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2 2021-02

    大棚蔬菜 管护忙

    2月21日,睢阳区古宋办事处古宋村的菜农在蔬菜大棚内劳作。随着天气回暖,古宋村温室大棚内一片生机盎然,村民有序开展春季管护工作。

    [更多详情]
  • 22 2021-02

    宜阳县尹村:“烟叶兄弟” 致富路上携手向前奔

    在宜阳县柳泉镇,烟叶是群众交口称赞的“致富金叶”。近年,柳泉烟站辖区种烟村超过10个,烟叶种植面积稳定在2700亩左右。 冬去春来,又到了一年烟叶育苗时,柳泉镇尹村外的烟田里,起了一行行新翻的烟垄。21日上午,阳光明媚,田间小道上有三个人结伴走来,不久就在一块烟田里蹲了下来。 “虽然天旱,这墒情相对来说还可以,你们看看。”柳泉烟站主检员亢宜飞边说边抓起一把土搓了搓,随即递过去。蹲在对面的尹村烟农邢要彬、邢书彬兄弟俩瞅了一眼就笑起来:“就是不赖,今年的烟叶收成差不了。” 十几年前,邢家兄弟在外打工,收入微薄还不稳定,后来听说家乡推广烟叶种植,毅然回来当了烟农。十几年间,兄弟俩的烟田从几亩扩大到几十亩,人也从门外汉成长为职业烟农。去年,弟弟邢书彬种了五六十亩烟叶,毛收入有30万元,邢要彬种得少些,但也有二三十亩。 有机肥、电烤房、测土配方定肥、下部叶优化……记者跟邢书彬聊起烟叶,他的嘴里时不时地冒出一个个专业名词,俨然是个“技术烟农”。 “以前用的是纯化肥,现在用了羊粪有机肥,效果好得很。”邢书彬说,这些年,他种烟叶越来越得心应手,除了自己肯干,还得益于烟叶种植技术和烟叶品种的不断更新。 “还有就是现在的服务越来越好,也越来越细,我们干起来更省心。”聊起烟草部门对烟农的服务,邢要彬接过了话茬。 为服务烟农,烟草部门每年都要集中进行土壤肥力检测,针对不同前茬、品种、土壤肥力等拿出定制化施肥方案;到春天,派专人在大棚里为烟农统一育苗;在烟苗、肥料等方面提供补贴,算下来每亩烟田能补贴600多元;定期派技术员到田间地头或通过培训班对烟农进行技术指导。 按照相关政策,每年烟农在种植前都要与烟草部门签订合同来确定种植面积。眼下,新一轮合同签订在即,邢家兄弟除了要扩大自家种植面积,还打算把系烟棚建起来。 “没啥说的,接着干。”致富路上,这对“烟叶兄弟”还要携手向前奔。

    [更多详情]
  • 22 2021-02

    淇滨区钜桥镇野猪泉村“甜蜜采摘”助农增收

    走进草莓大棚,在暖暖的阳光下,穿梭在田垅间,一边欣赏满棚春色,一边和家人享受“甜蜜采摘”的乐趣,成为很多人周末休闲娱乐的选择。近日,淇滨区钜桥镇野猪泉村大棚里的草莓陆续成熟进入采摘季,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采摘。 2月21日,记者来到野猪泉村草莓采摘大棚,一进去,浓郁的草莓香气扑鼻而来,娇艳欲滴的草莓点缀在绿叶中,不少游客在欢声笑语中采摘草莓。 野猪泉村曾经是一个经济薄弱村,这两年,村里在钜桥镇的指导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经济作物种植,栽植了油葵、辣椒等经济作物,村集体经济收入不断增加。去年9月份,村里又在流转的土地上投资建设了4个草莓种植大棚。 “我们通过多方考察,选取了颜色鲜艳、肉厚味甜、果香浓郁的红颜和甘露两个优质品种载植。同时,我们还聘请了专家进行指导,采用生态农业标准进行草莓栽植,不打膨大剂,种出的草莓果大、香浓、多汁且营养价值丰富,保证品质。”野猪泉村党支部书记徐爱生说。 徐爱生告诉记者,目前草莓主要以游客采摘的方式销售,一公斤80元,现在已经销售1000多公斤。草莓每年亩产在2500公斤左右,一年能带来2万多元的村集体收入。“今年是第一年尝试栽植,虽然不多,但是为以后发展草莓栽植奠定了良好基础。”徐爱生说。 “这里离市区近,交通很方便。而且,这儿的草莓个头儿很大,口感非常好,比市场上一般的草莓要甜,因为不打膨大剂,吃着也放心。”市民孙先生带着一家老小到草莓大棚内体验采摘乐趣,感觉不虚此行。 走出草莓大棚,徐爱生指着大棚周围的空地表示,今年,他们会把周边50亩土地种上桑椹、桃树、梨树等经济作物,并在村南的土地上继续大面积种植油葵,打造一个以生态观光、旅游采摘为主题的综合性休闲体验园区。“我们要大力发展旅游观光采摘等休闲农业,让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徐爱生对下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充满信心。

    [更多详情]
  • 22 2021-02

    河南开封:小番茄结出“金果实” 助力乡村振兴

    在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玉皇庙镇玉皇庙村的群永合作社产业种植大棚里,“红贝贝”小番茄正茁壮成长,郁郁葱葱。一眼望去,好似铺了一张绿毯子,中间还加些绿油油、红闪闪的小番茄。 “现在部分种植较早的已经陆续成熟,部分大棚已经开始采摘了。” 玉皇庙镇玉皇庙村支部书记兰军义对该村小番茄产业的前景充满信心,“小番茄种植产业将为玉皇庙村脱贫致富增添新活力。” 在该村,有二十座半冬暖大棚都种植了该品种的小番茄,每座大棚占地近四亩。兰支书在介绍种植情况时开心地介绍道,红贝贝小番茄果形为倒卵圆形,果脐部有小突尖,果皮光泽好、特别鲜亮,多以红色为主,部分有橙黄色,果肉红色,硬度好、耐贮运,口感甜脆、品质优良;在每年的12月份种植,来年的2月中旬开始陆续成熟,可以持续采摘到6、7月份,每座大棚可以产近5万斤,目前价钱也合适,可以卖到五块多一斤。“这每天来大棚里干活的乡亲们啊,天天都开心的不得了,干活也能笑的合不拢嘴啊哈哈。”她笑着说。 据兰支书介绍,玉皇庙村处省道326,交通便利,这一带的农田土壤肥沃、酸碱适中,气候温差适宜,适应引进小番茄规模种植,打造“小番茄”专业种植基地,能够引领调整当地农业结构发展。远期计划拉动全镇规模发展小番茄500余亩,总产量达700万斤以上,亩产纯收入可达4万元以上,总产值超千万元,农民种植收入十分可观。 兰支书告诉媒体,玉皇庙村下一步将积极打造乡村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串联小番茄休闲采摘季,以乡村人文风俗、联合邻村特色民宿等玉皇庙镇元素,是接下来所要谋划的乡村振兴之路。她希望,游客们不但可以饱览玉皇庙村小番茄种植基地万亩风光,将丰收的喜悦与甜蜜与亲朋好友一同分享,还能享受到极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大餐。田园意趣,其乐融融,小番茄产业基地及乡村休闲游成为玉皇庙村乡村振兴的一张重要名片。

    [更多详情]
  • 22 2021-02

    河南今年将建设35个现代农业项目

    河南商报记者梳理发现,2021年河南省重点建设项目中,现代农业项目共计35个,其中5个项目将竣工,16个续建项目,14个新开工项目。这些项目类别丰富,涉及猪、牛、鸡、小龙虾等畜禽水产,也涉及果蔬、花卉等品类。 在建的现代农业项目中,牧原共有4个,占比超过一成。信阳市潢川县的农都小龙虾生态产业园将于今年竣工。 在建项目中,还有一些高规格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比如驻马店市近年来大力建设的中国(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该项目是农业农村部批复建设的全国首个国家级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目前已具备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条件。 此外,周口市东新区的恒大(河南周口)现代农业产业园今年将竣工,该项目主要建设20万平方米高科技智慧温室、1251栋标准大棚、529栋日光大棚等。

    [更多详情]
  • 20 2021-02

    睢阳区:雨水节气笋田忙

    2月18日是雨水节气。在睢阳区娄店乡刘各村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娄店芦笋”的核心产地,芦笋秧一片金黄,笋农们正抢抓农时,或启动打殃机或挥起锄头或拿起镰刀,将一簇簇芦笋秧砍掉,农田里到处是忙碌的景象。 “把芦笋秧清理出去,几天后封垄,等到4月份就能挖出口感上乘的头茬白笋了。”说起芦笋的种植技术,刘各村党支部书记闫俊学讲的头头是道。 白芦笋采取露天种植、高垄培土、密封栽培的独特培育方式,因为埋在土里不晒太阳,白芦笋看起来如同象牙一般晶莹透亮,因此还有着“可食用的象牙”的美誉。 据了解,娄店乡结合刘各村芦笋种植基础,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优质芦笋种植,努力打造“娄店芦笋”特色品牌。2018年年底,“娄店芦笋”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证书,2019年又获得“绿色农产品”认证,并牵手顺丰速运通过京东小当家、云集网等电商平台走向全国,成功塑造了“地标性”优质农产品品牌形象。 “多亏了政府的帮扶政策,让我们村成立了芦笋种植合作社,全村1000亩芦笋,去年平均每亩收入将近1万元。凭借种植芦笋,村里几乎家家有楼房、家家有轿车,一半以上的村民在商丘市区买了房。”闫俊学乐呵呵地说,“村里的很多年轻人开了网店,通过抖音、快手直播带货,芦笋通过快递、物流发往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售价一下子翻了三四倍。” 据介绍,随着“娄店芦笋”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加上娄店乡积极探索“农产品+电商+合作社+运营商”的模式,销售渠道越来越宽,笋农的种植热情日益高涨。今年,村里将全力推广芦笋标准化种植,建在村头的芦笋深加工生产车间也将投入使用,为芦笋产业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广大笋农增收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会越来越顺畅。 “今年,我们走多元化发展道路,准备引进大棚青芦笋、大棚芦笋,继续扩大规模、拓宽市场,不但供应国内市场,而且打算把‘娄店芦笋’卖到国外。产业兴旺了,乡村振兴才能有底气!”闫俊学踌躇满志地说。

    [更多详情]
  • 20 2021-02

    河南:隆冬时节种“药”忙

    近日,在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起台镇聚财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的药材基地内,村民们正在抢抓晴好天气栽种丹参药材。 近年来,该镇积极引导村民依托当地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协作发展药材种植,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种植模式,栽种白术、丹参、玄参、药菊花、蒲公英等,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000亩以上,使1000多个家庭户从中得到实惠,实现了增收致富。目前全镇已栽种越冬品种的白术、丹参等药材面积达1000多亩 。

    [更多详情]
  • 20 2021-02

    河南郏县掀起烟叶播种育苗高潮

    近日, 走进位于平顶山市郏县堂街镇的河南省黄金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育苗工厂,基质装盘、压穴播种、托盘下水等繁忙景象映入眼帘,工作人员分工合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烤烟育苗工作。 郏县烟叶育苗全部实现商品化集中育苗,育苗公示牌上管理人、包棚人员及联系电话、督促电话、包棚人员职责赫然在目。今年该县已落实烟叶育苗大棚和小棚400多个。每个标准大棚有1400个育苗托盘,可供苗200亩。李口烟站白龙庙村育苗点一号棚是个超大棚,棚内有4960个育苗托盘,可供苗708亩。近日,气温逐渐回暖,育苗大棚和小棚已全面铺开烟叶育苗播种工作,以确保烟苗能在最佳节令集中移栽。 县农业产业服务中心深入全县各大烟叶基地单元育苗点指导育苗盘消毒、种子点播质量、育苗用水等工作环节,强化烤烟育苗技术指导,把好育苗质量关、时间关,指导督促烟农抢抓有利时机,播下金种子,掀起烟叶播种育苗的高潮。县烟草公司育苗的技术员驻点督促抓好精细化日常管理,对育苗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育苗点工作人员从育苗点卫生等细节抓起,确保育苗过程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进行规范化操作。 “2021年,全县预留烟叶种植面积8万亩,我们在抓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积极春耕备耕,做好烟叶生产物资准备、技术指导、漂浮育苗等工作。”县农业产业服务中心负责人雷晓介绍说。“烟草技术人员强化技术指导,突出育苗质量管控,有效保苗壮苗、确保按节令供苗,育苗质量将比往年有显著提高。” 郏县是河南省著名的烟叶种植区,烤烟是郏县群众增收致富的传统农业支柱产业,该县聚焦乡村振兴,坚持“科学规划、提升品质、擦亮品牌、强县富民”思路,打造全省烟叶核心产区“示范”县、全省浓香型烤烟核心引领区,叫响郏县“山儿西烟”金字招牌,占领高端原料市场。目前该县浓香特色烟叶已成为“中华”、“熊猫”、“黄金叶”等品牌卷烟配方的原料。

    [更多详情]
  • 20 2021-02

    受“拉尼娜”影响 河南省干旱面积扩大 抗旱保墒讲究“技术含量”

    2月19日,河南省多地气温蹿到了22℃以上。在阳光、大风的加持下,全省旱情进一步发展。目前,我省旱情最新发展情况如何?对冬小麦造成什么影响?根据目前气象条件,农民应采取哪些措施,如何进行科学管理? 1月以来全省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六成 省气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10月麦播以来全省平均气温偏高,日照时数正常,降水正常略偏少。2021年1月以来全省降水偏少,全省平均降水量仅8mm,较常年同期偏少六成。 1月中旬起,全省气象干旱开始显现,且发展迅速,至2月13日,全省有78%的站点出现轻度及以上等级气象干旱,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大部,其中焦作、郑州、平顶山、洛阳、漯河共有10个站点出现中度气象干旱。2月13日、14日,在自然降水和人工增雨的共同作用下,全省普降小雨,有利于缓解气象干旱。 目前,我省大部分测站墒情适宜,豫北、豫中、豫西及豫西南局部地区墒情不足。全省一、二类苗总和占比较去年同期有所提高,约为79.9%(约6791万亩),漯河、周口、驻马店、商丘等地一类苗比例在80%以上。 受“拉尼娜”影响,我省冬春降水少、气温高 目前,一次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已经形成,容易造成我省冬春季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据预测,2021年我省农业气象年景总体偏差,今年春天干旱、低温、阴雨等极端天气发生概率增大,防灾减灾形势严峻,省农业农村厅已发布小麦防灾减灾保丰收预案,要求各地提前做好预案。 “因近期气温明显偏高,土壤失墒较快,预计18日至22日全省土壤缺墒站点比例可能由20%提高至34%。”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农业气象中心工程师张溪荷说。 预计2月18日至3月19日,全省降水略偏少,气温仍偏高。预计2月底到3月中旬,有3次降水过程,以小雨为主,时间为:2月27日至3月1日、3月7日至10日、3月16日至18日。同时,2月23日早晨沿黄及其以北地区、西部山区最低气温降至1℃~3℃,达到寒潮。各地应密切关注旱情发展,科学开展春管,加强林火监测,同时防范大风降温带来的不利影响。 抗旱保墒需要注意啥 目前,全省各地冬小麦已陆续返青,轻度缺墒有利于小麦根系下扎,提高深层土壤水分利用率。但持续干旱将影响小麦正常拔节,并对个别旋耕后未压实、中度缺墒且无灌溉条件的麦田有一定不利影响。 省农技总站高级农艺师蒋向建议,根据早春土壤墒情变化和温度情况,对旱象已经显现且影响小麦正常生长发育的麦田,在土壤化冻后,及时进行浇灌,以改善土壤墒情,保苗稳健生长,并注意浇后及时破除板结,提温保墒,促苗稳健生长。 同时,抗旱保墒要广辟水源,提前修缮建设农田集雨蓄水设施,维修和开掘灌溉水井,疏通灌溉渠道,开展抗旱浇灌。有灌溉条件的受旱地块,集中有限水源浇水保苗,推广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灌溉后采取浅中耕,切断土壤表层毛细管,减少蒸发;水源不足的地块采取输水管、水袋灌溉,扩大灌溉面积;无灌溉条件的旱地麦田,土壤化冻后及时镇压,提墒保墒。适时喷施叶面抗旱保水剂,增加植株穗部水分,提高植物抗旱性。合理改种,对丘陵旱地因旱绝收地块,根据当地生态条件和当前气候条件,因地制宜搞好春播,不留空地。

    [更多详情]
  • 20 2021-02

    河南省大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启动

    “人民胜利渠从1月8日以来持续引水,目前流量超过了每秒10立方米,焦作市、新乡市16万亩农田得到及时灌溉。”2月19日,河南省人民胜利渠管理局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今年人民胜利渠灌区将实行现代化改造,首期工程项目初步设计正在编制。 为保障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省水利厅提出,今年将提升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人民胜利渠等大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实施15处灌区配套改造,新增恢复灌溉面积65万亩。同时,推进内乡县打磨岗灌区、唐河县虎山灌区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我省相继在98个大中型灌区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新增恢复灌溉面积253万亩。38处大中型灌区节水技术改造后,年增节水能力9588万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601提高到0.616,到“十四五”末,这一数字将提高到0.624。 除原有灌区进行改造外,我省正在实施的十大水利工程,可年新增供水能力17.81亿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338.7万亩,与之配套建设的项目也在加快推进。其中,小浪底南岸灌区和北岸灌区可以增加灌溉面积100多万亩;赵口灌区二期工程建成后,灌区面积将达587万亩,比原来增加220.5万亩,成为我省第一大灌区、全国第四大灌区,可年增产粮食4亿斤以上。目前,各地把灌区建设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起来,积极编制可研报告、设计报告,积极推动灌区配套工程建设,争取早日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综合效益。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