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28 2020-10

    鲁山县:甜糯玉米种出火红生活

    10月25日,霜降已过,秋收秋种已基本结束,广袤的田野里,麦苗已露出地面,而在鲁山县张店乡袁家沟村的一处大田里,玉米叶依然青青。掰开一个玉米穗,露出的是嫩嫩的黑色或红色的玉米籽。 “今年的黑甜糯玉米和红甜糯玉米已经可以上市。通过网上售卖,一穗玉米能卖到3元左右。一年种两茬(春玉米和秋玉米),一亩地种3500棵,能达到供货标准的玉米穗有2800个左右,两茬下来,一亩地收入16000元不成问题。”正在查看玉米穗成熟度的程佳佳说道。 1994年出生的程佳佳自称是个“新农人”。据她介绍,2018年6月,她租下这块连片80亩的土地,成立了河南玉尧赫成农业有限公司,发展高效有机农业,坚持人工除草,不使用除草剂。为了改造土壤结构,当年她仅购买农家肥和有机菌肥就投入了5万多元。除了栽种30亩芦笋外,程佳佳在其他50亩地里发展高效农业种植。 2019年春,程佳佳了解到黑甜糯玉米口感好,富含花青素,属于非转基因食品,符合现代人的健康养生观,深受市场欢迎时,就从天津一家公司高价购回一批种子,试种了30亩。玉米成熟后,大部分通过线上销售出去,一茬就收入20多万元,2019年的30亩秋玉米同样收入不菲。2020年的50亩春玉米,收入40余万元;30亩秋玉米,目前已到了能售卖的时节,估计这茬玉米仍然能收入20多万元。 程佳佳今年还试种了20亩新品种凤梨萝卜,目前长势良好。“这种萝卜形状就像凤梨一样,皮和芯都是红色的,非常漂亮,另外甜度高,水分多,可以像水果一样吃,很受现代人的喜爱。”程佳佳说,保守估计,一亩凤梨萝卜产量可达7000斤以上,按目前市场行情,一亩凤梨萝卜也能收入2多万元。

    [更多详情]
  • 28 2020-10

    鲁山县雷德华:让广东青柑“爱上”鲁山蒲公英

    “这是我们公司推出的新产品——‘小青蒲’,今天我带来了一些,让大家品尝品尝。”日前,在一场农产品展销会上,鲁山县蒲公英茶创始人雷德华介绍道。 据雷德华介绍,他们公司研发的“小青蒲”,是用广东新会那边直径1公分左右的新鲜小青柑,人工挖开一个小口,去掉里面的果肉,再塞进去蒲公英茶叶,最后烘干而成,有润肺、清热解毒的功效,并且这种茶叶带有一股浓郁芳香的柑橘味道,泡出来的茶水非常好喝。 雷德华今年30来岁,2013年毕业于信阳农林学院茶学专业,后在郑州、平顶山等地务工多年,2017年他回到家乡上竹园寺村开始自主创业。自幼就知道老家人有熬制野生蒲公英茶,用来清热去火的雷德华,打算过滤掉蒲公英中苦涩的土腥味,将这种中草药加工成一种高品质的茶叶,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雷德华最初流转了10余亩田地,开始试种野生蒲公英。在取得食品产品生产许可证后,他成立了河南绿源中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注册了“雨田中杏”商标。刚开始,雷德华建立了一条蒲公英泡袋茶生产线,在海关总署驻村第一书记的帮助下,生产的茶叶卖到上海、西安等地,受到了大城市居民的欢迎。 为了除去茶叶的青涩味,雷德华又筹资20余万元采购了多台专业设备,将制茶工序由4道增至8道,经两次杀青、揉捻、烘干的颗粒茶一进入市场就受到顾客青睐。为扶持这一特色产业,当地政府在雷德华的蒲公英种植基地实施了50万元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修了一条水泥路,打了一口深水井。雷德华也知恩图报,如今他的基地不但安排了多名贫困户到基地务工,还大量收购村民刨出的野生蒲公英,带动周边村很多居民通过采挖野生蒲公英增加收入。 2019年,雷德华开始研制“小青蒲”,经过10多次的摸索掌握火候,调解口感后,终于研发成功,并于今年春天疫情过后开始量产。“公司目前生产的‘小青蒲’,都是纯手工制作的精品,推出后很受市场欢迎。一个公司要做到做强,一定要不断研发出新产品,抢占市场先机。”雷德华说道。

    [更多详情]
  • 27 2020-10

    200余名党员干部齐上阵 种植冬凌草

    10月26日,淇滨区上峪乡组织全体机关干部、朔泉村“两委”干部、党员群众约200余人,开展冬凌草种植义务劳动。党员干部带头行动,引导贫困群众积极参与,按分工及要求,一天时间内完成80亩种植任务。田间地头上党员干部个个干劲十足,按照技术员指导栽种下一株株冬凌草苗,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据了解,鹤壁市位于太行山区,是冬凌草原产地。该村结合地域优势,流转贫困户土地360亩,大力推进朔泉村冬凌草种植业项目建设,促进贫困群众脱贫增收,预计每亩增收1000元。

    [更多详情]
  • 27 2020-10

    河南桐柏:产业培育出实招 脱贫致富有依靠

    金秋十月,走进淮河源头桐柏县,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令人振奋:月河镇沈庄村千亩虾稻共作基地内,新翻耕过的龙虾田在阳光下泛着金光;在金兴署业各乡镇产业基地的田间地头,人们忙着把成熟的红薯收获分装;在程湾镇万亩生态野茶园,郁郁葱葱的茶园内不时有茶农们手拿农具剪修整理茶树的身影...... 近年来,桐柏县坚持把特色产业培育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牢牢抓住产业增收这个关键核心,立足桐柏特色产业资源优势,在具体工作中突出“四有”,破解扶贫产业发展难题,促进了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和长久致富。 县有特色。结合桐柏实际,围绕特色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积极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明确提出“远抓茶近抓艾、香菇龙虾致富快”长短结合的扶贫产业发展思路,带动了全县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县以茶叶、中药材、林果、菌菜、小龙虾、花生为主的特色产业达80万亩以上,产值25亿元以上,占全县农牧渔业总产值的59%以上。 村有品种。以“四优四化”为重点,积极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格局,目前全县有优质花生、优质草畜(肉牛、饲草)、优质林果、优质茶叶、优质食用菌、优质中药材、优质水产品(稻渔综合种养)等七大产业类九项基地建设入选河南省“四优四化”十大产业基地示范县名单,初步实现了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目前,全县“一镇一品”专业乡镇6个,“一村一品”专业村36个,主要品种涉及小龙虾、林果、花卉苗木、生态茶叶、香菇、中药材、高油酸花生、传统手工艺、红薯粉条加工与销售等,全县特色产业发展持续增强。 扶有政策。先后制定出台了《桐柏县实施茶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大力发展艾产业实施产业扶贫的意见》《加快小龙虾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的意见》《2020年桐柏“中原茶乡”工作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县财政每年拿出50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综合运用支农补贴、科技资助、以奖代补、特色保险等措施,强力引导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有效促进了全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创有品牌。积极培育创建市场品牌,建立健全良好规范的信用管理制度,大力推进特色农产品生产标准化,鼓励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广泛开展商标注册。目前,“淮源”牌茶叶、“清淮浸月”稻虾米、“桐淮”香菇等商标声名鹊起,桐柏玉叶茶先后荣获省十大名茶、省名牌农产品等荣誉称号,桐柏红茶先后获得河南省新名茶、最具潜力品牌、杰出贡献公益品牌和河南红茶四大名枞等称号。桐柏豆筋入选人民大会堂餐饮部定点供货产品。强化“三品一标”认证。目前,全县有效期内无公害认证证书17个,认证产品10万余吨,已获得绿色食品认证1个,有机及转换期产品证书49个。桐桔梗、朱砂红桃、桐柏玉叶茶、桐柏香椿四大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保护。

    [更多详情]
  • 27 2020-10

    宜阳县:柿子红了 村民富了

    10月26日,在河南省宜阳县盐镇乡贾院村,村民们正忙着晾晒柿子,为冬季制作柿饼做准备。 秋风起,柿子红,眼下正是柿子收获的季节。贾院村依托地形、光照优势,已发展数千亩柿子种植,晾晒后加工成柿饼热销省内外,帮助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更多详情]
  • 27 2020-10

    河南“怀药之乡”收获忙

    10月26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西陶镇张武村农民在田间收获山药。 深秋时节,“怀药之乡”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种植的怀山药陆续成熟,当地药农忙着收获、加工、销售怀山药。近年来,该县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山药、菊花等怀药种植和怀药产品深加工,拓宽致富道路,促进群众增收脱贫。

    [更多详情]
  • 27 2020-10

    秋粮收获接近八成,丰收已成定局

    夏粮丰收到手,秋粮丰收已成定局。从播种、田管,到收获、销售,各地纷纷“出招”抗灾害、保生产,农技服务下田到户、农机设备高效运转、粮食收购优质优价,确保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又到一年金秋季。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全国夏粮产量增长0.9%,早稻增长3.9%,同期合计比上年增产45亿斤,目前已经丰收到手。 秋粮占我国全年粮食总产量的七成以上,是全年粮食生产的重中之重。“从全国看,今年粮食生产形势总体不错,稳中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介绍。当前秋粮收获已近八成,进度总体与去年同期相当。其中,西南、黄淮海和西北地区收获过八成,进度同比略快;长江中下游地区收获过六成,东北地区收获近八成。金秋时节,粮食丰收底气足。 农技下田,服务到户,增强抗灾能力 前段时间,河南封丘县赵岗镇科丰家庭农场的当家人赵书美每天都在玉米地里忙碌,不时在小本子上写写画画。“去年,按照县里指导的玉米双粒播种技术试种,单产增加了100公斤!今年我还按这个法子种,得记下关键时期的数据,把田间管理做精细。” 粮食生产环环紧扣,为了保障秋粮丰收,各地抓紧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及时进行线上线下咨询指导,把抗灾手段和稳产增产技术送到一块块粮田。 江苏泰兴不久前对全市水稻田块开展了第四次病虫害总体防治。“我们加强了病虫测报及会商,采取总体战,做到一次用药,防治多种病虫。”泰兴市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站长徐优良说。 8月底至9月上旬,东北地区遭遇三次台风。秋粮生产的大头在东北,气候条件是否会对粮食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组织专家深入调研论证,及时出台《东北地区倒伏玉米机收技术指引》,指导东北地区科学有序开展倒伏玉米机械化收获作业。 “由于及时采取排水、晾晒、抢收、烘干等措施,台风对全省粮食生产影响有限。”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所研究员闫平分析,发生倒伏时,北部地区95%以上水稻进入完熟期,成熟较晚的南部地区也有80%以上水稻进入完熟期,倒伏影响程度较轻。目前,倒伏的作物已基本收获完成,预计月底前大面积收获可以基本结束。 “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土壤墒情适宜,温光条件正常,有利于秋粮作物产量形成和秋收秋种。”全国农技中心副主任王戈表示,今年汛情区域相对集中,受灾程度最大的是早稻,但由于种植面积扩大、技术保障增强、抗灾减灾到位,水稻有望灾年实现丰收。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夯实产能基础 9月下旬,连着几天一大早,江西遂川县雩田镇种粮大户郭海生来到沿溪村的高标准农田,站在机耕道上操作植保无人机进行病虫害防治。今年,他在镇里流转了2800亩土地种植双季稻。 “田地质量好,越种越有劲头!”郭海生说。过去,流转来的不少地块零碎分散,大型机械无法进出,人工成本怎么也降不下来,年景好的时候,一亩地也只能挣一二百元。随着当地高标准农田改造的加快,小丘变大丘,农田成了“一掌平”。 郭海生说,有了高标准农田,大型农机进出方便,一亩水稻连收带运,只需300多元,亩均产量比过去高出80—100斤。眼下晚稻已经开镰,“双季稻一田双收,每亩地一年纯收入六七百元没问题!” 近年来,我国每年推进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中央财政安排农田建设补助资金867亿元,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设施完善的高标准农田,能够为粮食生产提供良好的生产条件和基础。”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研究员王秀东表示,从各地耕作情况看,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效果明显。 几场台风过去,看到一株株大豆茎秆挺拔、豆荚饱满,黑龙江海伦市经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孙安富松了口气,“之前担心会倒伏,好在影响不大。” 一台台现代化农机装备,成了抗灾夺丰收的重要支撑。今年播种前,合作社利用装有无人驾驶导航系统的联合整地机,起垄又直又匀;播种时用1.1米大垄双行播种机,出苗后根系扎得深,有助于抗倒伏。“估计今年亩均产量在330—350斤,跟去年基本持平。”孙安富说。 目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秋粮收获正忙,各地机收作业有序推进。安徽今年秋收秋种投入各类农机具330万台套;山东莱西市今年推广玉米机械籽粒收获,促进节本增效。 订单收购,优质优价,促进农户增收 随着夏粮上市,小麦、早稻陆续启动政策性托市收购和市场化销售。截至8月底,主产区小麦累计收购4926万吨、早籼稻累计收购472万吨,其中最低收购价收购分别为615万吨、40.5万吨。 优质优价,成为今年夏粮收购的一大亮点。位于山东沂南县的信和沂雪食品有限公司的面粉生产车间,生产优质面粉的全自动生产流水线正在高速运转。 “今年收上来的小麦品质过硬,每斤收购价比普通小麦高0.1元。”公司总经理李秀玲介绍,企业采用订单合作模式,在大庄、辛集两个乡镇建立了1.3万亩高筋小麦种植基地,从种到收提供全方位服务,带动2750家农户种植优质专用小麦。 据监测,今年9月份,主产区小麦均价约每斤1.18元,较去年同期高3至5分钱;部分优质品种价格在1.27元以上,较普通品种高0.1元左右。近期麦价稳中走高,并逐步趋稳。“这既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也有利于引导种植结构调整,增加绿色优质品种供给,更好地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眼下,秋粮生产一线,绿色优质作物正飘香田野。在山东沂南县大庄镇沟崖村鑫隆农场,1200亩玉米、500亩绿色水稻挺拔壮实,相继进入收获季。 年年种粮,种什么?怎么种?农场总经理王占友介绍,在玉米种植上,他选择的是本土优质品种“登海605”,“不但根系发达、抗倒伏,而且棒大粒深,亩产量能到1300斤”;水稻采用的是绿色种植模式,坚持施加有机肥和生态农药,获得了国家绿色产品认证,一斤能比普通大米贵上近一倍。 “优质优价,这是市场基本规律,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体现。”王秀东说。目前,全国已涌现出300多万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带领小农户增收致富的同时,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更多详情]
  • 26 2020-10

    高粱映红丰收年 订单农业富乡亲

    金秋已至,高粱满仓。眼下,正是高粱成熟的时节。10月21日上午,永城市茴村镇联鑫种植专业合作社2000余亩高粱地里,沉甸甸的高粱穗压弯了枝头。放眼望去,十几名工人正在忙碌着,几台收割机开足马力来回穿梭,红色的高粱粒在运输车内快速堆积,不到一小时,运输车辆就装满了高粱。公路上,8辆大货车一字排开,等待装运高粱,现场一派忙碌景象。 “今年的高粱穗大、粒饱满,亩产1400斤左右!种植高粱比种植玉米经济效益高,通过科学种植管理,减去前期的各项投入,净利润达到200多万元。”该合作社负责人梁怀亮抓起一把高粱粒搓了搓,喜上眉梢。 梁怀亮家住演集镇,在外打拼多年。近年来,国家大力鼓励和推动土地流转,促进农村土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并对流转土地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出台相关惠民政策。 2018年,乘着土地流转政策的东风,梁怀亮在茴村镇李楼、盛营、魏老家等村流转了3000多亩土地,成立联鑫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种植高粱、小麦等农作物。成立合作社前,梁怀亮经过多方考察后决定种植高粱,并与贵州茅台酒厂签订协议,进行订单种植。 联鑫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的高粱品种为酿造型高粱,抗旱性、抗倒伏能力较强,出苗至成熟需要4个月左右的时间,通过采用“公司+合作社”的经营模式,由贵州茅台酒厂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合作社负责种植并提供原材料,解决了合作社的后顾之忧。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民进行土地流转一定是必然趋势,我一直都有成立合作社的想法,感谢市政府办驻李楼村扶贫工作队和李楼村‘两委’帮助合作社协调土地、解决发展中的难题,通过发展,目前合作社的效益不错。”梁怀亮说,“国家的政策越好,种粮大户的信心越足,下一步,合作社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合作社不仅经济效益高,还为李楼村的脱贫户和周边群众提供多个工作岗位,现在村民不出家门口就能增收。”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孙圣华说道。 联鑫种植专业合作社只是驻村扶贫工作队实行产业带贫、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驻村扶贫工作队立足村情实际,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鼓励村民进行土地流转,并在精准扶贫、产业带贫上想办法,动脑筋,协助村“两委”大力培育和引进大型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建立稳定的产业带贫机制,发挥产业扶贫“造血”功能,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更多详情]
  • 26 2020-10

    冬桃熟了 果农笑了

    10月25日,董大爷在采摘自家地里种植的冬桃。眼下正是冬桃成熟的季节,汝南县古塔街道屈庄社区董秀华家的冬桃第一年挂果就喜获丰收。他家共种植桃树6亩多500多棵,今年仅冬桃就增收1万多元。 该社区安排技术人员对董大爷进行长期技术指导,种植的冬桃口感脆甜,我市多家水果销售商纷纷前往采购。在社区的帮助下,董大爷准备逐步拓展桃子的销售渠道。

    [更多详情]
  • 26 2020-10

    特色种植富乡邻

    10月23日,在位于确山县双河镇的河南跃光高产茄子种植基地,种植户在管理阳光温棚里的蔬菜。当日是“霜降”节气,我市农民抢抓晴好天气加强对田地蔬菜的管理。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