    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于今年3月1日起生效。双方首批互认的各100个地理标志将于协定生效之日起开始保护;第二批各175个地理标志将于协定生效后4年内完成相关保护程序。其中,我市地理标志产品——柘城辣椒,因椒形正、着色好、辣味浓、规模广、带动强、影响大而上榜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位列第118位。据悉,全国2385个地标产品仅有275个地标产品入选,辣椒地标产品仅有柘城辣椒和淅川香花辣椒入选,河南省仅有6个地标产品入选。 据柘城县辣椒产业办公室主任张廷俊介绍,近年来,柘城县把辣椒作为兴县富民的支柱产业,坚持全县域布局、全链条提升、全方位发展,走出了一条质量兴椒、科技兴椒、品牌兴椒的特色农业之路。依托辣椒产业,全县有20万人聚集在辣椒产业链上,15万人走向致富路。该县还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干椒交易大市场,年交易量突破70万吨、交易额超过100亿元,年出口创汇2亿余元,成为全国重要的辣椒交易集散基地,形成了“全国辣椒进柘城、柘城辣椒卖全球”的交易格局,被中国食文化研究会授予“中国辣椒之都”荣誉称号。 地理标志是识别产品来源于某一地区的标志,也是知识产权的一种重要类型。地理标志产品对于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机构职能,市场监管部门负责的地理标志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农业农村部门负责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共同构成了地理标志保护体系。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市拥有地理标志状况如下:通过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有宁陵金顶谢花酥梨、张弓酒、宁陵白蜡杆、永城面粉、柘城辣椒、民权葡萄酒等6项;已注册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有柘城胡芹、柘城三樱椒、宁陵酥梨、虞城乔藕等4项;通过农业农村部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有:宁陵金顶谢花酥梨、娄店芦笋、夏邑白菜、夏邑西瓜、虞城荠菜、惠楼山药、柘城辣椒、李口西瓜、民权花生、郭村马铃薯、虞城酥梨、虞城苹果、夏邑何首乌、冯桥红薯、勒马花生等24项。 为培育更多的地理标志产品,2020年8月,市市场监管局制定了《商丘市知识产权三年培育计划2020—2022》,对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等各项知识产权工作提出了具体目标和要求,明确了主要任务和工作举措,提出到2022年要实现各县(区)地理标志全覆盖,地理标志空白县要实现零的突破,其他已有县(区)争取有更多的地理标志。要求各县(区)加强地理标志资源调查,围绕本地自然优势、人文优势和产业优势,挖掘符合地理标志培育条件的产品,积极开展地理标志申报工作。同时,对获得批准的地理标志商标和产品,要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多种媒体宣传推介,扩大在消费者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拓宽地理标志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营销渠道,增加产品效益。同时,制定了《商丘市知识产权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把地理标志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纳入了专项资金奖励的范围。办法规定,对批准公告的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作为国内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的地理标志,将分别给予每项不超过5000元的资助。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