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6 2020-11

    鲁山县瀼河乡:大棚草莓花儿开 群众乐开怀

    11月3日,在鲁山县瀼河乡陈圪垱村,一座2000平方米玻璃温室大棚里,一些草莓已开出淡淡的白色花朵。温室外,几个男村民正在忙着搭建另外几座草莓塑料薄膜大棚;几个女村民把破布剪成一绺绺的,用来缠在大棚钢管的焊接处,以免磨损薄膜。 “任老板现在种了不少大棚草莓,春节前后就能卖了,我们几个经常在这里干活,一天65元钱。不用出远们,也不耽误自己的农活,挺不错的。”贫困户高海州一边干活,一边高兴地说。 “我这里的草莓特别甜,个头大,外形好,关键是没有喷洒农药,吃起来放心。这两年都是顾客来自助采摘就基本卖完了。温室大棚里的草莓,今年春节受疫情影响,卖了10多万,估计这茬草莓卖20万不成问题。”温室草莓的主人任建立说道。 今年40多岁的任建立年轻时外出卖过丝棉,后来放弃四处奔波的卖棉生活,决定立足家乡干出一番事业。他先是承包了村北边的40亩耕地,建起塑料大棚,前些年种植芹菜、包菜、大葱、蒜苗等,获得了不小的收益,后又陆陆续续流转土地,扩大种植面积。 2017年,外出考察种植项目的任建立发现大棚草莓上市早,效益好,决定进行规模种植。为了让群众吃上放心的草莓,任建立坚持“绿色”种植理念,不施用化肥、农药,而是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施用农家肥,人工除草等,因此他的草莓吃起来格外有味道,深受顾客的欢迎。 除了种植塑料薄膜大棚草莓外,2019年秋,任建立又申请产业扶贫项目,建成2000平方米玻璃温室大棚一座,采用滴灌立体栽培技术,引进天仙醉、章姬、随珠等草莓新品种。目前玻璃温室内草莓长势良好,估计春节前即可成熟采摘。 近年来,任建立集中连片流转土地的规模已达180亩,共建设温室大棚98座。春夏种西瓜、甜瓜,秋冬种草莓、蔬菜。用工高峰时,村里有40多名一般群众和14名贫困人员来他这里干活,一天收入在60元左右。 “建立种草莓,西瓜和蔬菜,用工量都不小,发给贫困户和村民的工资一年不下40万元。村里还有不少人在他的带动下,也开始种植草莓和西瓜,从而增加了收入。”一旁的瀼河乡机关干部刘志远说道。

    [更多详情]
  • 06 2020-11

    郏县节水灌溉助推农民增产丰收

    11月4日下午,堂街镇堂东村村民刘亚伟拿着智能IC卡,到地头闸阀房的仪器上一刷,水就从麦田附近的出水口涌出,顺着喷灌带直奔地头。“近来没有下雨,小麦有些旱,现在浇水方便,省电还省水,今天不忙就再浇一遍。”刘亚伟说。 近年来,作为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先期试点县和全省县级水权试点县,郏县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抓手,明晰农业初始水权。该县测算确定全县农业用水定额在150-165立方米/亩,并将农业用水初始水权下放到各行政村,由行政村或用水户协会分配到各用水户。同时实行节水奖补机制,利用项目资金为年节水10%-20%的用水户减免微喷、滴灌等节水设施购置费,对超过灌溉用水定额的,按照定额内用水0.035元/立方米的标准给予节水补贴。另外,铺设田间管网,增加出水口安装,服务单元小型化,方便农民用水;采用微喷技术,节约用水,提高效率;建设远程自动化控制系统,推广智能管理技术,用水户持水权证分别办理智能IC充值卡预交水费,用水时直接刷卡用水;创新机制成立协会,协会主要负责政策宣传、维修养护、计量收费、调解纠纷等职责。去年2月,堂街镇用水户协会被农业农村部、水利部、财政部等九部委命名为全国农民用水合作示范组织,全省仅两个协会获此殊荣。 郏县水利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该县恒压喷灌工程铺设输水干管1.2万多米、田间固定管道2.3万多米,设置给水栓近700个,3个可蓄水1.15万立方米的蓄水池能保证全年全额蓄水,随时供应用水户灌溉;灌区每年节水195万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85提高到现在的0.93,节水效果非常明显;郏县东南部1.6万亩山岗薄地全部成为旱涝保收田,每年可新增粮食产量375万公斤,增加农民收入900多万元,加上烟叶收入每年可增收1700万元。 为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郏县以完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建设为基础,以落实水资源总量为核心,以创新农业节水体制机制为动力,先后成功实施了一大批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在茨芭镇、堂街镇建成一批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区,进一步促进农业增长、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过去的“望天收”变成了现在的“旱涝保收”。据初步统计,近5年来,郏县新增机井862眼,铺设田间输水管道126公里,全县85%以上的耕地实现水利设施全覆盖,旱能浇、涝能排,为全县粮食、经济作物稳产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更多详情]
  • 05 2020-11

    河南郏县:科技“金点子”鼓起贫困户“钱袋子”

    “俺家又有5只母羊怀孕了,到春节就产小羊羔了!”近日,郏县茨芭镇吴洞村脱贫户李书义看到郏县科技服务团茨芭分团的副团长程保伟等人又来了,就高兴地向他们报喜。 数年来,程保伟带领王红利、梁会锋和李军岗3名科技服务团成员翻山越岭,走村串户,把科技服务送到山区,助力农户脱贫致富。 “金点子”换来好效益 2016年,在郏县工信局的组织下,郏县成立了科技服务团。身为一名资深畜牧工作者,郏县畜牧局畜牧技术推广站站长程保伟主动要求前往最偏远的茨芭镇山区开展科技服务。他和同事王红利、梁会锋、李军岗组成了郏县科技服务团茨芭分团。 茨芭镇竹园沟村退伍军人张首亮在2016年前利用闲置的农家院喂养了300多只蛋鸡,由于养殖密度大,鸡经常生病死亡,产蛋率不高。程保伟向他提出了开展林下养殖的建议,并帮助他承包了一个100多亩的核桃园。程保伟等人又找来林果技术人员,帮他修剪核桃树,当年核桃获得了丰收。 张首亮在核桃园里散养柴鸡500多只。由于市场行情不好,鸡蛋滞销。程保伟建议他把鸡蛋做成了变蛋,并帮他推销。 2017年,张首亮扩大了养殖规模,散养柴鸡2000多只,不料鸡出现了体瘦、产蛋率不高的状况,程保伟等人诊断之后开出了药方,使用左旋咪唑。不久,张首亮所养的鸡产蛋率恢复正常。 有科技服务团的保驾护航,张首亮发展林下养殖的步子迈得更大了,2018年林下养鸡4000多只。鸡在核桃园里啄草、吃虫,柴鸡蛋卖到了1.3元一个还供不应求,实现年收入15万多元。 技术服务解民忧 茨芭镇天成洼村的张晓2016年前在自家庭院搞蛋鸡养殖,蛋鸡存栏300多只,产蛋率下降。程保伟上门用中药对他家的鸡进行保健调理,并开出了方子,使鸡的体质得到了改善,从而提高了产蛋率。程保伟还对养殖过程中的灯光使用问题提出了建议。 有了科技服务团的技术指导,张晓的养殖效益得到了很大提高。目前,张晓的养殖规模已经由起初的300只发展到了7000多只。靠着搞养殖,他不仅在县城买了新房,还供应儿子上大学。“俺今天所取得的成就,都是科技服务团的功劳啊!”53岁的张晓感激地说。 山头赵村的赵自豪是一名聋哑人,去年在村头一个场院里养了10头牛。程保伟上门服务,对他的养殖场每月开展三次口蹄疫预防,并指导他及时清理粪便,确保养殖场的环境卫生,及时消毒。在程保伟等人的技术指导下,赵自豪的养殖场健康发展,目前存栏48头牛。 11月1日上午,程保伟前去回访,赵自豪高兴地拉着程保伟的手,指了指几头母牛的肚子,然后在微信上写下一行字:今年母牛产了7头牛犊,又有5头母牛怀孕了。感谢你们的真情服务! 热心帮扶农户 吴洞村72岁的李书义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原来想靠养殖家兔脱贫,但没有挣到钱还赔了本钱。程保伟建议他走养羊致富之路,并在技术上给予帮助,李书义购买了10多只羊,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去年,李书义实现脱贫。目前,李书义养羊存栏9只。“郏县科技服务团茨芭分团深入农户,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发挥自身技术优势,为群众脱贫致富排忧解难,保驾护航,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郏县工信局局长雷建欣对郏县科技服务团茨芭分团赞赏有加。

    [更多详情]
  • 05 2020-11

    苹果丰收果农乐

    11月4日,面对满树的红苹果,陕州区西张村镇窑院村刘春妮乐得合不拢嘴。 金秋时节,海拔800米的窑院村600多亩苹果进入丰收季。刘春妮家的13亩红富士苹果也开始采摘,她告诉记者,她家的苹果不愁卖,每年收入将近20万元。

    [更多详情]
  • 05 2020-11

    河南商城:返乡带民富 荒山变“金山”

    11月4日,商城县双椿铺镇顾畈村安利农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内,机器轰鸣,水土保持设施配套工程正在紧张施工,站在山顶,1000余亩的信阳黄金茶金黄发亮,生机勃勃,微风吹过,悠悠茶香,沁人心脾,30多名当地农户正在给茶树施饼肥。 “我们茶园全部实行人工除草、人工采摘、从不施农药化肥,专门放置杀虫灯、粘虫板除虫,我们实行生态种植,打造纯绿色茶产品,我们生产的豫严牌信阳黄金茶9月刚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标准。”该合作社负责人严长来介绍说。 据了解,严长华、严长来兄妹四人之前在江浙一带打工,看到种黄茶较多,市场前景很好,于2014年初返乡流转荒山700余亩,后来两次扩大种植规模,现已发展到1300余亩,现有1000余平方米标准化黄金茶制作车间,投资已近2000万元,是河南省规模最大的连片黄金茶园。 “我们兄妹四人正是看到黄金茶甘甜爽口,氨基酸含量高的独特性,以及广阔的市场前景,才开始种植的。从2017年开始该合作社就只发展信阳黄金茶这个品种,从2018年开始该合作社还开始培育信阳黄金茶茶苗,2020年培育黄金茶苗上百万棵,出自己种植外,还出售给其他农户和茶叶种植合作社。”严长来微笑着说。 万事开头难,兄妹们在刚开始种植时,也走了很多弯路,整理山地时挖的太深,一下大雨就滑坡,尤其是没有经验,黄金芽、中黄二号等品种,不适应商城县这里的气候,茶苗成活率很低,一年得补种三四次。通过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兄妹四人不断外出学习、摸索,现在技术已经成熟了,产业发展也越做越强。 “2019年我们卖了1000多斤黄金茶,今年产春茶3000多斤,红茶1000余斤,产值300余万元,4月份,我们还捐给近1300名河南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每人1斤信阳黄金茶。明年预计可产春茶7000余斤,红茶3000余斤,产值近1000万元。”严长华信心满满地说。 据了解,该合作社生产的黄金茶2018年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博会上参展,产品还通过了国家SC食品认证,今年9月在中国农民丰收节信阳主会场庆祝活动上,信阳黄金茶被信阳市农业农村局评为信阳市知名农业品牌。 “我们不仅要自己赚钱,还要带动乡亲们就近就业,一起脱贫致富。我们按照‘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帮扶模式,常年聘请附近几个乡村的贫困群众进行茶林日常管理、除草、施肥、摘茶等,最多时一天有近300人干活,2020年付农户采茶和日常茶园管理的工资就达50多万元,另外通过产业带贫项目带动该镇25户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我是本村的,常年在这干活,80块钱一天,采茶季节一天可挣200多块钱,离家近,还能挣钱,真的感谢他们!”正在施肥的顾畈村贫困户陈光英乐呵呵地说。 “如今,黄金茶是我们镇的特色产业,并通过发展茶旅融合,已成为我们镇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亮点产业。今后我们还会继续加大支持力度,促进黄金茶产业快速发展,用3-5年时间打造‘大别山黄金茶第一镇’,带动更多乡亲脱贫奔小康,助力乡村振兴!”双椿铺镇党委书记梅楚平如是说。

    [更多详情]
  • 05 2020-11

    “中原菜都”扶沟的崛起之“道”

    从“守着良田不产菜,冬春季节吃菜难”到叫响“东西南北中,好菜扶沟种”,位于豫东平原的扶沟县走了近40年。几十年间,地处“南菜北运、北菜南下”过渡带的扶沟县认准“小蔬菜,大产业”,强化技术支撑,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优势品牌,成为河南蔬菜种植第一大县。如今,蔬菜年播种面积52万亩、年均产量370万吨的“中原菜都”正加速崛起。 从拜师学艺到科技兴农 蔬菜种植精益求精 深秋时节,扶沟县吕潭乡运来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育苗大棚里仍旧繁忙一片,嫁接菜苗的工人手指翻飞,绿油油的菜苗在穴盘上一棵棵铺陈开来,自动化喷水装置不时调控棚内湿度。 56岁的合作社理事长焦运来是当地育苗“土专家”。他向记者介绍标准化育苗的好处:“省工省种省时,菜苗质量好,提高产量,减少病虫害。” 多年前,扶沟县城郊乡赵沟村党支部书记赵金德带领村民去北京学习蔬菜种植技术,引进竹木结构的温室大棚,赵沟村在全县第一个发展设施蔬菜致富。 高中毕业的焦运来看到赵沟村家家户户小门楼,自家还是泥巴墙,就一门心思钻研蔬菜种植技术,一步步成长为农技专家。“育苗其实和照料孩子一样,用心了,小孩子就长得壮实不生病。”如今,焦运来的育苗基地年产种苗2000万株,销售全国。 目前,扶沟县涌现出大量“土专家”,蔬菜种植技术精益求精,仅蔬菜大棚就推出日光温室、巨型棚、双层拱棚等多种类型。同时,扶沟县坚持科技兴农,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并建成河南农业大学扶沟蔬菜研究院,每年展示推广新优瓜菜品种2000多个。 从规模发展到优化布局 “一乡(村)一品”争奇斗艳 9月底开始培育黄瓜苗,春节前黄瓜上市,次年6月拔掉黄瓜秧,7月至10月晒地、养地。柴岗乡梅桥村的菜农大半年时间都在和黄瓜打交道,这种耕作模式已经延续了10余年。 梅桥村发展大棚蔬菜1030亩,90%以上种黄瓜,年产黄瓜4800余吨,是远近闻名的黄瓜种植专业村。梅桥村党支部书记梅根清是村里黄瓜产业发展的带头人,10余年前,正是他率先建起日光温室大棚种黄瓜,带村民闯出一条致富路。 “黄瓜亩产4万多斤,每亩产值约6万元。”梅根清说,效益好,行动快,在梅桥村带动下,柴岗乡发展3万多亩蔬菜,年创收1.5亿元。 柴岗乡因黄瓜知名,汴岗镇以辣椒扬名。汴岗镇发展订单种植模式,为椒农提供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年销量近3000吨,带动全县种植辣椒20万亩。此外,曹里乡西吴村采用“大集群+小农户”模式种植茄子等蔬菜,合作社统一购买建棚物料、统一搭建巨型大棚、统一种植技术标准,保证产品质量和菜农收益最大化。 经过多年发展,扶沟县蔬菜年播种面积已达52万亩,产值46.8亿元,蔬菜从业人员超12万人,不仅成为河南蔬菜种植第一大县,还优化品种布局,形成“一乡(村)一品”,既相互补充,又竞争发展,先后获得“全国果菜十强县”“中国蔬菜之乡”等称号。 从重视产量到打造品牌 “扶沟蔬菜”名片越擦越亮 从种“大路菜”到种“高端菜”,从一家一户小打小闹到发展128家蔬菜合作社,建成270余个百亩以上蔬菜园区,从讲产量、求规模到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运营,扶沟县蔬菜产业逐渐由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 扶沟县蔬菜种植历史悠久,明朝嘉靖年间,该县韭园镇就以种植韭菜得名。但长期以来,品种单一,种植分散,不成规模。近年来,河南绿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顺德,通过育种新技术培育出多个性状优良的韭菜品种,产品畅销全国,扶沟县韭菜重新扬名。 扶沟人刘顺德从小与菜园相伴,后从事韭菜种植,且成为扶沟县的“韭菜专家”。“父辈就是老农民,只知道种地,我们这一辈不仅要育出好种苗,种出好韭菜,还要叫响好品牌。”刘顺德介绍,公司已注册“南北绿久”等49个商标,年销售韭菜种子130吨,占领全国65%的市场。 “用放心菜、绿色菜、健康菜赢得大市场,是扶沟县擦亮‘扶沟蔬菜’品牌的制胜之道。”扶沟县蔬菜发展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郁富强说,成为中原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价格形成中心、物流配送中心是“中原菜都”的追求。

    [更多详情]
  • 05 2020-11

    平桥区菊花开采了

    10月27日晚,夜幕降临时,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彭家湾乡陈寨村华序农业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时志中正在给采了一天菊花的农民工发工资。他说:“帮助贫困户过上好日子,不能只说在嘴上,工资不过夜,把工资及时兑现给他们,才是对贫困户实实在在的帮扶!”发工资的现场,农民工们有说有笑,劳动的喜悦和收获写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当天,是合作社百亩金丝皇菊和杭白菊开采的第一天。合作社带贫的15户贫困户一大早就来到菊花地里忙碌起来。 笔者在现场看到,合作社里一派繁忙景象。采回后菊花要经过分拣、烘干等工序,然后销售给中药厂。 时志中本是一名下岗职工,经过多年打拼,他觉得还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2018年,经过多方考察,他发现,地处淮河岸边的彭家湾乡陈寨村,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适合种植中药材,便在这里土地流转140亩,成立了华序农业种植合作社。专门种植金丝皇菊、杭白菊、紫菀等中草药。 陈寨村党支部书记陈世福说,华序农业种植合作社成立后,时志中主动和村两委联系,表示要加入到脱贫攻坚的行列中,为群众脱贫致富做贡献。在村两委的帮助下,合作社成功与15户贫困户结上对子。截至目前,合作社带贫的贫困户年均增收5000元。合作社另外吸纳农户100人进园务工,年户均增收3000元。土地流转金每年都按时支付给农户。当天晚上,仅工资一项时志中就发给农户2400多元。 村民段林杰是合作社的固定工,她每天的工资是100元。工作之余还可以采菊花。每采一斤一块钱,今天挣了220钱。她说,当天就领到工资了,在这样的合作社里上班我们很开心!

    [更多详情]
  • 04 2020-11

    温县:怀药种植助农增收

    11月1日,温县祥云镇大尚村村民在田间收获铁棍山药。深秋时节,该县种植的近3万亩铁棍山药陆续进入收获期,当地农民趁晴好天气抓紧采收、加工、销售。近年来,温县充分利用“四大怀药”原产地的地域优势,发展怀山药、怀菊花、怀地黄、怀牛膝等特色种植,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更多详情]
  • 04 2020-11

    鲁山90后女孩种出“天价”玉米和萝卜

    11月2日,广袤的田野里,有些麦苗甚至已露出地面一寸多,但在鲁山县张店乡袁家沟村的一处大田地里,该村的贫困户宋金霞、张新花一些贫困户仍在收获鲜玉米。掰开一个玉米穗,露出的是嫩嫩的、黑色或红色的玉米籽。 “今年的黑甜糯玉米和红甜糯玉米已经开始上市了,通过网上售卖,一穗玉米能卖到3元左右。我们一年种两茬(春玉米和秋玉米),一亩地种3500棵,能达到供货标准的玉米穗有2800个左右,两茬下来,一亩地收入16000元不成问题。”这片玉米地的主人程佳佳说道。 1994年出生的程佳佳自称是个“新农人”,她毕业于原本舞钢师范,在省电视台干过一段时间,后来回到鲁山县城开了一家经营生鲜类的实体店,看到这几年网上销售生鲜类农产品火爆,于是她决定自己创业,把最新鲜的农产品直接送达客户手中,同时也实现自己的创业梦。 2018年6月,程佳佳开始租下这块连片80亩的土地,成立了河南玉尧赫成农业有限公司,决心发展有机农业。为了改造土壤结构,当年她仅购买农家肥和有机菌肥,就投入了5万多元。除了在50亩地里发展高端农业外,公司还栽种了30亩“蔬菜之王”——芦笋。公司一直坚持人工除草,不使用除草剂,确保产品有机绿色无公害。 2019年春,程佳佳了解到黑甜糯玉米口感好,富含花青素,并且属于非转基因食品,符合现代人的健康养生观,深受市场欢迎时,就从天津一家公司高价购回一批种子,试种了30亩。玉米成熟后,大部分通过线上销售出去,效益果然不错,春玉米一茬就收入20多万元,2019年的30亩秋玉米同样收入不菲。2020年的50亩春玉米,收入40余万元;30亩秋玉米,目前已经采摘售卖,估计仍然能收入20多万元。 程佳佳今年还试种了20亩的新品种凤梨萝卜,目前长势良好。“这种萝卜形状就像菠萝(凤梨)一样,皮和芯都是红色的,非常漂亮,另外甜度高,水分多,可以像水果一样吃,很受现代人的喜爱。”程佳佳介绍道。保守估计,一亩凤梨萝卜产量可达7000斤以上,按目前市场行情,一亩凤梨萝卜也能收入2多万元。

    [更多详情]
  • 04 2020-11

    龙岗藏红花又开

    11月3日,群众在龙岗镇陈古同村大地珍蕊藏红花种植基地剥取藏红花花丝。该基地在全镇示范引领种植藏红花1000余亩,带动150余户农户种植及数百人增收。近年来,该镇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以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