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7 2020-11

    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在光山召开

    11月16日,2020年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现场会在光山县召开。会议回顾总结近几年全国油茶产业的发展成效,全面部署明年油茶产业重点工作。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发改委、全国15个省、区、市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负责同志,从事油茶研究开发及示范推广的科技工作者代表,部分油茶示范基地和油茶企业的负责人等参加会议。与会人员参观了光山县的司马光油茶园、诚信公司油茶种植基地、蓝天公司油茶种植基地、司马光油茶智慧产业园等地,了解观摩当地油茶产业发展情况。 光山县地处大别山北麓,属于典型的浅山丘陵地区,这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有近10.1万贫困人口。如何把荒山变成“金山”,经过充分调研论证,该县将“油料上山”作为脱贫致富的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截至目前,全县有油茶企业、合作社56家,种植大户218户,4.8万户群众参与油茶经营,油茶产业已成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据了解,目前全国油茶种植面积达到6800万亩,高产油茶林1400万亩,茶油产量62.7万吨,总产值1160亿元。会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春良强调,要把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油茶产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摆在首要位置,作为推进新时代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开创油茶产业发展新局面。要坚持把油茶产业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助力国家粮油安全的重要战略来抓;要坚持把油茶产业作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举措来抓;要坚持把油茶产业作为推动绿色生活、推进健康中国的重要支撑来抓。

    [更多详情]
  • 17 2020-11

    玉兰苗木产业成增收支柱

    近年来,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把玉兰苗木产业作为繁荣农村经济、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不断优化结构,提升品质,扩大规模,放大特色,努力推动玉兰苗木产业持续高效发展,不仅引领当地苗木产业转型升级,还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建立起国家储备林育苗基地。如今,玉兰苗木产业已经成为带动当地村民实现有效增收的支柱产业。 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是全国有名的“玉兰之乡”。截至目前,全县以玉兰为主的苗木种植面积有38万亩,居南阳市第一、河南省前列;有花木生产专业村55个、花木专业合作社200余家、省市级花木龙头企业10个,并建成了河南省唯一的玉兰苗木产业化集群。 早在2016年,南召县皇后乡娘娘庙村就筹建了全县第一家村级互联网平台,并注册了“皇后玉兰娘娘”商标,建立起苗木网络展示、销售平台,通过电子商务拓展玉兰苗木销售空间。 娘娘庙村的互联网电商平台覆盖农户530户,每年可实现销售600多万元,使农户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 “借力电商平台,村里的苗木花卉销往北京、上海、山东、西安等10多个省份,苗木销售形势好、价格高,加入苗木合作社的农户收益实现翻番,大家心里都美滋滋的!”娘娘庙村苗木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高严然说。 娘娘庙村两委班子发动全村群众种植花卉苗木,把村里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聚拢在一起成立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管理委员会,动员全村130户贫困户加入苗木合作社,每个合作社分包40多户贫困户,实行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组织销售,统一物流外运,实现了对贫困户的全覆盖。 “玉兰苗木成了娘娘庙村群众致富的‘摇钱树’!”高严然说,娘娘庙村种植了1300亩玉兰苗木,“90%以上的土地种植玉兰苗木,90%以上的农民从事玉兰苗木产业,亩均效益在9000元以上,是种粮食收益的5倍以上”。 玉兰苗木产业让群众鼓起了钱袋子。“这两年市场行情紧俏,现在村里的苗木合作社都不敢承接外地客商的大订单,因为大规格的玉兰苗木已经卖空断货了。”娘娘庙村党支部书记高先然说。 为了壮大发展玉兰苗木产业,南召县云阳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进南阳锦天园林公司、玉兰国际花木城两大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实施科技创新,成立了玉兰研究所、玉兰试验站和种质资源基因库进行品种繁育和驯化,建成了以玉兰生态观光园和玉兰国际花木城两大园区为主的玉兰繁育区5000亩,与山东泰安苗木发展有限公司、河南省中原特种植物院合作打造特色玉兰盆景,成功繁育出紫玉兰、红玉兰、望春玉兰等10个玉兰品种的矮化技术,形成年成交额5000万元以上的规模化种植基地。南召县因此荣获“中国林业产业创新奖(苗木类)”。 据介绍,县里投资1.1亿元建设的玉兰生态观光园,核心区面积达1500亩,园区栽植以玉兰为主的苗木70多种20多万棵。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农民发展苗木基地3万亩,每年带动农户销售玉兰苗木8000多万棵,累计实现产值2亿多元,带动400余户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投资1.3亿元建设的玉兰国际花木城,年可生产盆景玉兰100万盆,培植矮化玉兰近200万棵。此外,县里还建成综合经营交易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生态景观体验园及玉兰品种种植基地,成为豫、鄂、陕三省玉兰苗木集散地和交易地。 更让南召县玉兰声名远播的是南召县投资15.37亿元建成的全国最大的国家储备林项目基地,一期流转土地2.7万亩,计划发展玉兰、辛夷乡土树种5.5万亩。2019年春季以来,在城郊乡鸭河口水库项目区,已完成辛夷、玉兰种植面积1.2万亩,栽植胸径3厘米至4厘米的辛夷、玉兰等树种12万余株。 南召县还与上海园科院携手合作建设全国最大的玉兰标准化种植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玉兰森林公园,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人人称羡的“金银川”。 在位于南召县崔庄乡马良村的国储林育苗基地,南召县森源林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流转土地500亩,建设标准化大棚60亩,已培育玉兰6万株、辛夷种苗100万株。该基地通过实施“三制五化”,即采取科研机构合作制、课题研究负责制和育苗管理责任制,按照“乡土化、良种化、容器化、订单化、水肥一体化”的办法,提升玉兰、辛夷苗木质量,增加花木产业科技含量,既保障了国家储备林用苗需求,又示范引领花木产业转型升级,让玉兰产业更具兰心“慧智”。 按照“基地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理念,南召县采取“园区引领、龙头带动、科技创新、政策激励”等措施,扶持建设玉兰生态园、国际花木城、锦宇园林、紫金园林、德仓园林等十大花木精品示范园区,辐射带动群众融入玉兰苗木种植、管理、销售产业链条,依靠苗木产业示范基地实现增收致富。

    [更多详情]
  • 16 2020-11

    睢阳区:千亩西兰花开出“致富花”

    这几天,睢阳区娄店乡张桥村委会李夏庄村的村道上,天天都有菜农满载着西兰花排起长长的队伍,等待着收购点过磅。一辆辆三轮车从村外排到村里,菜农们却不着急,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聊着收成和希望,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今年西兰花行情好,最便宜的时候1块多一斤,最贵的时候卖到3块多一斤。平均亩产都在3500斤以上,每亩收入5000到1万块钱,今年可真是抓住了……”村民李齐志掰着手指算账时颇为兴奋。 李齐志是张桥村委会李夏庄村的西兰花种植大户,每年都以种植西兰花为主,是远近有名的“市场通”。年初,他看到蔬菜行情不错,便通过本村的合作社流转了35亩土地,扩大西兰花种植规模。 “这个西兰花品种比较好,一亩地施七八十斤化肥再加上自家的农家肥就可以了,平常不需要打药,很容易管理。一年可以收三茬,而且可以套种西瓜、玉米等。这一茬收了以后还可以种小麦,啥都不耽误。”在李夏庄村,像李齐志这样种植西兰花的还有60来户,形成了该村典型的特色产业。 张桥村党支部书记家发全告诉记者,该村通过合作社的宣传和带动,今年西兰花种植面积约有700亩,再加上邻近的孙李堂、李小等村的散户种植,当地的西兰花种植面积不低于1000亩,群众真正实现了增产增收,种植积极性也大幅提高了。 村民李龙兴是李夏庄村西兰花收购点负责人,他和爱人一个负责过磅,一个负责装车,忙得不亦乐乎。“这几天每天从早忙到晚,每天能装车1万多斤。如果能达到2万斤,收购商就直接来地里收购,不用菜农一车车往外运了。按照今年的行情和菜农的种植意愿,估计明年能达到这个标准。”李龙兴边忙边说。 近些年,娄店乡以芦笋种植为龙头,积极调整产业机构,扩大特色种植面积,在全乡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布局。乡长李中军表示,下一步,该乡将继续发挥合作社的带动示范作用,引导群众优化种植结构。同时,利用新建成的冷链物流产业园大型冷库,做强做大做深产业链,提高产业效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助力全面小康建设和乡村振兴。

    [更多详情]
  • 16 2020-11

    “郑冷链”让进口食品“来可追去可查”

    记者了解到,郑州市市场监管局、郑州市大数据局携手阿里巴巴,已研发出郑州市冷链食品追溯系统(郑冷链),目前该系统已运用到全市进口冷链食品监管工作。 全市购进进口冷链食品的企业,在进入市场前,利用“郑冷链”客户端或小程序,提前进行信息报备,报备内容包括产品品种、规格、数量、批次、产地、检验检疫等信息。首站接收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需为每个进口冷链食品赋予“食品追溯码”,赋码后入库、入场。 进入市场后,所有进口冷链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均需执行入库扫码、出库扫码、拆包码关联,实现进口冷链食品从生产流通到销售环节的一码通用、一码统管,力求做到“来源可溯,流转可查,去向可追”。 针对未通过“郑冷链”做信息报备、未赋码、缺失追溯数据的相关产品,相关单位及个人应做到不采购、不销售、不使用。

    [更多详情]
  • 16 2020-11

    渑池县:种药材 增收入

    11月12日,渑池县张村镇漏泉村村民在村丹参种植地采挖丹参。该村大力发展丹参产业,其中村集体种植445亩,贫困户种植830亩,直接带动村集体和群众增收500余万元。

    [更多详情]
  • 16 2020-11

    河南光山:油茶喜获丰收

    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槐店乡晏岗村司马光万亩油茶园基地,两名村民们正在收获成熟的油茶籽。 据悉,该县把发展油茶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以“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把油茶产业作为富民的特色产业,推广新技术,发展深加工。截至目前,全县油茶种植总面积达25.5万亩,带动近30万农民增收致富。油茶产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成为全县人民的“致富树”“幸福果”“健康油”。

    [更多详情]
  • 16 2020-11

    小“多肉”做成大产业

    近日,记者在上蔡县重阳街道尚堂社区上蔡县驰崇花卉种植场的展厅里看到,数万盆多肉植物分类整齐、五彩斑斓,老板葛计划正在抖音直播间里售卖自己培育的多肉植物。 据了解,葛计划和他的妻子都是80后,之前在河北开办箱包厂。2019年,由于箱包生意不好做,葛计划就在亲戚的介绍和帮助下,投资100多万元兴建了驰崇花卉种植场,培育多肉植物。 就在事业刚起步时,新冠肺炎疫情悄然而至,给葛计划刚燃起的创业热情浇了一盆冷水。受疫情影响,多肉销路不畅,葛计划遇到开业后的第一个危机。正当夫妻二人一筹莫展时,刷抖音让他们看到了新的销售途径。 为打开销路,葛计划开始做直播,目前在抖音上进行直播的效果还不错,每天销售额能达2000元。虽然感觉挺累的,但看着这些花花草草,葛计划心情舒畅多了,现在越来越爱这一行了。 葛计划在线上直播拓宽花卉销路的同时,也为他吸引了遍布全国各地的粉丝。不少线上粉丝还转为线下粉丝,在网上看完直播后开车实地参观、购买多肉植物。 顾客伊相真说:“我是从抖音上无意中发现这个地方的。第一次来这儿就感觉多肉品种比较齐全、质优价廉。我平时喜欢种花养草,每次来都会买几盆。” 目前,多肉销售以线上为主,订单越来越多,也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记者看到,在展厅的一片空地上,几名在此务工的村民围坐在一起,熟练地将多肉打包、装箱。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多肉种植已成为一项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顺应时代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兴产业。葛计划告诉记者,下一步,公司将持续扩大规模,以多肉文化体验、生态旅游观光、带动乡邻致富为发展方向,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业,倾力打造集“企业现代农业、多肉基地、电商平台、贫困户”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把更多的贫困群众拉入产业发展链条,为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加速度”。

    [更多详情]
  • 13 2020-11

    “种养结合”蹚出幸福路

    清晨,天蒙蒙亮,渑池县张村镇漏泉村的赵成午便早早整理好家中的土鸡蛋,前往两公里外的集市上售卖。赵成午家的土鸡蛋远近闻名,虽说10元一斤,是商品鸡蛋价格的两倍多,但他家的母鸡在田园散养,饲喂自种的五谷杂粮,有纯天然、无添加的优点,这使得赵成午的土鸡蛋不仅畅销本地,而且吸引了外地的客商前来采购。 其实,赵成午家不仅散养了300多只土鸡,还有4头母猪、2头肉猪、12只波尔山羊,而且还种植了3亩冬桃、5亩花椒、5亩玉米。赵成午粗略算了算,去年他家收入了将近10万元,今年至少能收入十二三万元。 回忆起以前的生活,赵成午说:“俺媳妇身体不好,一直得吃药,每年光药钱就得一两万。加上家里各方面的开支较大,以前经常向亲戚、朋友借钱,到最后连开口借100元都借不出来。为啥?人家怕还不起债!当时便心生一个信念,我一定要翻身、一定要转变!”说到这儿,赵成午的腰杆挺得直直的,眼睛里闪着光芒。 2013年,赵成午家因病致贫被确认为贫困户,家中一贫如洗,只有三间堂屋,连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赵成午想脱贫、想致富,从哪入手呢?他想起了自己从小喜欢养动物的爱好,那就搞养殖吧!搞养殖需要启动资金,家人看病都借不来钱,更别说投资养殖了,想到这里,赵成午一筹莫展。 镇、村干部了解到赵成午想发展产业的想法后,帮助赵成午办理了5万元的扶贫金融贴息贷款,赵成午开始建猪圈、买小猪、买鸡仔、买小羊,养殖猪、鸡、羊还需要大量的饲料,赵成午就利用自家的土地种植玉米,玉米秆可以养羊,玉米粉碎后就是上好的猪、鸡饲料,自产自用、种养结合,既不用愁玉米的销路,又保证了养殖饲料的纯天然、无添加,一举两得。养殖猪、鸡、羊产生了大量的农家肥,处理农家肥让赵成午发了愁,怎么办?恰逢镇、村倡导发展花椒、冬桃产业片,赵成午便一口气发展了3亩冬桃、5亩花椒,这样农家肥就可以直接用在自家地里,也省去了买化肥的费用。至此,赵成午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完成了“种养结合”模式的全部流程。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攒了点钱,我把家里的房子重新修了一下。孩子们也很争气,大女儿已经在外工作、成家,二女儿考上了大学,小儿子上了中专。眼看着日子越过越好,2019年我主动递交了脱贫申请书,要求退出贫困户行列,通过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我很高兴,也很自豪!”赵成午高兴地说。

    [更多详情]
  • 13 2020-11

    种植火龙果 生活红似火

    “近年来,通过镇党委、镇政府的积极帮扶,我们通过种植‘火龙果+木瓜+凤梨’的套种模式获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每亩收入5万多元,实现了我的致富梦想,让我的生活过得红似火。”11月11日,在杞县五里河镇土楼村火龙果扶贫种植基地,农户王建中高兴地说。 近年来,在该镇党委、镇政府和村“两委”的积极引导下,该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向特色种植要效益,筹集资金45万多元搭建温室大棚10多座,通过种植火龙果、木瓜、凤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带动了10余户贫困户打工就业,实现了致富的梦想,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土楼村党支部书记毛运得说:“种植特色高效益的经济作物,就是要让村民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走得更快。” 该镇党委书记马驰洲告诉记者:“我们打造的产业扶贫基地充分发挥了带贫作用,让更多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稳定就业,保证他们脱贫不返贫,最终走上致富之路。”

    [更多详情]
  • 13 2020-11

    甘蔗丰收 甜了农户

    11月10日,在正阳县傅寨乡傅寨村的田野里,村民樊美玲正在收获甘蔗。她看着一棵棵甘蔗长得粗壮、色泽黑亮,脸上露出了丰收的喜悦。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