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您好,欢迎访问益农信息社运营服务总平台! 登录|免费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购物车
|
 我的订单
|

个人中心

|
    旗舰店入驻
|     监管平台入口

浚县

切换分站
标题: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
  • 31 2020-08

    种出美味蓝莓 生活更有奔头

    昨日,在高新区史家沟村的种植园里,一座座果蔬大棚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王秋民弓身钻进一座大棚,看到成排的蓝莓树,眼前一亮,喊道:“呀,几天不见,长这么高了。”她挨个儿检查蓝莓树,反复念叨:“长得好……” 王秋民是果蔬种植专家?不,她是史家沟村村民,今年58岁。2017年,史家沟村引进河南尚柳生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尚柳公司),实施果蔬种植产业扶贫项目。作为贫困户,王秋民第一个报名来尚柳公司打工。栽种苗木、养护果蔬……久而久之,她熟悉了每一步种植工作,成了半个“专家”。 史家沟村依山而建,村民在山坡上种地,引水灌溉困难。天旱时,常常颗粒无收。2017年,史家沟村的干部想到突破村子发展瓶颈的好办法,引进企业承包村里的百余亩地,发展新型果蔬种植。 “企业承包我们的地,每年给我们租金,这比种庄稼强多了。”王秋民说。起初,她心里还犯嘀咕:“山上的地种啥啥不行,他们承包这么多地,能种出啥名堂?” 尚柳公司将山地平整后,建成果蔬种植园,园内分为蓝莓、草莓、火龙果、红薯等种植区,种植区之间还修了柏油路,该种植园能为史家沟村村民提供近百个就业岗位。在许许多多的果蔬中,村干部和公司负责人决定将蓝莓作为种植主体。“蓝莓要是种得好,一斤能卖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王秋民说,当时,公司从外地引进500多株蓝莓苗木,邀请外地专家手把手地教村民种蓝莓。村民来这儿打工,每人每天能领60元工资。 “我们有种庄稼的经验,一学就会。为了提高蓝莓产量,我们会采用虫肥改善土壤结构,调节酸碱度;行距和株距大,能保证蓝莓树的光照和通风……”说起种蓝莓,王秋民自信满满,俨然一副种植专家的模样。第一年种蓝莓,因为蓝莓对土壤环境挑剔,“客居”洛阳的外地蓝莓水土不服,没种几个月,死了一大半。大家没灰心,尚柳公司请来新的蓝莓种植专家,带领村民一起研究蓝莓种植。 去年,尚柳公司从三门峡市买来500棵蓝莓树苗。经过精心培养,今年5月,蓝莓成熟,一颗颗蓝色果子挂在枝头,虽然刚种不久,果子不多,但这意味着种植几乎成功。“蓝莓外面包裹着一层果霜,果实酸甜可口。”品尝着自己种的蓝莓,王秋民兴奋地直拍手。 “搞果树种植业,头几年赚钱很难。我们带着村民一起搞种植,他们学会了技术,自己也能发展蓝莓种植业。”尚柳公司负责人说,除了种蓝莓,大家还学会了草莓、火龙果等水果的种植技术。目前,种植园还处于发展阶段,等有了收益,村民可以入股,年底还有分红。 随着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史家沟村村民改变思路,不再守着“一亩三分地”,妇女和老人在村里的果蔬园打工,年轻人则到村外务工。“我每月能在园里干20多天,老公和孩子在市区打工,收入也不错,我每年还能领到土地租金……”王秋民说,脱贫后,她家盖起三层小楼。最让王秋民感慨的是,她原来去超市看见上百元一斤的蓝莓,心想:“这东西这么贵,我一辈子也吃不上一颗。”如今,她不仅吃上了蓝莓,还成了蓝莓种植“专家”。

    [更多详情]
  • 31 2020-08

    红薯 口粮“老兵”电商“新宠”

    “我今年养了30头仔猪,还种了7亩红薯,到年底估计能卖个十三四万元。”8月26日,西峡县田关镇靳沟村村民靳保龙告诉记者。为啥要种这么多红薯?他坦言,红薯产量高,这两年价钱不错,种红薯收入可观。 作为我省“秋粮家族”的传统成员,红薯的命运堪称“坎坷”。上世纪60年代末,红薯是当之无愧的“拳头口粮”,全省红薯种植面积高达1500万亩,家家户户“离了红薯不能活”;1982年包产到户后,白面馍不再是“奢侈品”,玉米种植面积“后来居上”,红薯则沦为“小杂粮”,种植面积逐年缩减,到上世纪末只剩下200万亩;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健康饮食日益重视,营养丰富的红薯,种植面积又出现了回升,近几年稳定在500万亩左右。 “鲜食红薯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说明红薯作为‘小杂粮’的时代过去了,正演变成新的消费品。”省农科院植保所副所长张振臣认为。他的判断,在记者近期走访我省红薯生产时得到印证:搭上电子商务的快车,红薯正在成为全国各地消费者餐桌上的“新宠”。 “每年11月份是红薯销售的旺季。”在当地以“红薯哥”闻名的唐河县城郊乡王庄村村民李书强告诉记者。去年“双11”,他接订单接到“手软”。他成立的“书强红薯合作社”规模也不断扩大,目前已种植无公害红薯800多亩。“就鲜薯一项,今年合作社销售500万公斤不成问题。”李书强说。 无独有偶,镇平县晁陂镇去年出了个“红薯书记”。“镇里打算把红薯作为扶贫产业推广,但不少群众担心有风险,我就带头种了10亩。”该镇党委书记张书盈笑着解释这个名头的由来。 一个乡镇的一把手,示范带动种红薯,这事儿是不是有些“草率”?尝到了甜头的晁陂群众不这么看。“咱这儿有几家电商专门卖红薯,销路不愁,去年种一亩红薯能收入4000元。”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70岁老汉裴生民说,“现在种红薯也简单,到收的时候,机器过来扫秧起红薯,我们只管拾就行了。” 鲜薯走俏,让红薯苗的身价也“水涨船高”。今年6月,尉氏县水坡镇北玮坞村的1100万棵红薯苗,在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打上“飞的”,“直奔”新疆喀什。同兴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南江涛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已有上亿棵北玮坞村培育的红薯苗搭乘飞机,扎根内蒙古、辽宁等地。 “红薯现在被市场青睐,跟品种是有很大关系的。”我省红薯专家杜召生认为,“红薯品种研发以前主要追求高产量、高出粉率,如今的新品种如‘西瓜红’等,甜度高、口感好,非常适合鲜食。” 在襄城县的红薯种植大户王军亭看来,精心管理也是“成功的关键”。“垄是机器起的,苗是统一供的,施的都是生物肥,田间管理都是标准化。”他说,“这么精心伺候种出来的红薯卖不出好价钱才怪呢!”

    [更多详情]
  • 31 2020-08

    郏县联社:“金叶贷”助力烟农增产增收

    烟草产业是郏县的民生产业、特色产业。近年来,郏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烟草产业的发展,出台了多种扶持政策来保障烟农收入,作为“根植三农”的地方性金融机构,郏县联社更是积极创新贷款品牌,出台了专门用于烟叶种植的“金叶贷”,更好地满足了烟农生产过程中的资金需求。 “前两年孩子在大城市买房,作为老人肯定要给孩子添点钱的,这不,今年买化肥的钱就凑不齐了。在外地的孩子听说了,非要给我转钱,孩子在外地开销大,我怎么能要他们的钱呢!听说咱农信社有专门针对烟农的优惠政策,就来问问,我能贷款吗?”在李口信用社的信贷服务窗口,魏大叔朴实而又响亮的话语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家住李口镇的魏大叔是一位烟农,种植烟叶已经有二十多年了,烟叶收入也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从刚开始的几亩地到现在的六十余亩,种植规模不断扩大。魏大叔和妻子勤劳肯干,生活十分节俭,除草,浇水,施肥只要自己能干的就不会雇佣别人,用他们的话来说,能省一点就省一点。 在简单了解了魏大叔的情况后,客户经理小李立即展开了入户调查。在递交了贷款手续的一周之内,魏大叔就拿到了6万元的贷款资金。“早就听朋友说咱农信社贷款手续简单,下款也快,这下买化肥的钱有着落了,我那些宝贝烟苗还在地里等着我呢!”魏大叔的脸上乐开了花。 前几日,小李恰巧经过魏大叔的烟地,看到魏大叔正在自家烟炕旁炕烟,忙得热火朝天,看着魏大叔灿烂的笑脸,小李很欣慰:能帮助更多的农民走上致富之路,这才是她作为客户经理最大的价值吧。

    [更多详情]
  • 28 2020-08

    河南郏县:特色果园葡萄甜 群山坳里红牛肥

    “老郑,把你那葡萄再剪几百斤,明天市里的超市要来拉!”“郑师傅,我们准备组织一下去摘葡萄,到时选个好地方。”2020年8月26日,随着葡萄逐渐上市,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李口镇张西村的郑利桥忙得像个陀螺,在他的葡萄园里转个不停。很忙,但看着满枝的收成,他很开心。 这仅仅是郏县李口镇党委、政府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造福一方群众的一个缩影。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该镇坚持“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思路,抓好重点产业,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培育特色果蔬等新兴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态系统。 该镇突出以“山儿西”烟叶种植、郏县红牛养殖、特色果蔬种植三大支柱产业为基础,围绕畜禽粪便肥料化综合利用,畜禽粪便高温好氧堆肥技术、配套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畜禽标准化生态养殖技术、特色果蔬种植技术,逐渐构建出了“畜禽粪便——有机肥——山儿西烟叶、果蔬、玉米秸秆青饲料种植养殖”产业链。 与郑利桥一样开心的还有该镇的一些养牛户,在李口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过程中,他们也成为了受益者。 周沟村位于李口镇西南一隅铧角山下的一个“旮旯儿”,该村饲草丰富,发展养殖业得天独厚。2019年,在对口帮扶单位平顶山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的大力支持下,这里建起了26亩红牛养殖场,该村村民程贝贝成了红牛饲养员。 郏县红牛品质优良,经化验与日本“雪花牛肉”相似。周贝贝珍惜这一机会,把一颗心全部用到了红牛养殖上。一年多时间过去,如今他存栏的红牛就达到了60多头,以前村子里没人要的秸秆、麦茬等也都成了红牛的“美食”。 据程贝贝介绍,他都没想到这事越干越大,现在他养的红牛大多都出口到了国外。为了进一步扩大养殖,他刚刚又买了20头牛,近期就要拉回周沟。 “我算了一笔账,以前埋头种地一年收入也没多少钱。现在有了这个项目,今年以来,仅仅4个月我光卖牛犊就赚了1万多块钱。事实证明,俺们这生态循环农业就是中。”程贝贝说。 据李口镇负责人介绍,该镇通过生态循环农业取得初步成效,目前该镇常年种植烟叶5000亩左右, 50亩以上烟叶大户28户,烟叶务工人员1500余人,户均增收3000余元;2019年以来,全镇引进红牛养殖场5家,形成周沟等红牛养殖专业村3个;流转土地100亩,发展蔬菜大棚25个,带动周边群众就业110人,人均年务工收入8000元左右。 与此同时,李口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全镇畜禽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以上。

    [更多详情]
  • 28 2020-08

    小鹌鹑下“金”蛋

    嵩县的闫庄镇,素有豫西地区最大的黄牛交易市场之誉。所在的裴岭村,沟岔多、地域广,青草肥美,从喂养到销售,占尽地利之便。 村民赵延召就生活在这里。为了甩掉贫困帽子,他可没少折腾。 几次外出打工,没几天就赶忙返回,家里年迈的父母需要照顾。想过养牛,但是割草、铡草、翻牛粪都是重体力活,赵延召有强直性脊柱炎的痼疾,最后砌成的圈舍又闲置了下来。思来想去,决定开个小卖部。然而所在村庄的人口较少,小卖部终日门可罗雀,一年下来,除了给家里孩子挣了点“零嘴”,连当初进货时的赊欠款也需要细水滴灌式偿还。赵延召抓耳挠腮,不知如何是好。 赵延召的东扑西跳,让驻村第一书记张记峰和帮扶干部汪剑辉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给赵延召找条合适的脱贫路径,他们碰头议、电话及微信沟通、夜里磋商,经反复斟酌后,认为养殖鹌鹑应该是个较好的选择。 赵延召最初担心扶贫干部只是磨牙动嘴,但是他看到帮扶干部风里雨里一次次在养殖场和县城、镇上来回奔波,办理营业执照,还为自己排解各种忧虑,赵延召渐渐打消了疑虑。 没有启动资金,村委会为他申请了5万元小额贷款;没有鹌鹑种苗的进货渠道、不知道鹌鹑蛋的销售行情,张记峰跑到闫庄镇以及邻近的宜阳县董王庄乡各超市、饭店和摊位,挨个询问;不知道哪家饲料好,扶贫干部就联系三四家饲料经销商上门,让赵延召在喂养中比较选择。 为了自己脱贫,牵动这么多人!赵延召被鼓舞了,也下定了决心——除定期参加培训,赵延召一有工夫就往邻村鹌鹑专业户家跑。主动做无偿帮工,边干边问,努力把培训中听到的知识运用到喂养实践中。常常深更半夜蹲在鸟舍里,观察鹌鹑的习性。他天天做笔记,按照笼舍排、节、层的编号,逐一记录鹌鹑们的饮水、吃食、孵蛋、排便、活动等情况。 一个月后,赵延召的鹌鹑苗回来了。听着小家伙们叽叽的叫声,他的劲头更足了。每天与鹌鹑为伴,吃饭总是慌慌张张扒拉几口,干啥事都是快步前进。 2019年5月,初夏风习习。晚饭后,赵延召照例到鸟舍查看。第一次看见笼外带凹槽的托板上一枚圆圆的花蛋,一摸,还热乎着。再往前走,发现零零散散更多的花蛋,他喜出望外。 一个月后,赵延召卖蛋收到400元。仅隔两天,又收款1722元。随后,赵延召的收款飙升到3543元。就这样,每隔两天赵延召总能收到一笔转款。他粗略一算,每天毛收入超过4000元,比一个月在外打工挣得还多,赵延召心里美滋滋的。 尝到科学养殖、劳动致富甜头的赵延召越发干劲冲天。除了卖鹌鹑蛋,他一次次把粪便摊开晾晒,按照科学配比,鸟粪也成了附近种植农户争抢的有机肥。 去年年底,赵延召夫妇盘了一次账,毛收入50多万元。扣除各项支出和偿还的几笔欠款,还盈利7.2万元。彻底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媳妇张利娜更是开心,第一次带着老人、孩子到县城购物。 赵延召清楚,自己的好生活来自帮扶干部的“金点子”和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端详着妻子买回的新鞋子新衣服,赵延召突然不好意思起来:如今过上好日子了,可当初帮助他的人没吃过自家一口饭,送的鹌鹑蛋也一次次被拒绝。 看着存款卡和棚里的鹌鹑,赵延召想要买辆车,准备开春后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就在赵延召对新春充满期待之时,新冠疫情猝然降临。近一个月,没有一个商贩上门收购,每天新增几百斤花蛋,堆满了养殖场和家里的角角落落。赵延召一夜一夜无法入睡。 汪剑辉和张记峰在电话中简单沟通后,决定按照市场价收购赵延召和其他几位养殖户的鹌鹑蛋。当嵩县防疫指挥车带着两辆大卡车驶入裴岭村时,赵延召和另一位养殖户姬松江竟抹起泪来。当卡车满载着0.6万公斤鹌鹑蛋缓缓驶离时,乡亲们不约而同欢呼起来。 4月初疫情缓解,赵延召终于买回一辆面包车。今后,他和他的车,一起奔跑在美好生活的路上。

    [更多详情]
  • 28 2020-08

    河南杞县:小丝瓜接通群众大梦想

    “只要看住自己的丝瓜箱子不丢就妥啦,你看,都争着往丝瓜车上抢嘞!”“都别争啦,这些都是我的。”8月份以来,每天早上,杞县高阳镇曹李王村肉丝瓜装箱大棚里,都会上演着一场20多名果蔬批发商参与的丝瓜抢购大战。 一名来自郑州万帮果蔬批发市场姓张的批发商,指着抢购到的1000余件丝瓜得意地对笔者说:“为了能抢购到这些‘宝贝’,我凌晨4点就从郑州赶来这里了”。 “如今,我们的多宝肉丝瓜靠着“绿色无公害,肉质细嫩、味甜,纤维少”成为了果蔬批发商们的抢手货。每天订单不断。今后,我们准备扩大规模,还准备为我们的多宝肉丝瓜注册商标!”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孙莉莎自豪地说。 该村负责人时红见说:“为了建起这座160余亩的肉丝瓜基地,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来基地进行指导。围绕产业帮扶,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将本村60多户群众的160亩散地块,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进行集中流转承包,发展蔬菜产业“多宝短肉丝瓜”种植。采摘期从6月25日一直持续到9月底结束。并全程有技术人员操作指导。一天一茬,最多的时候,基地一天可以采摘11000多斤。据估计,每亩丝瓜每亩产量1.3万斤以上,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每亩可实现收入2万余元。” 采访中,还见到正在基地忙着采摘肉丝瓜的贫困户马丙友,他和工友们正穿梭在一架架垂下的鲜嫩肉丝瓜中间,小心翼翼的将这些“宝贝”采摘下来放进他们随手提着的篮子里。阳光照射在他们每个人的笑脸上,尽管脸上挂满汗珠,却如朵朵绽放的金菊花。马丙友今年62岁,2016年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时,那时他家的人均纯收入是2200元。而现在,特困供养金每月462元+基地每年2000元的土地流转金,再加上采摘丝瓜每天150元,一年下来收入有5万多元嘞。说起党的扶贫好政策,老马高兴得合不拢嘴。他说,“不出家门,就能挣到钱,心情好干活也不觉得累。像我这样脱贫的、没脱贫的在这基地打工的还有十来户嘞。真得感谢党的好政策!” 截至目前,该村丝瓜基地共采摘、销售约40万斤丝瓜,销售额97.7万余元。预计全年总产量170万斤,总产值230万元左右。 如今,在各级领导干部的帮扶下,该村产业基地肉丝瓜销售火爆,不但壮大了该村集体收入,也为当地剩余劳动力和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小小的肉丝瓜,更是带动起本村及附近村60多名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 “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贫困户脱贫后,如何激发他们内生动力,巩固脱贫成果呢?我镇努力打造“1+1”产业扶贫模式(一个村培育起一个扶贫产业),亮起镇域经济的“一村一品”,让贫困群众有个持续稳定的增收致富渠道,不出家门就能挣到钱,帮他们实现小康梦。”该镇党委书记黄睿如是说。

    [更多详情]
  • 28 2020-08

    河南省450万台农机备战“三秋”

    8月27日,全省“三秋”农机化生产暨全程机械化推进现场会在民权县举行。会议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文件精神,研究推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安排部署今年我省“三秋”农机化工作。 省农机技术中心主任凌中南说,2019年年底,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0357万千瓦,居全国第二位。拥有拖拉机351万台、配套农具725万部、稻麦联合收割机20.9万台、精量播种机83.7万台,均居全国第一位;全省80马力及以上拖拉机从2015年的12.6万台,增加到目前的19.8万台,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农机动力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质量得到提升。2019年年底,全省农机合作社数量达到7094个,居全国第三位。 面对即将到来的“三秋”生产,凌中南说,全省计划投入各类农业机械450万台(套)以上,确保全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其中小麦机播率保持在98%以上、水稻机收率达到90%、玉米机收率保持在85%以上、花生机收率力争达到72%,机耕作业做到应耕尽耕,完成深松整地面积1300万亩以上。

    [更多详情]
  • 28 2020-08

    河南发布扶贫产品名录 收录扶贫产品1.53万个

    8月25日,记者从省扶贫办获悉,《河南省扶贫产品名录》已于近日公示发布,共收录扶贫产品1.53万个,涵盖蔬菜、水果、禽畜肉蛋、农副产品等。 今年年初以来,省扶贫办按照我省《关于印发做细做实消费扶贫行动方案的通知》要求,优选了17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的特色农产品,并经国务院扶贫办认定,编制了《河南省扶贫产品名录》(详细目录见省扶贫办官网)。 省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编制发布《河南省扶贫产品名录》的目的,是鼓励和引导各地各有关单位持续开展扶贫产品集中消费、扶贫产品定向采购、扶贫产品线上线下融合消费等系列活动,不断拓宽扶贫产品销售渠道,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更多详情]
  • 27 2020-08

    百名经纪人捧火“荷仙子”

    “俺这儿全是背河洼地,10年前镇政府开始引导俺们种莲藕,每亩地的收入比种庄稼高出好几倍。”8月26日,范县陈庄镇胡屯村村民胡国福高兴地告诉记者,在尝到甜头后,他又流转了100余亩洼地,全部种上了莲藕。 “莲藕种植容易销售难。多亏了黄河藕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莲藕经纪人,解除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胡国福说,如今,陈庄镇的莲藕经纪人队伍已由最早的10人发展到165人,成为该镇莲藕种植户眼里的“活财神”。 说起莲藕经纪人,还得从陈庄镇前后张枣坡村党支部书记、最大的莲藕种植户张景胜说起。2009年,张景胜尝试在村里40余亩涝洼地里种植莲藕,当年就喜获丰收。第二年,他又流转了附近4个村的500亩土地种植莲藕。多个村村民纷纷加入种植行列,陈庄镇的莲藕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最多时达到3万亩。 “藕农越来越多,销售成了突出问题。”张景胜说,在镇政府的帮助下,他牵头成立了黄河藕业农民专业合作社,10名莲藕种植大户加入并兼任经纪人,农闲时到郑州、新乡、邯郸、菏泽等地跑销路。随着全镇莲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合作社吸纳的莲藕经纪人也越来越多。 “现在合作社专门购买了20余辆保鲜配送的运输车,165名经纪人分工明确,有的负责组织藕农挖藕、有的负责收藕、有的负责运输销售。藕农只需要把莲藕挖出来堆放在地头,让俺们的车拉走,就等着数钱吧。”张景胜乐呵呵地说。 负责销售的李兆国说:“2017年受大形势影响,全镇近3万亩莲藕滞销。后来,俺们和广州一家知名电商合作在网上卖藕,没想到一天就卖了40万斤。现在,通过淘宝等电商平台卖藕,成了一条重要的销售渠道。” 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如今陈庄镇已有360多个贫困户种植莲藕实现脱贫。

    [更多详情]
  • 27 2020-08

    发改委:8月以来中央冻猪肉储备投放累计成交近3万吨

    据国家发改委网站消息,8月7日、14日、21日,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华商储备商品管理中心顺利组织了春节后第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批中央冻猪肉储备投放,累计成交29661.43吨。其中,第二十三批共计成交13538.34吨,第二十四批共计成交6984.83吨,第二十五批共计成交9138.26吨。 国家发改委表示,开展中央冻猪肉储备投放,有利于增加猪肉市场供应,促进价格平稳运行。今后一段时间,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密切跟踪研判生猪和猪肉市场形势变化,及时组织中央冻猪肉储备投放。

    [更多详情]