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02 2020-09

    河南鲁山:荒山变成花果山 带动脱贫助增收

    “俺在这里已经干3年了,每月能拿3000元工资,2018年底俺脱贫了。在这儿干活不用出远门,家里有啥事还能照看着,怪美!”8月31日下午,在位于鲁山县的河南佳尚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石榴种植基地里,来自赵村镇闫庄村的贫困户闫成功一边操作割草机清除杂草,一边笑着说。 该公司在辛集乡八里坡示范种植突尼斯石榴3000亩、迷迭香1000亩,经过几年的精心种植、培育和管理,突尼斯软籽石榴开始挂果,迷迭香开始收割,如今的八里坡已从荒山变成了花果山。 公司自成立以来,采取多种模式与贫困户建立紧密的利益链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公司流转贫困户29户土地,用发放租金的形式进行扶贫;聘用辛集乡高村、辛集村、盆郭村、漫流村、柴庄村等村及其他乡镇贫困户来公司园区务工,带动贫困户273户310人;与6户16人签订迷迭香种植订单收购合同,免费技术指导,按合同约定采购鲜叶迷迭香,让贫困户通过自身劳动真正脱贫。

    [更多详情]
  • 02 2020-09

    种植火龙果 日子更红火

    8月31日,记者驱车到侯岭乡,在位于该乡的河南至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该公司负责人王恒。 “上一茬火龙果刚采摘完,大家反映口感不错,付出总算得到了回报。”王恒笑着说。面前这个青年,瘦高个、皮肤黝黑,凭借对火龙果种植的热爱,2019年,王恒从夏邑县来到永城市,开启了他的创业之路。 因为孝心 所以热爱 王恒今年27岁,家住夏邑县车站镇。2010年高考后,他放弃了学业,成为一名“打工仔”,为这事,父母没少跟他怄气。 后来,王恒辗转到上海等大城市打工,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在外打拼不容易,于是他有了返乡创业的念头,2015年,他回到家乡,利用在外地学到的技术进行蔬菜种植。 王恒为何与火龙果结缘呢?这还要从他的奶奶说起。2016年的一天,王恒像往常一样来到奶奶家,刚进门,奶奶就把一个火龙果塞到他的手中。在农村,火龙果可是稀罕水果,王恒明白,那个火龙果代表奶奶对他的爱。 从那天起,王恒就多了一个愿望,他希望有一天奶奶能吃上他亲手种植的火龙果。通过在网上查询,王恒了解到,火龙果这种南方水果是可以在北方种植的。王恒决定在蔬菜大棚内种植一些,但遭到了父母的反对。 “父母对火龙果了解不多,在他们眼中,南方水果很难在北方种植成功,但我还是决定试一试。”王恒说。 2018年,王恒在和朋友聊天中得知,陕西省有很多火龙果种植基地,一些村民靠种植火龙果走上了致富路。王恒得知后十分激动,2019年年初,他只身到陕西省进行实地考察。这次考察坚定了他种植火龙果的决心,后来,他购买了3000多株优质火龙果果苗。 因为热爱 所以坚持 看到王恒种植火龙果的决心后,他的父母也转变了态度,这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在父母的帮助下,3000多株火龙果果苗很快种好了,但由于天气寒冷,大棚内的温度达不到火龙果生长的最佳温度,导致火龙果生长缓慢。 “想要火龙果健康生长就要建一座条件更好的标准温室大棚,但自己建投资太高。”王恒说,他一直都在周边地区寻找可以出租的标准温室大棚。 2019年3月,王恒的高中同学魏小帅给他带来一个好消息:位于侯岭乡生态百果园内,一座标准温室大棚正准备出租。听到这个消息后,王恒立刻赶到了永城市,经过考察,他十分满意。 2019年6月,王恒在这里种植了2500株优质火龙果果苗。凭借对火龙果的热爱,他不断学习种植技术,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火龙果种植的方法,也带动了当地不少群众就业。 “我们引进的品种有‘金都一号’‘无刺黄龙’‘燕窝果’等,公司利用双层种植技术提高火龙果的产量,预计亩产比普通单层种植增加75%—80%。”王恒笑着说。 除种植火龙果外,对于经营模式,王恒也有自己的想法。在种好火龙果的同时,他计划将农场打造成采摘体验园,为市民提供参观、采摘等项目服务。 “奶奶说我种植的火龙果特别好吃。”王恒说,“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的事。接下来我会继续努力,把农场经营好,带动更多群众就业。”

    [更多详情]
  • 02 2020-09

    中牟县韩寺镇:冬瓜获丰收 瓜农笑开怀

    车辚辚,人如潮。8月末,记者在中牟县韩寺镇小韩村蔬菜交易市场看到了火爆的冬瓜交易场景。 近日,中牟县韩寺镇小韩村蔬菜交易市场周围成片的冬瓜田里,冬瓜结满了瓜藤,一派丰收的景象。瓜农们忙着将一个个硕大的冬瓜搬运到运瓜车上,络绎不绝地运往交易市场。瓜农朱刘全告诉记者,他们种的冬瓜每亩产量可达7000公斤,今年全村30多户瓜农种植的100多亩冬瓜喜获丰收。 该镇土地肥沃,种出的冬瓜肉质鲜美爽口,深受消费者喜爱。每年全国各地的蔬菜商蜂拥而至,冬瓜的丰收和畅销让众多瓜农收入颇丰。 据该镇副镇长杨玉荣介绍,今年韩寺镇种植冬瓜1200亩左右,每亩产量8000公斤左右,今年销售情况比往年要好,收购价格较往年同期高出许多。6月份冬瓜价格每公斤1元左右,现在0.4元左右。冬瓜有种植省时、省力、省农资、产量高的特点,只要价格每公斤不低于0.2元,种植户就不会亏本。 近年来,韩寺镇不断扩大冬瓜的种植面积,并采用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模式,有力地推动了该镇冬瓜产业的发展。

    [更多详情]
  • 01 2020-09

    “大长腿”梨树带来高效益

    “这树长这么高,得三米多吧”“咋栽得这么密”“产量到底咋样”……8月21日,三门峡市陕州区向阳生态农民种植合作社的梨种植基地,来自全省各地的梨农及技术人员150余人一边参观一边啧啧称奇。 500亩梨园,均是统一的“大长腿”树形。合作社负责人王振民面对参观者的疑问,用产品说话,“来尝尝我们的果子咋样”。园区的“主打”品种玉露香,一时间吸引了众多粉丝,口感酥脆无渣,汁液极多,真甜! 陕州区丘陵山地、海拔适中的独特地理条件,非常适宜梨树生长。而种出好吃的梨,则不仅需要先天条件,更需要科技介入。王振民介绍,2015年建园之初,园区便在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郑州综合试验站站长、省农科院园艺所副所长王东升研究员团队的指导下,采用优质新品种、省力密植栽培模式,实现了成形早、结果早、丰产早的“三早”生产效果。 当天,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梨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观摩会在向阳合作社举办。王东升站在梨树旁介绍,与传统的园区相比,这里采用省力密植模式,梨树株距只有1米、行距3米到4米,密度更大;同时,梨树采用圆柱形树形结构,树高约3米,一条主干上均匀分布结果枝组。表面看起来,果园栽植更密,但在管理中,却更加省时省工省力,行距加宽使施肥、割草、采摘等采用机械作业,独特的树形和结果位置,则让花果管理更方便,相比传统种植模式,省工60%左右。向阳合作社的500亩梨树,平时管理只需要8到10人。王东升说:“传统栽培模式果园管理复杂,生产效率及效益较低,采取轻简化、省力化、优质化、绿色化栽培是规模化园区的发展趋势。” 与此同时,省农科院园艺所依托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技术力量,联合资环所、植保所等采取多学科协作,根据三门峡梨产业和园区生产管理技术需求,在园区集成与示范梨省力密植栽培模式、果园生产机械化、花果精细化管理、土壤培肥、果园生草、病虫害综合防控,果品质量安全控制、产品溯源技术等9项技术以及种养结合生态农业模式。

    [更多详情]
  • 01 2020-09

    领养梅花鹿 脱贫奔小康

    鹤壁市淇滨区上峪乡鹿厂村相传为殷商时期的皇家鹿苑狩猎场而得名。为促进贫困户脱贫增收,2017年,该村成立合作社,投资385万元,引进梅花鹿养殖扶贫项目,采取“合作社集中饲养、贫困户领养”,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协议统一销售、每年按比例将收益分配给贫困户的特色养殖产业扶贫模式,发展梅花鹿养殖300余头,建设鹿产品深加工车间1座。目前,通过梅花鹿养殖已带动14个贫困村摘帽,31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增收。

    [更多详情]
  • 01 2020-09

    尉氏县米庄村 千亩良田谷飘香

    八月的信阳,稻田随风卷起千重浪,稻穗频频摇曳颔首,收割机轰鸣着来回穿行。 信阳市平桥区、罗山县、商城县、光山县等地普遍种植的再生稻,近日也迎来了今年的“首次大丰收”——根据专家测产,商城县鄢岗镇曹寨村千亩连片再生稻基地的头季稻亩产达715公斤。而根据往年的实践,再生季亩产可达300公斤左右,综合亩产将超1000公斤,可谓是“一种两收,亩产吨粮”。 “再生稻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是水稻体系的一项重点工作,这项技术对信阳的积温进行深度分析,‘早育一个月,多收一茬稻’,不仅充分利用了信阳稻区的光温资源,也已成为水稻增产增收的主导技术,列入信阳市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工作,今年信阳市再生稻面积发展到32万亩。”河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信阳综合试验站站长刘祥臣研究员介绍。 在光山县富仁辉实业有限公司基地,记者看到的再生稻又是另一番景象——头季稻已早早收割了,再生稻与一季中稻的长势一样,不仔细看还以为是普通的一季中稻。 这片再生稻是河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耕作栽培岗位专家赵全志教授安排的“粮饲双优”试验示范田。“头季稻在蜡熟期收割,作为牛羊的青储饲料,再生季的目标亩产是500公斤以上。”富仁辉实业负责人介绍,“技术体系专家团队的试验表明,头季适期早割可生产3000公斤优质饲料,再生季稻米是更加优良的大米,固始县一家公司称之为‘爱胎米’,深受消费者欢迎。” 在罗山县子路问津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一方阵阵飘香的粳稻示范田边,理事长陈贵权向记者介绍:“这方田种植的是尹首席(河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尹海庆)培育的优质香稻新品种,好吃、产量也不低,表现非常好。” 陈贵权的合作社种植水稻5000亩。“在水稻体系专家的指导下,合作社推广机械化插秧和机械化直播技术,发展优质粳稻和再生稻生产,解决了规模化生产的农时紧张问题,提高了种植效率,降低了种植成本,加上配套种植紫云英和油菜等,这几年合作社年收入都在100万元以上。”陈贵权一再表示,没有省市县专家送来新品种新技术,合作社不会发展到这么大规模,更不会有这么高的效益。 罗山县周党镇莲花农机合作总社的理事长包乃勇,原来曾经营农资门市部,卖种子、农药、化肥等,近年来,在河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指导下,他发展水稻规模化订单生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企业也越做越红火。 “在与专家的交流中,我学到了不少新理念新技术新思路,知道了自己今后怎么干、该如何发展。”包乃勇介绍,他从一开始流转土地种植水稻,发展到工厂化育秧为周边农民开展育秧插秧服务,如今又建起了豫南最大的粮食烘干中心,为水稻生产提供“两头”服务,今年仅代育代插服务,他就赚到了70多万元。 “真正是体会到新农技的威力,尝到了大甜头。”包乃勇说。 稻渔综合种养是水稻体系与水产专家联合开展的又一项重点工作,在我省十多个县区开展示范引领和技术指导。光山县昌盛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勇谋介绍,去年以来合作社按照新的种养模式要求,水稻推迟播种,推广绿色栽培技术,水稻专家提供的优质香稻品种已进入孕穗期,田间长势喜人,成品虾出笼率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目前,水稻与水产专家联合正在集成编制河南省稻田综合种养有关技术规程标准,正在引领我省稻田综合种养向多样化标准化健康发展。 “信阳水稻产业,正发生着向优质高效发展的新变革。”河南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尹海庆如此评价。他认为,“这离不开我国再生稻北移技术的推广利用、创新发展,也是我省‘一三五五’工作机制落地取得的实效。”据了解,省水稻体系专家团队在服务产业的实践中,灵活运用“一三五五”工作机制,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对接服务指导工作,树立了科技引领支撑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试验田”。 据了解,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启动以来,不仅组建了农业产业技术的创新团队,还制定并实施了科教兴农“一三五五”工作机制,以加强产业技术体系服务产业发展,加快农业科技落地生根。 这项工作实施的情况如何?8月14日至16日,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处长胡若哲带领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深入到信阳市罗山县、光山县、商城县、固始县、浉河区、平桥区,走访了六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两家企业和两个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查看水稻长势和收成,组织基层农技人员、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展开座谈。 在考察调研中,记者感受到,我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通过“一三五五”工作机制深度融合,专家下沉,技术入田,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正在引领和支撑信阳水稻产业转型发展。 “农村脱贫和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要向科技要粮食要效益。农民需要新技术新方法,专家能够及时提供技术和指导,这是产业体系专家们的努力方向。专家要接地气,要了解产业发展的技术障碍和难题,带着问题导向、目的导向,针对性地研究解决问题,以科技引领支撑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切实履行服务水稻产业发展的义务和职责,从实实在在的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胡若哲说,“实践证明,‘一三五五’工作机制是可行的、管用的,是可复制推广的好理念、好路径、好措施、好方法,也将为我省科技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更多详情]
  • 01 2020-09

    河南省举办肉鸡新技术高峰论坛

    8月29日,河南省肉鸡(黄鸡、肉杂鸡)新技术高峰论坛在郑州举办。论坛由河南省家禽业协会主办,旨在大力推广肉鸡(黄鸡、肉杂鸡)新模式、新工艺、新技术,促进河南省家禽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文杰、山东布恩集团总经理刘启波、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黄炎坤、河南万华畜牧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闫飞,分别讲解了全国肉鸡生产与技术发展趋势、笼养肉鸡管理技术、规模化肉鸡生产生物安全防控技术、笼养肉鸡舍环境控制技术。 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处处长高永革、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副处长刘宏伟,分别解读了河南省畜牧业生产形势、发展趋势,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和兽药使用相关知识。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教授、河南融瑞祥制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乔宏兴,成都微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兽医总监刘晓坤,分别讲授了中药发酵技术研究及应用、霉菌毒素的快速检测方法。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论坛内容丰富、实用。

    [更多详情]
  • 01 2020-09

    河南畜牧业生产良性发展

    历经多年的发展与沉积,河南已成为闻名全国的畜牧养殖大省和畜产品加工大省。河南畜牧业生产形势不仅事关河南,更关乎全国。 在非洲猪瘟疫情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河南畜牧业发展态势如何?8月29日,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处处长高永革介绍说,今年以来,河南畜牧业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供给有序。 生猪生产持续恢复 从2019年9月起,我省规模化养猪场存栏量持续增长。与去年8月相比,生猪当前存栏增幅量超过50%。 据悉,全省已启动出栏5万头以上的生猪养殖项目152个,其中118个已动工,完成投资83亿元,预计年底可完成130个。 牧原集团计划在南阳新建70个养猪场,已建成31个,存栏猪7.6万头(其中母猪4.1万头);正大、正邦、温氏等企业在洛阳发展合作农户112个,建设存栏600头猪舍189栋;宝丰康龙在平顶山新增产能7.4万头。 截至8月28日,全省外调活猪及猪肉折合生猪922.4万头。全省生猪存栏量、能繁母猪存栏量、外调活猪及猪肉量,均位居全国第一。 此外,生物安全、环境控制、精准饲喂、粪污处理等智能化技术装备,正在我省生猪养殖产业大力推广应用;具备非洲猪瘟病原学检测资质的县(区)级实验室增至114个。 家禽生产基本稳定 今年上半年,河南家禽存栏6.89亿只,出栏4.5亿只,禽肉产量60.7万吨,禽蛋产量196.3万吨,分别增长1.3%、1.8%、2%、1.2%。 筹建、在建、建成禽类养殖项目17个,全部投产后将新增蛋禽852万只,年出栏肉禽3200万只。 牛羊生产势头良好 今年7月底与今年4月底相比,我省6个肉牛监测县年出栏50头以上规模场,数量由204个增至216个,存栏数量由51257头增至53100头;8个肉羊监测县年出栏100只以上规模场,数量均为216个,存栏数量由50785头增至56800头。 今年,我省计划新建畜位500头以上的肉牛场达97个,其中出栏5000头以上的肉牛场5个,新建年出栏5万只以上的肉羊场有4个。 目前,9个重大项目已开工建设,完成投资1.47亿元;平顶山玉润、柘城莲旺各自畜场建设进度已超过50%,建成后可新增肉牛畜位3.2万个、肉羊栏位15万个。 奶业生产稳步发展 当前,兰考县、平舆县、宝丰县、叶县、扶沟县等地一批新建的奶牛养殖场,预计可新增畜位5万个。 今年上半年,河南奶牛存栏总量达34.2万头,同比增长3.3%。参测奶牛平均日产奶量,由29.6公斤提升至31公斤。

    [更多详情]
  • 31 2020-08

    硬核“小菜园”孕育“大产业”

    “来了来了,这一批就是咱的货,你先把棚里收拾好,等我把苗拉回去咱就直接开种!” 8月27日下午,河南农大扶沟蔬菜研究院基地育苗大棚外,菜农陈要刚蹲在面包车旁边打电话嘱咐自家伙计,边仰起脸望向朝他走来的搬运工人们。 “中午一听老马说苗育好了,我二话没说就往这儿赶。”打开掩着的纸箱,陈要刚松了口气。 纸箱里装的是他这次订的货,4万多棵金富系列辣椒苗。去年,他的一个朋友种了4亩这种辣椒,毛收入10万元,让他印象深刻。 老马名叫马强,是基地负责人,县里有名的育苗育种专家。听到陈要刚提起自己,老马笑着走了过来:“老陈你赶得真巧,这可是最后一批金富辣椒苗,都被你包圆了。” 旁边有人问:“你买的那辣椒苗,咋刚育好就卖脱销了?” “这种辣椒个大条顺味道好,在俺固城乡每斤比一般辣椒多卖三四毛钱,特别抢手。”陈要刚笑得直咧嘴。 别看现在都抢着要买,基地刚成立的时候,遇到技术员推广新品种,可没几个菜农肯吱声。 为了打开局面,基地经过多番研讨,打出了“免费观摩+试种”组合拳,让菜农吃下“定心丸”。 据马强介绍,基地占地400多亩,仅品种培育和展示大棚就有16个,全部免费开放。菜农不仅可以近距离观察新品种蔬菜的实地种植情况,还能直接向技术员咨询种植技术。 基地还与附近农户达成协议,如果愿意在园区承包土地种植新品种蔬菜,可免除种苗、租金、建棚、化肥等费用。农户只需付出劳力,即可获取远超平时的收益,极大降低了试种成本。 菜农王豫东听到这个消息动了心,决定承包5亩地种黄瓜和辣椒“试试水”,没想到一年下来净收入八九万元。眼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尝到了甜头,不少农户都跃跃欲试。 “有了他们现身说法,再加上新品种在市场上渐渐打响了名气,基地口碑也立起来了。”马强说。 这套“组合拳”的成功离不开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除了定期与河南农大交流技术成果,基地还每年投入200多万元用于科研创新,平均年产出蔬菜新品种近千种。 然而,最终通过市场调研、田野观察等环节能真正推向市场的不过20余种。 “一方面要保证种苗符合市场需求,种植效益突出,另一方面要尽可能降低种植技术门槛,便于农户上手。”基地技术员刘小云说。 更新、更优、更适合市场需求的品种不断推出,加快了扶沟蔬菜品种更新换代、提档升级,也促使农用技术持续推陈出新。 “每年春季我们都会邀请研究院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扶沟县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基地专家们的努力下,一项项现代农业技术在扶沟县推广开来:无土栽培从无到有、智能温室大棚持续增多、水肥一体化技术全县覆盖率突破60%…… 智能、可控、绿色生产正一步步取代传统种植模式,“小菜篮”摇身一变成为县域经济的“大产业”。

    [更多详情]
  • 31 2020-08

    稻花香里说丰年

    中牟县狼城岗镇稻鳖混养示范基地犹如一幅油画,一只大大的“甲鱼”映入眼帘。 该镇依托资源优势,做强、做优稻鳖混养和锦鲤养殖、辣椒种植等特色产业,形成了以传统农业、现代观光农业、特种经济作物种植、特色养殖为主导的都市农业发展格局。

    [更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