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10 2020-11

    杞县:农业专家地头“坐诊”

    “俺种的大蒜为啥有的不发芽?”“覆盖地膜的大蒜现在能不能浇水?”近日,在杞县沙沃乡逍遥寨村田间地头,大蒜种植户争相向农技专家咨询。 当前正值小麦、大蒜、生姜等作物的生长关键期,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开封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开封市蔬菜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应邀到杞县开展专家服务活动。 在疑问得到解答后,当地种植户罗哪永兴奋地说:“今天收获很多,专家讲得很详细,咋拌种栽植、咋浇水施肥等,俺都掌握了。” 种植户们认为,专家现场讲解简单易懂,希望专家多来田间指导。专家们则表示,将把地头“坐诊”这种服务方式常态化,定期到田间地头向种植户传授科学种植技术,为种植户增收增效保驾护航。

    [更多详情]
  • 10 2020-11

    河南淮滨:小粉条大产业 脱贫致富赛“金条”

    初冬的暖阳,一扫“渐霜风凄紧”的思绪,不淡漠,不暴烈,不冷峻,反而更加热烈浓郁。 11月9日,记者驱车行驶在淮滨县防胡镇的通村公路上,只见道路两侧、房前屋后,处处活跃着村民们晾晒粉条的身影。条条粉丝在暖阳中透射出晶莹的光芒,并伴着微微的凉风如丝绸般在空中飘荡。 在该镇政府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记者来到一家粉条加工厂,在那里,几位粉条制作师傅们正在有条不紊地加工生产粉条,不大的生产作坊里,一口盛满清水的硕大铁锅正热气腾腾,翻云吐雾。 “我排的是28号,你在我后边”。“你那是明天的28号,我才是今天的28号。”“好啦,都别争啦,今天加班加点也要给你们的粉条打好。”记者见到粉条加工厂老板周洪勋时,他正劝说着两位前来打粉条的群众。 “我是新蔡县练村镇的,我们一行6个人。我已经连续几年都到这里加工粉条,这里打得粉好,做的粉条很劲道。” “我这每年从十月份就开始加工生产粉条,特别是近些天,粉条生产迎来了高峰期,每天粉条加工量都在1万斤以上。因为粉条的销路好,今年我特意进行了设备升级和改造。”周洪勋告诉记者。“来我这加工粉条的,很大不一部分是本地的客户,也有息县和新蔡县的客户。”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周洪勋在赚到钱的同时不忘回报相邻,还积极吸纳周围群众来工厂务工,增加他们的收入。 “我的工资最高,每天400元,一个月12000元。”来自三空桥乡穆楼村的贫困户张世贵由于掌握了做粉条的料水配比核心技术,成了远近闻名的“香饽饽”,粉条加工厂的老板都争着“拉拢”。 “在我这里工作的工人有20多人,11个是贫困户,他们平均每月能领2600元。生产一斤粉条加工费是7毛钱,去掉水电气的成本费,自己每斤粉条赚1毛钱,主要想着尽可能的多让利给在这里帮工的人们。”周洪勋说。 “天冷了,吃个锅少不了粉条,多的还可到市场上卖点,换些零花钱”。防胡镇林楼村村民胡晓东打断记者地采访,高兴地说:“我今年种有20亩红薯,一亩地能产1万斤,按照5斤红薯出一斤红薯粉计算,一年可净赚20万元。” “我镇出产的粉条因为它口感爽滑,柔韧劲道,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每年临近春节,都会吸引全县来至周边县市消费者前来购买粉条。现在镇里正大力发展此项产业,今年镇里种植红薯2万亩,有1万人因此受益。”该镇党委书记郑海中说。 据了解,淮滨县今年全县种植红薯8万亩,主营种植、加工销售红薯的有18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达到477户1956人,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模式,生产的有粉条、粉丝、粉皮、淀粉、薯片、薯面、砣粉等十几个品种,远销到郑州、天津、北京、上海、广东、武汉等地,且销量逐年上升。

    [更多详情]
  • 09 2020-11

    生态种养闯出致富路

    龟鹿养殖带富贫困群众 扶贫产业,是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抓手。 记者早就听说过新蔡县陈店镇龟鹿养殖基地,11月7日,记者来到该养殖园,见12个种龟池整齐划一、集中连片。“池内现有种中华草龟50多万只。”养殖园经理刘剑君转身指向远处的鹿舍说:“梅花鹿现存栏307头。到2023年,养殖园有望存栏中华草龟200万只、梅花鹿1万头,带动3000个农户明显增收;新蔡县也会因此成为全省龟鹿特色养殖规模最大的县。” 陈店镇党委书记陶玉丽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流转村民土地,租金是每亩每年1000元,租地户年年受益。更为重要的是,农户龟鹿养殖,养殖园的基地托管,农户是零风险,收入年年有保障。 “对于年纪大、没劳动能力的农户,每户免费认领龟鹿,由养殖园的基地托管统一饲养,年收入按3比7分成(基地三成,农户七成)。”陶玉丽进一步解释,以梅花鹿托管为例,一头公鹿,年割茸4斤左右;除去饲养成本等,年收益3000元左右;一头母鹿,平均年产崽一头,除去饲养的各项费用,年收益3500元上下。“如此长年持续下去,认领农户零风险,年年都有一笔可观的、稳定的收入。” 小䒷蒌变身“金瓜瓜” 在豫南,䒷蒌集中连片、种植面积最大的地方,还是在新蔡县的陈店镇。 2016年,陈店镇以诚招商,武汉人马德春来到陈店镇后,决定在该镇的郭庙村租地种植。 现如今䒷蒌种植面积已达1700亩。种植园负责人掰着指头对记者说:“郭庙村土地4007亩,农户516户。镇党委、政府招商引进这一特色种植产业,是在科学调研基础上决定的。”据生态园负责人介绍,这一带是漏隙型黑土地,最适宜种䒷蒌。这里种出的䒷蒌个大、籽粒多,仅籽粒一项,一亩地的产量是200至300斤。 “䒷蒌籽粒,可入中药,卖到安徽平均每斤25元左右。仅此一项,就确保在这里种䒷蒌,年年只会大赚,不会赔钱。”负责人遥指䒷蒌地里正在忙碌的村民说:“䒷蒌是种一次,管一二十年,春天发芽。地里拔草、浇水等,每天用工100多人,都是当地的村民,每人日薪80元,一天一结算。郭庙村516户,在家留守的、有劳动能力的大嫂、大妈和上年纪人,也就百十个,䒷蒌地成了他们顾家、门口务工两不误的‘工厂车间’。” 当下,在陈店镇谢老庄村,尚长河果业金果梨种植面积是1000亩,为蔡洪坊酒业提供制酒原料的矮秆高粱种植面积是750亩;在陈店镇大刘庄、展庄等5个村,爱民药业集团的丹参种植面积是7500多亩。 如今的陈店镇,实干干实引进产业、助力做大做强产业,脱贫攻坚步入良性循环发展快车道。在致富奔小康的征程中,乡亲们正用辛勤的劳动,在陈店镇的大地上谱写更加出彩的篇章。

    [更多详情]
  • 09 2020-11

    河南鲁山:移栽珍珠花树富村民

    “老王移植的珍珠花树已经有2亩左右,每年都能卖5000多元,现在他又想方设法培育珍珠花苗挣钱呢。”11月5日,在鲁山县尧山镇关帝庙村,村民王振安正在苗圃地里干活,一旁的驻村第一书记张武舟介绍道。 关帝庙村位于尧山镇北部的大山深处,土地贫瘠,但深林植被茂密。该村总面积16.5平方公里,全村共230户87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4户398人,是个深度贫困村。 2018年5月,鲁山县公路管理局养护股股长张武舟,被派驻到尧山镇关帝庙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入村以后,他就积极谋划为贫困群众脱贫的新路子。 有一天,张武舟在走访入户中无意间得知,该村大山深处有一种植物叫珍珠花树,是稀有的药、食两用珍稀经济植物。这种树属蔷薇科,枝条细长呈弧形弯曲。据有关资料介绍,珍珠花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钾、钙、磷、铁等多种矿物营养元素,具有和脾、健胃、清热、明目、降压、利尿、解毒等功效。 每当暮春时节,这种树就开满了小白花,耀眼夺目、花香四溢。因为这种花瓣呈倒卵形、像一颗颗雪白的珍珠,因此得名“珍珠花”。珍珠花鲜品每斤15元、干品100元一斤。珍珠花做出的菜肴味道鲜美,很受游客青睐。但这种树很稀少,只是零零星星地生长在高山之上,村民上山采摘耗时太长,也不安全。 于是,张武舟大胆提出:“移植珍珠花树,连片种植在家门口,造福乡亲。”村民们也纷纷响应,目前一共有70余户村民,其中有26户贫困户,把珍珠花树移植到自家附近的山坡上,占地达40多亩。 “我家陆陆续续移植的珍珠花树有1.5亩地,今年卖了3000多元,这要感谢张书记的好主意呀。”贫困户郑远征说道。 此外,关帝庙村贫困户还纷纷连片种植金银花;利用小额贷款发展土蜂等脱贫增收。目前该村仅剩贫困户5户7人,昔日的深度贫困村,正利用丰富的大山资源,一步一个脚印地奔向小康生活。

    [更多详情]
  • 09 2020-11

    郏县白庙乡:红薯卖到家门口 脱贫增收有干头

    “听说厂里开始收红薯了,今天早上六点多就拉来一车,这是第二车了,以前要自己拉出去卖,距离远运费多还卖不上价,而且一天最多卖两车,遇上天气不好,不及时卖掉还会烂在地里,现在厂子开在了家门口,扩大种植规模也不怕了,算上收购差价和运输成本,一季下来增收几百块不是问题。”11月8日上午,家住白庙乡宁庄村的村民蒋卫豪一大早就开着满载红薯的三轮车在平顶山众鑫一家亲薯业有限公司门前排队等候。 据了解,白庙乡宁庄村为省级贫困村,因地处山区干旱少雨,只能靠天收成一些红薯、烟叶、花生等经济作物,独特的土壤结构和局部小气候,造就了宁庄村红薯淀粉含量较高的特点,之前每家每户都在家磨粉下粉条,但由于规模较小,品质参差不齐,一直未有明显增收效益。 为破解群众增收难题,充分依托宁庄村及周边村庄红薯种植面积广、产量高、淀粉含量高等优势,帮助该村群众脱贫增收,2018年10月,平煤神马集团帘子布公司下派的第一书记李俊与乡党委、政府多方考察谋划后,由中国平煤神马集团投资376万元注册建设平顶山众鑫一家亲薯业有限公司一期项目,该项目于2019年10月建成投产,极大带动了全乡乃至周边乡镇红薯种植业的发展,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也让群众感受到产业扶贫带来的红利。 “我丈夫的腰之前做过手术不能干重活,一直未外出打工,家里还有俩上学的娃,只能在家种点地,今年我家种了近20亩红薯,一亩地大概可以出5000斤红薯,按照这里0.39元的收购价,刨去其他成本,能收入3万多块钱,从收红薯到加工粉条,我又能在厂里干俩月的活,一天80块,出工勤的话,又能收入四千多块钱。”正在车间里忙活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郭雪芬给我们算起了他家今年的增收账。 该项目于2019年收购红薯800余吨,生产红薯淀粉100余吨,加工红薯粉条10万余斤,实现销售额160万元,利润近20万元,为16名贫困户和22名村民提供务工岗位,发放务工工资6.4万元,同时带动全村90余户红薯种植户每户增收约800元。今年以来,用工量扩大至52名,开工一周就收购红薯近100吨。 “上个月,在我们集团第二届扶贫展销会上,宁庄村的红薯粉条因为淀粉纯度高、口感好,成了明星产品,当天就收到15家企业16.48万斤的红薯粉条订单,我还要继续带领着咱宁庄村的乡亲们进一步拓宽致富道路呢。”宁庄村驻村第一书记李俊拿着订单喜上眉梢。

    [更多详情]
  • 09 2020-11

    “85后”小伙儿用10余年时间 打造出一片现代“百果园”

    昨日,在位于孟津县送庄镇的洛阳洋丰果业有限公司生态园内,猕猴桃、无花果等水果陆续成熟,800多亩果园鲜果飘香,生机盎然。 “1月至4月有草莓,5月有樱桃、袖珍西瓜,6月有桃子,7月、8月有孟津梨,9月有石榴,10月有柿子,11月有猕猴桃,即使到了12月也有‘冰美人’葡萄……”说起生态园,洛阳洋丰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洋自豪地说。 这些水果是杨洋的命根子,也是乡亲们的致富果。34岁的杨洋是孟津县城关镇人,这名“85后”小伙儿,经过10余年的艰苦创业,打造出一个“月月有果”的现代“百果园”,也将众多乡亲带上了致富路。 杨洋曾在孟津县磷肥厂从事销售工作,2009年,由于企业改制,下岗了。之后,他听闻家乡政府大力扶持新型农业发展,便萌生了创业的想法。 经过考察,他选择草莓作为突破口。2009年7月,在家人的支持下,杨洋带领几名下岗工人承包了送庄镇的98亩土地,开始种植草莓。短短1个多月,100多个大棚建起来了。 眼看着嫩芽出土,当地却遭遇了罕见的大风灾害天气,刚建好的大棚全部损毁,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有30多万元,这对这些本来就困难的下岗工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员工情绪出现波动,很多人想退出。 为了稳定员工情绪,杨洋挨家挨户走访,解决困难,做思想工作。情绪稳定了,大家重新建大棚,复种草莓苗。这次,老天没再给他开这种残酷的玩笑,第一年就是个大丰收,10多万公斤草莓红在叶间,景象喜人。 丰产不丰收,量上去了却销不了,咋弄?杨洋用上了他的老办法——推销。郑州、上海、西安、北京等地,机动三轮车、面包车,能拉出去多少是多少,“困了睡在车里,饿了就在车里泡碗方便面”。 经历了多年的风雨,杨洋终于收获了彩虹。他的企业已发展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采摘体验于一体的新型农业观光园,占地800多亩,年销售额近3000万元。 “一人富不是富,一起富才是富!”这是杨洋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为了让乡亲们也享受到特色种植带来的收益,杨洋和朋友共同成立了孟津硕丰专业合作社,在园区周边送庄、朝阳、会盟等镇建立了基地,带动周边群众增收。截至目前,合作社有社员300多户,实现了“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50岁的张晓红是社员之一。张晓红有2个孩子,丈夫卧病在床,平日靠种地为生,生活十分拮据。在合作社帮助下,张晓红修建了2个大棚,种植袖珍西瓜,技术人员定期为张晓红传授种植知识。如今,张晓红依靠种植西瓜年收入近4万元。 近几年,洛阳洋丰果业有限公司还与孟津县十里村、朱寨村签订帮扶协议,吸收贫困户参与种植,共同增加收入,已先后带动120多户贫困户脱贫增收。 “发展生态农业、观光采摘农业,建立完善的产业链,让乡亲们分享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果,脱贫致富之路更宽敞。”对于未来,杨洋信心满怀。

    [更多详情]
  • 09 2020-11

    河南杞县:日产鸭蛋200吨 成为中原鸭蛋产销第一县

    “两年来,杞县蛋鸭以日产鸭蛋300万枚,200吨位居河南之首,日交易额在152万元以上,成为‘中原鸭蛋产销第一县’。”11月8日,河南省杞县农业农村局一级主任科员李秀辉指着办公室计算机屏幕上“全国鸭蛋主产地行情资讯”业内平台自豪地说。 现在杞县区域内有鸭棚1200多座,蛋鸭存栏360多万羽。杞县围绕鲜鸭蛋销售、蛋品加工升级,延长新型产业链,形成了“合作社+鸭农(贫困户)+加工+销售”的新模式,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三家“领军”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杞县770户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致富,其中160名成为致富脱贫之星和鸭蛋肉加工大户。 川妹子李燕 小鸭蛋做出大产业 “2015年,家人投资50万元建设的两个鸭棚一度亏损了近40万元。那时候孩子刚刚出生几个月,我对爱人说,想来经营鸭棚试试。”杞县裴村店乡杞县良泽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燕,是四川广元人,出嫁到裴村店乡。 经家人同意,李燕开始探索鸭棚的经营之道:“刚开始不懂,我就去上海、江苏、西安这些鸭蛋主产地,看看别人是怎么养的,怎么销售的。” 李燕经过业内人士指点决定选择了新的发展模式:抱团发展。 她首先注册了杞县良泽养殖专业合作社,吸收附近的鸭农合作,统一免费技术,统一防疫管理,统一供应饲料,用饲料厂返利的钱作为运费,免费帮鸭农们把鸭蛋运销出去。 “如今,她的合作社已经覆盖了周口市的扶沟县;商丘市的雎县、民权县;新乡市的封丘县;开封市的祥符区等四市五县一区的500多座鸭棚,300多家鸭农和贫困群众,日产蛋量130多万枚。”杞县裴村店乡党委书记李三中如是说。 “前年,李燕帮我垫付了建棚、饲料和购买了3500羽鸭苗的资金,我干了两年,扣除李总垫付的钱,还净落18万呢。”裴村店村脱贫户陈少春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 像陈少春这种情况,李燕还带动了13户贫困户全垫付帮扶。截至2020年10月底李燕总投资达到2600多万元,实现累计销售金额3.4亿元,净利润2000多万元。 打工仔罗国华 做精鸭蛋销售加工产业链 “嘎…嘎…嘎…”鸭子欢叫声,“吵”得格外热闹,杞县泥沟乡后泥村“脱贫之星”杨改革打开鸭棚的门,挥起用竹竿做的“指挥棒”,将3000多羽蛋鸭子从棚里赶了出来,蛋鸭子张开翅膀飞到“操场”,自由自在地活动。 “我养的蛋鸭,日产鸭蛋450斤 ,一天就可收入1700多块钱,蛋鸭帮我摘掉了穷帽子,上月俺还娶了媳妇儿。”杨改革喜悦的心情无法言表:“多亏了罗国华经理,帮我建鸭棚,垫付饲料、鸭苗款,还帮我销售,从不在中间环节赚取鸭农和贫困群众的利益。” 杞县全旺养殖合作社负责人罗国华曾在广州打工11年。2014年回到家乡杞县柿园乡化寨村,有了积累的他在家乡建了3座蛋鸭棚,因没经验,两年间赔了近百万元。 2016年在家人和朋友的一片埋怨声中,罗国华到全国蛋鸭生产基地进行考察,看准这一产业的他毅然筹措资金180万元,又建了10座鸭棚,2017年他收回了全部投资本金。 “这之后,我在泥沟乡的后泥村、纪寨村;西寨乡的黄土岗村;沙沃乡的大遥寨村;宗店乡的井陈村等乡镇先后搭建鸭棚230多座,带动贫困群众430人参与养殖、务工和分红。”罗国华说。 “2020年初,受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鸭蛋销售不畅,罗国华就产生了鸭蛋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的想法。”泥沟乡党委书记谢辉说,在乡政府的帮助下,罗国华依托乡域内180座鸭棚的优势,在纪寨村投资400万元建设了占地52亩的鸭蛋深加工项目,引进先进的智能检测仪器和4台生产加工流水线,注册了“雯芯”商标,成立了开封市雯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目前,公司仅通过电商销售,日销售鲜蛋15吨;咸鸭蛋、烤鸭蛋和蛋黄销售10万枚,日销售额18~20万元;带动贫困群众务工32人,人均月工资2600元;辐射带动泥沟乡30个村的鸭蛋回收,为全乡379户贫困群众分红,实现户年均增收800元至4000元。 九零后何运行 创业当上“鸭司令” “何运行帮我建了一个鸭棚,养了3000羽蛋鸭,让我轻轻松松一年就净赚17万。”杞县邢口镇薛楼村60岁的鸭农薛娃娃提起何运行赞不绝口。 薛娃娃口中的何运行,28岁,邢口镇孟庄村党支部书记、杞县运航蛋鸭养殖合作社负责人,何运行现在陆续在杞县各乡镇以及杞县周边的睢县、兰考、祥符区等地发展了近200家饲养户,搭建260多座鸭棚,除了帮鸭农和贫困群众建鸭棚、供鸭苗,还回收鸭蛋和老鸭,解决群众的销售难,俺这些养殖户都戏称何运行为“鸭司令”。 年轻有为的何运行,生意做大了,有了钱,想给乡亲们办点实事儿。他出资给村里安装了140盏路灯;绿化了村里的道路;给村里15眼机井购买了新水泵;逢年过节他为全村60岁以上的近200名老人发放大米、食用油、鸭蛋等生活用品等。 “2019年4月,何运行向杞县扶贫办申请了鸭蛋深加工项目。”邢口镇党委书记李洪亮说。生产咸鸭蛋、松花蛋、烤鸭蛋、蛋黄月饼等深加工产品,日加工鸭蛋成品10吨,用工30人~50人,每年向村集体上交10%的利润。 “我的梦想就是让孟庄村的乡亲们富起来,让他们的生活好起来!”何运行慷慨激昂。 如今,孟庄村的集体经济仅养鸭就年增收165700元,带动贫困户77户,普通贫困群众在鸭棚的务工年平均收入为18000元,有技术的11名贫困群众年收入达到36000元以上。

    [更多详情]
  • 06 2020-11

    大力发展丹参主导产业

    11月5日,渑池县张村镇漏泉村村民在村集体经济丹参种植片采挖丹参。该村抓住渑池丹参被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丹参主导产业。全村种植1400余亩,其中村集体种植445亩,贫困户种植830亩。千余亩丹参直接带动群众和村集体增收500余万元,实现集体经济强劲增长和群众稳定脱贫“双丰收”。

    [更多详情]
  • 06 2020-11

    “翡翠绿”水果萝卜新鲜上市

    “现在的萝卜最新鲜,品质、口感最好,眼看天气即将转冷,地里还有200吨萝卜滞销,希望你们能帮帮俺!”11月5日,陈集镇刘楼村种植大户刘亿州焦急地向记者求助。 几年前,刘亿州、刘学灵一起流转了300亩土地,成立了刘亿州家庭农场,实施“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带领村里脱贫户稳定增收。其中,35亩土地位于演集镇李林村,种植“翡翠绿”水果萝卜和“大红袍”萝卜,8月份开始种植,现阶段萝卜大批量上市,亩产达1万斤。 “今年是第一次种植萝卜,没有准备储存设施,如果半个月之内这些萝卜还是没有销路,萝卜就会抽薹空心,到时候更没法卖了,几个月的辛苦就白费了。”眼看着这些品质上好的萝卜没有销路,刘亿州心急如焚。 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水果萝卜口感脆甜、色泽青绿,含有钾、镁等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生吃甘甜清口,清炒清脆爽口,炖块开胃润口,经常吃水果萝卜能够降低血脂、软化血管,增强机体免疫力。 刘亿州说,我们种植的品种是“翡翠绿”水果萝卜,永城市仅此一家。欢迎大家前来品尝,周末家长还可以带孩子来此体验拔萝卜亲子游,价格十分优惠,“翡翠绿”水果萝卜0.6元/斤,普通萝卜0.3元/斤。 如有爱心商家和爱心人士需要购买,请拨打电话:15517082200或15939099812。地址:永城市演集镇李林村。

    [更多详情]
  • 06 2020-11

    罗山县奏好“三步曲”构筑平安农机防火墙

    近日喜报频传,罗山县子路,彭新两乡镇被省农业农村厅,省应急管理厅授予省级“平安农机”示范乡镇称号。 2020年,罗山县农机局将创建省级“平安农机”示范乡镇工作作为提升执政能力,凝聚共同思想的得力举措。在开展创建工作中,该县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做到“三个纳入”把创建平安农机工作纳入全县社会稳定发展总体规划,同部署、同安排、同落实;农机、公安、交通、应急、乡(镇)形成相互配合的工作格局;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同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紧密结合;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解决创建平安农机新问题。 目前已建立完善的县、乡、村、组多级联动交相辉映的创建工作机制,奏好宣传教育、安全监管、便民服务“三步曲”。 奏好农机宣传教育机制之曲。县农机领导积极主动向县应急管理局及创建“平安农机”示范乡镇党委政府领导汇报,取得县乡两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把创建“平安农机”工作纳入政府安全生产考核目标体系之中,在全县形成了“上下一条线,纵横连成片,各级有人抓,事事有人干”的创建工作网络,为成功创建平安农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成立以乡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将创建工作作为农机化工作考核内容和农机安全生产重要抓手,并安排必要资金,抽调乡政府、农业服务中心、派出所、交管站精干人员,组建办公室,保证创建工作持续开展。形成了广泛参与,齐抓共管,相互配合的农机交通安全工作格局。 以创建“平安农机”为主线,充分发挥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作用,开展形式新、声势大、效果好的宣传活动,为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监理人员送安全知识下乡,向农机手印发农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等宣传手册2300余份,制作宣传展板4幅,在乡(镇)及“平安农机”示范村设立“平安农机”活动室,并张贴“创建平安农机,促进新农村建设”条幅42张,形象直观的画面,提醒和教育广大农机手,强大的农机宣传教育,也营造了广大群众学法、知法、懂法、守法,重视安全的良好氛围。 同时在“平安农机”示范性乡(村)及农机专业合作社设立农机业务便民服务台,热情解答机手提出的问题和办理相关业务。农机监理所将农机安全宣传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基层,延伸到群众中去,此举深受当地群众的好评。 奏好农机安全生产的监管机制之曲。“三夏”“三秋”时节,为过境机手提供登记作业信息,发放便民服务卡。全县18个乡(镇)实行动态监管,中心工作放在中北部,对投入使用的收割机、拖拉机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纠正和处理,对外地跨区作业的联合收割机采取积极引导和监督的方式加强管理,为本县外出跨区作业农机手及时办好跨区作业证。农机监理所还积极发挥农机主力军作用,科学调配农机作业机械,高质量、高效率地组织好跨区机收,“三秋”期间雨水偏多,在收割机紧张情况下,立即联系从外地调入百余台收割机,确保罗山县粮食安全生产的完成。“三秋”期间有些农机手超负荷作业,安全意识淡薄,驾驶技术差,并且少量拖拉机无牌、无证,违规载人,县农机监理所执法人员共出动车辆26次,对无牌、无证、未经技术检验等问题严重的拖拉机采取措施,共纠违7人(车),及时消除违规行为,对违规机手并予以教育和依据《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进行处罚。与公安、应急等部门配合,建立健全联动机制,摸索联合执法的新思路,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农机事故隐患苗头。 奏好和谐有效的农机安全监管机制之曲。今年以来,县农机局强化服务意识,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服务,帮民解难,助民增收,保民平安”的五民观念,将工作重点转为依托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将各乡(镇)农机专业合作社当成农机部门下面的联络点和落脚点,让各位合作社理事长与农机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再与农机手签订责任书。县农机人员深入乡村农村专业合作社,培训办证到农户,年度检验到村组,维修服务到田头,宣传动员到农家,并着重排查重点地区和重点对象,确保无任何农机隐患发生,扎实推进农机“安全生产专项三年整治行动”活动及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打非治违”专项行动,监理人员还多次召开乡村及农机合作社机手代表座谈会,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等形式,切实拉近了农机人员与农机手的距离,做到农业机械台帐、驾驶人员台帐情况清、底数明、数字准。就机手关心的农机车辆年度检验,事故处理,违法处理等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针对将要开展创建“平安农机”的示范乡及农机合作社,我们实行免费培训、免费挂牌、免费办证,要求乡、村农业机械“三率”达95%以上。在田检路查中,农机人员也注意方式和方法,实行温馨便民服务,使他们自觉接受管理,模范遵守农机法规,对确有特殊原因没能按时参加检审的进行补检,补审,对多次说服教育但还有意逃避检审和无牌无证的“黑车非驾”者不但要补办有关手续,还给予了应有处罚。 截止目前,全县无任何重特大农机事故发生,罗山农机人一路高歌一路猛进,倾心营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