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3 2020-11

    荒地变良田 农民心里甜

    走进河南省桐柏县,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丰收的田野一派生机。谁能想到,几年前的桐柏农村还一直为发展产业发愁。这里“七山一水二分田”,这样的山区怎么发展农业?“山多看起来是劣势,但换个思路,浅山坡地多,未利用地开发潜力大。”南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桐柏县委书记莫中厚说,加快推进土地整治,是桐柏因地制宜进行的一项探索。 近5年,桐柏县投资8亿多元,综合整治面积24万亩,复垦工矿废弃地,新增耕地7万亩,累计整治土地共32万亩。随着耕地面积增加,基础设施改善,经营方式转变,越来越多的桐柏农民尝到了增收的甜头。 耕地怎么保? 开发荒地丘陵,改善基础设施,耕地质量提升3个等级以上 固县镇柳扒村村民许新强,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不能出门打工,全家收入主要靠种地。“家里有12亩地,零零星星地分成了7块,浇不好浇,收不好收,前些年想在附近找块大田,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 2016年,县里的土地整治项目落户柳扒村。通沟渠、整田埂,村里新增耕地320亩。“自家的地合并、平整,又流转了120亩整块地,其中90亩种花生,其他种玉米。”许新强说,“种上了大田,心里甭提多踏实了。” 放眼望去,土地起起伏伏,大片成熟的花生、玉米已经收割。许新强说:“今年,尽管天公不作美,可灌溉设备派上用场,花生亩产有500多斤,比整治前1亩高出200斤,100多亩地纯收入能达到四五万元,真中!” 综合整治,规划先行。桐柏制定了土地开发整治规划,预计到2022年开发近10万亩未利用土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金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石头畈村种了600亩水稻,前年秋收遇上连阴雨,田间土路泥泞不堪,车进不了地,粮运不出来,稻子大多发生霉变。理事长胡金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就在当年,包括石头畈村在内37个村的土地整治项目完工,共修成田间道路419公里、生产路270公里,4米宽的水泥路,彻底解决了胡金成的难题。 让农民受益的,不仅是路。走进固县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区,管护牌上画着一张施工图,清晰标注水井、坑塘、干渠位置。仅一个项目区,就完成坑塘工程237座、漫水桥31座、流水堰6座。 项目区新增、修缮农业基础设施后,农田有效灌溉率达到90%以上。综合产量、水利等标准,全县整改后的土地质量平均增加3个等级以上。“有了旱能浇、涝能排的好地,我们种的水稻,每亩能产600到650公斤,稻子质量好,每公斤比市场价能多卖0.4到0.6元,腰包越来越鼓咧!”胡金成说。 资金从哪来? 财政投入“四两拨千斤”,建立“谁投资、谁受益”机制 推进土地整治,资金从哪儿来? 桐柏县县长贾松啸介绍,一是财政资金。除了国家投资,县里设立土地开发基金,列入财政年度预算,专款专用,发挥“四两拨千斤”作用。二是通过投资平台融资,引入社会资本投资。调动多方参与,坚持“谁投资、谁受益”,新开发复垦的耕地对开发者进行奖励。 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做到建得起、用得上、管得好、长受益?“建立长效机制是关键。”桐柏县副县长李亚松说,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实施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项目公告制等,通过一系列制度保障项目建设的进度和质量。 李亚松表示,土地整治是一项民生工程,但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也面临着农民群众的不同诉求。“农民的事让农民说了算,最大程度调动群众积极性。”李亚松说,每一次实施项目,在完成初步设计方案后,都要及时召开村组干部会、村民代表会,广泛征求意见。只有80%以上村民同意,方可推进。根据村民需求,统一规划田间道、生产路与“村村通”工程,尽量将道路修到群众家门口。施工中,请群众监督工程质量。竣工验收后,与耕地所在村签订移交责任书,请群众参与后续管护,避免“有人建、无人用、无人管”等问题。 群众最关心的是土地整治前后的土地面积、权属。为打消群众顾虑,县里组织群众与干部一起测量土地面积,计算收入细账,确保群众利益。 柳扒村村民唐付陆的10多亩承包地零零星星。土地整治前,他最担心的是沟里的地平整为梯田,面积够不够数;土地等级提升了,还是不是自己的地,要不要掏腰包?经过测量、核算,整治后的土地面积、家庭收入都没有减少,唐付陆说,“这下可把心放到了肚子里。”不仅如此,他从村里新增耕地中又租了120亩,种植花生、玉米,收入增加一大块。 如何稳增收? 项目区聚集新技术、新产品、新主体、新产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好地要长出好收成,种地就得“换脑筋”。桐柏县在土地整治项目区,大规模推广农业新技术、新产品,使用测土配方、有机肥,减少土地板结,提升地力。许多农户种起蔬菜、瓜果、茶叶等高效作物。 月河镇袁庄村的王叶青流转了300亩地,其中100亩种水稻、花生,另外200亩种茶叶。“经过整治,每亩地可以增产干茶50到80公斤,增收2万元左右。”王叶青说。数据显示,目前桐柏县茶叶种植面积从2015年的4万多亩,增加到12万亩。 平氏镇是高产农田建设示范区。2011年,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建设规模13247亩。完工后,镇里吸引投资,建成无公害蔬菜、瓜果和花卉生产基地,提高农民收入。 零星地块整治连片,方便机械化作业,全县水稻、小麦综合机收率达到95%,玉米综合机收率达到90%,花生机收率达到85%。生产成本降低了,土地流转加快了,涌现出一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在田间,记者见到毛集镇丰果花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长松。他介绍,毛集镇荒坡地面积大,过去土地贫瘠、水源匮乏,年成不好时,种地还可能赔钱。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合作社种植2100亩高油酸花生,一亩地比过去多挣300多元。 在柳扒村,农业龙头企业也看好发展前景。金兴薯业是一家从事红薯良种繁育、种植、精深加工及销售于一体的企业。企业与村里合作,共同发展红薯产业。企业负责建育苗基地,研发新品种,收购红薯制作淀粉。村民种植、管理,村集体负责建立红薯种植示范基地。村党支部书记李德华说,“大家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既做强了新产业,又帮助村民增加了收入。” 贾松啸说,目前桐柏县种植大户已有3000多户,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5万亩,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使得高效农业示范项目在一个个偏远村扎根,“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形成,有力助推了乡村产业振兴。

    [更多详情]
  • 13 2020-11

    武国定:迅速掀起冬春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潮

    11月12日,全国冬春农田水利暨高标准农田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后,省政府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安排我省工作。 副省长武国定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全省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当前是开展冬春农田水利建设的黄金时期,要抓住时机,迅速行动,掀起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潮。 武国定强调,要高质量完成66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按照“五化”要求,实施好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创建;要全面完成“四水同治”任务,紧盯难点堵点,解决好土地报批、资金筹措等问题;要切实抓好农村供水“四化”试点工作,为全省提高农村供水水平探索经验;要全面做好水毁工程排查修复工作,确保明年安全度汛;要认真谋划“十四五”重大项目,抓好新谋划重点水利工程前期工作,力争尽快开建;要扎实推进农村水价综合改革,确保完成1000万亩改革任务。

    [更多详情]
  • 12 2020-11

    “怀菊”身价上涨香飘全国市场

    11月9日,“怀菊”采摘期基本结束,可在武陟县西陶镇豫金怀药产销合作社,省内外订购“怀菊”的客户还络绎不绝,等待签订供给合同。连日来,该县天气晴朗,朵朵“怀菊”绽放笑脸,为农户采摘提供了方便。 为啥今年该镇的“怀菊”能飘香市场,赢得客户青睐。“我们在经营上,与北京同仁堂、河南宛西制药、张仲景大药房合作,建立了高标准‘怀菊’种植基地,从种植、管理、采摘到加工一条龙服务,从苗到花严格按科学要求无公害管理,所以才有这高质量的收成。”武陟县沁怀四大怀药研究所所长李火金说。 今年,该镇“四大怀药”种植基地种植“怀菊”达800亩,约占焦作市二分之一。其间,北京同仁堂、河南宛西制药、张仲景大药房主要负责人,多次分阶段到实地观摩检测,检测结果均符合种植管理要求,他们采摘前已与该基地签订了合同。11月6日,张仲景大药房采购部部长吕继朵在该基地观看后大加赞叹:花式好,味香药正。当场就签订了长期加工合同。 近日,记者走进武陟县沁怀四大怀药研究所烘焙车间,烘焙出来的“怀菊”浓香四溢,看到工人们正在忙碌着,加班装箱外运。工人们说,今年这里的“怀菊”真是卖“疯”了,要货的站在跟前催,嫌慢还得亲自上手干。 今年西陶镇“怀菊”俏销市场,也给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据介绍,去年鲜“怀菊”最高价每公斤3.5元,今年一下涨到每公斤5.5元,预计农民每亩增收2000元以上。

    [更多详情]
  • 12 2020-11

    郏县:千亩迷迭香让荒山变金山

    近日,笔者走进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安良镇北部山区的迷迭香种植基地,本是秋风萧瑟、万木凋零的季节,看到的却是满眼的绿,闻到的却是浓浓的香,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而这些香和绿不仅扮靓了山村,更是带富了村民。迷迭香是一种四季常青的植物,由于迷迭香叶片本身就属于革质,较能耐旱,非常适合山区种植。迷迭香的叶片采摘后可以入茶、入药,有提神醒脑,增强记忆力、祛痰、抗感染、杀菌之功效。 “一亩地的迷迭香市场效益好的时候能有5000元的纯利润,种植规模最大的时候,我这里有1300亩,用工80余人,工人日工资50-80元不等。”迷迭香种植基地负责人郝占铎说。 老山薛村的迷迭香种植已达10年之久,这十年里,让原本颗粒无收的荒山、荒地、荒坡变成了亩均5000元纯利润的“良田“,让村里有了产业,让原来不能外出务工没有收入来源的村民有了打工挣钱的门路,负责人推出的承包制还让原来达不到脱贫标准的贫困户盖了房、买了车,供应着三个在校生。 脱贫攻坚以来,安良镇老山薛村17户贫困户均是在迷迭香种植基地务工脱贫,还有3户贫困户各自承包了30亩已种植的迷迭香,如今已成了脱贫致富的典型。 跟所有新兴产业起步一样,迷迭香种植之初,也面临着资金、租地、道路、水电、技术等各种困难和阻碍,但它的一个执着而坚定的老板——安良镇老山薛村村民郝占铎,他带着自己的儿子,发动周边村支书、乡贤们外出学习、考察,通过对市场的分析和不断的动员劝说,他说动了村支书们,得到了村“两委“的支持,村里帮助他流转了土地,还吸引了一些小投资。2011年,他们开始招募工人、修整土地、引进幼苗,父子俩带着工人们一趟趟地往山上拉水、拉苗、拉肥,踏平了山路,踏斜了夕阳,踏出了迷迭香种植的第一步,更踏响了郝氏父子的大名。 当安良镇党委、政府了解到安良有这样一位有志之士带来了一株耐寒耐旱,一朝种植、十年收益的仙草,立即着手调研,当了解了迷迭香的生长特性和药用价值后,镇党委、政府给予了郝氏父子大量的支持,陆续帮助解决了道路、水井问题,逐步扩大了种植规模,并向其他山区村庄推广种植。目前,段沟村、高楼村、邢楼村的农户均在种植。

    [更多详情]
  • 12 2020-11

    延津县小吴村胡萝卜种植富农家

    又到一年丰收季,延津县小吴村成方连片的胡萝卜在暖阳下,绿意盎然,已成了小吴村的“摇钱树”。 小吴村村民李培保今年种了19亩胡萝卜,已经进行采收了。由于李培保种植经验丰富,他不仅选种优质胡萝卜品种,还利用植保无人机打药、地灌带浇水等先进种植技术,降低种植成本,提高种植收入。现在每年他不仅能销售品相良好的胡萝卜,还大量销售品种优良的胡萝卜苗,过上了幸福的好日子。 李培保告诉记者:“我种胡萝卜已经40多年了,现在种比以前轻松许多,从产线播种、植保无人机打药到地灌带浇水,又省事儿又不少卖钱。我种的这个胡萝卜品种是百王杂交种,价格比较高,你看这胡萝卜长得多好。我们这个地只适合种胡萝卜,现在全村人都种胡萝卜,家里面致富就靠种胡萝卜。我种的胡萝卜早两个月已经卖罢苗了,19亩地卖了7万块钱,希望以后年年都能卖得这么好!” 今年风调雨顺,行情也好,据李培保介绍,按目前行情,今年还是一个丰收年。 像李培保一样,小吴村众多村民也靠种植胡萝卜过上了富足日子。由于胡萝卜种植期只有五六个月,很多村民就把土地集中流转,然后外出打工。杨达峰成立了达峰家庭农场,流转了600多亩地进行胡萝卜种植。规模种植需要大量务工人员,他就安排不能外出打工的乡邻在地里种植管理胡萝卜苗,在收获季节再进行胡萝卜的采收、水洗、装袋等工序,增加他们的收入。 杨达峰表示:“今年种了六七百亩地的胡萝卜,种植期间用工人播种、弄地灌带,一天工人干8个小时可得70块钱,种植、打药都得找工人。秋季收获时,在胡萝卜示范基地干活儿,当计件工,一般4个月能挣一万多元。村民把地流转给我,价格是一亩地1200元,以后就是务工,地租加种植收获期间六七个月务工的工资可以达一万六千多元,不出门把钱都挣了,家也照顾好了,日子越过越好了。” 小吴村是潭龙街道贫困户最多的重点非贫困村,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村“两委”与驻村工作队积极争取项目,并通过群众大会推荐“致富能人”流转土地1000余亩,用来发展胡萝卜种植业,除土地租金外,贫困户还可到合作社务工增加收入。 现在,色泽鲜艳、清脆香甜的胡萝卜成了小吴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小人参”。该村村民不仅有土地收入,还成为家门口的“上班族”,收入提高了,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更多详情]
  • 12 2020-11

    河南宝丰:初冬苗木管护忙

    初冬时节, 河南省宝丰县瑞旺园林花卉苗木种植基地进入忙碌期,农民工对苗圃的十多个树种苗木做好浇水、除草等日常管护工作,清理苗圃大多数花卉苗木病虫的病原物或越冬卵,为苗木过冬和上市销售做准备。

    [更多详情]
  • 12 2020-11

    商丘市以农业产业扶贫助推乡村振兴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市农业农村部门立足部门职能、发挥行业优势、强化责任担当,扎实推进农业产业扶贫,加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今年11月11日,全市通过农业产业扶贫累计带动贫困人口10.9万户32.8万人。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带动产业脱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项目支撑,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发挥其带贫作用。目前,全市适度规模经营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比例达到32%,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7360家,托管服务土地面积663万亩次,小农户151万户次。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以集群核心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帮助贫困农户积极发展特色种植、养殖项目,加快产业脱贫。全市龙头企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累计增收3.51亿元,贫困户年平均增收3419元。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依托国家科教云平台和“云上智农”APP,试点推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12天+30学时”等线下线上融合培训模式,重点对农村贫困人口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农村贫困人口成为懂技术、会管理、能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近年来,我市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7280人。 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提高产业带贫能力。围绕“四优四化”,积极引导贫困户调整种植结构,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果蔬。扩大优质小麦种植面积,今年全市夏收优质专用小麦190万亩,较去年增加30万亩,全部实现订单种植,价格普遍高于市场价格10%,为农户增加收入1.71亿元。发展优质花生种植,以规模化种植引领带动小农户发展。通过发展优质花生种植,带动贫困人口8960户33400人。做好优质果蔬种植。积极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一户一策”产业推进行动,重点抓好柘城县三樱椒、宁陵县金顶谢花酥梨等特色高效农业,辐射带动农民25650户,其中贫困人口11370多户33750人。 开展农业科技帮扶,加快产业脱贫步伐。抓好农业技术服务,帮助农户特别是贫困户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困难,累计培训农民40余万人次,解答农民技术咨询6万余条,发放农业产业扶贫技术、农业政策法律宣传材料140余万份。开展农产品消费扶贫。以开展高速公路服务区贫困地区名特优新农产品消费扶贫行动为抓手,促进名特优新农产品销售。我市已启动5个高速服务区、10个超市展销专区,先后举行展销活动14场次,90多家带贫企业参与,目前销售额累计达173.53万元。

    [更多详情]
  • 10 2020-11

    商水县农民贾喜梅种花带富众乡邻

    家住商水县巴村镇胡集行政村的贾喜梅5年前是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这几年种植金银花和金丝黄菊,成为当地有名的“种花大王”、致富带头人。 贾喜梅原有一个幸福富裕的家庭,丈夫在外打工,每年挣回五六万元,率先在村里建起了二层小楼。很不幸,2014年春季,丈夫身患肝癌,做手术花去了30多万元。由于家里的积蓄都用在了建房上,丈夫的手术费大都是借来的。而且,手术后丈夫不能干重活,更不能打工挣钱,孩子都在上学,贾喜梅既要管理12亩农田,还要照顾丈夫生活,日子一天不胜一天。2015年秋,眼看别人家的小麦都播种结束了,贾喜梅家买化肥的钱还没个影。正当贾喜梅发愁时,该县人大代表、镇干部袁春丽到村里检查麦播工作了解到她家的实际困难,帮助她申请了1600元救济款,买来了化肥,种上了麦子。 考虑到光靠种几亩粮食啥时候也富不起来,袁春丽鼓励贾喜梅种金银花。“她带着俺去封丘县金银花基地考察,当场签订购买种苗及回收金银花合同。由于栽植金银花是在春季,俺就趁闲置的几个月时间种植了6亩菠菜、芫荽,一亩地多收入2000多块钱。2016年2月下旬,在驻村干部、村干部和众乡亲的帮助下,俺栽植了6亩金银花。”贾喜梅说。 金银花需要烘干才能保存、出售,该镇党委书记王显峰帮助贾喜梅解决5000元救济款买了电控烘箱。贾喜梅不负众望,认真管理,6亩金银花当年纯收入5.8万多元,近几年,金银花收入一年比一年多,亩均年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2018年,贾喜梅把另外6亩地也栽植了金银花,并流转10亩地育植金银花苗,种苗一部分赊销给村里的贫困户,一部分以最优惠价供应给当地群众栽植。同时,贾喜梅又种植10亩金丝黄菊,当年亩均收入6000多元。 在贾喜梅的帮助和带动下,巴村镇、大武乡、舒庄乡群众种植金银花1000多亩、金丝黄菊200多亩。贾喜梅为种植户提供种苗、管理技术以及烘干、销售一条龙服务,确保400多户金银花、金丝黄菊种植户脱贫致富。今年7月份,贾喜梅被县政府授予“励志脱贫光荣户”,受到表彰。

    [更多详情]
  • 10 2020-11

    河南叶县:“生猪千头线” 带就业促脱贫

    11月8日上午,在河南省叶县廉村镇姚王村畜牧养殖产业扶贫基地,9栋宽大猪舍左右排列,猪舍内5000头胖乎乎的长白猪在饲养员精心照料下,头头都是膘肥体壮,有的懒洋洋趴在地上睡觉,有的憨头憨脑地吃东西。 据了解,该基地占地20多亩,建有9条“生猪千头线”,年存栏5000头,出栏达10000头,不但有效地解决了20多名村民务工就业,而且利用贫困户入股资金,带动70家贫困户,每户每年可增收2000多元。 “我们园区有工人25人,我是驻厂技术人员,我的工资8000元,其它工人4500元,他们在这里不仅挣到了钱,也学到了技术。”廉村姚王村生猪养殖场员工吴中杰说。 叶县属农业大县、畜牧大县,养殖业是广大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随着环保门槛的抬高和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2017年~2018年,该县大力推广“千头线”生猪养殖扶贫模式,结合“种养循环,资源利用,绿色发展”理念,实施养殖产业升级,制定了扶持激励举措,为全县养猪业发展注资金、降风险、强保障,助推养猪业升级发展,带动更多贫困户增收。 “我们任店春晓生态农业园,目前拥有这个生猪养殖“千头线”5条,存栏在5000头,年出栏在1万头以上。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务工有几十人,在这个时间安置和帮扶贫困户40户128人脱贫。”平顶山市春晓农业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海涛说。 目前,叶县已建成生猪“千头线”177条,解决3000人就业,村民务工就业收入实现5000万元,也带动了1770户贫困户增收,每户年收益2000元;同时积极与全国大型生猪养殖企业开展生猪代养业务,保证了叶县生猪生产总体稳定。目前该县生猪存栏52.68万头,出栏80.73万头。

    [更多详情]
  • 10 2020-11

    尉氏一村一品助农增收

    11月9日,尉氏县永兴镇党员志愿者和该镇西范庄村建档立卡户在西范庄山药扶贫产业园收获山药。近年来,尉氏县500多个行政村组建了309个“一村一品”农民合作社,吸纳了11600多名群众加入合作社增收致富。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