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9 2021-02

    “雨水”到 麦田春管正当时

    2月18日,正月初七,雨水节气。农谚说:“‘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雨水节气过后,气温回升,小麦自南向北开始返青,正是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 在春季,有“春雨贵如油”之说,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特别重要。未来几天全省大部气温逐步走高,根据预报,从2月下旬到3月上旬,我省降水较常年同期略偏少,气温偏高,部分地区可能出现春旱。 根据监测,当前我省大部分麦田墒情适宜,豫北、豫中、豫西及豫西南局部地区墒情不足。农业专家提醒,一方面要关注旱情发展和墒情变化,防范春旱,广辟水源,修缮建设农田集雨蓄水设施,维修和开掘灌溉水井,疏通灌溉渠道,做好抗旱保墒准备;另一方面,春季气温起伏不定,温差幅度较大,要注意防范低温冻害,促弱控旺。对弱苗及时追肥,合理调控肥水,促进苗情转化升级,提高抗寒防冻能力。 “雨水节气过后,气温升高快,小麦病虫害进入高发期。”省植保站研究员吕国强介绍,小麦病虫害防治要以条锈病、赤霉病和蚜虫“两病一虫”为重点,抓住关键时机,落实关键措施,切实提高防效。

    [更多详情]
  • 19 2021-02

    河南叶县:抗旱浇麦 确保夏粮丰收

    近日,在河南省叶县广大农村,沃野之上机声隆隆、水花喷溅,到处是抽水浇麦的身影,一场抗旱保丰收战役已然打响。 “现在俺村浇地很方便,50亩地就有一眼机井,推上电闸就能浇,年前基本浇过一遍了。”田庄乡武楼村村干部武延普说。 叶县是产粮大县,有耕地面积115万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达96万亩,高标准良田60万亩。由于去年冬季雨水偏少,今年“立春”后仍无有效降水且气温偏高,叶县冬小麦遭遇不同程度的旱情。针对当前小麦实际生长情况,叶县牢固树立抗旱保丰收思想,做到早谋划、早准备、早防治。 春节前夕,叶县就对全县麦田管理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各乡镇积极行动,通过召开乡村党员干部会议、“大喇叭”“微信群”等方式加强宣传,号召干部群众抢浇小麦返青水,及时解除早春旱情。县农业部门不间断向种粮大户发送麦田管理信息,还组织农技师入村下田,提供农作物春灌技术指导及病虫害防治指导。 2月18日,春节上班第一天,该县县级领导纷纷深入分包乡镇田间地头,主持召开现场会、动员会,并结合农技专家意见指导各地科学抗旱、科学防病,因地制宜做好麦田管理。 截至目前,叶县18个乡(镇、街道)均已统筹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冬小麦灌溉工作,全县有效浇灌小麦15万亩。 “粮食安全大于天。叶县作为产粮大县,一定会牢牢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不放松每一个关键节点,确保夏粮丰收。”叶县副县长郭志刚说。

    [更多详情]
  • 19 2021-02

    黄土地上有作为

    “冬春种蘑菇,夏秋育菊花。人勤地不懒,如今俺这每亩土地仅蘑菇一季收入3万余元,11亩预计收入近40万元。”2月18日,大年初七,在睢县尚屯镇吴楼村灵芝蘑菇种植温棚基地内,负责人吴坤鹏一边忙着收割,一边托起1公斤重的灵芝蘑菇,十分高兴。 39岁的吴坤鹏谈起他的创业史,成功的喜悦中略带酸楚:2005年在河南大学毕业,进入上海电气集团申威达机械有限公司工作,凭着自己的踏实肯干、刻苦专研和为人诚信的作风,成为务工人员中的佼佼者,职务也上升到管理阶层,月收入超过2万元。 2015年,身为家中独子的吴坤鹏,因为父亲早逝,母亲需要照顾的原因,不得已放弃高额工资的待遇,回乡创业。相继从事汽油、柴油等成品油销售和饼干加工事业,由于政策和对加工企业管理不善等原因,两项事业均以失败告终,务工收入的原始积累也消耗殆尽。 “随着国家对农村农业发展支持越来越大,加上睢县出台许多对返乡创业者的优惠政策以及因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土地闲置因素,我认为依托土地致富是最好的出路。”2017年,吴坤鹏利用大学期间积攒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在同学和老师的推介和引荐下,开始学习菊花培育技术。当年,回乡依托自家的3亩地当作试验田,边学习边种植,培育出剑山、子玉等40多种盆栽类和观赏类菊花,全部被开封菊花展和园林公司收购,他第一次赢得了土里刨金、盆满钵盈的收入。 2018年,他又流转土地11亩,用于扩大规模。当年培育的菊花销售到信阳、福州、厦门等地,实现年收入20万元。 “由于菊花是夏季育苗、秋季出售,冬春季节土地就得闲置起来,太可惜了。”吴坤鹏说,2019年,他通过多方考察,发现灵芝蘑菇不但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也与灵芝相媲美,而且产量高,亩产2000至5000公斤,正常价格在每公斤10元左右,效益可观。当年他引进灵芝蘑菇新品种,发展种植面积8亩,产品远销河北、郑州等地,年两项收入有80多万元。他于2020年注册了睢县豫蔬鲜农业有限公司。 “目前,我还清了所有欠款,思想上没有了压力。下一步,我要在土地上大有作为。”谈起下一步打算,吴坤鹏信心十足地说,菊花和菌菇间作,不但提高了复种指数,而且极大地实现了土地增值,是一项群众致富的好门路。该公司将在群众自愿的情况下,实施“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采取公司统一培训、统一供种、工艺管理、统一购销的方式,发展菊花、灵芝蘑菇种植。在政府政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公司实施3步走计划:一期计划再流转土地30亩,发展园林砧木种植;二期计划流转土地50亩,发展盆栽菊、观赏菊、造型菊以及药菊和食用菌深加工项目;三期计划按照国家粮食安全生产要求,加强院校合作,打造优质、无公害粮食生产供应基地。

    [更多详情]
  • 19 2021-02

    农家院里“飞”出无人机

    在一处乡村农家院里,能生产出一批批高科技含量的无人机,这不由得令人称奇。更令人咋舌的是,设计制作这些无人机的工程师,竟是一位仅有初中文化的青年农民。 春节期间,带着好奇之心,记者前往宁陵县刘楼乡大吕集村探访。走进村东一处普通的农家小院,只见院中搭建了绿色的简易厂房。这时,一位戴着眼镜的男青年热情地迎上来。他就是无人机的制造者、号称“宁陵飞人”的时松波。 今年34岁的时松波,家就在大吕集村,家里几代人都是农民。他从小对飞机就感兴趣,热衷于研究和制作飞机模型。初中毕业后,他南下打工,有幸加入一家航空模型公司,从事航模设计工作。为了圆自己的飞天梦,时松波多次尝试制造“松波号”飞行器。2009年,他亲手制造了第一架飞机。2015年,他制造了一架飞艇并驾驶升空飞翔。2016年,他又设计并制造了一架载人上单翼超轻型飞机,并试飞成功。 “我之前一直在深圳一家航模公司做研发工程师,年薪能拿到20万元。但我思乡心切,总想回到家乡干点事儿。正好去年2月遇上疫情来袭,我被困家中闲得慌,便琢磨着创业做航模,把爱好变成产业。”时松波介绍,多年来他一直给老板打工,现在就想创业自己当老板,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做无人机的设计制作。 2020年6月,时松波的无人机“家庭作坊”正式投产。他先埋头设计出无人机制作图纸,然后根据图纸在广东订购材料,再进一步组合安装,一架无人机裸机就这样诞生了。时松波负责模型设计和技术指导,他招来10多个工人进行安装,一天可生产50架无人机。 时松波随手拿起一架即将出厂的无人机,侃侃而谈:“这架无人机长0.5米、宽1米,有一固定翼,含电池重1.8公斤。它体型轻便,挂载能力强,飞行时长达3.5小时。在技术方面,我的产品在全国都是一流的,都是出口到美国销售,利润还是比较可观的。” 时松波的“家庭作坊”刚刚起步,又遭受疫情影响,面临着无人机销路受阻的困境。“2021年,我最大的任务就是开拓市场、疏通渠道,尽量多拿到生产订单。”时松波说,“我最近在商丘注册了一家航模公司,并为无人机申请了‘御猫’商标品牌。” 谈及梦想和情怀,时松波充满憧憬地说:“将来的某一天,我一定要驾驶自己制造的飞机在黄河上空翱翔。”据其透露,他还想在商丘创办一家大型的科普教育基地,里面容纳航空模型、小型载人飞机、机器人等体验互动活动项目,在孩子们心中从小播下“航天梦”的种子。

    [更多详情]
  • 19 2021-02

    郏县养牛大户张信:牛年要把日子过得更“牛”

    “牛年好兆头,养牛有奔头。”2月18日,在郏县王集乡柴堂村三组张信家的牛棚内,张信一边给牛儿投放饲草,一边高兴地说。 见张信走来,原本蜷卧在一角的小牛立即哞哞地叫了起来。“正月初六又出生两头牛犊,全是母牛,真是开了个好彩头!”看着牛棚内50余头膘肥体壮的郏县红牛,张信心里美滋滋的。 柴堂村毗邻北汝河,灌溉和放牧较为便利,张信的爷爷、父亲都是“老养殖”,他们养的多是羊,经济效益不错。“我之前在西安一家炼钢厂打工,那时候孩子小,父母也还年轻,一年回来一趟也不影响啥。但一直在外奔波总不是长久之计,后来我就决定回家养牛。”张信说,2003年春节期间,他和妻子、父亲商量后,决定利用打工的积蓄在家里建厂养牛。 养牛是投资多、见效慢的差事。前期建牛舍、买牛犊,投资40余万元,“前几年全是净投资,一年就是卖几头牛也入不敷出,基本不盈利,但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张信说。 郏县红牛是全国八大优良黄牛品种之一,2006年被原农业部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近年来,为实现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郏县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组成的振兴郏县红牛产业指挥部,出台了《振兴郏县红牛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政策引导、龙头带动、金融支持等措施,使红牛产业成为乡村振兴、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 “现在,母牛产红牛牛犊有奖励,每出售一头红牛还有奖励,去年我又申请了10万元的惠农贷款,利息很低。这不,去年秋季我又购买了12头能繁母牛,如果顺利的话,今年冬季应该至少可以再增加12头牛犊,到时候我准备扩大牛舍。”张信说,除了经济方面的支持,县农业农村局畜牧中心和乡畜牧站在防疫、疾病治疗等方面的服务也很到位。牛布病防疫一年一次、口蹄疫防疫一年两次,全部免费,且兽医上门服务,仅此每年就可为他节省3万元左右。 如今,他家建起了新房子,热水器、空调、冰箱、网络电视等电器一应俱全。“牛粪和成品牛都不愁卖,惠农贷款也很给力,争取两年内将养殖规模扩大到200头。牛年来了,我希望依靠养牛把日子过得更‘牛’。”张信说。

    [更多详情]
  • 18 2021-02

    内黄:600亩西红柿新春上市助农增收

    春节期间,内黄县城关镇真武庙村的600亩大棚西红柿新鲜上市,大大丰富了节日期间的“菜篮子”,也给种植户带来上千万元的经济效益。 走进内黄县城关镇真武庙村,一排排整齐的大棚映入眼帘,大棚内暖意融融,一片生机盎然。村民李现军正穿行在西红柿植株间,忙着采摘西红柿。几年前,他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建起了蔬菜大棚,依托自己的双手,脱了贫、致了富。 内黄县城关镇真武庙村村民李现军说:“现在这价钱也差不多,都是那一块五六,卖到最后能卖到那一万四五千块钱吧。” 真武庙村是远近闻名的瓜菜种植村,近年来,村里依托瓜果蔬菜的种植优势,变被动“输血”为主动“造血”,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的新路子,这不仅加快了全村温棚产业的发展,也使村里群众的收入更加持续稳定。 内黄县城关镇真武庙村村委委员李凤永表示:“我们村里边已经有60户这样的种植户了。通过这两年镇村两级在资金方面、土地流转方面、包括技术方面给予农户大力支持,已经逐步发展,现在已经有600亩温室大棚西红柿了。就这个西红柿这一季,下来了,就能为这些农户带来上千万的经济效益。”

    [更多详情]
  • 18 2021-02

    “莓”好时光 电商助力

    大年初一一大早,一辆辆厢式货车就停在濮阳市依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物流仓储中心门前,有序等待装货。 “它们运输的主要是草莓,也有电商合作商从农户采购的西红柿、鸡蛋等农副产品。过年车少多了,春节前是快递物流发货高峰期,每天都有1万多单。”依禾农业总经理吴东伟掩不住脸上的笑意。 依禾农业位于南乐县谷金楼镇后平邑村,不仅有占地500多亩、投产46座全钢架温室大棚的依禾农庄等实体经济,还入驻了京东、天猫等传统电商平台和依禾拼购等新零售电商平台。 前一段时间,受国内部分地区疫情反弹的影响,当地农户的草莓、鸡蛋等农副产品销售不理想。正在农户一筹莫展之际,吴东伟主动伸出合作之手。 “去年春节疫情防控期间,俺村的鸡蛋、苹果卖不出去,就靠依禾电商解决了大难题。现在又有难处了,依禾还来帮俺们!”谷金楼镇后平邑村村民田信勇感激地说。 “当前,很多濮阳市民通过微信群、小程序这种‘社区拼团’的模式下单,然后货物统一配送到各社区拼购团长,由拼购团长进行配送或市民自提;市外订单主要依托京东、天猫等传统电商,销往全国各地。”吴东伟说。 为了辐射更多农户,依禾农业规划建设了占地15亩的物流仓储中心。去年,企业通过电商实现销售收入6000多万元,帮助800多户农户解决了农产品销路问题。其中,帮助322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万多元。 “以‘传统电商+社区电商+技术培训+电商扶贫’打通农产品上行之路,是谷金楼镇的电商助农新模式。目前,全镇有500多人接受了电商培训,其中130多人涉足电商产业初尝红利。”谷金楼镇镇长邢晓伟说,该镇将依托更多像依禾农业这样的电商企业,在发展绿色实体农业的同时建设电商小镇,形成线上销售带动线下生产的“产销一体”模式,让群众的日子更加红火。

    [更多详情]
  • 18 2021-02

    《中国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发布

    日前,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办的《中国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据悉,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持编制的《建议》,共四章1.3万余字,全面总结了中国茶产业“十三五”发展成就,分析了我国茶产业当前面临的发展环境,提出了未来五年中国茶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建议》介绍了茶产业在扶贫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很多贫困县域都将其作为精准扶贫的主导产业,涌现出了福建安溪、湖南安化等一大批成功的样板。337个国家级贫困县在茶产业的助力下实现脱贫。“十四五”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期。为助力乡村振兴,茶产业将在以下两方面发力:第一是持续推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有效转化,第二是继续弥补现代茶产业与小农户之间衔接机制的欠缺。

    [更多详情]
  • 18 2021-02

    民权:无土栽培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俺种一辈子地了,还真没有见过没有土壤能种菜的嘞!科技发展真快,现如今这先进的种地技术也‘跑’到咱乡村里来了。”2月17日,民权县双塔镇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内,来自该镇牛牧岗村的66岁的张振军感慨地说。 张振军口里所说的“没有土壤能种菜”,其实就是该镇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的无土栽培技术。 春节前后,农闲的人们像赶大集一样到该产业园参观,有本地的,也有周边县市区的乡村组干部和群众。 该镇党委书记葛运刚介绍说,这个产业园是2020年6月份双塔镇与河南农业大学实施的合作项目,镇政府通过流转群众1500余亩土地,投入建设高标准温室大棚116座,园区采用现代化的高科技种植理念,实行立体种植模式,悬空无土栽植特色蔬菜,地面种植芦笋,温控大棚全部采用电子数据控制,不用化学农药,在这里打工的村民也变成了新型“产业工人”。 据该产业园技术员柴现恩介绍说,无土栽培全部采用高科技气雾栽培技术,通过营养液的喷淋和环境控制,让蔬菜达到最佳生长状态。自动喷水、补充光照,蔬菜能充分吸收大自然的营养,摆脱对化肥的依赖,成为真正的绿色食品。用的水肥一体化设备,直接通过手机就可搞定控制,省时省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当记者问到产业园产出的蔬菜销路如何时,柴先恩说,好东西不愁卖,在网上就销售一空了。白玉黄瓜卖8块钱一斤、番茄卖12块钱一斤,订单不断,在春节前大卖了一场。这个3亩多地的大棚,如果种番茄一年种两茬,纯收入最低也在15万元钱以上。 记者了解到,该产业园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扶贫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带领贫困村民走上产出高效、产品安全的科技致富之路。截至目前,该园已安排200多名周边村民到产业园就业。 民权县双塔镇牛牧岗村脱贫户张登国,搬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小账:6亩地全部被政府返租了,每亩每年1000元,每年有稳拿稳的6000元租金。他在产业园修枝打杈、拔草干零工,每天还能挣个60元、80元,每月挣一两千元,一年也弄2万多元。像张登国一样,牛牧岗村民刘金付、王玉荣也是该产业园的产业工人。今年65岁的王玉荣说,俺是这里的长期工,天天有活干,俺家离这不到一里远,离开家门,抬脚就进大棚了,活不重,每月1800元,这让俺以前想都不敢想!“年底产业园还要给咱老百姓分红,您说这日子,不高兴都不可能!”刘金付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高科技的智慧农业植入乡土,造福百姓,给下一步的乡村振兴激起了“一池春水”。

    [更多详情]
  • 18 2021-02

    “薯”光照亮绿色农场

    “这些都是窖藏的蜜薯,蜜薯一年可以种植两季,市场行情非常不错。”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李寨镇二郎村的荷叶家庭农场,见到了正在地窖里忙碌的农场负责人苏何叶。 “地窖的温度要始终保持在10℃—15℃之间。很多农民在收获红薯后都会进行窖藏,一来是为了育种,二来可以使红薯所含的淀粉在窖藏后‘回糖’,让红薯的口感更加香甜。窖藏蜜薯和窖藏普通红薯的道理差不多,经过窖藏以后,既能保证蜜薯的品质和口感,又能延长它的保鲜期。”苏何叶言语间带着骄傲。 苏何叶的确有骄傲的理由。众所周知,蜜薯是一种健康美味的绿色生态食品,营养价值较高,有防止高血压、健脾胃、调节肠道、增强免疫力等功效。而苏何叶所种植的“烟薯25号”则是蜜薯中较为有名的一个品种,它抗病能力强,皮薄如纸,纤维较少,口感绵密细腻,且种植过程中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管理起来省心,亩产量可以达到3000斤—4000斤,每亩售价最高可以达到1.2万元,种植效益较为可观。 去年年初受疫情影响,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是苏何叶种植的“烟薯25号”蜜薯几乎没有受到波及。归根结底,这和她常年与土地打交道所积累的经验是分不开的。 2014年,苏何叶注册成立了荷叶家庭农场,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红薯等。截至目前,农场共流转土地600余亩,为村民提供了30多个就业岗位。期间,苏何叶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不断调整优良品种种植结构,在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红薯等传统农作物的基础上,尝试种植“烟薯25号”蜜薯,所收获的蜜薯受到了市区许多超市和山东部分收购商的青睐。 “过来干活的都是上了年纪的村民或者生活上有困难的村民,工资当天结算,男工是80元/天,女工是60元/天,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大家的日子过得比这些小蜜薯还要甜呢!”村民朱秀英笑着说。 苏何叶告诉记者,种植蜜薯只是自己发展计划的第一步。“近年来,李寨镇党委、政府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壮大各个乡村的特色农业产业。下一步,自己也要跟上时代步伐,在扩大蜜薯种植规模的同时,培育更多绿色优质农产品,不断开辟增收致富的新途径。”谈及未来,苏荷叶目标明确。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