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0 2021-03

    鹤壁山城区:火龙果让生活更红火

    春节刚过,春寒料峭,但在鹤壁市山城区石林镇绿色农业生态园种植大棚里却温暖如春,鹤壁市人大代表、合作社的负责人张华蕊正和村民们一起忙着平整土地,修剪枝叶,为今年的火龙果的挂果打好基础。 张华蕊返乡创办了昇华果树种植农业专业合作社。她主动发挥代表作用,积极参与鹤壁市人大常委会开展“聚力乡村振兴、人大代表在行动”主题实践活动中,依托家乡周边1万多亩的鹤鸣湖,用自己在外打工攒下的积蓄开办起了果树种植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仅去年就安排当地贫困妇女20多人就业,带动16个贫困家庭实现增收。试种火龙果,让她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 “来这儿一天60块钱,一月就是1800块钱。在这儿上班,工作环境非常好,心情也非常好。”石林镇西酒寺村贫困户苏金叶说。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愿意发挥自己小小的能量,带动更多人、特别是农村留守妇女脱贫致富,让大家的小日子像火龙果一样红火起来。”张华蕊对下一步的发展更是充满信心。

    [更多详情]
  • 10 2021-03

    河南叶县:韭菜特色种植闯出一片天

    3月8日上午,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任店镇月庄村千亩韭菜种植基地,一畦畦白色的小拱棚铺满田地,拱棚内村民们正忙着收割青翠鲜嫩的韭菜,捆扎装车后集中销售。 “咱这一车能装15000斤韭菜,今天销到山西渭南那里,这一车大概能卖13000元。”任店镇月庄村韭菜种植大户李永杰说。 据了解,任店镇已发展韭菜种植面积4000余亩。眼下正是越冬后韭菜采收上市的最佳时节,每天都有3万多斤新鲜的韭菜销往全国各地。韭菜种植已成为该镇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兴镇富民”的特色主导产业之一。 任店镇辖36个行政村,耕地面积9.2万亩。2018年以来,任店镇依托辖区河南久星科技韭菜育种繁育产业园,按照“企业+集体经济+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实施统一育种育苗、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管理、统一对外销售的“四统一管理”工作法,组建韭菜产业生产发展经营联合体;镇政府通过召开镇村党员群众大会、田间算账对比、种植大户现身说讲等形式,营造种植氛围,炒热群众思想,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韭菜种植,并率先在月庄村发展1300多亩韭菜种植基地,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镇各行政村加快土地流转步伐,科学规划发展布局,形成规模化连片种植产业集群,打造韭菜产业生产基地。该镇种植的韭菜主要以育种为主,还可以收割两茬鲜菜,每年亩均纯收入5000余元,不仅有效增加了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而且带动了2000多名群众家门口就业。 家住中旗营村的李宝德,今年66岁,平日里在韭菜基地地干活,每天都有60多块钱的收入。 “我在家也没别有事,一年四季都在这干活,不管是除草、割韭菜、割韭菜种,反正是一年四季都在这干里,一年就是弄个10000多元钱”。任店镇中旗营村村民李宝德说。 目前,任店镇36个行政村村已发展韭菜种植4000余亩,年实现产值4000多万元,月庄村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任店镇韭菜种植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相邻的九龙、昆阳和田庄等乡(镇、街道)也开始规模种植韭菜,2021年叶县韭菜面积将达到1万多亩。

    [更多详情]
  • 10 2021-03

    “中原茶乡”桐柏县:春茶开采乐万家

    春风又绿淮河岸,春茶开采好风光。 一眼望不到边的生态茶园内,翠绿的茶垄随着地势起伏连绵,嫩绿的新芽挤满枝头,茶香馥郁,筝乐悠扬,山歌阵阵,衣着淡雅的采茶姑娘身背茶篓,玉指翻飞,仿佛弹奏一曲美妙音乐,令人浮想联翩。这是笔者2021年3月9日在“中原茶乡”河南省桐柏县欣赏到的动人场景。当天,风和日丽,桐柏县一年一度的春茶开采仪式在该县安棚镇李湾村茶园举行,受邀及慕名前来的宾朋兴致勃勃,在青山秀水间共品茶韵,共商茶事,其乐融融。 “我们这里山坡丘陵面积大,土质构成好,水源充沛,光照充足,常年云雾缭绕,受地形和小气候影响,这里的茶叶比周边其他地区提前10天左右进入采摘期。早茶价格高,销路好,我家种有35亩茶园,每年可收入20多万元,比种植传统农作物强多了!”正在采茶的茶农李立稳乐呵呵地说。 在采茶现场,安棚镇党委书记李忠谦告诉笔者:“我们紧紧抓住‘中原茶乡’建设机遇,借助政策东风,全镇茶产业从无到有,种植规模从小到大,目前茶叶种植面积已达9000余亩。通过举行茶叶开采仪式等活动,推动实现‘茶农专业化、茶园景区化、茶叶品牌化、公司经营化、种植多元化’五大目标,培育专业茶农,建设茶香新村,树立安棚品牌,把茶产业打造成助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好山好水产好茶,强县富民乡村美。桐柏县茶叶局局长仵峰告诉笔者,根据《茶叶通史》等茶叶专著记载,茶叶自东周时期传入桐柏,宋朝时桐柏茶场被列为全国十三大茶场之一,种茶历史悠久,茶叶品质优良,茶文化底蕴深厚。新中国成立后,桐柏县被确定为河南省产茶重点县,1994年被省政府确定为河南省优质茶叶生产基地县,2011年被省政府明确为全省十个重点产茶县之一,2012年又被认定为全省唯一的“河南茶产业最具发展前景县”。2016年,桐柏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全面推进“中原茶乡”建设的目标,同年,桐柏县获得省级出口农产品(茶叶)安全示范县称号,全县茶产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快车道。桐柏茶叶以其原生态有机茶的独特品质受到广泛好评,并借力“一带一路”香飘海外。据统计,目前全县茶园总面积达13万亩,广泛分布于15个乡镇104个村,开采面积7.9万亩,茶叶年产量2450吨左右,产值6亿元以上,全县共有5万余人从事茶产业,小小的茶叶成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叶”。 “中原茶乡”春意闹,茶香氤氲乡村兴。沐浴着“十四五”的春风化雨,《桐柏县茶产业“十四五”发展意见》应运而生,它把桐柏县茶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生态强县、旅游名县建设等有机融合起来,着力推进茶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桐柏县负责茶产业的县领导刘宏军告诉笔者,该县将持续推进良种化生态茶园建设,在新建茶园中着重开展龙井43、中茶108、中茶302、舒茶早等适宜无性系茶树良种的引进与示范推广,逐步扩大无性系茶园栽培面积。同时,对现有缺苗断垄、地块分散的老茶园进行补植改造,加快老茶园基地整合步伐,提高老茶园产出和综合效益。加强区域公共品牌管理,由县茶叶协会设立“桐柏玉叶”“桐柏红”“桐柏茯砖茶”“桐柏山野茶”“桐柏白茶”区域公共品牌的专属二维码,建立公共品牌准入制度和授权制度。鼓励和支持茶企在国内大中城市设立桐柏茶专营店,把桐柏茶公共品牌建设与推进企业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持续助推桐柏茶品牌实现突破与升级。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对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种植户予以补贴。建档立卡贫困户当年新建成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在1亩以上(含1亩),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集中连片种茶20亩以上(含20亩),每亩成苗4000株以上,经当年年底验收(成活率达85%以上)合格的,一次性给予每亩1000元的良种补贴。对标准化茶园补植补造予以补贴。对重点乡镇、重点村集中连片100亩以上(含100亩)缺苗断垄的老茶园进行补植补造的,县政府集中采购无性系良种茶苗下发乡镇,由乡镇每亩按成苗4000株统一发放组织实施。对标准化茶园管理同样予以补贴。根据当年签订的合同,对与茶农建立紧密连接机制、联结集中连片100亩以上(含100亩)茶园基地、落实“三统一”成效显著的企业、合作社,经验收合格的,给予企业、合作社每年每亩50元的补贴。鼓励种植大户、企业、合作社对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的茶叶基地进行茶园改造升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林下套种茶树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的林地,一次性给予每亩50元的补贴。对茶叶形象店建设进行奖励,凡在县域外按照有关规定标准设立桐柏茶叶形象店,经验收合格的,对在县、市级城市的形象店予以10万元奖励,省会级城市的形象店予以20万元的奖励,奖励资金按4:3:3的比例,分三年兑现。通过以上激励措施,着力提升桐柏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让小茶叶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茶产业就是为广大群众构建一座座‘绿色银行’。我们将举全县之力,在茶产业上大做文章,力争到2025年底,全县茶园种植面积稳步发展至18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覆盖率达到75%以上,生态、绿色、有机认证茶园达到5万亩,全面提升桐柏茶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中原茶乡’‘茗’扬八方。”桐柏县主要负责人告诉笔者。

    [更多详情]
  • 10 2021-03

    村支书王思魁养驴记

    3月6日,记者来到宁陵县华堡镇彭庄村,见到了村民口中“不简单的人物”王思魁。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朴实低调。 “别人都不明白我咋回村发展了?没有啥目的。我就是要回到生我养我的彭庄,创业搞养殖,践行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带动乡亲脱贫致富。”现年37岁的王思魁说。 据悉,2003年王思魁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到山西的一个建筑队干起了钢筋工。凭着过硬的技术很快在建筑队崭露头角,从一名普通技术工人到技术员、工长,再到组建自己的建筑队。由于他办事豪爽,讲信誉,经过10多年的发展,建筑队的业务一天天多起来,建筑队也发展为建筑公司,资产2000多万元。 出乎意料的是,2017年6月,他放弃自己的公司和事业返乡竞选村干部,被推选为彭庄村党支部书记。他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投资1000多万元创办了天牧养殖专业合作社。 “村民在背后都议论纷纷,思魁是不是疯了?人家都是外出挣钱,他倒好,回村花钱。”宁陵县自然资源局驻彭庄村第一书记姚晓明告诉记者,“我理解他,支持他,他只有一个想法,就是造福老百姓。” 姚晓明是王思魁最好的搭档,2017年年底,在姚晓明的帮助下,占地60多亩的天牧养殖场建成投产。 走进天牧养殖场,6座大棚下养着360多头肉驴,有的在埋头吃料,有的在悠闲散步,一派生机勃勃、产业兴旺的景象。在厂西北一角,新建的200平方米冷库赫然矗立着。 “俗话说,毛驴全身都是宝。驴肉的鲜美人人称道,驴皮可以熬制阿胶,价格不菲。养驴的市场前景很不错,我看准了这一点。”王思魁说,“2018年年初,我们从山东德州购进了一批优质毛驴,个头大,体型重,大多是用于繁育的母驴。一年时间,便繁殖了60多头小驴驹。” 肉驴免疫力强,养殖技术简单,最大的优势是饲料不用花钱买。养殖场拥有三台花生摘果机,每逢花生采摘时,王思魁派人义务为彭庄和周边村庄的乡亲们挖掘、摘果,上千亩废弃的花生秸秆便归养殖场所有,粉碎后作为肉驴全年的饲料。这样一举两得,变废为宝,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 “我们养殖场以合作社的形式运行,为贫困户免费提供母驴,贫困户可以在家代养,合作社再以高价回收驴驹。脱贫户王效章代养了2头,一年生养了2头驴驹,收入就是1万多元。”王思魁说,“养殖场还吸纳贫困群众就业,给驴添加饲料,清理驴栏卫生,每人每天发放工资60元。” 今年春节前,正是王思魁收获的季节。天牧养殖场一下宰杀了51头驴,驴肉售价每斤42元,纯盈利26万多元。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该养殖厂年底将出栏120多头肉驴,预计年收入近80万元,带富能力也持续增强。

    [更多详情]
  • 09 2021-03

    “1.3万亿斤”的分量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这是一项沉甸甸的指标,1.3万亿斤,既是过去6年我国粮食产量所站上的台阶,也是“十四五”时期实施粮食安全战略的要求。实现这样的预期目标才能筑牢拥有14亿多人口大国的“三农”根基,使得发展之基更深厚、社会之基更稳固。 去年粮食产量超过1.3万亿斤,殊为不易。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农户下田、农资下乡一度面临阻滞,春耕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国家强化政策扶持,对各省份下达粮食面积、产量指标,部署打通堵点、破解痛点、攻下难点。各地围绕春耕、“三夏”、“三秋”关键农时,加强物资调度,推进科技创新,强化田间管理,确保粮食生产顺利进行。经过上下努力,最终成功战胜南方洪涝、北方伏旱、东北台风的威胁,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3390亿斤,再创历史新高。以此计算,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 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产量不能掉下来。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仍在持续,世界粮食减产和供应链断裂的风险依然存在。对我国来说,现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总体还是紧平衡,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升级,未来一个时期粮食需求还会刚性增长。因此,必须不断打牢粮食安全的基础,以国内粮食生产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农产品保供稳价就有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就有了稳定的后方,也为稳全局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由全面小康迈向全面现代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农产品和粮食供给也要随之而变。展望“十四五”,要把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不仅意味着要紧紧扭住耕地和种子两大关键要害,全面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地,巩固粮食产能、夺取粮食丰收,还意味着要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增加优质绿色和特色农产品供给。

    [更多详情]
  • 09 2021-03

    延长链条支撑产业

    3月8日,叶县常村镇村民在分拣药材。 常村镇结合山区土地特点,发展艾草等中药材产业。为巩固脱贫成果,该镇引进从事艾草、白芷等深加工的企业,既延长了产业链条支撑发展,又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更多详情]
  • 09 2021-03

    宁陵县:蛋鸡养殖年产值80多万元

    3月7日,宁陵县刘楼乡梁堂村王秋磊养殖场的工人在查看蛋鸡生产情况。据悉,该村充分利用当地良好的地理环境、丰富的乡土人才等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蛋鸡养殖。仅该养殖场就养殖蛋鸡1万余只,每日可产蛋1000斤左右,鸡蛋市场批发价每斤3.5元,年产值80多万元。

    [更多详情]
  • 09 2021-03

    蔬菜产业鼓起农民“钱袋子

    3月6日,在遂平县和兴镇蔬菜产业园内,到处都是忙碌的景象,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工人们正在进行地膜更换、新苗栽植、保湿灌溉、土地翻耕、作物施肥等作业,忙而有序。 “以前俺都是自己种一点儿菜去街上卖,收入不稳定,现在入股产业园不仅有分红,还能务工多增加一份收入,真是太好了。”一位在产业园务工的当地群众兴奋地说。 近年来,和兴镇以建立蔬菜名镇为目标,通过引进先进技术,采取“龙头企业+村振兴合作社+家庭农场+群众”的发展模式,建立了以大牛村和恒兴村为中心的两个高标准特色蔬菜产业园,在蔬菜产业园的带动下,形成了两个特色蔬菜产业带。 据了解,和兴镇特色蔬菜产业园区现有种植面积5000余亩,同时带动金刘村、赵庄村、草庙村、火龙庙村等10余个村种植时令蔬菜和温棚蔬菜1万余亩,形成了全域蔬菜发展格局,为乡村经济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更多详情]
  • 09 2021-03

    省农科院园艺所:田间开课堂 果农学技术

    从以前的凭借经验到如今的依靠科技,先进的农业技术如何推动葡萄产业进一步发展? 3月6日,省农科院园艺所联合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在宁陵县阳驿乡袁庄村葡萄大棚边上,给种植户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技术培训会。 在这场省“四优四化”林果专项“阳光玫瑰”葡萄节本绿色优质生产培训会上,来自省农科院、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宁陵县农业农村局等单位的专家,讲授了土肥水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花果管理、高效栽培技术,吸引了周边种植户近百人参加。 “有机肥怎么施才最好”“俺家的葡萄老出现大小粒”“大棚中间长得好,边上差咋办”……面对面交流环节,种植户根据生产实际,频频向专家提问,几位专家齐上阵,一一解答。 如何把技术“点子”,变成种植户腰包里的“票子”,正是近年来省农科院持续提供技术支持的目的所在。 据了解,去年,袁庄村近千亩葡萄大多还是采用传统大棚,不仅大棚相对低矮,自动化水平也较低,操作很不便。今年,在省农科院园艺所研究员尚泓泉、吕中伟和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研究员刘三军等专家的指导下,当地不少种植户开始建设新型大棚,并逐渐推广阳光玫瑰等优质品种。 宁陵县为民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郑先来用“立竿见影”来表述新技术带来的变化。合作社40多个大棚采用多层覆膜等技术,最早的5月份就能上市,去年挂果的阳光玫瑰,售价不低于每斤10元,收入颇丰。 “有了专家带来的新技术,相信未来一定能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阳驿乡乡长黄政通介绍,除了原有基地外,还将进一步扩展,打造1600亩的现代高效葡萄种植基地。 培训会结束后,种植户将专家团团围住,不少种植户从肥料使用、疏花疏果、病虫害预防等方面挨个请教。“这跟赶大集一样,这儿问个,那儿问个。”一位种植户笑着说。

    [更多详情]
  • 08 2021-03

    小鸭“衔”来好生活

    3月1日,记者来到淮滨县固城乡白布村陈大运家的养殖基地,水塘中传来阵阵鸭叫声,4000多只鸭子正欢快地游来游去。“散养的鸭子抗病力强,肉味鲜美,跟野生鸭子差不多。”陈大运笑着说,“鸭子也长得快,我这12月的苗,现在大的有4斤,小的也有两斤左右。” 别看陈大运现在养起鸭子得心应手,当初可是困难重重。没有技术的他,一直靠种几亩薄地生活,勉强维持温饱。2015年,在驻村干部的建议下,决心搞养殖。 在村干部的帮助下,陈大运申请了5万元的小额贷款,租了15亩地,购买了2000多只鸭苗,利用一个大沟塘,开始了自己的“养鸭之路”。 “乡里村里有养殖培训课程,我就跑去听课学技术。从我家到鱼塘,我不知道走了多少来回,慢慢就摸索出了门道,鸭子一年可以出栏三次,2月、6月、12月买苗,对应的5月、10月、过年前后就可出栏。”当年,陈大运就获利6万元,脱了贫。 “年前,就有不少城里的客户到我这儿来买鸭子,还有的买鸭蛋,一元一个,光卖鸭蛋年前我就收入1万余元。”陈大运说,现在人都有钱了,对吃的要求也高,生态养殖的鸭子主要吃虫、麸子,比饲料鸭的价格高上一倍。 据了解,陈大运还把鸭子养殖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通过“基地+农户”或赠送种苗等多种方式,帮助困难户养鸭致富。白布村农民陈立坚在养殖基地务工,每月都有不错的收入。“我在这里不仅学到了养鸭技术,还能照顾到家里。今年我也准备自己养鸭,争取早日致富。”谈起今后的打算,陈立坚自信满满。 家里日子好过了,陈大运越干越起劲,又在其他地方租了10亩地,准备再买5000只鸭苗。凭借着勤快和过硬的技术,陈大运的鸭子已有了浙江、上海的固定客商订购。在他的带动下,现在已有4户村民加入养鸭行列,并成立了大运养殖专业合作社,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