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30 2020-10

    河南鲁山:小夫妻返乡创业打“姜山”

    在河南省鲁山县张良镇蔬菜种植基地,提起39岁的杜飞飞夫妇,百姓们个个竖起大拇指称赞。“顾家、能干、孝顺…”“让老百姓信得过的返乡创业领军人物”“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有心人”……这些都成了小夫妻两人的代名词。 杜飞飞夫妇原来在安徽打拼,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但返乡创业、带领乡亲脱贫致富始终是杜飞飞的梦想。2015年,他回到了张良老家,当年便成立了鲁山县圣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生姜种植。为了扩大产业种植规模,几年来,他辗转奔波,与科研技术人员不断探索,积累完善种植技术。目前,生姜亩产达到10000余斤,效益上万元。 一家富不算富,大家都富才算富。小两口把合作社成熟的种植技术推广给周边群众,带动种植户50余家,涉及周边3个乡镇,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不仅带动500余人就业,还使张良镇的黄姜生产形成了产业链条,为乡镇脱贫致富注入了强劲动力。2017年,为了张良姜产业发展和品牌提升,他整合资源成立了鲁山县飞健农业有限公司,拥有了自己的张良姜产品研发团队,把张良姜传统种植亩产4000余斤提升到7000余斤,每亩效益提升2000余元。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杜飞飞获得鲁山县第一届乡土人才荣誉称号。 为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在县扶贫办和农业部门的支持下,合作社建成生姜大型储藏窖5座,年储藏量2000余吨。合作社现已形成育种、催芽、种植技术管理、土地托管、窖藏、清洗、包装销售等完整的产业化体系。2020年7月,获得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姜认证。 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杜飞飞夫妇打造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姜山”,成了张良镇重要的带贫支柱产业,为农业可持续发展、三产融合、乡村振兴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更多详情]
  • 30 2020-10

    这里的蔬菜格外“俏”

    移动基床灵巧游走,可让菜苗充分享受日光;内外遮阳网的控制,能根据需要让棚内变多云或阴天;自动喷淋系统则可水肥一体化灌溉……10月22日,在驻马店市驿城区水屯镇禾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智控育苗温棚里,负责技术管理的石新明正招呼员工打理蔬菜幼苗。 “这边是芹菜苗,那边是包菜苗,还有洋葱、甘蓝等20余个品种,再过几天就能移栽到农户那里了。”石新明介绍,公司基地科技化的培育,不仅能批量育苗,还大大提高了蔬菜后期生长的成活率与抗病性,这也是当地发展“菜园经济”的第一步。 地处驻马店市区东大门,水屯镇距中心城区不足10公里,京港澳高速、新阳高速、328国道贯穿小镇。该镇瞅准地理与交通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种植,打造驻马店中心城区及豫南地区的“菜园子”,成为水屯镇近年发展的一大特色。 “像禾绿这样的专业公司及合作社,不仅售卖蔬菜种苗,还提供全程技术指导。”水屯镇副镇长何国体说,现在镇上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1.5万亩,但农户们可不是“单打独斗”,他们大多跟专业合作社“合作”,走订单式农业,不仅销路不愁,还有专门的技术团队“保驾护航”。 近年来,水屯镇广泛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并为村民开设职业技能培训学校,除了“吃香”的蔬菜种植,还有农村电商人才培训、农产品经纪人技能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助推更多农民“二次创业”。 石庄村村民王万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与合作社签单种蔬菜,技术与价格都有保证,每亩收益在8000元到1.5万元。 发展“菜园经济”,不仅要让蔬菜卖得出,还要满足人们对品质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卖得好。 禾绿农业开发公司向西三公里,在水屯镇王坡村的奥博农业公司蔬菜基地里,种植的1000多亩芥蓝、菜心和薹菜,在秋日阳光的照耀下绿油油连成一片,如果细心还能从翻过的土壤里看见蚯蚓。 奥博农业公司董事长张卫红说:“这些蔬菜都经过绿色无公害的认证,除少量供应本地,大多销往广东、香港、澳门等地,被称为‘供港蔬菜’。”这类蔬菜从种植、收割到冷链保鲜配送,所有流程都有着严苛的要求,其价格往往在每斤五元到二十元不等。在张卫红看来,以后的蔬菜市场,是品质的竞争,镇上的“菜园经济”要以此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中很重要的一环,产业优才能百姓富。在接下来的发展中,水屯要持续做优做强‘菜园经济’,并因地制宜培育更多特色产业,让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提升。”水屯镇党委书记孙浩表示。

    [更多详情]
  • 29 2020-10

    “扶贫菊花”铺开致富路

    10月27日,村民在金溪村采摘金丝皇菊。 日前,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洗马镇金溪村种植的金丝皇菊陆续盛开,村民们忙着采摘、搬运、分拣、烘干菊花,供应市场。 2016年以来,金溪村结合当地土壤、气候特点,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鼓励村民入股土地种植金丝皇菊130余亩,并依托企业将菊花制成菊花茶等产品,带动村民增收,菊花种植成了主导扶贫产业。2019年,金溪村的166户贫困户,通过产业扶贫实现脱贫。

    [更多详情]
  • 29 2020-10

    王书君:小农场开启大梦想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10月27日,行走在茴村镇李楼村的村道上,只见道路宽阔整洁,村民的房屋在绿化树的掩映下若隐若现,平添几分美感。沿着道路前行,记者来到了位于李楼村的小伦家庭农场。进入农场,穿过一片葡萄园,放眼望去,只见大葱、白菜等蔬菜郁郁葱葱,十分喜人。 “今年大葱的市场行情不错,批发价在1.4元/斤左右,这茬葱准能卖个好价钱。”见到记者,该农场负责人王书君笑呵呵地说。 王书君今年48岁,家住李楼村。高中毕业后,他辗转到平顶山、洛阳市等地打工,丰富的工作经历,不仅开阔了王书君的眼界,还让他积累了不少工作经验。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外漂泊久了,王书君时常牵挂家中的父母和妻儿,便有了返乡创业的想法。2002年,他回到李楼村,建立蔬菜大棚,做起了蔬菜生意。 近年来,国家大力鼓励和推动土地流转,促进农村土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并对流转土地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出台相关惠民政策。2014年,乘着好政策的东风,在李楼村“两委”的帮助下,王书君流转本村20亩土地建立李楼村葡萄采摘园,并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引进了阳光玫瑰、醉金香、巨玫瑰等优质品种。通过王书君的努力,采摘园效益很好,也坚定了王书君利用土地生“金”的想法和决心。 近年来,随着家庭农场的兴起,为农民致富增收提供了途径。王书君瞅准商机,在原来采摘园的基础上又流转了近30亩土地,成立了小伦家庭农场,农场内除了可以采摘葡萄外,还种植了玉米、小麦等农作物和应季蔬菜,效益可观。 王书君是村民眼中的“厚道人”,对本村的脱贫户积极实施帮扶。农忙时,他会为来农场工作的脱贫户安排一些轻松的工作,既照顾他们的自尊心,又能让他们增加收入。 “这几年,在市政府办驻李楼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共同努力下,李楼村发生了很大变化,变得越来越好,村民的幸福感也越来越高。下一步,我准备扩大农场规模,为李楼村的发展贡献力量。”王书君笑着说。

    [更多详情]
  • 29 2020-10

    河南光山:油茶喜获丰收

    2020年10月28日,信阳市光山县槐店乡晏岗村司马光万亩油茶园基地内,村民们正在喜收获成熟的油茶籽。据悉,该县把发展油茶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以“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把油茶产业作为富民的特色产业,推广新技术,发展深加工。截至目前,该县油茶种植总面积达25.5万亩,带动近30万农民增收致富。

    [更多详情]
  • 29 2020-10

    农业农村部:“十四五”将重点加大高标准农田等投入

    在国新办10月27日举行的“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主要成就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刘焕鑫表示,正在组织编制“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重点围绕高标准农田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强化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支撑。 据刘焕鑫介绍,“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农业农村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胜利完成。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完成8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同时,农业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0%;农民收入提前实现翻番目标。此外,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农村改革也持续深化。 刘焕鑫表示,“十四五”时期,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稳步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保障水平,努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深化农村改革,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建设现代农业方面,刘焕鑫表示,目前,正在组织编制“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积极谋划实施一批基础性、长远性、战略性的农业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围绕高标准农田、现代种业、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数字农业农村、动植物疫病防控、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强化现代农业设施装备支撑。 在农村改革方面,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吴宏耀表示,下一步,将把完善“三农”制度和政策体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推出重大改革举措,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支撑。

    [更多详情]
  • 29 2020-10

    精细化气象服务助力苹果采摘

    目前,我市的红富士苹果陆续迎来成熟采摘期,10月26日,市气象局农气人员深入灵宝市寺河山等苹果主产区果园调研苹果产量和品质,开展精细化气象服务。 农气人员为果农送上采摘期气象服务专报,手把手教果农关注“三门峡微天气”“河南气象微农”等微信公众号,面对面与果农交流,了解其气象服务需求。针对10月下旬多冷空气活动等气候特点,农气人员提醒果农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加强果园管理,适时开展苹果采摘工作。同时,我市气象部门将加强天气监测和会商,确保气象预报精准及时,充分发挥微信平台、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大喇叭等作用,及时发布大风、霜冻、降水等天气预报,让广大果农巧用天时及时采摘,助力苹果采收。

    [更多详情]
  • 28 2020-10

    致富路上“葱”满希望

    10月26日,天刚蒙蒙亮,薄雾像轻纱一样弥漫在空气中。睢阳区娄店乡前徐庄村村民徐长伟收拾好所需用具,径直来到地里,熟练地操作起开土机,培畦埂,种大葱。 “截至今天已经种了70多亩,再过两天就种完了。”54岁的徐长伟抹了一把汗,兴致勃勃地说,“现在都是机械化,栽培容易,病虫害又少,而且大葱产量高。种完大葱再种西兰花,还不耽误种小麦,一年能收三季。” 徐长伟种植大葱已有10余个年头,刚开始都是在自家的四五亩责任田里种,仅此一项每年就增收一两万元。近年来,娄店乡党委、政府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引导群众发挥自身种植优势,并对种植大户给予技术、资金、销路等各方面的支持。因此,徐长伟的大葱种植规模近几年逐年扩大,加上今年流转的20亩地,他家的大葱种植面积达到85亩。 看到徐长伟这几年种大葱获得了不菲的收入,其他村民纷纷向他取经,他毫无保留地把种植大葱的好经验讲解给大家。在他的带动下,前徐庄村、李庄村近20户村民也种起了大葱,总面积达到200多亩。 “现在收购商都是到地里直接收购,不需要往外拉着去卖,省事嘞很。今年平均亩产能达1.5万斤,按每斤1.5元算,每亩产值2万元应该没问题。”谈及收成,徐长伟信心满满。 徐长伟及当地大葱种植只是娄店乡特色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几年,该乡立足实际,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力促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引导农民发挥资源优势,走规模化发展道路,在全乡逐渐形成了刘各芦笋、贾楼黄花菜、王石庄辣椒等经济作物成方连片、统一种植的规模片区,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拓宽农民致富途径夯实了基础。

    [更多详情]
  • 28 2020-10

    绿色果蔬助增收

    10月26日,睢阳区闫集镇万联生态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钰琼在大棚内查看宝塔花菜长势。宝塔花菜是荷兰进口蔬菜品种,由花蕾簇生成多个小宝塔并螺旋成主花塔,黄绿粒细小,花球紧密,形状奇特,色泽翠绿,极具观赏性,故誉名为“翠绿宝塔”。近年来,万联生态农业专注于绿色无公害高端果蔬种植,管理技术和产品质量持续走在全国前列,并成功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今年,万联生态农业共种植10亩宝塔花菜,纯效益可达20万元。

    [更多详情]
  • 28 2020-10

    河南灵宝:朝天椒大丰收

    10月23日,在灵宝市故县镇冯家塬村为民实业公司辣椒基地,村民在采摘辣椒。该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朝天椒400余亩,从种植到销售实行一条龙服务,订单农业让农户吃上“定心丸”。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